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训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众所周知,业余体育训练是高职院校体育的重要领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得到家长、学校支持。但长时间以来,因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出现运动损伤的学生人数急速上升,引起了社会、高校高度关注。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或者运动训练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导致出现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通常情况下,如果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在受伤后给予及时的处理,则能够避免或者减轻运动损伤。高校之所以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他们身心健康。但大量出现运动损伤,事与愿违。预防不当,甚至没有预防,导致业余体育训练极易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对高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开展带来阻碍,对大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产生了恐惧,甚至威胁到训练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对运动损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证训练学生的安全。
在高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学生参加基数大,经常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对学生产生痛苦。如何实现提高训练效果,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高校一线的体育教师就需要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学生在业余体育训练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高校业余体育训练中预防运动损伤,以及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对2015年9月15日至2015年10月15日在大连市某高校进行业余体育训练的20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具体分析了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找出业余体育训练中的缺陷,为同学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强身健体保驾护航。
1.资料信息统计
在2000位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当中,包括男同学训练人员1242位,女同学训练人员758位。其中,19岁以下训练人员464位,20-21岁的训练人员744位,24岁以上的训练人员792位。在一年的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人员共计174例。其中,在田径训练中受到运动损伤的患者是42例,在体操训练中受到运动损伤的患者是64例,在球类训练中受到运动损伤的患者是50例,在其它项目中受到运动损伤的患者是18例。这些患者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能够用下表1进行描述,该表中的数据是采用软件SPSS17.0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运动损伤原因统计:
损伤原因田径例数
(%)体操例数
(%)球类例数
(%)其它例数
(%)
运动损伤
认识不足14(8.05)22(12.65)6(3.45)4(2.3)
缺乏自我
保护能力18(10.35)10(5.75)10(5.75)6(3.45)
超负荷
运动6(3.45)8(4.6)14(8.05)2(1.15)
技术动作
不规范4(2.3)14(8.05)16(9.2)4(2.3)
天气恶劣0(0)10(5.75)4(2.3)2(1.15)
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经常容易受伤的部位包括肩部、肘部、腕部、腰部、踝部、腿部,患者的运动损伤位置分布情况能够用下表2表示:
损伤部位田径例数
(%)体操例数
(%)球类例数
(%)其它例数
(%)
肩部6(3.45)8(4.6)8(4.6)6(3.45)
肘部2(1.15)6(3.45)4(2.3)2(1.15)
腕部10(5.75)10(5.75)12(6.9)4(2.3)
腰部4(2.3)8(4.6)6(3.45)2(1.15)
踝部14(8.05)18(10.35)8(4.6)4(2.3)
腿部6(3.45)14(8.05)12(6.9)0(0)
在运动损伤的174例患者中,不同损伤区域的损伤性质存在差异。患者损伤性质分布情况能够用下表3进行描述:
损伤原因田径例数
(%)体操例数
(%)球类例数
(%)其它例数
(%)
软组织
擦伤5(5.75)11(12.65)9(10.35)4(4.6)
软组织
撕裂伤6(6.9)13(14.95)5(5.75)2(2.3)
韧带拉伤7(8.05)6(6.9)8(9.2)2(2.3)
重力性
休克3(3.45)2(2.3)3(3.45)1(1.15)
2.运动损伤原因
2.1对运动损伤认识不足
主观因素在运动损伤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不能充分考虑到业余体育训练中的危险因素,是导致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如果参加训练的人员没有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既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也不在受伤后分析调查,总结教训,没有在训练过程中,急于获取训练成果,技术动作不规范极易导致运动损伤。就会导致损伤的发生几率稳增不减,影响了锻炼的效果和练习的积极兴趣。
2.2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没有保护自己不受运动损伤的能力,是造成业余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首先,在业余体育训练开始前没有做准备活动。由于训练人员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和内部器官没有更好的动员起来,导致肌肉缺乏伸展性和适应性,容易受伤。其次,在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一直处于运动状态,经常出现重心偏离的情况,导致人体运动与运动要求不一致,从而出现一系列运动损伤。
2.3超负荷运动
当前,大多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如果直接进行大量的训练,这种训练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更有业余训练者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力,选择和自身不合适的运动项目,导致损伤现象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例如,少年时期过度的负担力量练习,而且严重超过自己身体负荷,导致骨骼的损伤和运动神经的损伤。因此,锻炼者应该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进行业余体育训练。
体育训练的时间过长,运动频率过高,运动量过大等都会导致过度训练的发生。运动损伤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就是训练者接受和身体条件不相符的运动量。过度训练导致自身肌体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发生运动损伤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训练的节奏和时间,就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3.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在高校如此大基数参加业余体育训练,难免会出现运动损伤的事情,损伤的部位和造成损伤的原因有很多种,及时的对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运动损伤的根源进行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体育训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从而积极地推动业余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3.1知识普及,提升运动损伤预防
业余训练者对体育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训练过程中麻痹大意,就容易导致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就要加强业余训练者的安全教育指导力度,如在场地周围贴一些温馨提示的标语,或者集体培训,来提高业余训练者对于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避免损伤事故的发生。
3.2训练前、中、后的准备,提升运动损伤预防
