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1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考核多元智能化非试卷铁路信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19-01

目前中职学校大多沿用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考核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区间信号自动控制》作为铁道信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专业性强,为了以评促学,本文提出了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试卷与非试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考核办法,在一定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达到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职学校现有考核形式分析

1.闭卷考试。由学校或机构统一组织,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但是闭卷考试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不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开卷考试。此类考试题目往往较为灵活,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运用。但由于开卷考试多是以论述题为主,所以给考试的评分带来难度,评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相对较差。

二、提出改革方案

针对现有考试形式的弊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试卷与非试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考核办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可被分为以下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2]。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以上8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育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利。

(二)试卷考核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试卷采用多元化设计,包括必答题及附加题两部分。例如空间智能较好的学生,设计如区间信号机的设置等问题,利用空间的概念,让其自由发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针对全方面较好的,力求成功的学生,设计一些侧重于综合故障处理方面的题目,可以激发他们挑战极限的兴趣。

(三)非试卷考核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所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需重视多元化的非试卷评价。本课程中非试卷部分占80%,其中情境实操部分占45%,充分练习后由学生自主设计情境进行实操;答辩环节占20%,包括理论知识、故障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容,让学生做到能做能说;课堂表现15%,包括出勤、作业、安全意识、6S理念等。

1.课堂表现

针对课堂学习情况,设计了一份评价表,用它记录学生整个项目的学习情况。每节课的分数为5分,分别为纪律分1分、掌握分3分,效率分1分。另外课堂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补充、纠正老师偶尔出现的疏忽或错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来解决问题给加创造分2分。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多给“掌握分”,程度中上的学生要求高些,既要掌握又要有速度、正确率,鼓励得创造分。

2.情境实操

在项目考核前,组织学生针对这一段时间的练习,结合工作环境,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合理的情景,并编排相应的任务,供抽签考试使用。采用这种学生自主设计情境及任务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欲望进行深度思考,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情境及任务。考试时,由参考人员(以小组为单位)抽签,按照签上的情境及任务进行操作。备考人员观摩,并记录问题,并待考试完毕进行点评,为参考人员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避免备考人员出现相同问题。这种情境实操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发现并指出了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学生进一步改进;另外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和点评过程找出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教师改进课堂教学。

3.答辩环节

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答辩题目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针对铁路信号专业两个班共计60学生,准备了80道分析题。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综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包括理论知识、故障分析等。参考人员(个人)抽签并回答问题,每人3道题,由备考人员进行答辩记录。参考人员回答不完整或错误时,可有备考人员补充答题。此答辩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测试的目的,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答辩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共同的问题,利于课堂的改进。初步试验,由于人数较多,共计使用四次八个课时,虽然比起试卷测试使用时间要长,但其达到的效果去远远超过试卷测试。

三、考核改革的效果及不足

本考核方法已针对信号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初步试验,效果较为突出。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由试卷和非试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试验,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虽然本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存在弊端,所占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建议进行小班教学。

本文提出了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考核的方法,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考核。首次采用此考核方法,还有些考虑不全面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丁兰.改革高等学校考试形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2―55

[2]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第2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

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不仅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区没有重视新课改和教师培训,即便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培训的有效性还有待商榷。因此,针对如何实施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探讨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1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观念,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然而现实上许多教师培训者依然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等传统的教师培训理念来实施教师培训,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的。

(2)培训方式上表现出单调性。与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相比,新课程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倡导平等参与。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形式本身就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对培训者和受训教师双方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实际中仍是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虽然有些培训也哉沽艘恍┢渌形式,但多数都流于表面,实效性不强,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场观摩、小组讨论等培训形式无法实施。

(3)培训内容单一、陈旧。新课程教师培训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在培训实践中应该将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有机结合。但调查发现,有些地方仍然以通识性培训为主,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使教师培训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疲急性与落后性。还有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重学科培训,轻通识性培训,使新课程培训成为了单纯的“教材培训”。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其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知识信息,然而在培训中呈现给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基于培训者的研究兴趣和提供能力,由培训者安排自认为受训教师应该掌握的观念、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灌输教学,忽视了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师资缺乏认定。我国有些地区的优质培训资源仍然比较落后,表现为能够胜任新课程培训的高水平培训队伍薄弱。虽然在目前的培训系统中,大部分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尽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自身的观念陈旧,教育理论素养不高;一些教师有一定的学养,但教学研究能力不够,少有成果;一些教师对教育一线的情况知之甚少,往往隔靴搔痒;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新教育手段运用很不适应……而这些教师本身的学习修养又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办法,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性不强,相较于国外严格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针对问题提出的实施理念

2.1更新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理念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引入新理念。新课程的教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更新观念:一是坚持面向实践,二是着眼深层建构,三是强调参与互动,四是注重专业发展,五是依托基层学校。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认为新课程改革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即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师培训理念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

