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

第1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适应性;影响因素

2015年11月6日凌晨21岁的女孩,花儿一样的年龄,原本应该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但在学校宿舍楼坠楼身亡,死者遗书称压力太大、不适应社会而选择轻生。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而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的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弱的原因,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被严重压抑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明显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1950年,韦克斯勒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长达十年之久的应试教育,强调、培训得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而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指的是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

多年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模式,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理想、信念、动机方面缺乏自信、主见,甚至给自己扣上了“后进生”的帽子。大学前,他们没有收获认可、肯定,大学后他们多了更多迷惘,专业方面的不解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这些都会给学生们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埋下隐患。

2 内外因共同作用,大学生诸多不适应

1、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我没有准确的定位

学业上的长期失意,少有机会体验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造成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关于前途、大学生活,多数学生失望、无所谓;上课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没有热情,下课无所事事,对国家、地区、甚至学校的事都没兴趣,也无爱好或特长。学生的疲劳不像高中生是因为学业负担,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精神的空虚,以至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里谈恋爱也是因为“生活无聊、找个寄托”。

2、个性90后,初尝“人际关系”的“苦与乐”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达85%以上;获得成功,85%取决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33%。

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动机功利化倾向日益突出;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了现实人际关系的日益淡漠。很多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会换位思考或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大学生接触的人少,社会实践少,社会经验少,处事单纯,很容易将复杂的人际交往简单化、理想化。有的学生认为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就是人际关系。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你必须有开放的人格,能真正的去欣赏他人和尊重他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的矛盾

许多学生遇到“矛盾”就觉得是麻烦,其实“矛盾”是考验思辨、经历、经验的试金石。我们遇到矛盾首先应该在了解自己、了解形势的前提下冷静、客观分析,面对问题,理性解决,而不是先放大个人情绪、抱怨现实的种种不足,例如许多新生就会因为学校不是自己第一志愿、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舍友合不来等等问题而苦恼不已,然而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就会处处充满不适应和负面情绪,严重的还会演变成心理障碍。

高校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主意识薄弱,看似有主见实质是盲目跟风,判断力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能力匮乏。矛盾的两面往往是事物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成年个体走向成熟的台阶。步入大学,是带着“解决矛盾”的能力起飞,还是被困于“矛盾”里作茧自缚,“适应大学”就是通往正解的捷径。

3 真正的适应,能挖掘出深藏的能量

1、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在生理、心理双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发展积极兴趣,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总是与认识相联,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良好心境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激发想象力;情感的调节作用,能排除心智、情绪的障碍。相反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

3、意志力比天资聪颖更重要。一切创造、发明、事业的成功,不会一帆风顺,要经历千辛万苦,经历怀疑与自我怀疑、否定与自我否定,克服重重不可预知的困难。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有时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意志力是考验信念、在不断磨砺中锻造的利剑。

4、性格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良好的性格包括: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4 学会学习、让“学会适应”事半功倍

学会学习要求大学生合理建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方法,以及在不断深化的学习内容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自主调控与主动适应的能力。

从中学跨入大学是完成学子梦的开始而不是终点,然而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从处处有人管到几乎自我管理,许多学生迷茫、迷失、不知道如何学习。个体在不断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也需同时承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而国内学者,大多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习惯性倾向,从而掌握顺应、同化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

5 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

对于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对学习适应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主要从个性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三方面来研究和解释。

(1)个性因素

Chartrand(1990)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的责任感以及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期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习适应性,并进一步影响其以后的学习适应状况和学业成就。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能力评估与学生对学业期待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学业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学业期待,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更合理地评估自己面临的挑战,更灵活地调整自己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并更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和乐观倾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也是学习适应性的一大预测指标,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社会与学习适应和职业适应有显著的正相关。

(2)环境因素

对于环境因素,主要是围绕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研究。大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之外建立非正式联系程度、就学习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的频率和量,与其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比,大学生能从这种交往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这对他们的学习适应性有积极的影响。许多国外研究者均发现, 家庭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适应性的发展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以关怀和控制、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其子女的学习适水平明显高。

适应性也往往会从中学时代延续到大学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和家庭之中。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也是影响学生适应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探索、沟通和独立能力的培养。中产阶级的家庭则对学生更宽容,更视其好奇心、沟通、创造性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 3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所说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外,大学生的性别、学习任务难度、学校纪律、教学交往、寝室环境 、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信息的利用等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显著低于男大学生、生活独立能力差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适应心理、适应状态。

