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

第1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以人为本;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31-02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皆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人是我们唯一最需要关心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及模式,提倡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因此,“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以^为本”的现代高职高专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适用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但其发展特点又区别于其他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

1 问题和不足

第一,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基础也不例外。

第二,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

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去主动学习,没有对^生的长远打算,缺乏青年^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 优良潜质

―是对关爱、赞扬的渴求和积极的反响。当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都想在―个新的环境中重塑自身形象,渴求得到新的朋友、新的老师的肯定。当真诚的关爱、由衷的赞扬降临在他们头上时,他们的反响会十分强烈,这使他们振奋、自信,更加积极地去寻求新的赞扬点。

二是社会活动能力。高职高专学生更善于交友,在他们周围总是有不少的朋友,他们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人,不孤傲,不自私。因此,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融入团队的速度较快,融合度也较好。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在应试教育中,为了考高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封闭”起来,把面对书本的时间延至最长,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甚少。因此,在群体活动中组织管理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愿“自闭”,所以参加群体活动的时间较多,组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根据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取向,把弘扬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全面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计中的体现

1 “以人为本”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是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改进教堂方法的灵魂。以往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培养,其教学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因此,英语教学应大胆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是针对性原则。设定培养目标要有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获得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活动要突出实际应用性,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对英语现状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精选实用专业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并按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2 “以人为本”理念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推动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完成从传统角色到导学、自学、助学、督学角色的转换。

第二,教学方法设计

外语教学方法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经过人们的长期反复探索,不断总结而开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应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等不同于以往课堂授课的方法。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的中心。教师设计合理可行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运用。

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的机制在于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国内学习外语,缺少大量真实的外语语言材料。为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拟识,在英语教学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选用内容积极,贴近教材的教学片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集文字、图像、声音、人物于―体的感官刺激,这对他们更好地记住所呈现的知识、技能以及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大有好处。之后,学生可自已设计情景,准备道具,扮演角色,编排对话,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别以多种形式进行演练。情景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能大大地提高教堂效率和质量。

第三,课时设计

根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在进行课时分配时,应注意灵活实际地分配好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根据调查和实践,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1:1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第四,教学效果评估设计

教学评估无疑是教学的―个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应着重考核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将考核评估总标准合理分解成各种细化的模块和目标。可以从量的方面考察:阅读信息量,听力信息量,应用文写作篇数,同时做到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评分、评级与评语相结合,避免以往单一的―次理论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做法。

第2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宏观管理 体育课堂运行管理

一、体育课程的宏观管理

(一)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

1.确立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首在于确立体育课程的教学项目,因为,这是一项从课程教学源头上、从根本教学性质上把握一切的工作,也是一项有效避免“滥开体育课”(如将中医、文娱等非体育课程内容作体育课程内容)或“以次充主”(如在体育课开课的比例中,让“轻微运动小价值型的项目”占据了较大比例,冲击了重运动高价值型项目)情况发生的工作。而要把握好这项工作,就必须重点把握如下基本原则:其一,奥运项目优先的原则;其二,传统体育教学科目优先的原则(体育教学大纲长期确定使用的项目);其三,运动量效果大的项目优先原则。特别是,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最佳体育项目”优先的原则(所谓当代大学生最佳体育项目即是符合“是奥运项目;是市场体育项目和终身体育项目的项目;是同时具备竞技性与娱乐性”三个条件的项目,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车、游泳等项目)。

2.规范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层级排列

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必须要能有效避免逐期重复教学内容与时数的教学事件发生,必须要能具备逐级推高教学水平的实力与功能,因此,必须把握好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层级排列。

如:篮球。第一学期:c级篮球技战术(投篮上篮攻防、运控球攻防、传控球攻防、持控球攻防、简单配合攻防);约20次40学时。

第二学期:B级篮球技战术;约20次40学时。

第三学期:A级篮球技战术;约20次40学时。

第四学期:超级篮球技战术;约20次40学时。

3.把握科学选材并合理地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必须要能避免“空上体育课”或把体育教学搞成了运动训练课的教学错误的发生,因此,我们还必须把握好科学选材与合理地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如:篮球。第一次课:肩上投篮,上挑上篮;防守基本;第二次课:运球基本功,运球攻击,防守运球。

4.配备相适应的场地器材。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必须相应配备好场地器材,如:现代化篮球课:必须配备CUBA标准蓝球场馆,必须配备让学生充分运动的条件。因为,实践证明,现代化场地器材的配备与好课堂氛围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课堂管理的效果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严格体育教师资质的管理

