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

第1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健康;新课程;基本理念;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73-01

首先,健康第一的理念,涉及的是基本教学态度的问题。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通过教学技能去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而是更要关注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在整个的教学计划里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然后具体到单位计划里,甚至在教案里面都有所体现。当然并不要求每一节课都要体现所有目标,每一节课可以以一个目标为主,例如通过一个单元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身体机能,而下一个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再下一个单元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健康第一的原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在健康第一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要考虑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在观念上必须进行改变。

其次,激发兴趣。在中小学里,激发兴趣是体育课非常重要的一环。兴趣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积极的持续的评价和态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还是以中长跑为例,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中长跑要达到什么目标,使学生获得什么,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要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起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训练方法太枯燥单调,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还没有开始就充满了畏惧情绪,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很艰难。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很大的工夫,从小学阶段起就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兴趣。这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小学低年级通过游戏的方式,在高年级通过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课的,关键是教师把激发兴趣的理念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方案来。

第三,学会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了基本的认识,才能达到第三个要求――学会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激发兴趣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这只能通过教学去实现。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样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解要准确,如何主导,与以前的认识不一样,学生的主体性更宽更广,并且这种主体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第二个方面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有方法,有手段,不能生硬地去教,要通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师生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利地接受。例如在教学组织中,我们通常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练习,而现在,在练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加进了学生讨论、然后创编和展示的过程,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并亲身体会练习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变化以及对自我不断的超越。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喜欢体育活动,并转为一种终身的持续的对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的态度。

第四,关注差异。教师要随时掌控课程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我们把这些称之为“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看看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完全符合国家对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五,注意课前准备。每一堂体育课,体育教师都应该有完整的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不仅要写在教案本上,还要把它印在脑海中。体育教学计划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计划,非体育学科教师可以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去上课,如果体育教师拿着教案边看教案边上课,那么这节体育课的效果肯定不是很好。把教案熟练记在脑海中,同时还要制定好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利用30分钟基本教学时间,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目的。

第2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程 学科为中心理念 学生为中心理念 社会为中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大学课程理论建设与改革也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与时俱进地尝试着运用新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征进行着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但由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模糊,即强调属于大学教育序列,又有和本科教育以及培养目标显著的差异,是继承本科院校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体系进行高职课程设置,还是以基础教育以学生为主的课程理论,或者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所以,使得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探索、课程设置、课程实践等的改革较为混乱,高职体育课程也难以幸免。高职体育虽然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当中的必修课,但其课程在高职院校内的地位与改革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回顾,结合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即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给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希望为高职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承了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客观地讲,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的教育学段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但也表现出其课程设置固定、陈旧、不重视个体差异、扼杀创造力等致命弱点。鉴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进行了密集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表象就是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即三大理论。但相对其他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缓慢,尤其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更为滞后,高职体育课程授课内容混乱,高职体育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上世纪末到现在的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呈爆发式速度增长,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数量为1215所,而上世纪末全国只有161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高速扩张,并没有使得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加快步伐,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大学本科体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职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项目为主,跑、跳、投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教法落后陈旧、课程缺乏科学性与开放性,很难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设置与高职培养目标严重脱离,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改革,根据就业导向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即,不同的专业学生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特色,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即,违背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讲为专业技能服务,忽视了体育技能与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所以,根据以上现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

1.学科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也叫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它形成的历史较为深远,从代表实质主义课程理论的斯宾塞,代表主知主义课程理论的赫尔巴特,到20世纪中期的代表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布鲁纳,这些理论与人物,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的发展。根据对以上课程研究与解读,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主要概括为: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习、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学术人才,成为该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成员,它不但要求学生要学习该学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与拓展,并能为该学科自身发展服务。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设置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不太重视学生的意愿,以及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知识。我国本科以上大学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目的是培养应用与研究混合型人才和专业研究型人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与我国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相似之处,注重基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基本沿用大学本科教材,加之,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很少使用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但思维的惯性与改革的惰性,高职体育课程还是以专为主,注重体育学科教学,即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各式各样的体育动作技术掌握能力和达标水平。田径、武术、球类几乎占了课程时数的全部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体育课教学很容易成为专业体育训练课,人为地割裂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缺乏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忽视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教育的功能。它无疑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是有利的,但这种专业体育技能,学生需要不需要?学生能不能掌握与运用?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不能体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

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教学,造成课程设置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也认为把体育课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孤立起来。

