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原理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

第1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2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研究现状;基本特征;培养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计算机界开始对计算思维引起重视,并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较多的一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教育领域更是开展了影响较大的相关研究。

一、计算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在国外,计算思维经历的认知和逐步推广的过程,尤其是在美国的教育界和一些学术机构对此广泛推崇,不仅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思维发展的专题讨论,更有许多相关的协会和组织如国家级别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团体级别的计算机协会以及数学研究所等在内的积极参与和响应。根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2009年在网上公布对CC2001(CS2001)进行的中期审查报告(CS2002Interim Review)(草案)中,就非常明确而具体地将“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计算思维”概念交集在一起,并对此提出该课程需要讲授计算思维本质的特别要求。由于计算思维在许多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直接促成起到了主要作用,其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Cyber能够实现的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的产生,CDI计划其主要目标是使用计算思维(包括在其研究领域产生的新思维、新见解、新方法)促进美国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产生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成果,[1]促使人们在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得到美国微软公司支持的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Computational Thinking:Aproblem 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报告在网上,对其研究成果和什么是计算思维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充分显示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美国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等各个学科领域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标志着美国在自然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保持和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绝对优势。

在国内,许多专家与学者也开始关注计算思维的发展,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所长、国防科技大学的朱亚宗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董荣胜教授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桂林召开了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具有标志意义的研究会,会议以“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为主题,开展相关的学术专题研讨,全国有80多所高校参会,包括70多位在此领域较有影响的计算机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在内的近百名专家,与会者围绕主题,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在“计算思维”领域的研究心得,以及它高校教育教学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着重探讨了在计算机学科教学创新中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作用,特别是结合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际,探讨了以课程为载体融入计算机思维的手段和方法,对提升和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级思维活动,它对计算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将人类行为理解与问题求解等一系列思维进行系统设计。Zenon W.Pylyshny认为大脑中发生的认知过程也与计算过程“强等价”,并从功能建构、代码符号结构、代码定义结构三个层面对认知过程进行了诠释[2]。中科院院士李国杰认为: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和数学思维,但计算思维远远不只是为计算机编程,它与“读写能力”一样,是具有抽象的多个层次上的思维,既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而它不属于计算机科学家独有,计算思维将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认为:当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存在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当前的教学模式关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而能跨越通用计算手段到各学科专业计算手段的鸿沟,应是基于通用计算手段的计算思维与计算能力,思维性基础教育应是改革的方向。

总之,对于计算思维的研究国内外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我国高校也在计算机科学教学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于计算思维概念、基本原理、历史沿革(发展阶段)以及今后的前景,特别是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计算思维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尚未有文献全面而详细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对于计算思维从何而来?它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怎样?以及如何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等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推动和促进计算思维的研究健康发展。

二、计算思维的基本特征

1、计算思维的原理

有学者认为:计算思维的原理包括机算设计原理、形理算一体原理和可计算性原理。所谓机算设计原理,就是通过利用运行规则(算法)以及与物理器件相结合,从而实现某个任务顺利完成的原理。自从计算机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之中,其计算思维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电子计算机的创造改变了世界,带给人们许多前所未有的惊喜,计算机的设计原理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果,可计算性原理亦即计算的可行性原理。所谓形理算一体原理,即是应用相关理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计算发现规律的原理。[3]在计算思维领域,就是从物理模型和物理图像出发,寻找相应的数学工具与计算方法进行问题求解。

2、计算思维的概念、方法和特征

计算思维一词由Jeannette M. Wing 于2006年提出,要弄清究竟什么是“计算思维”,这是计算思维研究最为关键和首要的内容之一。但众多专家与学者对计算思维的概念目前还未建立起统一的共识,并且每位学者对计算思维的触角和认知也是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概念去解释或理解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的相关设计和求解问题。周以真认为,计算思维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个特征(数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概念化,不是程序化;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是思想,不是人造物;根本的,不是刻板的技能;面向可以触及到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地方)以及涉及到的计算机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系列的各种方法(保护、冗余、递归,容错、纠错和恢复,抽象和分解,学习和调度,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等等)。[4]故综合以上观点:本人认为计算思维是我们的亲密伙伴,它是以思维科学为基础,体现了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方向,通过计算基础将思维科学为核心的认识论不断推向新的研究领域[4]。

