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化学,顾名思义,就是对环境无害的化学,也通常被称为无公害化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绿色化学可以定义为利用化学相关知识,减少或者消除对人体、环境有害的物质,达到化学无公害化.有关学者提出了原子利用率理论,本质含义就是尽量做到把每一个原子都充分利用,做到真正的百分百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绿色化学成为了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化学工艺学,而且还可能涉及机械、化工、电子、自控等多个学科门类.随着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绿色化学,大力扶持相关产业,也使绿色化学成为一门朝阳产业.
2.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上文中绿色化学的多角度定义可以得知,绿色化学的核心是绿色,绿色当然是一个替代词.绿色化学的理念基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5R原则,所谓5R原则来源就是五个绿色化学关键词的英文首字母,具体为减量(含义为尽量减少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循环使用(对涉及的原材料循环使用,达到高利用率)、回收(对相应的污染物进行回收处理,做到不浪费一点资源)、再生(再生的含义就是尽量使用可以再生的资源,在原料的选择上下功夫,以利于环境保护)、拒用(拒用的含义就是拒绝使用有害物质,积极研发替代品).通过对5R原则的介绍,我们知道,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化学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1.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学基础课,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在中学阶段,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处于启蒙阶段,所以在学生启蒙阶段积极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十分重要,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2.在中学化学中如何引入绿色化学
熟悉中学化学教材的人都知道,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提到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为了从感官上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如在制备有毒气体时,我们一般的常识是在通风橱中进行,现在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为了提高反应效率,可以在完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反应,这样既可以获得较高的反应效率,又可以做到有毒气体零排放,通过有毒气体的制取实验,也可以引入绿色化学概念,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修养.
三、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1.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我国中学生在绿色化学素养培养方面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积极倡导绿色化学观念,必须在化学教学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素养.我国化学教育现状是重视学生的理论成绩,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承担起绿色化学理念传播者的重任,以身作则,在化学实验中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绿色化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以5R原则为指导原则(5R原则即减量、循环、回收、再生、拒用)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也可以作为实验准则,解决教学实验中容易出现的浪费和污染环境的系列问题,相关教学单位,可以考虑把5R原则作为实验室守则予以公布,真正发挥5R原则的作用,切实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2.应用绿色化学原理,改进化学实验设计
在5R原则的指导下,以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为契机,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原理,改进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真正做到绿色化学在理念上深入人心,在实际行动上做到实处,结合当今中学实验室实际,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绿色化学原理,对现在的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彻底改造,为了脉络清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积极探索新方法
化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方法多样性是其主要特点,化学反应不是固定的,其反应效率和反应速度可能因为环境温度、反应物浓度或者催化剂的不同而有天壤之别,有的反应自然反应极慢,但是加入相应催化剂后可以上百倍的增加反应速度,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在设计化学实验时,一定多探索,积极开发新的催化剂,尽量使反应发生的快而彻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源头上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2)实验的器具多样性
随着科技发展,化学器具更新很快,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把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化学仪器的设计生产中,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实际,我们在进行相关实验时,既可以利用常规仪器,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微型器具,也可以我们自制实验器具,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绿色化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绿色化学的新器具,比如,在浓硫酸与金属铜反应制备硫酸铜的反应中,中学实验室提供的常规仪器太大,容易造成浪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微型实验仪器,这样既满足了实验要求,又大大节省了反应原料,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可以对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实验场地和环境多样性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学化学实验一般不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有时候试验场地不仅仅只局限于实验室,比如在做pH测试实验时,一般实验室会提供多种酸或者碱性物质以备检测,但是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实验原料,为了积极践行绿色化学理念,教师可以把学生实验室放在野外,学生采集相关标本,研磨成汁,再用相关试剂测试物质的酸碱性或者具体的pH,这样既可以节省实验材料,又可以给学生主动性.因为,实验室的物质已经知道酸碱性,所以学生做的只是验证实验,而上述新方法,由于不知道所采集标本的酸碱性,所以这就成了探索性实验,大大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十分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3.药品利用绿色化
药品利用绿色化也是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方面,药品利用绿色化就是在化学实验时,要节约药品,合理使用药品,对于价格昂贵的药品,还要积极探索替代品,以节约珍贵的资源,从药品利用层面上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四、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行动研究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资源
现在的中学化学教材都十分重视绿色化学理念,在课本中都随处可见绿色化学理念,通过实际阅读中学化学课本,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节省资源作为主体.在中学化学课本中,以节约资源作为整本书的理念支撑,例如在氯碱工业中采取了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节省资源能源的基本原理.
