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教学改革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与研究

第1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al laboratory

WEI Wei, ZHAO Chun-yan, HUANG Xiao-hua,et al.College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116044,China

【Abstract】 To reform medical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 a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verall in operation, strengthen to grasp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based experimental skill,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ies i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actual work. Also, the reform can inspire students’ love of lear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ultivate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meettheneeds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宗旨。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检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检验项目也日益增多;检验技术呈现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模式,检验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必须随之改革。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临床检验师,作者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1]。部分教育学者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工具”,实验课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点。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实验课时设置较少,不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②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目前,资历较深的教师是理论课的“主力军”,而实验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自然而然就轻视实验课的学习;③实验的教学模式较为禁锢。基本为教师提前完成实验内容的设计,为学生准备好所需仪器、试剂等材料,并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临床意义等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形式。课上,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对实验本身的原理、临床应用意义及所添加试剂的用途基本上一知半解,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缺乏独立总结的思考过程及创新观点的提出;④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相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院检验科也正逐步发展为“智能化、机械化”取代传统手工操作模式,“速度快、精确高、信息大、易操控、操作易、参数多”六大特点已然成为临床仪器检验时代的新靶标[2]。然而,传统实验教学对这方面知识传授甚少,同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机会甚少,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2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2.1 强化基本实验技能 为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熟练的掌握各种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本院在保证理论课程完整性及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在原有实验课时基础上将实验课课时增加20%,切实让每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将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硬理论”的教师,安排到实验课教学中,师资队伍得到保证。以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实验为例,在同学进行操作前,教师会亲自演示常规仪器、常规玻璃器皿、常规试剂量取的操作过程,着重强调需要特别注意之处,以避免学生因操作不当而影响实验的整体性。为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性,在有些实验项目中,如:血糖、肾功能及离子等的检测,为学生准备不同的实验样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性。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会逐一进行指点,及时纠正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一个小小实验操作疏忽,实验结果会差之千里,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本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实验技能大赛,让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规定的实验题目的所有实验步骤,得到相应实验结果,评委老师会认真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结果的真实、准确性作出判断,最后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医药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我们增设了小鼠肝损伤及高血糖模型的制备及相关实验指标的检测。开设这样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疾病状态下各相关指标的改变。在这部分实验中,学生负责实验全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设计实验,绘制实验流程图,见图1。再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选择可行的方案实施,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该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一套较为系统的动物模型制备及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

图1 动物模型制备及相关指标检测流程图

2.2 同临床实验接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3] 医学检验技术正飞速发展,新的实验项目不断被研发,新的检测指标不断被应用于临床。为使学生在学校实验课上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接轨,采用了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两种方式。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添置部分先进仪器、购买新项目试剂盒用于实验教学,比如载脂蛋白、肌钙蛋白的检测,给学生讲解其实验原理和临床中所接触到的病例分析,使学生在实验课上对这些实验项目有所了解,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到检验科见习机会,使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由检验科老师对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参数设置和仪器的操作流程向学生做以详细讲解及演示;并且,在检验科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按照医院患者检测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通过以上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问卷调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科研及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使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更趋合理,培养出了一批理论知识深厚、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瑞红,潘世扬,黄飒瑶,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第2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双师型”的教师还是比较紧缺,教师在入职后对本行业的关注度不够。更多的时候,教师还是埋在课本里进行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理论教学过多、没有实训设备或实训设备严重老化落后、校企信息不对接、上课沉闷学生没有互动反馈、和兄弟院校没有交流……种种状况的出现,制约着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反观师资,能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这些教师本身就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影响,教育教学手法相对单一,面对一群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一个高职院校,如果没有精准把握自己的办学方向,没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一群潜心钻研行业动态和教学方法的老师,没有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育理念,那它必将成为本科教学的压缩版,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挂钩。

