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有关桥的谚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桥的谚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桥的谚语

第1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桥本甲状腺炎;关系

桥本甲状腺炎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晰,基因与感染等环境因素均可引发本病。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可能是引发桥本甲状腺炎病因之一,然而也存在不同意见。Hp是寄生于人胃部的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而人体的多种疾病均与其有关,如慢性胃炎、胃癌、心肌炎、妇科疾病等。Hp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在发达国家中约有50%人群有Hp感染[1,2]。本研究通过测定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Hp感染率以及抗Hp治疗对患者的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的影响,试图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100例健康人群最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关于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标准,并经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观察组男73例,女107例,年龄30~56岁,平均(40.8±6.5)岁,对照组男75例,女105例,年龄30~57岁,平均(40.5±6.6)岁。排除消化道疾病及心肺肝肾疾病者、感染、糖尿病、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3个月未服用过抗菌药物及质子泵抑制剂者。

1.2方法 对两组进行Hp检查,统计出检测为阳性的人员,对两组进行对比。随后将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检测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进行抗Hp感染治疗,非治疗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的TPOAb与TGAb滴度两个指标,并做对比。

1.3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采取χ2 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经检测后观察组Hp感染率为66.67%,对照组为46.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Hp根治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患者的性病、年龄、体重指数BMI、消化道症状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TPOAb与TGAb滴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p根治治疗组治疗后的TPOAb与TGAb滴度分别为(101.4±21.4)U/mL、(202.4±41.4)U/mL,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治治疗组治疗后的TPOAb与TGAb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桥本甲状腺炎的特异性抗体为TPOAb与TgAb,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含遗传倾向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遗传易感者暴露于感染等环境下会加大桥本甲状腺炎发生的可能性。在环境因素中,细菌和病毒能模仿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抗原表型,在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阶段起到关键性作用[3]。我院位于离海较远的山区,土壤、水及食物中碘含量不足,而碘是甲状腺用来合成与分泌甲状腺素的原料,缺碘就会使得甲状腺素合成与分泌就不足,易引发甲状腺炎。故我院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较多。

Hp是寄生于人胃部的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寄居于胃粘膜,能影响人的免疫功能,因此有可能引发桥本甲状腺炎。本研究结果也表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具有更高的Hp感染率,而桥本甲状腺炎抗Hp抗体IgG、IgA和TPOAb、TgAb均呈现正相关。可见,Hp感染和桥本甲状腺炎是相关的。本研究感染Hp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在根除Hp治疗后,患者的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滴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Hp感染有可能是桥本甲状腺炎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发生的,Hp通过诱导和甲状腺抗原产生的交叉免疫反应,激发自身免疫反应。Hp感染引发急性胃黏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若不能有效清除此类感染,这种急性细胞浸润将被免疫介导的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浸润逐步替代,促使炎症细胞因子扩散,作用至远处器官[4]。故Hp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出现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较正常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经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有助于桥本甲状腺炎的治愈。

参考文献:

[1]Papamichael KX,Papaioannou G,Karga H,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endocrine disorders:is there a link?[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2):2701-2707.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炎[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9):784-788.

第2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地方特色自然风光的谚语:1、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2、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指三叠瀑布)

3、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被誉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有名泉七十二处,号称“泉城”。在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首位,人称“天下第一泉”)

4、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连长江,南通四水,江湖交汇,水天相连,面积243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巢湖,位于安徽省,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七条长江、八个巢湖加起来的水量,只及洞庭湖一半。形容洞庭湖水量之丰富。)

5、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描绘了杭州细湖苏堤的美景。苏堤俗称“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圃、跨虹六座石拱桥,以使内外两湖湖水相通。堤上遍植杨柳,间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6.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很多雪山的特征。)

赞美自然风光的谚语: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3、华山自古一条道

4、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5、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6、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7、不到文殊垸,不见黄山面

8、不到长城非好汉

名胜风景自然风光的谚语: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2、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3、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4、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被誉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有名泉七十二处,号称“泉城”。在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首位,人称“天下第一泉”)

5、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描绘了杭州细湖苏堤的美景。苏堤俗称“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圃、跨虹六座石拱桥,以使内外两湖湖水相通。堤上遍植杨柳,间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6,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7,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9,泰山天下雄 华山天下险