(2)在设计中学生化学实验时,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其中,在设计实验结构图时,尾气处理必不可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知识储备不够,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
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理解清楚,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印证,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总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每章一个总结”,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补充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材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毒馒头,毒油条,瘦肉精,辣椒中的苏丹红,毒木耳等等),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6]。
3结论
关键词:有机合成 理论 概念 方法
概述
有机合成与21世纪的三大发展学科: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三大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和材料的支持。新世纪有机合成将进一步在这三大学科领域中发挥作用,并在新的合成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中开拓新的领域。
1、有机合成新理论和新概念[1]
1.1 组合合成
组合化学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的固态多肽合成法,在固态多肽合成中,由于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固相作载体,产物的分离与纯化十分方便;又由于多肽合成中许多反应条件都是相同的,从而使各种肽分子能够在同一反应器内按照预设程序合成出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Geysen用96孔板在高分子链上首次合成多肽成功,标志着组合合成的开始;此后,Houghten于1985年提出了茶叶袋合成法,是不同序列的肽在同一反应器内进行多肽欧联反应,至此组合化学的雏形初步呈现出来[2]。
1.2不对称合成
不对称合成是研究对映体纯和光学纯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合成,已成为现代有机合成中最受重视的领域之一。不对称合成尤其是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是合成手性药物的有效手段,因为不对称合成必须有手性源才能完成,在当量的不对称反应中必须有当量的手性源,而用于手性源的化合物非常昂贵,故在生产中用当量的手性源化合物是不合算的。
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个进展就是已解决了C―C双键和C一0双键的选择性氢化问题:Noyori在乙二胺和氢氧化钾共存下,用RuCl2(PhP)3 为催化剂可以在C―C双键存在下选择性的氢化C一0双键,这一高选择性的氢化反应已实现。对碳一杂原子连接的不对称反应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对难于氢化的C―N双键的不对称氢化已取得了成功。Buchwald等用C―N双键插入Ti―H键而形成Ti―N键时的立体环境,从而实现了对C―N双键的不对称氢化。另一方面,手性中毒(不对称活
1.3 绿色化学[3]
“绿色化学”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十几年来,绿色化学的概念、目标、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等已经逐步明确,初步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当前,实现有机合成的绿色化,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开发、选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料、溶剂、催化剂;采用电化学合成技术;尽量利用高效的催化合成,提高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减少副产物的生成;设计新型合成方法和新的合成路线,简化合成步骤;开发环保型的绿色产品;发展应用无危险性的化学药品。
2、有机合成新方法和手段[4]
2.1 光、电、微波等物理手段促进的有机合成反应
新型物理手段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受到化学家的关注,这方面的发展也很快,主要是对光催化、电催化、微波催化等方面的研究。
光催化反应,具有洁净无污染,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光学活性的有机催化剂(不含金属)的设计是当今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电化学过程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到达绿色合成的有效手段,在洁净合成中有独特的魅力
微波辐射技术在有机合成有很好的应用,微波催化不仅有效地提高反应速率、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而且体现出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微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兴趣。
2.2金属参与的有机合成[5]
大致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属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就一直是有机合成新反应发现的一个主要源泉。过渡金属,尤其钯催化的碳-碳键形成新反应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
又如金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金(黄金)和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反应是近年的事。2005年Hashmi对2004年前后的报道也作了简单的回顾,而麻生明等则在2006年对金催化烯炔底物的环化作了专门介绍。但这两年又有不少很有意义的工作,显示出它们在一些反应中有着很高的效率和独特的选择性。
2.4 多组分反应
多组分反应也是一类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具有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特点。这类反应涉及至少3 种不同的原料,每步反应都是下一步反应所必需的,而且原料分子的主体部分都融进最终产物中。多组分反应目前已成功用于含氮、氧的杂环化合物及链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不对称合成。
2.5 固相有机合成[6]
固相有机合成涉及的主要反应有1 将反应物键合于高分子载体上2 应用所需的反应试剂与键合于高分子载体上的反应物进行反应3 最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将目标产物从树脂上断裂下来。如下图示。
固相有机合成采用的载体除固相多肽合成中使用的聚苯乙烯及二乙炔基苯和苯乙烯共聚物等高聚物的衍生物如氯甲基树脂Pam 树脂和氨基树脂外还有各种专门应用于某一特定类型反应的新型树脂如专门应用于合成dendrimers 及Michael 加成的Bradley 高载树脂与马来酰亚胺树脂,具有高度交联和低溶胀特性的ArgoPore 树脂适用于亲核取代反应的Sasrin和Rink 树脂等以上树脂大部分已经商品化近年还发展了官能团化纤维素载体如纸片和棉花等。下面以一个实例证明固相有机合成的优越表现。
3、结束语
截至目前,有机合成已在反应和设备技术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已经研究清楚的有机反应多达3000个以上,其中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反应也达200个之多;国内外已商品化的试剂有5万余种;产率高、条件温和、选择性和立体定向性好的新反应大量出现;元素有机合成蓬勃发展;新试剂、新催化剂特别是固相酶新技术的应用能长期稳定并使生产连续化・・・种种迹象表明,有机合成一直是近年来化学领域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不断的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其发展轨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发展没有终点,化学学科是顽强的存在并将持续地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有机合成以创造物质的方式改造世界,它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并必将一如既往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致力于创造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苏育志,尤兴豹,徐翠霞.现代有机合成的新概念和新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4):312-318.
