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直接融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接融资定义

第1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关键词】融资 贷款 股票 债券

一、企业融资概述

(一)融资定义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二)融资风险

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即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债权融资中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实际上这种附加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可能丧失偿还能力的风险;二是由于举债而可能导致企业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二、企业融资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一)内源融资方式

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

(1)直接融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2)间接融资方式。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三、我国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1)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2)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企业放贷。同时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浙江省2001年统计,全省民间投资中自筹占55.9%,银行贷款20.1%,直接融资不到1%。

(3)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银行一般只会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

(4)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四、对我国企业融资的建议

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统筹安排,系统规划,逐步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宏观政策引导,为企业融资发展创造条件。

(2)建立信用体系。

(3)增加投入,加快担保体系建设。

(4)开放和完善民间融资市场。

(5)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管理,全方位开展金融创新。

(6)提高企业自身素质,重塑企业形象。

第2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1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及含义

关于公司治理的定义,多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下了不同的定义。如有些研究学者就从股东治理的角度来看,伯利和米恩斯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处理好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吴敬琏认为公司治理既要保证经营者放手经营,还要防止所有者失去对经营者的最终控制。有些研究学者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角度入手,布莱尔认为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的一套法律和制度安排。

从涉及范围来看,公司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公司内部治理,主要是由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及公司管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而广义则不局限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还涉及债权人、员工、政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此时的公司治理是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彼此制衡。

2公司治理模式分类

2.1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管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股权的高度流动性和分散性。在英国和美国都十分重视股东的权益,他们都遵循着股东至上的治理原则。而且在这两个国家中,资本市场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高度发达,政府都提倡民主制度,反对财富过度集中,对企业的干预程度比较低,因此在英美两国就形成了股权分散化并且流动性较高的公司治理模式。第二,外部市场作用。由于公司股权的分散性,一般的股东很难影响公司的内部经营与决策,往往会出现所有者权益受损的现象。但是由于存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股东能够及时将所持有的股票抛售出去,因此股东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无形中就会对内部管理者造成压力,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市场上的股票持有者就会大幅减少,从而导致公司融资不足,反之亦然。第三,直接融资占大多数。在英美两国,市场法律较为健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政府政策对于银行持有公司股权有很多限制,例如在美国的法律中就明确规定:银行的贷款业务不能超过七年。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以直接融资为主,即发行债券或股票,很小部分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英美两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方便,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股东的制约性。第四,内部监督由董事会施行。在英美两国,内部公司治理由三部分组成: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方面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董事会必须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两部分组成。

2.2德日为代表的内部监管模式

该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股权相对集中。在德国和日本股权相对集中,主要以银行持股以及公司法人彼此持股为主。银行在两国企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本形成了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同时也是企业最大的股东,在德国是全能银行制度,银行能够向企业发放贷款,也能够持有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第二,银行主导制。同英美两国的股权制度不同,在德国和日本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持有公司股票的个人以及政府、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都会将股票中附有的决策权、选举权等权利委托给银行行使。第三,双层董事会制度。从公司机构设置上来看,德国设立双层董事会,既存在执行董事会又存在监督董事会。两者的职能各有不同,执行董事会负责公司的运营情况,监督董事会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并且对各个经理人员实施监督。执行董事会与监督董事会两者的职责不同,并且成员也不交叉。而日本则是实行内部董事制度,即董事会所有成员均来自于公司内部。公司的运营全部由内部董事会集体商议决定。 第四,间接融资为主。在德国和日本,公司融资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很少部分通过直接融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在公司治理中银行占据主导权,会参与到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中;其二是因为在德国和日本没有形成像英美两国那样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并不明显。相比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存在这样的优势:在银行主导制的情况下,银行能够较为容易的掌握公司的内部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2.3东南亚为代表的家族监管模式

该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家族成员掌控公司。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的所有权和决策权高度集中,都掌握在家族成员的手中,当一任管理者卸任会有其家族内部成员接任其职位,家族成员以外的人很难掌握公司的决策权或所有权。第二,激励机制。在东南亚的这些国家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公司管理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管理,凝聚力较高。第三,政府强有力干预。在家族监管的模式下,政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东南亚等国家从西方殖民统治下独立后,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政府实施各种利好政策,降低银行贷款的门槛,为公司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第3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小的是美好的”,这是西方学者对小企业的描述。

小企业的美好不仅表明这是成为大企业的起点,不仅在于“船小好掉头”,而是意味着小企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经济支柱。

尽管各国对小企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小企业总量不仅占据一国企业数量的绝大部分,而且为社会提供了至少六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小企业尽管美好,但创业艰难,而且常常因话语权不足而被政策忽视。

近来中国开始重视小企业问题,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政府长期关注,近期国务院又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八点政策,旨在从多个方面促进小微企业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面取得进展。

客观地看,这八条政策考虑到了小微企业特殊性,力求在政策上有所突破,但实践中恐怕依然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首先小微企业的定义有些模糊。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阶段不同,胡子眉毛一把抓,恐怕不能分清小企业与微型企业的金融状况,就无法解决这些企业的融资问题。