关于自然动物常识的谚语: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关于自然常识的谚语:

早上勾勾云 大雨如倾盆

鸡猫狗乱跳 地震要来到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关于自然天气常识的谚语: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第3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 更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文章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民族特色

作者简介:黄晓林(1963-),女,壮族,广西田林县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43-02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经过千锤百炼而凝成的习语,它们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意义和结构比较稳定。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窗口。学习、比较和研究英汉习语,可使人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魅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缘由,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习语这一典型文化现象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地域环境差异

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 变有着重要影响。骆世平认为: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科学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

1、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四面环海。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语言中,形成了许多与海上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如know the ropes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众多的风帆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操作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类似的源于海上生活的习语很多。如: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As close as an oyster(对应的汉语谚语:守口如瓶)。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Plain sailing(对应的汉语谚语:一帆风顺)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国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都有大陆文化的特点。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量较少,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缇、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英汉语的鲜明区别在于英国人用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山川物产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竹报平安等等。例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欧洲特别是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有见到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所以,在英语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的差异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都往往大相径庭。

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人依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老百姓。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特点。中国人一般都认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不同的传统看法。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如:英民族用狮子而汉民族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跃龙腾” “虎踞龙盘”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宏伟之意。“虎”用来比“勇猛威武”、“生龙活虎”等。

在习语方面,英汉的对应词上也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相比之下,英美的家庭关系松散。对于婚姻,英美人特别注意爱情这一前提,而中国人对爱情很含蓄、深沉、保守,很少有爱情方面的习语。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汉语“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英美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Don’t expect strangers to do for you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self(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表明每个人是自主的,独立的,而不应该依赖别人而生活。

英美价值观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取向方面。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仁爱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而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种下灾祸,谁就遭殃。)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四、历史背景的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存于习语当中。英语习语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drop the pilot”原为航海用语,指船到泊或过了险区后,就叫领航员下船。1890年3月29日,英国《笨拙》(Punch)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身穿领航员服装,被解除职务。此人曾任首相等职,为德国在澳洲确立霸权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后因与皇帝威廉二世意见不一,于1890年3月被解职。Drop the pilot便被用来表示成功后抛弃得力助手或功臣,相当于汉语的“过河拆桥”之意。

英语习语源自古希腊的较多: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或被当做工具使用的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意为“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源于《伊索寓言》、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中国的习语许多是和特定的历史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如秦汉之际,山东出了不少丞相(萧何、曹参、韦平、孔翟等),山西出了不少名将(白起、公孙贺、傅介子、成纪等),所以汉时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习语。三国时代的吕布,人美勇武,所骑的赤兔马骄骏善弛,所以流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说。宋代的名将岳飞用兵“善以少击众”、“猝迂敌不动”,所以金兵中有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家喻户晓,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条习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深地打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烙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古时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我们进行英汉 idiom(习语)文化差异性比较研究,是相对于英汉习语相同性而言。任何语言,它们之间一定会存在着相同的结构、表达方式。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刘振铎.汉语辞书大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第4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2013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贵州省布依族数学文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zc169)

摘要:数字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布依族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自己的数字文化观。本文通过研究布依族在祭祀、日常生活、铜鼓、谚语等方面表现对“三”和“十二”两个数字的崇拜现象,发现布依族对数字的崇拜源于稻耕文化下敬畏大自然、避祸避凶的心理慰藉和企盼平安吉祥、期盼美好生活的的民族文化心理;通过研究布依族数字崇拜这一现象发现,数字崇拜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也存在,说明数字崇拜具有民族共通性。

关键词:布依族;数字崇拜;共通性

数字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于受本民族文化心理、、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褒贬吉凶和象征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地方色彩和特别的文化内涵,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能够生动形象地显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各自的数字文化观。所谓数字崇拜,是指人类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对某一个数字或者某一类数字特殊的好恶、褒贬、释义和神化。布依族先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数字文化,表现为对某些数字产生敬畏心理并崇拜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这些数字的崇拜。

