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

第1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

高校实验室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表现了实验室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是实验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要求,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验室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模式,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我们通过研究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新特点,准确把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方向,积极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不断为实验室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 实验室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在英文中是“culture”,原意是指“耕作”,人类通过耕作土地获得更多食物,即对自然物施以作用改变其原有生存方式,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在现代意义上,“耕作”是为了生活所需而进行的劳动。《辞海》对“文化”有两种界定,一是广义的,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是狭义的,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依据文化的这一定义,可以引申出实验室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具有实验室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实验室文化专指实验室精神文化。

实验室文化是与实验室相关的文化形态,涉及文化观、科学精神、校风、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习惯、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等要素的集合。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的无形财产与重要资源。

实验室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1 实验室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作环境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物质形态,它既是实验室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实验室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验室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楼宇建筑、房屋布局、教学设施、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内容。

建筑与布局:艺术性建筑与实验室合理布局既能反映实验室独有的特色,还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文化熏陶与濡染,富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意义。

装饰与布置:实验室室内设备布置合理、摆放整齐,实验项目介绍、规章制度、恰当的名人名言与肖像陈列有序。利用室外墙壁、走廊张挂科学家画像、有价值的照片、图片及语录、标语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绿化与美化:优美的实验室内部与外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观。幽雅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法律意识的强化。

1.2 实验室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实验室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认同的行为规范,是维系实验室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制度文化的既有柔性的也有刚性的。刚性的包括成文或明确的规章制度,柔性的包括实验室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1.3 实验室精神文化

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体现在实验室的理念和精神之中。实验室精神的核心是实验室的治学理念和研究风格。精神文化体现着实验室文化的价值观,是实验室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实验室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验室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精神文化要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专业人员在实验室开展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也就是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实验室精神文化应当培养这种敢于追求真理并为真理献身的勇气、毅力和决心。

(2)实验室精神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大学实验室应当提倡“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精神,始终强调独立学术人格、独立逻辑思考、独立科学判断,营造自由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的氛围。

(3)实验室精神文化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文化。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崇真务实,能够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勤奋工作,才能实现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2 高校实验室文化的特征

2.1 继承性和发展性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更非易事,需要精心培育,不是靠引进几个人才或购置一批高、精、尖仪器设备就能成就的。它是一个科学知识、实验技能、研究成果等不断传承的过程,是一个学术传统、学术氛围、科学精神不断传承的过程。世界一流实验室的实验室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积淀形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验室文化的特色也应不断丰富和发展,要在保持和强化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亮点,不断赋予其新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文化的先进性。

2.2 客观性和自主性

实验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子系统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它具有校园文化的客观属性。校园文化既是实验室文化的生存基础,同时也是其在进行科学建设进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进行实践检验的基地。高校实验室是一个比较自主的文化子系统,在实验室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实验室整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实验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自主地构建和选择适应自身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验室文化形式。

2.3 非强制性和相对持久性

实验室文化影响的非强制性更多地是通过实验室的隐性氛围对实验室的师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的。实验室形成的特定环境和氛围,对师生员工有陶冶和感染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由于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优良传统文化的结晶,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它对实验室一代又一代人产生的影响具有相对持久性。这种持久性不仅表现在实验室文化对其所培养人才影响的长效性上,而且还表现在它对实验室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为人处事和个人发展方向的影响上。

3 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功能

3.1 教学功能

实验室是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园地。在实验室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设备和器材如仪器、音像图片制品、计算机等的演示操作,把在教室里教给学生的书本上的知识上升为科学理性,使学生增强对书本理论的理解,从而获得更科学、更深刻的实践知识,这是教学功能。

3.2 知识转化功能

实验室是实验场地,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验室进行应用和检验,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通过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获得真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知识转化功能。

3.3 科研功能

实验室有很多仪器设备和资料资源,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它们开展创新性的科学实验,如教学研究、科研项目研究等,这是科研功能。成员通过优秀的实验室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以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满足成员的精神需要,从而使其振奋精神、奋发向上,在实验室内部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激励全体成员团结一致为科学研究做贡献。

3.4 熏陶功能

实验室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学子们置身于文化环境中,受到人文的熏陶,可以逐步改变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精神氛围、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塑造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气质的人。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 加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4.1 实验室文化建设应该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相一致。实验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校园文化为生长土壤的文化。校园文化既是实验室文化的生存基础,同时也是其在进行科学建设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进行实践检验的基地。校园文化价值在于“教什么,怎么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实验室文化深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价值秉承校园文化价值。因此,实验室文化建设必须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吸收其合理、先进的部分,体现其教育背景和人文特征及价值观念。同时,实验室文化建设也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科学管理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大环境的配合。