6 结束语

适应性是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的全面体现,社会飞速地发展,让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快速调整自我状态的能力,无论是学生、老师、学校都需要快速、准确地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学生适应能力强,一方面是学校安全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办学育人能力的体现。所以重视学生的适应性能力,从培育学生适应性能力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教育教学的方式、手段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邱礼会.明兴建;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王蕾.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障碍及防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3、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第2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赞美语大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社会角色举例对比

现今的社会,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并恰当地运用言语交际能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培养和加强自己自身的综合能力的,而言语交际能力是综合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因为言语交际能力是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能力。赞美语,作为常用语中的一个类别,是我们言语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熟练运用的常用语。赞美语的运用,既是言语交际的一个点,也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高低。深入研究使用赞美语对言语交际的能力的体现和推动,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赞美语,合理合情地使用赞美语,从而达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这种后天形成的能力的作用。以下会从大学生与不同社会角色的生活交流的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使其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现实性。

大学生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牵涉到赞美语,也会因为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交活动而使用不同的赞美语。以下将按对话人社会身份的不同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列举出来进行对比,从而看出赞美语是否使用恰当或是否使用赞美语的不同效果。

在进行举例对比之前,先明白赞美的准确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赞美是“称赞;颂扬”之意。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然,赞美也是需要技巧的。其一,赞美的话语不能偏离事实。其二,赞美必须是由衷的言语。其三,赞美时要让被赞美者感到你有分享其光荣的心情。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从父母到老师再到同学最后到招聘单位的面试官都牵涉到赞美语的运用。

首先,父母对孩子们对他们的赞美是非常渴望的,但这也却是常常被忽视的。试想,假如一个家庭中,年幼的孩子对父母是敬佩的,常常夸奖父母;等到孩子长大,对父母的夸奖又演变成:“爸,这事儿还得你来指导我”,“妈,我怎么觉得你越来越年轻了呢”。这不失为一种联络亲子感情的颇佳方法。身边的一个同学,因在外求学,与父母相处时间很短,但却十分亲密,问其原因,她回答说,“陪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多多赞美他们,对他们身体和心情都有好处”。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之间的赞美是单向的或者是缺乏的,那么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肯定不如上一个家庭那么融洽。使用赞美语在家庭交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对于老师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赞美要出自真心,要基于事实、发自内心。老师的辛劳工作,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情感真实的言之于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使得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温暖。我们的生活中都会有这三种人,一种是对老师的付出和辛劳漠然,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种对老师的辛苦表示关心,以恰当的方式和老师交流,以真诚的感情对老师表示敬佩;一种是对老师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这三种不同的表现便体现出大学生在和老师交流过程中交际能力的情况,是对其赞美方式的考验。任何老师都更会对第二种学生产生好感,更愿意和其交流。

然后,是对同学的赞美。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真诚适当的赞美相当有必要。我有一位同学,和另一位同学产生了矛盾,可是一天一句话却轻易打破了僵局,我的这位同学对那位同学说,“你穿这件衣服是咱俩一起逛街的时候买的吧,现在看来咱们眼光还是那么棒!”既不显得讨好,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消除了朋友间的龃龉。另一个相反的例子,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不屑于赞美别人,这样,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僵化。所以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赞美在拉近关系之外,更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在大学四年后,我们很多人都将要投身于职场。面对职场,第一步便是面对众多招聘方的面试官和人力资源师。我认为,这时候赞美语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对招聘单位的赞美,另一个则是对自身的赞美(或肯定)。一个人拥有较高的言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懂得适度把握社交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一个是一味地赞扬自己的优点;一个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非常谦虚的认为自己仍然有有待于提高的地方,并且相信用人单位的实力,相信招聘方所提供的职位适合自己,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将招聘方吹的天花乱坠。我想,任何一个面试官都会愿意给第二种应聘者机会。这种将对他人的赞美和自身的赞美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好的赞美语的使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过程的成功实现。

以上是按四种不同对话人社会角色分类,可以看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赞美语的使用是否成功对大学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好坏,还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有顺利的开端,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社交和言语沟通能力的体现。英国著名学者利奇等人提出的礼貌准则是言语交际应该遵守的规范。而礼貌准则中包括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次准则就是“赞誉”:“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同样,社交言语中的利他技巧也要求在交际过程中,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然后加以赞美和关心。

