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忆思维训练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本文先简要阐述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关于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应用。
关键词:逆向思维;艺术设计教学;思维训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行业的步伐与效率也在不断加快,各大高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逆向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具有提升艺术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在艺术设计的训练与应用上都有重要作用。
1.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
1.1 逆向思维的内涵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1]。逆向思维表现的事物发展往往与正常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反面去深入探索,从而树立新的思维与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形象。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利用了大多数人常规思维方式的缺陷。
1.2 逆向思维的基本原则
逆向思维包含四种原则:专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创新逆向思维方法时一定要积淀一定的专业知识,设计人员只有充分掌握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才能把握好逆向思维的方向与尺度,进而形成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进行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明确设计的目的,逆向思维也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不能偏离,这也是设计策划与进行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明确了逆向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与想象;适用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从对象的不同属性出发,进行合理的创作,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剖析设计对象的各种属性,了解产品的使用群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为了达到创意的个性效果以及视觉效果而摒弃正确的情感或者价值导向。
1.3 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在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指的是可以在作品的结构与位置上进行上下或者左右互换,或者进行高低对立位的转换[2]。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在艺术创作中,当所有人都以赞扬的态度去表现事件时,逆向思维者往往会以批判的心态去看待事件,这是对人们习惯性、常识性以及传统性的批判。
逆向思维具有独特性,常规思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很多人都能想到的,而逆向思维则能够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
2.艺术设计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2.1 创新意识的培养
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创造主题,找出对象的不同属性,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在进行设计创作活动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并提倡学生进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基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量,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常上课时应积极鼓励并督促学生多读书,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2.2 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与实践
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具体的实践中,鼓励学生将生活引入到创作中,联系实际,将逆向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比用逆向思维创作出的作品与常规思维创作作品的差异,通过找出常规设计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3 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应做好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通过搭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逆向思维的训练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作业,让学生自动组队,推举组长,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由学生自己宣讲成果,创作互动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
2.4 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
逆向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初步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词汇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对比两种方式的不同,在初步训练有一定的成效后,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进行不断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思考问题时也能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这样使学生处理问题是更加全面,也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出其不意与吸引注意力的功效。
3.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 “错觉”逆向思维的案例
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其中“错觉”就是很多艺术家设计时常用的技巧,这种方法就是借助了逆向思维。如图1,是非常著名的鲁宾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杯子,而将背景调换,我们能看到两张相对的脸,这个由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设计的图形被人们广为流传。
3.2 “解构重组”中的逆向思维案例
解构重组与事物固有的图形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们可以将非常规的图形重新结合起来,打破图形原有的局限,设计出全新的作品,使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的创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3]。比如在际的课程讲解中,在选择“保护自然动物”为主题的创作中,学生可以用各种贴近主题的事物进行重组在一起,如在实际的设计教学中,有学生就设计了一个画面下放是动物牛与鹰的头像,而画面的上面则是人的手臂以及捕杀动物的工具,该图片表示的意义是提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吸引了其它同学的注意力。
4.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组成之一,是学生创造力的的核心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逆向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OL].科技与企业,2013(17).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象思维;训练
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1 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3 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 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1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
计算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前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始终离不开计算,而思维的敏捷性更要求在准确、严谨的前提下,以敏捷的计算能力促使问题的迅速发现、分析和解决.所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首先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敏捷性,重点要从两方面抓起:(1)正确迅速计算能力的培养.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这是提高计算敏捷性的基础.为此要经常进行基础知识的快速练习,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份量的基础知识题目;(2)计算态度和计算规格的训练.使学生做到书写规范化、计算条理化、算法有理据.作业要求做到整洁、简明、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敏捷性.
2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因此,只有记忆有条理,方能在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原则,达到思维的敏捷性.相反,如果记忆杂乱无章,则必然不能及时再现思维之所需,难以达到思维的敏捷,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疏理达到简明化和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经验.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思考、转换,从而作出快速反应.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1)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即使学生把学过的每部分的知识依其逻辑关系系统地串起来,以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知识的推广和应用;(2)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即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之在解题中得到灵活应用.例如引导学生归纳求极限的方法.
3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谓解决大半,而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善于总结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具体方法为:(1)定向思维训练.就是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式,并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尽快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有“法”可循,有“路”可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即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地逆向应用所学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思维训练.即培养学生善于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系,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预见重大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这种直觉能力是一种战略直觉能力,它决定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成败,更能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数学直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能力,本质上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所以培养数学直觉能力要从数学的和谐美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的认识和体验,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热情,预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敏捷性.