在业余体育训练前,训练人员应该针对训练项目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应该使身体发热、有轻微渗汗情况。在准备活动中,应该对该项目中容易受伤的部位进行重点活动。锻炼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要求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但可以升高基础体温,增加自身肌肉中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应激性和关节的柔韧性,让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处于适宜的状态,很大程度的预防损伤的发生。同时,在业余体育训练前,应该让训练人员对该项目的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采用合理的方式组织训练。在训练前对训练方式、场地、器材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在业余体育训练中,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教练引导训练人员进行训练。教练传授的训练技术是否符合规范,是预防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关键因素。因此,教练需要对训练项目相关教材进行专研,了解该项运动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从而针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指导。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应该对训练人员进行保护,而不要让训练人员之间互相进行保护。
3.3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提升运动损伤预防
业余体育训练者应该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训练者除了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放松活动外,应该知道和了解初步处理锻炼后出现关节不适、肌肉酸痛的方法。肌肉的酸痛可以进行温水浸泡或者自然按摩。如果疼痛仍旧继续或者有加重的趋势,就应该及时的去医疗机构进行会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身体反应,及早的发现运动损伤的症状,以便于及时的遏制运动损伤的加重趋势。
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保证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对于运动器械要定期的进行检修,保证器械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于篮球场或者足球场等场地要及时进行打扫和修整,保证场地的平整和卫生,为体育训练创造舒适的环境。
4.治疗方法
一线体育教师要有对常见的几种业余体育训练运动损伤技能,以至于能够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至于问题恶化。以下是几种容易在业余体育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治疗方法。
软组织擦伤。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由于摔倒等原因可能造成训练人员软组织擦伤。针对这种运动损伤,需要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及时的清洗,将凡士林涂抹于患处,并对患处进行包扎。假设软组织擦伤的程度较轻,则只需要用生理盐水对患处进行冲洗,用红汞药水涂抹,无需对患处进行包扎。
软组织撕裂伤。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由于身体强烈碰撞会出现软组织撕裂伤。在处理此类运动损伤时,假设撕裂程度较重,则需要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及包扎,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假设撕裂程度较轻,则需要用碘酒对患处进行消毒,用酒精去除碘酒在患处的残留,并在患处涂抹药膏。
韧带拉伤。在运动损伤早期,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并将其包扎以减少血肿。在受伤中期,需要对患处进行热敷和按摩,并且可以配合使用药物。在受伤后期,需要对患处进行活血通络,增加血液流通速度,并进行功能训练。
重力性休克。将患者平卧,使患者头部侧偏,保持呼吸顺畅,给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不移动患者的身体。
5.讨论结果
在174例运动损伤患者中,有340例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后身体恢复健康,8例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是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训练理念。假设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则不符合训练理念。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教练需要指导参加训练的人员进行体育训练,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业余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应该受到教练和训练人员的高度重视,需要进行科学的预防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体育事业的进步。
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量力而行,进行充分的自我保护,从而对运动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假设在训练过程中已经受到运动损伤,则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需要使训练人员正确的认识运动损伤的原因和运动负荷量,并了解如何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提高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
在业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应该对运动损伤给予重视,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提高教练和训练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教授训练人员正确的运动技巧,减少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最终提高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训练;改进措施;业余训练;教练
业余体育训练培养的体育人才可以不断的完善当前的体育教育制度、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不断提升体育人才储备,但是从业余体育训练来看,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无法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业余体育训练有着非常大的理论价值。
一、新疆地区业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调研
业余体育训练的对象是非专业性的体育人才,我国的业余体育训练是逐步形成和建立的,是学校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那些有较高运动水平和才能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的过程。体育教师作为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的一线参与者和组织者,对于选材、训练及管理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看当前新疆地区业余体育训练的现状的关键是要看业余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学生参训情况等。
1.业余体育训练教师专业性调研。
当前新疆地区的业余体育训练教师年龄主要是在35-45岁之间,年龄相对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带队的经验。并且在带队训练方面的技能及方法也非常不成熟,教师在指导和训练的过程当中很多隐性的能力不会发挥。
2.教师指导业余体育训练的动机调研。
教师的训练动机有助于学校更好的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当前的教练员开展训练指导的主要目的表现在促进学生健体、体现自我的价值、运动的兴趣及爱好,所以从动机来看还是比较利于业余体育训练开展的。
3.学生参训动机。
当前参与业余体育训练的多以学生为主,他们主要将更好的考上大学作为第一动机,而提升自身素质、兴趣等的动机则是较为靠后的。
4.训练经历现状。
本次调研中参与调研的200名训练员中,具有1-2年参训经验的人占比大约为43%,而无任何的参训经验的占到了35%,总体来讲看新疆地区的体育训练选材还是比较合适和合理的。
二、当前影响新疆地区业余体育训练的原因分析
1.心理素质对业余体育训练的影响。