2.学生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与技术的繁荣与革新,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但最早提出学生为中心论的不是在欧洲,而是美国教育家杜威(J.Dedey),早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以美国教育家为主开始反思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反思的根源来自受教育群体的分化,学生对个体的差异以及对将来自己职业的不同向往,为了满足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需求,美国教育家给出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课程设置的良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学生为中心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很长时间内的初衷是为了颠覆学科为中心理论,反对学科为中心理论,只讲求知识,不考虑个体的差异与需求,把知识无条件地强加给学生,学生必须进行这些知识的学习。但学科为中心理论带来一个极大的实际操作问题,即,学生群体的增大,势必造成学生分化的越细密,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填写了如:高尔夫,橄榄球等项目,但这些项目因师资与经费的问题不能开展,这又极大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强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体能,开设的举重课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无疑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极大地扭转了只注重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等问题,但不讲求高职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与资金,只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将给体育课程的实践带来很多难以实现的障碍。

3.社会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社会为中心理论课程理论是指: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具有社会功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主张课程内容应该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它主要是对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的批判,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的能力,与解决一些问题的办法。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研究与推广,但由于对该理念解读得不够充分,社会为中心理论理解出现偏差,比如衍生的就业导向理念,或者是职业导向理念,无论是就业导向理念还是职业导向课程理念,都主张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结合,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这无疑忽视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锻炼目标,也进一步矮化了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所以,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其进步的一面,重视学生职业培训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社会的适应性,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的功能,忽视和矮化了体育课程锻炼的基本功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高职体育课程理念应该更新,抛弃和批判学科为中心理念。

(2)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需求,但要讲求实践的可操作性。

(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建议

(1)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研,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与体育健康教育相结合课程方案,并形成统一的指导方案。

(2)无论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理念,都要以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为基础,不能矮化体育课程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内的地位与作用。

(3)把学生为中心理念与社会为中心理念进行整合,一方面重视学生的需求,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坚持锻炼、教育、学生的需求前提下,提出新的课程理念。

(4)规范高职体育教材,把以学科为中心理念指导的教材剔除出来。

(5)在统一体育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构建新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这一体系,要能体现锻炼价值、情感教育、社会需求、职业特色四大培养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分析[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04).

[2]毛振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材体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 (22) 3: 86-92.

[3]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标准[z].2003.

[4]陈寿根,谢斌.“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53- 56.

[5]姜生成. 高职体育“岗位主导”的教学模式探析[J].2008(7):72-73.

[6]顾渊彦.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及体育课程改革动态.在南京市体育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大会上的报告.2002/10/1.

[7]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185-187.

第3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 教学方法 创新 课程改革

一、对体育课程中资源的改革和利用

体育课程以往的教学理念过于古板、没生气,对此学生积极性不高。要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就要对体育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创新和大胆的改革,打破并改造传统的体育项目,对新兴运动项目运用到其中。例如:将以往投铅球和跳高等项目,改为炸“碉堡”、“跳马”的游戏形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和运动,结合到体育课程当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新课程的价值得以体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重在学生是否喜欢和适应其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体育学习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理念、心理理念,根据其特点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上,要将体育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有效地运用到其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足球项目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和交流学习,并总结出在其比赛中传球的技巧、和角度的把握,通过亲自实践、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索,打破在教学中传统示范、讲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感性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其魅力和锻炼方法及技巧,来实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三、创新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对理论学习的主体性进行加强,还要加强培养多种素质的教学方式

老师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学习、锻炼,从而达成目标。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优化教学质量,使教学由枯燥型转变为快乐型,使体育课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二)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观念不尽相同,其表现在,传统的观念上呈现为‘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在课堂上一味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视而不见

而现在的老师在学习中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应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新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而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自主的发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增加兴趣。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友好性,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

四、课外的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

体育教学的新课程要想有效的完成,我们体育老师除了教学过程中要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课外的一些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的充分利用,会对体育教学新课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会更有效地完成。所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的开展多式多样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比如举行有趣味的运动会、运动项目考核等,以此实现体育教学的内、外结合。对课外的体育活动,在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上,我们还可以将传统项目与新颖、有活力的体育项目互相结合地进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把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引进学校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我练习。不仅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还丰富了课余生活,让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有效地缓解,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五、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分析

自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其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对学生在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特点,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增强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体育课程以往都要求学生在许多运动项目上都要学,而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因此严重地导致了其厌恶心理,失去了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增强了学生自我价值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作用。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创新学科中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和锻炼学生,才能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运动;健康;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中,积极的情绪有增力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学校体育教学也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体育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大家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借鉴的条件,且体育教学具有区城特点差别较大,城乡特点差别较大。体育教学工作就没有统一模式,然而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又不能停止不前,为减小体育老师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有必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两条主线(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怎样才能平衡发展。