二、高职院校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在招生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辽宁省2018年高考高职类院校控制分数线仅为180分,因此,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差生相对多一些,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学生现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符合社会企业用人需求,改革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一)课堂改革

高职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应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现有课堂普遍存在机械、呆板、沉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知识点讲解以就业为导向,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展多样式的教育教学,大胆处理教材,取其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勇于投入到课堂之中。高职课程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课程效果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动脑操练,从而训练学生的能力。

(二)政行企校联动

高职院校更应突出其实用性特点,走出校门的学生应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妥善处理并应对本专业常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国家、行业、企业新动态,把最前沿的信息资讯带进课堂,让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引导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合作。

(三)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喜欢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虽然达到半数以上甚至更多,但受实训场地、设备、人员的制约,不能严格执行,由于缺少实践教学,一些行业或是国家级比赛也无法参加,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品牌建设。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真正将实践教学应用到学科中,以期能够以赛带练,以练促教,以教促改

(四)教师自我提升

提升职业教师教学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内因。教师应发自内心热爱教育事业,有提升教学能力的迫切愿望,并期待能为学院的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高职院校改革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课堂改革

1.教师应分析学情,不过分期许,不攀比本科,给予学生正确定位,因材施教。2.课堂方式应更加灵活,适时采用翻转课堂,提问方式灵活多变,使学生融入课堂。3.尝试创建“智能化”教学模式,实践课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实践动手操作,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或者有机会玩手机,而理论课一般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影响学生行为的能力较弱,如何改变理论课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手机互动性特点,有意识的开发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如设置调查问卷、作业提问、查阅材料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手机,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新引力,逐渐改变课堂玩手机,上课不听讲的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4.组织课外展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有强烈的期待。5.开展专业竞赛,由任课老师进行指导,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还可为今后参加各类比赛做人才储备。6.赏识教育,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增加学生自信心,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政行企校联动

1.通过微信、微博、订阅号等形式,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将国家、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带进课堂,对一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能实际用得到的讯息,要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讲解。做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2.校企结合,挂职锻炼。鼓励学校或系院牵头,进行校企合作。对于一些没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或是从行业出来很久的老师,进行挂职锻炼。从老师的层面认真了解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做起,深入实践,了解行业基本操作,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挂职锻炼经验进行讲解,有理论,有实践,课堂也更生动,更有说服力。3.对企业定期调研走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用人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将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整理、分析,形成报告,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应用到后续教学改革中。

(三)实践教学

1.购买实践教学平台,增加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直接模拟工作情形,将知识点结合到业务当中形成实验项目,强化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风险点和操作的异常点结合到实验项目中,锻炼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异常处理能力;将时间和成本等约束条件设计到实验项目中,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成本意识;将业务信息设计至不同模拟岗位之中,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通过模拟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工作思维,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2.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演练,熟悉各种软件操作,带领学生参加行业或国家级比赛,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师在具体指导实践过程中,掌握学生薄弱知识点,改进教学方式,巩固强化练习,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四)自我提升

1.组织教师参加与行业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类培训和比赛,在培训和比赛中交流经验,汲取他人长处,内化为自身动力,勇于自我突破。2.对自己的工作开展定期总结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思考自己取得的成就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针对遇到的瓶颈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鼓励教师间相互听课。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同,课堂管理也各有差异,教师相互多听课,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3.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目前,很多高职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仍然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实践性不强,与学生互动性差。因此,应鼓励教师根据所授专业和学生不同,积极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校本教材,以满足职业院校教学要求。4.鼓励教师多看书,多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谓开卷有益,其实就是将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科技、文化等,以快速习得的方式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多看一些有关教育教学书籍,能开阔思维模式,锻炼思维能力,厚积薄发,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使自己在教学能力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5.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给予教师更多地参与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通过参与专业科研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

