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1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我市档案科技创新、促进档案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国家档案局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报经市档案局立项、审核、成果鉴定、申报评奖和推广使用的档案科技项目。

第三条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内容,包括项目研究选题指南的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审核和批准、项目合同的鉴定、科研资助经费的筹措和管理、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鉴定验收、结题以及成果应用推广、重大科技项目的招投标等。

第四条市档案局负责全市档案科技项目的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由市档案局科技处负责。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协助做好科技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项目研究范围

第五条档案科技项目的研究范围包括:

1、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和档案工作研究。

2、档案工作标准化研究,包括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地方标准、业务规范、工作制度。

3、档案载体材料、档案装具及其他专用设备研究。

4、档案修复技术、保管环境(条件)及保护技术的研究。

5、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报道、分析研究、情报服务及技术处理等研究。

6、国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经验的研究和推广。

7、档案科学领域中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的理论和技术。

8、对本市档案事业宏观发展有指导意义并带有研究性质的示范工程。

第三章项目申报与管理

第六条档案科研项目按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分类管理。一般项目主要解决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技术难题。重大项目是为满足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中的重大科技需求而开展的研究项目。

第七条项目申报程序及条件:

1、市档案局每年第三季度末制定和下一年度科研项目指南。

2、各有关单位和各区县档案局根据市档案局科研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一般项目主要由各单位自行申报,重大项目可向社会公开招标。

3、项目申报人须填写《**市档案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

4、项目承担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完成研究项目任务的科研能力和基础条件。承担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从事档案工作经历,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

5、需通过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的,由市档案局按照市科技局有关科技项目招投标的规定向社会公开招标。

6、项目计划任务书(一式三份)经申报单位签署意见后报送市档案局科技处。

第八条市档案局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项目并下达立项通知。

第九条在项目正式确定后,市档案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市档案科技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书要明确研究任务、研究阶段和技术路线、考核内容和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项目合同书是项目资助经费拨付、结题考核、评估验收的基本依据。

第十条市档案局对列入计划科研项目的进度、质量及经费使用情况,分别在年中和年末进行两次抽查,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有一定影响的重大项目,市档案局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参照项目合同书等相关材料,对项目阶段性工作或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十一条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书内容执行。对跨年度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于每年一月份向市档案局书面报告上一年度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对由于特殊原因确需对研究内容、技术指标、工作进度、资助经费等进行调整或变更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向市档案局提出书面申请,经市档案局审查批准后方可变动。否则,按违反项目合同予以项目中止或撤销处理。

第十二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凡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市档案局有权暂停或撤销:

1、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项目组织管理不力,致使研究工作无法进行的;

2、与项目相关的其他部门配套资金或自筹经费不能落实,影响项目任务完成的;

3、没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合同规定任务的;

4、违反本管理办法和合同的相关规定的。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十三条市档案局根据我市档案科技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逐步争取多渠道解决档案科技经费投入和奖励基金。

第十四条项目经费按科研进度对应下达。本年度课题先按科研经费的80%下达,待课题完成后,再下达剩余部分;跨年度课题,第一次下达所需经费的60%,剩余部分分次下达。

第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要拓宽经费来源,多渠道筹措项目配套经费。

第十六条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于与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的开支。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的管理费用不应超过10%,经费使用情况由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并接受市档案局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项目研究成果通过验收后,其经费节余可用于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资助以及对项目组成员和有关管理人员的奖励。

第十八条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由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按年度编制决算报告,报市档案局科技处。

第十九条因项目撤销、合同解除,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合同约定返还经费,并由市档案局结转到下一年度科技经费中。

第五章结题管理

第二十条项目完成后应当及时结题,结题方式包括:(1)课题总结;(2)项目验收;(3)科技成果鉴定。具体采用的结题方式,在合同中约定。

第二十一条采取课题总结方式结题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课题完成后十五日内向市档案局提交课题书面总结报告及相关技术资料。新晨