微型企业基本处于发展初期,在这个阶段,营业额低,维持生存就算成功,能够发展,则是万幸,此时微型企业基本没有信用,因而其企业融资主要靠内源性融资,也就是主要靠利润留存、投资者借款和信用卡贷款等。鼓励银行给微型企业融资,甚至开辟直接融资通道,这基本上只能是画个大饼,能看不能吃。

而微型企业发展到小企业,才存在社会性融资问题。不过与大企业不同,小企业融资有其特殊性。我在10年前研究过美国小企业融资问题,总结已有学术研究,发现小企业融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小企业融资最重要特征,就是信息严重不透明。原因在于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简单,其缺乏严格的财务与审计要求,也没有信息披露的强制规定。因而,小企业无法提供给外部资金供应者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小企业独特的所有者特征,致使小企业的信息垄断程度更高。绝大多数小企业的经营者与产权所有者往往是一体的,不存在委托关系,也就没有信号传递渠道,外界也就无法识别信息真伪。

其二,小企业所有者目标函数多元,影响融资来源。相比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中企业所有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假设,小企业所有者一方面要在财富积累和控制权稀释之间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还要在企业稳定增长和快速成长之间进行取舍,而这种目标函数将影响企业探寻不同融资来源的意愿。

其三,融资方式主要通过私募权益和债务融资通道。美国小企业一般难以进行公开上市的原因则在于企业规模导致的融资成本问题,而在中国这种IPO审批制资本市场条件下,不仅上市成本更大,而且上市机会渺茫。

其四,小企业所有者并不清楚各种融资来源。这与小企业主教育背景和社会关系复杂有关,事实上,小企业所有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融资知识。同时,企业没有专业的融资人员,使得部分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无法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小企业的这些融资特点,注定了一刀切式的融资政策无法解决众多小企业的资金饥渴问题。

第4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关键词:金融压抑 中小微企业 银行融资 非均衡模型

Abstract:Financial repression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financing difficulty of medium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 (MS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ibition on the financing of MSME of financial repression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a non-equilibrium model, reviews the efforts of Chinese government comprehensively, and gives some strategy an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 to promote the financing of MSME.

Key Words:financial repression;medium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bank financing;non-equilibrium model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障碍都非常突出。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2011年6月18日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主要以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为划分指标,对84个行业大类的中小微企业重新进行了定义。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例高达99.8%,对GDP的贡献达70%,并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50%的税收,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微企业可以说是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企业群体。

我国中小微企业包括融资环境在内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我国高速增长的金融资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尽管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的大力推动下,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余额迅速增加,据人行统计,2008年末,小企业贷款余额仅4.4万亿元,2009、2010、2011年末分别达到5.82亿元、7.55亿元和10.8亿元,已占到贷款总额的20%。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普遍问题。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我国民营的中小微企业有90%以上从来未向银行贷过款,微小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而能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1月联合的《2011年沿海三地区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占融资的比例分别只有35%、21%和29%,从民间借贷获得的资金分别占23%、7%和13%,而向亲友的借款分别占到47%、34%和31%。可见,内源性融资,即来自于亲友等非正式渠道的资金仍是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温州、鄂尔多斯、江苏等地发生的民营企业家“跑路”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经济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分析。比较著名的有Stiglitz和Weiss(1981)由信息不对称引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来解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Financing Gap),即即使愿意付出更高的利息,中小微企业仍然得不到银行贷款。Merton(1973)通过期权理论说明风险和波动率都比较大的小企业并不为银行所青睐,而更加适用于股权融资,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McKinnon和Shaw(1973)提出的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论,即在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管制过多、利率限制、信贷配额以及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容易形成金融供给不足和利率双轨制,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并出现效益损失。

一、中国金融压抑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第5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理财登记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中央结算公司于2010年3月和银监会创新部共同完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研究》课题,后期在银监会领导及创新部的具体指导下,开始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理财登记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系统自2012年11月正式开始建设,2013年1月在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汇丰银行四家银行试点运行。2013年6月17日,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167号),标志着理财登记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集中登记工作正式开始。

理财登记系统对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别从产品端和投资端对产品申报、发行募集、投资交易和终止清算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关键信息进行全流程登记,由产品报告系统、产品登记系统、权益登记系统、统计监测系统、从业人员登记系统组成。

(二)理财登记系统运行情况

运行三年来,理财登记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运行平稳、效率较高、方便实用,未发生任何系统事故。截至2016年6月末,有631家商业银行、银监会8个部室、全国36个银监局在理财登记系统注册,并实现与系统的专线联网。系统累计登记了自2011年以来的92万只理财产品信息,自2013年以来的421.46万亿元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信息,195.25万只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信息,以及2014年以来的1166.58万条理财产品资产交易信息,成为银行业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库。

