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特点 困难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面对的已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使其适应社会的急剧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因此,有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同和实施。中国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引进和试行开始于90年代中期,至今对它的研究和实施还处在一个起步和不完善的时期。在这一短时期内,一些地区和学校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本文在此对这些困难做一些细致的梳理。以便研究者和实施者参考。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老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学习活动,提升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得到了培养,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也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酸甜。因此“问题”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后,通常采取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考察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努力,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即赋予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考察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们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的探究学习空间。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将学习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还更重要,也可能发现自己选择的问题操作性不强,无法进行继续的研究,或没有任何的研究价值。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选择课题、成立合作小组、查找资料、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访谈专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学习体验,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通过课程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流程,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及其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培养了诚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实践活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互相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容,对解决问题发挥着共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追求结果。

(4)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依赖教材和校园以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获得培养尤其重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只有一个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任由思想自由地驰骋,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造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上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和教学方法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坚定信心、实现个性和多方面潜能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极具实施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在我国,研究性学习已被作为一种重要模式在大中小学推行开来。但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亟待我们去克服。

(1)人们的错误认识给实施带来的困难

有些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研究学习课程也就是科技活动课程。这往往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

技问题的轨道,导致课程内容极度狭窄化。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应在研究性学习中达到均衡与合体。把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研究等同起来不仅会导致诸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丢弃或尘封的现象,还往往会产生研究性学习中方式和方法的单一化倾向,这就使得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困难重重。

还有,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这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推广。也使得一些学校和老师不敢放手去尝试。尽管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宣传,有些教师对研究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固守老一套,以求万无一失。

(2)来自学生方面的困难

传统的中国文化视谦虚为美德,受这种文化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即便有自己的观点,却因害羞而不去表达或与别人争论,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习者留下思考问题、时间任务与联想空间,诱导学习者在实践与思考中发现、认识并掌握科学规律。多数中国人一向存有正统观念,比较习惯于唯书、唯师、唯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定势。因此习惯于灌输式、记录式、定论式教学方法,对西方教学方式感到陌生,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怕开口,怕出错,怕问老师,习惯了听老师讲解,在老师要求下学习,离开老师的指导,则不知道怎么干,干什么。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或主动利用各种条件解决问题。另外以往学生写作业、做卷子总有一个标准答案,而研究性学习没有标准答案,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遇到问题要靠自己去想办法,实在比以往的学习难得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向主动学习这一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努力。在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也许学生一开始还没有完全明白这种学习的意义,但渐渐地会尝到研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其实这正是培养科学家和研究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生走上社会以后。需要面对的不是作业。而是大量没有答案的问题。因此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要比记住大量书本知识更重要。

(3)来自教师方面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而我国大多数教师基本上自身就是旧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重结论性教学,习惯于对学生统一要求,而不善于个体指导,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非易事。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一旦把新的教学方法带进教学活动中,他们会发现教师不再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再是以往“一言堂”的局面。他们会觉得很难控制学生。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起着指挥者的作用,方法得当。也完全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如何自主,教师都应对整个过程负责,保留以帮助、建议、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等进行干预的权力。教师应向学生建议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并发现自己的需要。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点外,研究性学习还面临着其它一些困难,如教学资源问题,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条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校园网、现代化的图书馆等。然而目前不少学校硬件设施还比较简陋,资源匮乏,满足不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方案的设计须从学习者实际出发,立足学习者群体特点,了解学习者群体的知识储备水平和实际需求,为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可实践性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基础和学习者风格。

1.1学习者基础分析

学习者之前没有接触过图像和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和无需编程的优点,是一个独立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对学生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学习者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知识,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水平、认知能力、抽象思维和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1.2学习者风格分析

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具有善于质疑、渴望独立探索的特征;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抵触老化的教学内容,会有意识的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他们渴望打破常规,喜欢用新颖奇特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要尊重学习者个体风格,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网络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指为达到总的教学效果,要求学习者系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平面设计》课程学习内容分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科学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要合理选择、编排学习内容,注重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具体内容学习中应用。

2.1内容框架结构

《平面设计》课程中有很多陌生名词、概念,这些知识与原认知结构没有产生类属或总括关系,要实现内容框架结构难度较大,需要深入分析学习内容找到切入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次把《平面设计》课程分成基本操作、绘制与编辑图像、选区、图层、图像色彩调整、路径、通道与蒙版、滤镜、综合应用等九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既互相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2课堂探究学习内容

《平面设计》课程适用于探究性教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选择能通过实验或实践获得的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选择具有代表性效果的作品,并能通过多渠道实现,既要避免内容过易丧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又要避免内容过难挫伤学习者的学习信心。

