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工程专业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药工程专业能力

第1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6-02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对于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人才资源储备及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当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1]而且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2]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更多富有创新力和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3]

一、制药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随着生物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药品生产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一门集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制药工程应运而生。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该学科正在迅速崛起,发展强劲。2010年制药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生物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这些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设置的,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两大类。制药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有一定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些研究生多数工作年限较长,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着较为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但从事的工作重复性强,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这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当前各高校所关注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重经验,探索精神缺乏。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来自制药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对从事的工作实践能力较强,有丰富的经验。一些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凭借经验加以解决,但普遍缺乏对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不明就里,只注重经验的积累,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精神。

2.知识更新缓慢,创新文化氛围缺乏。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虽已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但本单位的工作依然未减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且分散,课程学习和面授时间得不到保障,因此错过了很多课程面授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足。由于从事工作领域所限,所掌握的知识大都局限在与工作相关的领域,具有局部性、封闭性和平面单一性等特点,且相对陈旧,更新缓慢,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较少。所处工作环境基本缺乏学术交流讨论平台,本单位各部门的相互交流也仅限于部门间的业务关系,这样创新文化氛围难以营造、形成,创新思维被禁锢,创新意识淡薄。

3.科研条件难以保障。科研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创新能力。纵观目前非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条件,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生所在的工作单位。一些制药企业只在相关部门(如药物研发部门)配有专业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多数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限于科研条件,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难以顺利开展。实验平台的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使得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难以实现。

4.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论文的选题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决定论文工作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选题的合理与否对于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完成至关重要。[4]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从工作中的一般问题出发,选择的课题研究难度小,创新程度低,缺乏挑战性。论文选题的创新性不足决定了后期课题研究工作创新程度的欠缺。

5.导师自身的不足。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形式。导师水平的高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发挥有着重要影响。随着近些年来,各个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精力有限,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往往不足,因此疏于对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多数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术背景较为深厚,但工程背景较欠缺,有时不能很好把握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意义和创新性。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一直实行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这一体制下,研究生很难得到不同学术背景导师的指导,对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不利,也不符合创新精神的需要。

三、应对对策

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知识更新,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知识的获取和更新打开了方便之门。导师和研究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及时交流和沟通(如QQ,微信及易信等),实现知识共享,使研究生的知识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或讨论组(如QQ群等),并定期进行组会汇报,对研究课题的思路、实验方案及所遇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等进行及时交流和讨论,鼓励探索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启发、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严把学位论文选题,改善科研条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评审,对论文选题的意义、难度、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严格把关。鉴于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论文选题应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要与研究生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制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得到研究生所在单位的支持,使得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得以保障。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论文课题往往实用背景强,难度也比较大,这些课题的研究及开展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因此,通过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由于研究生所在单位工作条件所限,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难以顺利开展。可以广泛建立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升华为科学问题,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导师集体指导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5]导师的学识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治学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该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导师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两者需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才能优势互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和加强导师集体指导制,让不同学术研究方向、知识体系和背景的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6]这样既可以相互弥补导师个人知识和背景上的不足,也可使得研究生博采众长,获得多视角、全方位的指导和学习,对以后自己科研方向的选择、科研思路的拓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五重障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7-52.

[2]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2011,(10):310-312.

[3]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4]蔡照胜.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中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11,(4):49-51

[5]徐京跃,吴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10-07-15(1-2).

[6]金开诚.研究生扩招要坚持导师队伍建设应加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4):5-6.