一、布依族的数字崇拜

(一)布依族对“三”的崇拜

1.祭祀文化中的“三”。布依族祭拜时拿着3根香火叩拜3次;以前各个村子有铜鼓的时候,过大年祭拜祖先时还要敲铜鼓3声请祖先下凡来过年。三声铜鼓,叩拜三次,三根香火,表示布依族祭祀天神,地神、祖先三路重要的神,祈求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感恩祖先。

“祭山”是布依族人集体祭祀山神的一种活动,祭山后须“闲三”,即三日内不得进山采伐,下田劳作

超度亡灵中有一种仪式叫做“绕棺”,送死者上山的前一天晚上,孝子们沿着棺材顺时针跪地绕三圈,表示给死者送行;然后再逆时针跪地绕三圈,表示不让已被送走的鬼魂认出归途,让死者死心前去。送葬的第三天清早,所有直系亲属都要来为死者“复三”,拿着供品先到墓前祭奠以后即回孝家吃,这是亲友们敬贡死者的最后一餐饭。这种祭祀活动,起到了凝聚族群意识,促进人们互助,遵循人伦纲常的稳定和睦作用。

泼水饭,有的病人家认为是什么饿死鬼缠住了病人,就用半碗冷饭加些冷水,用三张纸钱烧化在饭中,端到病人面前念各路凶杀鬼、饿死鬼等名字,叫他们吃完这个饭就不要来缠病人了,然后在病人头顶转三圈就拿到三岔路倒掉。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能够减轻病人的病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百家饭,就是有的人认为病人命软,招鬼欺侮,就要吃百家饭来让自己强大命硬。于是到一百户人家去讨米,每家三粒,讨齐后煮给病人吃。这种方式也体现布依族人民具有相互帮忙、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三月三”、“六月六”是布依族普遍的传统节日,它们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这个节日的名字也含有“三”或是“三”的倍数。这不能不说布依族对“三”这个数字的热爱和崇拜。

2.日常生活中的“三”。北盘江沿岸的每一个布依族衬寨都有村寨神房。它是各家各户祭祀的共同住所,布依族称“报吉兜”。实际上是氏族神的象征。神房高约三米,用楠竹搭为三层,上层供酒六杯,中层供土布和织布梭子,下层供鱼、公鸡和猪肉,它是全寨最神圣的地方。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其中的干栏式楼房一般分为三层,下层住牲畜,中层住人,上层装粮食,且建筑一般分为三个开间。

布依族人家添小孩时,出生的第三天早上叫做“三朝”,就举行生命降生庆贺仪式,同时算好吉日办月米酒,通知外婆家和亲戚前来祝贺小孩的降生。结婚后的第三天也叫“三朝”,新娘就要回门,回门的那天早上新娘就要给同姓家族的每户人家挑水,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二是为了让新娘认识本家族的亲戚。这两种“三朝”,表达了人们期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子孙延绵不断。

3.谚语中的“三”。谚语,布依语意为“古语”,和其它民间文学形式一样,布依族的谚语也是丰富多彩的。和“三”有关的谚语也有若干。“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坏来哪节好”,“三穷三富不到老,十磨九难难出头。”说明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提醒人们要有思想准备,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又比如“鸟看三下才飞,人要三思才行”,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做事要谨慎、小心稳妥。

(二)布依族文化中的“十二”

1.铜鼓中的“十二”。铜鼓鼓面正中有光体,其外十二角光芒,芒的周围又有十二道同心圆的晕圈,每一芒代表十二地支中之一支,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十二方位的大神均收入十二芒中。铜鼓的这种图案设计与布依族古歌《十二重天、十二层海》对大自然天体的崇拜和幻想的反映。因为布依族先民怀着敬畏惊恐的心理去征服大自然时,只有通过神话去壮大自己的勇气。

2.布依族祭祀中的“十二”。在丧葬仪式中经常使用铜鼓。“铜鼓响过十二音,鼓声传到天庭,天神迎接亡魂,步步上天庭,一上一层天,二上二层天……十二层天走过了,从此永坐天庭,保佑人间享太平……”,从摩公念的这段歌词,我们可以感悟到布依族非常崇拜“十二”,用“十二”声铜鼓声才可以超度亡灵上十二层天,才能感化神仙,到达理想的极乐境界。

