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国外市场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市场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市场环境分析

第1篇:国外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环境 发展对策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与特性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银行市场营销能力和目标的,而银行营销部门又难以控制的各项因素和力量的总称,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的重要内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既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威胁。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复杂多样性――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复杂多样:动态性――企业的各个营销环境经常处于一种易变的、不稳定的状态中;不易把握性――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可影响性――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调整与控制,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最终促使某些环境向预期方向转变。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环境是银行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构成各银行企业营销环境的重要方面。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整个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总体方向,为其制定自身的营销战略提供指导。因此,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必须考虑到各银行企业的时空条件。银行企业在环境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生存和发展,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银行市场营销中,可根据营销环境所受影响方式分为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前者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因子(客户、供给者、竞争者等),后者是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间接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因素。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主从关系。

(二)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性

1.差异性与相同性。从整体上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大体相同的,银行企业比较容易与之相适应。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所区别,使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显示出差异性,这一特性有助于银行企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因素组合方案。

2.整体性与地域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研究的对象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将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但由于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区域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研究其地域差异性,将有助于在银行市场营销中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与产品。

3.相对性与绝对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各种因素的稳定是相对的,不断变化却是绝对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般说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国际影响加深。人们认识宏观世界角度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制度发生一定程度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国的银行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研究,并站在变化的立场上去适应市场环境。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1.银行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营销渠道等。对供应商主要从供货的稳定性与及时性、供货的价格变动、供货的质量水平来分析:对顾客主要从消费心理、消费模式、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社会公众包括金融界、媒介公众、公民团体、内部公众等,企业应和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企业的有利因素。

2.银行内部环境分析。银行内部环境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R&D)、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分析的重点通常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创新程度、人力资源等,并和竞争者相比较,是表现为一种优势还是劣势。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分析。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受到国际法律法规的限制和制约。因此,一方面要敢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法律,避免引起法律纠纷。

2.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结构和水平,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主要是对社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收入状况、消费者支出模式、消费者储蓄和信贷以及通货膨胀、税收、关税等情况变化的调查。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社会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它不仅建立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也形成国家市场或地区市场消费者态度、购买动机、购买行为模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使得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持不同的态度。影响产品的设计、包装、信息的传递方法、产品被接受的程度、分销和推广措施等。企业在分析市场营销环境时。应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做到“入境问俗”,“适者生存”。

(三)当前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所面临的挑战

1.房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银行房贷主要包括三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类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根据2007年报数据,上市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比重为28.47%,2008年中期数据为27.55%。由此看出,银行业的贷款构成中近30%受房地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去年5-10月,房地产价格上升主要为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推动。为拉动利润,商业银行控制企业公司贷款,增加个人房贷。随着央行出台二套房贷政策,个人房贷收缩,房价下跌,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回落后会导致风险。

2.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还贷能力堪忧。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受雨雪冰冻地震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紧张,企业采购周期延长,有些企业被迫停产,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受雨雪地震灾害的地区情况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外需缩减,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受国际供求影响,且对大多数行业的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的原油、铁矿石等基础材料成本的高位运行,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极大挑战。调查显示,企业对能源、原材料、食品等价格上涨反应强烈。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2%的工业企业反映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涨:77%的建筑企业反映建筑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8.4%的餐饮业认为营业成本上升。

上述因素导致许多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倒闭现象,致使这些企业还贷能力恶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但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压力。在中国,除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外汇资产最大持有者是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这些上市银行手里有近400亿美元外汇资产处于风险敞口状态,以7.5%的升值速度和现有人民币汇率估算,这部分外汇资产损失将超过200亿人民币。

4.金融“脱媒”效应。中国正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的发生,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资产方面,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对于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流了部分银行优质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发债的企业是经过层层审核,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失迫使银行提高对相对陌生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例,信贷风险加大。负债方面,股票、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多样化的产品分流了相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三、中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对策

(一)推动业务转型,实现产品创新,降低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

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及其他工业企业的还贷能力下降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促使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转型,转变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不断推动新产品研发,拓展盈利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和战略产品来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主动适应新的经营环境需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对待,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态势和趋势,认真做好压力测试工作,着力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跨业经营业务、跨境兼并收购活动的风险管控,大力推动实施新资本协议和执行新会计准则,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推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转变,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积极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功能,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四)适时进行海外并购,实施“走出去”战略