体育训练是异常辛苦和艰辛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坚持到最后的,有一部分人训练到一半就会因为承受不了体育训练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并且同时还要承受学习的压力,最终不得已选择了放弃。因此,体育业余训练者就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意志、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大部分学生是为了高考而进行业余体育训练,而考试是非常严格和艰辛的,这就注定要求他们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忍负伤痛,战胜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疲劳,只有一个顽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才能经得住这种条件的考验。由于体育训练的重复性、枯燥性和训练项目的多样性,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体育生的大脑和神经,只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化压力为动力,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逐步进步。
2.家庭因素对业余体育训练的影响。
家庭的支持态度会影响到体育特长生日常的训练,首先我们知道体育训练是非常艰苦的,家庭的态度对于训练发挥很重要。但实际上只有30%的家庭对于业余体育训练是明确表示支持的。而对于那些家庭明确表示反对的参训人员来说,其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是非常重的,也会影响其训练,那么有一部分自身体育素养非常好的的人来说,能力和素质也就无法在测试当中体现出来。
三、有效提高业务体育训练的措施
1.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体育训更则不同,体育教师在平时训练中要有属于自己一套的训练模式。多元化教学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以往示范教学模式,现代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也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采用视屏教学法,让一些优秀标准的体育动作视频呈现在学生眼中,让他们得以借鉴和学习,找到最快适合自己动作的方式;也可突破常规训练模式,采取比赛训练法,体育本身就是一项竞技运动,通过调查研究表明95%以上学生都认同比赛训练法,通过比赛可大大提高训练兴趣,让枯燥乏味的训练变得活力四射,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训练效果的好与坏,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
2.做好体育业余训练的后勤保障。
体育特长生的业余体育训练应该都是各学校领导不容忽视的,所以业余体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直接领导专门负责管理和配合体育教师及班主任的专门机构,保证体育生项目高效的运转,以致于可以及时解决和研究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育训练计划,让学生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激发体育生训练的劲头,最终达到学有所成。
做好体育训练生的后勤保障不仅单纯依靠学校,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组成的坚固后盾,当然后盾绝不是包庇学生犯错误,例如体育训练者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若学生平时营养跟不上对训练效果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学校必须和家长为他们保障最基本的营养要求,及时的为其供热水。
3.探寻灵活的业余体育训练形式。
业余体校的学生在体育基础、体育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这就对教练的训练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训练形式上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及创新,例如在体育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依据训练项目的特点灵活性的选取搭配的训练方法,在提高学生训练兴趣的基础上,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在训练的时候群体之间的互动、沟通等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体育训练教师则应该从点滴入手,对学生的训练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知到在体育训练中的无差异性。
总结:
业余体育训练是完善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学生的心理素质、家庭因素等都会对业余体育训练产生影响,那么优化体育训练方式、做好体育业余训练的后勤保障、探寻灵活的业余体育训练形式则是有效提高当前业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关键。
论文摘要: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更是满足整个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为了使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贡献更多的主力后备军,就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指学校利用业余或课余时间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训练活动,它还包括有组织、有目的进行的专项运动技术训练和竞赛等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工程,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希望工程,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表面上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但实际操作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针对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表面上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但实际上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含糊不清
对体育训练不够重视学校借助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来提高学校整体体育运动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来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竞赛,但评价基准往往是在本地区、本省市取得的运动成绩。同时,关于“高水平”是在地区性学生运动会上争取好成绩、为校争光,还是成为在国际赛事上取得好名次、为国争光的定位,长期以来也没能明确。
2.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学校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把体育训练误作是单纯跑跳的体力活动,怕训练耽误学生学习,他们认为学生只有把心都放在学习上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后才能有好出路。所以,很多学生为了文化学习放弃了业余体育训练,这对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3.教练员整体素质问题
教练员是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教练队伍中,大多教师来自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的体育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这与现行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有一定的差距,难以达到培训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
4.培训设施不完善
良好的体育培训设施是进行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前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体育培训设施并不完善,有的学校只有简单的土质操场、寥寥可数的几个健身器材,远远没有达到学校体育训练的要求,培训设施仍待完善。 二、发展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对策
针对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取得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首先,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既认真抓好训练竞赛,又关心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教练员应该经常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向他们宣传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对体育训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教师要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使家长明白参加业余训练,可以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提高教练员的自身水平