三、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与策略

1、重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教育领域逐渐展开。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机构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计算思维教育、训练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高度重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它纳入学校课程的考核体系之中。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对计算思维能力训练和有意识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其设计与整体规划欠完善,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尽管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学生计算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但这些都是探索性的、小规模的和碎片化的,缺乏大规模的、系统化的和自觉的意识。我国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如《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已经列为完整成熟的计算机方法论的研究成果,[5]但对刚刚起步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而言,要走的路还很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尝试在医科学生中开设了“医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从学生学习和反馈的情况看,很受学生欢迎且反响较好。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进一步尝试开设计算思维能力的课程,达到学生培养的目的。

2、创新计算机思维能力方式和手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国家的兴旺和国力的强大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主动融入创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中

抢占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制高点,不负时代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严峻课题。因此,高校在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要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课程,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昂首阔步、充满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并保证我们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达到目的双赢。

3、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而计算思维理应成为高校课堂教学采用的重要工具。笔者所在的高校经过多年努力,教师与学生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达成了共识,在教学过程中也日渐体现其效果。已在教学当中逐步应用,但如前所述,由于人们计算思维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较高层次,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来说,计算思维还未成气候,并且在教学中的应用还限于是少数专家学者的行为,一般处于探索阶段、小规模或较为零散的实验性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应用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6]取得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经验。但总之,基于“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实例展示与应用来逐步完成,最终在人的思维结构中形成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思维定式”。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03.25-28.

[2] 阳小华,刘杰,刘志明,徐卓然.融入计算思维训练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高教学刊,2015.19.106-109.

[3] 黄玲玲,杨剀,王颖,黄欣阳,阳小华.计算思维特征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4.17.12-15

[4] 刘杰,阳小华,陈星,刘志明,张慧仁.提升计算思维能力的编程游戏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1.55-57.

[4] 万亚平,阳小华,刘志明,黄欣阳,马淑萍.计算思维系统化特征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99+101.

[5] 丁琳,王颖,马淑萍.MOOC支撑下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9.30-33.

[6] 龚向坚,邹腊梅,胡义香.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01.26-28+34.

第3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认知风格 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薛维峰(1973- ),男,重庆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零售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江苏 南京 21004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77-02

一、基本认知风格类型及特征分析

所谓认知风格(也叫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输入信息的加工方式。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结构都是不同的,信息加工的模式也就存在差异,不同的模式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完整的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功能如图所示。

1.认知风格分类的“二分法”。传统上,认知风格被分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种类型。这种“二分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右脑擅长形象思维,左脑擅长抽象思维,因此,认知风格就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但这种对认知风格的“二分法”存在严重不足:一方面,它只关注了信息加工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思维功能,没有按照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划分,忽略了其他认知过程。这种分类方法本质上是对思维方式的划分,而非认知方式的划分。根据上图,认知包括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而思维只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即信息的高度组织加工阶段。另一方面,这种划分方法假设了人类都具有“思维”的习惯,也擅长思维。事实上许多人并不擅长也不习惯思考,甚至面对重大决策时也凭感觉判断,说“人是感觉的动物”一定意义上也是符合事实的。

2.认知风格分类的“三分法”。考虑完整的认知过程,根据人的习惯和擅长的认知路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三种典型类型。一种是抽象型认知(逻辑型认知),即图中(1)号信息加工路径;一种是形象型认知,即(2)号路径;第三种是具象型认知,即(3)号路径。前两种认知风格的人擅长和习惯使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属于高级的加工层次。而具象型认知的人则习惯凭感觉、经验和情绪决策,使用的是大脑边缘神经系统的功能,他们擅长处理具体事物,而不擅长利用形象及符号进行思考。简言之,抽象型认知风格属于科技型认知,形象型认知风格属于文艺型认知,具象型认知风格属于技艺型认知。

