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第1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一、新生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2012年8月,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曾说过,与老一代农民工背着编织袋进城务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拖着拉杆箱进城,他们的权益诉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取向和心理意识逐渐城市化,在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待遇方面有更强烈的要求,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相比“老一代”农民工,他们权益诉求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

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一个美丽的“城市梦”,但受制于诸多因素,很难实现,扩张的欲望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严重矛盾。理想与现实交织碰撞,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较小,正处于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

当前社会并未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还基本停留在为农民工“讨薪”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他们感觉在城市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可又无从排解,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被排斥感和不满情绪强烈、过客心态和抵触情绪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明显。近年来,富士康“十连跳”,以及新生代农民接二连三出现的暴力性犯罪现象,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困境问题日益凸显。

二、原因分析

我国典型的二元双重结构下的制度障碍,使农民工难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从社会地位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依然属于农民而非城市市民,仍然被隔离于城市制度之外,生活在不平等和受歧视的环境里。在笔者与新生代农民工交谈的过程中,他们最愤慨的就是各种社会歧视,他们在生活中明显感觉到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

受自身素质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梦”路途艰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虽较父辈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仍然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随着城市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缺乏相应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若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很难在城市谋求立足之位。

企业和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忽视。过去30年,中国依靠数亿主要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打造了一个出口导向型的“世界工厂”,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基本权利长期被忽略。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特别是新生代外来工多方面的新需求,因此也无法真正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和精神情感困惑。而政府及社会大众并没有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三、如何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

如何维护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权益呢,这需要协调各种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工会协同、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覆盖城乡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要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离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对社会的新认同,增强其共同体意识和“家园观念”。

1、逐步消除二元体制的制度壁垒,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政府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投入力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文化经费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充分利用城市公益性文化设施或建设相对固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及时创作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等文化配送活动。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

4、积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组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有文艺才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组建文艺团队,并为他们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演出舞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工会要发挥组织优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组织角色缺位,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指引方向。

1、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在农民工聚集的非公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我们要在农民工聚集的产业聚集区和非公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建立“农民工之家”,把广大农民工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使他们的合法理性诉求得到满足,真正使职工感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职工的“娘家人”。

2.利用工会自身优势开展文体活动。要坚持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公益性,引导农民工参与到文化宫、俱乐部组织的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中来,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加大职工书屋建设,向农民工聚集的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倾斜。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工会经费管理使用条例,使工会经费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职工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体育活动。

3、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权益。利用现有农民工学校或其他企事业教育培训机构,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小规模、灵活多样的为广大农民工搭建求知学技的平台,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他们能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第2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关键词】农村民生文化 需求表现 路径选择

“民生文化”是指满足人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建设,这个问题近来引起学界和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民生文化需求表现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农村精神文化缺位,休闲娱乐文化形式单一化。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增收有了明显的效果,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形式十分单调。农忙时节,村民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其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形式是串门聊天和看电视;农闲的时候,一些村民忙于打工赚钱,而另一些人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克来消磨时光,且多数带有赌博的性质。目前农村的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赶集、“文化下乡”,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都十分有限,一些偏远村落甚至没有。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都很贫乏和单调,这种状况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薄弱,基础文化设施较匮乏。多年来,由于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费不足,经营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国农村文化站几乎是普及了,但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需求十分强烈,绝大多数省份农村尚未拥有村级文化广场,其他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又形同虚设。很多农民群众不得不自发组织文娱活动,如晚上自发组织扭秧歌、唱歌、跳舞等,但即使是这种自发的农民娱乐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以及使用村委会电费等问题,不得不经常中断。很多村子即使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但因为缺少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农民文化生活,不能按时按需投放使用,许多文化设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

技能文化教育缺位,无法满足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下。根据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总计乡村从业人员46875万人,高中(中专)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70%。而目前,现代农业已经替代传统农业,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速度很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农民原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明显感觉现有的知识不够用,迫切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学习,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很多农民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家大事、国家惠农政策,学习法律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甚至身体健康保健知识等。可是当前我国农村针对农民的专业文化需要的培训学习活动很少,技能文化教育处于缺位状态,目前农民的这种需要普遍得不到满足。