第2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工作岗位”能力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94-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然沿用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有的是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扩展版,有的是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压缩版,课程开发设计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重理论轻能力,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明显感觉能力不足 。因此,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来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没有全面反映高职教育的特色,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应具备实际会计工作必须的技能。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及完整性角度出发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看,仍然以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技能环节为主;从教学形式来看,仍然以教师、课本、课堂为核心,学生很难将大量孤立的专业知识点融会贯通,也无从深入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职业能力。因此,传统课程体系无法全面反映这一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从而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 。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教学内容不够合理,重理论轻技能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技能环节。但是,从结构比例上来看,大多数课程基本上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课程比例较大,而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小,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教学模式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有较多的会计实训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训时间较短、实训场所的局限等原因,难以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重复性较多,不同教师讲授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不利于提升的学生实践能力。

(三)难以形成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会计岗位是一个对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岗位。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相似,课程体系相似,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缺少特色,很难形成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从而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由此带来的矛盾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的就业难度较大。

三、构建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需要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根据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构建“基础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结合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设计会计专业核心能力框架

一般来说,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等三大能力。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中,必须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着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协同发展”的思想。

当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①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②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③大局意识、团队协作和交际沟通能力;④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及正确的道德观;⑤健康的身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人文修养;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办公软件操作和电脑的基本维护能力;⑧阅读一般英文资料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等。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结合实际的会计工作,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集中体现其综合素质,主要有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分析能力、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与其他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以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为前提,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以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为前提,以学生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进行理论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改革,构建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需要为特点的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在制定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等因素,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

第一,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整合了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务、出纳岗位实务、存货会计岗位实务、税收法规、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长期资产会计岗位实务、资金会计岗位实务、纳税会计岗位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实务等。以上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先行后续、遵循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分别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完成教学,旨在形成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分析能力”和“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

第二,进行有利于会计综合专业能力形成的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较宽、较广的相关知识,开设了统计技术、电子商务、财经法规、公司经营管理、信息检索、交际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商业会计实务、证券投资、服务业会计实务、房地产企业会计实务、银行会计实务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除了设置基本的、统一的政治、大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心理健康和素质拓展、形式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相连,主要分两种形式进行: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现场和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的大多数核心课程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该课程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如基础会计实务、出纳岗位实务、存货会计岗位实务、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长期资产会计岗位实务、资金会计岗位实务、纳税会计岗位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会计电算化等,教师边讲边指导,学生边学边练习,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上述实践教学任务都是与该学期的相关理论课程密切相关的;在第四学期,大多数以会计核算为主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后,设置了会计综合实训环节,将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综合起来,进行为期四周的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内容是以模拟企业为实训对象,用标准、真实的原始单据为记账依据,按会计准则首先对企业完成手工模拟实训;然后,结合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完成手工模拟实训向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的转换,实现综合模拟实训的目标。通过会计综合实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判断的能力。

校外现场实训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全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由企业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同时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后期顶岗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招聘单位所要求的“一定的会计从业经验”提供有利条件。学生在真实会计工作环境下,提高了自身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同场合的应变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后期顶岗实习的心理和条件准备;校外顶岗实训是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自行应聘的单位,进行为期18周的综合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特点,学习各会计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作好心理准备,为实现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专业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它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了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又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总体而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展开的。

四、结语

从近年来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不同程度的认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上升。

参考文献:

[1] 洪连鸿,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州,2010

第3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摘要】 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化学-生物-制药工程学”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 制药工程 课程体系 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药学、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为主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专业的前沿学科。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国外很多院校在工程学院或化工学院下设了制药工程专业。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为本科教育,我校(原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于1999年在化工学院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开拓办学,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刚刚设置不久,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制药工程专业都是新兴的专业,再加上该专业交叉性极强,既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社会的需求,将生物、化学、药学、医学、化学工程等各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改变我国制药工业规模小、生产水平落后的状况,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研究根据目前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 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1]

建国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现代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的力量十分薄弱等等。

