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第1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公立医院改革;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a)-0154-0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hospital reform

PAN Jiawei CAI Yuping ZHAO Qiong LU Wanqin MAO Chenggang SUO Shi

Purchase and Supply Center,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dical quality, technology leve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a hospital, and they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ospital management. But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bring difficulties to the management, so nonstandard phenomena almost exist in every major public hospital. With public hospital reform taking root, it is now imperative for hospitals to take strict management on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This paper expatiated the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management of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after public hospital reform; listed numbers of existing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overestimate of varieties, nonstandard purchase and use; then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measures adopted by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stablishing a multi-departments cooperation mechanism, making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promoting the barcode technology, 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new access rules, controlling the whole purchase process, and carrying out the rationality evaluation on the usage, etc.. These multiple measures and practices have strengthened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in our hospital and have made some substantial achievement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Public hospital reform; High value medical consumable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高值t用耗材(以下简称“高值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用耗材[1]。各级卫生、药监等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高值耗材管理,从集中招标、使用监管、防范商业贿赂等多方面先后出台多项规定。医院管理者对高值耗材的安全合理使用、对医院经济效益的影响、对医务人员职业廉洁带来的风险也非常关注,但由于高值耗材面广量大、规格型号繁杂、专业性强等客观因素,其管理在绝大多数医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江苏省中医院是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高值耗材年采购金额1亿多元,过去在高值耗材申购、使用、结算等环节存在种种问题。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种种压力迫使医院采取严格的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为此,我院制定了全面的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强新品准入、采购管理,推行条形码技术,规范临床使用,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1 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医院耗材管理新要求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2015年10月31日起,江苏作为第一批4个全国省级医改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全面取消了医院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的药品加成,医保支付实行了总额支付、人头支付、单病种支付的综合支付方式,极大增加了医院的经济运行压力。而目前大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中医用耗材普遍在35元左右,我院2015年的统计是33.4元。在医用耗材中,高值耗材占50%~60%,有些专科医院甚至达到80%以上[2]。因此要达到国家标准,抓准高值耗材管理是重中之重。

2 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现状

2.1 高值耗材品规过多过滥

高值耗材种类繁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往往属于专科使用[3]。从国家层面看,对高值耗材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对新品审核制度不够健全。特e是前几年主政国家药监局期间,对进口耗材注册审核过于宽松,而国内企业出于强烈的趋利动机,也纷纷申报功能重复的产品,导致耗材新品异常增多。从医院层面看,由于医院缺乏高效集成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撑,《高值医用耗材目录》维护不及时,对新品引进缺乏科学的论证体系,致使同类同型耗材品牌过多,严重影响医院的质量和经济管理效益[4]。近年来,各大医院逐步重视高值耗材准入评审,但由于评审周期较长,一些临床医务人员常常以患者情况特殊的名义未批先用,造成既成事实,迫使管理部门引进这些耗材。医用耗材从非正规途径进入临床,给医院的经营秩序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带来隐患[5]。

2.2 高值耗材临床申购使用流程不规范

由于高值耗材技术含量高和专业性强,具备相关知识的专科医生往往处于主导或强势地位[6],很多医院高值耗材的申购使用流程极不规范,最常见的是手术医师自行订货,自带耗材至手术室,收费后将医师签名的发票和耗材清单送采购部门办理入库结算。这样的流程造成了监管真空。医院到底进了多少高值耗材,是否为合格产品,实际用了多少,管理部门茫然不知。甚至少数医师浑水摸鱼,自带耗材院外走穴。

2.3 高值耗材过度使用和超范围使用

大多数高值耗材说明书中适应证范围广,特异性差,临床医师自主选择空间较大,且国家目前缺乏相应的卫生技术评估标准,导致其过度使用和超范围使用定性困难[7]。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心脏支架”问题再次引发热议。钟南山院士指出:在金钱诱惑下,部分不良医生为拿高额回扣过度治疗,血管支架原本是紧急情况下有严格限制的救命措施,却成了不良医生生财之道。新型进口高值耗材的大量使用已成为患者甚至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一大负担[8]。

2.4 手术医师高值耗材使用培训不到位

高值耗材大多直接作用于人体,部分是直接植入人体内,客观上存在风险[9]。一种情况是产品自身风险;另一种为术者操作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后一种情况大多因为对高值耗材新产品使用培训不够,医师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损害。一些医师自己不认真学习,转而依赖有专业能力的医药代表,导致医药代表“跟台”现象普遍存在。

2.5 出现高值耗材相关不良事件溯源困难

2014年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使用大型医疗器械以及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应当将医疗器械的名称、关键性技术参数……记载到病历等相关记录中”。2016年2月实施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记录永久保存,相关资料应当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信息可追溯”。而高值耗材从采购到使用收费涉及多个环节,医院的物资管理系统(ERP系统)和医疗系统(HIS系统)如果未接驳,高值耗材的使用仍以手工记录为主,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耗材不良事件,难以追溯源头。

2.6 高值耗材资质证照管理混乱

医用耗材资质证照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等。这些证照均有有效期,必须严格管理,及时更新。否则一旦发生企业失去资质、注册证过期等情况,而医院茫然不知,很可能造成高值耗材的违法使用及患者风险。

2.7 高值耗材收费错误和手术科室收支不同步

既往的高值耗材使用流程中,手术室根据医师填写的手术清单手工收费,常常出现多收、漏收情况。手术科室收支不同步是因为医院对科室实行按月结算兑现奖金,高值耗材的收费当月即可体现,但物耗支出需经过多个环节人工审核,常常滞后数月,造成科室当月收支不对应,奖金忽高忽低,不利于医院对科室的成本核算,也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

3 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实践

3.1 建立多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

成立医院高值耗材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部门组成的常务小组和各临床专科的专家组。牵头部门明确分工:医务处负责高值耗材的临床规范使用;采购中心负责耗材申购使用流程的规范;计财处负责全面把控耗材成本与效益;监察室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既明确分工,又定期会商协作。