银行并购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并购国外银行,积极开发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有利条件,获得可观收益。

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中资银行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防火墙安排,要有充足的资本和财务能力,要具备跨业跨境并购及投资设立子公司所需要的专业经营管理团队,要着眼于核心竞争力。

(五)抢抓高端客户

高端客户具有资产雄厚、购买能力强、风险承受能力强等特点,其雄厚的资产不仅能够增加负债,而且能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拓展空间,同时有贷款需求。为增加资产提供了新途径。抓住高端客户,同时发展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举三得。抢抓高端客户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各商业银行在同业占据领先优势的先决条件。

第2篇:国外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一、国际化:三洋制冷的必然选择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在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来参与竞争,以便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在行业成熟期进入国际市场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战略选择。在通常情况下,一个生产性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一般是采取出口、国外投资以及全方位的跨国生产和销售的方式来逐步演化的。而大部分中国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战略,是把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有两个目的:一是获利,国际化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满足国外市场对本企业产品或者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机会,扩大本企业产品的销售范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稳定,国际市场对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新需求,可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起到稳定的作用,不至于受到国内市场周期性变化的巨大冲击。然而经营活动国际化的企业面对着的是一个比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且远为复杂的国际市场,在制定国际化战略计划和战略措施的过程中,不仅要认清自身的战略优势和劣势,还必须充分了解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各种环境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特点的国际竞争战略,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活动的国际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然而即使中国加入了WTO,世界市场留给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战略空间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非常有限的市场空间内“突出重围”,扩展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是三洋制冷必须面对和认真选择的重要课题。只有以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来带动企业的增长,才能使三洋制冷突破国内市场的禁锢,真正做到突出重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全球经济的大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走国际化道路,是三洋制冷追求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三洋制冷在决定将业务向国际市场扩展之前,必须全面而充分地了解国际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动态,这是国际化经营战略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在面对国际市场环境时,除了通常需要进行的综合分析外,需要重点分析贸易壁垒和行业竞争环境,以便明确国际市场存在的机遇和威胁。

关税是一国政府对进出该国的产品所征收的税金。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关税壁垒和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正逐步降低,但是由于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价格往往较低,短期内对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因此经常受到外国的反倾销调查,以此保护其本国产业和国内市场,制约中国进口产品的竞争。从目前中国的对外经贸形式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更多的中国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而吸收式中央空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一般说来,向其它国家和地区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可能性较小。

加入WTO后,虽然中国基本上迈过了传统的关税贸易壁垒这道出口门槛,但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形形的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逐步提高,它将逐步取代传统的贸易壁垒,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于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要想出口到对象国,就需要取得各种相关资格认证,遵守该国的相关技术标准,努力突破各种新贸易壁垒,否则就无法进入该国市场。

出口对象国行业的有关信息,对制定战略决策更为重要。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需要了解目标市场中是否存在着相同的行业、竞争对手和产品,是否存在替代品的竞争,从而确定竞争战略选择。由于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主要由日本、中国和韩国企业生产,因此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里,基本上不存在相同的行业和企业,但存在着电制冷等替代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在进行对象国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替代品的竞争。

正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三洋制冷在进行国际化的战略决策时才异常慎重。三洋制冷在对外部环境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后,还需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内部环境,以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使选定的国际化战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优势,避开或者克服企业的劣势,最终使国际化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在当前情况下,三洋制冷进入国际市场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在中国生产产品向目标国家出口;另一条是向目标国家转移技术、资金、工艺等,直接或者采用联合方式运用当地的资源生产产品并在当地销售。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三洋制冷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来看,作为一个中小型生产企业,三洋制冷难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不具有独立开拓国际市场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只能借助外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在具体步骤上,国际化战略应该优先采取产品出口的方式,而且出口对象国也考虑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向国际市场进行渗透。

二、返销日本:国际化战略的艰难的第一步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获得高速发展的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了成熟期。面对着新的竞争形势,三洋制冷向何处去?企业的经营者审时度势,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在保持国内竞争优势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希望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来继续保持企业的发展势头。然而国际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三洋制冷不敢轻易尝试,那么可否以返销日本作为突破口呢?在中方股东大连冰山集团的支持下,三洋制冷向董事会提出了“以返销日本为突破口”的国际化战略设想。

