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教师拟定的实验思路、方法、步骤去做,其最大弊端是使学生始终置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思维的发挥。基于此,我们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并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①在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学法,即统一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统一实验操作步骤,统一实验报告,统一进行教师的批阅;②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我们则采用导师制,由指导老师提供实验项目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独立分析实验结果;③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设计来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经过老师和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集中开题和可行性论证确定后,再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项目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答辩小组对各组完成的实验项目进行汇报答辩,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讲评,从而有效地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
2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教学新模式
中医基础课程文辞古奥,内容精深、抽象难懂,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形象、直观和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经络理论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进行了图像、动画和仿真人体经络循行来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很快就领会和掌握了经络的相关理论。
3建立开放实验室采用过程性实验评价
当前高校的的实验中心大多采用封闭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是实验室利用率低、仪器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对此,我们针对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较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开放: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内实验没有完成或者失败,在重新设计并经指导老师审核批准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②积极鼓励创新性实验活动:如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在提交完整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③配合一年一度的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报实验中心批准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巩固了对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实验评价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评价模式多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全面的实验素养,单凭实验结果无法完整反映。为此,我们记录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了实验考核的错判、漏判、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做到了打分时胸中有数。过程性实验评价的学生成绩组成如表1所示。
4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隶属于各教研室管理,实验教学由各教研室单独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①各实验课程间界限分明,难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③经费投入分散和出现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下,又成立中医基础实验教学分中心,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师资人员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5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制度
关键字: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65-02
On 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Reform
LIU Sheng-zhen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is based 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a public foundation courses, which bear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computer applications ability to task, directly affecting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awareness,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Therefore, how to use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students to master in practice, computer operator th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接合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特点,下面我就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
1.1 理论讲解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知识有些抽象,只要求学生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势,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有较强地趣味性。它能把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能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
1.2 实践操作
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更要注重实际操作,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效的。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份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份,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熟练应用计算机,无需了解太多理论性的知识,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Word2000文字处理时,我先给每人一份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稿子,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如何实现稿中的格式。如果想改动稿子中的某种格式,又该如何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述稿子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2 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计算机操作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接受的都比较快,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同学们自己上机摸索也能很好的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学习画图一节,首先跟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给同学们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要求是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同学们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授课中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在学习画图一节中,当同学们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提出绘图中如何重复绘出某一图形?提示利用Windows 文件操作中的技巧,请同学们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请最早做出的同学教全班同学操作,这种问题的提出,给那些电脑操好者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同学们学习思路敏捷,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得整个教室学习气氛活跃,然后,请做出的同学,到教师机上,利用屏幕广播,将他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计算机教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形式要多样化,让同学们开心,学东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笔者在讲解E-mail的传递原理时,曾专门做过对比测试,两个水平差不多的班级,A班同学直接上机,找开网络,按照老师的要求,每个同学进入,依照步骤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然后要求每一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一幅画,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B班同学是在课堂上,通过我下载的一个“精彩”的flas,进行演示邮件的申请及发送邮件的过程;上课结束后的随堂测验表明,A班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基本上每个同学都会发送邮件,当发送邮件成功的时候,同学们非常有成就感;而B班的同学却非常不理想;对学生的访谈也表明,B班的很多学生只记得那个flash中的卡通人物和视觉效果,而真正重要的知识却没有留意太多,实践起来就更不要提了。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但同学们感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关注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过程由于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很多学生开始对计算机课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大量去记忆或机械重复地训练,内容枯燥无味,难度也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下来。而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极早的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根本就不感兴趣。作为老师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老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让他早日成才。
5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是否已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教学形势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晓英.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3).