基层政府对农民民生文化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有限。这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队伍比较薄弱。目前很多地区文化系统机构建设滞后,县城两馆建设基础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多地区不乏优秀的农民艺术家,但由于得不到村领导的重视,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团体等均受到诸多限制。此外,文化站干部业务不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都是半路出家,未受过专门学校的培训。同时,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以及编制的制约,长期以来也无法吸收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文化站当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因事业经费紧、经济待遇相对较差,总是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普遍存在,势必影响到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推进农村民生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上述多方面农村民生文化需求与当前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方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已成为当务之急。

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因素有很多,但是根子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工作中,政府应担当起在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责任,积极帮助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各级政府尤其是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要不理不睬,或仅流于口头和表面,应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财力上支持。政府出面组织会极大地鼓舞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强村民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加大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政府应该有专项投入,帮助各个村建立文化广场和配备文化设施,同时,要通过转移支付给各个村子提供专项经费开展文化活动。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的同时,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拨款、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完善的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有组织地引导农村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

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条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文化生活投入的资金保障制度。乡镇、村一级的基层领导,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按比例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集图书阅览、科技培训、宣传教育、影视播放、文艺演出、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民闲暇时间有所去。同时多组织农业技术、文化生活培训,购置文体器材,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教育经费有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重视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大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注意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全面发展,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第3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 0 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关注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搞好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动地方先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内容。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新概念,引起外界关注, 越来越多的媒介把目光投向了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劳动群体。本文就如何正确倡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出几点建议。

在很多媒介看来,和老一代农民工所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往往具有特立独行、敏感自我的一面,他们更换职业、居住地的更换频率也较之更高。深圳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社会,蓝领和白领都是深圳所需要的劳动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将是这个多元结构社会中的重要一元。根据深圳市团校的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业人员近80%为80、90后的新生代劳务工,这个群体相对父辈受教育程度高,注重技能提升和长远发展,也渴望获得城市身份的认同,但也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需求愈发为社会所关注。

宝安区是全国农民工输入第一大区,目前有农民工500多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了很大比重,宝安区近年来也采取了很多的有益措施,关爱这个群体,包括就业、培训、维权、生活娱乐等方面。

随着80后、90后新生代劳务工人员占劳务工结构比例日益增加,成为劳务市场的主力军,如何关爱新生代劳务工,已成为全社会普遍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笔者所在基层文化体育中心(文化站)依托功能设施比较完善的文化馆所,通过组织送戏企业,送艺术类课程进企业,开展培训和业务辅导等活动,在关爱新生代劳务工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

(1)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务工,个性化更加明显的新生代劳务工在应对陌生的生活环境、高强度的工作、激烈的职业竞争等方面的困扰压力时,有着更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以前基层的文化站(馆)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和劳务工本身社会资源的匮乏,生活压力剧增的新生代劳务工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相对较少,且安排不尽合理,多数把时间安排于上网游戏看电影或者和老乡吃喝消遣,少数参加一些文娱活动,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2)由于受现代传媒资讯的影响,新生代劳务工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他们往往注重个人感受,创业心较强。因此,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笔者所在的基层文化站(馆)借着中央提倡文化大繁荣的东风,积极改进关爱劳务工精神文化工作措施,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他们有归属感,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我们要加强对新生代劳务工进行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培训。使广大劳务工感受到更多的企业情感关怀,引导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塑造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的阳光心态。

我们要努力为一线劳务工尤其是新生代劳务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发展条件。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要关注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搞好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动地方先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内容。

宝安团区委启动了“素质工程,青年争先”行动;举办“我的创业之路”青年创业大讲坛;邀请青年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加入“宝安区青年创业指导志愿者服务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公益性创业咨询服务。