(三)理财登记系统的效用

2015年1月1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北京银监局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减少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作用和效能。以理财监管为例,对理财业务的监管,近期会里推出了一个理财产品登记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一目了然地查到所有理财产品的各个要素,可以有效节约监管资源。

1.服务理财业务监管

一是系统实现了理财产品银行报告、监管审阅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从产品分散登记到全国集中登记,从纸质报告、线下审阅到电子化报告、线上审阅,从手工办理到系统自动办理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是实现了从产品端到投资端的全面登记,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通过涵盖产品端和投资端的全流程登记,监管机构可在线查看管辖范围内所有产品的详细情况,并根据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是建立了银行理财市场集中数据库,实现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分析。理财登记系统的明细数据为监管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监管、引导理财业务发展转型乃至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2.服务理财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一是有利于理财行业规范发展。系统通过对理财业务中各类概念、数据的准确定义,制定并标准化的理财登记“数据元”,可使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销售管理、投资运作上更加规范、统一、透明;通过对理财登记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及时、准确展现行业发展动态,为行业协作打下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为市场开展理财业务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二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监管要求,一般个人类产品只有报告通过且获得登记编码后才可正式发售,且银行须在产品销售文本中公布登记编码,投资者可据此在中国理财网(.cn)进行产品合规性查询。该披露机制实现了多个机构自行披露信息到全国集中披露信息的重大转变,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控制产品发行端的合规风险,防止“飞单”产生。

三是有利于银行内部业务管理。全面、规范、详实的信息登记要求将促使银行实现高效、规范的内部信息管理,从而为其防范业务风险打下基础;基于登记基础,系统可为银行提供理财估值、绩效评价等服务,提高银行理财业务在全国各行业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理财登记系统的应用

1.理财统计分析

基于理财登记系统的大数据库,经银监会创新部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完成并对外了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13年以来的年报、半年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共有100余家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对年报和半年报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每月理财市场的统计月报以及部分专题研究报告也为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理财市场的运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财风险监测

系统多样化的风险监测指标将实现对理财行业性风险、单个机构风险、单个产品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为银监会等主管部门管控风险、制定政策提供支持。

3.理财信息披露

中国理财网是经银监会同意建立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集中披露门户网站,集中提供理财信息披露、产品合规性查询、理财研究资讯和投资者教育等服务。网站自2013年底上线以来运行平稳,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最高日访客数超15000人次,最高日页访问量超30万次。

理财托管机制的建设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托管,银监会多次强调独立第三方托管制度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的托管机制”。经财政部、银监会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发起设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16年8月26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在北京召开座谈会。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指出,成立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服务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理财服务社会的需要。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银行业监管平台、理财市场中介服务平台、投资者教育平台,为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专门从事银行理财第三方托管业务,具备了独立性、规范性、效率高等特点。

(一)独立性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银监会指定的理财第三方托管机构,与理财产品管理人无利益冲突、无关联关系,客观、中立、独立的身份有助于保证托管业务的公允性,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和业务信息保密。

(二)规范性

理财托管系统由账户管理系统、资金系统、核算系统、清算系统、投资监督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六大子系统组成,再加上现有的中国理财网、理财资产估值系统等技术平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规范履行各项托管人职责,树立行业标杆。

(三)效率高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对接资产管理人、交易前台和结算后台机构,实现全程系统化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与处理,有效提高业务效率。通过理财登记系统与理财托管系统的数据交互,可以确保登记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亦为理财产品管理人减轻登记工作量。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创新工作

(一)业务背景

为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缩短企业融资链条”、“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和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等政策要求,以及银监会提出的“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推动理财业务创新”、“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等工作部署,经监管指导、市场推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创新应运而生。

(二)业务特点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种标准化投资载体,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企业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机构统一托管、在合格投资者间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是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投资范围对客户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是投资标准化金融工具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的业务特点有:一是有利于全面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信誉、专业和桥梁优势,引导银行由间接融资主体向直接融资平台转型;二是实现企业资金需求和社会资金直接对接,促进直接融资;三是实现了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化,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四是建立了全程信息披露和公开簿记发行机制,透明度较高;五是实现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公开报价和转让,有利于银行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六是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供每日第三方估值,有利于资产的公允定价和风险的客观计量;七是实现了注册发行、信息披露、报价转让和付息兑付的系统化、一体化,业务效率较高;八是以注册制、市场化为核心,建立了涵盖全业务流程的基本制度。

(三)业务进展

中央结算公司建立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全面支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登记、托管、转让、结算、付息兑付、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截至2016年9月30日,共有27家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发行了390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金额近1400亿元。此外,共有44家银行开立了161个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工具托管账户。

经过三年的发展,该项业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如制造业、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资金投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地区覆盖面较广。

二是创新了融资方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可交易、可估值、信息透明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推进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建设。

三是提高了融资效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有助于实现“去通道、去链条、去杠杆”的目标,且注册流程简便、发行方式灵活,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引导了理财转型,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具有动态管理、组合投资、信息透明等特征,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解期限错配,将产品风险和收益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