祭桥,祭桥一般是久婚不育夫妇为求子嗣,先请摩公算好日子、地点,准备好祭品和十二尺布到指定地点举行仪式,然后用石块和木块搭起一座简易的便桥,方便路人通行。布依族人信奉“好人有好报”,认为为他人搭桥铺路做好事,能给自己带来福祉,实现自己的愿望。

3.日常生活中的“十二”。布依族在敲铜鼓时还唱到:长男在子方,次男在丑方,小男在寅方,长女在卯方,次女在辰方,小女在巳方,长妇(媳)在午方,次妇(媳)在未方,小妇(媳)在申方,长孙在酉方,次孙在戌方,小孙在亥方。由此看出布依族的方向分为十二个方向,按照十二地支来记。布依族赶集也是按照十二地支来赶,赶场日期按十二地支来排列,一个场十二天赶两次,六天赶一场。场的名字一般以十二地支来记,比如候场、马场等等。另外布依族的“荷包歌”必须唱足十二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十二部对歌是布依族情歌的一种,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分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又比如现在人们办喜事封红包也是十二或者是十二的倍数。比如十二元或一百二十元等。

二、布依族对数字崇拜的原因

通过以上布依族的数字崇拜的描述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布依族对数字的崇拜是源于稻耕文化下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期盼吉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布依族对“三”的崇拜源于稻耕文化演变出来的对“三神”的崇拜

布依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以种植水稻而闻名,是我国最早从事水稻种植的民族之一。从事种植业特别是水稻种植离不开山、水、地、雨、太阳、河、树等自然物,因此布依族崇拜的对象与水稻种植有很大关系,就产生了关于土地、山、太阳、水、树、石头的崇拜观念

(二)布依族对“十二”的崇拜的原因

布依族对“十二”的崇拜可能源于古歌“十二个太阳”,布依的很多古歌反映了人对自然物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而十二刚好代表十二个太阳,“十二个太阳”古歌里刻划的卜杰造太阳、射太阳、布日月,刚烈威武,神通广大。也可能和布依族先民认为天有十二层,海有十二层有关,因为古歌《十二重天和对十二层海》记载,人死了之后就能够到十二层天去,脱离人世间的痛苦,于是就形成了对“十二”的信仰和崇拜,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多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和十二产生关联。

另外,对吉祥数字的崇拜是一种趋吉避害的心理表现,尤其是民族弱势族群面对生活的无奈时一种心里安慰

三、布依族的数字崇拜与其他民族数字文化的共通性

虽然数字有适合自己的文化圈,但这些圈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各种文化中的“三”与布依族文化中“三”的比较

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三”代表一个完美的整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统一,产生了神圣的“三一思想”;汉文化认为“三”是一个十分神圣、圆满的数字。因此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都与“三”有关,比如老子的《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三”衍化而来的;将日、月、星归纳为“三辰”;天、地、人称为“三才”。而苗族民俗宗教活动特别是祭祀活动,要用三杯 (或碗) 酒,三条鱼,三碗肉,三元钱或者三的倍数量都属于图吉利,表示尊敬。“三”在佛教中发挥着统合观念、组构思想的结构素作用,构成佛教世界观基础的是三世说和三生说为轮回思想和报应思想奠定了条件。由此可见,“三”在很多文化里都是受到崇拜的,具有民族共通性。

布依族对“三神”的崇拜与易经中的“三才观”――天、地、人不谋而合。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基于古代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各种文化中的“十二”与布依族文化中“十二”的比较

从各种文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崇拜“十二”,在希腊神话中有进入万神殿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在传统的犹太教习俗中,女孩到了十二岁要举行成人礼;佛教中,对于轮回的解释称作十二因缘论;汉文化把“十二”作为阴数之极,因此与十二有关的事物也很多,比如易书《乾坤谱》中的”十二”数指的是乾卦六爻,坤卦六爻;十二地支;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钗等。而布依族也把“十二”作为吉祥数字,比如十二个太阳,十二重天,十二层海;方向有十二个;铜鼓有十二道光芒等,铜鼓鼓谱有十二则等。“十二”不仅出现在布依族神话古歌中,也出现在各种仪式和文化载体中,寓意是希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通过比较各种文化对“三”或“十二”的崇拜,我们可以断定,人类对数字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们认为数字是世界的本源。同时也隐含着布依族先民不是封闭地发展自己,而是与各族人民不断交往融合、发展友谊、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交流,布依族文化才不断发展得以延续到今天。

