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

第1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一、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特点

1.从研究内容看,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

儿童,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用眼光看待世界,质疑世界的本原问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并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将学生的研究问题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保证研究课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当今社会、当地政府的发展与目标紧密结合,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纷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领域,课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选项。

2.从研究形式看,体现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成果是由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问、文献资料检索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获取数据材料,并检验假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建立在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上生成的知识与技能,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突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从学生研究过程看,关注并享受活动过程

作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在三维目标中,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实践与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带着问题进入研究的现场,通过师生、同伴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活动,掌握并验证固有知识与技能,实践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从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看,学生详细记录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过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4.从成果看教师的指导功能,关注课题确立和成果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活动的参与者、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功能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确立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现有成果看,教师指导功能主要集中于课题确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导,而对于过程性的指导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导显得不足。

二、从研究性学习成果逆推教学指导实践

1.课题确立指导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调查、访谈等关键词,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是学生有意回避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探索行为,还是教学指导功能发挥得不完善,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一样,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行为应当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行为。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方法的指导与研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中小学生研究性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学习内容既可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也可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需要教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2.过程方法指导弱化

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同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虽然同属活动,两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差异。只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才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是活动的简单总结,而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没有在活动中注重问题意识,活动还是活动,无法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层面。缺少学生生活经验支撑,没有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没有对搜集的资料概括与提炼,活动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并不是完成一项任务的简单布置,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3.学习成果指导美化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的美化,掩盖不住指导欠缺的两个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指导过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儿童具有儿童特有的语言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研究性学习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规范,但规范并不是约束儿童表达的手铐脚镣。如果让儿童带着脚镣跳舞,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童心童眼看世界,童真童趣话世界,应该是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过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被传播,被学习,被借鉴。引用固然是捷径,但过度的引用将会形成连锁的反应,且不论学术道德问题,至少会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师能做的、应做的是,指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研究的整个过程,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三是娱乐化倾向。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娱乐能力。研究过程中的些许娱乐行为会被理解为率真,倘若以娱乐的心态表达研究成果,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严肃性丧失。科学的要义在于求真。严谨的中小学生研究,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资料来自研究现场,没有必要盛装出席。

另一极端是指导缺乏,直观表现为研究成果中资料的堆积。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缺乏必要的分类整理与归纳,犹如杂物库。教师的指导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指导到成果的整理,贯穿始终。在成果整理阶段,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或提出建议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价值,并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决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即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及心理成长的忠实记录,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适度,即指导时间要适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指导的深度要适度。

三、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1.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才能遵循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又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弥补学科课程之缺憾,是学科课程的深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和谐。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合作、探究型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开放性的评价等特点。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研究性学习既不同于知识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也不属于简单意义的活动课程,更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在问题研究中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学生只有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理由,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体验,在现实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领域,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实证,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主题生活化,才会焕发课程的生命力;指导全程化,才能延续课程的生命力;成果扩大化,才能展示课程的魅力。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在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为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信息,更多的是获得研究的方法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研究性学习指导:丰富研究的生态

社会生活是我们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的,但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变得机械化。个人的经验和其他非系统材料的来源必然引导着探索进入微观层次。后现代主义彻底地解构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崇尚多元化思维,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过程中,把指导和监控有机结合,从内容、方法、成果表达加以丰富,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层次性不足,重复、雷同的研究较多,特别是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固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来丰富。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话,那么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无疑更贴切于中学生。三个方面内容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也导向中小学生的分层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观照儿童生活,还原儿童的生活世界。

丰富研究的方法。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想象方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做比较、分析,体验感悟,意在培养科学意识。中学生则可以实验探究、实践反思,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随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经历而扩展、改善。也需要指导教师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以使研究结论接近事实本身。不同研究主题应有其合理的选项,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需要不断地修正,允许多种方法并存,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第2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思考、重探究、重实践的培训方式已经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广为教师所接受,并且成为弥补传统的接收性学习的全新的学习方法。文章着重阐述了作者在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实施培训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过程。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石化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知其然”就行了。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绝大部分是凭借高技能人才的灵感,几乎用的都是试错法,他们的很多方法通常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成果,原因是缺乏理论的支撑。很多高技能人才希望对创新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期指导自己今后的创新工作。

