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06-01
在探讨社区文化的时候,社区音乐文化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题来加以研究和探讨,使社区音乐健康发展。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导致的社区文化的异同,及如何繁荣社区音乐文化,使之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等方面加以论述。
一、社会因素导致的社区音乐的异同
社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社区文化自然也是与社会文化相对而存在的。社区与社区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呈现出不同于社会和社会文化的特征与特点,但也无时不在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制约、影响,其互为作用是无法否认的。那么,社区文化也是如此,作为社区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由于政治、经济、语言、信仰、宗教、民族、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不尽相同,社区音乐文化所受的影响就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接受主体――人的因素而形成的异同。如果我们把清代的城镇很快就接受了来自农村的地方戏曲音乐,与建国后我国城市很快就普及了革命年代的呼唤音乐相比较;将柳州的山歌对唱音乐公园化、广场化、与辽源的京剧、二人转音乐的街头化相比较;拿上海的交响音乐会与昆明的民族音乐会相比较;就不难扯出社会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社区音乐是本社区群体的需要而得以存活与发展的。这些不同的社区音乐都是为了满足本社区群体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需求而在接受群体中流传、普及与提高的,这正是社区音乐的共性,这也是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用大社区文化中的小社区文化来作以比较,那就再清楚不过了。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这些小社区文化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出形式、表现方法存在种种差异,可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愉悦、陶冶、激励、鼓舞各自的群体的每一个成员。
二、文化心理因素导致的社区音乐文化的异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社区音乐也在同一属性的独立性规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劳动号子有豪爽、潇洒、粗犷、凝重的风格,拉网小调具有舒展悠远、朴实自然的风格;戏曲音乐具有叙事、抒情、通俗明白的风格。社区群体接受哪种风格的音乐,作为本社区群体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由通过劳动、生活、艺术文化影响等诸因素形成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和事实。这部分群体受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影响、熏陶,在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使这个群体更多的喜爱传统音乐,甚至接受不了流派音乐,直至反对。庭院自发的音乐会上,老年人多喜欢唱京剧,不喜欢唱流行歌曲,而年轻人多演唱爱情题材的流行歌曲,对京、评剧则不能接受,这也正是他们接受传统音乐文化较少的原因,这又从反面证明这一点的正确。
愉悦文化心理。这一群体音乐文化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是求乐习惯而致。他们不分传统与现代,不管严肃还是通俗,只要能使他们高兴就可以,我们常看到多种音乐样式交替进行,但都博得各自的欣赏群众的喝彩,为什么呢?因为满足了他们的愉悦文化心理。
刺激文化心理。随着外来音乐文化增加,时间的延伸,一些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的音乐文化、艺术作品,影响着部分青年,使之形成了喜欢刺激的音乐群体。他们对现代派音乐津津乐道。三五成群于街头巷尾,于家里放着带刺激性音乐,跳着迪斯科、霹雳舞等,即使在舞厅也是对这种具有狂热风格的音乐和舞蹈感兴趣,有时花钱进舞厅就是为了跳这种狂热型舞蹈,而后扬长而去。
参与文化心理。这部分社区群体文化行为,并无明确的目的。属于模糊型,他们以能参加某项活动为目的。因此,他们选择性较差,而易于满足。
从以上典型文化心理分析,我们足以看清楚不同的文化心理会接受不同风格的艺术。社区音乐文化更如此。在城市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与音乐有缘,但却有着极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形成了差异,也形成了社区音乐的多色彩、多层次,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形成一个共同特点,满足各自选择者心理需求,平稳着每位音乐者的心理。这足以说明,文化心理导致了差异,也存在着共同点,其异同现象也同样存在。与社会因素一起在制造、延伸社区的需求异同,传播异同,创作异同。
开展社区基层文化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细工慢活。我们感到,加强和活跃基层社区文化活动,重点要在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加强组织、立足实际上下工夫。
转变观念,摆正文化活动地位。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基层社区干部群众关系维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陶冶居民群众情操,营造“社区为人人、人人为社区”平等、公正、和谐良好社会氛围的大舞台。社区干部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让居民群众玩一玩、乐一乐”的水平上,跳出就“为文化而文化”的小圈子。要把社区文化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星级和谐社区”评比内容、纳入城区总体发展规划、纳入社区干部、工作者任期考核目标,从制度机制上激励社区干部真正成为文化创建活动的精心组织者。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可以采取政府财政预算拨一点、辖区企事业单位赞助献一点、社区(社团组织)服务收一点等方式,还可以探索社会化运作方式,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及设施场所建设通过一定程序,委托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承办,来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居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不断推进社区文化网络、图书室、文体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公共场所及群众文化休闲功能,让他们玩有场所、乐有器材、学有资料。
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实践证明,一个基层社区单位“能人”多,作用发挥好,文化工作就前跃、就上层次,社区互助和谐氛围就浓。基于这一认识,培养文化骨干一定要做到“盯住眼前抓培养,立足长远抓保留”。要注意挖掘人才,结合每年社区书记(主任)公推公选,社区工作者选拔录用,要有意识地发现一批有特长的同志,真正把人才掌握起来。同时立足社区实际,整合驻地资源,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形式,定期举办琴棋书画、电脑操作、文体组织等培训和辖(地)区企事业单位联谊活动,以切实有效地提升社区工作者文化素质水平,使社区始终保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文体骨干队伍。
关键词:群众艺术;社区文化;挖掘;整合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16-01
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社区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正与日俱增。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发展以及“两个文明”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谋求一种能有效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成为当下社区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群众艺术有良好的优势和可操作性。
群众艺术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和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性