4.2 发挥大师和实验室学术领军人物的精神文化带动作用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淬炼的风骨与品格,是数代实验室人智慧的沉淀与积累,也是实验室在吸收时代精神之后的创造与升华。在新时期与时俱进,提炼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反映实验室特色;既高度凝练又准确深刻体现实验室精神内核的核心理念,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任何一个有成就的实验室都有在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学术大师或学术领军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治学理念,由此发端形成了实验室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经过历代人的传承、扬弃和创新而铸就了实验室的精神。他们是实验室精神的创造者,在实验室精神文化产生的过程中,作为实验室理想追求的践行者和治学理念主持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验室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不管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这些学术大师或学术领军人物都是实验室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实验室精神导师的作用,对于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4.3 处理好奉献与利益的关系

实验室文化建设具有的激励功能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实验室文化虽然更强调精神激励,但物质激励也不可忽视。传统的、单纯的“无私奉献”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现在的社会实践出现了个别相背离的现象。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经济利益,并且常常以此作为评价自身价值的尺度。在实验室工作中常常出现重理论轻实验、重教师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倾向,实验技术人员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先选优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影响了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对于一些经验丰富、工作突出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由于他们在实验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在职称评聘和利益分配上应该给予适当的倾斜。这是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助推剂。

4.4 重视和鼓励教师参与

有的新建本科院校中,科研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教师往往不多,不少教师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观念。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实验的时间外很少在实验室,没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几乎不到实验室,这种局面亟需改变。实验室文化建设没有教师的参与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制定措施,让教师多进实验室。比如,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更多的教师吸引到科研课题组去;加强科研奖励的力度,让教师崇尚科研,喜欢科研;策划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制订教师指导责任制,给更多的教师分配实验指导任务等。

5 结束语

实验室文化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期望它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要靠长期积累,要在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和活跃积极的实验室学习和学术气氛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能动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而积极健康的实验室文化将有助于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和实验室各种教学、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并能为实验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软环境支撑,为实验室长远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松武,王伞.开放实验室中创建实验室文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29):154-156.

[2]刘金吉,李晓,胡建伟.环境监测实验室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小议「J.污染文治技术,2008,6(21):73-76,100.

[3]郭文龙,朱瑞良,马荣德,等.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25):179-184.

[4]郭恩棉.浅谈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学理论,2009,(16):208-209.

[5]张原,李鑫,杜兴号.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8):15-19.

[6]周守喜,胡毅,石东平.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4(5):95-97.

[7]石瑛,吴其光.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J.教育探索,2010,11(233):811-82.

[8]杨安,洪家慧,魏勇.刚论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25):555-557.

[9]高峰.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之我见「J.鸡西大学学报,2006,6(6):10-11.

[10]夏石头,萧浪涛,匡勇,等.“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28):5-7.

第2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贾增尧(1964-),男,河北定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河北保定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46-02

高校公寓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近80%的时间在公寓中度过;另外,这里也是学生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占领这一教育阵地,对于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寓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公寓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心理调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研究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构建完善的公寓文化体系是每个高职院校都要面对的、不可缺少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提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许多同志认为就是在学生公寓中开展一些学生活动,事实远非如此,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高职公寓文化建设是以学生公寓为平台,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教育管理者做支撑,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涉及到物质形态、价值准则、行为规范、文体活动、人文环境等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说可以将其分为三大部分:直观硬件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及精神形态文化。

直观硬件文化包含公寓硬件建设及视觉文化,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行为文化主要是公寓制度建设,它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的准则,是公寓文化建设的保证;精神形态文化是公寓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是培养大学生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素养的文化。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从而构筑起高职院校公寓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缺失带来的主要问题

就我国现行教育来说,由于教育体制、招生政策、培养目标等因素,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文化素质、文明修养也相对较低;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高,自信心不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经济生活压力相对也要大一些。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强。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显然,公寓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各种问题的多发区,如果学生公寓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先进的公寓文化做引领,将对学校各方面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道德缺失

随着高校后勤制度的改革,许多高校实行了学生公寓社会化管理,学生缴费上学、学生缴费住宿。公寓管理者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众多的事实表明,由于角色的转变,认识理念产生偏颇,导致学生的公寓道德规范偏离了校园准则。他们自认为是“上帝”,挑剔刁难公寓管理者,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公寓管理部门,不能正视自身问题及自我身份,再加上公寓管理者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脱节,致使教育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有些大学生毫无顾忌地在公寓抽烟、打牌、通宵上网;拉帮结伙,打架欺人;夜不归宿、破坏公物;不珍惜环境卫生,公寓内务脏乱差。这种错误的认识理念及行为必将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2.安全隐患突显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尤其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追求新颖,无所顾忌;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偏激;有些学生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身实际年龄不相符,这些都容易为公寓带来众多不安全因素。消防安全、财物安全、治安安全、卫生安全、网络安全、突发安全等,如果在安全理念上得不到统一的认同,就不能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安全体系,公寓不安全事件将会层出不穷。

