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意识 解放思想 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 讲究方法
在语文教改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改革,而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由于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所以,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今语文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在训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训练中有片面性和盲目性。有的教师认为求异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以偏概全。第二,在训练中有随意性和割裂性。有的教师对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是运用教材相机进行,而是断断续续、心血来潮,有时更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解放思想,实现语文教学观点的现代化
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创造的社会。知识经济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人格健全,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人。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与传统语文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的着眼点要在这些方面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学习化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摒弃“满堂灌”的旧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有一种“急功近利”的传统观念,这是由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造成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将来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时,才能充分地显露出来。这就需要教者有足够的勇气,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能患得患失。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题海战术”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分数,使教者在考核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头脑僵化,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二、培养兴趣,实现语文教学环境的社会化
兴趣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学生只有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教材中的范文一般都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很浓的作品,这就需要教者采用必要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吸引调动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迫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通过长期努力,他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J”粒子。由此可知,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对语文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长此下去,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发展创造性思维。
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古人云:“开卷有益。”所以,学生读的书多了,大脑的信息储存量会随之增大,思维的能力会随之得到培养。就目前来看,课外阅读这个领域绝大多数中学生还未能去占领,他们孤陋寡闻,知之甚少,古今中外的名著更无暇涉猎。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没有多余时间去读课外书籍;二是有不少中学生即使有一些空闲的时间也成了“电视迷”。要想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目前还是比较困难的。除教师加强指导外,家长的配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般学校的图书室名不副实,因此学校应加大硬件的投入,建好图书馆、阅览室,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给学生创造一种课外阅读的氛围。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次,在大自然的赏悦中培养。大自然除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外,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亦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行万里路”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各学校所在地区多多少少有一些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有条件的话应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走向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山川名胜大多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让学生去领略,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情景、相机诱导,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
讲民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讲民主就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习动机启动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这只是拿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如何使用好这把钥匙,这就需要教者始终运用它,在课堂教学中去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尝试着将其设计成为一堂导游课,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不脱离课本、不违背课本的前提下,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例如,有的学生将桃花源当作故事给“游客”讲述,有的学生则边“导游”边讲解,还有的学生在讲述时插入了其他的传说。课堂气氛热烈而又有节制,活泼而又有分寸,学生在这时张时弛、时静时动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融会了以往所学的东西,出现了许多独具个性的创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和思想实际相机诱导,使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尤其要启发、引导。例如,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谈谈砖头有哪些用处,许多学生尽管谈出了砖头的不少用途,而且没有说错,但思维所及都在建筑材料这一范围内。我再问学生砖头还有哪些用途时,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思维陷入了困境。于是,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位禅师请弟子到房中饮茶,禅师给弟子倒茶,杯子满了,他还倒。弟子说:“师父,不能再倒了,杯子装不下了。”禅师答道:“如果你想接受我的教诲,首先你必须把你心智的杯子空出来。”这就告诉我们,要有能力忘掉已知的,这样才能创新。如果头脑里塞满了既定的答案,就不能思考新问题。听到这里,学生纷纷开窍了。他们说,砖头能当武器自卫或打野兽;砖头有时还能当凳子坐;砖头能当重物压东西,防止东西被风吹掉;砖头还能当重垂物,如建筑工人把它吊在绳线下端,就能得到垂直线;有的砖头还能磨刀;砖头还能当锤子,敲打别的东西;砖头还能当练功的器具……可见,经过我的一番启发、“训”导之后,学生的思维流畅了,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讲究方法,注重实践,突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或个体训练,情思飞越;或小组训练,争先恐后;或全班训练,集思广益;或口头训练,书声琅琅,滔滔不绝;或笔头训练,文思泉涌,运笔沙沙;或思辩讨论,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练得活、练得巧,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一番探求,获得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发现的甘甜,品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胜利。这实质上是驱遣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让学生由兴趣而入门,养成他们乐于钻研的耐挫力,具有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沟通;实验;创造;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还能达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从事多年物理教学的我注重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尽可能把实验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下面我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在实验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做法。
一、实验激趣,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索真理的意向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在物理学习中,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刺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光学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演示凸透镜对光线聚焦作用以及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我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聚光点处放根火柴头,观察火柴燃烧起来,再让学生测出火柴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此物理原理测老花镜的度数,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二、围绕实验的“四大步骤”,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物理实验主要包括四大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设计、实验结论。我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步骤的探索、理解和分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例如,在测导体电阻的实验中,实验原理:R=UI,对其进行认识、理解、记忆、运用。其次是实验器材的思维训练,根据不同实验原理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并对器材一一认知而且一一训练。例如,上实验须选择的器材为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然后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此过程须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达到实验目的,应如何设计实验?须测什么物理量?应选什么器材?最后得出什么实验结论?这些都必须一一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一般说来,学生对物理实验都颇感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学生对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做实验时只是玩玩,而不善于集中注意力研究实验设备操作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加之实验时器材有限、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电教播放实验,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实验“四大步骤”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初中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运用生活中的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静电现象时,先让学生回忆“冬天脱下穿在身上的毛衣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甚至还会发出电火花”,在学习惯性现象时,先让学生体会“在走路时不小心踩到西瓜皮向后倒,不小心脚绊石头向前倒”,这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
四、运用典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了提高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结构基本相同,使用也大同小异,为什么接法不同;电流表要与被测电路串联,而电压表却要与被测电路并联,两者接反了却会出现奇异的现象,我们只要学习了电阻的知识就明确了。
二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探究水沸腾的性质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在家用锅烧开水,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在学习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效果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例如,检测电路故障,可用导线或电流表或电压表或检验灯检验。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实践证明,灵活运用实验确实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 其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并以此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标准.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一般包括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
二、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处于再发现的地位,学习活动实质上仍然具有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实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如下途径加以培养.