3.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

高值耗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因为高值耗材专科性强,难以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二是部分医务人员自恃技术高超,漠视管理;三是外带耗材走穴者或收受耗材回扣者对规范管理有抵触。因此,规范管理首先应从改变认识着手。为此我院多途径开展宣传,如在医院办公自动化(OA)挂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供全院学习;请药监局来院讲解不合格耗材造成患者损害以及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典型案例[10]。

3.3 严格高值耗材新品准入评审

医院制定了《高值耗材新品准入规定》。新品准入评审每季度一次,整个流程分4个阶段,①申请:临床提出新品准入书面申请;②初筛:医务处、采购中心等组成初筛组,审核企业和产品资质、产品优越性、价格、收费等情况;③初评:通过初筛的品种,由申请科室根据“进一出一”原则,讨论拟准入新品的同时注明“建议淘汰”品种;④终审:医院高值耗材常务小组采用投票制终审。见图1。

3.4 严格执行全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

公立医院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规定,凡属省市集中招标的医用耗材严格按招标结果执行[11]。江苏省卫计委于2014年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第一批血管介入等6类中标产品于2015年3月执行,我院高值耗材常务小组组织临床专家,按照“3+1”原则(每种高值耗材最多只能选取3个进口品种和1个国产品种)对照目录遴选产品,医院原有但本次未中标产品一律停用。

3.5 积极推行高值耗材条形码管理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势在必行[12]。条形码技术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是自动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又一重要体现,是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13]。为加强高值耗材监管,我院在全院推行条形码技术,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保证高值耗材从入库、使用至收费全过程信息可追溯。

3.5.1 基础数据建立及维护 ①建立编码规则:根据国家耗材编码规则,对在用高值耗材进行分类,建立院内条形码生成规则(耗材编码+流水码)。②维护字典库:维护产品名称、单价、生产企业等信息。③维护耗材收费条目对应关系:在HERP系统中维护高值耗材与HIS系统收费条目的对应关系。

3.5.2 使用及核销 各手术室设立高值耗材代销库及专职库管员,采取先使用后付款方式,库管员完成耗材验收后在HERP系统办理代销入库,生成院内条码,粘贴于产品包装上,耗材使用后,巡回护士在手术间通过扫描院内条码收费,库管员办理已用耗材代销出库。

3.5.3 结算 每月最后一日采购中心将代销库中当月已出库高值耗材信息导入正式库,通知供应商开发票,同时实现财务意义的实时结算,便于科室成本核算。

3.6 加强手术医师资质审核和高值耗材使用培训

医务处制定高值耗材使用医师资质审核制度,对全院医师的手术级别及高值耗材使用资质进行认定;制定高值耗材临床使用培训制度,在每季度高值耗材新品准入后,组织医师和手术室专科护士进行新品使用培训,人员培训合格后,采购中心方可购入高值耗材。

3.7 多管齐下加强高值耗材合理使用监管

计财处定期统计各科室高值耗材使用量,并与医务处、采购中心一起分析使用趋势,确定各科室高值耗材耗占比指标和重点管理品种;医务处将耗占比纳入科主任年度目标考核中,并针对重点管理品种,定期抽取病历,开展合理应用评价。院办定期向全院通报不合理使用科室和医师;监察室对科室负责人及医师诫勉谈话;高值耗材管理委员会研究,对医师采取暂停手术、经济处罚等干预措施,并视情况停止采购相关产品。

3.8 加强高值耗材不良事件监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1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80%来自植入性高值耗材[15]。为此,医院制定了耗材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

4 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的成效

4.1 医院所用高值耗材性价比明显提升

通过严格落实省招“3+1”原则,严控新品准入,医院高值耗材品种明显减少;实施全省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达16.57%,减轻了患者负担,降低了医院耗材成本;且层层筛选确保了最终进入医院的耗材品质优良和安全有效。

4.2 高值耗材申购不规范现象大为减少

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实施一年多,起初仍有部分医生习惯性地自行订货,经手术室拒绝使用和采购中心宣传教育,该现象已经绝迹。期间曾经发生过两起骨科医生对合同外品种先使用后申请,经医务处和监察室查实后,扣除科室当月考核分值,责令手术医生书面检查。

4.3 高值耗材临床使用趋于合理

合理使用高值耗材,对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16]。近一年来,我院多次组织专家进行高值耗材合理使用评价,包括送外院评审等,对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对相关手术医师诫勉谈话。多管齐下的督查使临床合理使用高值耗材水平显著提升。

4.4 医药代表手术跟台现象基本绝迹

手术跟台在很多医院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高值耗材专业性强,手术医生学习不够、使用不熟练,而相当多的高值耗材销售人员本身有医学专业背景,对自己营销的产品研究细致,所以很容易导致手g医师产生依赖性。由于医院建立了严格的高值耗材临床应用培训制度,培训不合格的医师不得上台,现在,跟台现象在我院已基本杜绝。

4.5 高值耗材溯源精准

对高值耗材进行全程追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17]。由于对高值耗材实施了条码管理,一旦出现高值耗材相关医患纠纷或召回事件,医院可借助HERP系统迅速精确地找到问题耗材的相关信息,维护患者与医院的合法权益。

4.6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步入正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风险控制管理,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在临床中的使用质量和患者安全[18]。通过加强宣传和建立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采购配送中心每月收集临床科室提交的不良事件报告,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

4.7 高值耗材收费准确、核销结算及时

通过扫码收费,杜绝了错收、乱收费的情况,且每个条码只能使用一次,也避免了重复收费情况的发生[19]。医院财务和经管部门每月从系统中调取各科室高值耗材使用信息,实耗实销,收支同步,保证了财务管理秩序和科室奖金的平稳。

高值耗材直接关系到民众健康,且具有品种规格复杂、专业性强、需求及时性强等特点[20]。高值耗材的采购、使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安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1]。医院高值耗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从而使高值耗材管理这一公立医院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中的难点和“阻力”,变为医院促进改革、控制成本的重点和“助力”。

[参考文献]

[1]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Z].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12-17.

[2] 梁宇晖.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模式的建立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70):83-84.

[3] 吴文松.浅谈如何加强医用耗材的管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9-10.

[4] 谭彦宏,祁晓婷,缪绍武.浅析大型综合医院特殊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4):120-122.

[5] 张恩科,王凤,李宪军,等.医用耗材二级库与流量流向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2):65-66.