在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体育教师资质的管理:第一,展示课程教师基本信息;第二,展示课程教师科研成果;第三,展示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为人理念;第四,展示课程教师竞技特长;第五;展示课程教师教学文件。

(三)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的管理

展开体育课程的宏观管理,还必须重视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的管理,而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的管理,则主要应当通过对其“基本模式”的审查、对其模式方法的不断更新换代的鉴定,从如下几点去进行:一是审查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的情况;二是审查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与程序的规范化、自动化;三是审查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多元化与不断更新。

二、体育课堂运行的具体管理

1.体育课堂程序结构模式设置。体育课堂程序结构模式,是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中观雏形模式之一,是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运作功用的一环。是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凸具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特点的课堂程序结构模式。该模式的优劣,通常,在整体上决定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规范、质量与效益。因此,体育课堂程序结构模式的设置,必须突出体现对传统体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从“通力贯彻大众竞技;改进教学程序与方法;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个性与愿望;狠把教学质量关”几个大的方面去着重研究,特别是,必须在时间与结构内容安排上按“教学与组织练习;学生大众竞技活动或快乐体育活动;训练与教学检查与过关活动”各约1/3的比例格局去进行,并且,必须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骨干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作用。而决不能一再不顾学生的“天性与兴趣”,始终视而不见高速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继续沿袭高耗低效的那种“满堂灌”域“放羊式”的程序结构模式。

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体育教师与其他课的教师有着一点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体育教师不但要善于教学,更必须要善于展开对课堂运行的动态管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体育课堂驾驭与管理的能力。必须突出地具备“出好点子与用好人”的流畅运作能力。因此,关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监督与管理的重点,也在于此。

3.学生体育干部的选拔与运用。在体育课堂管理中,显然,仅靠体育教师一人其力量是很不够的,就像一个运动会仅靠一个总裁判长是很不够的一样,我们必须学会大力选拔与运用学生体育干部,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的巨大管理力量,最终实现高职体育教学‘教师总监;学生骨干群管互帮”的理想局面。

4.现代化场地器材的配备、课堂氛围建设

在体育课堂管理中,切不可忽视现代化场地器材的配备与课堂氛围的建设工作,因为,实践证明,现代化场地器材的配备与好课堂氛围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课堂管理的效果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现代化场地器材的配备、课堂氛围建设,是高职体育课堂管理十分突出的重点。

三、结语

显然,高职体育教学管理的重点在于“体育课程的宏观管理和体育课堂运行的管理”,而其它仅是其次,只要我们能够依据本文所提出来的系列方案与方法去实践,就一定能够对规范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提高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效益,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益,产生极高的指导意义与极强的实践功效。因此,高职有关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很有必要对本文所提出来的系列方案与方法,加以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第3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1.1教学理念方面

1.1.1“健康第一”理念

在指导思想上从纯粹强调增强体质向突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转变。

1.1.2“终身体育”思想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体育改革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理念,强调体育课程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1.2课程目标方面

新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打破了旧目标“单一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它要求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

1.3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教学强调课时比例适当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从旧的“单一化”、“统一化”向“多样化”和“弹性化”转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被拓宽,同时不再对课程内容范围、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了灵活性[3]。

1.4教学方式方面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教学策略将由重动作技能的传授向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转变,关注师生的互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

1.5评价方法方面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衡量教学效果和教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手段就是进行评价[5]。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往课程评价的“单一性”得到改变。新的评价体系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态度及心理的评价[6]。

2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瓶颈

2.1旧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体现,但旧的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教学过程中“学科中心论”和“知识本位教育观”的旧观念仍然没有摒除。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使体育课变成了运动训练课;教学内容上,过分侧重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讲解。这样的教育理观念必然带来“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讲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形式,最终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体育课程教学将难以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

2.2教学内容仍显单一

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些竞技运动项目仍充当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仍然体现竞技化特点,至于针对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各种练习方法和开展游戏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课时很少,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太注重学生的性别、情感、兴趣和水平,这就出现了学生没兴趣,教师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2.3教学方法改革幅度不大

目前,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幅度不大,仍然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课程设置仍然沿用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的简单划分。教法上以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和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为主,使球类这样带有游戏性质的项目,也变成了“一丝不苟”的技术课;长期沿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技术系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以及独立锻炼能力方面的培养,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需要,与终身体育脱节。