与此同时,日本的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开始进入了衰退期,大部分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市场上主要有五家企业仍然在进行着竞争,作为行业领导者的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本三洋),利润也大幅减少,部分产品系列开始出现亏损,采取多种措施也难以扭转这种势头。经过对行业和市场状况的充分的分析后,日本三洋决定采取紧缩战略,准备对现有的产品进行调整,作为三洋制冷外方股东的日本三洋也开始把视线转向了三洋制冷,思考由三洋制冷在大连进行生产的可行性,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中日双方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最终目的相同,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一致,经董事会研究后决定:三洋制冷从日本三洋引进6万~30万大卡的小型机产品技术,增加产品组合深度,使三洋制冷的产品线向下延伸以满足中国用户更为广泛的需求;在进行中国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开始为返销日本三洋进行样机试制,在质量合格后逐步开始返销日本。通过这种方式,三洋制冷新增的生产能力找到了市场,新增产品系列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而且日本三洋可望获得优质低价的产品来提高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双方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根据董事会决议,三洋制冷迅速制订了产品引进计划和出口样机试制计划,开始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品质管理、供应链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为产品实现返销进行充分的准备。为此,三洋制冷在第一工厂专门成立了中小型课,配备精兵强将负责进行国内外中小型产品的生产制造。为搞好产品引进,分批派遣各部门的骨干员工赴日本三洋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以保证产品引进的顺利进行。同时,日本三洋也派遣了大批指导人员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以使三洋制冷能够尽快掌握新产品的技术。经过中日双方的通力合作,产品引进获得了成功,小型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得到用户的欢迎。在打开国内市场后,三洋制冷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出口样机试制上来。然而,通过对样机的试制,三洋制冷发现,抽调优秀员工生产出来的样机仍然被日本三洋挑出了不少毛病,其中大多数是油漆、包装、螺栓等容易被忽视的极小的瑕疵,却被日本三洋提升到非常高度来认识,这也使三洋制冷的质量观点受到冲击,更促使三洋制冷以出口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三洋制冷早在1996年就在同行业内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其产品质量在行业内居于绝对领先地位。然而,通过样机试制,三洋制冷认识到,获得体系认证只是达到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而应该把“零缺陷”作为质量工作的最高目标,推行精细化的质量管理,追求“零缺陷”的产品质量。以三洋制冷实施的“质量三确认”管理方法为例,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确认上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质量,确认本工序的加工技术质量要求,确认交付给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从而在上下工序间创造出一种类似于“买卖”关系的三洋制冷特有的质量管理现象。

上道工序是市场经济中的“卖方”,下道工序是“买方”,是上道工序的“用户”,如果“卖方”质量存在问题,则“买方”可拒绝购买,不合格品就无法继续“流通”下去。三洋制冷正是通过这种“买卖化”的独特的质量管理方式,形成了现场的每个员工都是检查员的人人严把质量关的局面,确保最终生产出近乎完美的零缺陷产品。这种“质量三确认”法,与传统质量管理的“互检”法比较相似,不同的关键点在于,传统的“互检”只是挑出别人的毛病,与己无关,而三确认法则明确确认者的责任,要求本工序的操作人员必须同时承担起上道工序的责任,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使质量责任制真正落实到每个操作者肩上,通过相应的考核,真正实现责任与利益的统一。“质量三确认”变单纯的事后控制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员工工作质量的提高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和改善,使员工做到了集生产者与检查者于一身,它能预防和控制不良品的发生和流转,强调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好,追求零缺陷,用自身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努力实现不接受不良品、不生产不良品和不转交不良品工序质量控制目标。正是由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参加和努力,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改进,不仅出口产品达到了日本三洋的苛刻要求,而且带动了三洋制冷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2002年和宝钢、海尔等8家大型企业集团一起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卓越企业”的国家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

通过样机试制和小批量出口,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完美的转换,日本三洋拆除了小型机的生产线,所有小型机均由三洋制冷进行生产,三洋制冷 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艰难的第一步,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三、自主出口: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远

小型机成功返销日本后,三洋制冷不仅从出口中获得了稳定的收益,而且反过来稳定和促进了国内市场业务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尽快实现自主出口,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第二步,进一步形成国内国际经营活动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是三洋制冷寻求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受到日本三洋全球战略的制约,第二步没有能够立即迈出去。