3.不良思潮侵蚀校园

学生公寓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又是追求社会新意的主体人群,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乐意追捧新潮思想,然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有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任何文化思想都会在大学校园中迅速传播。尤其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各种思想在博弈碰撞,一些不良思潮很容易侵蚀大学校园。学生公寓又是不良思潮传播的集聚地,要抵御防范不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意义,要构建优秀的公寓文化,用正确的思想、优秀的文化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加强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文化是一个群体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化的思想、理念、行为和习惯。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引领与积淀。对于大学公寓文化建设也是一样,要创建一个优秀的公寓文化,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常言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公寓也是一样,一届一届的大学生是公寓文化的践行者,而公寓管理者、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则是公寓文化的创建者、引领者和传播者。因此需要领导者及管理者对公寓文化必须有一个统一正确的认识。尤其在实行社会化服务的高校公寓,由于公寓的管理者与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在职责上的差异,造成其对公寓文化认识上的差异,有时会对公寓文化的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公寓的社会化管理者必须有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理念,积极密切配合学校引领公寓文化建设。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公寓的日常管理,支持公寓的管理工作,只有形成这样一个有机的教育管理整体,公寓文化建设才会有培育发展的土壤。就笔者所在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为强化公寓文化建设的教育地位,学院将公寓文化建设称之为学生教育的“第三课堂”(注: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学生活动),将其列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之中,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教育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入学起始,就在学生思想中根植公寓文化理念。另外,为确保公寓文化的顺利开展,由学院副院长牵头,公寓的服务管理者与学院思想政治处、学生工作处、各系党总支等共同组成一个学生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研究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情况。由于认识理念上的高度统一,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一直是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亮点。

2.构建系统的公寓文化体系

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简单地做一些活动就等同于创建了公寓文化,它要触及到公寓的每一个角落,根植于公寓的每一个管理者和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涉及到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创建优秀的公寓文化,必须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公寓文化的特点,要根据本校的文化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行为修养为根本,精心设计适合本校特点的系统文化框架。要将直观硬件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及精神形态文化有机融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构建起公寓文化体系。单方面强调一点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不能构建起优秀的公寓文化。

3.要重视制度行为文化的创建

根据调研及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要在做好直观硬件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更要着重做好制度行为文化的建设。制度是行为的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的建立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就制度本身而言,必须坚持以人文本,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进取,构建和谐、安全、稳定校园为宗旨,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又要保证制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要加强制度的宣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制度融入到每个学生心中。同时管理者更要对制度融会贯通,做制度的宣贯者和执行者。再者,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在制度宣贯的基础上,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决不能将制度束之高阁。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公寓文化建设之中

公寓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地,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在公寓中度过。在公寓这个生活空间中,学生可以谈天说地,沟通思想,畅想未来,此时他们思想放松,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沟通中,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这种氛围中,青年学生之间最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寓文化建设就是要利用这一阵地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通过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在公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不宜采取硬性的灌输教育,应采取文化引领、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1)通过规范的制度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制度的执行,除日常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经常组织各种公寓活动,通过大量活动宣贯规范的行为和制度。

(2)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公寓中,和学生融为一体,在谈天说地的聊天中,耳濡目染地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向学生传输优秀的思想品质,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融洽氛围的营造及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意的教育,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党、团支部进入学生公寓。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党、团支部的政治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旗帜作用,在学生公寓中营造正确的文化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宣贯优秀的文化思想。例如,可以在公寓建立“学生党支部文化园地”、“团支部文化园地”、“党员挂牌宿舍”、“先锋团员宿舍”等,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政治作用。

5.组织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理念。如何将优秀的公寓文化传承给每一届学生,根植学生的心灵,进而使公寓文化不断发展优化,这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青年学生活泼好动,他们不喜欢生硬的说教灌输。我们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公寓文化建设融入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活动中接纳、传承优秀的公寓文化。活动是文化创建、传承和发展的最好载体,对于我们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要赋予文化内涵,决不能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6.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创建公寓文化的基础

硬件设施是公寓文化建设重要的组织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也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从硬件设施上要满足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良好的环境能影响人,良好的环境也能教育人。良好的硬件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创建优秀的公寓文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公寓文化的践行者,是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公寓文化的创建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公寓管理者为主导,在公寓中成立有意义的学生组织;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倡导由学生自主负责举办;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公寓文化的创建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只有这样,公寓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院一直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列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事实证明,优秀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严谨作风的培养、思想品质的提升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毕业后到到任何公司、企业就业,都能尽快适应公司、企业的文化,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一个优秀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 探悉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城市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的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谈高职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浅析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建设 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文化建设 浅析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和谐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功能 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刍议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E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浅论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浅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李凤念.高校图书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109-111.

[5] 孔红蕊.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智库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14):99-100.

[6] 全国城市智库联盟成立[EB/OL].[2016-09-22]..

[7] 杨霄玉,于兴华.创新高校图书馆职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秦皇岛市高校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8):90-91.