[6] 韦美辰,李怡勇,曹霓仙.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23.

[7] 王小瑜,李博,王高峰,等.医用高值耗材临床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5(3):55-57.

[8] 尹翔.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8):94-95.

[9] 盛红彬,马延斌.医用耗材管理现状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7):688-690.

[10] 赵琼,蔡玉萍,卢皖琴,等.医院医用耗材新品试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5):177-180.

[11] 汪亮.浅谈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5,(16):204-205.

[12] 袁建萍.基于HIS系统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与溯源管理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4,(3):64.

[13] 志彬,刘先锋.条形码在医用高值耗材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3):78-80.

[14]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Z].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12-29.

[15] 方舸,邵勤,卢皖琴,等.植入性高值医用材料管理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7):40.

[16] 张小娟.关于医用耗材使用及管理的探讨[J].医药卫生,2015,1(6):290.

[17] 于银春,张洁.植入性高值耗材可追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0):69-70.

[18] 陈姿如,罗建,陈礼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118-119.

[19] 夏裕俊,方舸,潘家维.新医改形势下的医用耗材管理[J].医疗装备,2012,25(3):30-33.

[20] 段效勇,曲秀君.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68-269.

第2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四维模式构建

在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对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者,有必要从高校和高校实验室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实验室管理一直处于高校的真空领域,存在管理混沌的局面,上级主管部门管、高校管、学院管、系部管,都想管但都管的不到位,使管理存在很多盲区和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实验室管理理念相对局限。高校实验室管理不同于高校其他部门一般意义上的管理,需要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创新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有效落实。然而,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把实验室的管理岗位视为养老的岗位,对实验室管理的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方面更注重对于实验安全的保障,而不注重实验室管理职能的创新和突破,导致实验室管理相对局限。

其次,日常管理制度落实不够详实。高校实验室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而且这些管理制度都已经存在于高校实验室较为醒目的位置,但是,这些制度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就存在很多偏差。一些实验室药品、器材、设备等的规范化管理不能严格依据管理制度进行逐一落实,尤其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实验材料,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是碍于情面,出现管理不落实的情况,对于实验室的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制度落实不够详实。

再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很多制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的操作属于违规操作,出现违规操作后如何处理,有怎样的补救措施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很多工作与高校实验室一线的管理者来说并不能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真正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是典型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另外,环保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就是环保体系建设的问题,很多实验室在实验的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这些要求实验室在管理中要高度重视环保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每项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规定,对于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监测,以保证实验过程不能对于环境产生不必要的污染。然而,当下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的环保管理制度比较简单,不能对于实验产生的环境问题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治理。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四维模式构建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要本着科学化、严格化、制度化、安全性的原则,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完善管理规程。针对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高校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高校实验室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

高校实验室管理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管理的理念要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岗位责任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从多角度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规程,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要在服务意识上有突破,作为高校的实验室,不仅仅要服务于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创新工作,更要积极探索实验室新的发展思路,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业务服好务,使高校实验室兼具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服务职能,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另外,实验室管理要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相同步,用创新管理来推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来为高校实验室管理进行科学化定位,明确实验室的综合服务职能,推动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

(二)严格管理规程,营造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环境。

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规程,要对管理规程进一步细化,尤其对于实验室设备、药品、器材的使用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出入实验室的人员要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登记制度,以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安全以及实验室药品使用的安全管理。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要公示于实验室的醒目位置,使进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规程,进而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便于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高校实验室管理要杜绝仓库化管理的模式,对于实验后剩余的实验药品及时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处理,不用的实验器材不能随意堆放于实验室的角落,相关实验器材要实行电子记账式管理,营造规范化的实验室操作管理环境。另外,对于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定期的管理规程培训,使相关责任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细则,在利用实验室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实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认真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化管理团队,打造高水平实验室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表彰,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中不达标的人员进行培训整改,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人员予以岗位调整。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对于考核应该实施有效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型考核载体,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于考核过程要做好细化,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做到一个岗位一个考核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考核的公平机制,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打造一流的实验室管理团队。对于高校实验室中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应该选拔与本岗位相关的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来,而且,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情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出充满竞争力的团体。

(四)健全管理体系,推动综合性环保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要加强环保配套设施的管理与建设,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实验室对于相关的危险用品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用危险用品要执行非常严格的实名登记制度,管理人员对于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危险品的安全。实验室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让实验过程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三废”处理时,要执行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环保设备,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随时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推动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18-02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小的个人生存中,科技已走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单位,对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重任的实验室做出一些调查研究,结合本人的一些工作经验,为高校实验室,远至高校科研的发展提出一些自认为比较中肯意见,以期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更好的与时代接轨做出贡献。

如何来评价一个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高低?我相信软硬件配套情况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它一方面体现在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硬实力平台,另一方面体现在为高校资源合理科学利用提供软实力保障,只有两者共同提高,实验室的运作才能良好的进行。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管理是指导相关人员科学管理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规范实验教学活动的一门学科,它以各大高校为地理范围,结合管理学理论知识,研究实验室和人员日常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对实验室的人力物力、信息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筹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监督,合理地配置学校实验室资源达到高效率地完成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的目的。对于高校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探究是以高校环境为基础,开展、发展有效的管理方式,达到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促进管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这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体质改革,改善高校教学科研的质量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国内外现有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类型一般按照层次和性质分类。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从图1分类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种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都紧紧围绕实验室的性质和层次来展开,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高校实验室工作5年,在这期间通过对本校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现状以及其他学校的现状探究,发现高校实验室目前的管理存在着很多显著成效,他们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在高校的三大功能科研、教学以及社会服务方面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国高校实验室目前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做出简单阐述:

(一)意识不强

有些部门的主管和负责人员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比较陈旧,对于主动搞好实验室建设和实验管理的意识更是淡薄,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其实,在他们消极怠工的同时,这种情绪也传达给了其他教职工和学生,使得整个氛围更加消极,加重了大家对于实验室管理的轻视程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队伍建设薄弱

