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中医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中职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面对当前的生源质量,应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烹饪;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路径方法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下简称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烹调操作技术和营养膳食组配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满足餐饮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烹饪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技能特色明显、就业率高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对饮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攀升。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在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如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企业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针对当前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性、整体素质,进一步开展专业规划,通过那些路径和方法来培养造就适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让毕业生实现专业和职业发展无缝对接。通过我们与广东省梅州市内外的餐饮行业、企业的座谈、交流,认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技能、踏实肯干与沟通协作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何谓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如图
其中,职业伦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职业伦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在人的一生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就I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前提,是关系着职业教育规范、有序、有质发展的重要改革思想。办职业教育不转变这个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
三、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盼
(一)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美食导报》报道:2015年,在北上广深,每天新增的餐厅数量超过150家,一年就增加近60000多家餐饮企业。根据餐饮行业资深媒体―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餐饮企业用工荒断崖式需求明显,用工缺口迅速扩大。以北上广深为例,厨师缺口达到1:8,即一个厨师8家餐饮企业抢着要。
厨师需求大,目前大多数通过内部介绍为主,故而求职的活跃度不高。根据市场规律,稀缺的物品价格会上涨。餐饮用工紧张,其稀缺性则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根据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公布的数据(以北上广深为标本),2014年餐饮行业平均月薪为4200元/月,2015年为4600元/月,2016年上半年为5030元/月。厨师的月薪平均为6590元左右,厨师长、店长的平均薪酬则在6000-9000元的区间。
由此可以看出,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大,而且后续发展空间大。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按照《美食导报》的上述数据说明:烹饪专业毕业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必将终生受益。然而,近几年来,好大一部分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走得更远,一部分毕业生仍然碌碌无为,一部分则转到其他行业另谋出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有些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对专业、职业不忠诚。好大一部分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成绩相对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选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同学选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或者是听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选这个专业。盲目选专业的结果,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不想学,知识能力匮乏。
2、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在当前这些学生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家悠闲自在惯了,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工作无质量或者是工作过程中产生失误而受到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失误中查找原因,而是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立马“炒老板”、抑或是立马辞工走人。
3、基本功、技能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讲多做少。在理论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普遍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在实操课中,也是凭自己的好恶有选择的学习;对实操课程学习也不上心、不认真、不虚心,特别是对于烹饪基本功的学习,毫不在乎。
4、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而在工作上则要求多,一上岗就要上锅炒菜、做大厨,根本不愿意从水台等基本岗位做起,或者是干基层岗位没几天就不干了。
5、学习缺乏原动力,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感恩思想,等等。
(三)餐饮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
1、对职业有较高忠诚度
面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易产生跳槽、工作懒散、挑三拣四、缺乏进取心等现象,很多企业都认为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行业的业务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应如何应对社会、企业,自己在企业中应怎样准确定位。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创造财富的根本。所谓腰缠万贯,不如薄技一身。在校期间,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爱上专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所谓正确的职业态度就是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与善于沟通协作。餐饮行业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在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沟通,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正确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学会感恩。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工作中除了要具有好的态度,还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善于向同行学习,虚心向师父请教,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打破传统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应采用“0.5+0.5+0.5+0.5+1”以就I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在校学习的2年,按4个学期划分即4个0.5,每一学期保证学生有8―10周的企业实习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专业氛围、职业氛围。每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围绕“在校学习10周企业教学实习8―9周期末总结考核”这样一个螺旋上升式专业学习循环开展,确保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整个周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岗位标准。最后一个“1”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保证此种模式的学习成效,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细化在校专业学习过程,细化企业教学实习的每一个岗位的时间、要求和应达到的目标、效果。
(2)要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带好学生,管好学生;
(3)改革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2、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方针指导下,增加专业技能的课时比重,突出抓好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外引内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提升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即“内提素质”;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能人参与学校教学,即“外引人才”。通过外引内提,学校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4、完善实训场室设备设施。
成功的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主动聘请企业能人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来,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让实训室就是五星厨房。
5、多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
中职烹饪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多轮驱动,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好的榜样。
2、行业管理精英、名师、名厨引导作用。聘请业界精英、名师名厨定期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故事分享、成功典型案例教育,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成人、成才、成功。
3、成功毕业生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教育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学有榜样。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职业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吸引烹饪大师、名师进校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企业,双向培养学生技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与传统师承教育相比,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不过,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较,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重?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中医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师承+院校 融合中寻发展 拷问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I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2017年6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学生与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
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是中医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婉华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同时也是朱老的学术继承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南通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在她看来,争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我的父亲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说明在当时就认为院校的系统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朱婉华院长说道。
“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在临床,可以在侍诊中学习到师父在临床上积累了独到的诊断思辨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朱婉华院长谈起了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解。她强调,师承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要成长为一名良医大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除了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体悟,内化所学并将其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古今中医大师为人济世之道才是中医能妙手回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很多人只注重‘术’的问题,忽视了对‘道’的践行。”
千百年来,中医药学薪传不断、名医辈出,师承教育功不可没,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强、培养人数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弊端也的确存在。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由此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征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日趋完善。据2016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
客观地说,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正因如此,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向记者介绍道,在实践“院校+师承”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中医教改实验班,2011年起设置中医学专业(9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岐黄国医班,都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本科阶段入校即跟师。研究生阶段,即从第五年开始选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直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均有导师。“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的,更多是为人、为学、为医的,甚至是精神、爱好、人格的传承都放了进去。”
中医学生为什么学西医?