1.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按照思维活动过程的规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自己创造的思维活动,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之间架设桥梁,以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 具体来说,就是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过程,问题的深化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出来. 数学家希尔波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常常在课堂上即兴提出一些新的数学问题,并立即着手解决. 虽然他并非每次都能得到圆满解决,甚至有时把自己“挂”在黑板上,但他展现的思维过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心理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 把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从而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真理. 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新的提问方式会让学生坐不住,欲解决而后快. 例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上,可设计这样一场开场白:“假如每名同学都是商店经理,请问各位,你们有什么盈利的方法?”如此的开场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的意见主要有两种:① 薄利多销;② 提高售价. 教师又问:“降价扩大销售量或提高售价是否一定盈利?怎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随后展示题目,引导学生活动,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解题中,积极探索,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培养,甚至可能提出一些富有创新性的建议.
3. 加强数学自觉思维训练
数学自觉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数学对象作总体观察,在一瞬间顿悟到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本质,从而迅速作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自觉思维经常与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相联系,并伴随数学创造性思维出现. 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或然性,不可解释性等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自觉思维训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做整体思考. 自觉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 对于面临的问题情境首先从整体上考察其特点,着眼从整体上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一般可以激发自觉思维.
② 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自觉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方向的综合性.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作出自觉判断是激发自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③ 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自觉思维阶段,让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和训练中发展的,在教学中适当推迟作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自觉思维空间,有利于在整体观察和细观察的结合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作出自觉判断,这是发展学生自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
④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 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 因此应当精心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鼓励他们提出数学猜想和创见. 培养善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自觉,发展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
4.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它是集中思维的前提,是创造思维的精髓之一,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 可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 根据这三个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应从培养三种机智入手.
① 培养发散机智. 在一个数学问题前尽可能多地提出许多设想,多种解法途径与答案,这种机智主要能提高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② 培养变换机智. 一般事物的质和量都是由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如改变某一种因素,或改变因素之间的位置、地位、联想方式,培养新思路. 这种机智主要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中的变量替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与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变换等都属于这种机智.
③ 培养创优机智. 要千方百计寻求最优答案以及探索途径,方法要独特,内容要新颖、简化. 数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正是实现创优机智的体现. 数学教学中寻求简便证法、反常规解法以及独特的训练正是为此.
【参考文献】
[1]刘安君,等.数学教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人的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凭借语言而实现的。所以思维离不开人的大脑更离不开人的语言。作为文科教学的教师,这些认识尤为深刻。因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最终还是要以他们的语言反映出来。总体来说,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如下两种方法:(一)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果一个人多次地做一个固定的动作,往往会出现“动力定型”。同样的道理,人的心理活动也有“心理定势”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会多比较、多观察、多提问,以便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二)要勤学好问。教师应告知学生:“善问”是学习的可贵品质,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培养敢于争论和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仅要“问其然 ”,还要“问其所以然”,决不可存疑不问。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思维是多层次、多水平、多方位的。就其种类而言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等。
笔者主要以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为主谈一谈。
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带有直观性、具体性,解决方式是形象手段。在现代人的语言思维中,形象思维的作用比重约占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如历史课中的各种文物的插图,通过教师的教授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具体的媒介物或真实存在或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创造性活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创造性,新奇独特,前所未有,另一个是社会性,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关键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活动的环境,使学生产生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获取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欲望。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较理想的活动过程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活动,积极地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仍以历史课的教学为例: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若干类似的历史现象加以比较,从而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面,学生始终是主体。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对他们加以诱导。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心理。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能促使思维活动的进行。消极的情绪、烦躁、焦虑阻碍思维活动的进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些学生厌烦作业,对学习也厌烦。一看见作业就心情烦躁,阻碍思维活动的进行,即使硬着头皮做作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改善这类学生的情绪状况,有利于他们思维活动的活跃。
(二)强调他们发挥独立的个性,不要人云亦云。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中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老师提问到他们时,他们往往会说:“我和某某的想法一样。”这时教师最好是不要让他坐下,而应该对他进行打破沙锅式的提问,诱导他积极思考,从而改变他的人云亦云的习惯。
另外,教师也应避免由于自身的教学方法的不当而给学生的思维训练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 创造 训练 新思想 新方法
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1.依托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思维训练
无论是思维形式的训练,还是思维过程的训练,或是思维品质的培养,都必须以学习教材为载体,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思维训练必须贯穿在知识的学习之中,离开了具体的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成了空话。基础知识是组成思考的要素,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基础知识是共性规律,知识愈基本、愈概括,它的共性就愈强,覆盖面就愈大。一般来说学生的基础知识就愈丰富,其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愈宽广,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提出新颖见解的可能性就愈大。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2.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盲目的、无序的思维训练,把完整的教材隔离得支离破碎,把严密的数学知识体系搅扰得杂乱无章,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也难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着力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在思维训练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多的关照了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至于思维品质等其他思维要素则很少顾及。例如,在一题多解方面花费了许多功夫,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误解:多进行一题的多解的练习,就算是进行思维训练了。当然,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练习,的确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性思维能力。但从思维品质的角度考虑,能确定出最合理的解法要比能想到多种解法更有价值。