认知风格的“三分法”是按照完整的认知过程进行分类的,除了思维外,感觉、知觉及情绪也被纳入分析范畴,这种划分方法涵盖了完整的认知类型,三种典型认知风格及其特征如表所示。

抽象型认知是利用符号、概念去分析、解构事物,具有线性、冷静、客观等特性,是理性和科学的认知方式,目的在于探究事物原理,适合理工科,是科学研究、技术设计的必要认知方式。抽象认知的优点是精细、条理,缺点是缓慢;形象型认知是利用图像、图表去表征、归纳事物,具有非线性、形象化、辩证性等特性,目的在寻求事物背后的价值、意义和联系性,是人文艺术思维方式,适合文科领域,优点是深刻、全面,缺点是缓慢,不够精细;具象型认知是一种非表达性的认知方式,主要通过直接操作身体、动作而非语言符号去感知事物,具有直接、具体,反映速度快,紧密结合经验等特性,目的在于理解具体、特定事物,而非普遍原理、流程和方法,适合技术操作、工艺、表演等领域。具象认知的优点在于直接、具体、快速、经验,缺点在于不够普遍,缺乏深度,不易迁移。

二、高职学生认知风格的基本特征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本科学生是不同的。本科生中理工科学生更擅长抽象认知,而文科学生则相对更擅长形象认知。高职生擅长具象认知的比例远远高于本科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活泼好动,反应快,操作技能强。同时,他们比较厌烦文字性的东西,不喜欢学习书本知识,写作、阅读能力比较欠缺。与抽象认知和形象认知两种认知风格相比,高职学生的具象认知风格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具体和直接。抽象认知风格的人擅长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形象认知风格的也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想象。而具象认知风格的人则很难脱离具体事物进行认知加工,他们在与具体事物的直接接触中才能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原理、规律。

2.感觉和经验。具象认知的人不习惯使用大脑神经中枢的高级思维能力,而擅长或习惯使用感官系统,也许他们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但却不习惯使用,只有在被逼无奈下才可能使用。感官系统的发达让具象认知的人对刺激和变化很敏感,在具体情境下容易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常识和经验。

3.实践和行动。由于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等高级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具象认知风格的人虽然不善于思考,但却非常善于行动,具有较强的操作、表演、运动等天赋,动手能力和肢体语言较为发达,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较强。

4.冲动和变化。具象认知风格的人属于感觉型认知,思维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新鲜、变化和刺激。感觉型认知也造成情绪多变、容易冲动等特点。冲动和变化都使得具象认知的人非常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喜欢求新图变。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目前,高职教育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翻版,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主要通过文字、图表来呈现,这是无法适应以具象型认知风格为主的高职学生的。根据具象认知风格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相对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1.总体策略。将“做中学,学中做”作为高职教学的总体策略,这一策略是与高职学生的具象认知风格特征相适应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是由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哲学,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而提出的。笔者认为这一思想对高职教育更有价值,因为,高职学生主要以具象认知为主,他们非常不擅长和习惯通过纯粹的文字符号学习,而擅长在实践中学习,擅长通过经验和操作学习,通过“做”高职学生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中做,做中学”的思想精华是学做合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不能只学不做,也不能只做不学。高职生的具象认知风格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完成知识体系形成,学做合一对高职教学是必不可少和最为基本的策略。

2.具体策略与方法。根据“学中做,做中学”的总体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具体策略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先做后讲或者边做边讲,用“做”带出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做老师才能讲理论,或者边做边讲理论,而不能直接讲解理论知识。因为具象型认知风格的人不擅长用文字、符号去理解事物原理,脱离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习惯在做中内化做事的方法及理解事物的原理,他们比较难以用语言表达原理、流程与方法,但却能做出来。所以,在进行理论性较强的技能与知识教学时应该设计试验项目和情境,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自己领悟,教师最后只要总结或者点明事物的原理、流程和方法即可。这种方法中,教师不再是讲解者,而是试验设计者、操作示范者和理论总结者。