[2]贾新建.组合化学及其在药物筛选合成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9.
[3]周建国,李海明,陈培丽.绿色有机合成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9,11(6).1-4.
[4]伍贻康,吴毓林.有机合成的新世纪――有机合成近年进展鉴赏[J].化学进展,2007,1(1):6-33.
[5]袁学玲,卢鹏祥.现代有机合成方法和技术的最新进展[J].河南化工,2010,5(5).5.
关键词:无机化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和母体,它是培养化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课程。无机化学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广、与其它基础学科联系密切等特点,在专业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近年来,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探索了以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为主的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八条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措施,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革新教学理念,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无机化学课程必须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主体,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准则,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师生合作互动,科学探究,共同发展。目前我们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已经打破“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体现了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理念,即无机化学就是要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精选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
我校无机化学教学一直使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无机化学》(上、下册),目前为第四版。针对该教材对每一理论的发展过程叙述太多,对“精”体现不够,且章节内容的顺序安排上有跳跃性,导致学生不易抓住本学科知识的主线的情况,我们反复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基本框架、编排顺序、互相衔接、各知识点的网络关系等进行了整理。依照教材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从30章教学内容中精选出24章,先将零散的知识有机地串联成不同的线条,再将线条相互结网形成若干知识面,最后将知识面延伸成无机化学原理的整体。
通过精选、整合教材内容,教师能够较好地将各知识点串结在一定的线条上,提纲挈领地推进知识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到学生理解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识记的基础上抓住要领,深化认识,深刻理解学科内容,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性、深刻性,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方式,包括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置身于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仅提出问题或提纲,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激发学习的动机。在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
无机化学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能量的内容及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健康、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方面的重要性和能动性,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课题。结合这一特点,我们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大力加强探究式教学。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衔接和认知结构上伸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转被动的学习方式为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及认知方式的转变,还有利于培养研究型的化学人才。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空间和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开展绿色化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第一门主干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每一位无机化学学习者都将从无机化学实验中获取知识、技能、方法。它是学习后继化学专业课程和日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而绿色化学是最高层次的化学,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内容,把绿色化学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课改中,我们把现实生动的绿色化学的范例引进实验教学课堂,将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自然生动地渗透到实验教学之中。实践证明,绿色化学实验方法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树立环保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与功效。
五、开发和利用扩展性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大学教学不应该视教学大纲为金科玉律,当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大学教学也不能仅仅依据教材的知识系统描述内容目标,却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识别、开发和运用课本外、学校外课程资源的意识及能力的培训,不能及时挖掘这些资源、不能对它们进行筛选、转化和有效利用,也会造成许许多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在无机化学的教学第一堂课上,我们明确提出,教材只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考资料,不是唯一的教学用书,大量的无机化学知识需要课外补充。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无机化学的优秀参考书,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无机化学学术刊物,指导学生从这些教学资源获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发展前沿,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无机化学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学生常常感到抓不住要领,因而不能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做习题时也往往习惯于套用公式而不能真正地理解的基本概念,常常容易出现模糊的概念和错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牢固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能,既统一要求又发展个性的原则,在总结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多种相关教材编写了《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一书,并于2007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一书首先明确提出每一章的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告诉学生每章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和解决的重点问题。