学会欣赏他人,学会赞美,了解赞美语的重要性,学会恰当、真诚地使用赞美语,能够更好地和他人沟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能力。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使用赞美语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发展言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军云.这样说话最讨人喜欢[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第3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 结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56-01

1 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接轨。尤其是高中物理作为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将物理学史与高中物理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2 将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物理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以及物质运动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引导人类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学不断发展,物理学结构也逐步完善。而物理学历史则是指变化中的物理研究进程,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不仅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丰富了人们对物理的认知。因此,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是时展的要求,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是教师直接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现代教育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要与物理学史融合到一起。

3 实现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比较而言,物理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需要经过层层研究,学生才会得出结论,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逻辑方法是直接得出结论,虽然具有简单、逻辑规律性强、科学等特征,但是,教学内容忽略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结论得出的过程,对知识的掌握的扎实程度也不高。因此,教师应将逻辑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将物理学史贯穿于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和体会这些物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细节,丰富物理教学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日后学生构建物理学知识框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丰富课外活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物理学历史,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精选历史物理材料,促使物理学历史材料能够辅助物理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另外,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学历史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学习物理学历史,通过举办物理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充分汲取物理学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制作物理课件,通过为学生展现更加生动、形象的知识,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物理教育进一步发展。

3.3加强对物理历史典型案例的研究

物理学历史涉及到很多方面,学生不能够一一学习,教师应筛选历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典型案例作为这一问题类型的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物理学家的优秀成果,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让学生感受物理发展的历史进程,加强学生物理知识的印象,是物理学历史与物理教学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

3.4创建历史情境

课堂导入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教师创设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学生在进行课间休息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马上将精力转移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引导阶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将学生引入到真正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某一典型物理事件,进行情境再现,通过角色演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物理发展过程。另外,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结合教学内容,且内容能够吸引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1]。

4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物理学历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物理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选择物理历史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推动我国物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4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传媒 高校 人才培养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5-02

从现代传媒的角度来分析当下的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在近些年来进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和相关资源的有效重组,人才培养的激励体制和专业程度也在逐渐完善。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有才华的人,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人能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人才是现如今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人们在探究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上往往更为看重其价值观和应用体系,对于历史观的重要作用有些忽视,本文就针对在现代传媒这一背景下历史观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以下的分析。

一、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主要是指一些大众的传播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期刊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一直是大众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渠道。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和高效普及,以网络媒体作为传播主体的现代传媒成为了公众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为传统的媒体和工作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讲,现代传媒具有全媒体、超链接、超媒体、交互性以及超地域性等多种优势和特点,但这也对传媒从业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在培养人才上面临着全新的调整,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上应该转变固有观念,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时展的实际需要。

二、现代传媒下的人才培养以及历史的形成

从现代传媒的角度来看,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出人才的出现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的。首先,人才的培养要处于某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这就包括了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在原始社会时,人类推行的是氏族制,人才价值的体现更多是依靠一个人劳动能力来判断的,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观念。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劳动力进行能力上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开始,只不过当时人类将人才的评判标准定位为劳动能力的高低而已。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进入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当时社会制度中包括奴隶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平等性,但随着后来战争的爆发,一些具有优秀能力的人相继出现,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伟人,这使人才体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大全观。直到唐朝,随着李世民的登基,中国传统社会的贵族阶级所具有的权利被稍微弱化,百姓开始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唐朝创建的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渠道,许多人才开始接触国家的政务和一些民生大事的处理工作。

到了近代,建国伊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又重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这或多或少造成了我国人才和外界交流的阻塞,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加以完善,社会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局面,人才的供给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各样的专科院校被建立起来,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到了最近几十年,一些大学开始进行扩招,但人才短缺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才的数量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质量上仍存在比较大的欠缺。在这之后,留学热潮突然兴起,同时一些国外的人才开始大批涌入我国,从这点上来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生着转变的,属于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点。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

通过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和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是不同的,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初期建设,对此我国提出了创新的口号,创新能力也成了当下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重要标准。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能够对推动当今社会向更好方向的转变,从这点上来看,人才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的。因此,现如今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能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但当前社会需要哪种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就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从总体上来看,当今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一)在培养人才时需要切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拥有着自身特色的国情,对人才的尊重事实上就是对我国社会国情的尊重,因此,高校在尽心人才培养时要着重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意识。

(二)人才的培养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中,人才的可持续性主要是依托社会这一主体存在的,是在一个社会基础上所进行的全面推进。

(三)培养的人才是一种追求发展、上进的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定位应结合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来进行,不能够盲目地讲求一味的标新立异。