学校里的大型设备及仪器的运行和维护、软硬件系统的优化升级、实验室的对外开放情况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基础平台等这些日常工作应该都是由专业的实验员来负责的。但是高校师资队伍中普遍都是重科研教师队伍轻实验的人员,这就导致实验方面老师中的高层次人才缺乏甚至是随便安排个老师来管理一下。此外,实验室的专职实验员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待遇不高,稳定性也较差,而且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有的部门直接把实验室的老师当做是仪器采购、保管员。而相反,实际上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能很好的在学生实验课中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效果。在有利于设备的升级维护基础上,还指导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创新项目、实验自制设备项目中进行设计与研发。所以各大高校还应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从待遇上提高认识,还要提高对该类人才的重视程度。

(三)对外共享度不高

很多实验室只考虑到自己系的老师或者研究生设备是否有需求,跟其他实验中心之间的沟通比较少。然后就可能会出现重复购买相同设备的现象,造成一部分仪器设备闲置无法物尽其用而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某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综合利用率不高,无论是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现实中实验的教学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方面还需加大开放力度。

三、新时期实验室科学管理建议

(一)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能简单的认为实验员就是开门关门的保管员。注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培训进修或同行竞赛讲课等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实验人员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产品性能、重要技术参数,在设备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找出原因和注意事项等,提高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的能力。同时制定相关的绩效制度,完善奖励机制,最大化地调动起人员的工作热情,综合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二)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

规范管理不仅涉及到教师、实验室管理者、学生,还涉及到对固定资产购置、实验指导书文件、仪器设备相关配件等的管理。因此对每项工作都要有对应的规章制度,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先后制定了《自动化实验室实验操作规程》、《机电控制实验室安全规程》、《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和《自动化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有了这些规章制度,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都能依照其相对应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同时实验老师应根据教师的课表,结合班级、课程情况推行设教室、备预约登记制,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设备和教室的有效利用率和实验效果。再者加强不同实验中心、院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采取购置之前先查询本院、校内资产有无及使用情况再购买的方法实现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设备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想要提高整体的实验室管理水平,除了一些常规队伍建设、仪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政策外,还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室中的资源、事务进行处理。具体的技术可以是二维码技术、录像监控系统、门禁刷卡、指纹系统以及网上仪器和实验预约系统等,将这些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对实验设备的在线管理,对设备外借状态、升级维护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同时加强对实验设备运行的监管,保障安全有序完成教任务,有效提高实验设备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理论上虽有众多优势,但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高校实验室的相关部门与人员需要按照规范化管理原则,积极改善和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各种任务。文章通过提出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使用规范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建议,对仪器设备和人员进行优化管理等方面,来保障实验室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好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伟.基于产权理论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15-21.

[2]杨国欢,侯秀琼,等.浅谈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共享[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05-205.

[3]范一文,余永强.高校院级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浅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63-165.

[4]王永华,杨健.基于WLAN的实验室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01-103.

第4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 规范化 安全 管理

Abstract Chemical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experimental skills and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laboratory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hemical laboratory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laboratory system management, laboratory management, laboratory management, laboratory instrument management and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 safety; management

实验室是开展教学、科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学生验证科学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学的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日渐复杂,要求日益提高。如何管理好实验室,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①而化学实验室易燃、易爆、腐蚀性、刺激性、剧毒性等危险物品居多,人员出入较为频繁,因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几年频发的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更是提醒我们加强实验室管理刻不容缓。笔者作为高校实验系列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管理展开,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就实验室管理工作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实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健全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规定化学实验室应制定相应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遵守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规定;实验室常用危险物品、化学试剂的性质、使用和处理方法手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条例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并不能满足实验室的现状,如缺乏对实验室安全细节上的规定,缺乏生动的教材或者宣传方式,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和持久性,缺乏常规评估和考核等。②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校除贯彻国家已有的管理条例外,还制定了《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防火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损坏处理办法》、《实验室日志》、《化学仪器室管理员职责》等。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增强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爱护公共财物的自觉性,保护实验仪器设备,减少仪器的损耗,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提出要求,使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的一线管理者,是实验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提高实验室建设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是通过正式的招聘程序,吸收学士、硕士 、博士进入实验室管理岗位的。在正式工作之前都会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师德修养,培养其教书育人、以德修身的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请专业的管理老师授课,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加强本校实验室管理和其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③正式上岗之后,定期各教研室也会组织安全管理讲座,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并将业务培训与实验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健全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实验室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的作用和地位随之增强,就为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实验室的管理,包括实验试剂的管理、常用仪器和大型仪器的管理、环境与安全的管理等各种事项。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的管理

化学实验中,有着大量的实验试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其类别、数量、品质等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试剂管理是重要一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④

化学试剂申报购买由专人负责。在本学期课程开始之前,各个实验课带教老师必须统计好实验所需试剂种类和数量,向专门负责药品管理的老师申报,老师根据上学期实验教学试剂剩余量和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需要量,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然后由科室主管教学的主任核实审批,最后购买。购买时要从有资质的正规药品销售公司购买,购买试剂上要标有名称、含量、产品标准、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信息,入库需要验收和登记。

对于验收合格的试剂分类存放。对于常见的药品试剂,按照其各自的化学性质分类后保存,比如氧化剂与还原剂,酸和碱等分开摆放;易潮解、易氧化的药品保存于电子防潮箱中;腐蚀性药品存储于腐蚀性化学试剂药品安全存储柜;毒麻药品、危险品置于专门的毒麻药品柜等。每个类别区域再根据各自特点及性质摆放,方便查找取用,比如无机物可按周期表、试剂的字头排列、阴离子排列来排放,有机物按官能团分类排放,指示剂可按功能、颜色排放等。⑤另一方面,对于配制好的试剂,按实验项目分类存放,在所有的装有化学试剂的容器上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保质期、存储方法、配制人等信息,以免在使用时出现混用或者存储不当的现象,从而导致不安全的事故发生。并将实验项目名称标记于柜门,以便下次准备实验查找。

对化学试剂的领用要做好出库登记,填好领用人、试剂名称、数量等信息。危险品必须专柜存放、严格取用制度,确保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采取“五双”制度,⑥即双人管理、双本帐目、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双人使用,严格控制,对有剩余的危险品及时收回,防患于未然,要有安全意识。