然后对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及主要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归纳和总结,以达到知识点的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通过小结,寻找规律,加强记忆。对于其中的难点和易混淆、易疏漏之处,给以恰如其分的说明。元素化学部分尤其注意对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本质的内容,以达到消化和掌握每章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通过例题解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解疑答难,理解教材,以强化知识结构,掌握所学知识,熟练解题。《无机化学学习指导》通过同步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自我检查学习效果,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
七、改革考试方式,重视能力评价,加强试题库建设
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的技能。教学方法的改进,必然要引发考试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笔试,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知识,因而学习被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能力评价为主,着眼于加强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创新考试方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试题库建设。我们将多年来的无机化学考试题进行了集中整理,结合从外校收集的试题,建成了包含25套试题的无机化学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
二是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三项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目前我们采用的是1E2E7。平时考核的形式多样,除传统形式的课堂作业外,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课程结业小论文或综述,为此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出实验方案,并利用双休或节假日时间进到实验室反复实验,最后按照正规格式撰写出研究论文。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实行期中考试,不以一次考试定胜负。在实验考核中,将预习报告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2E3E5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总评成绩考评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给予合理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八、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培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之余,我们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以崭新的学术思想和知识教书育人,把反映本学科特点的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进展及成果引入教学活动,通过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带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将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中,能丰富和革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还积极支持并带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教师具体指导5~6名学生,从学生入学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积极探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提高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无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 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科学精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巧妙的设计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探索性实验
1. 利用化学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化学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都是人类创造发明的结晶。化学的历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它触及到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渐演进,也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助于从知识中取得科学思想,使学生受到创新的启示。例如:在讲授氧气的发现、性质和燃烧的概念时,就可以揭示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借鉴。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本来发现的是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到陈旧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却没有让主观去服从客观,进而错误的燃素说,也就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相反,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这就使他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燃素完全是多余的也是虚构的东西,从而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多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上的深刻革命。从普利斯特利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之中,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之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致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在教学中,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发展史,在教给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将有助于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2. 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德国教育家普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激化、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凡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作为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化学生好奇心。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上课魔术般的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传家宝——烧不坏的手帕,用酒精浸泡手帕后点燃,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化学联系实际很强,学生对日常生活出现一些有趣的感到无限神奇,内心充满去解开谜底的强烈愿望。