群众艺术根植于群众,所以群众对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利用群众艺术为载体将为社区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便利。通常情况下,对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地区的社区群众,无论是新闻报纸还是专家下乡式的讲说,他们接受起来都有较大的难度,而如果在社区文化宣传工作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来进行政策宣传,科技知识普及以及节日庆祝活动等内容,那么群众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都会比较高,效果也会比传统的“我讲你听”要好得多。比如,秧歌、二人转等群众艺术在东北具有很高的普及率和认知度,我们大可以将需要宣传普及的内容改编成二人转和秧歌等内容,让群众在观看、参与这些节目的时候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自发性
群众艺术是在老百姓自身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老百姓往往会自发地组织和参加相应活动。不管是北方的“千人大秧歌”还是南方的“万人坝坝舞”均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活动。所以,以群众艺术开展的各种社区活动将给我们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为了响应“全民健身,利在千秋”的长期国策,各个社区各出奇招,很多社区耗费巨资引进健身操教练、开设健身房,然而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倒是一些组织群众跳坝坝舞,扭大秧歌的社区,经常出现“千人齐舞”的壮观场面,把社区的群众锻炼工作推向了不小的。类似的事例很多,无不反映了以群众艺术来贴近群众对社区各种活动开展带来的极大便利。
三、深入性
中华五千年文明,存世最多,影响最深的不是各种典籍,而是大量的俗语和市井作品,究其根源,就在于群众艺术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具体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请专家演讲还是派发各种宣传资料,很难保证这些活动的深入度和持久性,而群众艺术则不一样,由于社区居民接受度以及传播率都很高,尤其是以数来宝、快板、秧歌、二人转等群众艺术形式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流传甚广,对于宣传和推进社区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艺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是明显的,那么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又应该注意哪些元素呢?以下几方面是很好的入手点:
(一)挖掘社区特点,结合群众艺术
由于我国地大人众,各个社区,即便是同一城市的社区在人口组成,居民素质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摸清楚本社区的特点,再将其与各种群众艺术结合起来。
比如四川遂宁的天心社区,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社区,然而该社区由于有一所老年大学,爱好唱歌跳舞的中老年人非常的多。于是天心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这一社区特点,将这些中老年朋友组织成秧歌队,合唱队,自编自演了许多歌舞、小品,与各个社区频繁互访,到各地演出交流,即丰富充裕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和社区文化,更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联合其他社区,发散群众艺术
社区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将群众艺术作为桥梁与其他社区进行交流沟通,对我们社区文化的建设将大有裨益。例如通州某社区就充分利用了该社区明清时期是字画艺术中心的特点,开展“字画文化进社区”的文化走亲交流活动。与周边20多个社区结成友谊社区,开展了“书法绘画作品展”,“书法技法探讨”,“民间艺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受到所到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而各社区的民间书法家、绘画家更是积极参与,在展示自身作品的同时与书法绘画爱好者探讨,交流。整个“文化走亲”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使该社区的文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群众艺术根植于群众,也必将是为群众服务的有力工具,我们只要在工作中深入挖掘社区特点,将其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艺术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注意加强交流,那么,我们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社区文化;社区建设;作用;精神
【中图分类号】 C912.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65-1
引言:社区文化是对社区存在的反映,也是在进行社区建设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也可以说,社区建设程度是社区文化发展的直接反映,影响着社区发展的状况。所以,在对社区进行研究时,要对社区文化重视起来,并分析出其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意义,进而构建优秀的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建设,从而提高人们的社区生活质量,这对于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社区文化的内涵
对于社区文化的界定,历年来,人们对此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理解,社区文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质生活的外在条件。所谓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改造以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的条件。它包含了社区的文化场所以及文化设施:阅览室、各种公园、市政工程等等。
(二)精神风貌。社区的精神风貌是人们在长期进行的社区群众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包括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审美情趣以及世俗伦理等等。
(三)社区人们的生活规范。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即使是在社区生活中,也需要一定的法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保证人们的文化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出了这些强制性的法规以外,一些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也会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体现了社区人们的总价值。
(四)社区组织、团体。社区组织或团体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保证各种关系的实现,其他文化在此基础得以存在和发展。
二、社区文化包含的内容
(一)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可以说是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经营、交往、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一般的社区文化指的就是这一类的文化活动。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社区风尚等文化是这些活动的实际反映。例如教师节晚会、钢琴音乐会、开展的体育运动会等活动。
(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为了保证社区成员在价值观、精神以及理想等方面的实现,并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组织机构等等。与此同时,制度文化对人们的日常活动也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三)环境文化。社区的环境文化是社区文化中的首要层面。它是社区人们的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创造的结合体,是社区在精神对象化以及物质化的体现。它主要是指社区清晰可见的生活环境、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的外在面貌等。通过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可以对社区人们的价值观、理想等外在的形象有很好的感知。