2.2 常用仪器和大型仪器的管理

化学实验所用玻璃仪器种类繁多,规格各异。烧杯、量筒、锥形瓶等均有不同规格,分门别类的收集在柜子里,并统计好数量规格,做好登记表,以方便找寻。破损的玻璃仪器单独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对于大型仪器,必须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采购与验收档案、仪器的管理档案等。

仪器专管老师需对仪器名称、数量、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入库时间、入库地点、出库时间、领取人员、仪器编号和教保处编号等建立表格,做好新仪器验收登记,并存与档案室。另外登记教学仪器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并对日常仪器的使用、维修做好记录,同时及时做好破损仪器核销工作。

2.3 环境与安全的管理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接触到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药品,经常使用各种加热仪器,如电炉、电热套、酒精灯等,因此实验管理人员以及进出实验室的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观念,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麻痹大意,关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小事做起,营造一个绿色的、安全的实验环境。

实验授课前,教员需向学生讲授实验室安全守则,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使其充分了解相关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重视安全操作;学生实验时,需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按有关安全规则开展实验,做好安全用电、用水、防火、防毒、防爆、防污染等安全防范工作;实验完毕, 剩余试剂及时回收,妥善保存,实验废弃物不可随意处置,应分类集中回收,并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公司处置,避免产生其他不安全事故或对环境造成危害,营造绿色化学实验室。另外,学生应清洗好实验仪器, 整理好实验用品和实验台,值日生负责打扫实验室卫生,并必须检查实验室的水、电、气、门窗是否关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总之,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对保障实验教学、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要做好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 王文安.加强实验室管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J].科学教育,2005(9):109.

② 邱琦,罗仲宽,吕维忠等.国内外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广州化工,2010.38(5):273-274.

③ 韩宝庆.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5):126-128.

④ 胡翔,张嘉杰.化学试剂管理与实验教学[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82-2483.

第5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63-02

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实验室管理薄弱,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毫无疑问,上述这种情况与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1]。本文提出了目前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普遍性问题,期望这些问题能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中得以解决。同时,针对目前各大高校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改革和提升,本文也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梳理。

一、实验室管理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低,建设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学中强化了实验环节,但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从而使实验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

2.实验室人员少,管理落后。各高校都在积极的引进教学方面的高水平教师,却忽视了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引进。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引进基本上是学历低、人员少、管理经验不足。正是由于此,导致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对工作不重视,最终使得实验室管理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3]。

3.经费少,实验设备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对各方面的经费分配都有相应提高。但是高校教育经费增加的同时,实验室的经费投人还是停滞不前[2]。因此,用于学生实验的仪器设备老旧,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实验中用到的设备远落后于公司生产中用到的设备,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4.开放少,设备利用率低。目前各高校对实验室投资相对较低,而同类学校相同学科所需的实验设备基本相同,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有重点的发展实验室设备,学生的实验可以跨学校来开展,增加交流和实验室开放程度[4]。因此,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势。

5.战略少,缺乏长远规划。大到国家有长远规划,中到企业有长远目标,小到个人有长远打算。而作为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思路,对实验室建设目标、发展规模、层次体系、预期效果往往缺乏充分、严谨的论证和规划,导致实验室缺少应有的“灵魂”和“主题”[5]。

二、新理念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1.“4M1E”现场管理理念。现场管理是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各种要素,即对“人、机器、料、方法、环境”等进行合理地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等的生产作业。海南师范大学吴红萍老师[6]结合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成因,引入现场管理五要素进行全面剖析,现场管理的“4M1E”要素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实验室环境”相对应。她认为,将现场管理“4M1E”要素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实验教学标准化和确保科研实验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企业“5S”管理理念。“5S”管理即通过规范现场,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达到提升人的品质的一种独特管理办法。在实验室中实施“5S”管理不仅仅可以为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工作场所和实验环境,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实验习惯,以及养成良好的工作素质。吉林农业大学李雨婷老师[7]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方面阐述了“5S”管理理念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定置管理也是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可移动物进行科学安置以及持续地开展“5S”管理活动,使人、物、场所处于最佳结合状态的科学管理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莎莎老师[8]以定置管理理论为基础,对其内容、意义以及对实验室管理的作用进行探究,对比出定置管理理念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如何以定置管理为基础,来达到实验室管理人、物、场所一体化的目标。

3.ISO质量体系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可借鉴IS09000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规范高校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建立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9]。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实验室管理引进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则能以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太原理工大学刘玉海老师[10]将IS09000标准的持续改进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阐述了该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我国同济大学等高校已通过了IS09000认证,并取得明显成效。

4.资质认定推动的管理模式。实验室资质认定是国家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而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11]。它是通过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与环境、人员技能和规范化管理进行全面考核,确认实验室的资质。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包含了基础资源和管理系统两部分[12]。首先,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资源。其次,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地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个基本要素组成。运用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理念,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对于规范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5.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的管理模式。目前,高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如何将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就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13]。为了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实践中心提出了“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思路[14]。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开放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成本,提升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了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另外,华侨大学王燕琼老师[15]构建了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室管理和绩效评估系统。系统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将定性因素定量化,提高管理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帮助实验室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同时为教学实验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是要出效益、出教学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2-156.

[2]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3]郝云忱.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新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89-194.

[4]何奥平,曾建民,胡治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14-216.

[5]罗联社,周云涛,张原,张双才.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45-147.

[6]吴红萍,傅丽容,汪继超.“4M1E”要素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30-233.

[7]李雨婷,金周雨,姜秀云,宋慧.“5S”管理理念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0).

[8]丁莎莎.定置理念下如何实现实验室管理人、物、场所一体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40-41.

[9]赵中建.学校管理体系与IS09000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刘玉海,李慧妹,宁剑.ISO质量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83-185.

[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4):12-14.

[12]刘丽葵,贺丽苹.以实验室资质认定理念推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8-190.

[13]张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2):135-138.