王立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生,目前正在中日友好医院见习。尽管她就读的专业是5+3本科硕士连读,目前刚刚本科四年级,但她早已打定主意未来要继续考博。“有些导师可能倾向于优先选择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考上西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很难的。所以像我这个专业,如果不早点确定目标,将来会很被动。”王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中医教育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教学比例应该是“几几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医药教育“西化”倾向加剧,中医传统特色越来越边缘化。也有观点认为,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下,中医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病、防病、治病的能力。
据王立娟向记者提供的课程表显示,从入学到大三上学期,两年半的时间,她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其中,中医方面的基础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中医经典,即《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而西医方面的基础课程则包含《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如果再结合课时长度算下来,中西医课程比例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为西医,六成为中医。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临床教学课,中西医的比例大致在“五五开”。五年级开始进入医院转科实习,深入学习中西医每个科室的特色。六年级后开始规范化培训,白天规培,晚上上课。整体算下来,中医课程能占到学量的六成。
不过,即使是四六开的比例,包括王立娟在内的不少同学仍旧认为西医的课程开少了。“低年的时候是有些不理解,因为医学本来就很难学,我们学中医的学生,还必须中西医两样各学一半,很容易哪个都没学好。但后来随着临床实践多起来,观念也就慢慢发生转变了。”王立娟告诉记者,令她想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和见习经历不无关系:“像中医妇科,完全可以用中医方法来治疗,但检查手段仍然是西医的。如果不了解西医,在医院里几乎寸步难行。”
谷晓红也表示,新时代的好中医,除了掌握望闻问切,还要懂得CT、核磁等现代诊疗技术。让中医的学生多学些西医的医疗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今后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治疗疾病,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
2014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由此我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规培制度”毕竟属于舶来品,由于中医“规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制约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根据中医“规培”的要求,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这就意味着,中医学生要多学三年西医。对此,朱婉华指出,中医“规培”不能忽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闫永红同时也强调,“规培”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她回忆起自己1983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比,“五年本科生毕业后,学生就已经能独立临床看病了。而且过去一门课占的学时能达到200课时,现在降到了70课时。短期看来,现在的中医药学生走出校门不会看病,似乎是不如以前,但其实课程种类、实践环节、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的观念都已发生变化。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就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忙完学业,忙就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
康利高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读博,二是工作就业。他的目标是要报考东直门中医院高颖主任的博士生,攻读脑病方向。在接受采访时,康利高阁对记者坦言,对于很多中医内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硕士学历想要留在三甲医院估计很悬,如果留在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也许可以,但那样的话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去了。所以衡量下来,内科的硕士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就业门槛就是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目前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以及相关的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另外,这几年新衍生的一些岗位,如药事管理、妇科、儿科,还有社区医院的等,这些专业也是非常受青睐的。”
不同的专业,就业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2017年6月1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上,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刘浩宇和妈妈在现场咨询了很多问题。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刘浩宇的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记者也从现场看到,除了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学这两个专业的展位也颇为火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对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海外就业前景、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兴趣十足。
田润平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以技能类见长的专业科室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如中医骨科、针灸推拿等。“护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针灸推拿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些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既可以出门诊,也可以去一些康复机构,并且海外就业形势也非常好。”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去年是97.69%,近三年的就业率也都是在95%以上。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来看,这个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些数字反映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特点。现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复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田润平说。
【关键词】中医院校 英语教师 知识结构多元化 主要原因
当今,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得到创新,英语教师已成为高校英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中医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医院校的专业、师资以及知识结构都得到了改善,不少中医院校开设了医学英语专业,这个专业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不仅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促进和指导的作用,还适应了学校未来和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现状
在中医院校中,英语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主要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年龄结构差异比较大,在英语教师队伍中缺乏中坚力量,整体的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和学术水平都比较低,加上我国的英语教育主要倾向于教学、语言翻译和文化等方面,这就使得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中医院校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中医院校未来发展和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中医院校开始强调以医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开设了医学英语专业课程,并加强对英语教师队伍多方位的培训学习,使得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强化,现如今,很多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具备了中医药基础知识,为其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在新形势下,将英语教学与中医课程有效的融合起来已成为中医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问题在于很多中医院校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懂中医的教师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够,懂英语的教师对中医知识掌握的不够,既懂中医又英语的复合型教师少之又少。