第3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强。随着科技进步,地理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升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日益重要。然而,长期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进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地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由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学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实践,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因此,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室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野外实习以观测、观察为主,后者是前者的综合与提高。地理学实践课并非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而是相关课程的实践性部分,依赖其理论课的存在而存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不适应当前培养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到认知的阶段,合理安排实践课是巩固和反馈理论课的重要手段。然而实践课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也受到多方面原因限制,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绝大部分,实践学时只有一小部分。这种长期存在的以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已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2,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略创造性实验。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实践验证教材理论知识,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忽略了开设创造性实验,不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创造性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基地作用。

3,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实验课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并讲解清楚实验内容、步骤,学生则按部就班,更有甚者则干脆省去实验环节,照抄教师的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缺乏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实验能力差。教师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实验效果也仅局限于验证,难以提升到认知阶段。

二、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为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近年来,一种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被提出来。库姆斯指出:“这里所说的‘质量’还包括教和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景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系统或准系统本身和其输入端(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性质的重要变化,以及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教育产品或服务(即培养人才、创造的科研成果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包括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的质量,例如教师的质量、课程的质量、科研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因此,依据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应从教师、课程设置、科研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

2,学科发展的需求。目前,地理学有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实验化趋势,二是理论化和工程化趋势,三是全球化趋势。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地理学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已经逐步从定性研究、半定量研究走向定量研究,要求在具备传统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观测、实验与分析技术。

3,人才培养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因此,强调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型”到“创新型”、“智能型”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和发展的焦点。现代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学科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心。

(二)原则

1,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美国最为普遍的两种教学模式,通过确定研究项目或对不明确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以开放学术前沿,强调科学研究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淡化同一性和确定性为目标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开放性原则实现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学习方式、进度、知识积累存在差异,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突出个性,使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并且重点突显学生个人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个性化原则符合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地理学科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专业阶段性实习、开放性实验、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线,形成验证性、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 综合一创新,循序渐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验证性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是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验证和训练。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试验,是经过常规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后的高层次实验。

综合性实验课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完全脱离,是各门单独课程实验部分的整合。我们设置了自然地理

学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实践课中植物地理部分的综合性实验采取室外综合性实验和野外实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进行植物地理的实验实习。野外实习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操作性强的区域,综合运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一段时间的野外实习。此外,近年来已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还有《GIS软件与应用实验》、《地理CAI课件制作实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实验》、《GIS三维建模实验》、《地图与测量实验》、《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等,这些实践课程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且是单独考核。

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以“项目为中心”,一般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储备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形成科研小团队,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二)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实现了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开放实验室、网络资源,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环境。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

对一些特殊的实验项目,通常无法在正常的上课时问内完成,可采用开放性买践教学模式,例如日月食、行星大冲以及其他特殊天象观测等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的探究性、创新性项目通常采用该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室、实践基地进行科研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接触生产实践,接触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又使学生明了学科发展前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除在实验课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外,也可在课余时间做实验,可以不只一次地反复练习,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目的不仅只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1鼓励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可以不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自行设计实验,或者是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及步骤等。如调查某区(地段)小气候,先让学生思考,设计观测气象要素、观察步骤,思考如何完成实验报告等等。然后再由教师指导修改方案,学生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直至符合实际操作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提出意见并解释原由,学生根据教师提议再改进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并上升到认知阶段,是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对实验由准备到完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更好地维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共建实习基地的目的。与多所中学建立了以师范生技能综合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舞台,磨练教学技能。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注重罗浮山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景区展览室提供标本。通过不断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资料,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也成功晋级为校级实习基地。

(五)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实践教学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践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实验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由于实践课不被重视,有些实践课开出后,没有实践教学指导书或实践教材过于简单或是不完整,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编写实践课教材。一本体系完整的实践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门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而定。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实验常识。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护注意事项、常见的实验方法等;二是具体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具、用品(材料),实验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要点,实验步骤、结论,实验报告的要求。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药剂的,可附上常见的实验药剂的配制方法等。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4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28-02

