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97-01
在当前的社会竞争中,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注重人们的自身发展,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可以说未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理健康才是根本索取,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付出自身更多的脑力与体力。曾经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中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之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未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因此,只有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团结协作精神,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与生活。
1 当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需要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生们要想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要努力获得高学历与技能,因此,使得诸多初中学生想要选择高中、大学的道路,而那些缺乏自我约束力与扎实学习基础的学生只能够选择了中职院校。然而现代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不断变化,使得中职院校的多项教育活动呈现的巨大变化,因此,体育课程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首先,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由于中职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基础性教育处于次要位置,学校学生们的身体状况教育并不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甚至还有些院校领导根本就没有重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让体育课程内容流于形式,并不能落实到实处。上层领导的检查工作也只不过是注重材料方面,并不注重实际课程检验。体育教学的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缺少对实际课程质量的科学评价与奖惩措施,因此,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应付的现状,为了应付上层领导,为了应付学生。一些院校的体有活动经费难以得到保证,缺少基础体育活动器材设施,例如,羽毛球、乒乓球、各种活动场地等,难以让部分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其次,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当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这种落后的教学形式阻碍了现代体育教学发展。
最后,教师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当前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多数是按照院校项目的技术特征,顺应现代职业体育培养的方向,对学生们灌输专业技术与技能,但是我们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体育教育的要旨是什么―― 要让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技能来锻炼身体,还是让学生们不断掌握难度较高的动作。许多院校体育教学脱离实际,忽略学生们的基础锻炼技能掌握,而是偏向于让学生们掌握一些难度高的技术,出现了教学不明确的局面。
2 新时期我国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敢于面对这些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让现代中职院校体育教育进入到健康发展方向上来。
首先,要看清现状,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科学有效管理。我们必须要让院校领导认识到中职学生群体的身体现状,根据我国现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切实检验学生们的身体状况,根据我国教师对学生的检测结果来看,我校学生的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达到标准,其中不及格率为11%,及格率为49%,良好为35%,优秀为15%,这样的结果应当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要重新来改革体育教学在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完善管理工作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加强对院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扩大活动场地,完善相关的体育设施,充分发挥这些硬件设施的实用,为学生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活动空间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其次,我们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顺应学生们的意见,将内容努力变得多元化。我们体育教学要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因此,可以在内容中增强健身、娱乐性,体现出体育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与兴趣性。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培养,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开展几项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来制定相应的体育活动,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经常坐着,因此,我们可以为其制定健身操、拳击等健身活动项目,塑造学生的良好身形。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中职院校进行体育有效性改革,务必要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对课堂中教育形式重视起来,并且同时要注重课堂外活动的开展,让课堂教学效率能够不断得到提升,也能够培养出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樊少波,贾小芾,王军.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06-108.
[2] 韩春利,孙晋海,曹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1(4):44-46.
[3] 王忠民,陈继祥,续洁丽.试论影响员工离职的若干组织因素[J].管理现代化,2001(5).
[4] 雷继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9):110-111.