参考文献:

[1]白春阳.中西方数字文化差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P50-53

[2]俞晓群.数一一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4卷地4期:P148-157

[3]肖毓.论布依族祭祀的文化特征[J],兴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P18-22

[4]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九)[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P147

[5]马启忠.布依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P105

[6]戴杰.当代中国数字崇拜的文化解读[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P73-76

第5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因此,在童话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始终以童话故事的读者――儿童为中心,从孩子的视角欣赏原作,从而实现第一个“视界融合”,即译者和原作的沟通。为实现第二个“视界融合”――译本和目标读者的沟通,译者应起到桥梁和媒介的作用,重视儿童的阅读需求。并且,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应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而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还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对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选取《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三个中译本,其中,赵元任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一方面为了迎合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例如,他将“housemaid”,“fairytales”,“yer honour”,“you coward”and “curtsey”分别译为“丫头”,“仙人传”,“老爷”,“贱奴才”和“请安”,这是旧中国时期的一些用法,为那个时代的儿童所熟知。但是对于现在的读者尤其是孩子,就有些陌生了。再如,在第二章中,赵元任将“Christmas”译为“过年”,目的是为了使它更容易被那个时代的儿童读者所接受,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几乎无人知晓西方的圣诞节。然而,“视界期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时代在变迁,文化在融合,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庆祝西方的圣诞节。因此,当今的中国儿童对于“圣诞节”没有丝毫的陌生,可以直译。此外,今天的孩子可以通过电视机、收音机、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异域文化,所获取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孩子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可以从另一种文化中获取愉快的经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新的术语或表达。因此,在文化元素的翻译中,异化更胜一筹,能更好地开阔孩子的视野。

吴钧陶的版本中用了异化加脚注。何文安,李尚武在译本也采用了异化,并且试图将注解自然地融入行文中。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终究还是取决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译本都遵循了这一点。译者始终以儿童读者为中心,译本力求符合孩子的审美和理解力。读者在文本意义的实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本只有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三个版本在文化元素的翻译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名字

原著中很多专有名词是由首字母大写得来的,比如:the White Rabbit,the Duchess,the Mouse, Cheshire―Cats,the Hatter,the March Hare,the Crab,the Magpie,the Canary,the Cat,the Dormouse,the Duck and the Dodo,the Lory and the Eaglet,等等。分别译做“白兔子”,“公爵夫人”,“老鼠”,“赤县的猫”,“帽匠”,“三月兔”等。其中,“赤县的猫”和“三月兔”听起来很陌生,中国的读者会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猫和兔子。原著中的Ches-hire-Cat指的是一种奶酪,包装上印有一只咧嘴笑的猫,谚语“togrin like a Cheshire Cat”就来源于此。这种谐趣是没法译出的。赵元任先生为了押头韵,将“Cheshire-Cats”译为“歙县猫”,但是这种译法会误导读者,以为英国也有个“歙县”(在安徽省)。所以这里采用直译更妥当。而“三月兔”则跟另一则谚语有关“as mad as a March Hare”,因为三月是兔子的期,这期间兔子会变得焦躁不安。这层含义对于理解原文并无影响,因此可以忽略,采用直译。

原著第四章提到两个名字:Pat和Bill.俩人都是白兔家的工人。比尔是只小蜥蜴,他的工人身份体现在他的语言中,而中文中的“比尔”只是男孩的名字,没法体现他的身份。

Pat和Bill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但书中没有交代他是什么动物。“Pat”是典型的爱尔兰男子的名字,这层含义体现在他的爱尔兰方言中:

“Sure then I’m here! Digging for apples.yer honour!”

“Sure,it’s an arm,yer honour!”(He pronounced it“arrum”.)

“Sure,it does,yer honour:but it’s an arm for all that.”