可见,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只从英语教学技能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来发展自己无法满足新形势对中医教育的要求,必须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掌握更多的相关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发展自己,并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新形势下,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当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它以其自身的特点和成果受到世界医学界重视,目前,作为中国医学特色的中医正在迅速的走向世界,来中国学习中医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在美国和美洲有多所中医学院和针灸学院,可见中国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之重。而事实上,中医作为我国历史千年沉淀的成果,想要灵活的掌握其理论和方法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除了国外留学生自主来华学习中医外,国外很多中医院校为了更好的学习中医,纷纷争取与我国中医院校联合办学的机会。但是,我国很多中医院校存在着中医教师不懂英语的问题,这就加大了对外沟通的难度,对外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而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虽然有着熟练的教学技能和语言能力,但是缺乏中医知识,这样以来,就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既懂医学又懂英语的复合型教师就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见,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是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的要求。
2.2 海外中医市场的扩大
众所周知,在国内,中医人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人们将眼光转移到了海外市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相对于大众化产物,中医更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优势,加上目前美国和澳洲很多州对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予以了认可,这就为中医人才的输出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个时候,中医人才仅仅掌握熟练的中医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中医院校英语教师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体,其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英语人才,能为我国中医教育走向国际、中医人才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医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的需要
目前,很多英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过于以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忽视了中医专业与英语的融合。对于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说,英语语言技能与中医知识的结合,能够充分运用自己专业的英语能力,使中医知识和中医教学得到有效的补充,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医学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总之,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必须明确目标,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系统的进行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做一个既懂英语又懂医学的复合型教师。研究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具有理论的高度性和视野的前瞻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为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现有的英语教学、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的保障,在中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涂宇明,李涛,安韩露.中医院校复合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构建及其意义[J].鸡西大学
与西医院校不同,中医院校外科学分为西医外科学和中医外科学两门学科,相应存在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和中医外科学教研室。因此,中医院校内西医外科学的教学从学科设置、师资、教材选择及学生兴趣等方面与西医院校存在差别。兹浅析如下,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增强教学效果。
1西医外科学学科设置
在中医院校中,中医外科学由于突出了中医特色而占有优势,西医外科学相对处于弱势,位置比较尴尬。比较西医院校的外科学组成,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中的骨科部分单独划分出为骨伤科学,加上肛肠疾病和脉管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中医外科学中讲述,西医外科学不再重复或将内容删减,造成西医外科学在内容量上显得更加单薄,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下降。然而,外科在任何一家医院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业务量还是医疗收入,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无论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外科仍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为主的治疗手段,这样就凸显了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教学与临床需要严重失衡的矛盾。目前,医院的外科科室仍然是按传统划分: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整形(烧伤)外科及小儿外科,医疗力量雄厚的医院更加细化为甲(状腺)乳(腺)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及脊柱外科等。与医院外科发展日益壮大相对的是,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发展的滞后。这种情况使西医外科教学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的教学规划在内容编排、课时分配及实践操作安排等方面都与西医院校外科学有差距。西医院校外科学为主干学科,而中医院校只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和部分七年制学习西医外科学,而绝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外科学总论。西医院校外科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总论部分在学校讲授,各论部分在学生见习期间临床学习,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西医院校开设动物外科课程,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无菌操作及一些基本的外科技术,让学生体会在活体操作的感觉,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临床工作中必备的心理素质。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校仍然未开设动物外科学。我们认为,西医外科学在中医院校的重视程度应逐步提高,各专业的教学时数应增加。效仿西医院校在见习前,安排开设动物外科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开设床边教学,在外科学各论部分进行临床实践代教,可以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满足临床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2师资建设
中医院校外科学教研室分为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和中医外科学教研室。对比中医外科学教研室,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在师资人数、教研室规模上都相形见绌。教学课时的完成需依靠大量临床教师。但由于临床教师主要工作重心在临床,加之目前政策的导向是以科研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指标,所以造成了教师工作以医、研、教的排序,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认为,两种师资体制应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学院编制教师的主要优势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意识更强;临床教师的优势在于临床经验,丰富。学院编制教师应加强临床工作,丰富临床经验;临床教师应定期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定期考核,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就可以培养一大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临床教师,有效扩大了西医外科学的师资力量。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在职称评定方面,适当增加对教学贡献的倾斜,这样适度的政策引导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选择