第6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摘 要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培养。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总结作者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提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工作人员 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的高低。总接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切切实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平时应多看业务书籍、期刊和文献等,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新的信息和方法、最新进展和成果应用于实践。[2]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学校也要积极安排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比如假期培训、支持在岗轮训或脱产进修学习,使他们弄懂理论、精通教材,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掌握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学会现代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真正服务于教学,当好任课教师的参谋,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另外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应树立较强的为教学、学生和科研服务的正确意识,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教学着想,一切从教学出发,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3]

二、完善管理,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服务实验教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和器材等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也明显提高,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条件,同时对更新仪器设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做好使用记录,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对化学试剂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实验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目前教学技术和教育科研在不断发展,学校的规模在扩大,教学内容在更新,教学方法在变化发展,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能尽量为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四、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实验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在很多国家行业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面积、房间安排、照明、用电、温度、湿度、洁净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放射性物质和病菌污染处理、特殊实验室选址等诸多方面问题,要使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需要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使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适应。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如用电、用水安全,仪器设备操作安全,危险化学品、致病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贮存安全,科研成果的保密,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等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仪器及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应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辐射、防传染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增加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感,降低心理压力,杜绝错误操作;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挤时间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意识,熟练掌握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具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督导和评估

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管理好学校实验室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抓好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年度的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内容之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六、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同时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学生实验要在所在实验室登记实验项目、实验仪器编号等信息,各开放实验室实行轮班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而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4]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重,问题多,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引进先进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学习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及发达国家高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使高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充分发挥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

第7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业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6-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管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但是环境保护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还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进行环境监测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对策,这对于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1 环境监测的业务内容

现在,各级环保部门所承担的环境监测业务主要有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单排污申报监测、科研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其他各类市场委托监测。以下是环境监测业务的4种委托方式。

(1)政府指令性任务,作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工作。

(2)政府出资,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专项调查性监测和科研型监测等。

(3)由企业来出资,委托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以后环境管理的依据。

(4)由委托的那一方出资,自己选择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被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要向委托方交出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

2 目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环境监测中,对水、空气、声音、土壤等重要环境因素的质量现行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样品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环境监测规范等资料的使用和配备还不是很完善,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执行标准的落后。

第二,在环境监测机构,相关职能科室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各个岗位不能及时有效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第三,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各类监测报告的分类以及编制的界限不清楚,比如原始信息中的气象参数、水文参数、分包信息以及在监测期间的其他相关信息表述不清、记录不全、没有监测采样示意图等情况。

第四,一方面,对委托监测项目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同时缺乏对委托项目的监测技术能力的调研,以致于监测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委托方的全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监测团队不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对于委托方的监测项目只能勉强承担,导致监测项目评估数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

第五,监测业务和监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现在,控制得还比较好的是实验室分析质量。但是,在现场监测采样这一方面依然比较随意,监测样品缺乏完整性和代表性。

3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规范化的相应对策

3.1 监测标准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是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的技术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主要是针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的,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境监测机构,根据不同的划分,分别建立起国家环境监测方法及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并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并收集相关的信息动态,使资料库中的标准文本和数据库中的标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环境监测机构还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监测能力,建立起监测资源信息库,为承接环境监测业务提供可靠而有力的支持。

3.2 监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在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认可质量体系中明确界定各个种类环境监测业务的相关岗位职责和职能科室;将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图以及工作流程制定出来,其中包括外部链接和内部流程;如果是企业委托的业务,可以向委托企业提出服务承诺,并可采取业务流转单的方式。对内部,认真审核从业务委托受理一直到登记发放等各个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时效。还可以对委托业务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也有利于服务时效的提高。

3.3 监测收费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机构要规范收费管理,就应建立起“项目收费标准数据库”,将所有具体监测项目、环境要素以及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收费单价明确出来。接到环境监测业务后,要对业务的采样费用、分析费用、报告费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费进行总额的测算,然后再将总额测算后的测算单据交给业务管理员来审核,确认签字以后将该单据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外的报价单据,与此同时,该单据还要内部存档备查。这样一来,不仅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杜绝了人为收费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有效地使单位的服务收费行为得到了规范。

3.4 监测质量管理规范化

实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完整性和精密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要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这“五性”必须要做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就包括前期的现场采样与监测,然后是中期的实验室分析,再就是后期的数据报告编制。现在来说,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还是比较规范,那么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是前期和后期的质量控制。其中,现场监测仪器的校准、监测采样方法的正确应用、监测点位的代表性等是前期现场监测与采样的质量控制的重点。而报告的审核以及评价方法的正确应用是后期质量控制重点的体现。

3.5 业务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要规范业务项目管理,就要建立“业务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库”,其中包括委托单位、委托日期、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监测收费、分包法、归档情况、项目进展、监测分析能力等信息,这样方便对所承接的环境监测业务进行动态管理以及对监测业务进度的掌握,并且还要将项目的完成情况定期汇总给监测机构的管理层,根据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在进行管理评审时把“业务开展情况及需求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提交给单位管理层,为单位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4 结语

简而言之,通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不但降低了检测成本,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环境检测质量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1.1实验室利用率低,维护意识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相应的管理思想,体制与方法比较落后,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没有与时代接轨。例如:许多高校缺少对设备进行检查、更新及报废,应的资产管理系统不够完善,虽然建立了账目管理,但是账目形同虚设,漏洞百出,还有些帐物不符,有物无帐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学校究竟有多少可用的设备?设备利用率是多少?相关部门很难给出准确数据。与此同时,设备浪费严重,不能够合理分配给学生使用,还有许多学校甚至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上思想存在偏差,贪多求全,既没有对现有的仪器资源设备进行摸底排查,也没有对各院系提出的设备添置要求,没有经过合理分析和论证,造成了设备重复购置,盲目购置,既有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在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往往存在着“重视使用,轻视维护”,设备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结果,当前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人数增加也导致了设备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为实验室开放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维护的困难,许多仪器设备在平时需要维修保养,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是损坏的时候才想到设备的维护,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仪器寿命。

1.2实验室经费有限,评估机制欠缺

部分高校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加之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导致高校实验室的专项经费很是有限,甚至捉襟见肘,仪器设备更新、维护难的问题层出不穷,缺乏改造实验仪器设备的专项经费,缺乏相应的维护、维修机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很多仪器设备无法进行及时维修、更新,学生只能使用部件老化,性能衰退的仪器进行实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1.3管理水平不够高,专业团队匮乏