2.4评价方法不科学

一直以来,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都是围绕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进行,评价方法以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为主。面对体育新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的重大变化,体育教师在实施课程评价时往往感到茫然。虽然针对教学评价的采取了种种新的实践,但依然在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仍然忽视学生的兴趣、习惯、意志品质、自学能力。这样我国体育课程教学在评价体系上落后与改革就突显出来。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对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构想

3.1更新原有教育课程观念,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7]。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来,最多只是体现了体育课程增进身体健康的价值,追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旧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课程改革而改革。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展开,彻底改变现存的不适应时展的旧观念,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化教学倾向;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观念的培养。3.2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处理好健身性、运动文化传递性和娱乐性的关系,必须突破以竞技运动内容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体育素材选人体育课程里,增加社会普及率高、实用性大、健身性强。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删减重复和陈旧的知识,增加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师了解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3.3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现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应该采取理论传教课、实践练习课、学生活动课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并有机结合宣传诱导法、心理咨询法、自我锻炼法等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式。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用在示范和讲解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学态度和情感的评价

第4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在新课标颁布的大环境下,如何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手段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不到全面贯彻,使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这些弊端的存在,使体育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而变得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思想。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应如何与素质教育相接轨呢?

一、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课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应试教育体制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中考升学涉及体育科目的内容非常少,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的时候会按照传统的观念来进行,所以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部分学校没有设置恰当的课程,影响了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三)中学体育教学硬件和软件教学设施的不完善

当前,中学的体育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很落后,在这些体育教学设施上的投入还很不足。在体育硬件设施上,中学学校缺乏良好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不能够对体育器材进行维护管理。在体育软件设施上,中学学校缺乏一些体育专项的教师的指导,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四)体育课堂的活动

体育课堂的活动是整个体育课必须实施的过程。有序的体育课堂活动会很好地减少课堂的安全事故,混乱无序的体育课堂活动会增加课堂的安全事故。体育课堂的活动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当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一)转变教学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思想,真正领悟新课标对于体育的基本要求,把突出学生综合体质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一个健全的身心。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的教师职工,应该通过培训,自我学习等途径,学习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把握体育教改的实质,突出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获得的成效。只有整体上把握体育新理念,才能在教学思想上实现“转变”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念放一放,强调自己要不断学习和完善体育教学新理念,新技能,突出对体育课创新教学的重视,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目的来重新审视当下的教学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为学生上好体育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中学体育教育的更新

首先,应从竞技运动中选择那些有效发展人体和增强体质的素材,构成完整的体育教材体系;其次,对所选择的素材要进行简化,降低其技术难度和要求,以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要求和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基本技术为主,使之更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体育基础;再次,必须注意教材的兴趣化和游戏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力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更好的锻炼身体的效果;此外,中学体育教材的更新也应具备心理品质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以及注意各项教材之间的互相搭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可以将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体现出来。各个部门要重视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对教学发展趋势及教育理念有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而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这门学科。

(四)改进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和体育工作的成绩评价

现在各个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时依旧采取传统的方式,即以运动技能的评定和达标为主,平时课堂的表现和理论考试为辅的方式。教师检查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效果往往依据学生在某一时间完成某一体育技能动作的状态及成绩来评价,而这种状态只能反映学生在一定时间、空间、心理、环境条件下的体育技能、技术水平。评价内容过于单一,难以反映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单纯从最后的运动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情况其意义不大,应从学生自身的基础上看认识、实践、情意和躯体健康及心理等方面的提高幅度和结果结合起来评价。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实施途径与手段。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关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关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各级中学应充分重视中学体育教学问题,要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建议,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一般问题;对策探讨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同时对健康的追求逐渐提高。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支柱,其是否具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主要问题。正因为此,对于注重体育教育的加强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为了强健体魄,彻底完善全面发展,各个学校都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工作者采取切实行动加强体育教育。那么体育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其现状、不足是什么呢?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1、初中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

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体育课程开始被重视。首先,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就在理论上要求体育工作者,体育是关乎于学生健康、立足于学生健康的。初中教学,体育课时学生身体能够得到锻炼的主要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升学率,要求学生只关注读书,体育课被文化课所取代。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校和体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扭转观念,把学生们的健康作为第一位,彻底贯彻全面发展理论。

2、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和不足

2.1 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新的世纪,对健康的要求已经使初中体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体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而新课改的实施,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方向。

改革内容从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体育课程基于此也有了一些改变。首先,体育课程不再成为摆设,学校不再取消体育课或者用文化课代替体育课。这是对体育课程本身最基本的重视。学校重新开设体育课,体育教学工作者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教授完就算结束的理念,而是对教学内容实施发散,学生们能够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为了更学生们乐于上体育课,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比赛的形式,是学生们在锻炼身体同时得到学习的乐趣,这正好在根本上实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取得了部分的胜利,但是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们也有失败所带来的困惑,那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什么不足呢?