(四)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能太过于证书化和学历化。经常会有人将人才的评判标准定义成一个人是否从名校毕业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现代传媒角度下讲求的人才实际上是指一个人适应、改变生活、劳动环境的具体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学历证书。做好人才培养的有效定位对实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构建以及促进人才朝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四、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对于高校来讲,确定固定的培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会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现如今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时需要遵从社会的实际发展方向和客观价值来进行制定,这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的进一步传播而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需要体现出实用性。这种实用性需求是各个时期和社会都存在的,只不过是现如今的需求变得更为直观和迫切。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产生和淘汰,人才的价值更多地是改变时代和服务社会。这体现在高校培养上就是让大学生们掌握更多实践性强的技能和操作方法。

(二)人才需要具备团队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的重要性,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项工作往往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地实现或完成,还需要集合大家共同的力量。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去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人才并不一定是越新才越好。有的人会认为新型人才更加重要,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一些人借助了现代化的知识储备和一些科技手段的武装,但人才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前后顺序发生改变,这是由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历史观所决定的,人的存在一直到人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变量,二者之间没有一定的可比性。对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更为注重的应该是培养的手段和模式,而不是培养的工具。

五、人才培养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处于全方位的,在人才的培养上追求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但在人才的选择上,必不能一味地追求功利化,对名牌院校大学生和一般高校大学生区别对待,这是一种错误的人才观。事实上,人才的培养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经过历史的一次又一次验证,在选择人才时必须要依托于历史观来进行,人才属于历史,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改变,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着不断的完善。对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历史观应遵循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人才的培养是经过历史发展后形成的最终共识,这是一种社会公平性的有效体现。这一过程本身是经过一定时期的不断积累形成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也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策略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变更,这需要社会公平和社会法制的有效保障。

第二,人才的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实施的重要基石,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为最终目标,为社会创造先进的生产力,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就不该是一成不变的。

从现代传媒的角度出发,对于人才的培养事实上离不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效指引,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既要符合历史观的有效延续,同时还要保证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贡献。从总体上来看,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延续,同时也是现今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

参考文献:

[1]杨凯.关于新时期“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王灿发,王佳,侯欣洁.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2).

[3]汤天甜.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

[4]刘迅.融媒时代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第5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一、巧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课本中直观形象的地图、表格、人像和场景,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情景与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历史插图的巧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耳、嘴、眼等多种功能,进行积极思维。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激发他们的兴趣,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实现“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良性循环。历史插图隐藏着丰富的知识,我们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功能,把观察到的现象上升为理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我利用课本中“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复原图”和“半坡人半穴居房屋”两幅插图,设计了以下问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原始聚落的房屋建筑各有什么特点?成因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各有什么好处?在对插图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阅读第1课第2页“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的地理图,学生很快弄清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是南方和北方农耕生活的代表,他们“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建筑是根据地理环境而设计的,南方天气潮湿,所以设计出“干栏式房屋”;北方天气寒冷,所以设计出“半穴居房屋”,有防潮御寒的功能。最后提问:请仔细观察这两种房屋的建筑风格,想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问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归纳能力。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原始聚落的建筑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原始人类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时,我组织学生重点观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精品图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从而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追求真正美的生活,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对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以图引问,让插图鲜活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可见,学习历史要掌握历史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历史地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研读插图,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课本中的文字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而历史插图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听觉效率高出30%。因此,应充分运用历史插图的直观性和动态性,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时,我创设了三个情境。情境一: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像我国的“女蜗造人说”;一种是人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请大家观察“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情境二:展示远古人类“北京人复原胸像”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观看“人物头像”和“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插图。情境三: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自学课文。通过三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历史、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又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艺术”时,首先,播放音频《编钟乐团演奏――屈原问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首古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展示《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图片,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47页关于“编钟”的插图,并告诉他们刚才演奏的古乐曲乐器是战国的编钟。为了使演奏时的音色优美、旋律和谐动听、表现力更强,人们常常把很多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钟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编钟。编钟经常被用于宴会、祭祀的活动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编钟音域宽广浑厚,音色优美丰富,这一史实反映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音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图文结合,与文本对话,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化抽象为具体,移遥远于眼前,使历史概念直观化。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使学生获得整体认识,从而实现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插图有良好的形象记忆,使学生能借助历史插图与所学历史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在记忆中产生“图画”。单纯的文字教学和单纯的插图教学,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单调乏力。因此,教师必须巧用插图提取文字有效信息,同时又要将文字内容给以空间化、时间化和动态化。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6课《西周的分封》“分封诸侯”时,组织学生阅读第27页“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在地图上,小红点代表同姓封国,小圆圈代表异姓封国。重要的封国燕、齐、鲁、卫、晋、宋、楚、吴等都在地图上有标示,并且对这些分封诸侯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说明。通过对分封示意图的分析,将本课历史史实浓缩于该示意图中,一个图涵盖了一课精髓,一个图解决了一节教学内容。在观察、分析中学生明白了西周为什么要分封,明白了分封诸侯保证了王室、贵族统治权力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学生的历史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第6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一、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要保证教学工作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中国历史文选》是古汉语、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以及中国文化史等多个知识领域交织的一门特殊课程,在历史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的开门之钥”。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认识,最具影响的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周予同教授。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高教部委托所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一书中,对教学目的有过比较明确的表述,即“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2]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周国林先生同样指出,“让学生多读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文章,接触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增加对历史文献的感性认识,了解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精致深远”,[3]应是历史文选教学之主要目的。此外,还有大量的教材,包括一些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也都谈到了《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目的。虽然这些教材对教学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历史专业学生阅读和运用古代史籍的能力。