(四)精神文化。社区文化的核心也就是精神文化,其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社区中具有独特的特征。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都是其外在体现。由于社区文化的特殊性,所以它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积累的,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可以看出,社区精神文化对社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三、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社区文化包含了社区的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所以在社区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创造社区精神
1.帮助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社区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它所倡导的是被社会所认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及时的化解和疏导,在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培养社区人们的文化修养,提升道德情操同时起到美化心灵的作用,引导人们抵制不良文化,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中认识到真善美的积极意义,从而有助于精神境界的提高。
2.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增进成员间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圈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形式。但是各自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联系人们的因素越来越少。因此,加强沟通与联系成为了社区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社区文化的各种活动为人们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间的联系。
3.提升人们的归属感及认同感。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人们积极的融入到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在社区里的义务和权利,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更加认同自己的社区,从而社区归属感就逐渐增强了。
4.使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社区文化具有生动活跃、吸引力强、易于接受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迎合了社区群众的需求。
(二)加强了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思想意识的提高,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文化建设意识上进行不断强化,从而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只有在社区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才会认识到社区对他们的重要性,进而从自己的思想认识到社区建设的意义,人们在此基础上促进社区的进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的建设。
总结: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知,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区的发展更是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社区文化的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就会使得我国的社区取得长足的进步,促进社区的发展,也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2]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中国;日本;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从社区文化的概念、功能以及日本社区文化建设和对中国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的分析借鉴,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社区文化定义及建设意义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进而也能提高成员文化修养。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社区居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日本社区文化建设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丰富居民的生活,在社区文化建设上下了很大力气,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文化建设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社区文化建设。
1.制度化
日本首先从立法体系上抓起,规划制订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备的法制制度。社区文化建设在一整套法律制度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优化。
2.合理筹资
日本社区居民根深蒂固的社区意识为社区建设资金提供了重要保障。社区自治会、町内会等自治组织得到了社区居民共同支付的关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等相关方面的经费。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提供经费支持以及进行审计监督,社区居民共同筹集的资金被充分利用,这对社区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3.分工明确
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两者分工合作,部门职能明晰,责任分工明确。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传递,建立了地域中心体制,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了住区协议会、町内会等自治团体。这充分体现了社区自治、以民为本的理念,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三、中国对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经验的借鉴
为了完善我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予以创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文化建设之路。其中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有:
1.法制化管理
法律对社区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规定,利用法律调整社区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多元筹资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属于公益事业,中国人口基数大,政府尽数拨款到每个社区个体的难度很大,因此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资金的运作渠道。
3.扩大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首先,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扩大人才队伍。其次,要强化教育,不断提高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最后,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吸引那些对社区文化建设有热情的志愿者,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日本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其自身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社区文化,成功地达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促进了日本社区的有序协调发展。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不足之处。中国社区文化建设也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充分借鉴和吸收日本的成功经验,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同存.浅析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J].商情,2010(2).