摘 要 基于当前特教学校体育教学有效性不足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特教学校体育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特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帮助,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特殊教育 体育教学 有效性 对策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让残疾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还能帮助改善和恢复残疾学生肢体和心理上的功能,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自理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但当前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却存在有效性不足的现象,出现了“常人化”、“成人化”的模式,没有从残疾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从残疾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和途径,供同行交流讨论。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特教学生由于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刚入校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既陌生又新鲜,对教师既比较依赖,内心又有些惶恐,性情孤僻又缺乏自信,为此,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了解、沟通、融合、促进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好表率,通过言传身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特教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教学,教会他们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来锻炼身体。
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特殊学校教育对象的智力发展情况差异很大,同一个班级,学生身体条件、年龄差异、接受能力存在有较大差异,特教学生在这方面更为明显,各种智力和残疾的学生都有,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相当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各种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我们不能强调一律,教学内容应因人而宜,对条件稍好点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增强其兴趣和积极性;对那些条件稍差的学生,绝不能急于求成,要选择一些适于他们的内容,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调动其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教师要树立好对特殊儿童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实施特别教育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挖掘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聋哑学生在快速跑时表现出上肢摆臂与下肢不协调,频率速度慢,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利用徒手操、游戏、跳绳等活动,培养锻炼他们身体的协调性。
三、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因学生的智力和身体状况不在一个水平,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选择内容时应注重动作的难易程度,这样就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从而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法来开展教学,通过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减少对特定技术的要求,缩小了残疾儿童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由于特教学生听说能力差,但他们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场地器材、图示、幻灯、体态等直观事物,创设一定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暗示、触摸、示范和模仿等方法,结合游戏和身体练习以达到动情的目的,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在特殊学校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更能给特教学生的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对于一些复杂的动作技术通过分节播放,快进、快退、暂停等方式,让特教学生直观地理解每个动作技术的要领和动作连贯环节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完整、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还可以解决教师只能讲解不能做示范或只能做示范不能讲解的矛盾,使特教学生熟练把握动作技术重点和关键。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正确的动作,让特教学生把自己的动作与正确动作进行对比,判定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动作,从而进行自我纠正和相互间矫正。
五、要适时的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密度
特教学校的体育课,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调整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运动量太大,学生负担重,体力不济,甚至有损学生身体健康;运动量过小,失去运动的意义,达不到增强体质、培养能力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身体情况和残疾程度,大致知道不同学生需要多大的运动量,使每个同学都有一种轻度疲劳的感觉。另外,在体育课中有些特教学生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所以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运动过程中学生发生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及时地调整运动量,防止产生过度疲劳。
六、要提高体育课的安全意识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残疾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还可以改善和恢复残疾学生肢体和心理上的功能,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自理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在智力和身体方面的障碍导致大部分同学在身体机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所以体育教师要把握好每个环节,提高安全意识,如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生的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另外,教师要掌握智障和残疾学生常见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要上好特教学生的体育课,就要在“特殊性”和“认真”两方面下功夫,努力搞好教学工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结合体育教学加强特教学生的运动康复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方面来进行,这也是高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提倡体育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思路和观念想方设法进行转变,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挖掘一切资源,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及意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1.采用分层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需要向学生灌输分层教学的意义,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定位,让学生明白人的意志能力及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找准发展的目标,从而使体育训练更好地开展起来。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且具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分为一级,占总学生比例的5%;体质较好,能够对训练内容轻松完成的学生归为二级,占总学生比例的30%左右;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的,但是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体育训练内容的分为三级,占总学生比例的45%左右;体质弱,运动技巧差以及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归为四级,占总学生比例的20%左右。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体育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以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活动。如,小组研讨、竞争游戏、即兴发言、情景模拟等。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教学法,让竞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使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团队精神。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也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竞争机制,通过教学评价来对竞争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个过程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过程,创新无从体现,所培养出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体现不出来,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检验。所以,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分组竞赛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竞赛,营造浓郁的竞争氛围。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差异,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分组,如果此时让学生自己单独进行训练,那么就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分组训练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从而使体育项目的训练高效地开展起来。如果某一层的学生人数较少,可以直接进行训练竞赛。例如,如果一级学生的人数比较多,可以分为多个小组进行训练,一般每组5个学生为最佳。训练活动要保证在学生的能力允许范围内展开,在教学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交流心得、合作学习,从而实现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提高的目的。
2.动态管理