第二十二条采取项目验收方式结题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项目完成以后及时申请组织验收,并按验收工作要求认真准备。市档案局组织验收,根据项目验收情况以及绩效评价结果,提出验收审核意见。

第二十三条采取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提交成果文件、资料以及有关附件,经市档案局审查并报科技成果鉴定管理部门组织鉴定。

第二十四条科技成果通过鉴定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办理成果登记、公报;鉴定证书由组织鉴定的单位核发,报送市档案局备案。

第二十五条市档案局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归市档案局和项目完成单位共有,市档案局有权组织该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保密遵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第六章奖惩

第二十六条鼓励本市档案系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展档案科技项目。市档案局适时对项目实施绩效突出、科研取得重大进展或取得突出成果和效益的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予以表彰或适当奖励。并优先安排后续项目。

第二十七条市档案局将择优向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和有关部门推荐科研项目。

第二十八条无正当理由未按合同完成任务或未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视情况停拨或调整资助经费。

第二十九条对于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项目撤消、中止或未按合同执行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人提出批评,并视情况在1至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报项目。

第2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硬件平台作为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应坚持综合运用、计划实施、规划具体等原则,保证平台一次性搭建,节约成本。主要的硬件平台如FastT600、WS-C4506与其他服务器等。要保证以太网为拓扑网络结构并有相同的IP与VLAN,做好杀毒软件的安装,对震荡波、冲击波等进行查杀。在建设中,要从各方面分析投入的经济利益,杜绝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分析。建设效果的好坏不以设备数量多少,软件先进与否为判定标准,而看是否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在未来补充建设方面,要综合考虑到实验室的各个方面。

二、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范围较大,如课程的建设。包括有通过JAVA程序、研发网页技术、设计数据库、信息技术网络理论、C++语言设计、硬件设计等实验的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基本实验;质量管控实验、生产销售实验、项目管控实验等综合管理模拟项目;银行业务实验、电子支付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国贸知识操作实验等证券实验;ERP系统设计实验、信息分析实验与信息监控实验等信息管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大教科书指导下进行的,在实验中可向学生提供参考教材。

三、实验室科研

实验室科研的目的在于科研中自主创新,绝不抄袭,培育原创作品。实验室可以从事以下研究项目。电力市场研究。根据目前能源需求的增加,电力市场广阔,研究分析电力的发、送、配等部门行业的关系,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和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节约方面,可研究怎样合理配置资源与其数学方程式,资源的成本定价计算办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面,可研究企业的投资决策与市场的关系,提升企业管理与资本投资的关系,期权实物的定价方法等。在创新技术方面,有国家政策与技术创新,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科研项目。再如成组技术、工业工程、MIMS、CE、精益生产、PSM、PE、PQM等生产管理的前沿研究项目,进而开放研究思路,提高科研能力。在项目管理评价上,主要有合约管理、信息管理、风险把控、目标成本等科研项目。

四、管理实验室

在管理实验室方面有多种管理办法,如整体管理法,该管理办法把实验室当做一个整体,参考分析全局、变化跟踪、方向控制、反馈调节、关系认识等步奏,进而实现管理实验室的同步进行与组织。另外,可在整体管理法的基础上,采用目标管控法,具体包括制定目标、实行目标、完成目标,并对目标结果进行分析。在实验室人员管理上,可在交谈、理解、满足、观察等方法下做到有序的管理工作人员,人员管理是在沟通的基础上满足员工的要求,解决其工作困难,进而满怀信心的工作。

五、结语

第3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

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高等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类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加上各类教学实验室,总实验室占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紧缺的限制,各种实验室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对独立和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此外,相对于教学实验室,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渠道来源广、独立,因而其实验室安全责任和义务难以落实,经常出现“实验室负责人不愿管、学院管不了、学校无法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对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监管处于空白,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如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三废”处理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长效的协调机制规范高校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1.4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数量急剧增加,但实验室安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建设用地、用房紧张,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房”制宜,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基本的实验安全要求,但却仍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还长期制约着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上,事实上,“重购买、轻维护”是所有设备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经费短缺还使实验室安防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如一些高校实验室没有配备或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消防器材、应急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安全消防设施[11—12];因节省经费而随意处置“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上由于安全经费短缺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几乎无处不在,每一处都将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主要做法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做法。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高校应专门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主管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设备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三级责任制”,即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行使监督职责,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对本单位内所有实验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各实验室对本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并按照这个职责顺序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其中,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主任向各院系负责,科研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向各院系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对安全责任人的安全目标实施绩效考核。