在日本三洋最初的全球战略布局中,三洋制冷被限定在中国市场,只能面对中国市场进行经营活动,而日本三洋则不仅可以通过向三洋制冷出口关键零部件获取利益,而且每年可以从三洋制冷的盈利中得到分红的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益最大化。同时,日本三洋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把在日本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赚取产品出口的利润,这是非常符合日本三洋的整体利益的。而如果同意三洋制冷产品向国外出口,很可能会形成三洋产品之间的内部竞争,导致日本三洋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不能允许的。同时,日本三洋认为,海外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如果三洋制冷的产品在国外用户处出现质量问题,则不仅三洋制冷要受到惨重的损失,而且三洋品牌形象将受到损害,将会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带来长期不利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日本三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才对三洋制冷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非常谨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三洋制冷不具备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和能力,因此对三洋制冷进一步开展国际化投下了否决票。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日本三洋的出口产品由于价格较高,在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下降,从产品出口上所获得的利润日益减少,面对着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攻势,日本三洋被迫对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三洋制冷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三洋制冷的国际化战略再现曙光。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市场环境开始向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转变,三洋自制自主出口的禁令终于被取消。

日本三洋认为,与其自身因为成本价格劣势而逐步退出海外市场,完全丧失海外市场的收益,不如在全球战略中对三洋制冷进行重新定位,把三洋制冷作为日本三洋的海外生产基地,使用三洋制冷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中获得国际化的收益,这对日本三洋和三洋制冷都是有利的。因此,当2002年三洋制冷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卓越企业”的光荣称号后,中日双方认为三洋制冷进一步国际化的内部条件已基本具备,如果能够解决外部环境因素的威胁,就可以抓住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使企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研究,董事会终于同意三洋制冷可以自主出口到日本以外的国际市场,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以中日双方的股东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亚洲和前苏联地区为首要目标市场,然后逐步扩大到欧美市场。

战略方案确定之后,三洋制冷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优势,避开和克服企业的劣势,使三洋制冷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得以逐步实现。首先,在营销本部成立专门负责国际业务的海外营销部,并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迅速与目标市场建立起关系,进行公开技术说明会等市场开拓工作,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由技术部门负责改进现有的产品设计,满足国外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再次,由生产管理部负责协调和整合生产系统,重新构建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生产制造、物资供应、品质保证的体系,确保优质、高效、按期地完成生产任务。针对出口产品工作的复杂性,成立了以生产管理部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小组,对全部产品的出口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统筹、协调和整合,确保出口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公司内外的共同努力,三洋制冷在2003年实现了自营出口方面的突破,出口量保持着逐年稳定增长的可喜局面,为三洋制冷的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转贴于 四、战略联盟: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器

三洋制冷迈出了自营出口的国际化战略的第二步后,初步拓展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然而,进一步开拓世界性的大市场,不仅是三洋制冷的发展需要,也是合资双方的要求。日本三洋在1950年创立时,之所以不采取日本企业通常以创业者的姓氏来给企业命名的方法,例如“松下电机”、“东芝电机”,而是将企业命名为“三洋电机”,是因为怀有让企业向全世界腾飞的强烈愿望,准备把企业发展成为一家面向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这三大洋的国际性公司,而扎根于中国的三洋制冷同时肩负着中日双方的希望,突出国内市场的重围,傲视三大洋,抢占国际市场,是三洋制冷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梦想。

然而知易行难。三洋制冷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国际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跨国企业相比还非常弱小,虽然自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较高的质量管理水平、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受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对国际市场了解不深,缺少渠道和服务方面的资源,这是三洋制冷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最大瓶颈,也是三洋制冷在亚洲和原苏联地区采用区域方法进行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原因。而要真正开拓欧美等先进国家的市场,就不能够仅仅简单地依*,而应该从战略联盟的更高层次出发,来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进程。而日本三洋更是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在2004年与美国开利集团正式结成了国际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潜在的或者实际的国际竞争企业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的特定目标所形成的合作协议。而进行国际化业务的企业是否会建立国际联盟,主要看战略联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否大于企业为此而支付的成本。国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动因是开拓市场、优势互补和分担研究与开发的风险,那么这种战略联盟对开利和三洋都有哪些益处呢?