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外科学教材选择比较单一,主要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西医外科学》(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主要的教材。同西医院校外科学教材相比,具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及特点,但存在内容偏少,且新进展不足的缺点。以心肺复苏为例,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新标准已改为:现场急救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以≥100次/min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而现有教材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仍为15︰2,胸外按压频率为80~100次/min[1]。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手术衣是包背式手术衣,同教材的交叉式手术衣在穿衣方法上有所区别,这就造成学生的困惑,增加了教师教授的难度[2]。与此相对,西医院校的外科学教材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有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及研究生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教材种类,而且教材内容更加翔实,分章更加清晰,更贴近于临床,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现代外科治疗方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进展、微创治疗等新的知识应体现在西医外科学的教材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将临床上的治疗进展补充讲授,必要时可自编教材,增开选修课时(如外科学进展),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减少因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带来的不足。
4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我们观察发现,西医院校男学生比较热衷于外科的学习,临床见习、实习时对外科比较偏重,就业方向选择上也是如此。与之相比,中医院校由于突出了辨证施治等中医临床思维,学生更加偏重于内科疾病的学习,而对外科这种偏重技能的学科兴趣较小。另外,现行就业政策也对研究生阶段的志愿选择有很大影响。我们曾调查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选报志愿,大部分为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及中医皮肤科等学科,主要原因则是对中医内科感兴趣,少数对外科有兴趣的学生也因就业受影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西医院外科不允许执业)而放弃外科方向。这种情况在历年研究生选择专业时已得到证实:中西医结合外科及中医外科学报考学生的比例明显少于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及中医儿科。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为例,2009年报考中医内科331人,上线149人,而报考中医外科87人,上线47人;2012年中医内科上线人数149人,中医外科和中西医结合外科共上线31人。而我院外科每年招收的新职工90%以上来源于西医院校。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知识的外科人才逐渐减少,中医医院的外科更多是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使中医医院外科逐渐失去中医特色,影响了中医院校外科教育,阻碍了中医院校外科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临床病例,配合使用多媒体,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西医外科治疗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举办一些西医外科技能操作比赛,从比赛中可以发现一些心理素质好、手法灵活的学生给予嘉奖鼓励,来引导一些适合外科工作的学生关注外科学。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临床中实习、见习,体会外科工作的性质和对疾病的功效,吸引有志投身外科工作的学生,坚定他们的信心。
5教学及教学方法改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却仍尚未广泛开展。
本文主要依托近两年来国家对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从学院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多种资助形式如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实践创新基金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拟以本学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分析样本,结合其受资助情况、参与“三助”以及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参考2014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求找到研究生资助体系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增强研究生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近两年来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及现状
从2007年起,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逐步建立了由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博士生普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经济困难研究生困难补助、研究生医疗帮困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2012年,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主要根据高层次人才群体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因素考量,激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逐步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扩招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各高校均已将《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通过三个学年的授课,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外部世界开始,逐渐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季来临之前逐步通过训练掌握熟练的求职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开展得却远远不够。
在日常与研究生的交流及帮助研究生解答求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时,笔者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考研前,很多研究生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经过慎重的思考,目标明确,而是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便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其次,研究生刚刚入校时,最早经历的是适应期,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很多学生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仅仅是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延续,认为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几率自然便会增加。最后,由于研究生求职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网络,更直接的渠道则是来源于导师和师兄、师姐,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最为关注的除了学习和科研以外,便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学校和企业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三助”岗位的聘任等资助信息。因此,结合学生的关注点,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625名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受资助情况及职业规划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笔者团队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受奖励资助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文仅选取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1.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及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有27.16%的学生表示自己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于学校组织的就业讲座,29.24%的学生表示来自于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的指导,26.7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师兄师姐的指点,还有16.87%的学生表示来源于网络查询。30.61%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是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依据,12.24%的学生认为是特长,39.8%的学生认为是所学专业,7.89%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热门职业影响,8.31%学生选择实习时间经验,另有1.17%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明确。65.2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指导,5.9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9.0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9.71%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