[2]汤亚凡.简论社区建设的创新[N].龙源期刊,2010(20).
[3]张波.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M].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8).
[4]傅小鹏.国外社区建设的成熟经验及借鉴[N].吴中区委组织部,2007-08-03.
关键词:社区 群众舞蹈 特色 发展
在当今,我国的社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是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为丰富社区的公共文化,深入开展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资源。在2007年我国就颁发了一部《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就明确的指出了:“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府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快速发展各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中办发[2007]21号文件)可见,社区群众舞蹈文化机制的有效建设对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社区群众舞蹈文化的分类
社区群众舞蹈文化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感情交流,更会让民族文化得发传承和发展。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区群众舞蹈的对象为一个区间内的群众性的舞蹈表演活动,这种表演活动的组织者多数为自发性的,是为了满足群众自身如健康、娱乐等需要而组织的自娱自乐形式的舞蹈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促进人际交往,陶冶情操等以及具有涉及范围较广,参与年龄不限等特点,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文化活动。
其次,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分类很多,如绘画、音乐、书法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局限性,就是这些艺术门类会受到环境、人数、自身条件或文化层次等因素的限制,而社区的群众舞蹈的限制条件就非常的低,在年龄上儿童、老人都可以参与;在环境上不受地域的限制;在自身条件上没有太多的要求,无论节奏好或不好都可以;在文化层次上就更没有任何的限制了。这种群众性质的舞蹈文化活动只有想不想参与的因素存在,没有能不能参与的因素,所以,这种形式会被更多的人很接受和喜爱。
最后,社区群众舞蹈文化可分为广泛性社区群众舞蹈、特色性社区群众舞蹈以及专业性社区群众舞蹈三大类群众舞蹈形式。第一类,所谓的广泛性社区群众舞蹈是指这种舞蹈的表演内容不分民族、地区、性别和人群等特点,在任何一个社区、城市都可以表演一种舞蹈内容的群众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动作简单,音乐节奏感强等特点,社区群众在表演这类舞蹈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加强情感交流,这一类舞蹈也是在社区群众舞蹈发展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舞蹈形式;第二类,所谓特色性社区群众舞蹈是指具有某一舞蹈标志性舞蹈特征的群众舞蹈,它可能会受到民族、地区或性别、人群等条件的限定。如土家族的摆手舞为例,这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舞蹈形式,它不受人数的限制,但它却受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限制,虽然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但却不能真正进行舞蹈性的表演;第三类,专业性社区群众舞蹈是指舞蹈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技巧,这一类的舞蹈表演是受到舞蹈专业技巧等方面的限制的一种群众舞蹈,以秧歌为例,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社区的群众都有秧歌队和秧歌表演,但如果准确来说,真正的秧歌表演中会包含有踩高跷、转手绢等具有较难的技巧性的内容存在,它既需要具有舞蹈表演的基本功夫,还需要有一定的杂技的基本功夫才能真正的将秧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观赏和参与中体会到舞蹈艺术的价值。
二、社区群众舞蹈文化的特色
社区群众舞蹈文化的特色要从两个方面谈起,第一方面就是它所具有的特性;第二方面就是它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社区群众舞蹈文化的特性有以下几点:1.区域性。在前面我们谈到了一些限制的条件,其中就是区域性,它是指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的人文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在很多地区,特别是有多民族聚居的云南、贵州等地区都会有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社区群众性舞蹈风格,这种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群众表演的性质,还带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将传统舞蹈文化以一种社区群众舞蹈文化的形式开展会更好的让人们继承和发扬其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为舞蹈多风格的把握提供了丰富的题材。2.多样性。从社区群众舞蹈参与的人员来看,各个阶层、各个工职的人员都有,这就给社区群众舞蹈编排形式创作出多种舞蹈形式。从舞蹈内容安排来看,具有动作简单易于接受的特点,场所不固定,可根据所选择的开放式的场所来要求参与的人数。舞蹈各类的选择也很多样性,可是人人都学会的广场舞,也可以开展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舞蹈,还可以根据当下流行的音乐自行排舞,让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提升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准。3.普遍性。普遍性是社区舞蹈文化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它的题材和内容反映了人们当今生活的一种姿态,舞蹈的形式表现出现在群众舞蹈的蓬勃开展的现象,而且所谓的社区群众舞蹈的服务的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使得社区群众舞蹈的开展更为兴盛,舞蹈跳舞本身又给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同时群众又可以通过跳舞增强体魄,强身健体。在跳舞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相互的学习、锻炼,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接近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三、社区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
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其实自古就是存在的,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群众性的舞蹈,我们所熟知的丰收舞就是为在庆祝食物获得丰收时,大家一起表演的群众舞蹈,在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还曾记载过:“《阴康氏之乐》就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类健身舞。”可见,很早以前的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舞蹈的健身功能并在群众中得以推广。到了汉代时期,中国更是出现了大型的群众舞蹈DD“百戏”,它既是一种专业的艺术类表演,也可以是综合性、集体性的舞蹈,这种舞蹈没有固定的模式,表演形式复杂、规模又可大可小,甚至演员也有专业和非专业的,而且其艺术风格也会随着新的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到了唐代,更是将古代的群众舞蹈推向了一个巅峰时期。唐代代表性舞蹈《踏歌》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广场舞,人数从几人到数十人到数百人都有,和着以脚踏地打节奏的方式跳舞,据史书记载,这种形式是当时唐代社会非常普遍地一种舞蹈形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这种舞蹈活动,可见其影响力之广,为当时的舞蹈的兴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后历经宋代则慢慢失去了这种群众舞蹈的色彩,由早期的“百戏”慢慢演变成宋代民间群众舞蹈“队舞”,这就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群众舞蹈“秧歌”的早期形态。