关键词地基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Course
TAO Feng
(Liaon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The article union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he stud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pplication ability
《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了工程地质、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三个方面的内容。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抽象、难学、枯燥,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地基基础课程应强调基本概念,弱化公式推理、注重工程应用。教师如何把握地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的地基基础知识,又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适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变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上的应用性要求,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特点。另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要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要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了解本课程在生产一线的应用情况,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辐射广泛,学生学得正确、清楚、明白。
2 改革教学模式、增强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模式,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不仅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无益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传统教育的讲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教师用恰当的节奏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内容。必要的板书可使学生领悟教师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可忽略的功效。
采用当面辅导与网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课下教学: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料后,通过当面辅导的方式督促检查学生,利用网上论坛和短信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交流的多种渠道,便于学生的学习。
在课程设计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按有关要求设计,要合理的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合格的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在社交场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外部控制过程,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
3 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的原则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按课程内容有操作类、记忆类、理解类和综合类等。如操作类内容只有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它能使学习者更近的体会实际工作环境中应有的心理感受、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可采用边讲边练、模拟试验、情境角色交互等教学方法,同时配合多媒体手段,这样教学效果较好;记忆类内容则可采用逆向思维、板块式教学;理解类内容采用案例教学、问题研讨教学法等;而大部分课程内容属于综合性质,这类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按学生类型不同,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倡精讲多练,边练边学,讲学练相结合;对于课程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法并用,如自学提示、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工程事故分析和贯通教学等方法,着重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4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强调训练、教、学、做一体,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课程网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拓展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通过讨论区提供及时方便的师生互动,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举例如下:
(1)用“案例教学法”引出工程中岗位实际工作和问题,进而从问题的解决中引出课程内容。如基坑开挖完后验槽一节,即以多个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展开验槽前所需做的工作、现场需完成的资料、验槽的程序和步骤、验槽的内容、验槽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轻便触探操作方法及易犯的错误等等,并辅以工程现场视频、实物资料。课程形象生动,内容具体实用,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现场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利用实物讲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如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实习,熟悉常见矿物和岩石,了解常见地质现象。之后要求学生现场实践,进行相应鉴别。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了,难以语言表达的概念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易于掌握。又如基础构造,将学生带到实训基地,利用实物模型现场进行讲解,让学生熟悉各种基础的构造形式,让学生对照教材和施工图纸进行现场学习,了解各基础构造的区别。
(3)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基础类型时,我们不直接引出这些基础类型,而是用基础的产生和应用与上部荷载的大小直接相关,从地基强度和基础刚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谈基础类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各种类型的基础相应产生,问题一一解决,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主讲教师多为“双师”教师的优势,带领学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讨论法”展开教学内容,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事先预习,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让学生就具体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在讨论之后,由教师点评并加以总结。这样可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实验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实践的操作方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现场讨论――教师讲解操作或运用过程(实际操作或运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教学。
5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中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知识,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1)课程实践实施的组织准备:教学组织的安排要因地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习资源来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考虑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教学相结合。另外,面对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同样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
(2)课程实践的教学策略选择:实践性教学分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多种类型。实验教学为先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顺理成章引出课本理论;综合练习紧随理论教学,及时训练,分步巩固,加强应用。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科意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达到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打下基础。
对于简单的而又感性的内容可以进行随堂演示。通过实物演示让同学们了解其外观、特性,为实践操作打基础。课程分析性的实践可以围绕一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教师提供案例资料,学生进行分组和集中分析、讨论。案例的提供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难度和幅度都要进行选择性控制,最后老师总结。专题讨论课,选题主要针对课程热点难点,使学生加强对课程专业知识认知和理解。专题讨论型教学即可以在面授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其教学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课程操作性实践是重要的课程实践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思维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实训、情景角色模拟等方式来完成操作性课程实践的任务。通过实践性操作,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这些都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6 结语
地基基础课程要强调实用性,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荣.对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4):60-62.