2.学生对职业规划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
对于相关职业规划指导,学生中有36.41%的学生表示喜欢面对面咨询,有15.24%的学生喜欢电话咨询,26.31%的学生喜欢网络咨询,还有22.04%的学生更喜欢同学互助。
在职业指导中,33.2%的学生最期望得到职业礼仪、形象指导方面的帮助,31.45%的学生期望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等方面的指导,23.34%的学生期望得到职场中人际交往的技巧之道,还有22%的学生期望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择业指导。
关于研究生阶段应增设哪些职业规划教育,32.66%的学生选择提供实习基地,35.01%的学生选择拓展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实践,32.33%的学生表示应与实践结合开设职业规划课。还有学生提出,“学校奖学金政策不够明确,职业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开始,逐步渗透,而非在毕业季重点突出”,并希望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与日常访问发现,目前研究生对于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实习机会较少、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足、职业规划教育不够完善、职业规划开始较晚、职业礼仪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不足等。而在当前的奖助学金体系中,仍是以科研学术为主要导向,对就业指导方面侧重非常有限。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当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
第一,根据不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类别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如“健康职业全景图”“医药企业及医院实习参观”等。从学生的问卷反馈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针对博士生大多数会选择在科研院所就职并以从事本专业为主的就业意向及特点,对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当以科研导向为主,在一年级入学时,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一些药企、医院中的优秀导师在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及早进行指导,使学生一入学便明确就业方向和研究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而针对硕士生中转行学生较多的情况,应当对硕士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培训,如简历指导、职场人际关系、求职形象与语言艺术等,同时及早介绍他们与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师兄师姐认识,组织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利用朋辈辅导的方式,让大家及早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的放矢。
第二,入学伊始应当通过讲座、师兄师姐交流座谈、问卷访谈、企业和医院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偏好,以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有些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更为擅长,也很想做管理类的工作,可以建议其多关注药事管理这类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性质。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
食品工业作为人类的生命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现在的食品加工企业也不是从前的行业模式了,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而且许多酒店、连锁超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基地。为响应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更好服务本地食品企业,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专业教学方面应当做出一定的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专业教学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学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设置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优化教学设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食品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职业技能高,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及探究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时应注重选取鲜活、灵动的新话题、新材料,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群体与个体的不同角度的思维差异,引导学生由被动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平等对话,由“教法”变为“学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教学中的选题不论在题例设置、内容安排、方法应用,还是在训练考察等方面中都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建设实习实训室
本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尝试,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例如,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与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为代表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和广阔的实践空间,也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使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功能完备的校内实验室,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使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比例达到50%以上,例如,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酿酒技术等课程中,充分利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中采取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分析检验标准方法等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此外,还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考取衔接,做到学生“零距离”上岗。在完成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后,为学生设定实践课题进行综合实训。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一线挂职,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提升的相关培训,定期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业教学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除不断完善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将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共享外,努力建设更多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着手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5.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校内除了日常教学实训外,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市级技能比赛,校外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多参赛多锻炼,形成了“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技能培养模式。
6.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校内提供模拟创业场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经营管理与创业能力,为学生零距离、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初级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提升培训及学历提升培训等服务,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全面终身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段素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3).
[2]夏道宗.高等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2).
[3]李先保,郭亮.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
[4]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2).