[8]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2015年12月31日[EB/OL].[2016-09-22]..

[10] 李琼.高校图书馆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11-12.

第4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都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延伸至高校校园的任何角落,并且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2]。

1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1.1网络资源的利用面较局限

据相关调查发现(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只有3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60%的学生使用网络是为了消遣、娱乐、聊天、网购等,10%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专业课学习。由此看来,学生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面较局限,并且学生们对网络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使用仍然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状态,这影响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个人兴趣的激发以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1.2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虚拟的,在网络虚拟性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逃避现实、不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不用承担责任。基于此,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被压抑的丑陋的一面在没有约束的网络上释放出来。网络上没有具体的规则约束,并且在大量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冲动且自制力相对较弱,又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忘记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1.3思想政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必须得符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客观要求。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了解也不够。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都需要提高,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被动。

2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理念

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呈现,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冲击社会各个领域,高校校园也不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只有顺应这种潮流,并结合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融入互联网+这一元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应该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融合高校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发展潮流。

2.2互联网冲击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

传统的大学教育学生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信息,接触更多的观点,在对信息的理解方面也变得更加主动,不再像之前那样被动式地接受教师的教授和安排。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播信息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被打破了。再加上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导致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受到侵蚀,动摇了学生们固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3]。

2.3部分大学生沉溺于互联网引发众多问题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交流思想、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很强的依赖性,以致沉溺于互联网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导致自己荒废学业,淡漠了友情和亲情,激发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退化、大学生认知障碍等问题。

2.4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校园网贷现象严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校园贷的迅速发展。目前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具有强烈的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对物质生活要求更高,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再加上目前校园贷大多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网贷金额高达几十万。不良校园贷通过低门槛借贷引诱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以威胁、骚扰等违法方式催还贷款,引发大学生跳楼、出走等极端现象,给高校和学生个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3.1高校应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

高校应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真正地重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高校各级校领导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主动学习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了解校情。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之中。

3.2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并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上各种不健康的消息、图片、行为等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必须通过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建设网络文化内容,只有掌握了网络文化管理的主导权,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同时,高校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的检查、监督以及扶持,建立全面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网络文化的宣传工作。另外:高校应该出台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設相关的具体工作方法、制度、条例等。

3.3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当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发现问题并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该选拔并吸引一批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该队伍中。

3.4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在网络上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应利用校园网自身所具有的教育优势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有趣,提高大学生的自学性。高校也可以在校园网络定期开设主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测评、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虚拟现象。

第5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一、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高校餐厅文化的内涵是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对餐厅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为餐厅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此外,餐厅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餐厅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引导性,能够为餐厅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进而促进餐厅的发展,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

(一)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餐厅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高校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了解高校餐厅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所谓高校餐厅文化是指高校餐厅在“三服务、三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具有教育意义和营销理念的并且为相关人员所认同1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要素的总称。而高校餐厅文化建设则是围绕高校餐厅文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标志文化建设等;也包括一些隐性的文化活动,如相关的规则,制度建设等。

(二)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高校餐厅建设属于学校后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着“三服务,三育人”的理念,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师生的生活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随着高校对餐厅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餐厅文化的发展会逐步得到完善。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理论逐步完善;其二是高校餐厅文化设施会逐步完善;其三是高校餐厅管理制度逐步合理化;其四是高校餐厅服务逐步完善;其五是餐厅人员和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这种趋势在当前的高校餐厅中已经渐渐呈现出来。以山西某大学为例,科学化的布局,人性化的管理,优质的服务种种现象表明,学校对于餐厅文化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随着高校对餐厅文化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餐厅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餐厅文化也势必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餐厅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研究高校餐厅文化的内涵和类型,有助于为研究高校餐厅文化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文章选取山西某综合类高校的餐厅为例,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也阻碍了文明餐厅的建设,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对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再分析出原因所在,才能为餐厅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加快文明餐厅的建设步伐。

(一)餐厅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山西某大学的餐厅中存在着各种不文明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间接地体现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相关人员不能够全面地了解餐厅建设文化理念,进而出现道德失范。因此,必须推进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促进文明餐厅的建设。

1.提示标志设置不当,预计效果难以实现

高校餐厅提示标志作为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生和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餐厅在提示标志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山西某大学来讲,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餐厅在桌贴文化建设方面欠缺,并且相关的桌贴内容过于商业化,教育意义不强;第二,餐厅标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地理上,其设置的位置不合理,比较偏僻;在内容上,标语文化建设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广告标语突出。餐厅标志建设的不足间接导致了餐厅文化的理念不能贯彻到学生和相关人员的行动,导致餐厅不文明现象的出现。