3 学习目标制定

《平面设计》课程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通用的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软件的各项功能,旨在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像的规划布局、综合创意、应用开发等图像的整体处理能力,并为后期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设计奠定图像美工基础。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又强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来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如何甄选合理有效的学习资料,教师应加以设计,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风格的学习需求。

5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依据学习目标,客观地对学习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在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习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的过程。学习评价的重点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学习者知识构建过程,学习评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最终的学习效果。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82-01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等非智力因素,这既有阶段性的一面,也有延续性的一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由7个要素构成,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定中要改变过去注重目标取向的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中间过程的评价,应该致力于构建一种能体现学生实质性参与探究活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

1.1基于观察的教师评价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观察所有的学生,以书面形式记录典型的及非典型的行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状况做出评价。

1.2学生自评

过程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学生自评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1.3小组互评

物理课程标准倡导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等方面作出评价, 构成小组评定, 成为学生所获得的过程性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2、典型案例剖析,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一电学实验是联系初、高中电学实验的纽带,又是高中后面的电学实验,如测定金属电阻率、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的基础。

(1)学生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恰当的多个合作组,最好是四人为一合作组。

点评:这种学习环境中,课堂被拆分开来,方便教师对合作组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监控。

(2)问题提出:①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什么②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时需要测出小灯泡的电学参量是什么③实验时应采用怎样的电路图④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取,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如何限定。

点评:实施过程性评价使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大大增强,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进行回答,对于部分问题,他们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交流等方式得出结论,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提高显著。

(3)提出假设:教师看时机较成熟,以合作组为单位,让合作组成员将自己的理解进行分享和交流,提出合理的假设。

点评:对学生提出的假设尽量使用建议性、启发性、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倡导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评语要使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又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4)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交流,对本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引发了他们对这个实验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各小组之间将所画电路图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电路图的设计是否合理。

点评:讨论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再加以修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完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对完成实验充满信心。

(5)实验过程:?熟悉器材,说明各部分的用途,进一步明确实验原理。②连接电路,说明其操作方法一一讨论注意事项。?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处理数据。

点评: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意识,实验习惯等,要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要严厉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6)小组汇报交流:实验完成之后,引导合作组先组内讨论总结,并让各个合作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并比较实验结果。

点评: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养成了课后善于反思、评价自己及同伴的学习过程的好习惯,如有的同学在探究活动中的动手能力较差,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就积极参与,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实验设计方面存在着困难,积极向合作小组中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请教,争取使实验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7)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本实验结果是要在坐标纸上画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点评:请学生评估探究过程中有没有未解决的矛盾、新的发现。

评价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全面地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这次实验探究活动的全部信息,这种评价不对他们分类、淘汰,只是指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优势也能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倡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较,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不断促使自己校正学习目标。

目前过程性评价尚属于探索阶段,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到物理探究学习中也是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字] 学习过程评价; 质性评价工具; AHP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郭炯(1972—),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研究。E-mail:。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在发生变化,评价的目的也由“甄别与选拔”转向“调控与改进”、“促进学生的发展”。[1]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的、审查式的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具有简明、精确、公正的优点,但它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其实,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思维能力与方法、学习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都能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想全面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是无法回避的,而且教师要实现调控与改进教学计划的目的,也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个性化、情景化的质性过程性评价可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趋势,及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凸显教育评价的调节与改进功能。

一、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

钟启泉(2002)认为质性评价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征,以阐明意义,促进理解。[2]高凌飚(2004)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3]谢同祥、李艺等(2009)提出“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建构学习者学习活动价值的过程”。[4]综合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是以目标与过程并重为价值取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测量、观察、访谈、分析笔记等多种方式获得有助于了解学生状况、学习效果,判定教学现状的数据资料,并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不仅要考虑学科学习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5][6][7][8]主要包括学习效果、参与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合作与交流五个要素。

笔者利用Delphi法请12位一线教师和6位教育专家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要素进行三轮筛选和评估,并从每次统计结果的SD值来评估结果的一致性改善(见表1、表2)。

最终专家们一致认为可以从学习效果、参与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合作与交流五个维度构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每个维度下又设定了能反映该维度的具体指标项以及权重(见图1)。学习效果指标可以反映出学生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维度的指标能够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维度的指标则能够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过程质性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评价量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质性评价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它具有易操作性、可信度高等特点。利用量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量与记录,分析结果并评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可以有效降低质性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在确定评价维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他们的层级关系及各指标的权重。

(一)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为了提高评价量表的可信度和评价指标权重的准确性,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各因素,笔者在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学习效果、参与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合作与交流五个维度构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9]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AHP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权重时,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和指标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将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指标,按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进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模型,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最低层指标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问题。在本研究中,根据已建立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分为三层:(1)目标层: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表示问题的预定目标,本研究中目标层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2)准则层:准则层表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本研究中准则层表示的是一级指标层。(3)指标层:指标层表示二级指标元素,是隶属于准则层的具体可测量的指标。