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首先从制药工程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对化学原料药,要提高现有紧缺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新路线、新工艺的研究;对药物制剂要研究和开发新剂型、新品种和新辅料,重视粘膜、粘附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与药物偶联的靶向制剂等新技术的研究,重视缓释透皮吸收以及脂质体、微囊、微球、乳剂等新型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对制药机械要发展高度自动化、微机控制和无泄漏成套设备,加强膜过滤、凝胶过滤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GSP、GCP、GLP、GA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一切滞后和有悖于WTO条例法规的地方需要尽快完善。医药企业要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实力,走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要懂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制药业的全貌和制药技术正在发生迅速变化,缺乏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置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制药类人才由原来药学、工程和管理等院系分别培养的局面。虽然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起步较早,但是所涉及高校较少,主体又是研究生教育,学生人数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方案。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是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更多的院校在起步中。作为新设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深层次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1 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目前,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型大学、理工类大学对工程学、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比较重视,药科类大学、中医药类高校则注重药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根据制药工程的特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培养出来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语言表达、准确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及应用;掌握化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识图、绘图;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及工艺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计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选择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的能力,以及选择常用电器、仪表的能力等。为此,所设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跟踪制药行业的发展,教材应该是理论、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工程师的生产经验的融合结果,专业教学应突出主干课程,课程教学突出制药专业主体。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4大体系:①公共基础课,包括数理化、人文社科、计算机等;②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热工基础等;③专业必修课,包括微生物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专业实验及实践性环节等;④专业选修课: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化工安全与环保、抗生素工艺学等。在4大体系中,形成以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为龙头,以药物分析、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制剂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教学为基础的系列制药工程课程群。各体系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各年级交互进行、循序渐进、互相渗透、手脑兼顾、多层综合。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既有化学、药学等理论作基础,又能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特别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

2.2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的内容上,对每门课程不要求讲课内容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而是提倡精讲教学内容,注意本学科的发展与后继、相关课程的衔接。如,制药工业近数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不增加学生课堂教学时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知识,让学生充分掌握制药工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基础理论与技能和前沿科学的关系,充分了解制药工业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如纳米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中药加工现代化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三相流化床浓缩技术、膜分离、固液分离技术等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启发式、讨论式、计划内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制药工程的实际问题开展开放式教学等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改变以往"一人主讲众人听"的授课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层次的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研讨式交流,或通过研讨教学、课堂讨论、课后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性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大部分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能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已经制作了内容规范、技术水平高和使用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2.3 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与研究很少相关,这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学生完全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目前,让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被称为project,美国的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对完成小课题很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project研究,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2.4 加强实践性环节,强化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质量。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预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在实验前进行,由教师介绍实验总体情况,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每个实验的背景及主要实验内容,设备、仪器的操作使用情况等,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总体了解。网络课件挂在学校网上,学生可模拟试验,实际操作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中要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在实验内容上,采用与科研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的方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将科研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好处。从教师的科研中选取一部分较成熟的、内容比较新颖的、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课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与医药工业相结合,解决工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

3 结论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招生规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已经有三届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受到了省内、国内生物和制药领域用人单位的称赞,他们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这些教学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本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兼顾生物、化学、化工、制药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既注重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将实际生物化工和制药工程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纳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归结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胜松,朱慧霞,姚日生,等.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研教育模式研究.药学教育, 2006,22(4):1~3.

第4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制药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医药的进步与发展,而医药工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水平又密切相关。然而独立学院制订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采取哪些途径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制药专门人才?笔者结合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对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作为应用的有力证据,做出了客观分析。

一、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专业应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生产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并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

1.使理科与工科的学科课程相互交叉、渗透,既使学生达到了加强基础,强化技能,又达到了优化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2.改革培养模式,加强了实验与每学年实践课学分比例,并将某些重要实验课列为考试课,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工程为主,中药制药工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二、教材建设研究

在制定和实施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依据独立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和认真研究相关学科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后,在选择理论知识教材中,要求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实验教材或讲义内容的选取上,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特色,可将有用知识重新编写再进行讲授,形成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色的教材,从而增强其实用性。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颇具规模、产品丰富、技术先进的制药企业作为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具有车间设计、设备选型、工艺设计等的能力。本专业先后与长春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关系,初步建立了实验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生产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同时实行择优推荐,择优留企的方式,激励和鼓励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应用结果调查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招收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直接受益学生数为473人,且以后本专业学生将一直受益。2007年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78人及2008年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69人已经毕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如表中所述。

2007级和2008级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就业地区统计表(%)