应该说,上述有关《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目的的表述,较好地体现了其工具性的特性。但笔者以为,既然称之为“中国历史文选”,就不能仅仅突出其工具性,而更应该强调其专业性和科学性,即突出“史”〗的特点。否则,就难以体现其多学科融合的性质,以及在历史教学、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容易降低《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学要求。换言之,《中国历史文选》作为高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首先在于传授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它又绝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通过对史著的介绍和选文的识读,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史学的素养。这种素养不仅仅是对具体知识的通晓,对具体历史事件的了解,或对某些史学理论的掌握,它还包括对历史撰述原则和历史研究方法的体认,包括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及其在研究中对自己的定位和期望。[4]而这也正是我们在《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常常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之一。

二、理性分析《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尤其是在六次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的推动下,《中国历史文选》在教材、教法等诸方面的理论探讨已细致入微,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在实践中也还面临着一些尴尬。笔者以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的教学难度大

基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现阶段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将其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但由于大学新生对历史学专业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的《中国历史文选》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或《古代汉语》)这两门课程难以有一个清晰的区别,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历史学的领悟程度。加之受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中具有较强古文功底的学生并不多,当他们面对历史文选学习内容中大量的繁体字、晦涩难懂的甲骨文时,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有的甚至对学习历史文选的重要性产生动摇,不想去花太多的时间苦学。无奈之下只能按照自己不成熟的理解和认同,从文学的角度谋求对《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有效学习。如此现实与实际,无疑给历史专业特别是《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历史文选教学的老师们深有体会的。

2.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生活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汉语环境中的学生,要想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专业人才,必须通过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训练与学习,掌握阅读与理解中国历史典籍原文的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文选》时,如同学习一门外国语,既有相当的难度,又有不可或缺的需要。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来说,更是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和复习,坚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古文献,适当进行标点、句读、史料分析等训练。但从笔者对部分学校的观察来看,尤其是从学者蔡明伦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专业认同感较弱,对历史文选的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兴趣不太浓厚,还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合理。学习过程中只重教材,以应付考试为急务,注重死记硬背。[5]如此学习态度和方法,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虽然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并不少,但大多是“考完即忘记”,真正具备阅读和运用古文献能力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面临的困惑与无奈。

三、切实加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蓬勃开展,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已成为许多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就《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改而言,当前,进一步深化其教学改革,笔者以为,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着力。

1.优化教学内容

历史文选到底是偏重于“要籍”还是偏重于“文选”,这是一直以来颇有争论的问题。不过倾向于“文选”的占大多数。既然历史文选课要重视“文选”,那么,从量的方面看,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一定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即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增大课程容量。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文取舍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取舍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选择那些公认的具有史学或文学价值的精典篇目;二是要选择那些知识点集中,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得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收获的难篇。同时,《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还应该注意地方史料的选择和介绍。教师既要有意识地结合实地资料,加以讲授,同时也可带领学生去有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参观考察。如此,就能使这门课程更贴近地方实际,不落于空洞。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相对而言,《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相比,略微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当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大势所趋,在历史文选课教学中更应该积极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教学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调整授课方式。既可采用先讲《中国历史文选》,接着讲《中国古代史》的方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献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选文,让一部分学生对照注释讲解,其他学生对此加以分析评论,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以及其他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点评。[6]这些教学方式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7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数学思想应用创新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渗入到各个科学领域。毫不夸张的说,不管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答所面临的问题。数学是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尤其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但是现在大学里,爱好数学、学得又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大概归结为以下几类:(1)采取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实质上的思考。(2)现有的教育下,学生大部分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觉得数学以后没有用武之地。(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解题技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4)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对大学数学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反思。大学数学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是数学的精髓,掌握了数学思想就掌握了数学的精髓,数学的能力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想至关重要。