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一、开放性的研究活动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很强参与性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生收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因此,数学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活动。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可作如下设计:

(1)提出开放性问题,“平行四边形可转化成我们以前的什么图形?然后再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2)独立探索,分组讨论。

(3)组织交流探索成果。

(4)小组继续讨论,注意吸取其他组的“成果”

(5)师生共评:

平行四边形通过多种方法可割、补、拼成长方形,从而知道,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面积相等,长和底相等,宽与高相等。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些发现会令学生欣喜不已。

(6)巩固运用。用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处理这节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

二、模拟性的“科研”活动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发现(再创造)过程,应当通过“再创造”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结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性情景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经历数学家以前经历过的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成为一个发现者。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对圆周率的应用取值是3.14,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这堂课,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模拟性的“科研”活动过程。

(1)动手操作:先要求学生剪出大小不一的圆形,硬纸片若干张,让学生得到具体的圆形的实物。

(2)动手测量得数据。

让学生用直尺、细线等测量出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

(3)分析数据提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结果,寻找圆的直径和圆周长的关系。

(4)组织学生讨论。

把每人测量的结果,列在一张表上进行计算,从面得到任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5)找关系:

利用同学们自己探讨出来的知识进行推算在任意的圆中是不是都是这样。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模拟性的“科研”活动过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如下关系的思维活动。

数学家的思维活动

备课

教师的思维活动

反馈

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使学生今后主动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对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创新性的探索活动

教师的工作是最富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材中的某些问题作创造性处理,不要用设计好的僵化的框框套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创设创新性探索活动的背景,进而让学生在这一背景下闪现创新的、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如下的问题,“请用不同的方案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提供几种方案?”

“把三个圆平均分给四个同学,要分的尽可能完整应怎样分?”

这些创新性的问题背景及对解决方案的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法由指向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指向问题的探究解决,实行问题解决的“创新性探索式教学”。

四、应用性的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知数学应用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动手操作等,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利息”一课时,首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课堂上,学生利用调查得到的知识,顺藤摸瓜地把各部分知识学完后推导出:利息=本金×年利率×(1--20%)式中的20%为利息税。使学生得到许多知识,这样在课堂表现的不仅是在为学数学而学数学,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再如:在三年级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家的窗户,若给窗户做窗帘,面积应是多少?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词:Wiki协作学习;Wiki课堂反思;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4-03

协作学习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重要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非常重要,许多国家都已开始研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并予以实践。Wiki(维客)技术正式诞生于1995年,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性软件,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Wiki式写作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由于Wiki模式是建立在直接的基础上,能够方便地在群体协作中创造出成型的知识,协作者自己的创造越多,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同时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就越多,因此Wiki可以充分调动众多个体的力量,在WIKI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能够最直接体验到的收益是在WIKI环境下的教案设计和不同方式的教学环节设计。因此可以尝试把Wiki的协作性引入到实践网络教学的教学课堂中,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性能。现有的研究在它的应用模式、教学实践、Wiki和具体教学的融合的具体实践都刚刚开始和起步,如何考虑到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正视学生的积极性和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鉴于此本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探讨Wiki用于协作学习和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07年级学生(60人),分两个自然平行班,07501班28人(对照班),07502班32人(实验班)。

二、研究目的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为研究背景,结合Wiki技术、网络协作学习、学生评价体系模式构建“基于Wiki网络协作型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和小组协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探索“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和“评价体系”的融合。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达到“协作学习”和“评价过程”的相互影响,实现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使之更加有信心地参与到协作学习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达到真正的网络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改革。

三、调查研究

1.现状调查。①日常课堂教学效果质量调查;②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调查;③课程之间关联调查;④外语、专业及理论、实践结合情况调查;⑤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调查;⑥希望达到的网络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效果调查。

2.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7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或者不好,并且50%认为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的方法和手段不符合自己的接受方式和习惯,可以看出普通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51%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之间没有关联或者目前还没有意识到关联,同时67.2%的学生在外语专业级理论和实践中没有结合或者没有尝试过。另外,普遍认为当前的网络教学只是迫于考核,没有起到了日常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作用,从调查中还发现,43%的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日常课堂教学脱离于网络教学平台,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和约束,没有起到激励和反馈的效果。并且60.2%的学生反对分数的评价,认为没有对学生实现全面的考核和认同。

3.研究路线。①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07年级的两个自然平行班中,将07501班设为对照班(28人),将07502班设为实验班(32人)(简称实验班和对照班)。②根据调查的结果,构建“基于Wiki网络协作型学习平台”,调整日常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做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看待学生的学习。③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阶段性考核并检验其效果。

