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徐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杜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而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杜威和中国教育界的关系非比寻常。1919到19 21年期间,杜威曾经访问中国,并在中国诸多省市多次演讲,广泛传播其教育思想。《我们怎样思维》-书是杜威的教育著作,该书曾于1910年出版,后于1933年再次修订。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杜威对思维和反省思维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培养反省思维。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情感的引导、价值观的塑造,但却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的序言中说到,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教育并非不相关,而该书的目的就在于找出和实践这种科学的思维。
一、反省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每个人都会思维,但是思维也有好有坏。在杜威看来,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杜威是最早对反思进行描述的,他甚至主张,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反省思维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①我们常说,“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住”,这里的理解,就是“能够把握已获得的知识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省的思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第71页),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在运用反省思维。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了以观念为工具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五个阶段:感知困难、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杜威认为这种“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得到某些经验,这种科学的方法就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
第一阶段:感知困难。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是要寻找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中,如果行动受到抑制,也就是遇到了问题,学习者会感到困惑,就会从行动中回到思维本身,来审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阶段:界定问题。当出现困惑或者困难、障碍的时候,学习者需要运用思维来进行理智的思考,而非仅仅做出情绪性或感情性的反应。这种具体的“情境”中会刺激学习者去思考这些“真实的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根据现实的情境和行动状态,学习者要学会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得到更多的暗示。面对一台不能正常运转的机器,毫无反省思维的人也许会手毛脚乱,胡乱敲打,想让机器转动起来。具有反省思维的人则会仔细观察、猜测和分析可能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也就是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理智发挥作用,将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排列成序,使其符合常理,也就是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路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第五阶段:验证假设。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将设想的办法付诸实际,检验其可行性。如果我们假设的情境都符合现实,那么之前的假设和推理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来源于此。杜威认为,正确思维方式的掌握往往比知识的占有更为重要。他认为,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而“好的思维是一种科学方法”。
《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再论反省思维和教学的关系”。此书正如杜威而言——“文本有着突出的教学性质的目标”。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也提到,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杜威认为,教学的各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他还认为,教学法和反省思维的要素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情境。在这些活动中,要有一个真实的问题对学生产生思维刺激,进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仔细观察、思考问题所在,并有条不紊地展开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最后就是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教学实践和反省思维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与思维训练
在《我们怎样思维》-书中,杜威专门提到了教师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教师就是艺术家”。教师能否成为艺术家,要看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培养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原先经过思维充分检验而获得的意义,有可能毫无限制地应用与生活中的种种对象和事件”(第27页),这就是科学进步的历程。可以说,思维训练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虽然杜威提倡著名的“儿童中心论”,但这不意味者杜威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杜威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书中,专门提到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训练人,而是从事着一种对整个社会有益的工作。他认为,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足够的思维训练。而在思维训练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重的,既需要研究学生的特质和习惯,便于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天赋中的某些因素来促进思维的训练;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种种具体情境,因为学生是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实践思维的,进而逐步培养科学的反省思维。杜威提倡,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去学习,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活动会刺激产生某些想法或者观念,而观念一旦得检验和证实又会进一步巩固成为思想。
杜威认为,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去,才算是真正在思维。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学习反省思维,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刺激思维的各种条件,并且参与到共同的活动或情境中。杜威认为,反省思维的训练目的,是使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做出准确判断,完成透彻的分类和学会完整的概括能力,达到扩大理智和提高辨别能力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之上,更为深远的是,教师所做的事情和他们行为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也造成一种具体的情境,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因此,教师本身完全有可能在主导一种无意识的思维训练。比如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或者相反,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染上了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的毛病。可以说,教师自身的行为和素养在思维训练中的影响力远远要出乎他们的想象。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面临多重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正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策略
目前农村地区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除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包括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特点、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
第一,学龄前儿童在言语上虽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交际,但他们在表述问题时往往用词不确切,语句不够恰当,语言不规范,方言土语,口头禅很多。他们正处在“自发的口语交际能力层面”,是无意识状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