一、健康以运动为载体

“没有情绪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有机体都是有害的”(minc,1967)。这一结论阐明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总出在没有身体活动的静止状态,较于能导致某些内环境紊乱,也就是说,身体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情绪的使用,人体通过身体活动释放的不仅是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负性情绪。同样,没有任何情绪地从事活动,也不可能动员身体各个部分机能作为一个有机体去参与,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淡漠地、毫无热情地去做某事,不仅效率低,也容易出现错误,以这种状态做运动也容易受伤。

《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体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而不是主要通过“知识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原因和项目自身趣味性的原因,会导致一些课不受学生喜欢,但不能否认这些课价值的存在,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随意删除一些重要的、但趣味性较低的项目(如前讲到耐力项目),这样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谈不上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而是两条主线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不良体育情绪的转变过程

根据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阶段,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或老师的要求,外显行为与别人一致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它是完全被诱因控制的行为,一旦外显消失,服从就会立刻停止。;认同阶段,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如看到为国增光的运动员感人事迹而下决心,坚持体育锻炼,或受到体育老师的感染而客服怕苦怕累等。可见,认同是自己主动接受他人的观点,或受其吸引,而不限于外部奖惩的控制;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想念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新观点、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系之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人的理智行为,是使个人经情感作用所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原来的态度、价值观协调一致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不良态度需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每个体育老师都会遇到,由于各种原因,每个班总会有部分学生有不良体育态度。同时,由于运动项目自身所具备的趣味性的不同,导致学生态度的不同,如田径中的耐力项目与球类运动。多数学生不喜欢枯燥、又累又苦的耐力项目,更热衷于球类运动,但各个项目对身心的锻炼价值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如能力项目虽然有苦又累又枯燥,但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很有效的。而球类运动对锻炼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很有效。由于这些原因,不良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体育老师必然要用一段时间来转变学生的不良体育态度。

三、运动与健康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课程的价值在于: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和课程的价值告诉了我们,只要运动目标和健康目标都实现了,才算实现了课程目标,即运动是一条主线,健康是一条主线,只有两条主线平衡发展,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学生不喜欢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不良的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转变学生不良的体育态度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6年5月。

[2]?赖德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7月。

第5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考框架下,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考虑其各种指导因素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理念,从而共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considering various guiding factors, using literatur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etc., in the new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teaching design think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t hopes to provide new ideas, new methods and new concept to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创新;素质教育;准备活动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concept; innov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preparations

0 引言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等特点。准备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中小学生属于体育运动的特殊群体,本文结合中小学生(即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体育课准备活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准备活动的任务及作用

1.1 准备活动的任务 体育课准备活动是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逐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的活动能力,使有机体由安静状态过渡到练习状态。

1.2 准备活动的作用 通过准备活动能提高机体的功能,如通过准备活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强肌肉的仲展性、柔韧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损伤等;此外,准备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2 新课程理念下准备活动的内容和负荷

2.1 新课程理念下准备活动内容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内容不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的内容。但是传统的准备活动方式如徒手操、慢跑等使得学生容易厌倦,新课程背景下比如街舞、太极拳、瑜伽和体育游戏等,就可以吸收到准备活动中来,起到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性和积极性,以充实准备活动的内容,提高准备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2.2 准备活动的负荷 在准备活动的负荷方面,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时间控制5-10min,准备活动后心率达到120次/min;身体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出现负荷过小或过大的现象,要让学生明白,负荷太小,起不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负荷过大,就会影响基本部分的学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控制负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控制负荷的大小。这就要求在准备活动的练习中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问让学生自由支配,并教给学生自己测定负荷大小的方法。

3 新课程理念下准备活动的组织方法

3.1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改变体育课上只由教师或体育委员带操的做法,让学生独立地或自由分组参与准备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可以用音乐代替口令,在准备活动中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提高学生兴奋性。中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第一信号活动占优势,因此,准备活动讲解要少而精,同时讲解要抓住时机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

3.2 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 “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服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地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新鲜的信息,而且要巧妙的把这些东西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都需要技巧。教师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能使课堂气氛变的得更加活跃和融洽,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变得更加显著。

3.3 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要开放化 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来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清一色地去吸取某些知识、技能和具备的某些能力,而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时不应强求一律。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

3.4 选择适宜的教学场地 中小学生运动系统特别是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所以运动场地的选择非常重要,过硬的地面进行反复跑跳练习容易影响骨骼发育,对膝关节不为骨骼的骨骺端刺激太大,容易引起骨骺段受损,从而影响身高的发育,所以,中小学生在准备活动的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塑胶场地进行,炉渣地面弹性也比较好,最硬的就是水泥地面,所以避免在过硬地面进行反复的跑跳练习。