4.研究手段。Wiki网络协作平台、Wiki课堂教学反思、Wiki协作小组机制、小组竞争机制、小组交叉打分修订词条、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数字化学习;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31-03

一、引言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数字公民的学习行为,无论是全日制在校生还是校外在职继续教育学习者[1]。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在线教育资源不断发展、简化,提高了专业教师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微型化、交互性的成为新型教学设计的首要理念[2-3]。

微信是移动终端安装最多的应用之一,既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群聊,发送的消息可以是文字、图片、语音或者视频等。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能随时随地向指定用户群发消息,实现管理员与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还具有机器人自动回复功能(包括被添加自动回复、消息自动回复和关键词自动回复)。白浩等[4]研究发现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基础,在拓展师生交互、支持移动学习、优化学生管理、发展教师专业、打造学校品牌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青年学生对智能设备的依赖,使得课堂上手机的使用率不断提高,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活动。山峰等[5]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能有效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在教学内容推介、个性化学习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使用户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升移动型学习的社会效益。卢胜男[6]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微型移动学习平台,提出了移动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开发来满足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求。

二、过程性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难题,过程性考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行全过程中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协作能力,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一线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7]。周建新[8]尝试了人文通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试验,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证明了过程性考核在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李荣[9]以专业技能课为例,提出了专业技能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模式,客观反映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促进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选择微信公众平台来微课,基于该平台开展针对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数字化教学服务,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互动的研究工作[10-12],已成蔚然之势。然而,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数字化学习行为可控性较弱,如何对该平台上的学习行为进行过程性考核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该平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使用提供椭。

三、微信公众平台数字化学习过程性考核模式探讨

1.考核内容项目化

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要以职业岗位活动为背景进行项目化、模块化,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普遍提倡的教学方法,也是开展过程性考核的极佳方式。不同的项目任务在评价体系中各有权重,学习者可以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可以了解自己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借助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及时反馈阶段性考核结果进行激励,并引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逻辑关联性较强的项目之间,可以设置关卡,前一个项目完成度较低时无法进行下一个项目,允许学习者重新“打关”。

2.理论实践一体化

充分理解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实训技能为本位,同时兼顾知识教育,将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超链接形式进行在线测试,实训能力的考核要求一边操作一边陈述,在平台上提交小视频和语音文本。

3.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化

课前主要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客观题为主,难度不大,题量不多,引导学生与老师在课前在平台上互动。课中重在项目任务的解决、动手操作和总结提升等,需要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实时评价。课后的作业以主观题为主,保持一定的难度。

4.考核指标定量化

为增强考核的准确性和学生对考核结果的认同,过程性考核指标一律量化。按照权重分配给每一个项目相应的分值,理论分值和实践分值宜四、六开, 每个考核指标打分区间为1-10分。

5.考评主体多元化

在线测试中客观题通过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则需要教师人工打分。过程考核的评价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部评价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初步拟定出微信公众平台数字化学习过程性考核模式如表1所示。

四、微信公众平台数字化学习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应用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词:数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 实践

如今初中数学新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 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一些观点和做法。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即探索性学习。但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理解,因此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1、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 ”,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而现在我们的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甚至我们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觉得数学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这里要特别注意,切不可简单地将新教材中提供的课题作为全体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在一些资料中找几道或编几道“应用题”,让学生做做就算完成了任务,错误地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几道“实际应用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2到3个为宜(视备课组教师的人数而定),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 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短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

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而且运用于数学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2、 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 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 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验探索型调查研究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83-02

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从而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前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性学习渐渐平淡下来,是什么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遇到如此大的困难和挫折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设置问题,课例无法事先确定应有的课时,而且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不是在课堂上解决的;二是教师问题,研究性学习已经超越了学科内容的本身,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也受到了挑战;三是评价问题,研究性学习没有规范合理的评价系统;四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缺少载体,没有具体的学科支撑。尽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正确的,目前需要考虑的不是废弃,而是怎样解决“理念”与“学科”相互融合的问题,在此,我提议让初中化学与研究性学习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化学教学大纲中有关“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落实。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开展研究性学习很有意义:

1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1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突出学生的学,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且使学生能领略到科学家发现、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

1.2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实际问题不是只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而必须利用多学科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才能解决。

1.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1.4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引入化学学科教学,是传统学科教学方式的必要补充,促进了学科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目标来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教师在确立了学习目标后再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因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广域的.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的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同时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与综合。

2 化学学科为背景的研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偏向于化学知识的课题,可以是以化学学科知识为主的化学实验、物质性质、物质用途、物质制备、实验方案仪器装置、物质检验、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等为课题;也可以是化学学科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题,包括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等方面的课题。化学学科为背景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

2.1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人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人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整体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2.2情景创设型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调查研究型调研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习的需要,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研方向,然后进行调查考察,筛选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实验与研讨,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