同学们很好奇为什么烧不坏,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又如在菜市场卖鱼的经常向水中通氧气,为什么汽水一开盖就会冒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设置了类似的情景,一步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3. 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思维。”实验中化学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例如:在“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 教师先讲清楚其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 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 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 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 为何将滴管伸入液面之下?久置的 NaOH 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学生领悟到是氧气作怪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被激发,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在新制的 FeSO4 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滴管伸入液面下,再滴入 NaOH 溶液,终于观察到了白色的 Fe(OH)2 沉淀,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并对实验成败进行评估,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如“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试”可先提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思考:要思考室温下KNO3溶解度,从何处下手?从溶解度下手,必须解决的问题(1)保持温度(2)测得100克水最多能溶解KNO3,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对此,学生会提出各种方案,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费时太多,实际上行不通;有的基本原理错了。在这“愤排”状态教师提醒:“是否必须用100克水?水多少是不是关键?能否从饱和溶液着手?”经过以上讨论拟定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把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意识,充分挖掘和应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合理创设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氛围,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品格,就一定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芳香烃》的单元复习教学中,其中,在串讲苯的物理性质时,当堂演示了将钠投入苯、水的混合液中的实验.尽管我事先已在单孔塞上套了一个气球,可在评课时却有多位教师提出,此类实验还是少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毕竟苯是一种有毒,且易挥发的物质,何况学生正值生长发育时期,演示此实验不太妥当.课后,我就一直在反思:这节课安排此演示实验时,我根本没想太多,就觉得上化学课离开实验就像人丢了灵魂.可在评课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从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考虑,在今后的课堂演示实验的选取上应三思且慎重.同时,作为教师也必须重视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不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废物.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从科学的观点看,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基础内容的更新;从环境观点看,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经济观点看,它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问题的解决初探
1.增强教师自身的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学科,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实验,才能使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思维积极有效地参与实验,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最优化.也正因为教师是实验探究的组织者,有效实验的引导者,实验教学的参与者,所以,要重视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就必须从化学教师自身做起,亦即,提高教师自身的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2.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的观念
以教材中,诸多基于实验为雏形的化工生产内容为例,增强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
(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的工艺流程中采取了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节省资源能源的基本原理.
(2)化工生产中均介绍了尾气回收的方法和处理装置.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吸收装置.
(3)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例如由乙炔制乙醛工业生产中使用非汞催化剂.
3.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实验内容在化学教育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同时,实验教学过程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
(1)改进实验方案和装置,优化实验效果
对部分中学化学实验的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可以节省药品、减少污染、缩短时间、优化实验效果.例如:苏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第8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有关“SO2性质的演示实验”.原演示实验所用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在实验室中用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制取的,在平行班级比较多的情况下,所制取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量是非常多的,且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气体外泄,这样不仅污染了空气,也影响到实验员的身体健康.并且,原演示实验比较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未体现SO2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植物的影响).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见图1、2、3).这样改进的优点有:①利用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SO2气体的实验,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含硫物质的燃烧是产生SO2的途径之一,还能克服实验室制取SO2气体时产生大量废弃污染性气体这一弊端.②进行SO2的封闭式实验,减少实验过程中SO2气体对教室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③利用对比实验深化学生对SO2漂白性的认识.④利用SO2对绿色植物的作用,让学生了解SO2气体对环境的危害.