[2]教育部高教司.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春芬,王恩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近年来,高职课程的改革已蔚然成风。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在教学课程改革上。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职专业食品加工专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习兴趣、奠定学习基础、锻炼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化学课程内容涉及微观世界,内容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1],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教学改革原则
教学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革,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但不同的课程教改需遵循的原则各有不同,该课程根据其特点和学生特点,教学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
1.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照此文件精神,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要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结合明确的目标,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该课程首先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本课程的首选目标,其次,彻底颠覆学生只听不说、只看不练的学习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再次,把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融合在专业能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
1.2 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食品专业学生的来源广泛,有普高,职高以及五年连读学生,既有理科也有文科,并且有原蒙语授课的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强,自控能力差。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能有效的吸收所学内容,更不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动手操作性知识感兴趣,愿意动手操作。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既能把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又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
1.3 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
基础化学是食品加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决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信心,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也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基础化学在食品专业的整个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化学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又把握重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足够为后续课程服务。
2 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考核手段上等采取了有效额改革措施,让课程的能量发挥到最大。
2.1 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该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2],作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增加了初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奠定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石。再次,在教学中,学生要参与大量教学活动,每完成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内容,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材上所有的内容成为奢侈。该课程依据这一理念,去掉了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以后学习关联性不大),以及分光光度法、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的内容(和其他课程重复)。这样,虽缩小了教学范围,但依然可以用有效的方法和充裕的时间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2 教学方法的适当应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丰富化也是本课程的特色。我们知道,传统的讲授法有利有弊,它能系统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却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只能被动的填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体现。该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体系当中来。例如,滴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先前一直是老师演示,学生的照做的教学,而改革后,采用了魔法盒、自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等多样教学方法,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掌握滴定仪器的使用。印象深刻,把握准确。再如,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学习,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在学习酸碱滴定法的基础上,掌握了滴定法的原理、滴定仪器的使用和计算方法等知识后,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自我鉴定等方法完成,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2.3 考核评价的不间断进行
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五大功能[3]。评价和考核在该课程利用的非常普遍。首先是考核,该课程中每完成一个项目,进行一次考核,通过考核可诊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来的教学提供导向服务,学生也可从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一举两得。再次是评价,每次课都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发言情况、实验准备、记录、操作、结果和报告以及考勤等等,并对有创新想法和设计,承担组长工作的学生有鼓励加分。另外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和道德等也纳入评价范畴。指标可量化,评价和考核成绩都将计入最后的总成绩中。
2.4 放慢教学步调,设计教学活动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即枯燥又复杂,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不强,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等院校大专化学课堂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4],如课堂实验、家庭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的活动报告和实验报告等等。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动眼、动脑,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或者设计者,学生自我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自我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基础化学中,滴定仪器的使用从最初2个学时增长到8个学时,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完成自学、讲述、练习等多个步骤,直至完全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在这期间,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重点的能力、陈述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3 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改革尝试,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改变和改进。
3.1 对学习的的重新认识
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填压”式的理论教学,对学习有抵触心理。进入大学后,基础化学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眼前一亮。这时,学生愿意尝试学习,并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随着课程的深入,自我价值得到更多体现,学生乐于学习。加之考核和评价的不间断进行,学生之间有了对比,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而是充满乐趣。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转变,是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
3.2 学生自我的肯定
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低分学生,曾经未得到老师肯定,学生本身也对自己充满了质疑,自信心不足,出现了不敢在大众面前讲话,不敢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问题。在本课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他们发挥各自特长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变得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歧义也会争论,自我价值得到完全体现。无论是社会、家长、教师还是学生自己对学生都有了重新认识。
3.3 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武装自己。再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明白何谓团队精神;通过完成布置的任务,学会了自学的方法,更掌握了怎样表达能让别人理解等等。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这门课程发挥了它的能量。
针对当前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分层次小班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基础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改革
基础化学,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综合课程,是水产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满足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近年来,基础化学发展十分迅速,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教学体系中课堂容量又十分有限,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导致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矛盾,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质量,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1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观念大有存在
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基础课程不重要,跟以后从事的水产工作似乎也没什么直接联系,导致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甚至觉得学习这门基础课是在浪费他们短暂的大学时光,于是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或考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链断裂,继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1.2教材没有针对性,内容繁杂,讲授课时数不断缩水