第二,家庭是儿童获得语言的第一环境。由于农村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教育方法的落后,子女不愿意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此,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导致儿童口语交际水平低的重要因素。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上。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自身口语交际能力不足和理论水平欠缺。
基于目前农村地区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可以从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把握、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角度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措施具体如下:
一、制定口语交际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为了适应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变化可以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1―2年级总体的阶段性目标进行细化,将四个学期分为四个阶段性目标。各阶段性目标按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这四个分阶段目标按学生能力的发展由易到难分层次要求。
二、充分利用家庭这个教育资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口语交际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资源,让家长也积极参加到口语交际中来。比如,每天学生回到家里以后,让他讲讲当天发生的事情,心情如何,学习有什么困难。周末带孩子走走,参加一些校外社会活动,引领孩子说说自己的见闻、感受,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与人实际交际。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1.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指导
(1)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思维。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就要开始学习普通话,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尚佳,但一进入实际的表达和交际时就会出现问题,或音韵调不准,或语流不畅。究其原因,除了方音的顽固影响之外,主要是缺少普通话思维。因此,要加强普通话思维训练。“应该说,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普通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要时时、事事使用普通话”的自我提示训练,比如:朗读、看电视、听广播都有助于熟练记录语音。
(2)培养语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主体在不断体验、长期练习、反复实践中主动积累、积极建构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语感的培养。
2.把握口语交际课堂实际教学
(1)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可以根椐儿童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图片、故事、动物、游戏等方式,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课前准备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
(2)积极评价。教学中教师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增强交际的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对于这些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和鼓励,有意识地提供机会,针对其特点及时的予以耐心的纠正或者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2]季森岭.普通话语言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创新意识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愿望和动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学习有关文件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更加明白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到语文创新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了一些体会,先谈一下浅陋之见:
1.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1 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抱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在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从课后思考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
1.2 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质疑问难不仅要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疑问,随时质疑,学习完课文,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古人讲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生有疑而问,反映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注意和探索奥秘的兴趣,而学生的"疑"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始发环节,是知识之母,创造之母。学生的"问"是学习、吸收更多知识的需要。
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之后,老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学习了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学生问:"狼向小羊扑去了,结果会怎么样呢?"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给故事编个结尾,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编出不同的结尾:①小羊被害了;②一位猎人出现了,消灭了凶恶的狼,小羊被救。学生续的结尾,正是由疑而问,由问而激发创造思维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为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他们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燃起求知创新的烈焰。
3.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因此在语文活动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的学习,创新的学习。
3.1 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作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像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是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只有想像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警觉。
4.满足学生创新的欲望
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创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举行朗读比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听写比赛等。比如在听写比赛中,学生学习每课生字时,自觉地收集该课每个生字有关的常用词语,并熟记下来。听写时,老师随意听写生字的有关词语,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又使其创造性地积累词语。
5.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一、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材主要是安排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内容很好,我在讲课的时候,除了讲解教材上的以后,外加了课外的进行比较。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夹角,地球表面又将是什么样子?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到国家地里时,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例如,东经170°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甲说:东经170°在东面,西经15°在西面,因东经170°是东经,西经15°是西经;乙讲:东经170°在西面,因为在所跨经度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于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所以西经15°在东面;丙说:由于东经170°在东,西经15°在西,因为东经170°时间比西经15°早;丁讲:东经170°在西经15°以西,由于东经170°在西半球,西经15°在东半球。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五、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加强生活创新训练,大胆设想“自办地理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教学效率就成为了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很好地解决这个方面的落差,在教学课堂上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是一项不错的教学策略。