因此,针对现代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特点开展的创新能力培训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计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近几年我处一直承办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在这类培训班上我们主要运用的是研究性学习这种培训方式。

一、 研究性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

1、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员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相关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经验并解决生产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它不仅要求学员理解掌握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同时激励学员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员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进行探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研究性学习更看重的是学员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研究性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

在人类教育实践中,先后出现过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程序是教师通过全面系统的传授将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员,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学员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学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方式往往更注重学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是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亲身体验和实践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知识运用的乐趣,自主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情境激发对问题的敏感性,注重自然的、未经过加工的丰富的生活情境信息的刺激。它需要学员用过去的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的知识解释新知识的过程,是基于经验探寻意义的过程。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强调学习的协作性,伴随着不同观点之间的意义协商。研究性学习过程会营造一个团体学习的环境,学员们包括教师彼此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思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很显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弥补了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

高技能人才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可以在他们的研究探索工作中加以利用的知识。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只能指导学员在固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让学员通过参加研究性探讨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创新意识;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同时,会借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科学研究,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沟通协作、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带领学员营造一个团体学习的氛围,分析企业技术工作中的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中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正在被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取代。

二、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的培训,需要打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培训模式,重新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培训方案,搭建教师与学员研究探索问题的平台,发挥学员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员自主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独立分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我们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贯穿于培训过程始终,取得了初步成效。

1、布置学前作业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要使学员充分享受研究性学习,首先得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布置学前作业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在培训前项目组就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结合岗位生产实际,针对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的要求,提出生产操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水平拟定初步的解决该项难题的工作实施方案。这一方式成为培训的有力抓手,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会始终围绕自己带来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2、创新理论和工具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要让学员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解决自己带来的生产操作中的问题,前沿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工具成为了基础。研究性学习会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他们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思考生产操作中的难题,然而探讨问题活动中也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创新理论和工具,才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少走弯路,开阔视野,突破思维的定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培训过程中项目组推出了TRIZ理论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创新理论和六顶思考帽这一不同于思维模式的创新工具。学员跟随教师学习这些前沿的理论知识,把自己带来的问题用掌握的工具加以分析,研究,同时与理论老师交流,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3、小组学习的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要让学员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寻求解决生产问题的思路,小组学习的方式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项目组将来自中国石化上中下游各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大致按相关专业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就是打破学员原有的专业局限,小组内的学员经过思想的碰撞,灵感的启发,在更大的视野下思考问题,有助于学员开启不同的思维模式,创造性的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同时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中是行之有效的,并且成果丰富,学员带着未解决的问题来,带着建设性的思路到生产实践中尝试,一个个难题得以解决,一项项专利得以产生,个人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4、成果展示和专家点评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培训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长期效果的追踪周期比较长,而短期效果则比较容易评价。在培训最终项目组安排了学员成果展示和专家点评环节,这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早在培训开始项目组就给全班布置了小组任务,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个生产操作难题,经过几天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创新教师交流难点得到启发,小组内充分的探讨,思想碰撞,突破固有的专业限制,开创性的形成一个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思路,最终在全班展示并得到专家的点评和指导。当然在操作过程中项目组在各小组选定成功展示问题后就会先期与专家交流,专家在点评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专业领域和创新领域,才能对选定的成果展示问题做一个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经过实践培训过程中高技能人才都会积极参与,选出成果展示问题,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个人的风采。