学生上进心理的激发需要建立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基础上,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从而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分层教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对学生间的差异能够兼顾;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分层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对于部分已经超过上一层次的考核要求或者已经达到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及时进行层次的调整,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倡导快乐体育教学
1.教学内容的精选
在进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及内容,同时,也要与学生的体育兴趣及需求相符合。如,在篮球教学中,关于技战术方面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把每一个方面都训练到,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注重实用性,如,可以多训练运球技术及投篮技术等。像运球后转身、胯下运行及背后运球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在课堂中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而对于其他重点内容,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力争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在实际运动中发挥其内在潜能。
2.用战术吸引学生
在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以足球课堂为例,由于足球和战术的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所有对比赛中队员的技战术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如,相互之间的配合、位置的变化等。在体育课教学中,举行足球比赛,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球技,并享受比赛的过程。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学生会不停地在球场上来回奔跑,不但要与对方球员进行竞争,还要和本方队员进行配合。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高度融入比赛中,也能体验参与比赛的愉悦感。除此以外,还要教育学生不要过度关注比赛的结果,胜利了不能骄傲,输了也不能气馁,力争下次比赛的胜利,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体育比赛。
3.适当强度的训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倡导快乐体育,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其实现的形式就是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及既定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一定高度训练方法,还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最终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在足球比赛中,运动量非常大,而且比赛的对抗性也比较强,因此对学生的体能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此外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战术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学生才能在比赛中享受高层次的运动乐趣。这些因素都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组织比赛时,按照实际情况,把握好训练的强度。
对于学校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发挥其引导、解决问题的作用,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扶持和解决的措施,为体育教师排除困难,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成效。对于高中体育教师而言,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标准来制订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当然,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地进行变革,不能一味追求与大纲的一致,使教学陷入僵化。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做到的时要采取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从根本上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立.高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1(7).
[2]刘兴川.浅论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化思路[J].体育时空,2013(8).
[3]张德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关键词】中职;体育与健康;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新课标的落实和实施,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观念也有了很大突破,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但是,教学效率不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特别在一些中职学校还存在不重视体育课的现象,课时少,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再加上学生纪律性不强,不喜欢体育课,想方设法逃课,要完成中职体育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难度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这是一个具有条件限制的,局部需求的,针对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性策略问题的研究。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内涵的理解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后,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方面获得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树立科学的现代教学效益观。即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的值。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全面质量观,取代单纯的技术动作掌握为目的的片面质量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职体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职体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如果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一个文字表述,笔者的表述是:体育健康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换句话说,教师在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下,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能充分利用所有场地与器材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二、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根据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1.依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教学策略
①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中职类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具有实效性。考虑男女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男生身体素质整体较好,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要考虑到女学生的身体特点。中职女生由于生理原因,不适合进行耐力和力量性的大运动量的练习,选用的教材要搭配一些女生适宜的教材,比如健美操、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瑜伽、健身操、排舞等。
②承认中职生间的个性差异。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各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整齐划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根本不愿上体育课。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学习方式在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个体需求、个人优势、学习风格、思考方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设计教学法,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大胆张扬中职生的个性。
③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由于先天享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中职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他们个性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其进行强化。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作积极的补偿,扬长补短,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其信心对自己的缺陷加以克服。
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是追求时尚和潮流,关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东西。所以教师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诸如形体、瑜珈、街舞、排舞等的动作元素,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创优教学理念的策略
①改革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中职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大面积提高。(1)分层次分段教学。体育实践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的空间大,外界的干扰因素多的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2)按技术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的达标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3)按性别分组教学。性别差异是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差异。男生在速度,灵敏性,力量上占优势,而女生在柔韧,协调性方面占优势,男生积极,灵活反应快,但是自控能力差,女生细致,好静自控能力强,但是惰性大,怕累。(4)按体形分组教学。中学生的体型大致可分为矮小型;肥胖型;瘦高型。学生不同的体形往往具有不同的动作行为特征。体育课的教学应对此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②学生分层教学。对教学对象的层次划分主要是依据他(她)们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同时也考虑心理发展需要。主要采用教师指令分层法(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层次,未达目标者下降一个层次)和学生选择分层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自己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查看有关学生体育档案资料以及咨询相关班主任的途径进行学生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的情况的了解,目的使分层更加合理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层次的称呼上采用隐性法,即:名号暗层。根据心理需要分为挑战(尝试练习、感受体验)和拓展(提高难度、培养信心)两个层次。