宝安区还建有40多个流动图书馆和计划新建10个劳务工图书馆,便于新生代劳务工学习。2007年3月,宝安区斥资350万元建立“宝安区劳务工专题历史博物馆”,组织举办各种培训班,训练班,学习班,向新生代劳务工普及文化知识,传授书法、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功,对有志向爱好且有一定文化艺术基础的新生代劳务工文艺骨干进行特色辅导培训,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广大劳务工开展文艺活动,活跃文化生活。

近年来,宝安区文化部门相继策划了一系列面向全区新生代劳务工的打工文学创作活动,成立了“宝安区外来工文学创作学会”,先后邀请省、市作家前来为劳务工讲课,还经常开展各种座谈会、作品讨论会,创办了《打工文学》刊物。目前,从创作学会成长起来的19位新生代劳务工作家出版了29部打工文学专著,50多篇打工文学作品在各种征文和作品评选中获奖,这些都极大地激励了后来者。

在得到地方政府经费充足保障之后,充分利用功能完善的馆所,根据新生代劳务工个性化明显和多元化特点,及时了解掌握一些时尚流行又能正确引导的资讯,制定出倡导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服务方案,为新生代劳务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作为劳务工群体中新兴的主要力量,新生代劳务工仍然面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断裂的社会形态,并继续沿袭父辈厚重而奋斗的生命积淀而生存。新生代劳务工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现代文明和城市文明已给他们打上了较深的时代烙印。针对新生代劳务工思想活跃表现欲较强的特点,在有条件的企业挑选有一定艺术才能的文娱爱好者,建立特色文艺队伍(比如合唱团、舞蹈队等),让他们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同时也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某些大型活动或比赛,为其提供发挥才艺的环境和舞台,锻造自信心,树立良好形象,既极力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通过蝴蝶效应,扩大参与人群。

2012年,宝安区从新生代劳务工集中的沙井街道选拔外来工人员,组建青工合唱团。沙井街道的凯中电器公司有2000多名外来工,宝安区文联从中选拔出200多名80、90后青工,组建了宝安青工合唱团,唱响“深圳十大观念组歌”,此举在社会上形起广泛好评。

根据自身特色,找准方位,有的放矢,提供对口的文化服务。宝安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新城区,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任务尤其艰难。宝安总人口已达580多万,而暂住人口占了90%,是全市乃至全国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些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农民工暂住人口劳务工大军,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基于上述原因,为丰富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我区各个街道文体中心每年坚持送戏下乡、送电影下基层100场以上,此外,近年来还积极举办了八届“外来青工文化艺术节”,为一系列劳务工广场文艺展演,比赛活动,为众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送上一次又一次的“文艺大餐”,受到广大劳务工人员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考量。以新生代劳务工心态和视觉关注社会问题、现实生活问题,创作、编导节目,送舞台进企业,送戏进企业,把文化生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倡导一种积极向上人生态度。

开展传统的文体服务,组织电影播放进企业、体育比赛进企业等活动,积极调动劳务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特别是吸收引导广场文化、露天舞台等大众化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在2012年春节期间,宝安区各个街道文化中心在街道文化广场开展了200多个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种演出、游艺、灯会、比赛、电影招待会、书市、灯谜、外来工生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美”的群文表现方式,深受大众百姓的好评,也很好地搭建了我区群众文化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春节期间,我区沙井街道市民文化广场活动的群众人数就达30多万人次,使众多外来青工节日“有节目看、有地方去、有文娱活动”,活跃了基层打工者文艺舞台。

我们要采用现代化设备和网络技术,为新生代劳务工提供多种类的文化信息服务。搭建文化网络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吸引更多的青工参与文化活动,相互交流、学习。同时及时与上级文化机构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连接,共享文化信息,使青工朋友无论是通过文化站(馆)信息公开操作终端还是通过网络,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和查找到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同时还要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诉求。近日,深圳积分入户试行办法正式通过,包括做义工、献血和慈善捐款等等都可以获得积分。现行户籍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要完全打破现有的户籍藩篱,又会带来其他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推行积分入户,不失为一项渐进式的有益探索。也有人认为,如今城市户口已不如以往那么吸引人,但一方面,户籍人口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享有优惠是不争之事实,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眼中,有一个户口本才算是真正的深圳人,这种心理感受或许比实实在在的优惠更重要。而积分入户的办法,则给了劳务工尤其是新生代劳务工空间和希望。