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在岗教练员的整体水平,或者不断引入竞争机制,淘汰不适合教练员岗位的人员,还可以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为业余训练服务,以此保证业余体育训练教练员队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学校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可以给学校注入激情,使学校充满活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社会品质,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这种具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的品质,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实现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理想。
4.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购买和建设力度
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是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学校也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但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结论
不可否认,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现、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吴贻刚,王健.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2):30,34.
[3]顾鹏,张朝法,郭吉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课余训练 运动员 现状 对策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1、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2、学校对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应当安排好文化课学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并注意改善他们的营养。
通过调查总结,队员不能很好的训练,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反对和班主任的不支持。虽然校领导一直对训练很支持,但老师家长们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让文化课大量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而这恰恰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通过长期业余训练和实践,课余训练的现状是:
1、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协调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安排,学生文化课学习和训练是对立统一的。从时间上来讲,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是对立的,训练时间不能学习,学习时间不能训练。所以协调学习和训练的安排是训练队的关键点。很多队员只重视训练而忽略学习,就会造成训练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差,比赛意识弱。
2、家长给训练带来的阻力
(1)多数家长认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重要。他们认为孩子所有的精力都应该放在学习上,运动训练必然要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担心孩子的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家长反对学生参与运动训练。
(2)担心训练造成伤病。运动训练对身体要求非常高,也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家长不愿意看到学生出现伤病情况,因此,他们反对学生参与运动训练。
(3)运动训练成才率低。大量的运动员从事训练,都是为了能在运动竞赛中夺的冠军,但是冠军只有一个,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都面临着被淘汰,或者转行的命运。而且,孩子从事体育事业,将来就业的面比较狭窄,就业困难。这使得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运动训练。
(4)训练太苦,怕孩子受不了。独生子女是家里所有人关心的对象。他们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独立的意识不强,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
3、体育教师本身的问题
体育教师在课余训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造成了不少教师急功近利,拨苗助长现象的滋长;训练盲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没有一套系统的训练计划;重短期体育成绩的提高,忽视技术动作规范性的训练。
4、班主任反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班主任对学生课余训练有重要影响,班主任组织和管理着几十名学生,对班里的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号召力。有些班主任为了升学率,怕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升学率,阻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同样,班主任对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班主任支持学生的训练,那么他就会努力为学生扫除障碍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学习,说服家长支持学生参加训练,并随时与教练员保持联系,共同保证课余训练的正常进行。反之,如果班主任不支持训练,那么学生的课余训练将会受到阻碍,学生训练的积极性降低,运动成绩很难提高。
二、如何解决体育训练种存在的矛盾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1、有效的安排训练时间
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学习和训练都很重要。教练员结合运动项目和运动员实际情况,采用恰当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时间。 充分利用早晨、下午放学后以及节假日的时间进行训练,坚持每天训练,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可在临近比赛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增加运动训练时间,适当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不同时间要对训练和学习进行区别对待,并作适当地协调。
2、妥善处理学生家长给运动员训练带来的阻力
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应统一思想,把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作为目标,努力协调好学校与训练的矛盾,让队员两方面都有收获,并把队员的进步反馈给学生家长,让他们了解队员的进步。学校领导制定有利于队员学习和训练的方案,为他们能安心学习和训练奠定基础;班主任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学生只要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就不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而且参加运动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任课教师消除对队员的偏见,用心去帮助他们,想方设法,调动队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队员学习上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树立他们在学习上自信心;
3、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的提高
教练员应自觉、积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将实践中的问题上升的理论的高度,并反过来指导实践。
4、做好班主任的工作
改变班主任的思想认识,支持课余训练,改变班主任唯分数第一的思想,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放在首位;教练员应随时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交流,了解队员学习和训练中的有关情况,及时配合班主任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有问题及时解决,共同保证队员学习和训练的正常进行;班主任在组织课内外体育活动、参加校运会时,通过树立体育榜样等手段体现队员的运动才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
[2] 王琪,张学中.甘肃省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J].福建体育科技,2004.4.62.