③教学目标分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的做法是教学目标层次划也是采用“名号暗层”的隐性方法,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层次不是静止的、变化的可变的观念对学生技能和掌握知识的水平定期的检测,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④改变评价方式,提高参与积极性。笔者的做法是分层评价,因为其特点是评价者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并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标准的评价。该方法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下学生的自学、锻炼情况,方法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评价内容加大了综合评价的力度。从而使评价更为合理、公平。经过试验尝试和总结分层评价得到了完善和补充,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得到了公平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树立了信心,增强了练习、尝试的勇气。经过实践尝试又将评价方式调整为学生自评、组评和师评三个评价途径。同时加以“课堂学生行为记录卡”和“学生体育成长记录袋”两种课堂管理策略,保证了评价的公正、公平性,两种方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和上课的动机,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突显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
中职体育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为学生就业后的适应力和稳定性着想,采用适合专业需要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今后工作需要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提供身体保证。
①围绕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体育教学。中职职业门类繁多,分工精细,各具特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分析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劳动对从业者有哪些体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专业特色的身体训练,重点发展相关部位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就能获得适应职业的身心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
②预防劳动损伤,进行职业保健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增加相关职业与健康有关联的理论知识,传授不同职业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养生健身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会由于长期职业习惯导致身体损害的职业病预防及锻炼方法,以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及保健手段,来有效地预防某些职业疾病的发生。
4.充分利用本校场地器材设施,大胆整合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体育条件,设计出各种特色的适合当地学生的设施,不仅解决了体育场地设施的问题,同时也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授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而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开发、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要牢牢把握这个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更需要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中职体育教学的问题,是局限性的,是客观存在的。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和谐和稳定永远都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体育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克服问题,勇于探索,研究认识和制定实施一个更好的、更有效性的体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健,韩照明.浅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师版),2007(5).
[2]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3]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2005(10).
[4]樊绪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改革与开发,2010(12):3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些如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强度不足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且很多教师的教学思维过于僵化,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授课。很多小学体育课堂过于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忽视理论的教学,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平等、宽松、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应不断改进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
二、采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使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无味。而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播放一个小视频来引导学生进入体育学习。在课堂中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来讲解一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课堂内容,如一些体育项目的违规动作,教师很难通过讲解的方式来说清楚,就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让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除此之外,小学生还比较好动、喜欢玩,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其主动学习,在乐趣中掌握体育教学要求的运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可以将小学生喜欢玩的游戏融入到课堂中,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创新。如在让学生练习加速跑时,教师可以采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段进行改编,让学生玩“灰太狼捉小羊”的游戏,通过抽签的形式来选出灰太狼和小羊,游戏开始后,让小羊先跑一段距离,然后让灰太狼去追小羊。在这种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完成练习加速跑的内容,又可以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趣。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理解及自制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且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应对学生各自的特点、习惯、体质、兴趣等进行分析,给学生布置有区别性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达到能够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目标。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教学方法,并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设置的课堂内容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且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和运动动作的统一,应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制定出科学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时,应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白进行体育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运动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在体育锻炼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且让学生意识到小学体育的学习能够为生活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真正了解小学体育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小学生十分重视周围人的评价,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评价和激励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体育课堂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对促进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评价过于关注学生对于运动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且逐渐被当做教学的最终目标。这种过于关注结果成绩的评价方式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及态度的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的评价体系除了要对学生对运动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态度、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得出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来对学生的学成绩进行评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要采用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的评价,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相关标准,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能够引导学生往更适合的方向发展的建议,让学生能够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应突破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模式及方法等进行创新性的改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定.新课改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2013,05(9):78-79.
[2]黄金伦.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14(5):34-35.