4 结论

4.1 实践教学中的创造性 我们对待学生时要把握好收与放的度,做任何事都必需要教他们方法,我们就应该充分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不难发现,用旧的方法研究体育教学无非是一种重复和累赘,用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2 保证准备活动的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构思,引导学生与你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保证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不是一句空话。

4.3 准备活动的改革和发展 对于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动的有力支持,教研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教学改革服务只有我们勇于实很好地体现,继而贯穿到体育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适应体育课准备活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锡让.人体生理学[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第6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公共体育 体育教学

前言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掀起新一轮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实验,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力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束缚,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新课程众多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感到困惑和不适应的原因。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改造旧的教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高效、实效?现作以下的探讨。

1.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1)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教学的目标重“结果”,轻“过程”。传统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以绝对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为“达标” 而“达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行为表现,致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种被动式的教学,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传授式的学习方法,相对忽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来确定技能学习的要求的,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如何,都必须以学习与掌握具有严格确定性的运动技术为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也是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按照统一步调组织教学,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而丧失学习信心,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特长发挥的机会而丧失兴趣。

2. 新《课程标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应改变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关系密切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及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如:增设体育实用课程,开设休闲体育、网球、定向运动等等;结合自己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多项体育俱乐部,提供学生的体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建设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导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我们以往只研究和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把体育学习只理解为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关于“主导论和主体论”之间的争论至今还在持续。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强调主导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如果强调主体论,课堂的教学秩序将被打乱。而课堂秩序混乱恰恰是教师的大忌,这涉及到教师的权威和组织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能力控制好课堂秩序,他将无法在学校立足。权衡利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非常正常了。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为发展性主体,其主次关系是不同的,教师的引导性主体最终还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主体。如果课堂秩序乱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就不应该本末倒置,尤其是体育教学。学校是培养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自学、自练、自检、自我调控,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4)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学生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5)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技能学习的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随着对技能本身教育功能认识的转变,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只是检查技能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从关注技能学习的结果,即技能的掌握情况,转移到更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与把握。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应建立这样的效率意识:一是符合学生特点、能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最快掌握技能本身)的教学是最高效的教学。

(6)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运动项目的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首先,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合作意识,克服“应试教育”那种狭隘的教学活动,在民主中竞争与在竞争中合作要贯穿课堂始终,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妥善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技术的关系,克服过于注重运动技术的倾向。学习运动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学习的发展,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程背景;素质教学创新;实践与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精神的强烈召唤和有效催生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逐步走向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开放式发展态势,然而“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必须历经一个不断适应和逐步完善的较长发展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形势下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在认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从而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为进一步发展新时期教育改革事业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简要解读与分析

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拂和教改大潮的有力洗礼之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呈现老树泛绿之势。然而,从社会观察和教学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尚有许多地方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中加以认真调整和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新课程理念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高中体育教学依然普遍存在“重体能技能训练而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

2.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除了少部分准备参加体育专业高考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课程和体育活动量与国家要求相比依然是质量不高、相差甚远。

3.部分高中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以及他们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心理等因素,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创新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或者说华而不实,始终存在着“陈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革命不彻底现象,那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教学”的心理始终没有消退。

4.“书包减肥”工程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体育教学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像是那句歌词一样——“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

以上情形,已到了非说不可、非改不可、非彻底不可之势,应当引起相关方面尤其是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

二、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初步创新和实践体会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因素是以生为本的能力发展问题。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原则做足文章、深做文章。

1.坚持体育与健康理念,全面开展情感实践创新

关于这一点,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精辟地指出:“对于学生的成功教育,首先要讲求心理学化。”就是说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情感的渗透和投入,体育课程就是毫无活力和美感的机械化教学。

本文以高中女生体育学习为例。由于高中女生进入青春期发展阶段,她们的女性心理特征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性情敏感、含蓄害羞、心理脆弱和好静厌动等,因此她们对运动量不大、运动强度自由调整、便于自我调节的排球和乒乓球之类的运动项目最感兴趣,而对于铅球和800米跑之类的体育项目是“唯恐避之而不及”。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打造专业体育人才,而是促进学生在体能、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为此,执教者在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上,可以选择排球、乒乓球和韵律操之类的运动项目作为女子体育学习的敲门砖和推进器,以不断激发她们的课程学习情趣。