第二,将教学载体生活化、情境化、故事化。高职教学应该将教材、课件等教学载体生活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载体,这样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和技能。因为,具象型认知风格的人习惯用感觉、常识、经验和直觉判断事物,难以离开具体事物抽象地理解原理、规律和本质。因此,如果能够将那些抽象深奥的理论与生活常识、故事及具体事物结合,做到生活化、情境化及故事化,高职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

第三,教学呈现方式生动化。尽量使用道具、模型、视频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尽量减少文字性的板书。因为,具象认知风格的人属于感觉主义者,对于高度抽象的文字非常不敏感,长时间接触文字、公式和其他抽象符号极其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而那些具体的道具、模型以及视频非常生动,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事实上,人类发明抽象的文字符号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更高效率地传递知识,如果借助文字符号就能传递知识,也没有必要使用那些具体生动的东西,毕竟,生动化呈现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代价。所以,针对以抽象认知和形象认知风格为主的本科生,我们可以使用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教学,这样知识传递的效率较高。但是,以具象认知为主的高职生则必须使用生动化的呈现方式才能有效传递知识。

第四,教学应该充满激情、不时穿插“新闻”。具象型认知者属于感觉寻求型人格,身体运动和动手能力强,喜欢变化和刺激,充满激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特别讨厌符号化、流程化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高职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能够讲课,还要能“表演”,将理论融入新鲜事物中,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

总之,由于认知风格的差异,不同的人认知同样的事物途径是不同的,高职生更习惯和擅长采用直接、经验、操作的方式学习。对于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应该采用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以“做中学,学中做”作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不仅要关心内容,更应该注重教学载体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采用符合高职生具象认知风格特点的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和宽.论认识过程中的具象思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89(3).

[3](美)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完整版)[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第4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第5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系统科学 城市管理与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规划 功能模拟

1 引言

步入20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增强。因此,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理念、办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事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们要更新观念、改良方法,用系统科学去发现、思考、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与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

2 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2.1 系统和系统科学

目前,国内外对系统的定义很多,其中相对简洁且认可度高的定义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有:(1)由若干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3)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从分析综合的统一性出发,研究影响和改变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般途径。

2.2 城市的系统性研究与其特征

城市的系统性是研究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系统性的基础。从浩瀚无际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称之为系统。城市当然也是一个由复杂交错的各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城市是一个灰色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复合,硬系统与软系统相复合的特点;其次,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既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次,城市是极为复杂的,包括众多元素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最后,城市是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简入繁,从单一到综合。这些特点,显示出城市系统既存在空间层面的转移,有包含时间轴的演化,贯穿于城市系统的始终。

3 系统科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对城市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将系统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中。主要的城市系统分析的方法有三种: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3.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作为城市总体研究方法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始终把城市看作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把城市整体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2)为城市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从城市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在目前条件下,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还主要用来进行一些宏观领域的分析和宏观政策的评价,定量化的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摆在城市问题专家和系统方法专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3.2 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PER是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的简称。运用PER方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计划,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2)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3)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方案,确定最佳方案;(4)执行计划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执行方案过程中,为不断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计划循环法”(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ek)、总结处理(Action))。

3.3 功能模拟方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是指在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的条件下,运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统模拟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模仿、简化与抽象。

常用的模拟分析方法是“列昂节夫”的投人―产出模型,及其扩充模型-SAM(社会核算矩阵)。在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维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灵敏度模型”,它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与调控。

4 结语

从我国规划理论的建设来看,目前正处于理性规划的阶段,也与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者与研究学者由来以久的使命感,从而才能使规划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综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1):15-16.