2.2 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处于传统的重视文化教学的理念,很多学校很难把观念彻底扭转,无法把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放在一个平等重要的地位上对待。

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学历和资质明显低于普通文化课的工作者。师资力量上的分配不均衡虽然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至少体现了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度依旧不够。而且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同时带多个班级的同时,还担任学校的职务。这在无形中就减少了教师在体育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吃力的时间和教学任务势必会使教学课堂的质量有所下降。

其次,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工资待遇明显低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师。虽然工资不代表教学质量,但是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热情减低就会对教学一辆有所影响。

最后,通过调查,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明显不足。体育场地是体育课堂开设的基本条件,如果体育场地不足,那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就起到了不利作用。体育器材的缺乏,使学生们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学生们作为学习的主题,如果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无疑是会降低教学质量的。

3、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3.1 解决师资力量的对策

关于学校师资力量少的问题,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收专业人员,争取达到一个班一个老师的要求。在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过大的工作量,才能使教师的精力更加集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并且在授课的同时,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机构,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也教学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经验。体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准是课堂能够开设的基本条件,一个合格的教师才会有过关的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提高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热情的基本方法。一个平等的待遇才能激发教师的最大潜力,才能给体育课程一个更好的教授平台。

3.2 改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不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虽然促进了大部分院校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也有不少学校为了响应此标准而增加了体育场地和器材。但是总体来说,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还处于缺乏的状态。

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设施和必备工具,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缺少不可避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仅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施展,而且单调的体育工具也影响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不能全面参与体育锻炼。这从基本上就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第6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公共体育课 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40-01

近年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公共体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了解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公共体育课的现状,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公共体育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为:大一设置选修课,大二设置选项课、公共选修课,其他年级未开设公共体育课,开设了武术、网球、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保健课、羽毛球等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公共体育课学时分配,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选项考核、体质健康测试、考试等时间,占每学期学时总数的18%左右。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免修公共体育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当前,学院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新课程改革以前的设置,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对“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落实不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命令式教学、学生应付式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快乐教育”理念没有形成对体育教学的主导;片面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及身心全面发展理念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是课时设置不足。一方面,公共体育课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学时总数中占比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只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从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体质的持续增强,也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

三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首先,学院公共体育课的内容“竞技化”倾向较明显,理论知识比重也较大,还没有形成“既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运动技术的掌握,又重视学生体质持续增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其次,公共体育课教材与时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教材中保健课、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等内容建设薄弱,教材的趣味性、娱乐性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在课程设置中,对搏克、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时较少,没有突出民族地区的特色。

四是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使用率不高。一方面,由于锡林郭勒地区季节与气候的影响,寒冷天气较长,导致冬季室外场地和器材利用率低,影响了学生开展锻炼,也影响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虽然学院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施购置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加之不允许部分公共体育课使用室内场地,使得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广泛运用,制约了公共体育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对策分析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结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科学设置课程目标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学院公共体育课建设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体育素养”为课程目标。通过公共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又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全面发展,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持续锻炼的能力,实现学院的育人目标。

(二)完善课程设置

结合学院师资力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发展战略等的实际,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课的课时安排。优化公共体育课选课制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体育特长、兴趣爱好来选修。同时,利用学院优势开展课外活动,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及优势体育项目的能力。

(三)加强体育教材建设

公共体育课教材除了可以使用统一编制的教材外,还应根据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学院实际以及学院优势项目等,加强教材内容建设,鞣合先进的体育理念及体育技术,编制优势体育项目及传统体育项目教材,使公共体育课更加适合学院的地域特点。

(四)优化体育场地、设施配置

体育场馆和器材施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学院应加强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在保证基本配备的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要求,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发展配备类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另一方面,学院对现有场地和设施应优化配置,在有效保护场馆设施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力度,使教师能够利用先进的设施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根据爱好加强锻炼。