大学数学思想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在这里简列举几种大学里面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1)极限的思想: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高等数学中一系列的重要概念,如函数的连续性、导数以及无穷级数以及积分等等都是借助于极限来定义的。(2)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比如说,在学习多元函数的时候可以类比于一元函数,通过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加深印象。(3)归纳推理思想: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建模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恰当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等等。

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想,是顺应当代大学生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大学数学又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的培养,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也要顺应教学发展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数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数学需要记忆的公式和定理内容很多,很多学生苦恼记不住知识点。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数学思想,能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学生掌握类比的思想后,在记忆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时候可以类比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记忆;在学习多重积分的时候可以类比于定积分来理解;在学习复变函数的时候,有些性质可以类比于平面解析几何来理解。通过比较和原来知识点的异同,来加深对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如果长时间不接触数学,也会遗忘数学知识点。但是,掌握了一门数学思想却不同,它是经过学生自己加工的东西,已经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思想当中,扎根于脑海里。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想会使学生受益一辈子。

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将知识停留在课本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有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数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当学生掌握了建模的思想后,能够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个问题,不会有现成的模型能够直接套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已有的模型进行改进和创新或者直接建立一个新的模型。这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想,有利于促进大学数学教改的发展。加强对大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数学教育者改变教学思想观念,不仅仅只给学生传授知识点,更要认真地去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接受吸纳。这就会推动教师对数学教改的积极学习和研究,进而促进大学数学教改的发展。

数学思想在数学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数学思想呢?笔者在这提出几点意见。

1.可以开展关于趣味数学、数学历史的选修课或者讲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其感兴趣了才有动力去学习。

2.将数学思想循序渐进的渗入到教学的课堂当中。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突出数学思想;着重讲解定理、性质证明的思路过程,具体的证明过程可淡化。

3.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不同的专业可以不同对待。比如给市场营销的学生可以多讲解在经济上应用的例题;给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讲解在物理上应用的例题。

4.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数学软件的课程,成立数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利用软件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友初,杨万铨.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J].温州大学学报,2004,17(5):77-80.

第8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历史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的成长与两个母体学科――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关系都很重要。很多高校在地理专业和历史专业都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名称的释义:历史地理并不是历史加地理

现在一些介绍中国国情或者助力旅游的书籍常常有一册叫做“中国历史地理” 。仔细阅读却发现该书介绍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的累加。这让人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就是历史加地理。许多大学生也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历史地理就是中学的历史和地理的叠加。把这个问题讲解清楚的关键在于还原历史地理学的英文名称,并在历史和地理之间加上一个“的”字,进而以此引出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大讨论。

二、教学内容的侧重:“历史的空间和空间的历史”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素养,同时也需要他们经过一定的历史学专业训练。

历史专业面向文科高考生招生,历史系的学生几乎都是参加过文科综合考试的,而中学地理是文科综合考察的重要课程。他们有一定的中学地理基础,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比较有利。但是由于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学习历史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时面临知识的漏洞。一些学生反映他们在学习诸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等章节时觉得比较吃力。所以,笔者建议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课下大量补充中国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些学校的地理专业只招收理科考生,而大多数学校的地理专业采取文理兼招的方式。对于理科出身的学生来讲,学习中国历史地理的首要难题就是中国历史知识的缺乏。很多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很不清晰,甚至有学生提出“西汉和东汉,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笔者建议地理专业的学生加强历史学方法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历史人文素养。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习,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青年学生)要学历史地理学先得打好历史和地理两方面的基础。学中国历史地理,当然得先有一定的中国史知识,一定的中国地理知识,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方面的书我想读一些大学教材就行。”当年的青年学生,一部分已经成长为今天的著名学者,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和地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教学体系的精简:存要去闲,抓大放小。