中药药理学作为中药学的范畴和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药学专业中一个关键的专业课程。中药药理学将中药与中医临床很好地联结起来,是开发新型的中药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于相关专业的医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多年来,关于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一直是各院校的重要药理学教研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学校和学院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改进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机会少,理论讲授多

一般情况下,在中药药理学的课堂上,教师重视的往往只是药理方面的知识的灌输,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来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对于各种理论无法产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中药的药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环节。

中药的成分多样,并且药理作用也具有多效性,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中药的功效和中药的药理作用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关性,同时也有差异性。比如说,中药附子中有很多种类的生物碱,它的药理作用除了抗心律失常等,还可以消炎、止痛,并且提高应激能力等等。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点是,它的药理作用没有非常明显的量效关系,因此,想要发现或掌握它的明确规律也有相当大的难度。每一味中药里所蕴含的繁杂的药理关系对于学生来讲,需要花费很大的工夫来记忆。

(二)研究方法特殊,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实验性学科,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的实践研究。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要求学生具有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生只需要听取老师对于实验的详细讲解,进而按照教师的教授内容来照着方子开药、抓药,最后将实验的结果同实验指导来进行比对,结果一致便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但是实践的内容过于单调,而且机械的操作无法引起学生强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在适应了这种模式之后便不愿意做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产生了较大的局限性。

(三)教材更新速度慢

现代的医学技术较为发达,所以新药的研制周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缩减了。虽然新药层出不穷,但是教材更新速度却没有跟上,许多药品名称和种类在教科书中都没有提及。而且有些药品的已经在临床医学中被认可的新的用途也没有在教科书中得到及时地更新,反而是有些已经在临床上被淘汰的药物还出现在教材中,这很容易误导学生,给将来的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酿成医疗事故。

二、对于目前中药药理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实践教学

在中药药理学中,有一些中药和一些复方制剂是较为传统的药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药,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要用相当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讲授,但与此同时,要注意紧跟临床研究的步伐,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不完善的内容要进行补充,对过时的内容适当删减。教研部门在制订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院校和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和渠道来对教学内容和方向进行调整。

此外,药品超市也是中药药理学教学和学习的一个绝佳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去药品超市,对各种药物的新剂型或者新品种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调查;或者通过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来搜集资料,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与临床上的应用做到紧密结合。

(二)应用对比记忆法

中药的各种药理作用极为繁杂,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和记忆的难度都很大。想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让学生对于药理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记忆,就要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师应首先将中医药的治法作为主要线索,其次把中药各论的各个章节进行整体的分类。在对于各个章节的概论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先从其定义来入手,先讲清楚它的功效和主治的病证,再将中西医对于此病证治疗的功效和作用进行比对。对于具体的知识,再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对药物的学习中找到共性和个性,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中药的作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教师可以抓住中药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山楂可以帮助消化,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来入手,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山楂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维生素C,这些成分能够提高胃里面的消化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进而帮助蛋白质来进行分解和消化。这些都是消食药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并且直观,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了可通过实践来加强对于理论学习的指导。

(四)课堂中突出综合性实验教学

由于中药药理学是一门新的实践学科,因此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内容相结合,强化学生们对药理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逐渐增加一些具有综合性与深入探索性的实验课程;要注重启发与有效引导学生们来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不断发现实验方案中的错误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中药药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笔者在进行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实验:将学院的两个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的中药制药专业学生随机地分为两组,分别是传统教学组和改革实践教学组。这两个学习小组所采用的中药药理学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授课时数都完全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实践小组采取了多种教学法,传统教学组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出任何调整。

改革实践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对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达到进一步的强化。此外,教师会给学生预习的任务,使学生做到带着问题来上课,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更具针对性。教师还要组织课堂讨论、阶段考试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被活化,不会死板地被接收。而传统教学组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师的讲授和板书,不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