摘 要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体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重要的创新方向之一。初中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更要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发展。本文以初中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技能教学中融入体能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运动技能 体能 发展
一、引言
新课标中对初中体育教学要求为增强初中生体育学习主体性、激发初中生运动兴趣、加强初中生运动技能学习。在强化锻炼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增加身体协调性的同时,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及正确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全面培养学生身心向健康和谐方向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运动兴趣紧密相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以技能为载体,有效提高初中生体能。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使得现实情况与新课标所要求相差甚远。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严重制式化,完全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不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及年龄特点,一味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化与完整性,以竞技化模式、按照成人技能掌握要求来规范初中生技能学习。如此枯燥且强度过大的技能教学得不到初中生的喜爱,学生无法从运动中获得快乐及成就感,则必然导致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厌烦,以及对运动的疏远与抵触[1]。这对学生运动技能及积极健康心态培养十分不利。另一部分则是将初中体育教学当作休闲课,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行学习与体会。这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文关怀,但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无法体验到掌握运动技能后的成就感以及技能提高时的。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与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健康成长。没有体能的提高,体育教学课堂就变成了时间较长的课间休息,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不懂得变通的照本宣科教学,不考虑初中生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特点,高强度又无趣的体育教学或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和运动都产生抵触心理。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某些地区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及升学率,而忽略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时间强行修改为文化课时间。这不仅加大学生文化课课业负担,还强制占用初中生休息与锻炼时间,由此将导致学生身体体能素质下降,将德智体全面发展变为重智育、轻体育。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到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1-2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较为熟练地掌握1-2套有难度的武术套路和对练,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制定了教学目标,运动技能教学是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主要要求。与此同时初中生体育教学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生活挑战中拥有坚实的身体基础。初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体能,技能学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四、以技能为载体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
在所有教学方式中,兴趣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才能更加有效发展初初中生体能。
在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便应设计体能游戏,趣味球类及绕圈追逐跑等趣味性较强的体能训练方式。采取这样学生感兴趣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技能,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生体能[2]。例如篮球运动作为初中生普遍喜爱的运动,可以用学生间竞技、游戏等参与度更高且能充分提起学生兴趣方式代替专项体能及动作训练,在竞技、游戏中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动作,游戏结束后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指出失败学生的不足,给获胜学生提出精进的建议,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学生安排技能教学及运动符合训练,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更加投入的情况下传授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亦能更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二)实现德育和体育教育并举,促进技能和体能教学
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初中生付出长久和艰苦的努力,只有通过反复持久的练习,学生才能够实现对一项运动技能的真正掌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畏难情绪产生厌恶心理,难以坚持下去,直接影响技能和体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学生会迅速参与到新的一项有趣运动技能学习中,但长久且艰苦的技能训练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且抵触的心理,因而不能坚持学习此项运动技能。在这样的情况发生前,初中体育教师便应该注意到,并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是向学生传授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面对各种困难与问题,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发展的眼光进行看待,从而克服对短暂困难的畏惧等心理障碍,投入到技能训练及体能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时机,针对学生不同心理状态对学生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在学生产生气馁时进行鼓励、在坚持训练及取得进步时进行表扬。例如较为枯燥的耐久跑训练中,意志品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举行小组间耐久跑团体比赛,团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鼓励学生为团体荣誉而努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进行表扬,在此比赛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长跑锻炼积极性,也加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初中体育教学技能深系过程中,采取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强化运动技能学习,更加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升身体机能的关键手段,为了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持久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教授学生快速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快速跑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科学分组。对反应性较差大动作迅速的学生多安排他们进行灵敏性项目练习,如蛇形跑、折返跑、快速站立跑、抢绳子等多样化的项目;对于起跑反应时间长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起动练习、突发信号反应性练习以及各种预备姿势练习等项目。这样,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练习项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运动乐趣,实现提升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能的双重目标,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新运动技能的教学时,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解该项运动技能的分解技术要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出现错误的环节,教师要及时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解决。只有学生理解了正确的运动技能,他们才能够正确运用体能,通过不断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实现锻炼和提升体能的目的。
(四)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融合性