2.餐厅文化管理制度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许多高校餐厅秩序混乱,管理滞后性突出,导致餐厅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日常就餐行为中,也表现在餐厅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就山西某大学现实状况而言,许多学生的不良就餐现象广泛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餐厅就餐秩序混乱,不排队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就餐时,占用多套碗筷,致使餐厅碗筷使用紧张。又如,部分学生多占、乱占餐桌,导致餐桌的利用率降低。同时,许多学生将餐具随意摔磕,一些学生在餐厅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也广泛存在。此外,餐厅工作人员的不恰当工作行为也较为突出。例如,餐具清洗不干净、厨具随意摆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餐厅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较低,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山西某大学餐厅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高校餐厅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餐厅文化建设理论不完善;二是学校的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三是学生以及餐厅相关人员的自觉意识不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分析,才能够为解决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方向指引,进而减少问题的出现,促进餐厅文化的发展。

1.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理论不完善

高校餐?d建设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相关的文化建设。高校越来越关注餐厅的建设的关注,如餐厅的规模逐步扩大,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而就餐厅的文化建设来讲却远远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二者不能达到同步发展。导致餐厅管理混乱餐厅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在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餐厅文化建设理论不成熟,缺乏创新。

2.学校忽视了对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发展

如今,后勤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的餐厅发展也不例外。高校也开始对餐厅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如餐厅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但是,高校对于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却并不是很高,近几年来,高校的餐厅在餐厅文化建设方面发展缓慢,跟不上餐厅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导致高校餐厅在餐厅设施建设方面和餐厅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进而导致在优美的餐厅环境中出现各种不文明的行为。这也正说明了高校对于后勤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遗漏,导致了餐厅建设的畸形发展。

3.餐厅人员自律意识和学生自觉意识不足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促进高校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而文明餐厅的建设也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进而为文明餐厅的建设提供保障。但是,当前在高校的餐厅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就山西某大学来讲,主要存在着学生就餐行为失范,负责人员管理不到位,餐厅工作人员注重食品来源的卫生安全但实际操作中缺乏卫生意识的等不文明现象,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文明餐厅的建设。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学生和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三、解决高校餐厅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举措

当前,许多高校在餐厅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餐厅相关人员由于缺乏餐厅文化方面的学习,间接地导致行为失范,不利于学生文明餐厅的建设,从而影响高校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提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餐厅文明发展,使餐厅为高校各方面的发展服务。

(一)规范标志设置,提升关注质量

在高校餐厅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完善餐厅标志文化建设。由于时代的不同,相关的标志文化建设也应当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餐厅文化加以完善和发展。而当前的高校餐厅在标志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要对提示标志设置进行规范,丰富标志内容,以引起学生和餐厅人员的关注。

1.规范桌贴文化设置

合理的桌贴设置对学生就餐行为的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减少食物浪费,形成节约意识。而当前高校餐厅桌贴设置欠缺,内容商业性较强,对学生的影响较小。学校要加强对桌贴文化的建设,要规范桌贴内容设置。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桌贴的设置;另一方面,要对桌贴文化内容进行改进。充分发挥桌贴文化的作用,规范学生就餐行为。

2.规范标语文化设置

当前,许多高校餐厅固守着传统的标语设置,而这些标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标语内容过于陈旧,设置位置偏僻并且设置数量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文明餐厅的建设。对学生和餐厅工作人员的吸引力不足,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规范标语文化设置。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合理设置标语位置,尽量将标语设置在突出的地方,以增强标语文化的关注程度;第二,要丰富标语文化的内容,这是标语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如可以采用图片标语或图文相间的方式等。

(二)加强管理制度研究,建立有效监管方式

“高校的餐厅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方式,只有这样餐厅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保持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加强餐厅监管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监督作用。其一是相关的规则制度建设即理论建设;其二是加强餐厅工作人员和学校监管;其三是加强学生监管。完善高校餐厅监管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餐厅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减少餐厅不卫生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使学生互相监督,减少浪费,规范不文明行为,进而促进文明餐厅的建设。

1.完善餐厅规则制度

加强餐厅的监管,必须有相关的理论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否则,工作就会乱成一团,无法正常进行。虽然高校在餐厅管理方面已经制定相关的规则,但是存在着欠缺,如没有涉及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的规则等。并且相关的规则并没有为大众所了解和学习,管理的范围有限。不能够真正地贯彻到学生和餐厅人员的行为上,高校必须完善餐厅规则制度,并且将其内容传达到学生和相关人员,让他们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这样既完善了餐厅文化理论,又起到了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

第6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校区;文化建设;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健康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力引擎。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利用一切可行途径,积极移植已有的校园文化,呈现与老校区一脉相承的高水平校园文化品质。

作为高校主要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自然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社团定位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校园极为活跃并颇具色彩的部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是一支可倚重的力量。

一、学生社团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王冀生认为“从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特指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具有引导育人、培养开发功能,营造校园氛围,感染陶冶师生,由师生逐渐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与精神。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自然载体,代表一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为例,校区建设四年来,学生社团从无到有,发展至今30余支并成立社团联合会协调指导,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形成环保公益、文化学术、兴趣体育、科技创业四大类,各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发展稳定