第7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1课程与大学课程

从广义上来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

2.1建国初期的大学体育课程

我国建国后到以前,由于各方面制度不完善,自1951年开始学习前苏联的课程模式,大有“全盘照搬”的架势。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政治因素的需求,迫切的想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以及希望通过体育促进外加关系的发展。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以竞技体育为主,课程结构很单一,其指导思想基本以教师、课堂、教材三要素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集体教学,教授整体划一的动作,师生间缺乏互动,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法。这种单一的控制模式导致了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总之,在我国建国初期,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我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体育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2.2时期的曲折发展

十年的,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的设置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扭曲。全国大学体育课程基本被取消,少数地方以“军事训练课”代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于政治原因,课程目标价值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脱离了其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学科轨迹。

2.3改革开放初期,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课程模式

我国早期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政治色彩,受到政治形势的操控和影响。但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慢慢恢复了其应有的面貌。突出的标志就是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又重新走上了正轨。在这个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在1979年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对这一目标提出了重点要求,但是在这个时期过分重视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教学组织都有所突破,教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向多元化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学体育,除了增强体质,还注重学生心理、社会方面转变。由最初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变为“三元”模式,注重学生身、心、社会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走向了繁荣阶段。

3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我国新型大学体育课程的实验阶段。不再呈现单一、守旧的传统模式,开始向自由化、多元化发展。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在《新纲要》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大学体育改革的新。在体育课程模式、课程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大学体育课程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如下:(1)在课程理念的设计上不断与时俱进,并逐渐与世界接轨,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和满足不同教育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关注个性的发展。(2)课程指导思想在不断转变,任何形式的变革,首先都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课程改革也是如此,由当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正由“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进行转变。(3)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逐步走向多样化。主要变现在运动项目的增加和上课形式的丰富,以适应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需求。同时将野外生存、职业拓展和休闲体育纳入了教学范畴。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运动项目的增加和课堂形式的丰富有助于培养有个性的、复合型的人才,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4我国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4.1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我国几千年的应试教育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成绩好坏和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正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观念的落实,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2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节

课程改革理念要与时展同步,并逐渐与世界接轨。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与社会不一致的现象:(1)体育教学观念传统落后;(2)大部分教学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3)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片面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教学效果的质量。

4.3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存

在使教育培养目标脱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来设置体育课程的科目和内容,而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必修科目过多,盲目设置了许多不合实际的教学课程,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4大学体育课程只是对中学基础体育课程的简单重复

进入20世纪以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不连贯,大学体育和基础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大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基础体育教育的重复,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

5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5.1国家、政府部门的干预措施不断变化

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他的运行需要国家、政府的干预,只有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教育事业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但是过多的干预又会让教育事业脱离实际,不能自由发展。而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政策性的干预是在不断减弱的,让学校有更多的办学自。这样更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体育教学课程,另外,政府部门会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5.2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

在旧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主要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而在现在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理论中,则不断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进步变化的幅度纳入到评价内容的体系中,评价方式也不断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这种趋势还将不断得到发展与优化。

5.3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逐步与社会需求接轨

需求是物质发展的动力,有需求就会有发展。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同样要依存于学生以及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所以为了能更好地找到工作,提高就业率,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将不得不更多地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立足社会需求来设置大学体育课程,让学生能更多地学到适合就业的专业技能,这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5.4减少必修课程的种类,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满足个性化教育是世界范围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身心特征出发制订大学体育课程,必修课程具有更多的共性,会强制性地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教育。所以,减少必修课程的种类势在必行。

5.5大学体育俱乐部将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第8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Zhang Wei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基层体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精神,才能转变教学行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本研究从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Abstract: It puts forward many new ideas of teaching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o the prim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deep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reform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transform the teaching behavior and adapt to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from the analysis of new curriculum ideas for the sports, problems in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measure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Key words: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09-02

0引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次改革活动中,基层教师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一些研究者又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依据自身经验进行了新的演绎,形成了多种教育思想的轮流冲击,导致众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且对一些教学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误解和偏差,影响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行为的策略,促进基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1.1 课程性质与价值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1]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2.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2.1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和探究的滥用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开课就要学生探究,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应该交替应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机械化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2]。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在课堂上教师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授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2.3 虚化的教学目标体育新课标设计了二维目标模式,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弹性的居多,刚性的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但是,具体到某一课时,我们不少体育教师对目标也实行了虚化的处理,出现了淡化双基教学、对文本进行架空的分析等现象。有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加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甚至再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子目标,企图在一堂课上实现。殊不知,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有些目标在一次课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此求全求大虚空地处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体育课程总目标的。