结束语

一个开放性的培训离不开培训方式的创新。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本身需要培训方式的创新。我校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按照学习小组化、教学模块化、内容实用化、方法多样化的培训思路,积极推进基于探究和研究的研究性培训方式,形成了灵活多样、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模式,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灌输性向探索性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余光莉陈小玉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第3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任何一种的变革都是对固有模式的辨证否定,“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立”。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关怀人文,关注人性,关心理念,培养能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屋建瓴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无庸置疑,研究性学习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贡献,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避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只作为应试的点缀;只盲目随波逐流,只热中于一蹴而就”的倾向。

一、表面热闹,内里空泛――“虚火”太盛

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人质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盲目性。比如,研究课题的立项方面,有些学校一夜之间,课题便如雨后春笋,一哄而上,蜂拥而起。大至“七星连珠”、“太空防御”,中至“巴以冲突”、“三农问题”,小到“交通安全”、“家庭盆栽”……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本文无意将研究性学习神秘化,但选题的盲目与盲从只能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歧途。对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可贵的创新精神,当然要爱护、培养,但更应该恰当地引导。要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当然,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可以尽可能的灵活些,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否应该多一些冷静与清醒?是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否在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同时,实施一些科学精神的熏陶呢?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不要说那些“大课题”,就是那些“小课题”,即便是老师都真正难以“研究”清楚。有人可能会说:“研究性学习并不看重最终的结果。”不看重并不等于说没有。正是因为不看重结果,所以才侧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试想,盲目又盲从地选定一些并不恰当的课题,结果会是怎样?只能是或举步维艰、虎头蛇尾,或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学生也会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误解,或以为科学研究高不可攀,或以为科学研究“不过如此”。这样不仅对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不利。加上有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以为研究性学习冲击了应试,于是便匆匆转向,至多留下几个课题的“空壳”,以为应景之用。穿着新鞋,又走回老路,背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岂不悲哉。

这种“表面热闹,内里空泛”现象的实质,是我们自身的浮躁与盲目,是“虚火”太盛。只有存一份“平常心”,才会营造一片“清凉界”。

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心劲”太高

近日,笔者的一位同事去观摩某校高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回来后说:“他们那些成果据说两年才研究出,放在我的学生身上,两个礼拜就搞定了。”也许,该老师的弟子确实属于“高足”之类,也许该教师指点有方,也许,学校的科研环境特别好,也许,课题的研究难度并不大……但经过了解,上述诸因素均很牵强。

希望上述例子仅仅是个别现象,是例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究竟有没有类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这个名称,是近年才流行开来的,但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精髓并不是新出现的。古人云:“博学,明辨,审问,深思,慎取,笃行”,不就包含有“研究”的因素么?每当听到把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某某学校的教育教研“特色”时,就不禁为研究性学习而担忧。难道我们平日里常规的教育教研活动就没有研究性学习了?好像只要冠以新鲜名称,就是喊一声“芝麻开门”,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梦想“今日播种,明日收获”不是研究性学习的追求目标。我们可以接受没有结果的研究,但是我们应该拒绝揠苗助长的急功近利行为。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基本的科研能力。若论“高深”,学生可以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若论“新鲜”,我们大家无非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因此,不必“着急”出所谓的成果,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何愁不出成果。

更有甚者,唯恐学生“不会研究”,教师便包办一切,越俎代庖,然后,罗列“成果”,蔚为大观。这种在强烈的功利目的驱动下的做法,已经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一代伟人曾咏:“心潮逐浪高,把酒酹滔滔!”那是旷达中有怀念,别有一番韵致。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心平气和,心无旁鹜,从容自然,以求知为至高乐趣,以探索为最大快乐,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心劲”倒不必太高,只要严谨求实地按照科学规律去做,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只能是适得其反。

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太多的曲折,有过“万马齐喑”的肃杀,有过“上下求索”的迷茫,更有“百舸争流”的生气――毕竟我们是在往前走。

第4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可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虽然按照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是有许多不足。

其一,不能正确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意义,消极应付上级检查。许多学校领导不懂得何为研究性学习,错误认为这是上级教育部门一时兴起翻出的新花样,它必定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但又迫于压力,于是只在课表上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一直无人上课。有的学校暗地里把这门课分给了所谓的主科老师或让学生自习。