通过以上的摸索,我们在关爱新生代劳务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生效,但同时也意识到还必须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不同层面群众的文化需求,把比如动漫、美术设计、民俗曲艺等等纳入服务内容之中来,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务工提供开展其文化活动的环境,为他们提供自由选择适合自身文化审美和娱乐的艺术形式的余地。另外,在关注他们的娱乐休闲和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能否关注他们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唤起他们对社会的阳光心态、对亲情友情的感恩心态,从各方面来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关注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搞好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动地方先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内容。总之,作为基层一线,直接面对和服务新生代劳务工的基层文化站(馆),要积极发挥组织、发动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辅导与创作的职能,积极提供各类公益文化产品及服务,引导新生代劳务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消费观,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趣指导自己的行动。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遵守城市文明规范,树立新生代劳务工良好形象,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新生代劳务工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明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客观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这两大战略思想,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通过对“三农”问题的多方探索和实践,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勾画出来,而文化则是这蓝图上绚丽的色彩和闪光的亮点。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九亿新式农民将以新思想、新方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新风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代表民族的底蕴和内涵,也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新农村的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意义和形式,有着鲜明的不可替代性,就其功能起到了凝聚、团结、规范群体的作用,更是任何浮于表面形式化的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和走马观花式的“提高农民素质”所不能包括的。

建设新农村的新文化,一方面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倾心扶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熟知是优越的条件,已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农民最急需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习俗的改变。精神层面上的富有,才算真正的富有。切实树立起适应新农村发展的文化观,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精神家园的主人,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是十分心要的,也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

新农村的新文化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步和发展的。立足现实,调整思路,确定目标,是新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广大农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日趋多层次、多方面,并有了强烈的迫切感,而文艺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无论在规模上和数量上都是简陋的、单一的。其文化门类明显缺失质量和水平,更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尤其在文化服务的程度上及覆盖率上,差距更大。

精神文化产品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根基在农村沃土中,在农民的渴望中。我国广阔的农村、广大的农民才是文艺事业繁荣的市场和主角,更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立足点的源泉所在。立足现实,紧跟时展步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须。

农村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讯、能源、交通、公用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对那些“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新题材、新内容、新形式、新风格的文艺作品有进上步的渴望。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也促使文艺创作切实地反映新农村经济的新局面,歌颂改革开放的新主题;文艺创作必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只有农村题材的文化创新保持旺盛、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使农村文化阵地异彩纷呈、丰富多彩,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看到,农村精神文化的生机勃勃,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活力,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根植于农村天地,着眼于农村历史的变革,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文艺作品的创作血脉与中国发展史的血脉紧紧相连。在实现小康目标的指引下,为把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展现出来,去努力创造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新作品,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新农村新形象,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准确、全面地了解新农村的新风采。摒弃老模式、旧框框,如实描绘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程。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中拼搏奋斗的,有素质、有文化的新农民新风貌。过去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现代的农民懂科学、会管理,市场意识强,创新意识强,这是一代新型农民的新形象。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要抓全面,放开眼界,农民的群体开拓进取,为农村发展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和带头作用。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村的体现,首先是农民观念的更新、习俗的改变。塑造科技创业、知识创业的新农民形象,才是教育人、鼓舞人的榜样力量。

广阔农村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新文化建设的创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种门类、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舞台,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精神享受和艺术享受。文化意识的创新,带来文化产品的创新。提升对农村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水平和档次,是衡量文化市场兴衰的标准。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发现农村生活、生产中的亮点,充分发挥创作潜力,为九亿中国农民花心血,下工夫,创作出好作品,并根据时代需求,追随那些从农村走向城市,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农民大军,还有那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投身都市、勇于创业的新式农民,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时代精神。