目前,高校水产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有黄月君、曹延华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但这些教材偏重化学原理及反应机理,缺乏专业针对性,不能突显水产专业特色,导致教学内容与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化学课时量不断缩减,由原来的总学时180学时(每周6学时)变为52学时(每周4学时),由2学期压缩为1学期。随着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1.3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水产专业生源类型多,生源素质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对口招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没学过化学,基础薄弱。若还按照学目标授课,就会造成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内容简单,失去学习激情,部分学生觉得难度太大,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一直以来化学基础课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模式,无法结合专业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导致教学效果差。
1.4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科学
由于课时数缩水严重,教学内容繁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授课中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整节课都在播放PPT,内容信息量大,学生被动跟随幻灯片。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
1.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基础化学教学上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必要的实验实训环节,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教学与水产市场需求脱钩。而且已有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做实验,不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缺乏创新性。加之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人均资源不足,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感觉无所事事,一无所获。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水产专业特色,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积极改革及探索,以提升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1分析水产专业课程体系,扭转急于求成的思想
基础化学是水产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可为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开课之前,向学生讲解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点讲解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其他水产专业课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衔接的关系,强化该课程在水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转变“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观念。
2.2结合水产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依托市场调研,根据水产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考水产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育潜能”为原则,对传统的教材结合水产专业进行梳理整合,精选出适合水产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内容,这也是解决课程学时压缩和教学内容增多这一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删减与水产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章节,如无机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和反应速率,有机化学中理论性过强的反应机理等;侧重讲解分析化学中溶液的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的应用,为后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做好铺垫,如测量天然水体的硬度、碱度,养殖水体的pH、COD等;有机化学中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等章节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适当展开,卤代烃、杂环化合物等章节可以在培育池消毒药物、渔场各种人工催产药物、池塘养殖肥料等方面进行加深和拓展。除此之外,教师应站在化学的前沿,密切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结合水产专业进行完善和更新,使学生了解最新知识,适应时代进步。
2.3针对学生基础差异,采取分层次小班授课
首先,在新生刚入校时,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对每个学生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层次将学生分成30-40人小班授课,最后将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不同班级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进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可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情况的出现,小班授课便于任课教师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缓解实验室压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课中,两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4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
针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改善。创设教学情境其实是在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切实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设置化学问题,展示图片、模型及影像资料,譬如介绍化学相关的有趣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带领学生进行调查与实践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形象支撑,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悟和体验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可以联系水产日常现象,如海水鱼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如鱼鳞片脱落、表皮擦破后,体内渗透压调节失去平衡,降低了鱼苗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打破原有的旧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理论课相适应、与水产专业密切结合的基础、专业、创新“三位一体”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首先,加强学生基础技能训练,将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作为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化,如酸碱滴定实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其次,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加强实验内容的应用性,所选实验内容尽量接近水产专业,如设置水质检测,定量分析鱼饲料各种组分等实验。最后,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活动、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3结论
紧紧围绕水产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倪春林,周家容,罗志刚,等.农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实验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108-110.
[2]丁爱琴,孙芹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9):78-79.
[3]丁敏娟,蒋云霞,李亚,等.高职“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28(4):66-68.
[4]任亚敏,王宏慧,张彩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8:75-76.
[5]吴传保,刘利江,曾湘晖,等.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5-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09-01
一、研究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又名《大学信息基础》,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 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能, 为将来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 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程的先修要求。
然而较多高校,在教授该门课程时却往往过分强调办公软件的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等内容,而忽略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信息的检索、处理的能力,缺乏对资源的组织利用及规划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只能是望洋兴叹,不知所措。课程的学习并未给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革
1、课程知识体系的调整及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注重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介绍,而忽略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数据、资源检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为基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2、在教学内容上的处理
教师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和处理,明确各知识模块或章节的作用和教学要求,同时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明确的划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和非重点部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大胆的取舍。例如在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重点介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电脑的结构及系统安装,邮箱及文件压缩等。而对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则可以适当的讲解甚至不去讲授。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采用“项目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教学改革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直观效果强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大面积、多方式、高效率教学,大大节省师资和其它教学设备,扩大教学规模和改善教学环境。
5、教材的修订
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有相应的配套教材作为支撑,编写一本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但是在教材的更新方面却始终存在着普遍的滞后性。教师们应该在授课的同时,不断的包新的技术引入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是真的在上信息类课程。这样做虽然为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自然是受益匪浅的。
三、教学改革的目标
无论如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都必须把握住改革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下面重点分析课程改革的目标:
(1)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使用OFFICE软件,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快速、准确的进行信息的检索,让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升。为今后各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最终教授给学生一种能够自行解决计算机常见问题的能力。
(3)协调上机操作和理论教学的关系,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使课程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加强。
四、教学改革的意义
该项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长远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大一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保证一直都适用。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加深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改革,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上机操作任务,可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操作技能与技巧。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以应用为目的的前提下, 加强对应用知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解除了畏难情绪,并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我校是第二批全国示范中职项目学校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各专业科都进项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计算机基础,如何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需要,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所要思考的一个迫切的问题。下面就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如何改革,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特色不强,针对性差。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另外,针对中职学校教学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应能反映中职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教材理论性东西不能太多,实践操作内容要多一点并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将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了尴尬境地。如果教师自己找练习题,势必浪费老师太多精力,而题目往往不系统、完整。
(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实践机会太少。由于学校应有的学习设施达不到,我校的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一次理论加一次实践的老模式,从时间和内容上讲,多媒体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间隔时间太长,一次多媒体理论课内容太多。老师连续讲两节课,而课程要不是由很多的小知识点构成,内容多、细、散,实践性特强,没有太大的逻辑性,不便于记忆;而讲的理论往往要三、四天后去上机实践,学生早已忘记的差不多了。严重影响学生上机实践。导致学生信心下降、兴趣丧失,应有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而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4)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中职生计算机水平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实践机会多,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深厚;而有的学生因多方面原因,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欠缺。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的现象,从而给老师授课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5)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期末,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有很多弊端,学生往往在学期的中前期不认真学习,而在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还有就是通过最终一次考试,也不能正反映出学生学习水平。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开发校本教材,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其次,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因为,一本好的上机练习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2)针对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因学生之间差异性明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设置基础类和提高类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以Microsoft word 为例:基础类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类则在实现基础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计算机基础;合作学习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讲练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原型,其本质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基本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不断地进行学习上的攀登,学习知识从一个层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支架式教学通常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
二、支架式教学思想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搭建有效的脚手架
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和知识特征,我们所需要搭建的“脚手架”常常有所不同。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动手,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一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即作为“脚手架”,把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要点等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笔者在实际上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学生才艺比赛评分管理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实施中,在学生被带入项目情境的情况下,教师提出该系统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即主菜单、比赛规则、选手资料、比赛项目打分、评分。这五大部分可视为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任务大支架,学生根据这些支架,被引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很快就可以明确学习的方向。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独立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知识的同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精神。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教师允许小组内成员讨论交流,鼓励其在任务支架的引领下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进度,适时地进行有效提点和帮助。提点和帮助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逐步减少,直至各小组能够进行基本知识应用、巩固和迁移。“学生才艺比赛评分管理系统”的制作项目中在进行五大任务支架布置后,教师给出项目的知识框架即该项目所需的操作提示,对班级学生进行3人一组的分组。教师要求小组对五个任务大支架进行任务分解(即小支架的搭建)、知识点架构、难点分析、表格设计、表格内容设定、表格制作、表格链接、系统测试等。学生在实施中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积极,相互学习,学习氛围良好。项目在三人共同努力下完成,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油然而生。知识内容和操作要点随着项目的完成,也被学生掌握。
3.提高过程考核比重,重视效果评价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思想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关注度上和传统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操作的掌握程度,前者的关注度是多元的,即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用惯用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一次性或者是结果性考核学生衡量学生显然不合适。本改革思路提升了过程性考核比重,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多角度全方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了考核模式的基本公平性和可适应性。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学习的参与度等细节评价,由组长评分、组员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评分加权而得。重视过程考核,注重效果评价,这个效果不仅是最后项目的完成情况,还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学生才艺比赛评分管理系统”的制作项目实施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时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教学实施中也会根据内容特点设置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设计汇报、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使学生能各尽所长,促进他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总结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原先课程的教学形态,教师从主导课堂教学到指导课堂教学,通过给学生任务支架,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分解任务支架,从注重讲、满堂灌,到注重引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学,评价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2]王萍芳.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3]雷钢.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关键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33-02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如何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这是学校值得深思熟虑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作为该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会计》概念抽象,课程内容技术性、操作性和系统性较强。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采用灌输式教学法,重理论和应试,轻实践和考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而忽略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不知实践,能考试而不会应用,这样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学历上还是能力上在就业市场上都处于劣势。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进行实践操作,那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疑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按照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1 中职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1)面临的教学对象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先修课程在第一学期必然开设,所面临的对象是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方式的落榜中学生,理论接受能力不够,社会实践经验能力更是没有。对刚从初中毕业的他们而言,会计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全新的课程,没有参加经济业务活动的经历,对经济业务缺乏感性认识的他们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深入学习会计的一个起点。后续所开设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无论是从基本理论还是操作技能上来看都是在掌握《基础会计》的基础之上得以延伸和深化的。如果该课程没有掌握好,那么后续专业课程将无法进行教学,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系统掌握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因此该课程存在教学改革的必要。