其二,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教师上这门课,可是选择的却是什么课都不能带而又无事可干的教师。学校认为这人闲着也是闲着,让他顶几节课才讲吧。而授课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只知如何站完45分钟。

其三,好一点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也定了具体教师来教,但是,他们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并列的课程,上课时只带着学生读读,这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其四,再好一点的学校,在上课后,教师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但题目大而无当。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加指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进行总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感兴趣。

凡此种种,都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有悖。为此,对在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加强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研究性学习,并重视它。因为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都懂得研究性学习,知道研究性学习它不单纯是一门课,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学,它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到各学科中去实践。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与每个教师都有关,众多的教师不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旁观者。

再次,要让教师明白,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教师要担负起“导”的责任。每学期每科教师都可给学生出一些适当的课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主动研究,从而获得这门学科的知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指导学生看那些书,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归纳,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总结。有时,学生遇到困难,而教师自己也不能解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更高层次的地方去请教。

还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领导、教师不能太注重结果。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并不能要求学生马上有什么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在尝试研究中去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方法。不单是我们农村中学,就是一些重点中学,我想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出成果。因为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分析归纳的能力毕竟还不足,所以,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不论优劣,教师要给以肯定,要多鼓励,少挑剔,以免打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到全国各地参加过不少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会上听取了一些国家级重点中学校长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感觉到我们农村中学与全国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在研究性学习上不能盲目仿效。毕竟地区不同,学校各异,学生也不一样。

第5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 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21-03

目前,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研究性教学在国外起步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欧美研究型大学普遍开展的研讨课[1],在美国医学院校开展的项目教学[2],在日本东京大学开展的演习课等。[3]这些按照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是不同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层面上开发的研究性课程。而我国多数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4] [5]如何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下,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和医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提出了将讲授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开展研究性教学。

一、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的对象是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通过充分研究课程教学大纲,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窗口技术和螺旋CT”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三个专题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下面介绍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

1.分组

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流程,确定将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组7人,学生自由组队。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配、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教师课前在网络课程上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方案由引言、研究内容及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挖掘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视角把握该专题研究的方向,清楚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

以“X射线投影成像研究性学习”为例,引言部分要求学生根据X射线投影影像形成的物理原理,围绕最终得到高质量医学图像这个目标,开展对“X射线投影成像”的研究性学习。从图1可以看出,X射线影像的质量与X射线源、受检体、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有关。只有研究X射线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接收、转换、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在保证受检者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图像质量。

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内容为:(1)医学图像质量的评价。(2)采用不同的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构成了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CR及DR,研究各种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3)研究各种成像系统中影响图像对比度、图像分辨率的因素,以及图像中的噪声、伪影和畸变,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图像质量。

对每项研究内容设置问题,明确具体要求。对X射线摄影,提出如下问题:(1)胶片的哪些特性会影响X射线照片的对比度?(2)为什么在X射线摄影系统中要使用滤过板、前准直器、滤线栅、增感屏?它们对X射线图像的质量有哪些影响?(3)在对受检者的不同部位进行X射线检查时,可通过控制摄影条件(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或采用其他方法,得到对比度好的X射线图像。对软组织拍片,如检查,血管、消化道检查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较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

3.掌握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有能力在设定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教学前,要求学生掌握与专题研究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X射线物理、模拟图像及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施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总课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由于理论课学时有限,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施。课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课中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形成对知识多层次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能力。课后通过归纳总结,完成对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1.课前

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要求,以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确定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的资料进行自学,撰写学习笔记。组长及时收集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报全组。小组讨论由组长负责主持,主要围绕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以PPT的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在上课前发给教师。

2.课中

上课时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进行研究性成果汇报的内容,教师临时指定小组研究性成果汇报的主讲学生。主讲学生汇报结束后,小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对汇报内容进行补充并参与答疑。每项内容汇报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课堂讨论以学生置疑、提问,学生答疑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时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视野。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课后