第5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教材;选取原则;制药工程;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72-02

教材是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资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连接教与学的枢纽,同时也是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反映,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保证,只有好的教材,才能让教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制药工程是以药学、化学、生物技术、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综合所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注重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教材的选择、应用上要能够是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制药工程专业面向发展的重点。

一、教材的选取原则

目前,市场上针对我国高校各专业教材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品种繁杂、粗编滥造;实用性不强等。教材是老师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为提高教学效果,选取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1],主要可以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先进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考虑。

1.实用性和科学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两个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教材在内容及组织结构上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发展规律,符合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要求。同时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逻辑,能较好地反映与其他领域、学科的区别、联系,基本的定义、概念等必须准确、无误,符合科学性的原则[2]。

2.思想性和系统性。教材不同,其中的思想性和系统性就不同,每一种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其自己的逻辑编写,首先要思想正确,条理分明,能够反映科学的逻辑思维。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是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是相一致的、完整的,整个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只有在思想上和系统上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去思考知识。

3.理论性和实践性。高质量的教材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仅是需要理论基础,更是需要其操作、动手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好的教材不光要有好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避免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4.先进性和发展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制药工业的迅速推动,制药工程的所选教材必须充分体现其制药工程行业科技发展的先进性和该学科的学术前瞻性,教材的内容能适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反映各项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一本合适的教材是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得到更新,且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长期使用,而不是频繁地更新,要立足于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前沿,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3]。

二、制药工程教材的选取思路

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对目前国际制药工业的竞争和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从而产生的需要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新兴专业,它涉及化学、药学、药剂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目标为培养具备一定的药学、药剂学、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制药工程理念和综合能力的制药工程师,能从事相关药物的研发,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工程项目设计及生产[4]。

制药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教育模式应注重于多学科融合、多智能化的教育模式[5],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

1.学科课程的选择。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专门培养能够从事药品制造工程的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药学、化学、工程学交叉的工业学科,应在原来的精细化工的基础上,侧重于药物制药工程,主要包括新设备、新工艺、GMP改造等研究。

在专业课方面课至少要掌握生物制剂、药物制剂、化学制剂等基本知识;在基础课方面课程,至少应该掌握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制药工程设备;在工艺设备方面课程,应该掌握工艺流程、药物生产的装置等。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摸索,需要在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因此,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2.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制药工程的学科特色主要表现在规律和内容上融合多学科的内容,以及与目前制药工业的密切结合,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教学非常重要。而实践教学需要与理论课并重,为构建以实践和理论学习为基础,认识、生产实习为核心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应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6]。在制药工程专业,需要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最优化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目的。

三、制药工程教材的选择

制药工程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综合学科,在教材选择上,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求等,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丰富,循序渐进,具有思想性和系统性。制药工程以制药工程项目设计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使用教材。如在制药专用设备方面,不能是设备简单的说明书,或仅仅把所有仪器罗列后进行简单介绍,应选择在实际的制药工程生产过程中,目前常见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分类介绍分析特点及其适用性,并对代表性的专用、通用设备加以重点介绍,使选择的教材具有实用性,符合教学的内容[7]。

同时在选择教材方面,也需要内容的系统性,对于所要介绍的知识应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徐徐渐进,由具体到抽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应做到讲解。在《制药工程》专业的书中,可以尽量配些许插图,内容简洁明了,易懂、易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难度。

2.教材内容要衔接互补,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制药工程是在药学、化学、分离工程、化工原理、制药工艺学、化工设备、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基础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因此在教材选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学科知识内容的互补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知识[8],造成学生学习障碍。例如在制药设备的介绍中,可以分很多,同时又是多本不同教材,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编写以及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预先了解,在内容上要求能够相互衔接,避免知识点遗漏,以及避免知识的重复介绍。

3.教材内容要注重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制药工程最核心的内容是制药工程项目设计,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需要注重其内容是否理论联系与实际,在设计方法的介绍和应用方面,是否有较多的实例,是否具有可行性,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制药工程理念,具有完整、系统的制药工程项目设计思路。