2.2建章立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办法》、《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为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校统一部署和协调全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搭建厚实的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校还应制定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设备处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的有关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设备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应急处理事务协调责任部门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应急处理安全保卫责任部门为保卫处、事故单位;应急处理物资保障责任部门为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应急处理抢救责任部门为校医院;应急处理技术保障责任部门为实验室设备处。

2.3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13]。高校实验室设备处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实际情况,组织实验室一线教员编写诸如《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实用安全手册》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简单明了的实验室安防信息;同时,组织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展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带给全校师生深刻警示;此外,组织制作《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卡》等,加大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并可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操作考试系统,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进入实验室,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从源头扼杀。

2.4多部门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地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高校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以及各学院(重点实验室)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管理工作流程,未经申报备案的不得自行采购,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报账必须经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及实验室设备处签字认可,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终单位或个人评先“一票否决制”。

2.5统一规范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

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简称“三废”),由高校实验室设备处统一回收处理,处置费用由学校专门设立的“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基金”统一支付,并为各实验室配备储存废液的高密度聚乙烯容器,要求制作“实验废弃物标签”标明废弃物的详细信息,并实行分类存放、分类回收,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统一规范管理。

2.6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高校实验室要始终秉承“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并要求有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施建设中,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为高校营造出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工作环境。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如为实验室高压气瓶配备固定支架、气瓶柜、特种气体防爆柜等安全防护设施;为化学实验室配备护目镜、活性炭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或抗高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为剧毒危险品仓库配备红外报警装置和防火保险柜等安防设施等。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管理,规范管理细则,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室环境。今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推进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2)督促各院系专职人员全面掌控本单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记录,按要求制定详细台账,做到帐物一致;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3)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此可以教学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将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重点。(4)着力推动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安全教育师资建设、安全通识课程建设、安全考试系统建设等,并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多方渠道,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单位紧密结合,让政府主管单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此外,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环境、卫生、安防、保卫等相关安全事项的培训,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5)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积极呼吁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经费预算,并确保这些经费能够专款专用。

4结语

第4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1.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例如,根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和石油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特殊性,结合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自主研制了部分设备并依据设备特点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开放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改进了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石油工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实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合适的、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和仿真实际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中心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目标驱动开放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教学、渐进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开放实验教学。

3.开放实验教学考核。针对不同的开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中心采用了实验操作、汇报答辩、实验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侧重于从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和结果、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发挥,对实验室开放的兴趣增加。

二、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实验分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中心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定期评价、分类考核、合理交流的管理机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管理,中心负责考核聘用,确保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行。

1.开放运行模式。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大型仪器、高精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实验室实行每周7天和每天8+2小时运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然后在中心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周末和节假日,中心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开放和运行。中心利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模块承担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开放分为“基于项目的开放”和“基于场地的开放”两类。“基于项目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教师或学生申请项目→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基于场地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实验室及项目→学生申请→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预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并做好开放情况的记录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根据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中提交对应开放项目相关的成果。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于每学期期末提交本实验室的开放总结。

2.开放管理制度。学校在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须知》、《重庆科技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范性。中心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实验室高效开放、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与细则,如《实验教学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办法》、《低值易耗品采购与领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开放过程中,实行进入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进入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并且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前应先接受培训,取得上机资格后方能操作。对于损坏仪器设备的,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中心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费用和学生的奖励费用,从物质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过程。