相对旧有校区,新校区往往校园面积较大,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外部环境影响相对较少,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独立空间,适于学习生活,但学校历史文化与校园精神沉淀移植相对困难。新老校区区位环境与特点往往迥然,如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如何将学校孕育积淀的固有精神与文化成功移植,不啻于一种挑战。

学生社团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性质来讲,它具有自发性,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成,依章程开展活动;其次是广泛性,跨学科、年级甚至跨校地的特点决定了影响范围;三是渗透性,它吸纳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专业修养的学生,各种学识思想与习俗交汇;再是平等性,社团内部的学习与交流是平等进行的。

成立较早的文化社团如爱心社、书法社颇具典型。它们充分聚集吸纳有共同爱好和共同追求的学生,逐渐形成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团文化,促进新校区建设朝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学风与校园文化多样化格局的形成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课余生活开辟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一些与学校开设专业紧密结合的学术社团,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了解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社团角色定位各异,活动丰富多彩,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化。

公益环保类社团帮助同学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自觉成为公益事业的传播者。环保类社团以宣传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为责任,公益类社团以爱心支教、尊老护幼、疾病防控为切入,引导同学奉献爱心、温暖他人。

文艺类社团始成立就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街舞社、武术社、话剧社、吉他社等文艺社团在各类文娱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技类社团成为有科技创新兴趣的学生触摸科学前沿的阵地,计算机社团、创业社集中了一批学生科技精英,参加科技竞赛,成为创新团体的代表。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普及

现代大学生思维模式趋于成熟化、开放化,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很难再被接受。学生社团是在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外寻到的教育突破口,无形中成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乐园。

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与使命感。一些党日活动与红色基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党、热爱党,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成为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心理协会也会利用心理健康节点,开展“21天不抱怨”紫手环行动、阳光笑脸征集等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协调,自主锻炼,培养协作意识;寻求自我尊重、自我价值体现等心理需求和优化宣泄,增进包容理解与心理成熟。

(四)有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成功移植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对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吸收将是高校新校区稳健发展的有力支撑。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坐落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家乡山东高密市,当地文化丰厚,“三贤四宝”等民间艺术是笔宝贵财富。

学生社团注重与当地文管部门、民间团体的联系,加强与市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的合作交流,组织参加高密市“红高粱文化节”、市运动会等。书法社、民俗社、红高粱文学社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涵盖仲秋诗画会、饮食文化、民俗风筝剪纸展,邀请文化专员作“高密与红高粱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学生愈多,给校园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学生素质拓展与自我教育的体现

社团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方面发挥效用。社团的用人用物、活动策划实施由学生主体完成,从中体会艰苦奋斗、勤勉鼓励,自主竞合意识,提升修养内涵,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干部。

学生社团注重社会实践。举办高密风俗文化考察、赴沂蒙山革命老区暑期实践,尝试成功与挫折,体会耕耘与收获,从而培养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学生社团搭建个人发展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彰显育人功能,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生社团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困境

学生社团的初期发展迅猛,一段时期后又会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这是社团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大学社团一般由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统一负责社团的注册登记、管理奖惩工作,这种体制有利于社团科学发展,弊端也是存在。首先,社团特色不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团委还承担团建等其他工作,任务繁重,对社团建设往往无法切身研究指导;再有,一些大型、专业性强的活动需寻求多部门协调。

(二)社团结构稍显失衡

社团类别、会员人数、年级专业学生参与度分布不平衡。文体娱乐类比重较大,志愿服务类相对适中,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类偏少,部分社团活动还只停留在娱乐层面。

(三)规章制度亟需规范

部分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简单,活动开展缺乏监督机制,时有违规办事、落实不力、损害会员权益、社团资料和档案保存不善、随意退出的现象发生。新成立社团很多问题都与社团成立的审批不严有关,以致甫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工作是否正常、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人员是否尽职等尚缺乏监督反馈。

(四)社团干部能力尚待提高

部分社团干部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原因之一。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意识;思维模式固定单一,知识面窄;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功利心重,社会责任感不强;追求个性忽视合作,缺乏集体认同;学习力不强,缺乏处理错综问题的能力,心理负担重,易心理失衡。

(五)缺乏经费与物质基础

社团资金筹措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会员会费,二是社团自筹赞助,三是团委经费筹拨。数量有限,自筹渠道不稳。一些社团活动场地少,器材不全。

总之,随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文化精品、引领文明之风”成为学生社团任重道远的目标与使命。要站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高度把握形势、理清思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对学生团体的引导,使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建立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3] 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

[5]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利,金锦华.关于加强高校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2).

[7] 刘运动,宋守君.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9).

[8] 司书忠.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S1).