[2]张帆,朱嵘.基于 Mcloughlin 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吴伟.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第6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生态协同产业; 生态文化;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业; 生态科技;生态服务业; 补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04-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这就对构建新型生态产业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必须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必须发展生态协同产业;发展生态协同产业,必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这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协同产业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化建设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二)农业产业形态的演变趋势

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来划分,农业发展史上,农业产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刀耕火种;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靠天吃饭,以人力、畜力为生产工具,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以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工业化农业时代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在消除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演变过程中的又一崭新形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协同产业的子系统,将真正实现“农业---环境---人类”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生态农业的主要功能。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对此,农业部要求采取六项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重点促进农产品供给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劳动者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加快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探索建立国家奖补与农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生态农业的多种功能和特殊性质

第7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熊 英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 要 在目前 ,政府和众多企业都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让政府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业务办理的服务型的网络

平台 ,而本文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希望能够让这个平台来充当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网络桥梁。

关 键 词 服务型平台 ;政府 ;企业

0 引言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而企业的存在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 ,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方式并不多 ,而且

局限性非常大 ,而现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快速普及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来构建一个完善的服务型的

网站 ,来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 ,成为了一个可以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

1 目前此类网站的不足之处

尽管目前已经有不少这种服务型平台 ,但它们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

第一 ,并没有把服务的特点突出 ,不能够体现服务型平台的特点。一个企业的工作人员点击进入了这个平台 ,不能很好

地找到要找的东西 ,不够直观 ,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足够好的在线服务。

第二 ,提供的服务方式不够好。有些服务型平台 ,虽然提供了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相关的服务 ,但是提供的分类并不够科

学 ,都是按部门来进行分类 ,而不是按照办事的流程来分类 ,这样企业在网站上就很难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分类。

第三 ,没有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口。现在很多服务型平台都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借口的信息并不能统一 ,企业在获取了一

个部门的信息之后 ,由于数据库的独立性 ,往往不能同时有效的获得其他部门全部相关的信息 ,这样就给企业带来不便。

第四 ,网站技术性不足。目前很多服务型平台都是用比较旧的方式来构建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保护政府和企业的信息 ,容易泄露重要信息。

2 服务型平台的建设背景

2.1 服务型平台的定位

服务型平台的定位要基于公开、服务和参与这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的话就是 :

1)公开 :网站需要把有用的信息公开 ,方便企业查看。

2)服务 :提供各种有需要的服务 ,为企业和政府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3)参与 :积极让企业来参与网站的服务 ,不浪费资源。

2.2 服务的基本特征要做一个好的面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型平台 ,就一定要把服务的基本特征明确好,由于这个平台提供的是电子化的

服务,这些服务相比于传统的服务 ,有以下基本特征 :

1)快速 :跟传统的服务不同 ,不用排队 ,一切服务都可以很快地完成。

2)全时段 :正常情况下服务是全时段的 ,给用户带来便利。

3)高效 :能对用户选择的服务快速反应 ,提高效率。

4)低成本 :减少了现场办公 ,节约了时间和降低了成本。

5)便于创新 :由于网络的优势 ,提供了服务创新的有效平台。

3 构建服务型平台的基本原来和主要实现技术

3.1 服务型平台的设计原理在目前 ,要建立一个拥有多种功能的比较完善的网站作为

服务型平台需要相当复杂的技术。需要很多技术融汇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如 TCP/IP 网络技术、数据库、Java 语言编程、服

务器计算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安全管理和用户界面设计等技术。而服务型平台的技术框架主要是包括三个平台 ,分别是电

子政务网络平台、信息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

1)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用来承载电子政务的载体 ,宽带网络是它的核心部分 ;

2)信息平台是各种有效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 ,能够直观地看到需要的信息 ;

3)应用支撑平台则是用来承载每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交换和信息的共享。

3.2 服务型平台的技术实现服务型平台的服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个系统的实现需要设计许多较复杂的互联网

技术 ,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硬件平台设计完整的硬件平台包括有网络、服务器、存储媒介和安全设备等多种硬件平台的资源 ,这样才可以让网站能够可靠、高效、

安全地传输各种各样的数据。若是硬件平台的组合不合理 ,会严重影响网站的性能和安全性 ,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2)应用支撑平台设计

应用支撑平台包括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文件、工件间等软件资源 ,而应用支撑层是一个复合平台 ,由应用组件和应用的