美国开利是著名的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成员之一,创建与1915年,目前在17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销售,在世界上拥有20个研发中心和80余家工厂,在世界上拥有销售和服务的渠道优势,是世界空调行业的巨无霸。开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1995年与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合资成立上海一冷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但是开利虽然在电制冷空调行业久负盛名,然而在吸收式中央空调的技术和产品上,却与世界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导致上海开利始终无法跻身国内行业第一集团,无法满足开利集团的全球性竞争需要。面对全球的大市场,美国开利迫切需要获得优秀的吸收式产品的支持,而三洋的吸收式产品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日本三洋成立于1950年,在六十年代引进美国的吸收式中央空调的技术后,由于日本能源极度缺乏,因此对高效节能的吸收式技术高度重视,对原有技术进行了持续的再开发,到八十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吸收式中央空调技术的代表。然而日本三洋虽然具有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但是生产成本高,而且不具备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的渠道,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无法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但是其与大连冰山集团的合资企业三洋制冷,经过中国国内市场十余年的竞争和数年国际市场的磨练,能够优质、低价地生产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中日双方如果能够进行资源整合,则可以实现与美国开利的优势互补,共同拓展全球市场。

美国开利、日本三洋和三洋制冷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谁也无法独立满足全球大市场的客户需求,而如果三方形成战略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于各方所具有的优势分布在价值链的不同部分,则美国开利的渠道和服务优势,日本三洋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三洋制冷的制造和质量及成本优势,就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组成典型的市场营销型战略联盟,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比较顺利地开拓欧美等国际市场,使各方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这是三方缔结战略同盟的最主要原因。

战略同盟构建完成后,三洋制冷的产品就可以出口欧美了吗?显然不行,还有许多重要的准备工作需要进行,以便为产品正式出口欧美市场扫除实际障碍。近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构建了以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等技术壁垒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市场准入体系,并日益严谨和完善。这种技术差异和差距形成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我国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技术壁垒,而且有不断调高的趋势,削弱和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一旦企业的产品突破了技术壁垒,就有可能使没有达到要求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得到削弱,使产品的出口显著增长。三洋制冷为应对这些技术壁垒,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例如,在日本三洋的协助和指导下,在原有压力容器体系的基础上,分别通过了面向美国的ASME压力容器认证和面向欧洲的PED压力容器认证,获得了技术方面的市场准入证。

环境壁垒也叫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为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者进口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目的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协议中有关环境的条款、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制度。三洋制冷以“优化地球环境,造福人类生活”为企业宗旨,1997年在行业内首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而且根据日本三洋的统一要求,针对欧盟在《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的最新的绿色壁垒,提前做好了准备,破解了绿色壁垒对三洋制冷产品出口的封印,在绿色护照上加盖了放行签证。

通过三方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2005年5月,第一台出口欧美的产品从大连港鸣笛启程,三洋制冷在国际化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突出重围见三洋的梦想初步得到实现。 转贴于  五、竞合战略:国际化战略的支柱

通过返销日本、自营出口和战略联盟的三部曲,三洋制冷奏响了国际化战略的华丽乐章,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然而,在三洋制冷国际化的征途上,总会遇到挫折,经验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要交足国际化的学费,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定和可持续,这是三洋制冷走向成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三洋制冷的国际化仍然停留在低成本竞争的阶段,受资源和能力的限制,预计在五年内,三洋制冷还不具备在国外进行较大规模投资的实力,更没有独立进行全方位的跨国生产和销售的可能,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战略是三洋制冷必须面临的挑战。

第3篇:国外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国际贸易发展挑战与机遇共存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世界各国开始走向经济复苏之路,人民重新树立信心,致力于经济发展。通过对2010上半年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国际贸易也得以复苏,我国对外贸易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站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世界经济必然会走出低谷,并走向复苏与繁荣之路,而国际贸易也会由于此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然后走向繁荣。此外,金融危机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走出经融危机的阴影,以美国为例,在消费方面美国已经对以往超前消费带来的问题,并使消费需求得以降低。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美国零售额跌幅达到尽量来以来的最高值,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也降到了1%,为近七年最低。这些情况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使出口量大幅度下滑,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经济增长模式与产业布局发生变化与调整随着国际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国际经济中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实际上经济增长模式的劣根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就必须调整改进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针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发达国家应针对超前消费以及过度消费的行为加以控制与改变,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使不良贷款得以减少与控制,并应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发展中国家应扩大内需,对本国市场加以充分利用,确保经济增长带动,今儿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性得以弱化。这一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带来的启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使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得以重新认识,并加大对其的投入与建设,同时促使其向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此外,金融危机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全球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目前,全世界都倡导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力度越来越大,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资料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其开始将目光转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低成本密集型的结合,并且随着成本的降低必然会使得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