在着力思维品质的培养时,要注意使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的四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设计思维的各种品性。例如,在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发现问题是否敏锐、提出问题是否深刻乃至具有创见,就设计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品性。教师比较重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两个中间环节,而对发现问题和发展问题往往容易忽视,这对培养思维品质来说是不够全面的。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思维品质培养时,就应该做到既能全盘考虑,又能抓住重点,而不是顾此失彼。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其规律和策略。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发散性思维为先导
中国有句古语叫“敢想敢做”,拿破仑也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见,“想”亦即思维,于人于事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先导。
2.创作性思维的培养要以培养创造力为方向
现代世界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帮助学生学会主动选择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对教师来说,培养创造力就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导向。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以及敢怀疑敢批判的科学精神。
3.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有些学生爱提课本以外的问题,甚至爱提怪问题。对这类现象,教师应联系实际做出合理的答复,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因为学生的思考大都来源于生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往今来多少实例可以证明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有疑而问开始的。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和探讨。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想象不是幻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借助科学的力量实现某种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再次,鼓励学生开放合作。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又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可见,群众的智慧是无可抵挡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分析的机会,使他们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潜能。
三、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题课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运用,而且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1.挑选典型例题,展示解题思路
对典型例题的讲解,不单要讲这类题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展示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领会进行数学思维的策略,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和发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例题,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发挥例题的作用。如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修改条件,提出新的问题给予解答,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新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学会”,逐步转向“会学”。
2.进行一题多变训练
一题多变即题型互换或已知与未知互换。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受思维定式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方向,善于发现新的条件和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考途径,寻找新的渠道和方法。
3.进行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有多种解法。通过对一道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将会把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有助于其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现成的解法,还应引导学生探讨其他的解法。这样,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例如,讲分解因式x4+x2y2+y4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把x6-y6分解因式
方法一:x6-y6=(x2)3-(y2)3=(x+y)(x-y)(x4-x2y2+y4)
方法二:x6-y6=(x3)2-(y3)2=(x+y)(x-y)(x2-xy+y2)(x2+xy+y2)
答案的差异,将学生引入愤悱的情境,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审视、反思、比较,同学们便能顺利获得分解的方法。
4.一题多问
可采取题组形式,层层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这类习题的训练,能有效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使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寻求变异,充分想象,广开思路,从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5.采取逆向思维解题
采取逆向思维解题,也就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考虑需要哪些条件、哪些公式等,然后再反过来用相应的条件和公式推出结论,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可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利用兴趣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积极性和自信
兴趣是人们乐于探求知识,渴望认识事物,勇于追求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初中阶段的数学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其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也是非常广泛而灵活的。因此除了在课堂的授课中将课本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多的为学生在教学中与课堂外组织和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常思考的问题作为题材,进行有效灵活的教学。鼓励、培养和肯定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运用的能力和思想,使他们在逐渐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灵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自身的创新创造潜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自己产生信心。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86-02
建筑学是关于建筑及其环境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属性。建筑创作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不论是人文层面的建筑学,还是技术层面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建筑设计竞标机制,打破了建筑师既有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由市场竞争主导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功利主义驱动的结果,而非创造性人格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设计的创造性这一问题,需要从建筑教育入手,探求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高等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从1896年F Galton 对天才人物所做的智力研究至今,“创造性思维”一词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认识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性、状态性和结果性三方面入手。综合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识,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为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2.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品质都有重要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作为个性品质内容的耐心、恒心、好奇、自信、独立等个性特点,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方面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产生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环境。这些环境不管是在物理属性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所传达的情境都应该是积极的、宽松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从教育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展示以及独立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其想象力,鼓励求解的创新性、多样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扩散思维训练、异同转化思维训练、思维定式弱化训练、想象力思维训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设计选题落后,导致惯性思维和模仿主义。一方面,主流建筑设计教学采用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模式,往往是题目类型、建筑规模的简单变化,学生在面临新的设计题目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机械地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解答,从而束缚了想象空间,致使创造力缺失。另一方面,“假题真做”的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教育几十年来一些陈旧设计题目沿袭至今,像“公园茶室”“书报亭”等设计选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教学中的模仿主义与样式主义的产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易于找到相似的“先例”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复制”,这与建筑设计的创作性特点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主导教学,抑制创造性思维。在影响了各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行为主义教育观”的作用下,目前建筑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过多把持教学。教师既是设计题目的设置者,又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难免致使教师将自己的设想、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影响学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少“我应该如何做”的主动思考,这与建筑的多解性的魅力特征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盲目、机械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趋向、评判标准,而缺少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内敛的性格,他们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设计的构思及创作过程。这一现象会阻碍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思维开放度的扩展,禁锢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不利于设计中的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喜欢交流的同学的设计往往更有创意性。