(1)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再认识。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习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思想转变;第三,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学习,深入研究,深刻反思,大胆实践。培训者应该将培养专家型教师作为追求和从事的事业。学校也必须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对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因为这是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基地。

(2)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新课程教师培训具有鲜明的成人学习的特点,教师不再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资源。培训者和受训教师要平等地进行民主的探讨和讨论,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参与性。

(3)以科学的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参与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应该深入教学第一线,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培养广大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培训活动允记埃培训机构应该对受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设立恰当的培训目标,挑选合适的培训内容,制定有操作性的培训模式等。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还应该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并对学员进行跟踪评价。

第3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也必须进行,如此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统一,并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从而强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得到提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故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进行了一些有效的转变。首先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由传统的机械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探究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得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然后,教师也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在一起合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最后,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促使教师的知识内存从传统教学的学科单一型向渗透各学科知识转变,在教学中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各方面的求知欲。

二、推动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推动每一个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被确定下来。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会以偏概全,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极为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水平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参考对象。如此一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继而推动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多样化的物理教学方式

物理教材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故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其教学方式应该趋于多样化,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增强物理教学效果。故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要的教学方向,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教育部审定的2012初中物理“重力”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应的教学。先让学生观看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等与重力相关的视频,并且在学生观察视频的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视频中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再引出本次要讲解的内容“重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引起了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重力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进行相关的学习。当然,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就需要教师多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还要积极参与一些课题交流,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灵活运用物理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所有分析,只有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有用的人才。故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获得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分析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究,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从而为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志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硅谷,2009(16).

第4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47—01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有些年头了,在甘肃才起步不久,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对新课程的亲自试教之后,我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实,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科学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课改中教师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们还要有新的创造与改革。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必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讲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走入了误区。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

有的教师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有些时候甚至为引学生发笑而抛出一些无聊的问题。这是不可取的。

第5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实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及完善,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积极性作用,笔者将在本文着重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转变,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传统观念中,语文被视作简单的“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方法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使得学生厌学现象不断出现,而语文沦为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但在当下,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灵活性的语文课程[1]。

二、小学语文新观念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质,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使其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以素质为着力点,以发展为着眼点,体现出素质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个性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发展人与完善人的一种教育,而个性教育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并发展个性,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学生在良好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容易端正乐学的学习心态,自主地去接受知识和探索知识。

(三)创新教育理论

基于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创新学习,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实践活动,勇于探索与独立思考,并且别出心裁地提出自己对知识学习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新途径等等[2]。所以说,超越是创新学习的本质,创新教育理论要求学生不断超越自身,也超越当今社会现有的认识水平,去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三、小学语文新观念在课堂上的运用分析

(一)教学新观念下实现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实现新观念的转变,并将其灵活用于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标准,打破传统束缚,实现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比如采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在开展课堂之前,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像、视频和音频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对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具有较大的兴趣,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其χ识的理解与巩固。

(二)教学新观念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心理和站在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桂林山水》的课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自主通读这一文章,探究其中的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观念下的合作与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素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并且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强化了师生互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去寻找新问题,以独立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获得不同见解。比如在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合作演绎相关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孔子或者小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多方面理解[3]。

(四)教学新观念下的生活化学习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堂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课堂知识,也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促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予以掌握。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感受到的四季变化去理解课文,也可以组织郊游,带领学生一同亲身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并让其自行收集和四季变化相关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四季的变化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还能促进师生感情交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转变新观念已经是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充分转变新观念,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玲.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法[J].学周刊,2016(2):111.

第6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体育各项目教学能力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学校还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随着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体育课程的隐越来越显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多采用发现教学,鼓励学生锻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只会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自己不落伍,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那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纲要》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应扩展教育视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只管照着教材去教,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角色,还要具有新的教学行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式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新颖而又简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

第7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化归思想;化归意识;主体地位

最近几年,伴随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中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现阶段,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化归方法。

一、化归思想的概述

化归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解决的问题,转化并且归结为另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即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为甲,通过比较采用某种转化方式,总结为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此问题可以设置为乙。学生通过解答乙问题,即可以得出甲问题的答案,即化归思想。

二、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

现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能够认识到化归思想对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即教师只注重数学理论基础的讲解,忽视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应用,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此外,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生方面

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逻辑性强、难度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并且教师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躲避数学学习。此外,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求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化归思想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对策

1.重视数学基础教学,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改进和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现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应用化归思想,要求教师应重视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基本法则,推导、证明的教学,以此为基础,达到化归思想的最终目标。

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模型是指: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理论,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转变为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概念与基本理论,进而为化归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包括很多参数,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数学问题,通过设置问题确定具体的参数。

2.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化归的作用,要求教师应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化归意识,提高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学到“圆锥曲线”时,教师可以依据以下标准设置问题,即圆锥曲线与定义的要求是否保持一致,圆锥曲线能否转化为标准的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具体化。