(三)贸易保护主义加大了国际贸易难度国际贸易与金融危机有着微妙的关系,金融危机的传播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一渠道来实现的,同时金融危机的扩散有队国际贸易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各国为了实现自我保护,相继推出了贸易保护主义,这就造成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对各国贸易带来十分长远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远去,各国经济走向复苏,然而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内部需求疲软、国际市场萎靡,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出口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实现自我保护,抑制我国出口贸易,针对我国设置了诸如技术堡垒、绿色堡垒等贸易堡垒,导致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困难与阻碍。

二、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金融危机的远去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调整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内在形势,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一)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资源开发的限制保护以及土地价格的上升等必然会增加贸易成本,为了保证我国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内许多企业开始转型,以往的劳动密集型被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代替。站在劳动成本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成本有所提高,低价格、高技术的社会基层劳动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少,进而导致许多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用工荒”。此外,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人才,使产业转型升级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此就必然会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往依靠低成本来获取的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成为了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出口方式也由粗放型出口转变为集约型出口。

(二)国内消费得以大力推动,扩大内需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对外贸易企业难以面对越来越残酷的国际市场环境而倒下,为了保证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积极的引导与帮助,并使国内消费得以大力推动,强调扩大内需,弱化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加强资源对内和对外分配的协调,为我国对外贸易行业抵御国际市场萎靡产生的巨大压力提供了强有了的保护。

(三)我国贸易出现持续的顺差现象一直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都是处于顺差位置,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的进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进出口主体格局与贸易方式,基本所有年份都出现了顺差现象。这使得我国与贸易国的矛盾被激化,它们针对此会采取相应的保护贸易保护措施来实现贸易保护,例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等,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工作难以开展。以美国为例,作为我国的第一贸易国,受到巨额贸易顺差的影响,美国一直以来都针对人民币升值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措施。同时我国以往产品出口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低廉、劳动力成本低,然而这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巨大的顺差额对于对于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才是最重要且最危险繁的,这种生产贸易方式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符。所以,我国国际贸易由于持续的贸易顺差的影响而一直受到各国的压迫与阻碍,对内效率也十分低下。

(四)进口持续扩大今年我国人均GDP预计达到了甚至超过5000美元,这一阶段体现出了消费者结构的升级。所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档次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高端市场得到了持续的开发。然而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知名品牌很少,这一特点在高端产品方面尤为突出,因此这就导致我国市场被各类国外品牌所抢占。加上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国外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本国消费者购买力被加强,继而使进口的数量与质量的快速增加得以促进。

三、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提高引进质量与效益应正确认识技术引进的重要性,技术引进具有一定的难度,企业必须实现技术引进与创新促进体系的建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使企业国际竞争力得以提高,确保我国国际贸易在技术方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技术引进之后,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予以高度重视,应针对引进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技术特点,进行模仿制造,并将地区、产业特色与文化融入其中,使外来技术本土化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进而使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性得以弱化。其次,当技术积累达到某一高度时,就要针对此进行改良与创新,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使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能够在外来的国际贸易中立足。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我国技术贸易进入良性循环。应强化企业的知识产管理与保护。首先,应针对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吸收与创新予以大力支持,并申请国内外专利;其次,政府应为企业提供积极的帮助与引导,使其知识产权保护得以加强,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与水平,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对于对外贸易企业与跨国公司或技术先进的国外企业合作应予以鼓励与支持,引导其实现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在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学习,并以此进行引进与消化创新。最后对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引导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开发。

(三)对企业出口行为加以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一直以来,我国进出口领域经营的秩序就存在混乱的问题,对外贸易企业与自营出口企业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为了获得市场优势,夺得出口市场,就在产品价格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两方在出口价格上的竞争使得出口价格越来越低。再加上我国不重视品牌建设,产品的知名度并不高,这就必然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其他国家,进而为其他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市场秩序,对外贸易企业就必须针对混乱无序的价格战争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调整竞争方式,避免企业自身与行业的竞争力被消耗,是整个行业的保护力度削弱。