随着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医英语相关课程已纳入高校中医类及语言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以我校语言类专业英语专业学生为例,研究如何在中医英语课程中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探讨运用该模式优化中医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及意义,为寻求更适合中医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虽然我国英语语言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但相对而言,仍主要局限于增加学生词汇量、巩固基础语法、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推行单纯理论学习的阶段。[1]
PBL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外医学教育,后来扩展到多所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PBL建立学习小组,由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PBL与传统教学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相比,有许多新特点,如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等,能明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资料检索能力。[2]目前,PBL在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均有应用。而在中医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由于中医英语翻译本身发展相对其它医学相关学科较晚,故在教学层面开展中医英语课程其实还有局限,且教学方法单一。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发展,理应逐步完善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
二、PBL教学在中医英语课程的应用
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中医英语课程,是对该专业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拓展与延伸。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一些中医基础知识,培养其阅读中医相关中英文文献的能力,更着重于其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中医翻译与交流的能力。然而,中医英语虽属英语范畴,但其本身已跨越了单纯英语翻译的领域,延伸到中医专业知识领域。故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至关重要。
1. 教学实施过程
选取我校英语专业大三54名学生为授课对象。此时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全面,对英语各项基本技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在PBL教学前,先进行LBL教学,即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授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实施PBL教学打下基础。
进行PBL教学时,按照平均每组5人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次授课提前发放讨论资料,各组学生针对资料分析、整理、提出中医英语学习中可能的问题假设,形成讨论提纲并制作幻灯片。授课当日各小组集中讨论,1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最后的讨论中,学生针对内容的重难点作课程总结,以书面形式整理上交教师。[3]
2. 评价体系
包括问卷调查和综合成绩评定。设计调查问卷以初步了解PBL在优化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方面发挥的作用,反映学生对该模式的意见和看法。综合成绩包括:①统一命题考试,即学期末进行试卷考试,占综合成绩70%;②平时课堂表现,包括PBL讨论发言、PPT制作(问题提纲及解决办法)、中医病例英译等,占综合成绩30%。
2. 综合成绩分析
经统计,综合成绩90分以上(优秀)的学生为1.85%;80分以上(良好)的为20.37%;60分以上(合格)的为77.78%。
从成绩来说,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仅约1/5,不算十分理想。这体现出一个矛盾,即一方面学生认可PBL,也觉得从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却又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兴趣,感到所学非用。对此,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如增加学生的中医基础课程。此外,在学生的培养方向或将来的就业方向上予以适当引导,使之正确认识该门课程的设置意义。
四、讨论
总的来说,PBL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的实施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值得推广。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也需适当地加以运用。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首先,PBL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的形式,由学生发现并回答问题,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责任并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在讨论和自学中获得知识,相比轻易从教师口中听闻知识,更能令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其次,PBL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之外的多种能力,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有效组织利用时间的能力等。最后,PBL整合多学科。现代科学的发展本身就体现出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特点,中医学的发展也体现了这种趋势。研究中,以中医英语翻译为主线,用案例讨论的形式将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课程整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单纯的中医英语阅读讲授。综上,建议继续推行PBL教学,以深化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结果分析
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PBL教学结束后,共计发出问卷54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
(1)调查结果。经统计,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PBL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并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他们认为通过PBL,对所学的知识具有更深的印象,可提高学习积极性;且宽松的学习讨论氛围,学生发现自己更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同学间的协作也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故而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PBL所占据的时间是值得的。此外,80%以上的学生认为,虽然PBL能够提高自学能力,但仍觉得本课程难以理解,故只有71.15%的学生表示对本课程有兴趣。尽管如此,就PBL教学本身而言,75%的学生还是认为PBL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关键词】药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教学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linic and pharmacological fiel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s and pharmacology become closer than before. Nowadays, the doctor’s needs for clinical pharmacists increase greatly in clinic affair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clinical knowledge among pharmacy undergraduates for treatment made by doctor.