高中化学教材中从氯气的制备到性质实验的演示,污染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教材中氯气的制取装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尾气处理时的吸收效果不好;制备完毕后,制取装置残留较多的氯气,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少量的氯气取用很不方便;演示实验时,由于多次使用氯气还容易泄漏污染;撤去酒精灯后反应还会进行片刻.若将该实验改进,采用装置如下图:
实验过程改为①组装装置并检验气密性(止水夹1关闭),将药品加入装置内.②打开止水夹2、4,关闭止水夹3,加热开始反应.③装置内空气将排入塑料袋内.④当两个集气瓶中气体颜色较明显时打开止水夹3、关闭止水夹2.⑤多出的部分用气囊收集,当气体充入气囊一半时,撤掉酒精灯,打开止水夹1向制取装置内排入自来水.当水将要充满烧瓶时,停止注水,关闭止水夹4,制取装置中的氯气基本排干净.⑥集气瓶内气体可用于做金属燃烧实验,气囊中气体可用于其它性质实验.如此这般改进,会带来如下优点:①可基本做到无泄漏;②由于反应液中有浓盐酸,故氯气溶解度不高,用水将烧瓶中氯气排入气囊,减少排入空气中的量;③不用时可通过加入水的途径使溶液温度下降、浓盐酸变稀,使反应迅速停止;④塑料袋中的废气和剩余的氯气可采用碱液缓慢吸收.
(2)化学实验微型化处理
微型化实验,即在不改变实验方法、不改变实验操作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常规的小容量仪器.药品用量减少,反应产物少,造成的污染少.它一方面可以节省药品,减少经费,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实验快速、安全.例如:乙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该实验无论在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以下不妥之处:
①缺少对乙炔的净化处理.在常规乙炔的实验室制备中,由于电石中含有CaS,Ca3P2,Ca3As2等杂质,与水作用放出H2S,PH3,AsH3等气体,使制得的乙炔气体具有强烈的恶臭味,严重污染了实验室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危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②实验比较繁琐.常规乙炔性质实验是分步、敞口的,这样势必造成药品用量较多,耗时较长,操作也比较繁琐.③实验废液容易造成污染.在实验完成后,常常出现将实验废液随手倒入水槽冲洗了事的现象,转移了污染.我们在研究中将实验改进了一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该实验如此改进后有如下效果:
①节约了药品.用具支试管代替大烧瓶,改用了滤纸做微 型实验.大大减少了药品的用量,降低了实验的成本.②实现了实验的绿色化.用饱和硫酸铜溶液来洗气,既防止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H2S,PH3,AsH3等对本实验的干扰,又在性质实验前清楚了污染.同时,小剂量的电石、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使用,避免了实验废液造成的污染,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③耗时短.若按常规做,完成性质实验的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几分钟;现在只需3分钟左右即可.④现象直观明显.乙炔产生后,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快,点燃时,产生明亮的火焰,燃烧稳定.
(3)通过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1.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愿意学才能主动学,主动学才能学会学。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从“教”向“不教”的转移。高中化学课堂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呢?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善于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多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积极性。苏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化学史话”、“拓展视野”等,具有激趣的作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
还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乙醇》中的氧化反应,设计这样的小实验:①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点燃酒精灯;②模拟交警检测驾驶员是否饮酒或饮酒过量的过程:呼出含有乙醇蒸汽的气体接触到三氧化铬(橙红色),即被还原成绿色的硫酸铬。这些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了积极性,也就有了学习化学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展积极的引导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
高中化学内容繁杂、知识零散、思维跨度大、记忆量多。如果学生没有科学的方法,学习靠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容易越学越糊涂。因此,教师要积极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合理分配时间,正确处理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善于总结重点内容,摘录要点,及时记下心得体会,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等。要让学生区分好不同的知识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掌握好各类化学知识的学习规律。比如:教一些化合价口诀表、盐类溶解性规律表记忆方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法、基本概念学习法、基本理论学习法等。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验现象,弄清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对理论性内容耍注意有关概念、原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范围等。
3.营造化学课堂思考与探究的情境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不加思考的“好问”学生,这种“好问”其实不值得鼓励。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思维,而思维方法需要在探究、体验中获得。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问题引导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维。通过多问多思,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问题-思考-再提问-深层次思考”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引起学生思考。此时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结果先得到白色沉淀,过一会儿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提出了多种制取Fe(OH)2的措施。
在课堂结束的时刻,还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并把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在“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后,学生问:“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是,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这时,老师毫不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并把问题引向课后。
4.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只有形成习惯,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思维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实践的习惯等。
首先,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如:学习物质结构时.基本要求是了解1-18号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较高要求是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增强自信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志向水平。
其次,让学生逐步养成自己收集、选择学习材料,确定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例如:在化学知识每一章结束之际,将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获得系统、网络状知识体系;定期写学习心得,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课后及时复习、整理、归纳的好习惯。
在各种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思维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解题过程和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比如:这道题巩固了哪一个知识点?解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法?