每位学生依据从课堂讨论中得到的启发和对问题新的认识,补充、修正、完善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本专题的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

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学生成绩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主要依据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成绩评价方式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追求对知识结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7] [8]

研究性学习评价将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贡献度、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是否达到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采取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的权重为0.3,教师评价的权重为0.7。

(一)组内互评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对同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填写组内互评表。组内互评主要对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及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为了增加评价的可操作性,结合组织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在兼顾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评分指标。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及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态度。从提出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详细制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考查内容,为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提供依据。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断规范和修正学习行为,完善学习态度。

(二)小组互评

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课堂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过程进行评价,填写小组互评表。小组互评主要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从主讲表达能力、组员补充发言能力及展示成果质量三方面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从小组成员参与汇报及答疑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评价团队协作。由于小组互评以小组为评价对象,有利于激励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课前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了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外,还要对每组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从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相关性及解决问题能力三方面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由于每个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内容由抽签决定,并不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全部,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整体验收和评价。

三、研究性教学效果及思考

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参加研究性教学的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情况、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问卷58份,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调查问卷中包含15项单选题,采用了Likert量表的5级等距分级设置,分别用1、2、3、4、5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和非常同意。表1调查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态度是积极的,充分肯定了研究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2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性及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其中一些项目均值偏低,这反映出学生在这些选项上的态度偏消极,值得总结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能比传统教学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置于教学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想办法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是研究性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参与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进一步严格规范研究性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在研究性教学实施前,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流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内容,使课前学生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能有序开展。教师要严格把握开展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时机,确保在实施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控制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及时公布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完善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课前学习是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课中和课后阶段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在师资有限、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如何介入、了解和管理学生课前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和管理课前小组协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教师利用BlackBoard平台在课程内建立学生小组,授予每个小组组长管理小组论坛的权限。学生分组在小组讨论区进行学习资料和成果的交流,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通过讨论区的收集功能,收集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介入小组讨论,及时对小组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上具有独特优势,规范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证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 注 释 ]

[1] 赵莉,马骁,James W.Holsinger.研讨课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4-96.

[2] 于双成,王庭槐,吴运涛,等.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解析美国医学院校的项目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8-9.

[3] 李光贞.东京大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启发[J].山东外语教学,2012(1):71-74.

[4] 单晶.大学物理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5-68.

[5] 吴冬梅.融入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160-162.

[6] 许建梅,王瑞军,林卿,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4):4331-4334.

第6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特征 应用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懂得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教育界是培育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地位。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的人才基础。因此,对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习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就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三、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体育教学需要研究

研究性学习可能充分发挥学习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不但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增强了体质,而且获得了体育的方法,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此外,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通过实践增强研究和创新意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非常适合于进行研究,体育是需要研究的。

﹙2﹚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以往体育教学中,学习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就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和老师共同探索,对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非常有益。

2、开放性

体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首先,在空间上,它是在一个开放的场地进行的;第二,学生所处的位置是动态的;第三,学生在体育课中扮演多种角色: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录员、记时员等。在这些角色中,学生可以获得多种体验和知识,这也是在其他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

3、过程性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一些虽然先天身体素质差,但是对体育很感兴趣的同学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喜欢体育但是讨厌上体育课,甚至转而讨厌体育。这对体育教学来说,损失是惨重的,教训也是深刻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育的感受和体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参与过程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研究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这无形中给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以极大的鼓舞。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步骤:

⑴确定课题,确定目标。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同进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这是实施的关键。选题好坏,直接影响到实施效果。好的选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坏的选题不但会导致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失败,而且影响学生对体育研究性学习和体育学习兴趣。

⑵小级独立分析和研究,教师指导,帮助。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举出组长、记录员、总结发言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举的课程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要领导组员制定研究方案,并不断地鼓励组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要认真将每一位组员的发言记录下来。

⑶形成研究报告,小组和个人总结。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个人进行总结,小组进行总结。