中国古代后期的群众舞蹈发展缓慢,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对更高一层的精神需要有了追求,特别是在2007年中央办公厅颁发的文件之后,社区性的群众舞蹈的活跃,使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使舞蹈这门高雅艺术走入到民间,走到群众中,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蓬勃发展的新的社会艺术文化的典范。由于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现在的社区群众舞蹈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舞蹈,我们会经常发现社区会经常举办这种群众舞蹈比赛和交流,让我们的社区群众舞蹈文化更为系统和专业,这也为社会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摘 要:过渡型社区是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就是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还具有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特点。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安排、成效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为顺利开展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从特色化社区建设、师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针对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挑战。
关键字: 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挑战 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动迁户农民转变为居民,进入社区生活和工作,过渡型社区即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构成的中间型社区,它既有农村社区的特性,又有城市社区的特征。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文明,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厘清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特点并阐明分析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利于澄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且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基本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
首先,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服务性。过渡型社区教育是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提高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培养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1] 其次,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和谐是过渡型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但和谐社区不是同一社区,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一个“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等各个层次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第三,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性。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扎根于现实实际,逐步规范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第四,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主要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对其他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积极来讲,一个过渡型社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好,组织的好,就会为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反之,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就会遇到阻力,甚至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第五,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传承性。就是说过渡型社区教育在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过程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据调查,过渡型社区中外来人口高达50%左右。[3] 因此,过渡型社区居民自然要承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冲击。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他们积极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在社区转型过程中传承、保存了传统文化。第六,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融合性。在过渡型社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撞击,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过渡型社区居民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对过渡型社区提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挑战。
1、 教学内容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多来自分散的农村,他们在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意愿与受教育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据调查,过渡型社区居民鼓励开展并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常识、法律知识、卫生保健以及家庭安全知识上。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并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的个人想法或是政府部门的硬性规定,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4] 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挑战。
2、 教学形式层面