五是契合了投资需求,丰富了投资者的理财选择。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央结算公司将在银监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为独立运营实体,不断丰富完善多位一体的理财基础设施架构。

(一)持续加强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理财登记系统直联接口的开发、推广工作,全面提高登记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加快推进理财权益登记子系统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为服务理财业务监管和理财产品转让、质押等相关业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本着为银行提供更多服务的原则,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二)持续完善理财大数据应用

一是为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机构提供定制研究分析报告,深入挖掘理财产品收益期限特征、投资资产结构、风险收益水平等,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理财风险监控机制,通过系统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辅助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关指标,研发收益率曲线,促进理财市场形成公开、透明的定价标准。四是开展银行理财业务评价和银行理财产品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投资参考。

(三)持续做好理财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

中国理财网将进一步完善信息资讯体系、丰富信息披露内容、拓展网站服务功能、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利用信息权威、专业、全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信息服务,打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促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业务规范性和效率。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切实支持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三是打造产品特色、开展业务创新,通过对融资主体、融资用途、含权方式的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匹配融资企业多种不同的合理融资需求。四是引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进一步推广开放式净值型产品。

(五)持续推进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工作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将尽快研究制定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业务规范和实施方案,提供高标准、高效率的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服务,以真正实现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权益。

第6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第7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关键词:金融脱媒;金融中介;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6-0012-06

一、引言

金融脱媒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在美国出现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金融脱媒的理解多与各国的金融实践相联系,对金融脱媒的产生、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的讨论缺少理论支持。

Freixas and Rochet(1999)把金融中介定义为从事金融合同和证券买卖活动的专门人(机构)。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中,金融中介通常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和福利不重要而被忽视。在标准的新古典模型中几乎看不到金融中介的身影。严格地讲,真正的对金融中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形成了以Gudey和Shfdw(l955,1960)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研究金融中介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并促进了新金融中介理论的形成。金融中介理论中各种观点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并且各观点之间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互补性,因此金融中介理论可能为全面理解金融脱媒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尝试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金融脱媒的概念并以金融中介理论中的各种观点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诠释。

二、金融脱媒的概念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去中介化。从最初出现到现在,金融脱媒的概念出现了变化和扩展。金融脱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指的是当时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可贷资金的现象(Mishkin,2001)。Hes-ter(1969)最早提出金融脱媒的概念,但他认为金融脱媒已在Gurley和Shaw的思想中有所体现:脱媒代表了从使用中间人的服务向一个或者没有金融交易存在或者金融交易是最终的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的双边交易的基本体系转变。Hamilton(1986)把金融脱媒定义为企业不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借款。Harmes(2001)认为金融脱媒在投资者或者金融工具购买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产品时发生,这时跳过了像保险经纪人这样的中介机构。Theodore(2000)把金融脱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储蓄机构、互助基金、特别养老基金、人寿保险政策对银行存款的影响:第二阶段是金融市场作为信用的提供者承担了银行的部分传统角色;第三阶段是技术进步使得办公室操作更现代化,从而降低了对银行业务的需求;第四阶段是指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ATMS、电话银行、个人电脑系统和因特网的普及所产生的银行产品分销的脱媒。国内学者对金融脱媒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辛琪(1990)认为金融脱媒是指融资行为不经过金融中介机构转手而直接发生于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现象。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脱媒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的金融脱媒不仅指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媒”就是金融中介机构。

对于金融脱媒,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及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义,本文在梳理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把资金绕过“媒”(intermediary)而直接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调剂并产生资产负债关系的现象定义为金融脱媒。具体来说,本文的金融脱媒包括两个维度(见表1)。第一个维度是“媒”。这里的“媒”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层次是指银行,广义层次是指金融部门。第二个维度是说金融脱媒可能发生在“媒”的资产方或者负债方,当然也可以在资产方和负债方同时发生:负债方的金融脱媒,指资金盈余者的资金不流入“媒”,资金盈余者没有形成对“媒”的要求权;资产方的脱媒。资金需求者不通过“媒”获得资金,“媒”不拥有对资金需求者的要求权。

从两个维度来定义金融脱媒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对“媒”进行区分是必要的。Gurley和Shaw(1960),尤其是Tobin和Brainard(1967)的研究表明,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投资组合行为可能不同,并且这些不同之处对评价各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金融部门的重要性并不等于银行的重要性。银行发生金融脱媒时,金融部门整体上可能并未发生金融脱媒。其次。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讨论金融脱媒是有价值的。金融脱媒的出现可能具有不对称性,McKean(1949)强调,当分析总投资组合行为时资产负债表的两方面都必须考虑。