两个小组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之后,组织进行了一场期末测试。两个实验组采用的是完全一样的考卷,考试的题型分别有名词解释、单选、判断、填空以及简答题。考试试题的从表1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优秀率的指标上,改革实践教学组的学生达到了60%,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组的28%的比例;良好率和中等率低于传统的教学组,不及格率为0.0%。数据显示,改革实践小组的学生最后的测试成绩大部分分布在“优秀”的分数段,而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实验小组则大部分在“良好”的分数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改革实践小组所采用的教学法是优于传统教学法的。

对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探索是每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教学相关工作的教师应当不懈地努力探索的领域。但是,无论最终要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本,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为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做到从学生出发,根据课程所讲述的不同内容、结合实际的情况,大胆并且科学地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菲.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预习和复习[J].卫生职业教育,2008(8):89-90.

[2] 李清风.辩论式教学在护理概论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8):98-99.

第5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食品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0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疯牛病、亚欧口蹄疫爆发、美国多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暴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英国和中国苏丹红事件、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超标使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了适应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精通食品安全与检验业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从安全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问题,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食用者健康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食品安全与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了解在食品生产、开发、销售等环节中的现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理念和控制措施,掌握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拓宽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验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不断涌现。因此,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需提高《食品安全与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

一、《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内容的改革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以各类典型食品为对象,研究其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内容涉及化学、食品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2006年第一次开设这门课时,采用的教材为陈炳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食品卫生学》。由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较多,本课程的学时又有限,只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如主要食品的污染问题、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预防对策、食品的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自2009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内容变化较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及时更新和补充,如食品安全的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更新,并增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与检验》中关于检测的内容,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评价。食品的检验和评价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及毒理学检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许多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开发出许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的使用和配制、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总的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教师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如增加了快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加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食品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

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

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新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及控制措施,满足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检验和监督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的检测技术成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上增加综合和设计型实验,并开设基于研学的综合实习。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掌握了食品安全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逐渐提高了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实践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上述的教学改革尝试还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慧,吴永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第6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和中职学校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密切。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之际,求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着重考察的因素之一。这种趋势下,现代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不断提升。求职学生想要和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加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注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教学,为学生未来职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职业

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中职学校的教学基础。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却未能给予语文学科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就业率往往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忽视语文课程与教学。导致不少中职学生在毕业时职业素养缺失,即使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理想的业绩。[1]因此,加强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正反典型形象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开设心理学理论专项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心理学理论学习对中职学生而言难免有些力不从心。通过潜移默化的语文课程学习同样可以取得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两种方式相比较,语文课程学习显而易见更加适用于中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更加具有直观性,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具有正面代表性的形象,如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人物,通过他们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利用具有反面典型的形象,可以对学生产生警示作用。通过正反两方面形象鲜明的对比,使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正面引导,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素质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表达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内容。中职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巩固和拓展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文章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中职学生在拥有这些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对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所学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消化。进而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升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业务素质,形成面对复杂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容应对未来职场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和挑战。

二、通过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缺乏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中职语文课程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由于优秀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很多中职学校在开设语文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更加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中职学校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基本相似,都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师生互动较少甚至根本没有。[2]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没有得到提升,职业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容易产生慵懒和倦怠情绪。

(二)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简单

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侧重阅读教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学,并未立足于听、说、读、写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单一的阅读教学只是简单地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导致在未来的职场中,受到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的影响,阻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职学校对语文课程不够重视,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简单,教师也缺乏对教法和学法的深入研究。这样的现状无法调动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无从谈起,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职业素养。

(三)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现在的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教学方法落后,考核评价机制也较为单一,往往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传递知识,然后进行理论考试来评判优劣,缺乏综合评价的体系构建。这种单一、片面和被动的评价机制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即使平时不学习,也可以采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敷衍应对,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职业能力脱轨。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侧重于语文知识,而忽视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注点也在于学生的分数高低,而非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提高,如此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通过加强教学力度帮助学生提高字词积累水平