[Key words] Pharmacology;Undergraduates;Clinical teaching
目前,本科药学专业仍是我国培养药学人才的主体[1],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的药学初级人才。根据近10年来药学本科生毕业就业情况分析,除去进一步升学深造外,多数毕业生都进入了临床医疗单位及医药企业工作[2]。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知识学习,有些甚至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以便使学生就业后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并促进学生就业。
一、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临床知识课程的学时比例
我国药学毕业生由于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缺乏,在工作后常常出现缺乏与医师的共同语言,缺乏对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说服力,而难以胜任药师工作[3]。目前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主要以化学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在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3.2%;医学基础课程中,生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相关课程约占16.8%。而临床知识课程则仅占1.8%,有的院校几乎是空白[4]。但目前我国药学生的就业以医疗单位及医药企业为主,就业后常常会涉及到临床知识。此外,近年卫生部试点推广实施的临床药师制度,其标志着临床药学工作的方向已从“以药物保障供应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合理药物治疗为中心”。药师与临床医生,护师一起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这不仅需要药学生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与目前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故药学专业课程体系需从传统的“化学模式”向与现代药学发展相适应的“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转变。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可适当增加临床相关课程的设置,如增加临床医学选修课程的设置。此外,需适当增加临床课程的学时比例。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等部分药学院校已在药学专业中增加了临床课程课时比例,以紧扣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生。
二、重视药学本科生的临床床边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药师工作而言,其工作的重点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国内部分药学院校已经开设了临床床边教学课程,但因多数带教老师及学生均认为所学专业方向为药学,故均不重视床边教学,导致床边教学质量较差,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差,对所学的药学知识无帮助作用。国外近年已经对药学教学方案做出了调整,在日本药学教学体系中,已经强调教学内容以“病人服务”为基础,药师应具备进行临床查房,提供药物治疗建议,与病人,医生,护士充分沟通交流等技能[5-7]。美国医疗机构中也强调了药师与医师一起查房,突出了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地位[8]。所以对药学专业学生抓好床边教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转变学生及床边带教教师对床边教学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完成好床边教学课对药理学、药效学及疾病的理解有着极大帮助。例如,在床边教学前,可以先告诉学生,在床边教学中可以运用目前所学的药学知识解释部分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原因(可以具体告知学生目前病房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利用药理学及药效学所学的知识,可以分析为什么不同年龄人段人群的用药剂量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对床边教学课的兴趣,减少逃课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在床边教学中,应重点教授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药物治疗。因药学专业所学知识较广,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多,故临床床边教学课时比例相对偏少,需要在有限的床边教学中强调重点。药物最终所要治疗的是疾病,故加深对于“敌人”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充分发挥“武器”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应在抓住疾病的表现特点讲解,让学生对疾病有直观且具体的认识。此外,在示教具体病例时,可将药理学及药效学知识联系到具体病人的治疗方案中,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药学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设专门教授药学专业临床知识课程的教师队伍
因药学专业与临床专业的临床教学目标不同,故针对相同的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重点也均有不同。药学专业的临床课程教学时数较少,但内容较多,故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教学。这就需要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门教师队伍教授课程。且不能将临床专业的教学内容做一简单的删减来教授药学专业的学生,应从药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合理分配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简练讲解,这样才能培养出质量较高的药学专业学生。
药学专业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其学生质量的培养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重视。目前临床与药学领域的联系日趋紧密,所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药学专业学生是我国药学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2007) [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185.
[2] 叶桦.历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药学教育.2006,22(5):58-60.
[3] 姜远英,孙华君,曹永兵等.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J].药学教育,2008,24(5):8-10.
[4] 帅翔,娄红祥,邵伟等.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的开设[J].药学教育,2004,20(2):15.
[5] Watanabe T, Ohtaniy, Yamamoto T, et al. The Case for a Shift in Pharmacists Activities and Pharmacy Education-Based on Those in the English Speaking Western countries [J] YAKUGAKU ZASSHI, 2005, 125(3):283-292.
[6] 宫栾,廖沈涵.日本临床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药师,2004,7(2):94-95.
[7] 张瑭玮,叶桦.日本高等药学教育简介及思考[J].中国药师,2007,10(3):277-279.
[8]Education and training[OB/OL].http:///sashp/docs/files/BP07/ Edu- c_Positions pdf20080331.
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医院里,却跃动着台湾医生吴俊宽忙碌的身影。由于近期天气反常,感冒等呼吸道病人急剧增多,让他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
也许你不曾想到,10年前,吴俊宽毕业于台北世新大学传播系。成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或是记者曾经是全家人对他的期望。而在工作两年后,他却选择来祖国大陆学习中医,开始了人生第二次起跑。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晚了许多年的起跑,他能顺利到达终点吗?