三、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理解金融脱媒

Gurley和Shaw是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代表人物。Gurley和Shaw在1955、1956年的两篇论文中阐述了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一投资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在之后合著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两人又对以前的观点进行了发展。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主要职能是从最终借款人那里买进初级证券,并为最终贷款人持有资产而发行间接证券。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中介利用了借贷中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贷款方面看,中介机构从事投资或经营初级证券投资,其单位成本可以远低于大多数个人贷款者的投资。仅就其资产规模而言。就可以通过多样化大大降低风险。它可以调整期限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从借款方面看,有着大量存款人的中介机构可以正常预测偿付要求的情况,即使流动性比较小的资产结构也可以应付裕如。中介机构吸引无数债权、债务人从事大规模借贷活动的好处,可以优惠贷款条件的形式分到债务人身上,可以利息支付和其他利益形式分到债权人身上,也可以用优厚红利的形式分到股东身上以吸引更多的资本。从整个社会来看。金融中介是生产性的,他们通过使资金更有效的使用而增加资金的社会价值。金融中介具备两个方面的技术: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分配技术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以及促进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之间有效配置;中介技术能够通过协调借贷双方的不同金融需求和生产各种金融产品进一步降

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参见孙杰1998)。

在Gurley和Shaw(1960)的分析框架内,金融中介分为货币金融中介和非货币金融中介两类,其中货币金融中介如银行,供应各种类型的货币;而非货币金融中介如保险公司,则提供非货币间接证券。虽然对金融中介进行了区分,但是货币金融中介与非货币金融中介间的区别在分析货币金融中介的功能时并没起到实质性作用,他们的分析只是简单的基于比较只有银行是中介的情形与完全没有金融部门、融资采用自我融资或者直接融资形式的情形。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一些思路。“无论初级证券的种类组成如何,也总是要求某些证券市场和中介机构而不是其他的证券市场和中介机构成长”,实质上强调了货币金融中介、非货币金融中介以及证券市场之间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这种替代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交易成本。在交易技术还不发达的时期。金融中介可以利用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因而具有优势。按照这种理论,随着交易技术的进步,金融中介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金融中介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金融部门层次的金融脱媒将随之出现。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表明,金融中介不仅没有消失,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是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寻求合理的解释。

四、从新金融中介理论理解金融脱媒

(一)金融中介:解决特定信息或激励问题的“专家”

新金融中介理论方面的许多文献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通过模型的设定,强调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特定的信息或激励问题,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金融中介能解决特定的问题,因而被认为是解决特定信息或激励问题的“专家”。金融中介的这些特殊的能力在其资产和负债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资产方面,金融中介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者和监督人。

Leland和Pvle(1977)将金融中介看成一种“信息共享同盟”。认为金融中介可以低成本搜索和甄别“好”的投资项目,它比单个投资者去搜索“好”的投资项目和借款人具有规模效益。如果没有金融中介这个“信息共享联盟”,那么,由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只有项目所有者即借款者知道,因而贷款者在搜寻投资项目时将会遇到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结果,通常只有“差”项目的所有者才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好”项目的所有者将不得不退出金融市场,只能为项目进行内部融资。因此“好”项目的所有者需要通过“信号显示”,即进行一定规模的内部融资,将自己与“坏”项目的所有者区分开来,使贷款人放心贷款给他。但是,这种信号显示是有成本的。因为项目所有人本来是想进行外部融资,现在不得不改用内部融资。但是如果“好”项目的所有者组成信息共享联盟,由联盟代表全体成员进行信号显示,那么由于规模经济,信号显示成本就大大降低了。而金融中介正好是这样一种信息共享联盟。很明显,金融中介由于其规模和专业优势相对于分散的单个贷款人更容易了解和搜寻项目信息,这样,由金融中介搜寻项目信息,贷款人可以直接从金融中介处得到这些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Chan(1983)在模型中引入了搜寻投资机会的成本,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都要独立支付一笔搜寻成本;而金融中介的存在能将这一成本分散于众多投资者之间,因而金融中介则可以在不同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广泛的搜寻,一旦找到了某个有效益的项目,还可与其他投资者一同分享。

Chant(1989)认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倾向于多样化投资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但投资的多样化在降低不确定性的同时却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如果由金融中介众多的投资者进行多样化投资,规模经济的存在将大大降低分摊到每个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Diamond(1984)注意到贷款者、借款者以及金融中介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并将导致逆向选择。而解决逆向选择的有效方法是贷款者委托金融中介对借款者进行监督。因为规模经济在对借款者的监督中也存在,所以金融中介众多贷款者监督借款者,从而避免各个贷款者分别监控的高成本。为了保证监督者认真监督借款者,金融中介作为被委以监督责任的人保证向贷款者支付固定金额的回报,自身则作为投资项目收益的剩余索取人,它的收益与项目的收入紧密相关,因而会尽心尽力地监督借款人。

在负债方面,金融中介特殊的作用来自于他们为其客户提供流动性并且能够承诺即使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也能如此。为客户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报酬的功能是基于他们从客户手中获得存款的功能。