各种媒介的利用,为农民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也给农村文化建设构建了新的平台。充分利用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结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享有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大众气派。

当然,新农村新文化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决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其中蕴含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则是坚定不移、不可动摇的。

新文化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社会力量的关注;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社会力量的支持。最具主动性的还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之软件、硬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的记录、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对新的文化产品的扶持、爱护,更是落实“战路思想”的实际行动,当然还要在服务上下苦功夫。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地开辟新农村新文化的场所和阵地,切合实际地发挥广大农民群众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艺才能多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第5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以扶持培育为主导,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秦安文化产业品牌,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我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大地湾文学》两期。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420场,重排《花烛恨》、《大拜寿》等传统剧目4个,对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进行精细打造,文艺创作展览蔚然成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秦安小曲、蜡花舞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洽会等展演,完成《秦安蜡花舞》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文本的制作,秦安小曲入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社火汇演、焰火晚会和秦腔名团演唱会,开展凤山灯会及游园活动,县文化馆坚持每天开展小曲弹唱、歌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五一”、国庆和重阳节开展书画书法展和笔会,举办美术、蜡花舞和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县图书馆增加价值4.5万元的图书,培训乡镇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多人次。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5107场次。同时,还积极开展社区、校园、乡镇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秦安县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2个健身休闲广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建成了6个人工水域和2条3公里长的园路;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9户,有线电视总户数超过12000户,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072万户、户户通9.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二、全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以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处于西部边远山区的县情使得我们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1.经济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致使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高。贫困是甘肃省的最大省情,秦安是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县内各乡镇大都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乡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仅限于收看电视节目,偶尔有各乡镇自发组织的秦腔戏。虽然各乡镇都有村图书室,但大都常年不开门,群众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意识,广大群众的思想相对比较落后,文化自觉比较晚,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比较低,文化消费不够,对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深。

2.投入不足。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地理区位环境的限制,各村镇有文化娱乐场所的为数很少,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不少乡镇文化站成了“空壳站”,有些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

3.设施缺乏。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多数文化站是个空壳站,无活动室,无活动器材,无先进的宣传设备,宣传方式还是靠吹打弹拉,出墙报、出橱窗等十分原始的方式进行,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5.文化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三、突出地域特色,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的条件下,群众才有意识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一个贫困县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经济基础必须先上去,只有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质量上去了,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发展。,

第6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为文化惠民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逐步富裕,在精神享受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如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村级文化惠民工作,真正发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作用,作为基础先行条件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就显得的犹为重要。建好、用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一是可以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协调发展。

一、当前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现状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文化活动场的基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现在由于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经济上,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存在着应付、被动抓的现象,因此村级文化活动场建设普遍不完善。分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少。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上级党委、政府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多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山区片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致使部分村文化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

(二)机会不均等,起点有差异。农村的文化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属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薄弱地区,有的村甚至找不出一块供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场地。各片区之间公共文化建设也不平衡。现在按要求各村都建有文化室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但从真正实行免费开放、开展活动的实效却不容乐观。

(三)设施陈老旧,需求难满足。实用性文化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各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通病,并进而导致文化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部分村的“农家书屋”成了摆设,无法为农民及时提供科技、文化等精神食粮。原本可以用做公共文化场所的“公房”和“晒场”被村里出让转卖。大多数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停留在看电视、搓麻将、打扑克上,连读书报的比例都比较小。

二、扎实建设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

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场所。加强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能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结合多地的先进经验,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保障机制。思想认识上的重视和提高,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各乡镇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改变农村文化工作是“软”任务的思想认识,做到思想真重视、认识真到位、措施真落实,把文化建设投入要列入年度预算并且逐年增加,建立起以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全社会共同筹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格局,确保工作正常运行。