学生体能是初中生学好和掌握必要运动技能的基础条件,而学好运动技能后,又能够形成对自身体能拓展和延伸。正是由于运动技能和体能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中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良好融合,让他们既能够获得体能上的提升,又能够享受运动技能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体能练习的方法性和手段性,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授“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环节时,很容易出现学生由于运动技能理解不透彻导致体能难以有效利用的现象。因此,在开展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积极融入体能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提升投掷实心球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发展体能。1.很多学生持球手型不突出。凡是犯有这种错误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能差的问题,他们手指和手臂难以提供足够的力量,因此拿球不稳,教师在纠正他们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也要培训相应身体部位的体能,加强学生上肢和手腕手指的力量练习,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手指斜体俯卧撑练习、握力器练习等。2.很多学生在做投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时,背弓不标准,说明这些学生背部肌肉力量不足,也是体能差的表现,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俯卧垫上两头起、背拉肋木练习满弓等技巧性体能训练游戏。3.投掷实心球时,后腿弯曲不够,说明这些学生下肢难以提供足够力量,教师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加强下肢力量练习,比如引导他们做单腿跳、起蹲跳以及跪姿投球等练习,重点提升他们下肢体能,同时感受下肢发力要领。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协调性的体能训练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投掷实心球过程中对身体协调技能的要求。在追求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一定要完成相应体能的培训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机融合。
(五)加强“课课练”,保障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课时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采取“课课练”模式,通过课堂上的强化练习,在巩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提高体能培训效果的目标。进行“课课练”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该严格把握主教材的相关要求和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授“投掷实心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引体向上、俯卧撑、柔力球等“课课练”练习内容,帮助学生缓解在柔韧性和上肢力量方面的欠缺问题,从而巩固实心球教学效果。
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一定的技能基础后,教师也可以渗透“课课练”内容。例如,同样是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上肢发力动作要领后,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学生下肢力量和柔韧性的“课课练”练习,如安排学生进行收腹跳、蹲马步、原地跳起反转等练习。此外,开展“课课练”练习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统筹性的设计,确保“课课练”的系统落实。例如,进行排球垫球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课课练”内容,如在首堂课教学过程中安排原地纵跳、助跑摸高等练习,提升学生下肢力量,接下来的课时中安排折返跑、蹲姿往返跑等提升灵敏性的练习内容。这样,通过加强“课课练”,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实现对体能的有效利用。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应该顺应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能中的关键作用,以培养学生体能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逐渐摆脱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以技能为载体实现体能培养目标,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教学任务。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技能教学和体能培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淑真.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课堂上有效引导,教学体育常识,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可以创造一些游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给低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候,认为低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做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活动了,于是对他们的跳跃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体会跳跃时,身体活动的感觉。为了让他们对跳跃更有兴趣,我将学生分成两个小队,在线外进行“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了就可以向前跳一大步,每个队的前一个人到达对面终点线之后,就可以由下一个人继续“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哪个队全部队员最先到达终点线,哪个队就获得胜利。学生们早就憋着一股劲,都想要第一个冲过终点线,于是在进行“剪刀、石头、布”的时候,都想办法赢,跳跃的时候,也会奋力起跳,每个人都施展浑身解数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学生们额头上渗出汗珠,但都不觉得累。之后我还讲解了如何可以跳得更远,身体舒展度最高。这堂体育课,让学生们展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跳出了最远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到了体育中的跳跃技术,体验了跳跃的感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其最终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计设计时,一定要先选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二、精选运动器材――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在学生体育运动器材的选择方面,教师要做好体育运动器材的选用。给学生选择最适合的体育运动器材,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体育课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发挥器材使用方面的多样性。
比如有一堂课我是教学生进行跳绳练习。跳绳本身就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之一,很多女孩子跳绳运动本身就非常好。那堂课,我给每个学生选择了一条短绳,同时还选择一条长绳。我先让学生们用短绳做跳绳运动,有的学生跳得从不间断,并且显出很轻松的样子;有的学生跳得磕磕绊绊、满头大汗,但是却乐此不疲,学生们都非常开心。自由活动一会之后,再好玩的游戏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于是我就变了花样,让两个学生一人拽长跳绳的一边,剩下的学生排成长队,按顺序从荡起的跳绳中间跳过去。这样从之前的“个人活动”变成了“集体活动”,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跳过去,有的同学还在中间进行花式跳绳,玩得非常高兴。之后我还启发学生们:“跳绳还能做什么样的活动呢?”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学生说可以拔河,有的学生说可以三个人玩角力赛,有的学生说还可以用绳子做拼图游戏。在之后的体育课上,我按照学生说的绳子的玩法一一进行试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想出的游戏,玩得更是不亦乐乎。
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器材,可以让体育课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对体育运动器材进行创新性玩法,可以使体育器材一物多用,弥补体育器材不足的缺陷,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精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也可谓各式各样。但总结起来,一般有三种,即教师指导法;学生练习法;思想沟通法。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生接力棒的传递过程中,先给学生讲解了接力棒的握法,可以采用普通握法,在接近接棒队员时候伸手进行传递,接力棒的传递法,一般为下压式或者上挑式,这些体育活动的要点,我都会在课上先给学生讲解明白,并给学生做演示,之后通过观看幻灯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重点学习讲解的内容,再让学生进行练习,有的学生领会得很好,动作做得很到位,有的学生在传接棒方面掌握不好,我就会再和学生进行沟通,或者再次演示给学生看。有的学生屡次传递接力棒失败,心理会有阴影,我在课下还单独和学生进行了沟通和对话,告诉他放轻松,不要紧张,多加练习就可以很快掌握,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学习方法并非唯一,每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加入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让授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健康优先;学生本文;自主学习