3.拓展学生的思维

现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联想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化归过程中,联想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学到等比数列的过程中,因为等比数列表达的内容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等差数列,并且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对比,进而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同时还应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对比,逐渐探索并且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可以利用相应的性质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化归思想的目标。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渐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分组讨论、学生讲授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总结、归纳、化归的过程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化归思想的概述,以及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化归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化归思想对中学数学教学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认识到化归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化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逐渐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归意识,逐渐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达到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8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一、我市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要确保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提高广大英语教师的学科英语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知识和科研素养等专业知识。开展英语教师培训就应该着眼于以推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2010年8月,笔者利用全市初中骨干英语教师共252人集中培训的机会,进行一次了关于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共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回收224份。笔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内容,经过统计后,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在224个英语教师中,回答“新课程理念”非常需求的占56.3%,“英语学科专业知识”非常需求的占67%,“英语教学理论”非常需求的占38%,“英语学科教学方法和策略”非常需求的占85.9%,“英语教学科研”非常需求的占66.2%,“教师素养教育”非常需求的占53.5%,“师德教育”非常需求的占50%。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加以分析后,认为这批教师虽都有近十年的教龄,也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高要求的英语新课程,许多教师都普遍感受到了迫切希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强烈愿望。另外,从“英语教学理论”和“英语学科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非常需求数据对比,觉得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事项,但相当漠视英语教学理论的学习。他们非常希望了解和掌握具体实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不是空洞的教学理论,他们普遍认为,只有掌握更多实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一个教师如果不重视理论的学习或是否定理论的作用,那将无法自觉地转变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自然更替。从教师培训的角度上讲,如何帮助广大英语教师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以及自觉地把理论和课堂教学问题有机地结合,是开展教师培训是否有效的一个衡量标准。

二、目前我市初中英语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

英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根据上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教师培训指导意见,先后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培训,普遍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但是从十年来的课改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实际上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目标不明确。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师资的要求,从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的层次上开展教师培训。从英语新课改实施表面上看,是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具有驾驭新教材的能力,能根据教材的设计理念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是考量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英语学科教学理论方法和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素质。也就是说,开展英语教师培训要把目标着眼于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提高,而不是简单地让教师知晓英语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设计特点。

2、培训内容单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师培训仅限于解决下学期使用的新教材和新教法的问题。这样“临时抱佛脚”的快餐式培训实际上解决不了教师发展的根本问题。从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上讲,一个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技能技巧。因此英语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水平,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自行解决实际问题,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培训方式过于强调校外集中。目前的教师培训都是根据上级行政命令,要求教师离岗离校集中培训,试图通过几天的集中培训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加之教师培训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培训效果也可想而知。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我们需要统筹安排,系统而有序地安排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教师任何时候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培训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面过小。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即使是不同县区其经济发展也是很不平衡,尤其是边远县乡镇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相当奇缺,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相当部分乡镇学校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得到省级、国家级等高级别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创新我市英语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建议

根据我市的师资状况和教师培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我市目前的教育现状,以当前教师培训研究最新成果为依据,笔者提出了构建“区域分级研讨”的初中英语教师模式,期望能够提高我市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师资水平,顺利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

“区域分级研讨”即分年级进行的教育教学问题研讨。

以下笔者将结合我市教育水平现状,简要介绍“区域分级研讨”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1、搭建交流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市大多数学校都装备了微机室和办公电脑,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为教师创建一个学习、交流和支持的教育教学研究网站平台,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源、兄弟学校研讨进展情况、科研方法指导和论坛交流等栏目,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同年级教育教学情况以及其他学校的教研动态,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无的目的。

2、高校专业引领。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教师“教什么学生,自己就有什么水平”的说法虽说有点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市一些教师的现实状况,这是导致我市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和课改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要依靠百色学院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使我市教师完成从直觉式教学到反思式教学的转变。

3、微型课题引领。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解决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强求教师要承担多少个市规划课题或省课题,但我们可以根据相同年级所使用的相同教材,具体规划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如同年级教材的使用、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单元教学或者学生问题等一些小课题,要求教师开展共同研讨,并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成每个学期的研究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第9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创新性 信息技术教材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8

1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热潮下出现了各种学习方式,相比之下尤其是以合作、自主及探究学习作为主要模式,从该模式上又出现了许多学习策略与方法,比如小组学习、迁移学习及发现式学习等,这些策略与方法成为了当前教育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式下,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该如何发展和创新,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研究其教材设计创新性具有时代意义。

2 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创新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潜能,自然设计信息技术教材也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产生出一套具备学科特色、应用性较强的教材。从创新角度设计教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三结构理论的认识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阿玛比尔依据自身日常研究总结出十条基本假设,在假设基础上产生出了创造性成分框架,被称为创造力三结构理论。这三部分分别为领域技能、创造技能与工作动机,如下图所示。