3.开放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每学期由中心分批次组织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审查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实验预习、过程和结果均需老师签字认可,对预习过程不认真和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大的学生,要求重做或补做。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心实行专职人员考勤制度,实行8小时坐班制,同时加强了考核。对于专职人员,在期末由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维护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兼职人员,要求每人负责1~2个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发、开放实验指导等工作,在期末主要考核其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开放项目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4.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环保的理念,制定了中心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验室开放安全目标责任制,确定安全总责任人,层次落实责任。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规程上墙,装有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走廊安装有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了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四防”功能。同时,每学期对中心人员和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使所有人员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心实验室备有废物废液收集桶,废物、废液分类收集并集中处理,降低开放实验过程中实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身危害。

三、初步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促进。由于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得到体现。同时,将开放实验教学纳入学分认定,使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5项,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6项。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通过学校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石油企业对我校石油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3.实验室设备得到较好利用。通过将台套数多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对集中放置和开放,将精密、大型、贵重设备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成立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中心的实验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1%以上,较开放前有很大提高。

四、结语

1.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非常必要。

2.专业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第5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岗位观念;服务意识;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11-03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2]。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室建设规模逐渐增大,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分散型管理模式过渡到“校—院(系)—实验中心—实验室”或“校—实验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模式[3,4]。

笔者自2007年进入韩山师院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实验室技术与管理工作,也恰缝我系成立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亲历原有的教学实验室在功能分布和格局设计上逐步转变为“校—系—实验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几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使现有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更好地满足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但受传统实验室管理体制弊端和落后观念的延续性影响,我系目前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从管理体系上看仍属“横断面”的管理[5],具有突出的平行职能部门交叉管理的特征(如图1所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阻碍了实验室管理的更深入改革。

高校实验室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要保证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要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全方位地为教育服务,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2]。结合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以及部分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服务于教学、科研,结合自身几年来的工作经历和体会,笔者认为作为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最机动、最灵活,也是最关键因素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本职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

现代管理学原理体系中的第一条便是“人本原理”,即管理活动的开展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实验室管理是对人、财、物、任务、信息等诸多要素的管理,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2]。由于实验室具有既是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载体,又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学生等行为群体人的活动客体的综合特点;因此,实验室对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上述各类行为群体人的管理,而且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教师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日常管理。

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既是管理又是服务的两重性[6],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否科学地看待与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管理即是服务,实验室工作的管理形式要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实验教学、服务于科研的具体内容体现出来,同时又要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

二、树立正确的岗位观念和增强服务意识

鉴于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传统观念和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实验室管理人员一直以来被误视为既不属于教师系列、又不同于行政人员的教辅人员;加上多数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培养、进修提高、评优晋级等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公正与不配套,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他们岗位角色错位或定位模糊,不安心工作,责任心不强,实验人员和教师工作冲突等现象,进而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和实验室发展受影响,乃至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等局面[7,8]。

在角色定位与归属仍处在传统认识误区的情况下,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来说,应尽量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确岗位职责与需要,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与素养,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诉求,正确认识实验室管理人员在高校建设与发展,特别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强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高校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相对应地,实验室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树立公仆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在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在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度与使用率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而服务意识的增强需建立在树立正确的岗位观念的基础之上。

三、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用心、有形”

规章制度是约束行为人的一把标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从来都不缺乏诸《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设备与试剂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实验室易燃易爆剧毒危险品管理办法》、《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之类的规章制度[9,10];但目前的高校实验室之所以仍普遍存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与结构不合理、实验经费管理不严、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与资源共享率偏低、仪器设备管理较混乱与使用率低等诸多问题[3,11],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仍在于人,尤其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

作为实验室日常管理与运行过程中最机动、最灵活,也是最关键因素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在遵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用实验室管理者的实际行动,真正用心投入到繁锁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以提升实验室效率和功能效益为目标,才能切实凸显和发挥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