2.坚持跨学科优化整合,努力赢得综合教学效果

虽说体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技术型课程,但是并非与其他学科毫无关联之处,恰恰相反,将高中体育与其他学科进行巧妙地优化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符合学习需要的情况下赢得高中生的信任和青睐,还可相互促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体育运动与历史课程的联系教学,在足球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关于足球的历史发展故事:世界足球史最早发源于我国的唐朝宫廷,从北宋开始逐渐发达起来,历史人物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足球,才得到时为端王、后为宋徽宗的赏识而快速发迹。再如,体育运动与音乐学科的联系教学。在体育运动正在进行时,我们可以播放音乐来为学生加油提神,以有效迁移他们的思想注意力,变相减轻其运动疲劳程度;在激烈体育运动结束之后,可以借助一些柔和舒缓的轻音乐来帮助恢复学生的身心状态,从而有助于他们迅速投入新的学习当中。

3.坚持艺术化体育教学,有效培养学习能力素养

第8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字: 初中体育;新课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23-01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差异性发展的关系,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长期以来,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都是一人包揽,体育教师勉为其难,敷衍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再者,我国农村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全面完成《大纲》要求,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1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的新特点

1.1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标反映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理念更新,"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初步体现,初中体育教师已经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

1.2突出学生的主体低位。

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点,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许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案中都清楚地分列出了"学生活动"这一栏,表明了中学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在增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1.3课程设计有创新。

初中体育教师们都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认识,从教师在"课的设计"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变化,初中体育老师从学生兴趣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案,这表明了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构思的个性化教案,而这些构思与设计又是与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联系的,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2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体育课堂教学不重视。

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虽已经实行新课标,但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为了其他学科或者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就随意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缩短体育课时,更有甚者,将体育课用作劳动、开会等,体育课的实践时间被剥夺,体育课长期处于如此被轻视的地位。

2.2体育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课面临的问题,就是场地不足,资金短缺。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以及场地每年都要进行维修,学校对这块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体育器材,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也造成了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的匮乏。

2.3学生个体差异性未被重视。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初中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都是依据基本理念来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刀切的想象依旧存在,统一讲授授课内容,让学生统一接受课堂知识,体育教师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未进行选项教学的学校来讲,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

3提高初中教学效果的策略

3.1认清体育课的角色。

体育课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3.2转变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另外,体育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个体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身、健心、适应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健康三维观。

3.3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

学校方面要更新办学指导思想,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学校的指导思想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以往只顾追求升学率的片面做法。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买必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所购置的器材进行管理。学校、社会和家庭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确保实现预期的。

参考文献

[1] 吕忠荣.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11(2)

[2]高松山,林森.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第9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摘 要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为例,通过文献调研、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变化特点,调查了当前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概括了他们实施体育新课改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得出了较为重要的结论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完善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绵阳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新课改 现状

一、前言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在改革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也开始实施高中体育新课标。从我国各省市开展的情况来看,新课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绵阳市在实施新课改时是否顺利,教师在上课时是否遵循了新课改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课改的五个领域目标,新课标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及变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本文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对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实施新课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高中体育新课改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绵阳市的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绵阳一中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课改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新课程改革的文献和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文献。

2.访谈法

走访了成都体育学院数位课改方面的专家,以及绵阳市五所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及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3.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五所条件不同的学校实施体育新课改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改的变化特点

1.明确了课程性质

在课程性质方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本课程的三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1]。新课标全新定位了课程的性质,从三个特性不难看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更加全面了。

2.全新的课程理念

体育新课改全新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第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第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第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1]。

3.课程目标的改变

新课改将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2]。这一目标的确定将为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4.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课标要求新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3]。改变以前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

5.学分制的实施

新课标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高中三年学生必修11个学分。其具体学分分配如表1:

表1 体育与健康学分分配表

必修必选 学分 学时 必修选学 学分 学时

田径类项目 1个 18个 田径类项目

共9个

共162个

健康教育专题 1个 18个 球类项目

体操类项目

水上或冰雪类项目

民族民间体育

6.评价方式的改变

体育学习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4]。新课标改变了原有的评价方式,按五个领域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过程评价综合判定,这样就能准确、全方面地评价每个学生。

(二)绵阳市五所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现状

1.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理念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目标等方面的把握和理解,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而通过对几所学校的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表示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比较清楚,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对课改的目标、理念等不是很清楚,更有一部分老师不知道,这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2.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实施情况

新课改要求把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以适应时代要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在统计时发现,几所学校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充满乐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依旧如初。

3.课程具体目标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具体地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希望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从表2可以看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25%左右的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目标,而大部分老师还是不能转变旧的教学目标模式,致使新的课程目标形同虚设。

表2 五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运用新课程目标的情况表

南山中学 绵阳中学 普明中学 实验高中 一中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6人 6人 4人 2人 2人

海德洛特的教学目标 13人 14人 10人 8人 5人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 1人 3人 2人 无 1人

运用新目标所占比例 30% 26% 25% 2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