从目前高职教育的效果来看,在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情况。这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教育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所导致的,学生在教育中被硬性的要求成绩,但是其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却不被关注,从而使其在走入社会之后没有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甚至会走向犯罪。因此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是以锻炼强健体魄为目标的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是向职高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益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虽然高职学生从来源上讲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但是剥离掉应试教育的影响来看,高职学生并不必然地在智商与动手能力上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可逾越的差别,他们在文化课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缺乏自信和尊重从而自暴自弃所形成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样,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之下,必然可以在文化课以及个人自信心方面得到显著的改善。身处青春期的职高学生,内心是充满了敏感和自卑感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他们嘲讽和冷眼,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具体到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注入更多的情感关注和心理影响,尽力将欣赏和鼓励渗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教育学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原则指导,为其分阶段制定逐步可以努力实现的目标,从而使其在完成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同时逐步地培养出自尊和自信,并且要努力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帮助和支持,使得学生之间更多地产生友爱互助而不是对立攀比的情绪,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错误或者失误要采用宽容的心态,使其不至于丧失信心,而对于其达到的提高则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地对其进行表扬。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从而使得职高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消除,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尊。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拓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注重对其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素质,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标。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首先对于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对于某些内容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在进行完示范之后,对于每个学生针对其具体的情况进行更多细节性的讲解和提示,然后在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下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中进行自由轻松自主的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具体应用能力的教育引导,对于职高学生而言,理论性的必要内容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自身所长,通过鼓励来提高其基本能力,通过鼓舞来唤醒其内在潜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具备创新意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地使其能够自动自发地促进自身学习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当秉持“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那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无疑高职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并且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来看,生理和心理还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生理和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当做是高职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平时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男生比较倾向于力量型和耐力型,而女生则比较倾向于技巧型,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生理情况的大前提下,统一贯彻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个人生理特征进行合理优化安排,其目标应当是是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心理也得到相应的满足,让学生觉得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并非是一个痛苦的不可接受的让人想要逃避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轻松活泼自由快乐的过程,惟其如此,体育教学才能够不但完成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更能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才。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建立在当前主流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那么这一策略必然要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最基本原则,也即“学生本位”。学校体育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明确学生而非教师才是教育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和教学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学生应当是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之下逐渐地产生兴趣并努力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卑感也同时消除了,自信心和自尊心牢固地建立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创造性都能够很好地被调动和激发,也只有如此职高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对于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基本上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在教师方面,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也从隶属转向平等,教师更多的应当是学生的朋友甚至是观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掌控,对于讲解内容要做到简明扼要并不失幽默,对于示范动作要做到准确协调并且优美,从这一点出发,学生才可以提高兴趣,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吗,感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其心理上的作用,从而能够以体育课为起点,激发其对各个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从教学方面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灵活地安排课程任务和目标,通过耐力性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决的性格和品质,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团结友爱互助的大前提下,适当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引导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学生踏入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岗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荣新.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1)