结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语文课程的教学力度。如书写和阅读需要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学生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积累,往往很难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表达。只有明确要求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独特的内心体验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予以表达。调查研究表明,很多中职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现象,要想将学生的字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必须要求学生认读大量的文字,并逐步落实规范要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汉字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字词学习积极性。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字词积累,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3]

(二)通过改善阅读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延伸

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正确认识世界、不断拓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以教师讲授传递知识信息的方式,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也大打折扣,从而严重阻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的不足,直接造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应用缺乏信心,最终导致学生既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没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举步维艰。因此,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将内在的人文性和工具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改善阅读教学的方式使课堂更加多元化,满足学生的需求。[4]如开展信息化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中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扎实。同时加强职场信息阅读教学,在阐述作者思想过程中融合职业理想教育,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在归纳文章主题时穿插劳动制度和劳动法规介绍。不断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要求服务,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延伸。

(三)通过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可以从应用文写作方面着手。写作能力体现出学生的语文修养,是对学生字词积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直接表现出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也是未来工作中有效的沟通途径。[5]在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教学实践经验落实到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应用文写作指导。教师可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听记为探究、变单干为合作,在写作中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写作能力是中职学生走向职场、勇敢表现自己、展示良好职业素养的坚强后盾。通过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培育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好基础。

(四)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据调查,世界众多国家把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国家素质教育总体规划中。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语言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基础,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口语交际训练力度,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和进步。[6]并且把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融入口语交际教学。如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听问、听辨,还要让学生学会聆听技巧、听话礼仪等,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闵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6):72-74.

[2]周卫鸽.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反思[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龚培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26-27.

[4]赵丽萍.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语文天地,2013(3):79-80.

[5]张莉.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第7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0. 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改革。早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党就提出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到如今,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系统,同时也出现相应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及改革内容入手来分析现下教学改革的情况。

1. 现代化教学的内涵

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从现代化教学技术方面来讲,二十世纪的现代化代表着投影、幻灯,现今我们讲的现代化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概念,它继承了以往的现代化概念,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科技,所以对我们现今对现代化教学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教学与现代高新科技的结合,把新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课堂,起到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

要实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必须得从教学观念的革新入手,变革不适合时代进步及学生发展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新鲜的教育思想注入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并与之融合,形成符合现下需要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的特点就是教育科技的使用,教育技术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与现代教育观念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改革需要将观念与技术相结合,从而创造现代化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 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说到现代化教学,大家都会联想到相关的教育科技,比如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等。但是仅仅是对这些仪器的使用,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变革相关的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等。现代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去介绍相关的教育软件、教育机器等等,而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符合现代社会及学生发展的方式去组织教学,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说现代化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技术创新,下面,笔者将从观念及技术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内容。

2.1关于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现代化教学包括现代化教学技术与现代化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现代化教学改革首先就是应该对教学观念的革新,抛弃传统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努力的去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并尝试着将各种教育思想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从中整合出最适合现下需要的教学观念。

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教学实施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讲:从师生关系的方面来讲,传统的教师至上的观念在此被平等观念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传统的将学生视为学习工具的观念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的观念。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可以站在同一平台上对话,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教学方法来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取代,实行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的只注重间接知识的教学内容被拓展,增加了许多培养学生直接经验的教学内容。

2.2关于引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本文所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科技,相关的教育科技的使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将新科技引入相关的教学课堂,让它为教学服务。

我国传统的教室学生桌椅是以秧田的方式摆放的,并且大部分教室仅有四面墙、一扇门、一块黑板、三尺讲台。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只需要仔细听讲就是,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作用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将各种相关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引用到课堂,在教室中添设相关的影音设备,尝试改变以往的只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经验传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影音展示,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另外,如今网络科技发达,网络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通过网络去接触更多的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引用相关的教育技术,还强调将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结合,以符合社会及学生需要的教育思想去指导教育技术的使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现代化教学。