【关键词】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写字教学;运用;优势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一手好字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可是以往的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工具无非是几支粉笔,一块黑板,选择的也只是单一的“范写、讲解、摹习、点评”等十分常规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写字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手段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师生眼界受时空的限制、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作品的展示实效性低、学生写字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如果利用多媒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师生互动,有利于指导学生欣赏,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优化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再不爱学习的孩子都会对动画感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将汉字的书写规则与过程制作成简单好玩的动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教学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写字教学中读帖子这一步必不可少,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学会找到汉字当中的主笔,并充分掌握笔画的特征,如:笔画的长短、粗,用笔的轻重,笔画的取势等等。以往教学过书法的教师都会有一个体会,教学起笔和收笔的方圆、藏露是最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与掌握的。如今在教学中如能运用多媒体电脑显示,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其表达直观,所得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详细、准确、连贯、清晰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对于字的书写步骤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例如:在教写“里”字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范字投影出来,让学生观察分析哪一笔是主笔,有的说:“最下边的长横”,有的说“中间的竖”。而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将刚才学生提到的两个白色的笔画变成红色,并且一闪一闪的,学生一看就知道原来两笔都重要,接着就用实物投影仪示范写字的技法,这不仅令学生的观察与赏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已后学生独立书写时做好的知识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动画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写字时我们总会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喊:注意写字的姿势呀!注意握笔的姿势呀!但收效总不会太明显。此时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影像资料来对学生的写字姿势时行指导与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写字课前,播放一段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坐姿,知道错误的姿势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就能帮助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很好地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除了有正面的影响以外,我利用有摄像功能的手机随时把写字习惯较差的学生的样子拍下来,然后投影给全班学生看,让大家来说一说、议一议。这样做,不但新颖,而且很有趣味,因此,学生也常常在这种氛围中悄悄地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很快就养成了良好的写字姿势。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写字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对象是字中笔画的形态、书写方法、笔画的位置、结构的搭配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还需要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行训练。例如“坦”字,首先从整体入手,分析结构(左右);再看局部(左:“土”字旁,左放、右收、让右;右:“旦”,横分均;“曰”上宽下窄,横托住右);最后看整体(坦左右穿插,“旦”横穿插到“土”字旁的下面;“旦”的首横比“土”字旁首横略高;“旦”的横要上提)。还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字的书写优劣进行比较,添写笔画或移动笔画的位置,而多媒体就具有这样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有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写字课对记忆力的要求高于语文、数学课。语文、数学课中记忆的是文字符号,而写字课记忆的是文字的形态、风格。写字教学记忆力的训练主要在学生对临、背临、意临这三个阶段中。在第一阶段对临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写。可以先记住一笔写一笔,然后过渡到一个偏旁或字的局部,逐步提高记忆的量。在第二阶段背临时,先让学生记住一个字的外形结构,然后再记住一行或一段字。第三阶段“意临”是指学生根据所学字帖的风格、特点,自己创作新的作品。这是分析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统一。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由对临、背临与意临组合训练。先对临、背临字帖,然后根据字帖的风格书写一张内容与字帖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三个阶段的训练,最终目的是通过记忆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所临字帖的风格、特点,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创造力的体现。如“添画”“临变”“移位”“比较”等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可写出漂亮、美观的汉字来。既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写字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思维的训练,即人们常说的“悟性”。思维训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两个途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由开始的引导作用,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自觉地、正确的分析;创造思维要求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学主体。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更为活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成为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主人。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创造能否成功的保障和重要手段。在写字教学中创作是最终目的。学生在完整、准确的临摩完古人碑帖的同时,还要从中取古人作品的精华,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风格。首先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多种风格作品的临摩为基础;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适时指出他的艺术风格应向什么风格发展。
结语:总之,要想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字习惯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决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老师用爱心去浇灌,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引。合理恰当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写字教学,能够优化写字教学过程,提高写字教学效率,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各项能力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特教学校 美术教学 美术修养 技能
聋童由于双耳失聪,存在言语障碍,间接学到的知识少,思想单纯,看事物比较简单。特教学校美术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美术修养和技能呢?我浅谈几点拙见。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育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我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对于学生创新的地方,及时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正确使用教具,创造直观形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教具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的丰富利用,导致教具的多样化。美术教具除了笔墨纸等外,还包括以下形式:一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多用的是课件、录像、相机等。电教手段形式新颖,清楚直观,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有着其他教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挂图教学,它经济、简单、方便,与投影录像相比它的优点是可长时间悬挂。挂图可用现成的也可以课前自己绘画制成。事实证明,美术教具的应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历来被视为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具的应用不应只满足一种展示或欣赏,而是要充分利用教具,以达到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要求。教具演示要明确,出示时机要得当,展示形式要科学,执教者要充分发挥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如讲《美丽的海底世界》时,我把各种美丽的海鱼、海草、海底生物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功能,仔细地观察,从而激发绘画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制作各种简易教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剪贴小乌龟》一课时,我将小乌龟的生活习性通过一段录像,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看得清晰明了,教学效果很好。
三、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