(四)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这是由于许多对外贸易企业还无法适应这一战略的需求。因此,对外贸易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市场开发战略与实施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具体应针对美、欧、日以外的市场进行开发,将我国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东欧、拉美等具有潜力的市场进行大力开发,应采用正确的方法,通过多种经济交往形式,实现综合性开发。其次,还要加强传统市场的开发,通过进出口贸易渠道进入这些市场的深层次营销网络,对新产品、新品种进行持续的开发,确保产品出口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实现贸易堡垒的跨越上文提到,世界各国针对我国对外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例如设置技术堡垒、环保堡垒等贸易堡垒。因此,我们就必须提高产品技术标准,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与质量得以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发,使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还要对市场行为加以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我们还应培养环保意识,针对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堡垒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予以抵制。对外贸易企业应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对其展开深入调查,使“环保例外权”滥用的情况得以有效遏制,对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堡垒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与抵制。

四、结束语

第4篇:国外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需要对金融市场的收益、风险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环境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总体上仍存在投资愿望和投资环境的矛盾。

1.1负利率造成社保基金进行银行投资时的隐性贬值

负利率就是物价指数(CPI)迅速升高,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2004年央行《货币银行执行报告》指出,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递延效应为2.2%。说明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按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计算,则实际利率为-1.616%。因此,一向秉承“安全至上,保值增值”理念的社保基金,也无法避免负利率时代所带来的效应。

1.2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

社保基金投资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不到20年,国债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企业债券市场仍未得到发展;股市尚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规模小,风格不明,运作欠理性,甚至存在“黑幕操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票与GDP的比率仅为20%左右(按总股本而非流通性股本计算),债券与GDP的比率仅为11%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为75%左右。因此,中国股市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

1.3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银行利率的调整、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投资品种的选择、组合以及投资渠道、程序的选择。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仍存在超比例大额持有现象,社保投资内部机制及投资程序仍要进一步规范。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风险控制制度。

2社保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一般的资金投资运营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获得收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低风险原则。低风险,即保障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这是基金进入货币市场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切实保障基金的安全,才能保证受保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确定一种适度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并严格遵守此标准选择投资对象、方式,进行投资分类和组合。

(2)盈利性原则。社保基金的投入,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在选择投资品种时,没有收益是不予考虑的。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基金的保值目标才能实现。否则,仅能起到消除基金贬值的作用。

(3)社会性原则。社保基金投资是政府的一笔大规模的支出,这笔支出首先应讲求社会效益,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结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进步。否则,收益再高也不允许投资。

(4)高流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支付具有连续性,不能延缓,因此要求基金投资具有高流动性。在具体的措施上,可对投资进行事先预测,留足资金和一定的短期支付使用,对中长周期进行统筹安排,使其资金在应付日常支付前提下充分发挥效益。

3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分析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下面就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渠道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进行一般性分析。

3.1银行储蓄存款生息

储蓄存款生息,是指社保基金的专门机构将社保基金的结余全部或者部分采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定期存款及保值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入国家银行或地方银行,按国家规定利息收取。这种投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无风险、安全可靠,具有完全的资产流动性。在我国目前实际收益率为负值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保值补贴和加上一定的增值补贴,如我国规定,对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优惠的政策;第二,国家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和银行利率的比率;第三,现行的单利计算方式改为复利计算方式。国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3.2有价证券投资

有价证券投资,是指运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的债务凭证。它一般分为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国家债券是国家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例如国库券、专业银行发行的国家建设债券、专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等等。由于债券利率事先固定,可以获得固定的、高于利率存款的预期收入,由政府发行,财政作担保,信誉安全性强,在急需用款时,变现能力强,因此它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有效形式之一。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依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可分为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前者根据事先规定的利率取得固定的股息;后者的股息随企业赢利的多少而增减。持有者可以把它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并享有利润分红的权利;其优点是利润比较高、流动性强,在通货膨胀时期易保值。缺点是没有政府、财政、银行作后盾,承担经营风险比较大,但是在股票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这种投资项目是保险业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为保证投资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一定的途径与方法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现有经济效益做详细的调查分析,然后作出决策或者选择那些有担保、有信誉的企业,力争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其中有些操作性的技术,应注意的是对行业企业债券的选择,即采取分散风险的策略,“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要求投资者善于识别风险、分散风险。总之,社保基金投资要集中管理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既有利于决策机构的统筹安排;又利于保证基金的安全。