⑷结果展示,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可以促进课程研究。其他组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本组的研究是一种启发,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提高研究的质量。

⑸评定成绩,总结整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根据讨论和组间交流的资料进行总结,确定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整理成有条理的了言稿,为总结发言人在全班汇报时提供素材。

⑹汇报结果。在前面四步结束之后,应该说整个研究过程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组的成果,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会,可以在同一堂课进行,也可以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这样可以起到复习的效果。

﹙3﹚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⑴同学的学习过程要从接受性向主动性转变。接受性学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间接的,它以重复为特征,再现人类已取得的经验,不导致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获得;而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学生个体创造体能的充分挖掘和个体的张扬,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

⑵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但这并不说明教师可以放弃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需要向学生说明的问题还是要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否则就将陷入一个极端的误区,对于体育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⑶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削弱,而更多地意味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组织和指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在知识结构上不断优化,开阔视野,成为复合型的新一代教师。

第7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地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永权.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141.

第8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育部的这个文件虽然针对基础教育,但文件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完全相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形式。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注重应用、发展技能为其主要目标取向。高级语言、数据库的运用,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操作等实践性的课程,占课程的主体内容。而“在做中学”又是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基本途径。而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选择与学生专业内容、生活实际相关联,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课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了知识,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与就书本内容泛泛学习、脱离实际地完成既定的实验相比,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意义。

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分支很多,内容庞杂。如果只按规定课时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博而不精;如果想深入学习,那又会受到课时的严重制约。研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外进行,同时,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有效缓解课时有限的矛盾,而且可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方向上深入研究,培养特长,从而形成“多能一专”的能力结构,使“因材施教”得到更好地落实。

第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经历一定的科研体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局限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环节中,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内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在承担着这种培养责任。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责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领域各大主要分支,如,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网络程序开发等。这些领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可以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专业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途径丰富,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

其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物质条件充分。目前各高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大多可与互联网相连,加之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持有量,以及社会有偿提供的机器数量,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硬件条件上不存在大的障碍。

第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对其他实践方式而言,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兴趣更加浓厚。虽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计算机的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但绝大多数人仍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自主开发一些成果,在运用和驾驭计算机方面体会成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这方面的平台,势必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目前,就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状况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各学科单独开设课程,这样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课程相对独立,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现更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在课外进行,而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会留出一定课时作为结题时间。欧美很多国家以及日、澳等国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都采用这种形式。另外一种是对原有教材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设置课题,将原有内容拓展或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目前我们国家中学阶段各科的研究性学习多采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基于这样的课程设置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看成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模式。

就目前的各方面条件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不适合采用第一种课程设置。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对计算机各领域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同时,应用性也较强,但都不够深入。这恰恰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课程设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更适合采用第二种课程设置形式。课题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中各知识模块的深入发掘或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如,在语言学习中,可以以“质数检验”为课题,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在数据库的学习中,可以以“班级成绩管理系统”为课题,进行数据库软件开发;在网页制作的学习中,可以以个人、班级和学生社团等网页的开发为课题等。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为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为以下步骤:

1.确定知识背景

选定某个知识模块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或应用此类知识,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明确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自由提出。但最好是通过师生合作,对课题的内涵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3.成立课题小组

采用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来成立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人数根据课题需要而定,过多和过少都不合适。

4.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本小组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既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同时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5.开展研究

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学生分工合作,教师要适时指导甚至要参与其中。教师的工作应侧重组织和引导,测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和示范,而不是对课题结果直接地帮助。

6.形成结论

课题小组将各自的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7.提交成果,交流总结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多媒体演示、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提交或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学习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1.评价目的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针对研究结果评价。

2.评价原则

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3.评价指标

要对课题、过程、方法和结论整体评价,突出过程评价。

4.评价标准

标准要灵活,不能一刀切。要突出个性化,对不同的课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个体的纵向比较,淡化整体的横向比较。

5.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

第9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