Diamond和Dybvig(1983)的模型中,消费需求是随机的,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情况下,单个投资者可能会因为突然的消费需求而不得不提前结束投资;而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存款类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向存款者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贷款,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负债。这就相当于金融中介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允许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候进行消费。之后Bencivenga和Smith(1991)把此模型简化、发展成了一个两期模型,在该模型中金融中介可以起到“流动性蓄水池”的作用。为具有非预期的流动性的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保险。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起到这种作用是因为根据大数法则,投资者不会同时遇到流动性冲击,因此金融中介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通常小于单个投资者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依托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新金融中介理论中的模型对于成本的设定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以上各模型在涉及成本时虽然设定各异,有的强调事前的搜寻成本,有的强调事后的监督成本,但在证明金融中介机构在解决特定信息或激励问题的优势时,都沿用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中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思路。金融中介的优势仍然体现在对成本的降低。这就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由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成本将不断减小,金融中介在降低特定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资本市场对金融中介的替代,金融脱媒的出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强调金融中介在流动性提供方面优势的文献给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流动性的提供,那么金融脱媒的发生则意味着金融中介提供这种流动性保险的功能在不断减弱。而研究表明这种功能减弱的原因是银行内部风险的上升。Syron(1991)认为银行资本金的不足使得银行信贷能力下降以及银行内部经营风险上升,从而导致了金融脱媒的出现。Allen和Santomero(1998)认为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企业本身就有风险管理的需求,这主要是由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这四个原因造成的(参见邓

向荣,2006)。

(二)金融中介:节约参与成本

Alien和Santomero(1998)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参与成本。他们认为,在传统的无摩擦理论中,中介不增加价值,并且假设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无成本地参与交易,这也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完全参与(fun participation)的市场,中介没有必要去管理风险。现实中的市场只是一个有限参与(limited participation)的市场。而有限参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参与成本的存在:投资者学习某种金融工具需要花费固定成本,同时还得支付平时监控与跟随市场的边际成本。而且。由于人们的时间价值随着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大为上升,因此个人花费时间去参与市场的机会成本更是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由金融中介代替个人来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因为金融中介作为专业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可以通过创造现金流量稳定分布的金融产品为其顾客节约参与成本(参见张杰,2001)。

参与成本是AHen和Santomero(1998)对金融中介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利用参与成本可以解释各类金融中介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也为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视角:市场的完善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投资者的时间成本等的价值都增加了,这就增加了个人投资者的金融市场参与成本。而共同基金的参与成本较低,因此共同基金为个人投资是有效率的,其自然可以分流一部分银行储蓄,从而导致银行层面出现金融脱媒,而金融部门层面不出现金融脱媒。此外,根据参与成本理论,即使企业间信息沟通逐步加强,银行仍能发挥作用,而且银行凭借其在信息中介方面的优势。也能够提供新的金融业务。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银行业处于一个功能逐渐丰富完善的过程之中。

(三)金融中介:功能观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功能观(functional pempec-tive)的提出大大地拓展了金融中介理论的视野。而Melton(1995)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此观点的文献,其核心思想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较稳定。但金融机构的构成及形式却是不断变化的。应该以金融体系需要发挥的经济功能为依据,再去寻求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即在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发展中,谁能更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谁将会具有更有利的发展空间。Merton(1995)还进一步把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一种“金融创新螺旋(financial innovation sphira)”的动态联系。金融中介机构相当于金融产品走向市场的推进装置,一旦原先小规模、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逐步为大多数人熟悉和接受后,交易规模会不断扩大,产品形式日趋标准化后,金融新产品就从原先的金融中介转向市场,意味着一个新的金融品种交易市场的形成。原因在于市场在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交易中比金融中介更具成本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金融创新的加速,这些新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会迅速增长,从而使通过金融中介量身定做的新金融产品不断增加,结果提高了市场的完整性。为了从这些产品的头寸上套利,生产者和金融中介都参与新市场上的交易,从而促使交易量迅速扩大以及边际交易成本的下降,最终使中介能够完成更多新产品的定做,依此螺旋演进,朝着理论上边际成本为零的极限情形靠近,最终达到动态的完全市场(参见张杰,2001)。因此,家庭持有的金融产品,其提供者既不是单纯的中介,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而是中介一市场的循环。如果中介与市场相互间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将不会为家庭提供多样化和具有充分可分性的有效资产组合。总之,若动态地看待金融中介与市场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共同促使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推动金融职能和业务领域的交叉和重组,导致金融结构日趋复杂,形成金融体系的螺旋式演进。

功能观的提出不仅拓展了新金融中介理论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思路。功能观认为。金融体系是依据经济中的功能需求寻找实行这些功能的最优金融中介。因此,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可以理解为,当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并且其他非银行中介还没有出现时,银行是金融体系中资金融通方面效率最高的机构(组织形式),从而在全社会的资金融通中占统治地位。随着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中介的不断发展以及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非银行金融中介融资和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如果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并且资金融通效率超过了直接融资和银行。则会出现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如果直接融资的效率高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则表现为金融部门层面的金融脱媒。另一方面功能观强调,虽然金融中介和市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如果从动态的来看,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不能把银行资金融通功能的弱化理解为整个银行部门在经济中重要性的下降或者未来银行将死去。面对金融脱媒,银行将拓展新的功能。尽管在长期中还是会有新的机构(组织形式)在这些新功能上占优于银行。