当前实验室管理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随处可见,一些高校实验室教学任务繁重,开设课程多,跟有很多交叉性学科,一些仪器设备使用过于频繁,而同类的一些设备因为某些原因却在限制,由于管理不够科学,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用。有些高校对于实验室管理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有些实验室管理人员学历较高,但专业不对口,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完全依赖说明说,而缺少相关专业背景,还有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易被忽视,所以积极性不高,加之自身定位的局限,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让高校实验室管理雪上加霜。

2高校加强实验室管理的机制

2.1转变观念,加强重视力度

意识决定行动,要想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意识,首先,领导要清楚地意识到,要使实验室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具有性能良好的实验室,若疏于管理,实验室不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广大教职员工就不能按时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要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有序,同样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领导和管理者要强化管理意识,要在观念上更新,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重视了,实验室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验室管理工作,把实验室管理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要从提高办学质量的高度,推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2.2完善实验室日常管理机制

1)建立预约系统

现代实验室管理要与时代接轨,建立相应的实验室预约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为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良。该实验室在线预约系统,可采用BS架构开发,利用jsp技术和sqlserver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系统是一款典型的后台管理系统,分为四大权限用户,包括校教务员,实验室管理员,老师和学生用户,校教务员:个人密码修改:对教务员的个人密码信息进行修改。专业信息管理:针对学校的专业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专业名称和专业的介绍描述。班级信息管理:班级信息包括班级名称和某专业下的某某班级信息的管理。老师信息管理:对学校教师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对教师信息的增删改查。学生信息管理:针对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学生的姓名,班级,专业等进行管理。实验室管理员:针对实验室的管理员信息进行管理,对管理员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和查询新增等操作。实验项目管理:对实验室的实验项目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对项目的新增,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学生:实验项目申请:申请要参加的实验项目,填写相关的申请书。我的申请记录:对申请的情况进行查看,查看上级的审批结果。在线预约老师:在线预约实验室的老师,对老师信息进行预约管理。我的预约信息:针对我的预约信息进行查看,查看个人的预约情况。教师:我的预约信息:对教师本人的预约信息进行查看,查看某个时间段预约的教师信息。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预约信息:可以查看实验室的预约情况信息,对申请表下载查看,并进行预约信息的审核。

2)建立值班制度

实验室值班制度是实验室有效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制度,在制度中要规定一些必要的操作(如到岗时间、工作纪律、规定动作或禁止行为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出具不同的标准,并且将指标进行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将值班制度与值班人员的绩效对应,对于因过失而引发重大责任事故者给予严处,对于在值班过程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表彰,激发值班人员的热情,让值班老师从分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中来,这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3)建立经费管理制度

实验室经费管理是实验室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应加大重视力度,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还要拓宽融资途径,是社会力量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中来;分类管理,最终问效,按专项经费用途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自己使用效率;专款专用,加大审计力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做好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加强监管,做好监督检查。

2.3完善实验室设备管理机制

1)建立项目申报制度

每学期由各二级学院或系部统计各门课程教师对下学期开设的实验课程提交书面的实验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实验内容、目的意义、仪器设备、耗材等),由实验室主管部门负责征集各二级学院或系部的申报计划,并组织行现场答辩,由高校抽调学科专家组成专业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提问和讨论并进行论证,形成相应方案,最后提交实验管理部门进行审批,经过审批后要严格按申报执行,不得留有余地或空间,整个过程要坚持充分利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实用性、科学性的宗旨,使实验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应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定期维护制度

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维护,针对不同的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组织维护,涉及到高危或耗材严重的设备或项目要给予足够重视,定期检查和维护的频率适当提高,避免因设备老化,或设备问题引发事故。将无力修复的设备,应及时上报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维修,同时做好登记,确保实验室能够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检查,使设备在适宜的环境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将检查结果与实验室负责人员绩效挂钩,让维护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做好设备维护的相关工作。

3)建立设备报废制度

为规范学校对设备报废的管理,防止学校资产流失,避免因设备过于陈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引发相应事故,应制定相关报废制度。应把握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应该报废的设备或耗材必须坚持原则,不能马虎大意,同时明确设备报废的审批流程,将不同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处理,对于金额较大的仪器设备,应由设备主管人员将设备报废报告递交部门主管领导审批,有部门主管领导递交财务和分管院领导审批,经院校主管领导签字后完成程序,对于金额较小的耗材等也要部门主管领导签字方可,同时要做好登记和备案。

2.4完善实验室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实验室科学管理与合理分配资源同等重要,对学科相近,所用仪器设备大致相同的实验室进行合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及相互渗透,这都要求专业的人员。在实验设备管理中,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还应提倡各实验室之间互相协作,坚持“实验设备使用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原则,实验室主任对全系实验设备的有调配权,加强了物资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仪器设备购置自成体系的法、各自为政、重复购置的现象。在不影响实验教学的情况下,提倡仪器设备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的利率。同时,开放实验室,鼓励高年级学生使用实验室,充分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要引入现代、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手段和方法,积极推进实验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行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实现人力资源、实验内容、仪器设备、低值、耗材品的规范化管理。在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方面,对于大型、贵重仪器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和运行维护记录。

3结束语

第9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库存管理;耗材管理;ThinkPHP;DWZ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49-03

一、引言

一所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关系到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随着国家在高校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加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繁重,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为方便对实验教学耗材等低值易耗品进行有效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迫在眉睫。当前,国内外有许多成熟的库存管理系统,但是高昂的开发费用对于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来说,是很难负担的。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采用开源的软件及技术构建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克服高校实验教学耗材手工申报、审批及领用管理模式的弊端,对高校实验教学耗材进行科学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1]