“Sure,I don’t like it,yer honour,at all,at all!”[1]

典型的爱尔兰方言每句话以“sure”开头,用“yer”代替“your”,将“arm”的音发为“arrum”,等等。赵元任将“Pat”译为“八升”,“yer honour”译做“老爷”,“arrum”“胳巴膀子”。在另外两个版本中分别译做“佩特”,“大人”,“加巴子儿”;“帕特”,“主人”,“胳布”。从译文中,读者可以体会Pat的英文不是很标准,操着一口方言,但无从知晓哪种方言。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只能舍弃文化信息的传递,从发音上尽可能的接近原作。

二、谚语

最后,对比下两条谚语的翻译。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2]

“Take care of the sense,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3]

“近猪者黑,近麦者白。”

“不以字达辞,不以辞达意。”[4]

“羽毛一样儿,鸟聚一块儿。”

“意义小心照顾,声音不费工夫。”[5]

“毛色相同的鸟儿总在一起。”

“只要意思对,声音自然正。”[6]

三个版本中,赵元任采用了归化法,形式押韵,但是内容太具有中国色彩:后两个版本都采用了异化,并且吴钧陶的版本加入了脚注,更能帮助读者了解谚语的来源。在谚语的翻译中,笔者认为异化优于归化,因为前者更加忠实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Carroll, 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M].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3:63.

[2][3]Carroll, 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M].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2001:110.

[4]刘易斯・卡罗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赵元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5.

第6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一 、在字母教学中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法,扩展新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能力,从而来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在字母教学中,为便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字母,使字母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扩展各类与现时生活密切相关的缩写词,特别是生活中的热点如KFC,CCTV,PRC,Am,Pm,WTO,IC,KTV,DIY等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练习了字母的发音,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思维,课下积极搜寻自己身边的英语缩略词,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为增强。

    二、 词汇教学中,适当扩展词汇的内涵与外延,增强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架起词汇学习与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从而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动物词汇教学中,适当扩展在 中西文化中,人们对dog, tiger与dragon, horse与 ox, sheep与 goat等的不同的看法和 用法。 "dog"在外国被视为与人一样尊贵的动物;因而有"love me,love my dog"之 说,而"dragon"在中国虽被认为是吉祥之物,但在外国却是邪恶的化身; "sheep"在 英语中表示好人,能干的人,而 "goat"表示坏人和不能干的人。在颜色词汇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各种颜色后,我说:"I'm in the pink "(身体健康),学生立即望我身 上看,却没有找出"pink"(粉色)的东西,学生立即产生了疑问,好奇心大大增强,疲 惫的心情为之一震,情绪高涨,我说pink在英文中表示身体健康,同样,blue表示心情灰 暗,心情不好。在讲解器官的单词后,适当引入有关的谚语或俚语,如green eye表示某 人得了红眼病,嫉妒别人,而green hand表示新手。 另外,在词汇教学中,增强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了"left,right" 后,告诉 学生这是体育口令的"一、二、一",在学生学了east,west,south,north后,让学生说 "east,west, north,south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窝) 在学 习了"player,team "后,让学生说:"One player doesn't make a team."(字面意 思是一个球员组不成一个球队,言外之意是团队不是靠一个人来取胜的,教育学生要有集 体观念。)

    三,利用俚语,谚语,小诗来扩展语法点教学,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better的过程中,让学生说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在学习比较级,最高级good,better,best 我让学生说小 诗good,better,best; 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becomes better,better becomes best. 而小诗The birds are singing, the flowers are smiling.We little friends are running and jumping.练习现在进行时。在教学be going to 的句型中,让学生一边 打节拍一边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小诗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be?

第7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年前,我们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编写了《寿星列传――古今中外百岁寿星的养生经》一书,为此,我们查阅了数十位百岁寿星,发现在百岁寿星中,很少有大腹便便的肥胖者,收入《寿星列传》的100位百岁寿星,体型清瘦者占60%以上。我们走访的数十位百岁寿星,也是绝大多数为“老来瘦”的。单以上世纪80年代后历届上海最年长的人瑞孙小狗――苏局仙――曹建新――嵇如江――孙瑞庆――沙云瑞――陆涧苹而言,大多也是清瘦者。如享年111岁的沙云瑞老太(2002年去世),是本世纪初上海市第一人瑞,她身高约1.6米,体重50公斤多一些。