五、结语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金融中介的发展演变,金融脱媒的概念也在变化,国内外文献对金融脱媒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本文对这些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从银行、金融部门两个层次以及“媒”的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考虑金融脱媒能更全面、更细致地考察金融中介的发展演变。

本文以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为脉络,依据金融中介理论中的各种观点,从多个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了诠释。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之间为竞争和替代关系;而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随着交易技术的进步,这种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明显下降:按照这种理论,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使得金融中介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不复存在,金融中介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金融部门层次的金融脱媒将随之出现。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表明,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中介不仅没有消失,各种各样的金融中介机构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于是,新金融中介理论开始寻求更合理的解释。

借助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因信息和激励问题而导致的各种交易成本,如事前的搜索成本、事后的监督成本,一度成为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概念。虽然新金融中介理论沿用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中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思路。但对交易成本的设定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更为精确和具体。金融中介的优势仍然体现在对成本的降低。这就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由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成本将不断减小,金融中介在降低特定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资本市场对金融中介的替代及金融层面的金融脱媒仍然会顺理成章的出现。而流动性提供论者认为银行的特殊的作用来自于他们为其客户提供流动性并且能够承诺即使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也能如此。但

银行内部风险的上升弱化了银行的流动性保险功能,从而导致了银行层面金融脱媒的出现。

第8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港口投融资:“欣欣向荣”的资本市场

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港口对泊位、大型设备资产的投资金额巨大、回收期长,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特点。国家和当地政府对码头建设大力支持,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完善以及拓展,加上码头岸线资源尤其是深水岸线资源的相对稀缺及码头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港口企业融通资金的能力已大大增强。

以上市融资为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操作的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在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港口企业上市融资可以说是一条高效的融资渠道,各港口上市公司2003年-2015年直接融资规模如图1所示。

港口板块历年融资、趋势如图2所示(以直接融资规模进行统计)。不难看出,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短暂调整后的2010年-2011年,港口业迎来首个融资小(图1,以直接融资规模为例),唐山港、宁波港和大连港2010年在A股IPO筹资总额达144亿元,2011年,各大港口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更是达到顶峰的312亿元,其中上港集团、连云港、唐山港和珠海港等上市公司通过在沪深港新四大资本市场更是筹集到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加上其他港口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当年港口企业融资总额愈2000亿。

2012年-2014年,受下游基建投资与进出口增速下滑因素影响,中国港口吞吐量增速回落,港口吞吐量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一些港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行业收入与盈利规模进入下行通道。

2015年,我国外贸出现回升迹象,外贸吞吐量增速自6月份起由负转正,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行业投融资建设似乎又进入一个“多点开花”的新增长期。

按照《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天津、厦门等16个港口城市被定义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这将为上述港口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目前来看,“一带一路”所涉港口投资热情高涨,对各地“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进行统计,未来计划开工的港口水利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1765.92亿元,占“一带一路”计划总投资额的16.95%,仅次于铁路建设投资。仅以环渤海港口群为例,大连港集团已有固定资产超过了1000多亿元;天津港集团在近四年内投资94.2亿元;河北港口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849亿元,未来规划投资3万亿元;山东省仅2015年就计划在港航建设上投资120亿元。

港口建设:是“香饽饽”还是“大包袱”

中国永远不缺乏投资的激情和能力,尤其是有题材支撑的行业,更是资本市场追逐的蓝筹。从以上数据上看,港口规划和建设活动,绝对是这一时期资本市场、各地政府所追捧的宠儿。而我国港口也在各方共同的强力助推下,规模和吞吐量排名在全球港口中一路攀升,跻身前列,大有问鼎世界桂冠之势,这似乎首先就为市场规划了一副美好的愿景。

在2014年中,我国港口企业的融资规模虽有所回落,但新增泊位数量却大幅增加,新增产能创历史巅峰。其中,沿海港口新建生产性泊位274个,其中深水泊位128个;改造减少生产性泊位57个,其中深水泊位减少9个。合计净增生产性泊位217个,其中深水泊位119个。净增通过能力6.43亿t,新增固定资产1041亿元。2014年新增产能和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以往最高的2007 年,成为我国沿海港口基本建设巅峰之年。

不过,美好的愿景是一方面,实际的信心又是另一方面了。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80.49点,跌入相对不景气区间,创下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而港口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73.18点,也跌入较为不景气区间。

同时,市场的需求状况也未必能够迎合国内港口这个巨大的“胃口”。全国主要港口外贸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同比一路下跌,增幅收窄,虽然期间有几次小幅反弹,但总体趋势未发生改变,下行压力较大,如图3所示。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也在《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2015年全球港口增长呈现“弧顶区域”态势,总体增速仅维持1%左右,各大港口货物与集装箱吞吐量多现负增长格局,2016年主要港口或将出现明显下滑。这也和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L型走势趋于一致,而L型的走势也意味着,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底部的运行,这样的形势下,港口建设和运营项目也许今天还是资本市场、地方政府手里的“香饽饽”,明天就成为一个想丢却又不能丢下的“大包袱”了。