图1 创造力三结构示意图

三个方面总结出了影响创造力发展关键因素,尤其是关键领域技能中属于活动基础,包含了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一些个体具备了特殊专业天赋;其有关的创造技能帮助个体认识创新途径,以工作态度与实践能力作为动机,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专业程度。

2.2 引申出创新性思路

在创造力三结构基础上,就能够将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转化到一种比较单一链接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单一链接思路示意图

从图2中可看出来,学习规律能力与创造意识与能力两者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属于性质不同的两个层面,并且两者之间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这两个过程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创造意识。因此,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不但要考虑到这种联系,还要突出信息技术自身特色。通过学习课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到创造力,这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从而说明在形成过程中属于隐形作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就要重视这种隐形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机会。虽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确实不能够意识自身形成了创造力,但只要进入到实践中就能够体现出来。

通过三结构理论启发,树立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创新思路,形成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及有意识个性创造力这样一个构思路线。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要体现出不同阶段知识体系间相互关系。

3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的创新性

3.1 设计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事实上,在设计教材上创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因素,同时创新也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3.1.1 紧抓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对于设计信息技术教材而言,基础知识是其中最基本、分量最重的知识结构,必须要引起设计者重视,只有在扎实基础知识上进行创造才具备说服力。在设计之时就要考虑怎样开发与利用基础知识中所隐含的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知识。传统教材中几乎都以操作技巧、技能作为主体,信息技术教材成为了一本软件使用手册。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出现了任务驱动法,这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教学模式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教材中的题材设计还不够,应针对硬件与软件性能特征设计出学习侧重点。比如教授画图软件时,要分析应用折线工具时可通过游戏方式加深学生理解工具使用。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够更加直观、更具目的掌握软件工具使用法,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一些客观问题进行简单思考。事实上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都能够设计出许多有趣的游戏任务方式,当然难易程度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而定。

3.1.2 整合各个学科

过去学生在学习中极难领悟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但是假如给予适当引导就能够让他们自发产生出创造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必须要整合各个学科,也就是把学生掌握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变成自发创造力。过去的整合学科就是将信息技术课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中去,甚至有一些教育理论把这类应用模式划分到不同教学层面上。在新课程改革下,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还需要多元学科知识支撑。将抽象能力和具体知识之间互相转化、推动,才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升华到自身创造能力。

3.2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是以“任务驱动”作为新教学模式来探讨其创新性的。

3.2.1 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上存在着以下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所谓教学“任务驱动”(简称任务)就是布置作业,通过作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而另外一些教师认为所谓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干什么,并没有考虑应该怎么去做或者能不能够做。事实上,这两种误区并没有清楚认识任务,即掌握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设计不但要具体,还不能够呆板;不但要强调教材的知识性,还需要体现出实践性。在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上机实践不能够低于总学时的70%,这就给设计教材加重了任务的重要性。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要重视该板块设计,也只有发挥该板块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够将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3.2.2 具备针对性

其一。要针对学生特征。在教材中设计任务活动不仅要体现出个性,还必须要实现弹性教学与分层教学,因此教材设计任务时就要从学生实况出发,要考虑到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年龄、认知能力及兴趣等各种特点,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及循序渐进等相关原则进行。不同年龄学生心理与心理上都存在差别,因此设计任务时就必须要具备针对性,比如高中学生与小学生存在区别,因此小学生就要从直观角度去设计任务,而高中生要通过一些原理与规则设计任务,在设计小学生任务时要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并且任务要简单明了,具备一定吸引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够完善自我个性。

其二,针对模式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在学习中作为听众,这种方式不但呆板还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师生之间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者,教师起到组织、促进、引导、咨询及控制作用。所以,设计任务时必须要针对新型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许多教学目标与任务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取学习资料。比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任务时,学生就必须成为任务活动主角,鼓励他们独自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中获取知识与学习成就感。

3.2.3 实现了协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统一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任务时,还必须要重视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之间和谐统一,必须要注意采取适当比例设计出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及工具去独自完成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协作学习任务时,按照一定标准将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平台给学生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所设计任务可以课外协作,也可以课内协作,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够揭示出问题的规律和本质。通过这种协作学习模式,将学生之间竞争关系转化成“组际竞争”、“组内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彼此交流中逐渐增长知识技能,加强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4 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出任务板块,必须要总结其创新性,通过这种方式让该设计更有效,更能够实现新课程改革真正目标,加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瑶.浅析信息化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胡小伟,任玉梅.“任务驱动”模式在《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运用[J].今日科苑,2009,(21).

[3]任玉梅,胡小伟.任务驱动教学中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为例[J].今日科苑,2009,(23).

[4]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钟启泉,王庆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