4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分析

4.1加大证券投资比例

在收益、风险、流动三者的关系中,基金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投资资产的流动与收益负相关。在确保赢余资金流动的情况下,根据各类投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的收益率及其稳定性,将这几种投资进行有机的组合,寻找出一组收益率高而且稳定性较好的基金投资组合方式,或者进行分期、分组、分类的分散投资组合。假定2005年社保基金大致有1700亿元人民币进行投资,选择的范围是年利率为0.06的无风险资产和预期收益率为0.14、标准差为0.20的风险资产,应当如何将1700亿元人民币在这种资产之间进行分配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呢?从两种模型进行分析:

(1)银行存款与单一证券资产的投资组合。组合收益率E(R)用公式表示为:

E(r)=wE(rs)+(1-w)rf=rf+w[E(rs)-rf]

其中,E(rs)为证券资产的预期收益率,rf为银行存款利率;w为投资于证券资产的比例;1-w为银行存款的比例。

则本例中的投资组合收益为:

E(r)=0.06+(0.14-0.06)w=0.06+0.08w

当投资组合是由证券资产和银行存款构成时,投资组合的标准差δ是证券资产的标准差δs与其投资比重w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δ=δsw=0.2w

将投资组合标准差代入预期收益率公式得到收益-风险关系式:E(r)=0.06+0.4δ

(2)以证券1、2构成的组合替代单一证券。

w1=

,w2=1-w1

将数据代入,得到证券最优组合由69.23%的证券1和30.77%的证券2组成。其收益率和标准差为:

E(r1)=0.122;δ1=0.146

证券1与无风险组合的风险—收益直线由以下公式表示为:

E(r)=rf+w[E(r1)-rf]=rf+[E(r1)-rf]δ/δ1

=0.06+(0.122-0.06)δ/0.146=0.06+0.42δ

可以看出,采取分散式复合投资所得到的收益(0.42)要大于单一的投资组合得到的收益(0.4);从两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投资组合所得到的收益与所承受的风险成正比,但从我国证券市场前景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环境因素来看,在风险控制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加大风险投资力度,有利于提高基金的整体性收益。为了达到相对风险很小而实际收益最大的目标,在实际的组合中根据具体情况调险投资比例,这是保值增值的关键。

4.2开辟国外市场

下面讨论一种国内低风险的资产投资与国外高风险的投资组合问题,其公式为:

Rm=α?R外股+β?R外债+λ?0.0198/12

其中,R外股为国外综合指数月收益率,R外债为国外成分指数月收益率,0.0198/12为一年期利率结算的月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α、β、λ为各投资资金的投资比例。

R外股、R外债在美国、英国等一些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因此只要在α、β比例适当的情况下{α?R外股+β?R外债}能取得相对最大值,也就是说要取得max{Rm}就要看资金在国内国外的投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把投资风险分散,取得较大的收益;再者随着各国节余基金规模的扩大,国内资金运营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又要求基金的增值,向国外投资就成为必要。

5结语

有人形象地把社保基金称为老百姓的“保命钱”,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后备基金,应为受保障者集体所有。若投资失败,公众利益将受到极大损害,不仅对作为最终责任主体的财政政府构成威胁,而且对社会安全也构成威胁。因此一定要保着投资安全性、流动性、长期性的基本原则,先保值、后增值。从我国最近几年资金的投资管理来看,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推进社保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包括基金的内部监督机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成熟的金融市场、外部监督机构。第二,重视优秀投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为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合理收益性提供了基础,但最终进行投资操作的主体是人。人性的各种弱点,如贪婪、恐惧等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保基金的投资操作。因此,品德高尚、理性、有良好实践经验的高级投资人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最终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兹维.博迪,罗伯特.C.克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摘要随着社保基金中的个人账户资金的逐渐积累,基金的投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明确我国社保基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基金的投资渠道以及投资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保基金目前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面临的困境,在低风险、高收益、高流性等原则下进行恰当的投资组合,才能找出更好的投资策略,以便在较小的风险下得到更大的收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