三、建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借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性途径和方法,下面探讨在建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1.优化教学内容,营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创造力的维度。因此,在建筑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深层次理解“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学习,搭建一个主次明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课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创造性思维学习情境的塑造。正如孔子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系统化的教授知识之外,要营造宽松的、适宜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心理安全环境,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舞台。创新性课题是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模仿主义的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营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的理想舞台。国内设计院校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与设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美术课或建筑初步课中增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所占比重。尤其是一些特定主题、特定要求的空间和造型训练,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如同济大学初步课中《如是我闻如是我画》的“音乐凝固”训练、《意大利广场变奏曲》的色彩构成训练等转译类课题和让学生设计一种使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破碎的装置及方法的课程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用瓦楞纸板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承载人重的实用性坐具的训练;还有其他院校的折纸建筑等一些趣味十足的课程环节等。这些课题环节都脱开了原有的课堂情境,以音乐、感受、实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再如,东南大学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编年史”式讲解,加入了意向设计教学,进行“理性直觉思维”的培养,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学课程的主导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检查以及改正学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与鼓励,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转而开展双向、多维的启发式教学。
作为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接受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化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统一性讲解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采纳,这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对教师引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必须要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建筑的“非规范类”课程的授课中应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彩色的讲解,能够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应该在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采用不同见解、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建筑设计中,要提供学生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机会。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会改变学生多年形成的封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灵感。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中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在欧美建筑学教学中,学术辩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学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以建筑设计课为例,一边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见解的表达,一边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或批判。在激烈的辩论和对撞中,深入思考、凸显问题、激发灵感。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比,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异同转化思维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一、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注意到前者的老师还是比较多的,而不少老师对后者却注意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十分担心。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联想和想象。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火车需要轨道/ 机器需要发动机/ 自行车需要链条/ 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的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二、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
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 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像解教学题,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语文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的同学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
三、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浅尝辄止的思维,即使具有创造性,其价值意义也不大。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 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常常有同学对苏轼的“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这些同学的思维大多停留在“事非目见耳闻就不能得出结论了吗”?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求异,而是偷换话题,因为作者说的是“臆断其有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得出结论”。(这也反映了前面所说的逻辑思路不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再引导他们思考:苏轼的观点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呢?事情“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目见耳闻”会受到那些限制呢?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认真分析和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的能力。
四、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
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人之所未想,从而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是相对的。失去一切规范,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是非准则,必然会陷入荒谬。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品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比如,有同学在讨论《祝福》中到底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个问题时,竟然认为是祥林嫂自己害死了自己。这样的观点不能说不新,但无论从对作品理解还是思想方法的角度看都是无法站得住脚的。更有甚者,有同学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的可爱也提出质疑,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态度也比较暧昧,这除了思维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外,实际上是一种是非标准的迷失。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思维无原则地求新求异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下意识逆反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从政治角度否定这些看法,而主要应该从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准则的角度进行引导,让他们懂得即使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有一些基本的准则是不可违背的。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一、树立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观念
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奥妙方面有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刊出班级墙报等方法, 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它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
创造就是另辟奚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 强化自我的创造力。
3、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优化创造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1、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视角,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主学生听音乐,想象动物形象。低沉、阴森的管弦乐合奏使孩子们一下子想象到狼的形象。初步体会到狼的凶狠残暴的特征。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敬和亲密之情。
2、优化组合方式,强化参与意识。
培养深造创造力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协作精神,分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健。
1、 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就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出新,教师要多方启迪学生拓宽思路,提倡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2、引导学生,优化智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