“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进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历史的国家,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保存历史,以史为鉴” 很早就成为统治者和史学家的共识。中国特殊的国情为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历史地理学成为中国传统学科里最具本土性的学科之一”。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使研究者感到应接不暇,虽然质量良莠不齐,却还是从一个角度显示了当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勃勃生机。不过,对于教学工作来说,学生的学习负担却与日俱增。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个原则:抓大放小,去闲存要。

历史地理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背景,是承载历史人文地理各种景观的舞台”。在现阶段的历史地理课程体系中,历史人文地理的知识是历史地理学的主干。所以在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要偏重于历史人文地理知识的讲授。在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沿革。对于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或不成熟的知识可以略讲。

四、教学手段的更新:从黑板加粉笔到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推广,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对于某些抽象性很高的学科来讲,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可以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比如代数学。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地图是地理学的特殊语言,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地理的重要材料。多媒体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现历史地图的动态过程,展现中国历史地理的不同断面以及它们之间前后相承的历史。此外,通过播放历史地理相关专题的视频和音频,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住李政道所言,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

五、第二课堂的开设:窗外的世界更精彩

地理学在书本上的字里行间,地理却在书房的窗户之外。“地理科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是实验室里的学问,它是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的学问。”所以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就有行万里路的风气。北朝的郦道元在亲自考察河流水道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和当时的文书档案,为《水经》做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一生走遍当时明代所管辖的大多数省份,留下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历史地理的学习也需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比如一些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民间传说就需要通过实地踏勘的方法来了解,进而有助于开展相关的历史地理的学习和研究。民间许多家族不断续修的家谱对于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非常重要,而绝大多数的家谱、族谱资料只能通过深入实地调查才能获得。在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博大精深的课程,对于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历史系和地理系的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需要得到更多师生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实际,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谭其骧:《谭其骧对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初学者的意见》,转载自1983年第4期《文史知识) 。

[2]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9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音乐教育;钢琴艺术欣赏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不同领域探知欲望的增强,对各个门类知识的渴望带动了教育的空前发展。早在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对于人们来说那就有如状元,成为了真正的高学历人才,门槛难入,人数少,让不少人望尘莫及,也羡慕不已。但是在现今社会大学生数量俨然已经飞速增长,大学教育基本已步入了普及阶段,而应试目的的教与学同时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必然造成很多大学生知识面单一,学习灵动性差,因此,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在高校中开设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全面而优质的人才。

艺术教育当中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领域,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启发人的逻辑思维,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早先高校中开设的音乐类选修课程较为单一,只是一些综合的鉴赏类课程,因学期短,范围广,学生只能浅显地接触一点音乐的皮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各个分支音乐领域的选修课开设,实属是一大进步的表现,这些多样性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和广阔的视野,而“钢琴艺术欣赏”就是其中比较突出和特殊的一门课程。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上的艺术,而钢琴艺术不外乎又增添了对乐器本身的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一方面,因此对学习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欣赏类课程的一点就是学生会对乐器本身怎样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音乐更为兴趣浓厚。所以,在钢琴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当中就不能以普遍的教学方式来授课了。区别于其他欣赏类课程,在钢琴艺术欣赏课中应当以讲授、视听、实践三个教学主线穿插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充分,更有效地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

首先对课程的讲授方面来说,任何门类的课程,初步的讲解是最为基础也是最直接和最快速有效地传达知识的一个途径和方法。钢琴艺术包含了钢琴乐器本身、钢琴的变革史、钢琴音乐、钢琴音乐史等几个大的方面。

众所周知,钢琴已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就钢琴自身的诞生及演变发展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从乐器本身的改良进化所带来的钢琴音乐的变化是显著而又卓越的,所以了解钢琴音乐史必然离不开钢琴自身发展史。钢琴艺术欣赏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钢琴本身的各个部分的详细讲解:从早期钢琴的诞生,乐器基本结构及其种类,包括最为重要的发声原理,与其他不同种类乐器的相互对比等,以此从理论上让学生对乐器本身怎样制造音乐,制造怎样的音乐有所了解,从而形成一种初步的思维模式,对下一环节的视听感受会起到一个基础的准备作用。

在了解了钢琴这件乐器的基础上,应紧接着说明钢琴自身改良的进化历史,从最为早期的古钢琴、羽管键琴再到现代钢琴,包括当中钢琴不同部件的改良和增加,进行逐一的讲解和说明,由此推进了钢琴音色音响的改变,同时也就推动了钢琴音乐的进行和发展。