以提高实验室开放度为例,我系食品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在周末或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食节、实验操作技能比赛、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竞赛、创新实验设计与开展等活动,以及部分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而这些活动和实验的开展时间大多是实验室管理人员非正常上班时段,如若实验员因过多地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或过分强调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额外报酬与奖励而不愿配合或不情愿开放实验室,不仅造成实验室开放率和使用率的大打折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已逐渐受到现代管理的重视,且将成为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12]。作为教研室、科研团队或学科团队,甚至整个学校或院系的实验中心,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组织单元,这些组织单元都是由学校主管领导、校级或院级实验中心领导、教师(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等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作为实验室管理的最直接实施者,若对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处理不当,则可能会使组织内的各类信息出现不对称传递甚至中断而引起相互间的关系疏远,最终也会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室正常功能的发挥与运转。因此,注重几个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是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验室管理人员须首先且一直要学习的工作内容。

五、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企业文化与理念、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竞争。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因具有“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全要素管理和全员参与”的鲜明特征,以及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的特点,目前已被各类企业竞相采用;实践表明该管理体系在持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许多高校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的方法,这与ISO9000管理体系一贯强调的管理职责分明、预防为主、有始有终的管理理念有很强的相似性与相通性;因此ISO9000管理体系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具有高度的适用性[13]。实验室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吸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并大胆地实践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实验教学提供一个更加宽松和谐、有序高效的实验环境。

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

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传统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实验室工作只要认真去做则谁都会做”等错误认知已然已完全不适应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应把实验室管理当作一门学问和艺术来学习与研究。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并不是管理专业出身,也缺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业的系统培训,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因此选择《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性刊物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浏览与学习,及时了解其他院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性经验和可借鉴的方法并为我所用,以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提高管理水平。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与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水平;而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其自身的知识、技能与素养有着直接又紧密的联系。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术业有专攻”、“干一行,精一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树立当内行、做专家的意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适时地利用机会积极参加相关的调研、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甚至有计划地进行在职学习或进修获取学位,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和科学管理能力。同时,实验人员应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技能,主动地参与融入到科研团队建设或学科队伍建设中去,在团队氛围下学习、成长,提升自己。

七、结语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正确的管理模式来提升它的功能与效益;实验室管理也是一项琐碎而繁重的工作,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态度、奉献、热情和创新来促进它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93-96.

[2]孙纯学,白德成,高若宇.实验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激励原理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6-28.

[3]丁轲,李广录,赵芙蓉,等.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0,13(5):135-137.

[4]张建功.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选择与创新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7(5):78-80.

[5]郑兴福.实验室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91-96.

[6]朱文强.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广场,2010,(2):136-138.

[7]黄少辉.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4-126.

[8]徐宝芳,斯琴巴特尔.试论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9):37-39.

[9]吴育廉.搞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55-57.

[10]舒慧,刘彤云.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工作实践和体会[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158-159.

[11]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6.

[12]王启宁.对现代管理学的几个问题的探析[J].市场经济研究,2004,(4):61-62.

第6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域,实验室安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一步的挑战。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2018年11月南京某医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导致多名师生受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发生的实验室爆炸起火,导致3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南京某工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整栋大楼的损坏。这些惨痛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1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对近年来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其中实验室爆炸与火灾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和气液体泄漏事故占比较大[3],其触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4-5]。