学习中医 少走别人10年弯路
提起当初为什么来大陆学医,吴俊宽说,一切都是机缘巧合。由于从小体弱,为了调理身体,1998年他在台北参加了一个中医传统整复研习班,碰巧遇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前往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使他萌生了到大陆学中医的念头。不想这一念头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他已经25岁,工作前景应该不错,若到大陆继续读书毕业后已经30岁了!学历又不能得到台湾承认,在父母看来,现在学中医,就是一条不归路。母亲甚至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反复试图说服他别来大陆。
在广州,由于年龄偏大、又是工作后重拾学业。比起同年级的同学,吴俊宽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把功课学好。而他的求学路却超乎大家想象般的顺畅。得知他是台湾来的学生,周围的老师、同学给予他特别多的关心和帮助。大学二年级,他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知名糖尿病专家李赛美教授。这名台湾学生的勤奋好学给李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欣然发出邀请:“到我的门诊来学习啊!”随后几年,吴俊宽坚持每个周六下午跟随李教授出诊,除了抄方、问诊,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他也会跟李教授交流,向她请教。这一跟就跟了8年,直到他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工作,跟随李教授出诊从未间断过。
从来穗求学到毕业工作,吴俊宽说,自己的运气特别好,总能遇到很多热心人。在医技科轮班的时候,医技科的潘莹莹老师手把手、一个图一个图地教自己如何看B超:找工作的时候,身边的老师、同学给了很多的帮助,像同样来自台湾的庄晓玉师姐、著名的中医学家郭兴伯老教授。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的院长对他尤为器重,将他留在中西医结合医院,使他能够学有所用。
“吴俊宽学习中医比别人少走了10年弯路”。2008年李赛美教授到台湾参加学术交流,对吴俊宽的父母及朋友如是说,让当年执意反对他来大陆的父母备感欣慰。
亲身见证 两岸关系发展
10年前,父母反对吴俊宽来大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正值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前景黯淡。母亲甚至在他临出发前塞给他200美元,以备不防之需。
所幸这应急的200美元一直没派上用场。特别是2005年以来,祖国大陆先后出台了同等收费、奖学金、就业等一系列惠及台湾学生的优惠政策,和很多台湾学生一样,吴俊宽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同等收费后,他的学费由每年3800美元调整为8000元人民币,每年省下将近2万元人民币,而他每年都能拿到大陆台湾学生奖学金,减轻了家里的负担。祖国大陆先后出台台湾学生就业政策,也给吴俊宽这样的台湾学生在大陆就业带来了机会。
吴俊宽的课余时间也非常精彩,他多次参加全国和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各类活动:台湾学生丝绸之路夏令营、湖南张家界之旅、云南文化交流之旅、在穗青年台胞夏令营……祖国大陆有关部门对台湾学生的关心,让他不仅体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认识了很多两岸的朋友,也感受到祖国大陆对台胞的热情和善意。
随着两岸关系积极发展,越来越多的台湾朋友选择来广州投资、创业,甚至把家安在了广州。2007年,广州市创办台商沙龙活动,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他一参加活动。马上受到台商们的热烈欢迎。由于两岸医疗体制存在差异,在穗的台商在看病就医方面难免遇到一些难题。作为一名医生,又是台湾老乡,吴俊宽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无论是自己生病,还是企业员工遇到医疗问题,很多台商都会在第一时间向他寻求帮助。有一次,一位台资企业的员工脾脏破裂,而老板远在台湾无法前往处理,情况非常紧急。接到求助后。吴俊宽协助他们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为他们提供建议,选择了最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让这位台商非常感激。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吴俊宽依旧很有信心。当年父母亲的顾虑已经成为家人的“笑谈”,父母每隔一两年都会来广州看看儿子。当年反对他来大陆的同学有的也在跃跃欲试,打算来广州投资。两岸直航后,吴俊宽往返台湾更为便利,“早上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在台湾吃午餐”的梦想已成现实。吴俊宽相信,“只要有平等、宽容的心态。相互交流了解,两岸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扎根大陆 不悔争当“新广州人”
“广州的早茶、广州的美食、广州的温泉……”
如果有台湾的朋友来广州,吴俊宽说,自己一定要好好向他们推荐―下广州的发达和便利。在广州生活了10年的他,见证了广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他体会最为深刻的,还是广州越来越快的生活步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每天周围熙熙攘攘、为生活忙碌的人们,让他觉得这种发展节奏“比起台北,一点都没差”。
提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很坚定地表示,将来会继续在广州发展。在广州]O年,这里有自己的恩师,自己的朋友、同事,他已经习惯了广州的生活。融入了广州的生活。每周5天出诊,周六到李赛美教授门诊跟诊,偶尔帮台商朋友提供医疗方面的咨询,吴俊宽每天的安排几乎都是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