二、要正确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
什么知识应该“教”,什么知识应该“不教”?这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是不同的。有的老师一味地讲究少讲、多让学生自学,但由于脱离学生学习能力,很多知识老师没有讲、学生不会学,教学效果很差。所以,在教学中要科学把握教与不教的分寸。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通过课前了解、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等,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知识需要教?什么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一些难点知识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能够解决多少?等等。
关键词:无机化学 精品课程建设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41-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定位[1]。《无机化学》课程是为该校的药学、检验两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使学生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药学、检验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常见的仪器及设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 修订教学大纲
针对该课程面向该校两个专业的教学实际,将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第一层次面向药学专业,第二层次面向检验专业。例如,对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初步的内容,检验专业对这一部分内容应用不多,所以只讲授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要点,但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动力学的内容是一个重点的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就比检验专业的要高。总之,就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两个专业的差异。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培养一支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通过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的方式,精品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引领职业教育方向的优秀课程特色团队。
科学先进的教学与育人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改革的先导和保障。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对教师传统的、固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精英主义”为基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已显得陈旧落伍。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以及知识构建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2]。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要逐步实现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化;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化;由知识单一型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化。
4 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教学面对的困境是教材的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时较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往往感到困惑,存在畏难心理。而且教材的内容多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结合的内容不足。在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4.1 突出专业特色
结合专业定位,从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角度来组织教材,力争做到既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又给学生展现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技术的背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感。初步训练学生的科学合理地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删减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例如热力学的部分内容,还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4.2 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内容
由于无机化学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地、有计划地引进一些生物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将大大提高学学生对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与药学和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配位化合物时,可以重点地介绍治疗药物如铂类抗肿瘤药物和铋类抗溃疡药物[3],诊断药物如核磁共振造影剂、放射诊断药物以及中药研发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4.3 渗透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消灭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废物和产品[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与绿色化学及环保方面知识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溶液一章的教学中可加入水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及其应用、酸雨的知识及其治理;在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一章中可加入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处理;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一章中加入: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臭氧空洞、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等。
4.4 充分引入学科前沿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引入了现代化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在配合物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新型配合物特别是新型分子纳米磁体的知识;在元素部分介绍无机固体化学研究这一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碳族元素时介绍富勒烯、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无机碳化学的知识。实践证明,把化学理论知识与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好奇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确保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的多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思维空间、自学空间。
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课程组教师配合无机化学教材,结合课程特点,精心制作了优质的《无机化学》课件。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打造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教学班级的微信群,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布置作业、辅导答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等。
6 改革实践教学
6.1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上,为更好地达成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强化了《无机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充实、革新实验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72:8逐步调整为现在的72:20。在注重基础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与专业课衔接,选择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的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践内容。
6.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告知学生实验的具体内容,对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具体操作步骤等细节进行详细讲解,而且还要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而学生也就只照老师的示范实验“依葫芦画瓢”,糊里糊涂地就做完了实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我们在实践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归纳和一些操作演示交由学生来完成。其次就是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改进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播放网络上搜集的和课程组教师自己制作的的视频资料,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省时省力地帮助学生领会操作方法和要领,并对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实践操作结束后,加入实践结果讨论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践中的成与败,分析其原因并找出对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7 改进考评机制
为了促进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评价方式、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占60%;实验技能占20%,其中,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平时的操作占10%,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占10%;平时成绩占20%,学习态度占10%,平时作业和测验各占5%。
8 结语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作为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的院级精品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建设了立体化的教材,对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对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如何将课程真正做成“精品”,这些问题是我们课程组一直在思考的,期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更好地实现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长久,李延伟,刘勇平.《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23.