如在讲授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拿出一个药瓶,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上面写着0.1mg×100/瓶,吃法是每次服用0.2mg,一天三次,请学生帮忙算一下,这瓶药够吃多少天。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可以说充分契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面带兴奋之情,议论纷纷,或者冥思苦想,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笔者首先请大家寻找一下生活中所存在的圆,大家议论纷纷,开始四处寻找,极力想象。在大家列举出诸多个真实事例后,笔者开始启发学生说说譬如轮胎、方向盘、铁环等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椭圆形,学生陷入沉思,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开始导入课程,说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言既出,学生的神色开始凝重起来,非常专注于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句子,有了他们的全神贯注,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得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从抽象、逻辑的象牙塔中走出,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意义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教师包办过多,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全面展开以后,小组合作活动便马上应运而生,并进行得如火如荼,似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离开了小组合作便不算高效,不算课改似的。其实,笔者以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存在着同样一个弊端,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过于狭小,同样都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当正视现实,从数学教材的具体知识入手,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具体学情入手,采取种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笔者就告诉学生长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请大家试试看,于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涂涂画画,甚至有的学生还剪了纸,在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与自主思考下,有一多半的学生能够正确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这种策略不仅仅在于省去了教师所讲授的推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欲望,激发了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的魅力与美感,契合新课改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四、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创造教育
一、前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层次的思维,是智力的精华,创造力的核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根本。要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该贯穿在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只要我们有目的去发现,去挖掘,有意识地通过教学去渗透,它不仅能启迪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创新,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育人。我们面对的信息爆炸时代,在校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特殊对象,传统教学已成历史。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把教法、学法的研究和创造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将为思想品德教学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近年来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创造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
二、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伟大的德国教育家,弟斯多志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里的激励、唤醒、鼓舞就是调动小学生的激情,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教,首先必须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之母。它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同时,激发兴趣不是一次、二次,而是每次讲授课文内容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重视的。如形式各异的“想想说说”,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不同德目的要求,同一德目的不同课文,课文中的不同故事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结合儿童心理特点,教师把孩子们日常生活琐事编成小动物系列童话故事,栩栩如生地讲,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同时培养小学生模仿老师编类似的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听,从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如八册“团结友爱”德目中的《关心帮助小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和不幸的时候》,写帮助同学的身边事例懂得人与人之间如何团结友爱。大同学帮助小同学,大姐姐为小妹妹打雨伞。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帮助不幸的洪涛同学。小学生在体验中明白欺负弱小是不道德行为,帮助小同学就要做到不欺负他们,见到有同学欺负小同学的事要劝阻。同龄人遇到不幸和困难,当得到安慰和帮助后,会感到温暖,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获得成功。发自内心感受到应该同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勇敢坚毅”德目中《要勇敢机智》、《胜不骄》,讲述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田淑娟勇敢机智斗歹徒的小英雄故事,激发小学生兴趣,产生联想,激发他们设身处地探索、遐想。讨论中潜移默化接受了遇事勇敢机智,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了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胜不骄的故事,懂得了骄傲可以使人从进步转到落后,从胜利转到失败的道理。总之,达到思想收益目的使小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三、培养会学习惯,是训练创造思维的保证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必须启迪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过程表现形式就是良好的会学习惯,通过老师引导,自己学习,发现故事中的道理――探索道理――获取道理的全过程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学的能力,并受到道理的教育。由于小学中年级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正确指导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会学能力就逐渐形成。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五分钟预习“读读看看”、“议议做做”、“查查评评”,通过看书,结合德目要求,紧扣课题,发现文中的道理。
2.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现行《思想品德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实验本),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明理”是关键,课文红色标签中的问题,正是小学生练习的重点,开辟了训练创造思维广阔的天地。学生动脑、动手,对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可采取个别完成或集体完成相结合,独立回答与讨论相结合,还可笔答、口答相结合。
3.用各种形式强化会学效果。
课文中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小学生会学做到理准情真,道德要求准确,情感真挚,以情感人,根本目的是小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在“读读看看”中结合问题勾画出明理之出,会讲包含的道理,自己该怎么做。做到什么?还有哪些未做到?今后该怎么办?“议议做做”中检测题有意识让小学生表演,让其余小朋友判断对错,为什么?运用多媒体展示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让小学生对照德目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学会课本上的内容之外,针对性要求小学生每天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组织“一句话新闻”活动,拓宽思想品德范围,这样,在培养会学能力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教学,还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一年级学生起初认识“>”“