过渡型社区大多是由农村动迁新建的,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居民呈现一定程度的文盲状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或是主题研讨对他们来说,听不懂、学不会,当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居民在选择教学形式时更倾向于直观性教学手段,如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以及文体活动等。换句话说就是多数居民希望通过新颖、生动、精彩的方式获取知识,这与当前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教学时间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在教育活动时间上呈现零散性要求。对过渡型社区居民来讲,有的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变成了无业人员――时间相对充裕;有的人在失去土地后找到了其他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虽然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愿意在白天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但也有四分之一左右愿意在周六、周日参加,还有一些居民由于工作关系只能选择在晚上参加社区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必须兼顾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它必须在协调好教育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
4、 教学成效层面
农民出身的过渡型社区居民职业技能水平差,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学一技之长,为再就业做准备。从这样的学习目的看来,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技能性,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他们也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个人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实用性的社区教育,只能是满足少数人的经济利益需求,不可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和激情。
5、 师资建设层面
目前看来,在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都缺乏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资金投入、人员保障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估;其次,教师本身素质不高。过渡型社区教育从教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可想而知,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或很多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其培训效果自然无法达到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三,过渡型社区的师资相关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年,过渡型社区更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所以没有可直接借鉴的过渡型社区教育相关的师资制度。管理、培训以及奖励等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造成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的不稳定。
三、过渡型社区教育的路径澄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过渡型社区顺利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进行路径澄明,以适应过渡型社区居民的教育多元化需求。
1、 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进行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建设的首先任务是开发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是指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地域性、乡土性的课程,它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资源,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课程化,另一方面又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有助于实现过渡型社区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其次,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还应认真分析社区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性教学的同时,进行特色化社区文化建设。如江苏省胜浦镇新盛社区结合社区内老人较多――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7.9%――的特点,开展的“阳光老人”工程,把其作为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再如江苏省胜浦镇最大的社区――浪花社区,根据其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约4500,外来居住人口已超过7000人――的特点,成功启动并坚持的“互动型”社区建设,不仅体现了社区的人性化管理,而且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
2、 建设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
要进行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全面完善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派专人负责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扶持并培养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培训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可以为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发掘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指社区内部人员;二是指过渡型社区附近的高校资源。对于前者,可以通过社区聘用、公考公招等形式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后者,则可以通过社区聘用,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压力,又能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社区建设。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还原教师上课的情境。录制下来的教学光盘,可以为不同时间段的社区居民提供同等的教学,便于社区居民灵活安排个人学习时间。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远程教学的实现,也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
4、 开展多类别、针对性教学活动,体现社区教育的实用性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整体的居民素质。然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形式都不尽相同。如,对老年人而言,重在休闲娱乐;对青少年而言,则以提升个人素质为主;对失业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一份工作,所以学习重点是一技之长,或是技能培训;对在业者而言,重点是从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对家庭主妇而言,目的在于获悉生活常识,掌握安全信息;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则重在学习地方法律法规,以及个人生理卫生知识等。结合社区的建设目标,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的教育,过渡型社区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3]、[5]郭彩琴, 丁立新主编. 过渡型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M].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0、18、95.