基础框架来构成。应用支撑平台不合理的话,会让系统不稳定,造成崩溃。

3)用户平台设计

用户平台设计就是网站的 UI,一个网站的 UI 是用户对一个网站的初步印象 ,是最直观显示在用户面前的界面 ,能够接收用户的请求从而让系统

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4)系统安全性设计

系统安全性设计包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的防护体系来保护网站的信息安全不受攻击 ,还有保护应用层的安全。系统

安全也包括物理安全和访问安全 ,其中两个方面都会有一套完整的防护体系来进行防护工作。5)系统管理平台设计

系统管理平台的设计包括网络带宽的管理、网络设备和管理和应用层流量的统计分析 ,是一套完整的能有效执行管理员操作的管理系统。

3.3 服务型平台的技术选择

在硬件方面 ,要采用性能较高的服务器 ,配置好性能高的交换机、备份设备和防火墙。

系统软件方面 ,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开源的 Linux 操作系

统 ,另一种则是更多人使用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数据库一般采用 Oracle、SQL 和 DB2 等可靠性较高的数据库。

系统开发一般采用 J2EE 的 JAVA 开发的技术规范或者 XML交换标准。在开发这种网站的时候 ,一般都是采用国外相对先

进的技术路线 ,这样就能在之后的几年保持比较好的竞争力。

1)J2EE 架构。这个架构多数是企业来应用的开发平台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模块化地来组合一个系统 ,想要拓展的话十分容易 ,能做到资源不浪费 ;

2)XML 技术。在现在 ,XML 作为一种统一的文本语言 ,能够将不同系统的不同信息用统一的语言来显示 ,也能够转化

不同格式的信息 ,因此 ,XML 是目前网络的主流。

4 结论

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一个网络平台来和政府沟通交流、办理业务 ,因此本文在改进了目前网络上多数服务型平台

的不足之上 ,设计了一个能够满足企业和政府沟通交流和办理事务的综合服务型平台。本文所设计的服务型平台所采用的架

构和技术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和合理的 ,能够满足企业和政府的服务需求 ,也提高了企业和政府之间业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丁海洋.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工程思维;培养途径

Elementary analysis of quality structure and cultivation approaches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Zhang Yanqiu, Jiang Shuyong, Tang Ming, Tong Yongxiang, Wu B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innov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our country. Quality structur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ngineering thinking. Based on knowledge system of theory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team and establishment of engineering simulation platform, the basic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is generaliz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quality structure; engineering thinking; cultivation approach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以技术经验为导向的技术教育、以基础科学为导向的科学教育和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由于长期以科学教育模式为主,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并且忽视工程实践教育,因此,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为此,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实施,表明我国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视,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指明了发展发向[1-3]。毋庸置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近年来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真正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工程师才是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应该采用怎样的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课题,也是卓越计划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工程思维的基本内涵,探讨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并介绍其培养途径。

1 工程活动与工程思维

工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目的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需要。工程的核心特征是构建性,工程活动必须能够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然而,工程活动在改造客观物质时,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基本原理,以技术为基本手段,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研究工程活动的基本内涵时,就不能不涉及科学和技术问题。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和工程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三大社会实践活动,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但它同样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而技术也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可以看做是改造、控制和协调多种要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方法和知识,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表现形式。当然,任何技术的发明,都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用图1来概括。

图1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1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和工程属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种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员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当然也有一定的联系。与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相比,工程思维在内涵上更宽泛,在形式上更复杂,在内容上更丰富。李伯聪等学者在其《工程哲学》中系统阐述了工程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认为工程思维是在工程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是一种筹划性的思维,其核心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赋予工程思维科学性、艺术性、逻辑性、可错性、可靠性和容错性等多元化特点[4]。