4.教材符合GMP要求,具有原则性和先进性。制药工程专业所制备的药品必须符合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因此在教材中,也明确需要按照GMP的要求编写,实际操作,因为药品人类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产品,其质量要求极高,可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身体健康安全。在教材中,一定要遵循原则,但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融入更多的新的观点、先进性的思想,使得教材能够一直立足于科学的前沿,引领科学教学。

制药工程专业是医药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一门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特色学科,目前对于制药工程专业还有许多待要解决的问题,在制药工程创新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去选择合适的教材,能科学地学习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积极性,培养成制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子选.关于我国高校教材选取和更新的几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33):32.

[2]徐刚,王洪志.弹性学制下高校教材选用模式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5):105-106.

[3]张云霞.高校教材选用原则及其贯彻途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12):26-28.

[4]王晓季,吕常山,郑鹏武.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0,(15):40-42.

[5]余剑辉,刘昭文,吴龙火.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7):67-68.

[6]魏英勤,张永春,刘书庆,等.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价值工程,2013,(19):255-256.

第6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学 工程性质 重要性

制药工程学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和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技术问题,并逐步实现由学生向制药工程师的转变。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往往忽略了该课程的本质――工程性质,较多的将课程内容理论化,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衔接,造成学完课程学生还未形成工程理论、概念,导致与目前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制药工程学中所包含的工程性质,并将此理念融入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工程的全面深刻体会,实现向制药工程师的真正转变。

一、制药工程学的工程内涵

新药的研制首先在实验室完成,如何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许多因素对化学反应工程和有关单元操作由量变到质变的影响。制药工程就是将实验室的小试经中试放大和优化,将其生产工艺经一系列单元反应和相应的单元操作进行组织,设计出一个生产流程合理、技术装备先进、技术参数可靠、工程经济可行的一整套工程装置或制药生产车间,并结合相应的规范、政策(如GMP规范等)设计整个生产厂房,然后在选定的地点施工建厂,布置各类生产设备,同时配套相应的公用工程系统,最终使制药工厂按预定的设计愿望顺利地生产合格的药品。

正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众多院士强调的那样,现代工程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一体化的大型工程链,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和经济问题。现代的大型跨国企业也均是集研究、开发、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企业,而作为工程主体的制药工程设计,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的相应内容众多,包括设备选型、车间工艺设计、技术改造与管理。其相关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电工学及电子技术、材料力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容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药物车间设计等。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制药工程学较强的工程性质导致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相结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创新精神,建立制药工程理念。

第7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综合;工程;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95-02

当今社会,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成为必然。制药领域工程教育也不例外,伴随我国医药工业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如何让传统中药适应世界医药生产的发展趋势,这是中药制药领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具有综合工程技能的创新型中药制剂专业人才是该课题的最佳实践者。朱高峰院士指出:工程是人类综合运用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活动。现代中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制剂专业人才培养,要充分重视全程控制技术,面向生产全过程重点加强其综合工程技能的培养。

一、当前大学生工程技术素质的不足

1.学生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缺乏一般的工程技术技能。大学生只掌握了主干专业的技能,对其他社会需要的相关工程技能一无所知的话,对大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学生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样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未来社会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只有既掌握主干专业技能,又具有基本的工程技能素质,才能真正成为能高能低、能里能外的复合型人才。

2.就业需求与大学生的工程技能培养存在结构性失调。就业市场需要的技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的就业市场迫切需要的是实用性更强、操作要求更高、科技含量更多的技能,而许多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由于培训设备老化、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理念落后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基本工程技能与目前就业市场迫切需要的技能之间的结构性失调。因此,高校应适当调整,采取适当措施,满足大学生掌握社会迫切需要的技能,实现与市场同步。