一、教师参加培训,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当今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掌握的体育知识仅仅能够实现一少部分学生的要求,然而,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影响下,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较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从而丰富自身其他方面的知识与培养自身能力,进而在教学中变得游刃有余。并且,教师应当不断总结体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完善体育教学存在的缺陷。与此同时,学校应当严格要求体育教师的招聘工作,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学历,而且还应当把握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任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精英与人才,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重视所有学生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体育教学模式的主导是教师,并且以体育教材作为核心,尽管如此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感觉较累,可是学生也缺少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低下。而新课改的教学中心思想与宗旨是推动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作为引导,重视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获得发展与锻炼。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明确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与体质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上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这一系列的问题,结合各种现状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知识与训练,以使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二是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际要求。针对体育运动的要求来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感受,积极地创设条件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大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
目前,尽管教师也较关注体育课,可是学生的体育训练难以实现理想效果。一些学生尽管也参与体育课,可是很少参与体育锻炼,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增强体育训练的观念,并且给学生创设体育训练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当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虽然体育教学需要训练体育技能,但是少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渗透体育训练的理念,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增强体育训练的观念。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训练,才可以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当然,教师能够由正反这两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以及体育训练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如此学生才可以真正地相信教师,从而爱上体育运动。二是教师应当注重平时的体育测试。只有给学生施加压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一部分体育技能的训练,除教师的讲解,教师还应当以测试作为主要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并且在进行比较之后,学生才可以具备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
总之,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
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务必借助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且让学生增强终身的体育训练观念。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体育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的整体体育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管理机制
本区业余少年儿童体育学校采用依附在普通中小学(顾国和中学、长江小学)办校的形式,实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少体校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少体校的体育训练工作。
所在学校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校体育工作,教导处主管行政。体育教研组下设体育运动训练项目组,负责日常项目训练,根据我区的体育传统和运动项目布局开设田径训练,并逐步形成特色。
2、招生与学籍
初中一年级体育训练新生招生时间为每年四月中旬进行,并在全区普通新生招生日之前完成。招生对象面向全区小学,经由顾国和中学考核小组面试、专项素质和骨龄的测试合格确认后,报请区教育局备案审核录取。
小学三至五年级体育训练学生招生在每学年开学前进行,通过参考专项比赛成绩、原学校推荐输送、文化考核,经长江小学考核小组和专项体育教练员评定确认后,报请区教育局备案审核录取。
学生录取后应与家长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免收择校费和借读费。
各年级招收的体育训练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
凡是被吸收为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上好文化课,按学校要求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专项体育成绩差(不适宜再继续进行训练)及主动提出放弃训练的学生,退回原地段学校就读。
必须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录取学生时必须将其学籍转入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进行管理。
3、文化学习
保证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各年级体训生训练实施计划每学期必须报区体育局审定。
学生因参加体育竞赛而耽误文化课或出现文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导。在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应适当减少或暂停训练。
4、体育训练与竞赛
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坚持课余训练,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严禁超负荷。
训练项目必须认真制定训练、竞赛计划及总结,包括年度、赛前后、每周训练计划及小结,建立体训生档案。
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学校应每学期定期开展体育训练工作专项研讨和总结活动。定期召开关于学生学习、训练情况的通报协调会,了解反馈学生体训、文化学习情况,协调有关工作,共同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训练、学习的进步。
保证训练时间,体训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坚持每天早晨和下午有一定时间参加专项训练,并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训练。
体训生可以代表原输送学校参加区教育局、体育局举办的田径比赛。在每年举行的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培训学校至多可选择6名体训生代表所在学校参赛,与输送学校实行双向计分,其余体训生回输送学校参赛。体训生代表北仑区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所取得的荣誉分别归顾国和中学、长江小学所有。组队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必须报区教育局审批备案。
5、教练员管理
由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负责,体育组落实。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共同协作,相互尊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和生活管理工作。
教练员需具备较高的专项体育知识和训练水平,有高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练员实行聘任制,由所在学校会同区体育局协商聘任,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教练员及时调整。