1.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模糊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但实验室设备是由各学院及研究单位使用,各学院及研究单位具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使用责任,学校保卫处对全校安全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科技处、研究生院对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又具有安全管理的责任[6]。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交叉管理,其具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管理分工模糊[7]。例如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管理的方向主要在于全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其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而保卫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障各教室或实验室的消防和电力工作,各学院主要工作在于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保障教学或科研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的主要安全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成分,分工不明确,使每个部门都寄期望于其他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每个部门都疏于管理的局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学校各级科研及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中[8],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场地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变更,某个实验室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或者出现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实验室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评价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依据,高校实验室各级部门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约束和规范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行为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9]。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包括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够详细,且制度的落实依靠逐级下达,在层层传达中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要求规则不同,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无明确要求具体有哪个部门或哪些管理人员执行,导致无人执行此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比较弹性,既可以完成基本的安全要求,也可以详细的拓展安全管理要求,安全工作是否做好,虽可通过明面上的检查来评价,但安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标准衡量,导致负责安全责任的教职工无法进行考核评价,打击安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和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1.3教师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事,也是所有实验执行者即教师及学生共同的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参与实验的主要人员,其实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做实验时无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完成后无检查实验设备等未符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事件[10]。根据最近几年内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不少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参加实验室的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或者液体顺序混淆、操作失误等导致的[11-12]。例如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是因为把易燃物质镁粉与磷酸搅拌从而产生易爆气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违规操作,导致爆炸;另一所高校学生在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从而发生爆照。此一系列事故都是因为学生在做实验时,安全意识薄弱,对所做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从而展开违规操作实验、冒险作业。因此亟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本可避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实验室软硬件安全设施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实验场所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科研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用房的紧缺,部分单位把原来办公楼改建成实验室,而在改建中未考虑到实验室的标准设计规范要求,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有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影响安全布局,存在通风设施不健全、电线乱拉乱接、无烟雾灭火装置、消防设施缺损及安全逃生路线不合理等问题[13]。同时在现有的实验室中,随着新实验课程的开展,新进仪器的购置,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也已无法满足要求,实验室的电路负荷超标、旧实验室无漏电保护装置、无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无安全监控网络等问题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概率。

2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构建

2.1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时分级管理

《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文件中指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细分每个主管部门的详细安全工作,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四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与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二级单位负责人与专管实验室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与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层层安全责任体系,从而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精细化各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具体项目和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部门,需把科技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各级学院联合起来,牵头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例如实验室管理处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预算,指导、督查和协调各耳机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实验用房的用电安全性检查;各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设置每个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通过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逐级管理,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工作。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健全全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4]。根据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细化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根据我校制定的《长安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又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室防辐射安全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适合所管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针对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记录本等安全使用办法,做到不同身份的人员有安全制度可依,从而更好地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比较细碎弹性的工作,作为执行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无法量化,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评价指标[15]。首先根据实验室制定的详细安全责任体系,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此院系或科研单位的各级安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根据事故的程度被问责。其次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作为教师评职称评级、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签订安全责任书作为考察安全制度落实的硬性指标,教师是否记录使用实验设备、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都予以量化,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最后对于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优秀人员在职称评定或年终绩效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人员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3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执行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经验可知,随着新进教师和新生的录取,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每学年是变动的,因此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人人懂安全,人人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预防及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校首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平台”自学教程,要求每位师生自学安全课程时间不低于6小时,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使用手册、用电用气的安全操作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基本要求,师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可进行自测考试,实时了解安全知识的自测成绩,并在平台中完成安全教育的正式考试。学校要求只有通过安全考核的师生,才被授权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其次,培养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每位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师生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做到有安全责任意识。最后在每个实验课程之前,要求任课指导教师针对专门的不同实验,对学生做有区别性的详细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安全教育守则,根据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的不同[16],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要求,做到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要求,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4加强实验室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针对办公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和原旧实验室,应重新按照实验室建设的行业标准,改造实验室内原电路装置、通风装置及消防设备等硬件设施。在电路方面,针对大功率设备,把原2.5mm的电缆改造为4mm或6mm电缆,每个实验室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禁止乱接乱拉的现象,对高压电源处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等。在消防设施方面,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清理阻塞消防车通道路口,安装火警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检查消防水源、消防栓和灭火器材,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火源类型,配备不同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通风装置方面,尤其针对具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具有有毒气体的吸附或处理装置,产生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实验室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可挥发性危险物扩散到安全区域[17]。

第7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一、近三年我校科研取得的成绩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10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XX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XX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XX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XX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XX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XX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

要力争产出更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要在文章的发表的级别与成果获奖方面要有所突破。

第8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22-1.5

三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从1993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三江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17 000人(含成人教育),设有20个院(系),35个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0个,基础教学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54个。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创新实验室管理对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民办高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三江学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特点

(一)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民办高校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总结,因此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在民办高校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实验室的工作水平也是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实验室建设时间短,管理经验少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办学时间短,而且办学机制新,不同于传统的公办学校,因而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三)经费资源相对有限