二、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而,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更多提供说的机会,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教学内容并设计活动情境,根据知识内容把课堂活动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评一评”、“练一练”等训练途径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练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这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物操作中体验,可以让学生一行行地摆筹码,最后形成一个方阵,使学生感知这个过程就是将相等的几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
三是设计提问中感受生活化,启发学生思维。如:把九个苹果分成三份,有几种分法?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方法。教师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分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共同协作,得到了好多种排列:1、2、6;2、3、4;3、4、2;3、3、3等,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分法很多。教师接着说:如果只有两种分法,是哪两种分法?在教师启发下,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三部分,另一种是分成相等的三部分。这时教师及时指出,这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这样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展开,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
三、能力训练中体验“生活化”
数学是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如教学小学数学《圆》这一章时,可以在课前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用一头固定的绳子拴着羊吃草实例,让同学们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小组合作,用图钉、绳子、铅笔去实际操作,从而验证猜想结果。同时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三角形。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找到符合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好习惯。
二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怎样购物最划算”、“旅游时怎样购票最省钱”等一类应用题,就能引导学生怎样去生活。
四、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章,首先提出:修一栋教学楼,你知道工人师傅是怎样配制混凝土的吗?你能在地图上算出汶川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吗?假如你要为自己买双袜子,又怎样才能知道袜子的大小适合你穿?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掌握一种解题的新方法。提出这些新奇小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很容易自主地去探索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五、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变成“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面积这一章时,关于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就要让学生理解只有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出。所以,只有求长方形面积这一节是新知识,其他内容都是研究矛盾转化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来进行的。按照这种思路,三角形面积也要转化,梯形面积也是这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很容易明了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学有所乐,乐中悟道,思维得到健康发展。
六、巩固新知生活化,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模型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一、更新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一种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我们强调数学应用,不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使数学融入人的整体素质,成为世界观的一部分。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把知识按不同知识点,甚至按不同题型一点一点地“注入”到学生大脑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采用探索的方法,把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数学的构建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教学素材的利用是否进入学生深度思维的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因之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因之而提高是判断教学素材能否有效甚至是否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
2.问题导向,激活经验,拉动思维
建模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意义建构”,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建构和是否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要想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滚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收集数学信息,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假设、检验、提炼、概括等,并建构相关的数学模型。
3.引导分析,自主建构,发展思维
在建模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同时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形成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建构知识,形成见解,建立一定的模型。这一过程为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理想的途径,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本质。
引导学生运用新建构的数学模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灵活的整合与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二、丰富数学建模活动,促学生“数学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的思想,通过丰富数学建模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其抽象的过程,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图形的形成过程等,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和处理(简化)――抽象――检验和修改”的过程。
1.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促学生有效学习
将简单的图形呈现改成了线呈现抽象的分数,再猜想、验证,使学生材料更符合高年级的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与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思维更活跃了,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得更深刻了。教师应结合材料的特点,合理的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它更富吸引力、开放性,让学生通过的体验、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使用学习材料是应该思考:能否通过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顺序、呈现媒介和呈现状态等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2.沟通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促学生主动建构
教学是同时呈现几个相关联的学习材料,或者由一个学习材料引发学生联想到其他相关材料,在沟通着几个材料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类比思考,深化认识。
3.利用身边材料,促学生主动思考
利用儿童对各种模式的本能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应让学生学会把复杂问题纳入已有模式之中,使之成为构建和解决新模式的思考工具。
三、优化建模的活动过程,促学生“数学地思考”