对于钢琴音乐及其发展历史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讲解:从音乐历史时期的发展,从不同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及其作品,从音乐风格分类等。全面而又多视角的授课会让学生了解,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进行讲述,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统一而又相互关联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清晰而又全面的掌握,为真正走入钢琴艺术的大门奠定坚实全面的基础。

视听教学在普遍的音乐类欣赏课当中是一个重要和必要的环节,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如何真正理解和感受音乐,那么必然要去听,要用自我的身心去感受,如果只是单一地讲授理论知识,就算准备的再详细、再充分也未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从广义上讲,虽说钢琴就其自身的发音原理,其实是一种打击型(敲击型)乐器,但经过音乐家及演奏家的努力,钢琴同样也具备了多样化甚至人性化的音色,那么要说明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去听。

在了解了钢琴全面的理论基础的程度上,针对音乐风格和时期的发展阶段相应地进行视听欣赏,可从钢琴独奏,双钢琴,四手联弹(或六手联弹),钢琴重奏室内乐,钢琴协奏曲,钢琴伴奏几个部分的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钢琴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当然在有足够的时间里可以增加视频包括演奏视频和音乐家电影传记片断的欣赏,从视觉上加深对听觉的感受,从感官上加深对钢琴艺术的了解。

视听欣赏在对历史发展的音乐风格分类方面,除了加深学生对音乐史的巩固;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受;综合对比不同时期音乐差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真正可以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开始听的懂音乐了。

最先让学生接触的应该是钢琴独奏作品,在这类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加以具体的分析说明,让学生去感受钢琴千变万化的音色,真正从声响中感受理论上所了解的知识,从而体会钢琴音乐的魅力。

当然学习钢琴音乐除了听钢琴独奏曲,还要加强对其他钢琴作品题材的了解,这样才能算是全面地了解钢琴音乐。首先除了一个人演奏,还有两个人演奏的四手联弹或三个人的六手联弹,包括双钢琴,一个是让学生了解钢琴的多种不同演奏方式,再一个钢琴演奏还有多人协作的方面,就这一点还包括钢琴室内乐重奏、钢琴协奏和钢琴伴奏部分。钢琴重奏是指钢琴与其他一种到多种不同乐器的共同演奏形式。钢琴协奏是指钢琴与整个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形式。钢琴伴奏则主要是体现钢琴作为伴奏部分怎样能更好地突出和衬托出声乐或其他乐器主旋律的情绪更完美更好地表达。一个好的钢琴伴奏不仅能够激发和调动演奏者和演唱者的情绪,而且能够协助演奏者和演唱者更完美地演奏和演唱。从对各种合作演奏形式的了解,让学生懂得,钢琴演奏部分不但是个人工作,也体现了包含在我们所了解的生活当中各个领域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在视听过程中详细分析,合作中每位演奏者都会有主角也会有配角的时候,演奏时每位演奏者都将在该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轮回,怎样更好地配合把整首音乐作品更完整、更完美地呈现给听众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就课程中耳朵(听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单单要听到钢琴的演奏,更为重要的是要听到其他声部同伴的演奏乃至大家共同的演奏。这样不但了解了乐曲的结构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大家的逻辑思维分辨能力,从而达到真正的音乐享受。所以说视听欣赏是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

除了上述两个大方向的教学过程之外,还要说明的是实践这个特殊而又有效的教学环节。区别于综合类音乐欣赏课程,钢琴音乐有自我的创作领域,是由钢琴这件乐器制造和产生的一个音乐类型,所以让学生亲身在钢琴上感受音的产生是一个再直接不过的方法。

首先就钢琴的基本构造还有发生原理,利用钢琴本身让学生实践接触感受比理论的讲解更具有说服力。而最为重要的是钢琴随着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音色都是靠演奏者利用不同的触键来创造的,所以通过实践环节让大家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感受基本的一些演奏方法,不但能够充分体会音的产生、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了解音乐家和演奏家的伟大创造力,从而感受钢琴音乐的真正魅力,喜爱音乐。

总的来讲钢琴艺术欣赏课不但能够综合其他音乐欣赏课的普遍知识,而且具有自我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历史,而且在过程中深入地了解了钢琴艺术,并在一定地程度上感受了钢琴这件乐器,感受了钢琴音乐,提升了音乐素质。对于只是接触书面理论的教学方式来讲,灵活多样的视听实践欣赏教学更加深了学生对钢琴艺术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的、求知的欲望,并锻炼了逻辑思维分辨能力,对于帮助和提高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也起到了一定好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陶园.《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 剧影月

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