思维训练几乎贯穿美术教学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如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等,过多地强调绘画、工艺等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而忽略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殊不知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因素直接作用与非智力因素间接作用的结果。智力是人获取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性材料的积累。因此,让学生多看多记显得非常必要。尽管学生对直观形象有良好记忆,但让他们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很困难。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我在教学中不仅提供了直观的实物与范图,而且积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譬如,分析公鸡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特联系起来,学生感觉到津津有味,其记忆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提醒督促学生有意记忆:A.布置学生对家里实物观察,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带”回家去默写,每周训练两次。B.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
打破思维定势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两种。一是画得像、准确才算美;二是片面地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于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束缚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就像写作文一样,若一开始向百分看齐,便无从下笔。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聋童,其认知水平较同龄学生明显低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因此,我在美术活动课中,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灯片、范图及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游历名山大川,亲近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为此,首要任务是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青春。
四、遵循认知规律,逐步深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坚持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和训练。教学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只有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针对双耳失聪的聋童,我在美术教学中循序渐进,多次重复,反复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比如《冬天的回忆》一课,我先让同学们回忆、想象一下,冬天有什么景色?一年四季有什么不同?冬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冬天有雪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冬天有春节,可以放焰火、包饺子、穿新衣服等,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学生还认识了世界的美妙、大自然的清新,激发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着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这些外国音乐教学法备有所长,但这些音乐教学法毕竟是各国音乐教育家根据各自国内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其启发下依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学 形象思维 教学 训练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084-02
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像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
一、目前对音乐教学的针对性分析
1、大部分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2、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
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例如:在欣赏《会打切分音的闹钟》就让学生模仿钟的响声,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习了切分音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在曲调和节奏练习中,采用由浅入深的变化和对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不断克服困难
如:通过练习节奏2/4 xx xx|xx xx|,然后换成2/4 oxxx|ox xx|再换成2/4 x x x|x x|抓住学生要强、好奇的心理,使他们觉得“既不能轻而易得,又不是高不可攀”地引导学生逐步克服困难去完成新的任务。
4、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
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
5、唱歌课要让学生不觉得识谱的枯燥
先让学生完整的听,感觉歌曲的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把歌曲中的难点拿出来先唱,当做试唱谱唱、练声曲或者节奏练习等等来做。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整的识谱,这样他们就不觉得枯燥,不认为识谱难了。
外国各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教学法,给我们以启迪,我们可以结合各地实际,参照创造出一些适用的教学方法。如: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巴里斯节奏唱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结合我国锣鼓经,对学生进行以内心节奏为主的训练,培养节奏感;柯达伊的手势教学、奥尔夫多声结构与简单的和声体系、铃木“母语”教学法,结合我国民间音乐,对学生进行音准和合唱训练;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结合现行教材对学生进行以欣赏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二、音乐教学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像,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1.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若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 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3、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三、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训练要以语言训练、读写训练为主
认识事物、发展思维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不能为了“突出思维训练”,置文字训练于不顾,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
进行思维训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表达。理解、表达是出发点,是归宿,思维训练只是手段、途径。比如:学生读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读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思维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而思维和语言文字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在概念和词的不同分性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扩大、深化、精确的过程。教师要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联系,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思维训练同知识传授有机地统一起来。
同时语文课更强调逻辑性,以便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有逻辑性,以发展其逻辑思维。具体地说,语文教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认知速度和认知水平。按照科学方法组织训练过程,既能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效率,又使思维训练由隐转现,由自发转为自觉。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文教学过程保持统一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紧密配合语文知识教学,不加重学生负担,使思维训练过程和语文知识教学过程同步。并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编拟思维训练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尽量减少材料本身的难度,增强训练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思维方面,从而突出思维训练的特色。同时,也反过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这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思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统一,减轻了因思维训练而带来的更多负担,也进一步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思维训练与语文教学以更为自然的方式结合提供条件。
三、理性思维要与趣味性相统一
少年儿童,喜欢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活动内容。思维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训练理性思考的过程,如果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就容易呆板、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小学生喜欢有趣味性的活动,当思维训练变得有趣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使活动顺利进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课本剧等都可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例如我们在教学课文《走向生活》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无名的小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事情。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在小组里、班级内、校园中进行模拟采访,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仅学到了采访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