二、实验教学耗材管理现状

实验教学耗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耗材的申请、审批和领用三个步骤,涉及多个部门的多个人员,传统的手工为主的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以西北大学为例,在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未上线前,每年初由各个院系单位提交纸质的耗材采购申请表,该申请表里包括需要采购的耗材、规格、数量等信息;各院系单位提交的申请表经由实验教学耗材管理部门资产设备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汇总统计,并保存成excel表格形式,之后,该汇总表将提交相关领导审批;得到审批后的耗材清单将交由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由他们与供货商联系、询价,签订采购合同;合同签订后,耗材库存管理人员根据耗材库存情况,与供货商联系供货,手工登记供货库存情况。需要领用耗材物品的教师等人往往是通过电话或者亲自到实验室仓库进行询问所需耗材,进行耗材的领取;领取耗材后,耗材库存管理人员借助excel登记领用信息。这种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耗材的申请信息、审批信息及领用信息的统计和反馈速度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严重影响了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国内外已有很多成熟的库存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实现对商品的订购、入库、出库、库存、财务、供应商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包括的主要功能有入库、出库、收付款、商品资料、用户信息和客户信息、其他收入、支出管理,除此之外,往往还具有各种明细查询和其他功能。[2]但这些成熟的库存管理系统通常费用高、功能太多且复杂,并不适合高校实验教学耗材管理,探索并建立一套功能完善并适合高校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的系统、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三、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设计

1.系统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手工模式的高校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工作的调研分析,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灵活的用户权限控制机制: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创建不同的用户组,并且能灵活地为用户分配相关权限,实现对用户权限的控制。

(2)耗材采购申请:为各个院系单位提供提交耗材采购申请的接口。

(3)耗材采购审批:是管理者能够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批。

(4)耗材采购:在通过审批的采购申请的基础上,实现具体耗材的采购。

(5)耗材入库:在供货商供货后,实现耗材的入库工作。

(6)耗材供应:实现耗材库存查询、领用、退货等功能。

(7)库存统计: 实现现有库存的统计、供应统计、入库统计以及耗材领用综合统计等库存统计信息。

2.系统功能设计

为实现以上设定的系统目标,高校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应具有系统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物品采购管理、物品入库管理、物品供应管理、库存管理和统计报表等功能,功能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3.系统数据库设计

为实现以上设定的系统功能,高校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ER关系设计如图2所示。

4.开发及运行环境

该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采用开源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Linux redhat AS5、Web服务器Apache2、数据库MySQL5、编程语言PHP5、后端开发框架ThinkPHP、前端开发框架DWZ进行构建,系统构建成本低,通过采用ThinkPHP+DWZ框架技术,可提高开发速度,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3,4,5]

四、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的实现

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功能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全局配置管理、批量数据导入和系统日志等具体功能为系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

(1)用户权限管理

具有用户信息、角色、节点管理三大功能。其中节点管理实现对系统功能权限节点的增删改查操作;用户信息管理实现对系统用户的增删改查操作;角色管理实现根据现实需求进行用户组的划分,并为用户组分配相应的权限节点的功能,以西北大学为例,实际使用中把用户分成了系统管理员、库管、领导和教师四类用户组,并为不同的用户组赋予不同的权限,实现灵活的权限控制功能。

(2)全局配置管理

实现对系统名称、网址、是否允许教师注册等全局的配置操作。

(3)批量数据导入

实现将传统手工模式下生成的excel格式的历史数据批量导入,减少数据录入工作量。

2.基础信息管理

在系统管理功能的基础上,本系统通过单位、仓库、物品、供应商、经费类型管理等具体功能实现了对实验教学耗材库存管理系统涉及的相关基础数据的增加、删除、编辑和查询等管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单位信息主要指的是要领用耗材的人员所在单位信息。仓库则是为了将种类繁多的耗材进行分类,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所涉及的耗材实际情况进行仓库分类,在西北大学该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将仓库分为危品类、综合类和普试剂三个仓库。物品则是耗材的基础信息管理,实现对物品的规范化管理。供应商是耗材的供应商,通常为签约商。经费类型是为了领用人耗材经费类型的规范化管理,便于统计报表生成。

3.物品采购

在实现对基础数据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物品采购功能实现各个院系单位耗材申请提交、审批及耗材采购工作,其主要包括采购计划和采购管理两大功能模块。

(1)采购计划:实现耗材申请、审批功能。通过采购计划管理功能可随时了解院系单位耗材采购的需求,并及时进行审批,形成最终的耗材采购计划。

(2)采购管理:实现对通过审批采购计划的耗材的采购管理。该功能通常分配给库管,由库管根据耗材库存状态,随时向供应商进行耗材采购,使各类耗材保持一定的库存状态。

4.物品入库管理

在物品采购的基础上,供应商会根据物品采购要求将耗材运送到实验室仓库,物品入库管理功能就是实现对采购的耗材进行入库登记管理。通过入库信息功能可以查看每次入库的信息;物品入库功能可以实现将耗材入库;详细入库信息功能实现以每件耗材为单位的入库详细信息;退库信息功能实现对有问题耗材退货的信息处理。

5.物品供应管理

在耗材通过物品入库管理功能进行入库操作后,物品供应管理功能实现耗材出库,也就是耗材领用的操作,具体界面如图3所示。

物品供应管理通过物品供应功能实现耗材领用;通过物品供应信息功能查看每次耗材的领用信息;通过物品供应详细信息功能查看每件耗材的领用信息;通过退货信息功能查看领用人退回来的耗材信息。同时,还通过待执行供应信息功能及红色背景标识功能提供便捷的提醒服务。

6.物品库存管理

通过以上五大功能实现了耗材申请、审批和领用的核心工作流程,物品库存管理功能则实现对耗材库存状态及时反馈,实现耗材库存查询、耗材报警信息、损耗信息等功能,其界面如图4所示。

7.统计管理

统计管理功能在以上六大功能的基础上,对耗材的入库、领用等信息进行统计,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统计功能主要有物质领用综合统计、物质领用明细统计、库存综合统计、库存明细统计、物质入库综合统计、物质入库明细统计。

五、小结

本文所研究的实验教学耗材管理系统主要针对高校实验教学耗材申报、审批、领用这一个工作流程。在互联网时代,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教学耗材的管理已成为必然。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协作,免去了传统教学耗材申报审批的复杂与烦琐,并且申报数据的信息化存储,相比原先纸质保存实验教学耗材数据具有很多的优点,不仅查找方便而且可以存储大量数据,便于决策分析。[1]

该系统自2012年在西北大学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改善了西北大学现有的实验教学耗材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西北大学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及智能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亦聪.实验教学耗材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12.

[2]http:///view/1456654.htm.

[3]http:///view/365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