二、中药制药工程业的综合技能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GSP、GCP、GLP、GAP等优良质量管理规范的强制实施,我国医药工业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走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就必须有一大批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工程控制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人才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现代制药工程技术。因中药制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化过程复杂,包括从组方中药材的预处理、粉碎、浸提、浓缩、纯化、干燥、成型、灭菌、包装等各个特征单元工艺过程,如何培养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中药制剂专业人才,是我们高等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综合才能创造,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地实现中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

三、中药制药生产全过程综合质量控制的复杂性

工业领域的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是一种既包括生产技术,又包括生产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按现代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药制药工业生产的特点,中药制药全过程综合质量控制包括中药材预处理工程、中药粉碎与混合工程、中药浸提工程、中药分离工程、中药干燥工程、中药制剂成型工程、中药包装工程等,每一个工程过程都是一个综合的小系统,各小系统环环相扣,紧密相联。基于中药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也就能打造出创新复合型专才。

四、中药制药生产全过程综合工程技能培养

经调研,近年来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务实的精神。但工程能力较缺乏,毕业后对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较差,表现为:理论与实际脱离,对工程规范不够理解,缺乏系统全局观点,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不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这说明了本科专业教育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工程技能培养不够。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好适应中药制药企业,基于全过程控制技术培养中药制剂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中药制剂专业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实施综合工程技能的培养。

1.教学内容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系统地讲授专业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加入中药科研新成果及现代化工程技术的前沿领域知识,如中药生产中的环境治理工程等;删除一些不适应现代制药的较陈旧的教学内容。在强调理论深度的同时,加强实践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课程包括:与理论相配合的验证某重要知识的课程,训练综合运用某一门课中涉及理论的课程设计,工段现场教学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主动的、双向的、探索的、研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注重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开展范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探究与研讨教学法、综合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紧紧围绕中药制药工程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多种形式、主题鲜明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地培养好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能够表现中药制药整体流程的图形、动画等直观信息,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与实践相关课程的教学手段要因时因地灵活进行,从实践中强化中药制药工程系统性的观念,重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变通能力。

3.考核模式方面。合适的评价体系及标准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检验,根据课程特点和中药制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一定要具备用全局的、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如果按一般课程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盲目套用公式的局面。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建立工程的思想,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考试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考察。题型尽量与工程实际联系,指定或让学生自定完成一个设计题目,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同时查阅一些资料后进行设计并完成、汇报。

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和中药现代化战略,不少省市均将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强调“工程制药”是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中药的制药工程技术代表着国家中药工业发展的重要水平。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是未来的中药制药业工程师,学生通过在中药工程领域内的系统学习,接受工程的基本训练,为进一步实现中药制药工程集成技术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中药产业化生产中涉及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提取、浓缩、纯化等有效组合过程的工业集成制造技术、装备等的创新,综合型中药制剂工程人才能有效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全程控制,进而实现中药制备工业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宏志,孔寒冰,邹晓东综合就是创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2]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虞心红,宋恭华,卓超,等.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6).

[4]马建民,李晓东,赵仕俊,等.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提高大学生工程技能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8).

第8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 河北科技大学 制药工程专业 面向区域经济

河北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化学原料药产业基地,石家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重要的医药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医药产业超常规发展,形成了包括化学药、中成药、农药、兽药、药材、中间体等生产、加工、流通、研发和服务在内的医药产业体系,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对制药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的发展过程将对医药产业给予更大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其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这为我校的制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契机。

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创新型、创业型生物医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大学本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制药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朝阳产业,在“十二五”及长远的未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应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充分整合、集成各方面优势和资源,更好地与河北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搞好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而为建设医药强省作出贡献。

一、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背景

制药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1998年开始正式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结合国内外情况,在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的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最先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除了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几家重点院校以外,河北科技大学是最早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一所省属院校。河北科技大学在1993年依托有机化工和发酵工艺专业建设了化学制药和微生物制药专科专业,1995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化学制药和生物化工本科专业。1998年,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根据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将化学制药和生物化工整合为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2009年制药工程专业入选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面向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紧密结合河北经济建设特色,我院创立了课内外“验证―开发―综合”内容互补、“启发―指导―交互”方法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找到了工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切入点,提出了“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融贯,教研相长”理念,形成了校内外基地互补、产学研基地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教育观念由单纯注重理论的知识传输转变为注重面向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由化工制药的单一工科模式向理工、药化结合的复合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由验证式实验教学的继承型向教学、科研结合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理念由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型教育向重实践、重能力的素质型转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的传统型向多媒体教学、双向互动现代型发展,实现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由墨守成规的封闭式转变为鼓励创新的开放式。