第7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学工厂;高职;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韩鹤进(1978-),男,江台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讲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教学工厂’模式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ZYLX2011006)、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42-0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也要融入行业、企业文化,以文化浸润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的过程中,整体上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学工厂”作为一种合作模式与理念,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的对接,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了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

一、“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NYP范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始人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它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员实践能力、提高学员职业素养的目标。双元制的成功充分吸引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界的关注,众多高职院校学习取经,并将其成功经验纳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工厂”的借鉴探索与实践中,打破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确立起“学校+企业”的“双核”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保证专业的职业性与课程的应用性。学院依托“教学工厂”,完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任务,并借此实现了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规模跨越、模式转型、向内涵提升的高职发展道路上,校园文化建设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源于文化的自发性,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相当薄弱。

1.过于注重形式,教育性有所失重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载体与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化人”,实现教育的功能。但现行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导致了形式过度。一是略化于校园文体活动。激情中活跃的文体活动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但频繁的活动组织让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但学生社团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虽然有不断立起的建筑,不断出现的景观,不断改善的设施,但总是让人感觉到校园里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气息。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书面化。很多时候校园文化的建设总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稿中,学校的文件规划里,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详细的建设规划,但却缺乏内容的落实或建设成果得不到师生的认可。

2.职业倾向泛化,技能性内涵失真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行业元素,引进企业文化,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反而会丧失校园文化建设的本真,偏离职业技能教育的内涵,造成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的障碍。一是有的院系在物资投入、硬件改造、环境布置上,形似教学做合一,但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二是有的院系为了所谓的“业绩”,为合作而合作,盲目引进企业及其文化,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文化流产,影响培养质量;三是有些教师自身专业及职业技能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引导技能文化的传输,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涵养作用。

3.建设内容简化,系统性设计乏力

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设计。一是内容雷同,缺乏特色。由于缺少高职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很多时候建设一味参照甚至搬抄本科院校经验,或者脱离所在地域文化和学校发展优势进行文化建设,多数只是形式的单调与重复,没有形成特色。二是建设支离破碎,缺乏系统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并不是说盖几个楼,运用几项新工艺,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创新,它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推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三、“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

“教学工厂”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首先它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担当技能提升的使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企业组织,需要市场与利润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因此,它需要依托于学校自身专业与智力发展的校本优势,汲取区域与行业的参与并服务其发展,才能拥有较好的生存能力。因此,在“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文化融合,突破了传统习惯创新发展,有效地服务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创新建设的原则

第8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实验室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健康积极的文化建设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实验室文化建设要表现出实验室丰富的内涵及其相应的技术功能。我国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在长期的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抓住实验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得出思路和解决的方案十分重要。

关键词:

实验室;文化建设内涵;实现途径

十以来,我国对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更加重视。实验室是现代科技的摇篮和孵化室,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实验室中得出并广泛推广的。因此,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也是培育实验教职人员以及帮助学习研究者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爱岗敬业和普世价值的现实要求。本文探讨了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以及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实验室发展的需要。实验室文化应该是激励人们追求科学理念、追求无私奉献、树立良好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只有实验教职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认同感和科研的使命责任感才能够促进实验成果的产生和发展。

(一)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实验室文化是各种不同特色的实验室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综合反映。我国实验室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积极的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实验室文化的内涵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有着不同的层次之分,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广义上的实验室文化指的是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统一,相互交融。狭义上的实验室文化指的是实验室人文精神上的建设,是一个单一的层面。而实验室文化建设不论是广义上的理解还是狭义上的理解,都是其不同层次的、辩证的组成部分,只有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统筹兼顾才能够促进实验室文化的健康发展。实验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实验室内外主体建筑、实验室的技术设备以及设施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而以人为中心,环绕实验室进行的一切实验工作所构建而成的价值观念、技能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各种实验室行为准则和各项规章制度等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在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种与自身相适应的实验室文化,它是实验室的灵魂,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实验室的管理而言,都将实验室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关注并落实抓好。

(二)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功能

优秀的实验室文化能够培养人、激励人和熏陶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实验人员的精神层次的提高和自身的文化建设的升级。其实,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也是实验室整个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锐意创新,积极改革才能够把实验室的文化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实验人员的整体精神文化水平和科技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第一,实验室文化的建设能够把整个实验室人员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激发出来,能够促进整个实验室文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能够在制度上保障实验室的人员都能够在积极乐观的环境下约束的自我意识,更好地为实验室的科研目标服务,也能够促进实验室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促进成果的产生和成长。第二,通过一些文化符号或者典故能够把科研人员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如悬挂一些名人名言或者科技界的前辈以及泰斗人物,能够激发研究人员想要和他们比肩的一种拼搏精神和进取的决心。

二、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整个实验室文化的构建要以整个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为依托,要符合实验室的指导纲领,并能够在实验室的指导纲领下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其中,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而且,要把实验室文化的建设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统筹兼顾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的、流畅的、长效的实验室文化建设系统。