“老来瘦”的百岁寿星,古今中外不乏其例。西晋时期117岁的高僧佛图澄,身材颀长,史称“年虽耄耋,但形如云松,飘然有神仙之貌”,晚年还辅助后赵政权,参议军政大事,被尊为“大和尚”、“国之大宝”。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地区,这里的百岁老人比例很高。居住在高加索地区阿迪格山村的百岁农民哈吉基迈德・库费莫维奇・亚加诺夫又长又瘦,但身板硬朗,动作麻利,谁也看不出他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了。他135岁再婚,妻子才25岁,是他的第九房妻室,这也许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年长的新郎了。当代百岁寿星中的清瘦者更是比比皆是。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乡106岁的老寿星齐墨龙面部清癯,双眼分外有神。他说,他的长寿和他一生坚持劳动有关。老人的一生是在田园中度过的。百岁以后,他还在自家的园子里做一些锄草之类的农活,可以说是他的劳动造就了他清瘦而又硬朗的身体。

天津市红桥区如意巷大街 105岁的贺永庆也是一位身体瘦朗的老人。他身高1.6米,体重57公斤,饮食大多以杂粮为主,定量定时,早中晚三餐饭量递减,且不乱吃零食,平时还喜欢散步。现代医学表明,老人适度节食,不仅能延缓衰老,防止肥胖,而且还可减少肿瘤的发生,保护机体各系统的器官。老人长年坚持科学饮食,难怪肥胖对他也“敬而远之”了。贵州省务川自治区茅天镇仡仡族 147岁的“中国长寿之王”龚来发身高仅1.4米,体重30多公斤,但身板硬朗,精、气、神十足。他曾自豪地说:“别看我长得瘦小,但我的长寿还真离不开它呢!”使人惊奇的是,。身材瘦小的龚老在 129岁时,竟返老还童,长出满口新牙,令人称奇不已。

百岁伉俪中的“老来瘦”者也不乏其人。广西省博白县沙河镇沙河村的梁志德(103岁)、张华玉 (101岁)夫妇双方体型均显得清瘦干练,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思维敏捷,谈吐风趣。他们的饮食以红薯、南瓜等杂粮及其他清淡食物为主。60岁以后,几乎每天都吃以猪肉、炸豆腐和黄瓜皮一起拌的混合菜。

第8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一、学会积累

知识就是积累,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储备,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课内积累

除了一般常规的词语、成语、名句、古诗、文言文积累外,还要求学生在学完文质兼美的范文后,摘抄背诵文中好的或有启发性的句子或段落。

2.课外积累

可让学生准备3个笔记本。一本记录每堂的前5分钟演讲。找学生演讲有趣的、有益的小故事,其他人做概括的记录,花的时间不多,只要长期坚持,定收获不小。

另一本为摘抄本。每天规定学生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抄自己欣赏的文段,加以点评。教师可酌情推荐一些书籍,如中外名著、经典散文、诗歌、戏剧等,每周抽一节课或用自修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由学生上台朗读交流,说说自己的点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互相促进,共同积累。

第三本是剪贴本。学生在阅读时,如遇到一些好的素材、资料,要注意搜集,如果允许的话,可把这些资料剪裁掉,粘贴在本子上,储备自己的“文库”。

这样积累的方式,教师要正确的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如成语接龙,背诵古诗、名句比赛等活动。总之,通过这些活动,养成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与课文相关的延伸性作业

1.课前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在学习每课之前,结合课文内容,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搞好课前预习。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情况,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延伸性作业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可以结合中华古诗文背诵活动,设计以下题目: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人的意象里就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尤其喜爱月亮,诗人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请你利用身边的一些媒介查找一下,人们还常用哪些词来称呼月亮?注明作者、出处、原诗句,也可以辑录有关咏月的诗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

三、开阔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完课后,留下大量的作业,形成了所谓的题海战术,这些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毫无创造可言,这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留作业要灵活,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

1.在活动中,主动完成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评述;看《开心辞典》《智点千金》等扩展知识面;看《探索发现》激发求知欲;收集广告语,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度假旅游,细心地观察生活,写游记等。这些都能提供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挥,又能增长才干。

2.研究性作业

第9篇:有关桥的谚语范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四、开展活动,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