(3)课程本身枯燥难学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基础会计》本身的特点来看,该课程涉及专业术语多,理论抽象,内容的系统性、技术性、规范性很强,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初学者而言很难理解。为了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对基础会计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深入学习会计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很难实现的窘境。如若对其展开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互动性,那么想学好该课程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4)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从事的业务主要包括商品零售、服务性行业、制造业及街道、乡镇和村级单位会计。一个专业,由于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同,形成一个专业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定位,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技术型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在培养过程中为了缩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会计岗位的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鉴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重视高文凭,轻视低学历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同专业的高职、本科、研究生而言,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决定了毕业就业时所处的强弱地位。为了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该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依据、以模拟企业为依托。创造工作任务仿真教学,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工作要求无缝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彻底颠覆按照学科理论体系的课程设计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课程内容拆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三大板块,对这三部分内容分别教学、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以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具备会计从业技能、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3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教学思路改革
调整教学思路,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以教材为依据,从进校以后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笔者对某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刚入校的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入学以前90%的学生对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物流转及与之伴随的资金运动更是从不清楚,在学生对此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理论知识的讲述,结果无疑是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添设感性认识强化环节。简而言之就是老师在系统讲述理论知识以前,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操作流程有个直观的认识。但是由于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想要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观察业务操作流程的可行性不高,因此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学生分组创建模拟生产型企业,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实物资产流转以及与之伴随的价值流转,领悟到会计核算的实质。在演示过程中要展示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在随后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接触相关概念时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教学模式的改革
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基本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重点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学生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够,无法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要想做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无缝结合,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将“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主场”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目的、以实践为途径”转换。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理论讲述后,组织学生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依次进行填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及时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让课堂所学内容得以消化。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依旧习惯性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按照学科的理论体系按部就班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背道而驰。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线转换为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依据。从课程内容的选取到组织教学,一切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安排教学顺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3.1 理论教学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部分主要讲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其中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的概念、会计的核算内容、会计的基本前提等;基本核算方法包括: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账户及复式记账等。理论教学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讲述会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时候,可以结合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通过图片及图表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就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3.2 实践教学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管理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四阶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分散实训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分散式实践在讲述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等内容时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分别展示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物题材,详细讲授各自的填制方法和要求,要求学生对各项内容分别进行单项实训。传统实践教学所给学生的实践资料一般都会以文字描述的形式阐述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这样会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工作时看不懂原始资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达到实训目的,在单项实训的过程中应按照工作情况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
(2)第二阶段综合实训,在学生掌握各单项基本操作后根据账务处理的程序给学生一家一般规模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作为依据,让学生根据以下步骤逐步完成。第一,在经济业务发上或完成是取得、填制、汇总和审核原始凭证;第二,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汇总和审核记账凭证;第三,根据记账凭证或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第四,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各类明细账;第五、对账、证、物等往来账项进行核对,并对核对结果在批准后进行长相调整;第六,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一整套的会计处理程序的手工操作,让前期所学分散、零乱的理论知识有机的集合起来,使学生明确企业核算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基础会计》课程而言,很难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因此考试方式有待创新,在考试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总分的50%。这种将实践操作纳入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系统的检测出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根据理论与实践各自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1)理论部分:依然采用卷面形式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践部分:考试内容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给定的经济业务基本涵盖了所学教材讲述到的基本业务,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考试业务量不可能太多,以20笔业务为限,由学生自由抽题。这一来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另一番面还能有效的避免学生考试作弊。
总之,为了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中职财会专业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2).
[2]刘继伟.会计专业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