三、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建设了“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践观摩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基础建设的化工制药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还建立了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NMR 500M)、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价值百万元以上的大型检测仪器的分析检测中心,并建设了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等多个稳固的产学研产基地。我院将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服务。

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我院通过与地方制药企业的结合,在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结合企业实际,突出做好人才的专业特色培养;建立学生培养成熟度能力模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构建毕业生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机制,与企业共同寻找教学与应用的实际结合点,实施并完善毕业生的质量监控体系。

五、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智能指导评分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3]。通过现场实习与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学生首先在网上模拟仿真实习,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了到工厂只能参观不能动手操作的问题,模拟训练后,再到工厂实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形成“课堂授课―听觉、网络和人机交互―视觉、实验室操作―感觉、任选开放实验―综合”的立体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文字教材的线性信息组织结构改变为多媒体教材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使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和单一的表达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

六、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中一度出现的队伍老化、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具体情况,我院本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积极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

通过公开招聘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具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提高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通过积极引导、调整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政策等办法,强化学术梯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按需择优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座教授,指导并参与我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各种形式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通过以上途径,我院凝聚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工学、药学及化学博士为主体,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七、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成果

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近几年取得一系列成果:(1)先后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2项,成果分别于2005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河北省高校化工中试基地、河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河北省药物化工的重要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形成药物中间体制备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3)在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成果取得了一批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特色的成果。2008年化工制药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生物制药教育创新高地入选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007年药物化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河北省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制药工程专业入选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目前本专业《药物合成反应》、《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波谱解析》及《工业药剂学》等5门课程入选河北省精品课程,2009年制药工程专业入选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药物合成反应》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于奕峰,刘方方,赵莹等.化工制药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7,3:35-37.

[2]于奕峰,赵莹等.化工制药类技术基础实践平台建设.首届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摘要集,2006:228.

第9篇:制药工程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人才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为适应地方医药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我校率先在农林院校中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仍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6届毕业生的就业、考研及医药产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实际,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我校重新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冀于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目标,专业建设为主线,紧抓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实验实践六大环节,使培养的大学生具备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性技能。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依据。

一、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重基础,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改过去常常提到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准确定位目标明确的原则

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满足与本专业相关的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二)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的原则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3+2”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指三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三)坚持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 。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四)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原则

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制药工程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按照课程群将分散设立的实验进行整合,超过30学时的课程实验单独设实验课程;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设置

(一)总体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0%,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0%。课程体系学分分配表参见表1。

(二)平台结构

平台结构分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

1.通识教育课平台:通识教育课平台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注重人文素质,文理交融,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就业指导。强调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本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简称:通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简称:通选课),总学分为53学分,其中通修课40.5学分,通选课12.5学分。通修课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通选课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通选课不得少于12.5学分(选修超过12.5学分按12.5学分计算)。

2.基础课平台:基础课平台是数学、物理、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强调重基础。

3.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现融通性,注重学科交叉,强调课程综合,系列课有机联系。按相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

(三)模块结构

模块结构分为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

1.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特色或现代化大农业特色,拓展专业面,注重因材施教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课程根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论证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学生应选学分的1.5倍,并且要选国家级精品专业课2~3门作为选修课。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强调课内外结合。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一般为26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不占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但可计入通选课学分或置换相关类别的选修课学分。在实践环节,本科生实施导师制,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二年级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文件。针对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精简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突出应用知识的讲解,与时俱进,根除陈旧的知识,改革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注重讨论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主动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设置中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准确分析和把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明丽,赵广荣,白鹏等.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50-5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