2 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

卓越工程师之所以能够卓越,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结构。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应该包含丰富的知识结构、合理的技术结构和良好的思维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应该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力学等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相关法律、经济、财务、管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一名卓越工程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不会因违背科学常识而导致工程项目失败,也不会违反政策法规或破坏生态环境。在技术结构方面,卓越工程师可能会因为所从事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如对一名机械设计工程师而言,他应该具备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能够熟练应用平面设计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能够精通有限元模拟技术等,而对于一名材料工程师而言,他应该具备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加工技术,掌握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能够精通材料设计和分析的计算模拟软件。在思维结构方面,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更重要的是具有工程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工程师的素质结构中,思维结构对其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一名工程师,只有具备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保证工程产品的设计可靠而不出差错。而发散性思维、收敛思维和逆向思维,更有助于工程师的创新。一名工程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在遇到工程难题时,才能想到更多的突破办法,找到更多的解决渠道。一名工程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收敛思维,才能从众多的工程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3 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培养途径

3.1 完善理论课程知识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的优良素质结构,高校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课程体系。因此,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科学教育或技术教育模式,实现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开设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力学等基础课程,而且要丰富专业技术课程体系,还应该开设一些培养学生思维的课程。即使在开设的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中,也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总之,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容易被学生掌握和接受,但思维的培养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对于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远比单纯地积累知识更重要,这也是能够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2 丰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对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略显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的模式单一。从基础实践教学的角度而言,工程训练中心仍是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但从目前全国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但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仍以传统的金工实习为主。客观而言,金工实习中铸、锻、焊、车、铣、刨、磨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技能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它对于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即思维实践方面,作用很小。不可否认,一名工科本科毕业生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来自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他的熟练技能操作。因此,在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应该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技能实践和思维实践的相互融合。

3.3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在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的培养过程中,其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培养相对容易,因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与理论的距离更近一些,对教材和课本有更多的依赖性,而且目前高校中并不缺乏理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然而,对于卓越工程师思维结构的培养,则不是理论教学所能实现的,只有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在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所需要的师资队伍的要求。事实上,培养卓越工程师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深厚的工程技术背景。要想培养出一名卓越工程师,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卓越的工程师,他对工程设计、工程运行和工程管理等活动要有深刻的理解,并亲身经历过各种工程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加以有效解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带入工程情景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引导学生走入工程思维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目标。对于缺乏工程背景的教师而言,如果只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工程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解答学生提出的关于工程实践的疑问。因此,高等工科院校要想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必须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4 建立工程模拟教学平台

我国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论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很难真正让学生建立起工程概念,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学生工程概念的建立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必须在真实的工程活动情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工程知识的学习,再多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实践教学,也不如学生亲身经历工程产品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等工程活动收获多。然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相对匮乏,而且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的结合不尽如人意,所以,高校很难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实际的工程环境。因此,当务之急是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在投入较少的教学成本的条件下,建立一个虚拟的工程模拟教学平台。所谓工程模拟教学平台,是以某一个工程项目或工程产品为依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质保、销售等工程链的运行模式,能够从这种虚拟的工程环境中感受工程、体验工程和学习工程,从而达到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的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笔者基于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工程思维的基本内涵,对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简单探讨,同时,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期望有更多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关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相互切磋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

参考文献

[1]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7):21.

第9篇: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

论述了学科范畴研究在学科成熟发展期的发展性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政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思路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发展期学科范畴研究综述一、学科范畴研究的发展性背景与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型的、自然生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理论、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原理与实践研究硕果累累。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及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又有很多的困惑与争论,这都需要重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反思、研究、澄清、定位与拓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学科理论基石的学科范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研究能有效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体系框架,同时不断拓展各理论结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研究对象、内容、路径、领域、过程、原则、方法、启示和反思。

二、学科范畴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学界已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这其中,不乏从各种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含义、特征、功能、建构原则、体系结构、理论创新等提出创见的力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

但是,学科范畴理论研究的数量总体上还很少,而且不成体系,众多学术论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也尚未对其作出明确、严格、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对一些学科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描述,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弄清学科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诸多学者以不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起点进行建构,但这些学科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逻辑论证不够充分、严密、合理,还存在很大分歧。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研究会日益成熟。我们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使之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三、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多元分析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筹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支撑,并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科范畴问题。

2.文献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中应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收集资料的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批判地

转贴于

继承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