3. 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反思

从现代化教学改革的提出到现在也有一定的时间了,其在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改变,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也是机械化的,没有起到任何实际意义,并且还耽误了正常课堂的时间,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比如,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通常只是把文字堆积上去,课堂上教师仅仅只是在念PPT上的文字而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化的教学组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消极的。其次是我国很多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并不彻底,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还没有普及相关的教育科技,还停留在原来的教室、黑板、讲台、粉笔的教学模式上。最后,在部分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教师完全依靠相关的科技,把精力全部用在相关教育技术的使用上,而忽略了基本的教学。各种教育科技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依附于基本课堂教学中,不能取代基本的课堂教学而独立存在。

4. 结束语

从现代化变革的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现代教育科技的引用也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并且还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学生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培养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优等人才,为学生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后来者们,继续将这一改革深化,去完善改进相关的理论基础,落实改革实践,努力将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文汝,肖喜燕.构建高校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王磊.浅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李月晶,马东雄,赵健闯.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

[4]胡金敏,谢双维.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3)

第8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网络辅助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蔡艳荣(1972-),女,辽宁建昌人,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教授。(辽宁锦州1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09年A类教改项目“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76-02

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努力思索的课题。近些年来,针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包括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设综合性实验,[1-3]对环境监测实验所用教材的建设,[4]将环境监测实验与校园所在地区实际环境监测项目相结合,[5-7]对环境监测实验的开放研究尝试,[8,9]将环境监测实验课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10]从理论和实验教学整体上进行改革,[11]与不同专业特色相结合进行创新改革等,[12-1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渤海大学“环境监测”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体系,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成为环境科技应用型人才。

一、“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类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通过“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未知与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对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变得非常迫切。

渤海大学地处锦州市,锦州市及其周边辽西地区是石油化工、造纸、制药、有色金属等企业集中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渤海大学的“环境监测”课程是在参与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中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近些年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在监测内容、监测范围、监测技术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监测技术的革新、自动快速监测仪器的推广使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势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合格人才。

1.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环境监测教学中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师在教学中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和调整。

(1)引入最新国家标准。由于环境科学学科的特殊性,相关监测方案的设计和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最新国家标准,按最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给学生讲授,使学生能尽快接受国家标准方法。

比如在讲授监测方案设计时,结合“HJ495-2009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需求对采样点位的布设以及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等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

在讲授废水中污染物的测定时,2011年新修订的“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原来标准中增加了方法检出限,增加了微波水解的前处理方法,增加了废物处理和注意事项条款。

(2)引入最新环保案例。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较高。在教学中结合最新的环保案例进行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结合核污染事件,讲解核衰变的基础知识,核污染监测的采样、测定等基础知识,让学生能了解使用仪器的测定原理和使用方法。结合血铅事件给学生讲解采样的注意事项、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等。结合尘矽病事件,给学生讲述粉尘的危害、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原理和监测方法等。

(3)引入科技前沿知识。教学中及时把最新教改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融会于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一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时,重点讲授重铬酸钾法测定的原理和计算公式。结合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在COD测定方法中最新科研成果,针对消解方法进行的研究,利用微波消解减少消解时间,改进催化剂,利用硫酸锰替代硫酸银作催化剂等。

(4)引入现代化监测手段。在环境监测实验过程中既采用经典的国家标准方法监测,同时也采用现代化大型仪器进行监测,教会学生使用实验室新近购买的仪器。在进行废水化学需氧量测定实验时,既采用了重铬酸钾氧化法的经典国家标准分析测定方法,同时也利用实验室最新购置的COD快速测定仪进行测定,让学生既学会了容量分析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利用光度分析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