教练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练等级资格。
专职教练员编制(1:17)、经费由区体育局解决,根据学校情况,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教练员任教。
专职、兼课教练员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并参加所在学校组织的教师相关的思想业务学习培训,服从学校的管理。
6、保障条件
学校必须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项目训练、竞赛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经费预算。
正常训练经费由区体育局根据训练规模向区政府申请财政拨款,每年学生训练经费、专项体育训练器材由体育局负责解决。
基本建设投资由体育、教育局联合向区政府申报解决。
教练员训练工作量,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每月根据考核情况给予教练员工作补助。
学校要优先解决体训学生午休、住宿,保证学生有充足体力进行训练。给予专职教练和体训生四类灶的实物标准伙食补助。
7、奖励与处罚
对于辅导学生参加由市级及以上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并完成预期目标和输送人才作出显著成绩的教练员,由区体育、教育局及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体训生代表学校参加由市级及以上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取得较好名次或成绩,由区体育、教育局及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体训生按照特长生认定办法及升学优惠政策,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录取中实行特招和降分录取。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的进行预防是关键。本文从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入手,提出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强化高校体育教学成效,达到良好的体育训练效果。
关键词 体育训练 运动损伤 原因分析 特点 预防措施
一、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特点
(一)具有小伤多、慢性伤多、重复损伤多特点
进行某一体育动作练习时,由于重复次数过多、训练时间较差,致使身体局部负担过重,极容易造成慢性损伤。而且,此类损伤多为小伤小病,比较容易受教师、学生本身忽视,不及时治疗就投入训练,造成重复损伤,难以治疗。
(二)与身体生理结构关系较大
从人的生理及解剖学方面看,人体生理结构中的某些部位属于易损伤部位,如膝关节、踝关节韧带、内翻肌群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薄弱部位不会出现问题,若经过长时间体育训练或运动动作不规范,这些部位很容易出现损伤,如踝关节韧带拉伤、膝关节软骨磨损等。
(三)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在体育训练中,若教师组织不当,做器械项目练习时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比如,进行投掷练习时,学生不听从教师指导而出现运动损伤。所以,外部环境对运动损伤有一定影响,在良好的组织环境下,学生不宜因操作不当或不听从教师指导而出现身体伤害。
二、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教师组织不当,缺乏责任心
一位优秀、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对运动损伤有着深刻认知,从备课开始就把运动损伤预防作为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注重课堂组织与纪律管理,把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降到最低。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少教师缺乏责任心,课堂组织不当、纪律性不强,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训练中佩戴胸针等饰品,不穿运动鞋,不听从教师指导,不服从课堂纪律,埋下了运动损伤隐患,不少运动损伤就是因为这样而出现的。
(二)教师专业性不强,不能制定有效的防护办法
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偏低,缺乏足够的运动知识及运动技巧,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深,在体育训练中不能编制出有效、可行的预防办法,不能根据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组织技术动作训练,做不到科学合理的预防运动损伤。而且,在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后,不能给予及时处理,对受伤原因不分析、不总结,造成学生小伤多、重复损伤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忽视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易造成慢性损伤
准备活动是在体育训练之前进行的一般性全身活动,可使全身肌肉温度升高,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延展性,改善环节走位软组织的性能;放松整理活动,可以让处于运动状态的圣体放松,使呼吸、心率等恢复正常。但是,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够重视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不能根据训练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动作,降低了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的实际作用。
(四)学生安全意识差,身体素质偏低
不少学生没有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对运动损伤认识不够,在体育训练中盲目冒失,做大量、高强度训练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此外,学生身体素质不高,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易引发运动损伤。
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培养教师责任心,注重运动损伤预防工作
高校选聘与考核中,要把运动损伤预防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选拔责任性强、专业性高的应聘者成为体育教师,同时,加强在职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构建一支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专业好、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教学下,课堂组织得当、纪律性好,有利于减少运动损伤。
(二)严格检查运动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落实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上课前,教师应严格检查运动场地、器材,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安全环境下进行体育项目训练。此外,学生进行高强度、高难度动作训练时,必须采用防护措施。比如,足球踢球动作训练时,应让学生佩戴相关的护膝,不允许学生佩戴胸针等饰品,可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三)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与精神面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
体育教师应了解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在个别学生不适宜做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时,可降低这部分学生训练强度。同时,课上还应积极观察学生精神状态,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时应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便于预防运动损伤。
(四)注重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降低运动损伤的机率
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办法,做好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的前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活动,切实发挥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的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手段,精心设计训练活动,使运动量、技术难度等符合学生生理特点,避免超负荷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重运动损伤预防,并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成为各方面全面成长的人才,符合新时期社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景宏.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239-240.