由于没有国家投资,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因此合理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科学地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使其一方面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产生较高的利用率,是实验室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实践

(一)制定措施,保证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发展规划

根据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侧重重点学科的需要,把实验室建设经费集中投放在重点学科,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2.实验室人员规划

一是重视培养现有实验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对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深造,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二是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室工作,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活动,在有条件的实验室推行自制或改进实验仪器。三是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教学科研竞赛。四是逐步建立和健全实验室人员编制、职称系列以及奖惩待遇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3.实验室建设程序

为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在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前,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到各院系(部、中心)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实验室建设需要,根据教务处制订的教学计划来建设相应的基础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教学实验室。院系提交《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书》后,由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论证、会签,经主管校领导审批后,进行建设。《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书》内容包括:实验室现有面积、人员及设备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实验室使用情况统计、实验室需增设备主要情况等。坚持专家论证,坚持职能部门会签,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便于各相关职能部门全方位、全过程对实验室建设及使用进行跟踪管理。

4.实验室教学内容整合

实验室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在这三类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把实验室按照学科建设分为:基础性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强化整合专业实验内容,重视基础综合实验内容,鼓励科研探索。

(二)规范实验室管理

1.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不仅是管理好实验室的基础,也是保障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从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三江学院已制定了《实验室设置规定》、《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规定》、《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运行。

2.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

根据职责不同,各院系及部门均设有至少一名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员,负责本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资产账目核对。建立了资产清查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资产清查盘点,并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全面或局部资产清查。同时建立了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资产设备申请、入库、处理、维护等,通过该系统,学校资产设备管理实现了从采购、入库到使用的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一是合理安排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班级人数、实验室设备的数量和种类等条件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地点。这样可以做到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实验室设备“台套数少,种类多”的特点,既能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二是建立实验运行日志。对于每天的实验班级、内容、指导教师、设备运行状况等及时记录,以便于及时解决设备的突发故障。

4.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树立“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理念,建立学校实验室集中管理机制。保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够构建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能够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实验教学需求和教学的轻重缓急,采用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完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实验室建设。三江学院已成立的“电气信息实验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电气信息实验示范中心”为例,整合了三江学院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中的“西门子自动化示范实验室”、“飞思卡尔MCU/DSP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六个重点实验室。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以电气信息学科专业为主,同时面向全校其他各相关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设计能力,进行大学生创新训练、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总结

由于各个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侧重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上也有所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于春霞,路素青.浅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2]任乾华.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硅谷,2008(15).

[3]燕鸣.对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办公自动化,2010(12).

第9篇: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教师拟定的实验思路、方法、步骤去做,其最大弊端是使学生始终置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思维的发挥。基于此,我们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并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①在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学法,即统一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统一实验操作步骤,统一实验报告,统一进行教师的批阅;②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我们则采用导师制,由指导老师提供实验项目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独立分析实验结果;③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设计来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经过老师和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集中开题和可行性论证确定后,再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项目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答辩小组对各组完成的实验项目进行汇报答辩,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讲评,从而有效地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

2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教学新模式

中医基础课程文辞古奥,内容精深、抽象难懂,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形象、直观和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经络理论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进行了图像、动画和仿真人体经络循行来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很快就领会和掌握了经络的相关理论。

3建立开放实验室采用过程性实验评价

当前高校的的实验中心大多采用封闭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是实验室利用率低、仪器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对此,我们针对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较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开放: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内实验没有完成或者失败,在重新设计并经指导老师审核批准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②积极鼓励创新性实验活动:如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在提交完整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③配合一年一度的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报实验中心批准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巩固了对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实验评价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评价模式多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全面的实验素养,单凭实验结果无法完整反映。为此,我们记录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了实验考核的错判、漏判、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做到了打分时胸中有数。过程性实验评价的学生成绩组成如表1所示。

4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隶属于各教研室管理,实验教学由各教研室单独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①各实验课程间界限分明,难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③经费投入分散和出现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下,又成立中医基础实验教学分中心,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师资人员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5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