而过度投资建设带来的更深远的经济、社会方面影响可能要在建设的后期或运营阶段可能才会慢慢得以显现,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骑虎难下”这个词或许会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面对港口建设态度的真实写照。到那时,各地政府和港口企业自身如果能真正从自身港口实际情况出发,承受住内外各种压力的同时,做好各项起承转合的工作,或许才能真正配得上这顶王冠,但在目前的经济走势下,并不那么容易。

第9篇:直接融资定义范文

1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用近30年的经济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步履维艰”—— 单一的经济架构缺少竞争、缺乏活力,导致了整个经济的衰退。穷则思变,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股份制”被决策层接纳,20世纪80年代初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拉开了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序幕。

直至1990年,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兴起,到今天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统计显示,以股票市场为例,1990年沪深两市IPO募集资金合计18.45亿元。而2010年(截至10月8日),沪深两市IPO募集资金总额已达到7730.44亿元。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07年7985.82亿元历史纪录,是1990年募集资金总量的433倍。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拥有A股、B股、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期货、黄金、外汇等多个交易市场,拥有股票、债券、期货等多个交易品种,拥有上市公司1800家,证券投资者开户数接近1.5亿户。从1990年至今天的20年,中国资本市场改变了计划融资体系,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企业改革和发展以及新制度建设;新的投资渠道频生,使中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完善。

2资本市场的多层次需求

2.1 资本市场定义

资本市场涵盖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 长期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长期信贷市场(长期抵押贷款、长期项目融资等)、衍生工具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资本市场是全部中长期资本(一年以上)交易活动的总和,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资本市场是通过对收益的预期来导向资源配置的机制。

2.2 资本的多层次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金融市场对资本旺盛的需求愈加迫切,而这种需求还是多元化的。在资本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与融资者有着不同的规模大小与主体特征,存在着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投资者与融资者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主板市场

证券交易所市场,进行集中竞价交易,主要是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转让提供服务。

2.2.2 二板市场

又称为创业板市场,在主板之外专为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股票市场,此市场还可解决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2.2.3 三板市场(场外市场)

包括柜台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主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风险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3我国有待改进的资本市场机制和结构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方面有待改进。

机制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来说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全球主要的交易所都是相对市场化的,而我们实行的是核准制。而结构方面尤为突出,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纳斯达克(美国的创业板,),场外交易电子报价板,粉单市场报价系统,分别是2800家、3100多家、3400多家和9300家,下面还有6万家左右的企业在更低一级的场外交易市场。如此,美国资本市场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这个结构总体来说是比较稳固的。资本能在各个层次上找到出处,投资者也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投资渠道。

我们的市场正好相反:主板是1500家上市企业,中小板是500家,创业板是131家,底下就没有了,正好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说倒底,就是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够发达,缺乏作为资本市场“金字塔的底盘”。也就是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低端的、大面积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

4我国债券市场现状

按传统金融学定义,金融市场是拥有独立财产权的所有者在其中进行借贷的场所或机制。因此,企业债券市场能规范化存在的前提是整个市场参与者必须具有清晰的产权制度,否则,不可能形成有序的债券市场。但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开发是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而传统国有产权制度一个典型的缺陷是国有企业并不真正拥有独立财产权,因而制约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由于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证券就主要是公司债券与股票。显然,就目前中国企业外部资本供给来源看,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企业较偏重于银行贷款和股票发行,对债券融资的内在积极性不是很大,尤其是在金融监管较严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了。原因是,银行贷款利率是较低的官方管制利率,成本费用较低,期满不能偿还时,还能展期甚至挂帐;而对于债券,企业并不青睐。外部融资渠道是按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的顺序来选择利用的。究其根本,是市场机制尚未健全。

当银行信贷不再包揽中长期基建或技改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斩断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机制,才能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放松额度控制,债券的供给才会表现出随需求、利率变动而有所起伏的合理弹性,那时的市场机制也才算真正有了眉目。

5债券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

我们说债券市场不发达,其中缺乏二级市场是个主因。这种状况影响了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需求。本来,中国证券二级市场是从企业债券交易开始的,有关企业债券的行政法规也明确规定企业债券可以转让,但时至今日,企业债券在上市交易的没有几只,有也是有行无市,场外柜台交易也没有形成。可以说,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尚未培育建立起来。主要原因,是发行利率控制过严,没有市场化;其次是额度管理使得每家企业发行规模过小,机构交易在二级市场上无法进行,在成本收益对比的原则下,卖不出去,也买不进来,这种状况使债券流动性非常低,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商的需求不大。从发达市场情况看,公司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和买卖的,而这取决于发达的二级市场、较高的流动性,否则,公司债券市场就缺乏支撑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首先要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我国融资结构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进一步丰富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显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融资结构。此中把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作为改善我国融资结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