(二)坚持管建并重,加强设施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二要通过规范运行机制、检查考核等途径,管好、用好已有的阵地和设施,运用这些阵地弘扬新风正气,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三要整合村级现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村潜在文化资源,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室。此外,要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使广大农民就近、方便和低成本地享受和利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三)设置有效载体,积极开展活动。一要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法律、卫生、文艺、电影进村等活动,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扶持农民搞好自办文化活动,发挥农村文艺骨干的带动作用,发动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举办如广场文化、村落文化、节会文化等经常性文化活动。

三、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文化惠民作用

“文化惠民”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惠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许多问题需要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加以研究解决,需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这项工作:

(一)树立政府主导主抓的文化惠民工作理念。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队伍培养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落实文化共创的行动,积极创新文化惠民的组织方式,创新文化惠民的引导方式,把握好现代科技对于文化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有效发挥大众精神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强化先进文化的发展导向。

(二)加快山区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原有传统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等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拓展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兴传播载体,增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的服务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从业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落实政策保障,解决后顾之忧,确保队伍稳定,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切实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四)积极实施创业创新文化富民行动。引导好农民的文化需要,使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文化富民”提供充分的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鼓励当地农民发现身边的文化产业资源,培育成熟的市场意识。帮助当地农民形成创业创新的新思路,适应新形势、新环境,让它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

第7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从闲暇时间和工作强度情况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休闲时间少,导致体育文化生活缺乏,同时,易产生孤寂感、自我封闭以及对城市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进而可能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休闲,而且希望企业能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他们对企业更有归属感,生活更充实。在调查“当地政府部门、公益事业单位(如学校)或企业举办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吗”,有88.4%被调查者认为“从未举办过”。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在调查“生活的社区中,您参加过由该社区组织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吗”,有94.5%的人回答“知道社区组织活动,但没有被邀请参加”或者“根本不知道”,“没参加过”和“每年1—2次”占89.7%。企业或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贫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有些根本没提供过任何体育文化活动。因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当较低,在组织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时项目往往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播放专场电影、唱唱跳跳之类的活动,与之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休闲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需求缺位的原因

2.1政府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政府往往只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物质”权利,然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物质权益的保障,更多的是要求精神生活最基本的满足。由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呈现重“经济提升”轻“文化建设”、重“物质权益”轻“精神满足”、重“现实效益”轻“潜在受益”的现象较为常见。尽管各级政府对体育文化事业大力宣传,但不少政府部门对体育文化建设仍缺乏必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不够具体和全面,对体育文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出现对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时间安排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活动安排不积极等问题。

2.2企业偏重企业利润,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企业总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新生代农民工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则是关注不够,不能认真履行自身的应当的义务与责任。尽量降低自身的投资成本,企业体育文化严重缺乏。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像机器一样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就会以工资来决定去与留,为什么有些企业出现“用工荒”,企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缺失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是企业的“链条”,是企业的“发动机”。让员工与企业产生感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是与企业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企业才有生机。企业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归属感,才能在经济困难时期度过难关。企业只有多增加体育文化投入,多组织一些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员工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企业的温暖,企业的体育文化魅力,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企业的团结等。

2.3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自身意识的缺失

体育文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的反映指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物质满足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作为精神满足的体育文化需求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和工作动机,农民工的体育文化需求意识相对较弱,消费层次大多居于较低水平;体育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而相对单调的体育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产生消极、保守的特点,进而形成不良的循环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大潮中,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转变。

3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举措

要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步伐,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减社会距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体育文化的主导者,政府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范畴要充分容纳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完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少、生活工作较偏僻,消费能力低的情况,有选择,有目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体育文化服务送到企业、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多开展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节、送温暖等活动。政府要整合政府部门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体育文化知识讲授等,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得到政府的科学技能培训。

(2)突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要树立新生代农民工也是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理念。一是通过举行体育文化活动,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感情。如多开展休闲趣味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组织休闲茶话会等;二是企业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增加建设体育文化设施,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倡导体育文化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营造积极、团结的氛围。