2.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环境监测的实际问题说明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教学中采用最新的环境标准方法进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前沿内容,同时,将教师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实验室的开放两层含义。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实验设计,使教师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较好体现,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教学实验室的使用上,从时间和形式上开放,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做实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突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渠道,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双增。环境监测理论课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环境监测的监测过程、监测步骤以及化学反应原理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利用仿真课件讲授有关的实验仪器装置操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实施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市售的最新型号仪器也以图片等方式“搬”进课堂,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练习题、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实验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课下可以借鉴网络课程预习和复习相关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交流相关的内容。

4.突出考核方式的独特性

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针对环境监测实验课进行。实验课的考试采取笔试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实验课结束后,先进行笔试考试,然后进行现场操作考核。

三、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了环境科技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学会了活学活用,在实际环境项目的监测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31-133.

[2]施鼎方,徐竟成,唐贤春.环境监测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87-289.

[3]蔡艳荣.设计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

2007,(4):12-13.

[4]黄忠臣.环境监测实验教材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2):126-128.

[5]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1-154.

[6]胡将军,刘慧龙,肖玫,等.联系校园实际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87-88,96.

[7]德吉,布多,旦增,等.大学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4-28.

[8]迟杰,鲁逸人,刘涉江,等.开放式环境监测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2.

[9]蔡艳荣,曲蛟,丛俏,等.开放环境监测实验室 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158-160.

[10]张娴,郜洪文,施鼎方,等.依托科研项目,建设环境监测创新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15-117.

[11]黄晓东.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1):

112-114.

第9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摘要】通过诊所式法学教育,学生得以直接观察法律之动态运行,法制之现状,以及法律是如何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体会认知法治之重要。囿于法律运行的实际结果并不总是和他们对事实和法律的认知和分析相一致,这也许会使其难免产生些许挫败之感,但这将更能使其真正清楚地了解种种社会问题,并深人思考社会的法律控制,唯如此才有可能在离开学校后尽快地进人其在社会上所充任的法律职业人士之角色。

法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具有法学基础知识和从事司法实务的专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整个大学法学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培训和训练不仅具有法学理论并具有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的教学思想。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我国大学的法学院系由于受大陆法系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偏重于对法学理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解析,看重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把握和了解,而轻视了对学生司法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法学教育模式实际上主要是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使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现行培养方案的不足与局限

近年来,法学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法学院系;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过于浓厚的经济导向性使得尚未成熟的法学教育逐渐失去了内在的发展平衡,盲目性、短期性、功利性的行为充斥于法学教育之中,从而影响了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导致了法学教育的后天发育不良。尤其是传统法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的培养;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以及重教育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轻学生个性的张扬、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做法。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滞后。法学教育的不足与弊病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理念的落后,过分迷信过去的经验和传统,没有能够敏锐地洞察法律职业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革,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法学与法学教育特有的保守性格导致了法学的封闭性。2.培养目标的僵化。教育理念的滞后,最直接的表现即是培养目标的整齐、划一。不管办学的历史长短、生源的优劣、基础的强弱及教育资源的好坏,一律强调高级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云亦云,不考虑办学特色,不考虑市场经济的需要。3.教育手段的单一。法学教育的经典模式即为灌输式的课堂讲授。老师仅就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以此奉为教学的惟一模式。而单一的教学手段显然无法承载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何况法学的世俗性决定了教学如果只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操作,将使得学生在面对经典理论与多变现实之间巨大的裂缝与差距时顿感手足无措。4.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总体上看,法学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是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新法律法规的颁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科书一般是前一二年甚至三四年出版的,而作者写书时间还要早一些,而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却在快速地进行着,这样就必然导致教科书的内容严重滞后于法律发展和法学教育的现实需要的局面,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科书作者缺乏革新精神,盲目重复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使之日益教条化、固定化,更是教科书难以反映法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原因;课程体系陈旧,各部分之间通常缺乏内在的必要联系,或逻辑不严密,或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重概念、轻分析,重一家之言、轻百家观点的倾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除了讲课内容以及教科书内容以外,不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的目标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