一、教练员自身的艺术
教练员是运动员身边的第一榜样。所以在体育训练中教练员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努力做到:要有体育教师的风度――严肃而庄重,还要有强劲的体魄――健康且富有朝气。通过自己的形态来感染运动员,从而树立了自己在运动员心中的形象,使运动员能听从自己的正确引导和指导,刻苦训练,最终能提高运动水平。此外,教练员要有严谨的时间观念,做到准时间、准地点,言行一致。努力做好运动员的模范榜样,这样对运动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那样才能使运动员学习训练两不误。
二、评语的艺术
评价性语言在运动训练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校运动员都是经过筛选后入队的,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和成绩。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评价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如表扬性语言,它肯定了学生的成绩,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倍受鼓舞,有了运动训练的动力,如“你太棒了,再来一次”;鼓励性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大受鼓舞,从而激发训练的积极性,如“没关系,下次再来”;指导性语言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指引学生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此时教练员要耐心细致地讲解和示范;启发性语言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再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激发灵感,发展思维能力,此时教练员要循循诱导,讲解的内容要生动、形象、具体。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要合理利用各种语言,通过德育来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三、体育史的艺术
从原始的打猎到现代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从受尽屈辱的“东亚病夫”到世界第二大强国,从奥运金牌榜上“零”到金牌数世界第二的历程,从申奥的艰辛历程到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的比赛规模。可以说我国的体育史是一部血汗史,更是一部奋斗史。教练员应找准机会带领运动员观看大型比赛的各项画面,观看运动员赛前的充分准备,赛中的拼搏精神,赛后的勤学苦练。更值得一看的是那残奥会上残疾人的顽强精神。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训练激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能使他们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水平。
四、项目的艺术
体育的项目非常多,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如田径项目,它比较枯燥无味,但它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使人在逆境中成长。因此,教练员首先要强调项目本身对人体的益处,让学生觉得所有的辛苦是值得的。其次,教练员要想方设法去变换训练的花样,这样可避免训练中的枯燥无味。
球类项目是团体项目,这就需要运动员要有相互协作、共同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各种语言、手势、眼神的提示。因此,教练员在平时训练时就要时时刻刻贯穿这种观念,以便提高运动队的整体水平。
五、组织教法的艺术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合理的组织方法、科学的教法能体现教练员的运动训练能力,也是对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培养运动员的团结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教练员要善于了解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合理运用身体活动的各个环节对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六、偶发事件中的艺术
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练员要善于观察,杜绝或少发生安全问题,还要及时处理偶发事件,从而让运动员能安心于运动训练。因此,教练员平时要举例强调运动中的安全问题,提高运动员的是非判别能力和安全意识,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从而使运动员专心致志于运动训练之中,以便提高运动成绩。
七、总结评价的艺术
校运动员要充分得到大家的认可,让全校师生真正地关心他们的存在,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有意识地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观摩,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艰辛。对表现好,为学校、班级争得荣誉作出贡献的运动员予以肯定,通过学校文化长廊、体育墙报、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各种媒体进行精神鼓励,还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鼓励先进,促进群体活动能更好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