(3)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的最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化服务主体的农民工,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水平,增强休闲体育技能,不断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中,进而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全社会共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大任务。事业单位积极主动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些体育文化服务或者体育文化服务产品。比如大中院校体育体育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定期去到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生活、工作社区举办联谊会等,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另外,允许一部分私人或个人去建设、经营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自立自强,自觉地融入到城市当中去。

4结语

第8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广大农村欣欣向荣,百业俱兴,农村文化事业也在重建、巩固、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另外,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和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在变动着,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二)文化需求旺盛,农村居民普遍期待健康的文化生活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负担减轻了、再加上现代传媒的影响,使农民能够广泛地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其二,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增加。其三,农村居民对文化载体的运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民文化视野扩大,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也开始追求中、高档商品。

(三)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认为这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对文化经费的投入也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的规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绩,除了其它方面的条件以外,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某乡某镇办几件好事,不能当成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不能为文化而文化等错误观点。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领导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重视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三)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缺少资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要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一是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文化建设资金。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使之能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集中使用,搞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或其他文化项目建设。二是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增强农村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的渗入,既使文化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又为文化和经济的联姻提供了契机。让市场机制尽快进入到文化领域中去,强化文化系统人员的商品经济意识,使文化活动既创造社会效益也创造经济效益,

(四)要建好文化队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是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9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关键词:音乐 豫西南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62-02

当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正在飞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有效载体,社区配套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愈发明显。音乐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最直接、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给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豫西南新型农村社区正处于快速建设期,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绩,但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音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在豫西南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音乐的认识存在偏差、社区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居民参加音乐活动项目受限等原因,音乐服务新农村文化处于初步探索建设期,尚需加快发展步伐,以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音乐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首要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觉得把农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了就可以,只注重农民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规划滞后、政策倾斜不够

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当前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要求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对新型农村的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认识不足,规划不够,认为文化建设比较“虚”,在农民文化娱乐设施及场地的规划方面滞后,同时在制定政策和资金配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折扣,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三)音乐文化活动少,受众面窄

由于新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缺乏了音乐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群体,所以举办一些音乐文化活动受限,农民参与度不高,而且适合老人和孩子的音乐文化活动较少,致使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四)配套资金短缺,文化娱乐设施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一些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能得到实施。比如南阳板头曲在豫西南地区非常盛行,爱好者众多,很多农民都想通过一些比赛和演出看到精彩的节目。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比赛和演出的平台和设施,这些好的想法就只能搁浅了。

二、解决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首先要在思想方面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在县、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中落实领导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生村官的文化职能,让其在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中肩负起宣传、落实、监督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联合起来开创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完善音乐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

进一步完善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在乡镇的科技文化站、新型农村社区的文体领导小组和行政村的文化点完善组织机构,根据区域特点,成立音乐文化协会、组织。各协会、组织单独进行宣传、训练、活动、竞赛,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如秧歌协会、广场舞协会、唢呐协会、曲艺协会、戏曲协会等。不同的协会适合不同的人群,促进大家在闲暇时间从事音乐文化活动。

(三)开发社区原有乡村本土特色音乐文化

豫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有大调曲子、南阳板头曲、豫剧、南阳锣鼓曲和唢呐曲,这些音乐形式在豫西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合理开发新型农村社区原有的本土民间、民俗音乐文化,让优秀的民俗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中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我们要把这些民间音乐文化挖掘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与创作,不仅让其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财富,也要给大家带来经济上的财富,繁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事业。

(四)搭建音乐文化平台,同时给予经济支持

把一些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形式,以音乐比赛、节日庆典等形式,广泛宣传,同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保障。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了解,增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之间的关系, (下转65页)(上接62页)使农民摆脱生活环境陌生、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带来的心理上的寂寞,加快融入新的生活。

(五)建设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传播音乐文化

新型农村社区设立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配置宽带电脑,让人们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网络进行消遣娱乐,观看大型音乐赛事活动,接触更多、更好的艺术形式,丰富音乐文化生活,提升音乐修养,加强与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农村的农民们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丰富多彩。当下,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在农民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关注度还需加强,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改善,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才算真正的安居乐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音乐在豫西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QN-419)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