中国古代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法无定法。在教学中,要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矛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达到各种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其课型特点与功能目标出发,遵循形体知识的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知识的特点,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最优化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选择、组合、变换、重构;目的是建构教学模式,创造最佳教学环境,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模式必有其局限性,不能取代其他模式,掌握教学模式,在熟练运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创造,设计新的模式和方法,最终超越模式,达到灵活组合、应用自如、出神入化、不拘一格。
1.开展丰富多彩的建模活动,引导探究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例题选择,变特例展示为典型探究
计算法则的建构总是基于对算理的正确理解,而算理总是寓于一定的具体算式中。算则立体式,许多教师遵循“小步子”的原则,选择特例引导学生探究。这种通过教师“去枝留干”处理的特殊数学教材,虽然分散了教学难点,但失去了典型性、代表性,影响甚至异化了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束缚了他们对计算法则的建构。教师要精心选择突出基本本质的有代表性的素材,让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触及算理,提升学生对基本法则的建构水平。
3.优化练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结合开放题的教学研究,变封闭问题为多余条件或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应用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之,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从生活原型建构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充分的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是如何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在建模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同时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形成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建构知识形成见解,建立一定的模型。这一过程为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理想的途径,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本质。数学建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满探索与交流、猜测与验证的活动平台,能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增加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数学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按照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农村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如何开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就十分迫切了。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一)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语言的表达,是人们思想表达、信息交换、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人们的各种的社会实践中都离不开口语交际,他是一个人思想信息表达的载体之一,而且也是做频繁的。无论是学习、工作、演讲、讨论都是不可能脱离口语交际的。(二)口语表达能力是书写表达的基础根据黄伯荣《现代汉语》的观点,语言的表达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口语表达、二是书写表达的方式。根据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是由口头语到书面语的发展脉络。只有把话说清楚,文章才能书写的才能更通畅观点、更清晰。(三)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儿童语言、思维的发展关系来看,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相互关联且有紧密的联系
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营造口语交际的环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良好环境,给予学生们能说,想说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说话必须有受听的对象,而且要根据说话的主题和内容受听者必须做出相关的反应。口头表达的一方要表达明确的观点、表达流畅、吐字清晰、(三)培养口语交际的兴趣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良好的语文交际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辩证的关系,相互影响。
三、提高口语教学的具体办法
(一)营造情境教学的环境
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而语言交际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话题为展开,又必须的语言环境为依托。通过语言的表述上去营建语言环境,依托教材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加工,通过口头描述对象,且要做到生动形象。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思想表达出来。如设立《口语表达》中的课堂主题中让学生去描述同学的体貌特征、生活故事等等。让学生们有想表达的平台和条件,
(二)依托生活实际情况
走进生活,拓宽口语交际的接触面和来源。口语交际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开展学生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不仅可以增长生活、社会经验,在开展结合社会生活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的提高。社会生活是个大课堂,在这大课堂中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学校所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在教师的有次序、有组织的进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勇于表达,要多加参与,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可能参与。在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中去提升我们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授予方法,发挥主导作用
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和条件,要学生们敢表达、想表达。1.悉心倾听在教学中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交代必要的陈述性知识点,还要让学生知道,听时切莫“有耳无心”,不能因为不“说”而不在意思维训练和思考,要对对方的话及时归纳和概括总结,把握优秀的表达方式。听一个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主干;听一段话时,要抓住段落的主题意思;听较长的几段话,要抓住每段的主旨,然后加以概括综合,归纳出整体的大意。在高年级听的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听记、听写、听说训练,必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组织表达的整理在听说的过程中要,把握别的主体和观点的表达顺序和优缺点。掌握优秀的思维逻辑。在说的同时要主体明确,简而意赅、抓住论点、条理清晰、通畅流顺。
(四)多种训练的形式
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还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虽然农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缺乏,但我们也可以创造其他的训练形式。在表演中训练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根据教材课题的故事情节,以小品的表演形式来通过对话来训练。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互相扮演角色。如《长妈妈与山海经》《小英雄雨来》就可以开展对话形式的表演。在训练中可以采用评论讲故事的方式。如评论动画片、电影、时政热点,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尽可能的多表达。同学之间可以指正不足之处,相互的讲故事,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把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由此来增加口语交际的能力总而言之,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教师团队必须根据时展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有在明确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切实的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梁琪渝.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冷场面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6(13).
[2]乐凤明.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