2.4 无效的运用“课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降低了学习难度,优化了教学过程。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借一些多媒体画面或者设计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呈现。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技能的精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身体练习这一载体。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2.5 轻视教材作为最基本的学习资源新课标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开放的理念,实施教学内容、方法、途径、主体、评价等的多元化,努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但是课程与资源意识的无限扩展,会将教材淹没在众多资源中,弱化对成熟教材的看重[4]。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然后就做宽泛的发挥与拓展。其实,教材是经过积淀和实践验证的,如果本末倒置了,为了"创新"而非要舍此去开发与拓展的做法是不科学、明智和经济的。

2.6 廉价的表扬鼓励体育教学新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对学生明显的错误动作,必须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所表扬的是什么。特别是在球类等GAME性的教学中,如果以游戏的方式予以串联,就可能成为一种较高水平的教学,甚至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3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

3.1 正确领会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1.1 体育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选用那些以智力活动为的非身体练习内容,如智力游戏、象棋、围棋等。

3.1.2 体育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5]。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以运动技能教学和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线来进行。

3.1.3 体育教学应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作出比较具体的预计。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3.1.4 体育教学要讲求效益体育课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实施教学。体育课上好了,学生才能在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身体,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2 转变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勇于创新、认真积累、总结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脱离学生生活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其教学行为的转变。只有转变体育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及格方面:

3.3.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3.2 注重教学设计创新教师是架构课程与教学的桥梁,教学是连接课程与学生的脐带,体育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以形成每一位体育教师独特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3.3.3 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做了重要的改革,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改变了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体现了区别对待、全面发展、鼓励帮助的评价思想[6]。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进步,对于点滴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部分比较差的学生,应视其优点与长处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3.3.4 学习、探究、进取、创新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联系相关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极大限度地开发与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全新的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

4总结

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精神。新的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真正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注重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主体积极地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对体育教学行为的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实施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林为共.关于对体育新课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06):14-18.

[3]赵军飞.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七种”倾向[J].学校体育,2007,(02):55-56.

[4]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试教通讯,2006,(02):3-5.

[5]程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J].体育与科学,2006,(01):18-21.

[6]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象体育课[J].体育教学,2007,(01):21-23.

[7]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江苏无锡, 2007.

[8]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6-113.

第9篇:体育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理念;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近几年来,教育部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但体育课程因为课程目标不清、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混乱等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到底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哪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层次较低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相对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课程改革的速度与之不协调。尤其高职课程教育部还没有关于高职课程的标准,还是与本科院校课程标准一致,尤其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多,层次也低,现在高职的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专业的需求为依托,体现为专业的服务意识,进行深入的课程理论研究,但主要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更深层次的为企业需求服务,为提高全民体育参与进行理论依据。

(二)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混乱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课程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但我国高职院校多数学校体育课程开设都是以老师能上啥课,进行设置,都进行选修,往往学生喜欢的课程选不上,为了学分只有选择自己不是很喜欢的课程,因此开设课程理论依据不是很强。我国现在高职开设体育课程主要依据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理论、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现在教育部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各个学校自己说的算,没有一个行业统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同,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质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类型人才,为专业发展服务[1]。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

通过调查与分析即使理念存在不同与差异,也首先要认同高职体育课程理念改革要在学校体育理念改革之内进行,即在“健康第一”,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课程理念下开展讨论,脱离了这一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根基和改革的意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的信条,高职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也遵循这个规律,以提高全民大健康,体育人人参与。

(二)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如果背离了提高人的素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2]。现在的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为目标尤其重要,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首先要提高其学习态度与兴趣问题,只要学生想学,这是学好的前提。其次是课程的设置,体现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学习好的保障。其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是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基础工程。

三、高职体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不但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课程改革与科研能力上还明显处于劣势。各个体育学术机构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搭建平台,举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论坛等。

(三)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趋势明显,要改变这一趋势,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给予体育课程同等的待遇,在科研经费、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高职教育一般都是2+1的教学模式,体育课的边缘化非常明显,对体育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学时下,更好的开设好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帮助,培养处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级人才[3]。

(四)体育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改革,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各个专业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内容。

总 结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使得课程改革不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