(一)倡导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实验室的实验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优秀的人才。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才,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对实验室的人员做到一视同仁,要关心他们。因为人才是实验室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文化建设重点是引导实验室的人员,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和为科技的未来服务。

(二)强化实验室文化和高校文化的结合

可以说,实验室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在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和高校的文化相互结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验室的文化会是高校文化的一个支流。实验室文化的培养和高校的校训和文化理念相互承接,把实验室基地建成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加强实验室的环境建设

实验室文化建设要以实验室基地的环境建设为依托,其对于实验室的实验员有良好的身心放松的作用。实验室里面的相关的科研设备也要做到安全高效,做到有标准的统一规划。实验室的整体的风格要相互协调,要和整个校园的文化相一致。在环境的空间设置和建筑整体设置上也要美观、协调。这样的目的就是通过环境的建设,促进实验室高雅文化的形成,并调动实验室人员学习上的积极性。

三、结语

实验室文化建设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不但对实验室整体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校园文化的整体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验室文化建设能够使其自身的所在环境产生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实验氛围。

作者:张春艳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范文

1安全文化内容

从狭义上理解安全文化内容,它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最早为安全文化限定的定义,说的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种种素质和态度的综合”,也就是说它主要是表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1]。但是也有人认为狭义上的安全文化是将安全知识与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宣传等进行结合,从而开展的一系列安全活动。从广义上来看安全文化,它是与物态文化和环境文化相关的知识。一些人认为它是人们在进行生存活动的同时,为了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内容,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人类进行安全活动而产生的安全观念、意识、精神和行为等发展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既与实践物质相关联,又与行为、物态和环境等有一定联系。因此,安全文化关乎人们的行为,思想和实践行动。

2安全文化作用

2.1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观念。将安全文化应用在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工作者将安全意识渗透给教师,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给教师灌输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会促使教师对安全概念和意义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树立一个正确的安全意识理念,使之在实验过程中持以安全为主的态度和信念,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使得安全管理变得科学合理,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保证实验室的安全。2.2促进安全管理。就安全文化而言,它自身凝聚了一种安全价值和精神力量。将它应用在学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够在人们进行实验过程中形成一种隐形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进行一定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促使实验人员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实验过程中促进安全行为的执行,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将安全文化应用到学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够通过这样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教师安全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身为教师的职责,从而树立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的态度,并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2]。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关爱生命,注重实验安全为主体的实验氛围,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提高工作效率。2.3提高管理水平。将安全文化渗透到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发生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促进了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相关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建设的越好,相应的工作内容就会越丰富,会对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起到促进效果[3]。但与此同时,安全文化的渗透为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安全管理工作逐渐向安全服务进行转向,促进安全措施的改进,采取相应办法治理实验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发展管理工作的细致分化,从而能够促进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提高管理水平。

3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内容

3.1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高校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这一过程要根据化学实验的污染程度进行,要将办公区域和实验区域进行分隔,促进不同化学性质有不同实验区域的划分形式的形成。要将容易发生连环反应的实验室区域进行隔离,保证合理分类和设置,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实验过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社会发展。此外,还需要对实验室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范安装。化学实验药品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甚至有一些在摇晃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因此,化学实验室要尽量减少对实验设备的移动和改造,保证水,电等管线设置的合理铺设,加强对实验设备的质量监管,针对一些污染性高,毒害性大的化学物品,要注意在实验室设置通风口,并保证室内气压处于正常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要注意对实验室内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加强。其中灭火器,报警设置,急救箱和洗眼器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他们的放置位置和标志,性能等对实验的急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应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设备添置的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投入,采用先进技术,保证设备的应用性能,从而促进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3.2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安全制度的文化建设,首先需要以安全为主要前提,构建较为严密的责任体系,对与实验进行相关人员责任进行具体明确,标注权责说明,从而加强过程监管,使安全管理形成具体体系,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保证化学实验运行的安全性[4]。其次,要对化学药品实施分类管理。不同的化学药品存在不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各种化学药品之间都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学校应该将不同类别的化学药品进行分类,并促进采购,管理和应用的规范管理,提高对化学药品的利用率,促进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发展[5]。最后,加强学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安全建设,需要将具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进行特殊管理。例如: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使用一些易燃易爆药品时,实验者需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置。并且针对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需要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最好要有专业教师辅导的情况下进行,从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此外,一些化学药品的承装容器是高压易碎的,这就需要实验者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小心注意易碎的容器,并且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强化管理。

4结语

在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高校化学实验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管理者对安全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从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物质文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性能,促进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安全工作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仇念文,安绪常,贾继文,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81-185.

[2]鲍敏秦,张原,张双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88-191.

[3]王晔,李双,庄启亚.量规法在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0):278-281.

[4]徐烜峰,王能东,程五一,等.构筑火灾风险预警指标排除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3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