[2] 陈方红,欧阳子龙.改进教学方法:国外经验及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报,2012(4):58.
[3] 魏涌标,冯洁,董敏.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3(3):150-151.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73-02
分析化学是以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1]。分析化学被誉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她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信息,而且是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是一门能够从分析数据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解决生产与科研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学科。在我校,分析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还是医药、农林、环境等理工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门课程和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科研密切相关,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学生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提高自己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容多、课时少;讲授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仅限于本课程的传统认知领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能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不断深入,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当今社会,一名合格的分析化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分析技术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还要具有拓展现代分析理论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仪器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化学软件采集、处理各种复杂实验数据的能力,从而能够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分析化学人才,改变传统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分析化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体会,借鉴近年来兄弟院校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成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教材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保留经典的化学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大与社会生活联系更紧密、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现代仪器分析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的内容[2]。使教材能够更好地反映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生存质量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分析化学人才,努力培养自主化、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人才。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以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深刻地理解分析化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是否超标问题,我国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快速检测方法是“速测卡法(纸片法)”,利用胆碱酯酶可催化靛酚乙酰酯(红色)水解为乙酸与靛酚(蓝色)引起的颜色变化进行检测,属于一种变相的可视比色分析方法,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吸光光度法一章的生活示例,引入到该章知识的讲解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扩展教材中的吸光光度法的检测手段、方式,改变老师和学生习惯默认的吸光光度法只能在溶液中检测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引入到相应专业的教育中
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近年来发展的样品预处理新方法,如:固相微萃取法、液膜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溶出法等新方法[3],以及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分析、液-质联用、气-质联用等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引入课堂中,如:血糖仪的基本原理、基因检测的新方法、癌症标记物、细胞内生物物质的原位监控、检测等传感新方法。并将一些分析检测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强调“量”的概念,如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太低和太高都不行,所以怎样保证检测的准确度(和数据处理一章“置信度”的知识点相联系)?怎样快速、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目标物?怎样设计实验实现目标物的原位快速检测、无损检测、实时检测、实地检测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加强实验和理论的结合,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绿色环保,在教学中要体现节约、环保和创新的理念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这种理念,例如:在实验设计中,根据实验需要用到的溶液量,配制稍过量的溶液,既节约了化学试剂又减少了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及复杂样品分析的实验。通过课堂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课中进行实践。例如:混合碱的测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写出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到的药品和仪器、具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然后进行独立操作,即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主动独立探明原因,充分发挥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要和教材中的数据和误差处理一章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并为其做本科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自学提问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一般都是课堂讲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自学能力差,思维僵化、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容易使学生陷入套用已有解题模式的怪圈。因此,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自学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学,体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学,知识在问题回答过程中逐渐掌握和深化,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框架和体系。类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呈递进性发展。例如: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高锰酸钾法,就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例如:该方法的原理?KMnO4标准溶液怎样配置,为什么?标定KMnO4溶液的实验条件:酸度、温度、指示剂、滴定速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这些实验条件下进行?通过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提问,课堂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在教学领域,计算机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用多媒体进行分析化学的教学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学资源立体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的超文本化上,将各种数字资源,如: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运用超文本技术融合到一起,构建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多媒体形式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对分析化学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语已经成为与人交流和获取知识的必备工具,所以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将专业英语词汇引入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为此,我们采取了在课堂中将常用的化学用语的英文译法及化学现象、化学变化过程的英文表达法进行中英文对照讲解,使学生在分析化学的课堂上有一个运用英语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水平,为接下来学习专业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快速发展[5],为了高校分析化学教育者更快适应这一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分析化学人才。当然,教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融入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手段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逐步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分析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樊靓.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158-159.
[3]张晓娟,黎永秀,王胜碧.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