[2]黄允政.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体验式阅读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它是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感悟文本情感的重要策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教材是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的重要载体,而学生作为体验式阅读的主体,其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着他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影响着学生情感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阅读体验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其把握作品内涵、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教材的内涵和意蕴,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从而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
2.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
情感体验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是微妙的,是课堂的隐性因素,它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挖掘出来的,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体验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教师应借助体验式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作为单独个人的差异性,唤醒他们不同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最具强烈感与鲜活性。为此,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联想、认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思想交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验式阅读与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这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读文本,奠定体验基础
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而朗读是一种心境体悟,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为有声朗读,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朗读是学生多感官参与的阅读方式,包括大脑、眼睛和嘴巴等,学生会在朗读中感知文本的内涵,并通过声音表现文章意境,真正实现体验式学习。有效的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在多读中建立语感,逐步理解作品内涵,并促进体验和感悟能力的提升。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并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朗读。气氛的营造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红四团在途中飞夺泸定桥时危急的形势与凶险,体会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这些感悟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朗读逐渐体会,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
2. 巧妙创设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情感体验往往伴随着场合与情境,“睹物思情”和“触景生情”等诠释了这一道理。在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实际创设情境,利用特殊的情境实现引人入胜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从而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营造情境,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从而感受体验式阅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教师抓住儿童的特点,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巧妙借助多媒体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景,学生被情景所吸引,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教师再趁势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并结合小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体验式阅读,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可以说,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是通过教师的刻意传授所实现的,它是学生自主体验的结果。
3. 多种品味方式,强化阅读体验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体验阅读效果,须引领学生运用多种品味方式,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和内心交流,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题材内容丰富,文章蕴含的情感丰富,需要学生反复揣摩、不断感悟与品味,才能达到对教材的理解。为此,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期待,采用多种多样的体验策略,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如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与文本融为一体,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巧妙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为体验突破口,先创设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学生自发组织、分别扮演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角色。表演时强调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和情感,通过角色表演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动作表现出来,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评价、展开讨论,并进一步修正。最后,教师再选择表演好的学生在班级进行汇演,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感受文章生动的语言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孙膑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打破常规的思想方法。
4. 激发学生想象,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利用文本“空白”,创设意境,引导学生主动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原文内容进行二次加工,设计成实践性较强的意境对白,在情境意念上进行补充,并突出原文观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想象,以达到对文本的拓展,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如《穷人》一文中存在不少文本留白,如桑娜抱着两个熟睡的孩子时,课文只用了一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处就是文本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此句的上下文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感受桑娜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艰难,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又如,课文最后,“桑娜拉开了帐子。”就没有接着往下写对丈夫的语言描写,此处也是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理解的留白,教师可以以此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会“穷人不穷”的高尚品质。
5. 运用语境体验,升华体验情感
我国的汉语知识博大精深,文化源远流长,一词多义现象十分常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语境即为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人们在进行口语交流和表达时往往是在特殊的语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在运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时,应帮助学生掌握在语境中体验语言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分析语境,结合全文分析与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从而让学生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文章内涵。如在学习《囚歌》时,教师可针对课文中“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中的“爬”字让学生进行重点体验,在通常情况下“爬”是用来形容动物的动作的,而在本文的语境中,作者虽然渴望自由,但为了尊严绝不会“爬出来”,是作者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以此增强学生的语境体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