[4] 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摘 要 本文围绕油田和社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分析了社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阐述了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打造平安家园、亲情家园、文明家园等方面着手,对加强和改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考,对促进社区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社区 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
油田社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社区重组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 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服务周全、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社区实践,对探索建立区域内精神文明共建共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共建和谐家园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现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油田社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综合性
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它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从内容上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民主等;后者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
(二)多样性
社区文明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楼栋等,又包括居民共建、辖区共建等。这多种多样的创建形式,为营造文明社区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三)复杂性
社区居民成份复杂,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特点的形式和方法。
(四)群众性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需要本单位干部职工、辖区的居民群众,还有辖区内各二级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只有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要
随着油田体制改革的推进,居民对社区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层次、多样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维护和谐稳定的需要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交汇点,是社会矛盾的“聚集地”,也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汇聚正面能量,才能有效地化解社区内的各种矛盾,筑成维护社区稳定的坚固防线。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
只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治理等工作,才能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便群众生活,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和改善。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立足和谐,注重防范,打造平安家园
强化安全生产。开展“学手册、抓规范、促创建”安全主题活动,创建基层生产作业现场示范点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确保了老区改造、日常生产等各方面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做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维护大局稳定。树立“大稳定”理念,建立完善辖区单位区域一体化稳控管理体系,加大从政策层面预防和化解突出问题的工作力度,深化无创建,努力建设更加平安稳定的“大后方”。
(二)创新服务,求实求优,打造亲情家园
优化居住环境。以打造油田老旧小区改造标杆工程、样板工程为目标,集中力量,优化方案,强化监督,高标准全面铺开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改造工作,切实建好民心工程。
增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一门式”服务、“一卡制”缴费、“一号通”求助平台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释放共享共建效应。大力推进“员工健康快乐生活双提升”建设,组织职工健康体检,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做实“走基层、访万家”等各项慰问活动。
(三)优选载体,弘扬正气,打造文明家园
深化文明创建。以油田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努力打造平安幸福、真情服务、环境优美、健康快乐、文明和谐的“五型社区”。深入开展“四创一争”、“讲文明、树新风”、道德讲堂、全员敬业行动、居民文明素质提升等活动,深化家风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叫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宋丽萍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日趋规范化。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文化义演”、“邻里守望”等活动,爱心服务蔚然成风。
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和设想
(一)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力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广泛开展座谈讨论、理论研讨、论文等活动,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积极采纳职工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使创建活动与职工群众靠得更近、贴得更紧。
(二)进一步拓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
紧紧围绕油田发展稳定大局,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充分调动辖区各单位和职工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区域“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家园共建”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企业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社区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建设和谐电力企业做贡献,在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服务非常必要。
电力企业社区是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社区的建设和企业的生产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社区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建设和谐电力企业做贡献,进而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因此,在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服务非常必要。
一、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电力企业几乎全部为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比民营企业更为先进,相关工作也更为到位。但是,随着当前社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迅速发展,新时期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结合当前来看,一些电力企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或认识上还有欠缺。在新时期环境下,有的负责人认为,企业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没有明显联系,因此认为这一工作并无实际价值,企业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忽视了社区文化建设。有些人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主要着力点是企业的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再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文艺活动,就能够有效做好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还有的领导认为,企业社区文化的建设只是党委工会的认为,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无关,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就落在了党委和工会的头上,却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这些错误或有失偏颇的认识,对企业社区文化的建设就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阻碍了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到位。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区企业文化开展的基础。为了良好开展社区企业文化建设,硬件建设如社区的文化活动设施的必不可少。但是,目前一些电力企业社区中,缺乏文化广场、活动室、休闲地、健身场、文化宣传栏等设施,或者虽然有,但利用不够到位。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无法有力开展文化活动,限制企业社区文化的建设。另外,很多社区中,软件建设(如社区文化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等),也未能积极构建,未形成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服务体系,限制了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居民参与热情不高。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社区文化的建设才是成功的。,但从目前来看,一些电力企业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这和企业文化建设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形式单一而造成的,由于缺乏形式多样的活动,无法满足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的社区居民,由于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单一,无法对社区居民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种现状如不能再短期内发生改变,将会对企业社区文化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二、加强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结合本人工作实践,提出相关对策。
第一,提高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电力企业多属于国有企业,规模大,人口众多,社区文化建设更是难度大,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为了加强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首先一定要认识到电力企业建设好的企业文化的深的意义,企业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要意识到建设好企业社区文化不仅是企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长期投入、长期积累,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具体来说,首先要认识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全体员工和社区居民都要认识到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认真宜传,并
结合电力企业文化,制定企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并把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指标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各科室,确保有效落实。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要依靠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居民文化活动才能够有效开展,因此,在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中,单位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文化活动设施进行建设和有效利用,设立活动中心、俱乐部、文化广场、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室、宣传橱窗等设施;另一方面要强化社区软环境建设,结合企业特点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方面出发,加强电力企业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丰富社区企业文化活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