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设计美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美学的特点

第1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一、手机文化的客观性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增长和扩展。手机文化也不例外,虽然它是由人类发明的,但是它具有其自身的不受人类或主观文化控制的发展模式。科技的进步及手机产业的发展,手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它已不是只为通话而设计的简单工具,而是集短信、拍照、音乐及上网等一体的新型工具。这些功能的出现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且充满幽默、娱乐性的新型文化,如手机短信、“拇指文化”、“铃音文化”等。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了解这些文化时,它们已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行为及生活方式。例如,手机游戏代替了传统的电视游戏成为了手机使用者们热衷的新型娱乐方式,且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手机依赖行为等。

二、手机文化的可移动性、便携性与实时性

手机文化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实时性是手机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因其自身的小巧而具有可移动性或便携性,便于人们随身携带,再加上与互联网文化的交叉融合,使得手机文化的更具有快速传播、实时响应等特征,如,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新闻并发表评论也可以及时看到或回复他人的评论,或者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中的一些软件借用互联网进行同步视频通话等。手机文化的这种便携性、可移动性和实时性,使得人们在第一时间接受和传递来自各群体或者阶层的不同文化内容,方便了不同群体、阶层间的人际互动与交流;同时,使得手机文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的范围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造就的这种便携性、实时性的手机文化空间,也使得传播者与接收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具有高度的实时性与可移动性,同时这也是手机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手机文化的大众性

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具有单向传播的特性,对于作为接收者的普通大众来说,并不能参与到电视中的互动中去,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并且,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家庭分享一个电视,这使得大众更不能参与到电视文化的创作过程中去,因而广播、电视文化不具有大众性。与前者不同,手机文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它的大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手机用户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种用户量还在与日俱增。因此,社会上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手机文化的创作与传播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手机文化形成中的一部分。第二,手机的多种使用方式已经超出简单的话音通信的范围,而成为身份、地位乃至时尚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文化符号表征。第三,在广大的手机文化空间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优雅的艺术内容又包括日常的生活文化。这些文化内容来源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手机文化交流的方便、写作的随意和使用的日常化,是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手机文化是大众最具的传播媒体文化且具有全民参与、全民分享性。

四、手机文化的创造性与个体性

第2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

艺术设计美学化,在设计领域中属于美学问题的学科。这种应用美学的学科,能够在美学在技术上达到统一性,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指向性。从对产品设计,制造及构想方面,所能够研究和服务的各种方面几乎包含了艺术设计中各个领域。

1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

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美学是从审美角度进行认识和理解的。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在设计艺术上种种领域包括对具体产品的设计,构思,技术制造;从产品的实用功能到具体设计;从造物的形态到思想。这些都是源于对审美价值的研究。

(1)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在本质上产品实用功能和自身功能美并没必然联系。但是从主体上,实用功能对其审美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其审美的评价,其中表现的东西是具有美感的。功能设计对18世纪以来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功能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纠正。同时成立了一种简洁,现代的新风格,可对功能结构美进行深入挖掘。

(2)艺术设计的材料美。目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是现代文明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现代工业上艺术设计也离不开材料,要深入处理在产品结构及环境设计中,产品在形态,颜色,质感以及肌理方面处理,这样能够显示出新型材料重要特点。在运用较为适当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材料,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的需求,达到一种美的共享。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工艺手段也大不相同。正如常说的材美工巧,对于不同的材料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产品的功能性和美感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手工产品而言,需要制造者真正去触摸材料,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性能,整点,质感等。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本身的质地优势。例如在我国典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是展示出最好质地美的家具之一。对于不同器材,在一些选材,制作方式以及加工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要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特点,最终达到能够传递更多美的信息,在产品与人类中间让生产和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3)技术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开的,而且两者还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审美价值的本质和形态结构上,形态美能够做出明显界定,相对于功能美能够在审美价值的表现方面做出相应界定。通常来讲,美学中技术美在思辨方面更具有操作和应用的性能。随着物质生产和产品文化中对美学的应用。技术美学,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三者,共同作为美学中应用学科。在生产方式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美学在社会和技术存在科学内相互渗透,融合,达到技术和艺术真正统一。美学原理中,技术美学真正达到了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具体化,又能够在美学上对设计观念进行哲学的总括。技术美学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综合体现了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4)艺术设计的科学美。艺术设计中科学美是一种较为独立审美状态,体现了一种理智问题。在形态的角度上对科学美进行思考,其中包括科学伦理美以及科学产品美。在创作学中进行思考,又包括理论创造美和科学实验美。科学方面的美感并不是积极体现在研究成果上的,而最注重还是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美必须经过理智所能够深入体会。这样也表明了科学的独特之美。科学美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感知。在此种美感中,最主要的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在外在还是在内在,均能够享有一种美感,领会更为全面美。科技美也能够作为美感中一种高级形式,在总结出美的规律后,进行创造。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中达到了较高发展阶段。在客观上的,在人类创造的科学发明中,是通过不断发展的,总结出自然规律中的创造的形式与成果。在低碳环保的大形势下,应遵循内外空间条件和自然条件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实现设计的科学,专业化。例如北戴河美术馆建筑就深入遵循了这一理念。具体为:

(5)艺术设计的装饰美。艺术源于以装饰成为的标志。在艺术史中,装饰艺术一直在不断前进。在手工创作时代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形态对产品的外形做出形状上装饰。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多数艺术运动都是围绕着装饰及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在观念上视觉和功能美学上都存在一定的更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装饰艺术是焦躁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占有重要位置。

2 艺术设计美学的特点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存在这样的看法:主观上,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再通过创新使得形成的要求对象及对其进行调整,对观念进行转变成为一种外在的形象和产品。与此同时会需要物质手段和技术,以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创造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源于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单纯进行欣赏,区别于纯艺术形式。艺术设计是通过一种为人造物实现的,出发点也是“人”。这样的在设计中要尽量满足于人类基本审美的习性,达到艺术和技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艺术本身的设计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设计美学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艺术集中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并增强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在艺术美学的特征下,将人与自然,现实以及社会进行充分的掌握。美学也是以艺术为中心的,通过艺术对现实和意识的审美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不断深入,这种艺术美学形态也不断深入,丰富起来。

3 结语

现代设计能够在创新上给人类以美的享受也能够促进审美的品味和审美标准的,对原有设计概念进行不断挑战。艺术设计中美学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朱志明.公共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的探讨与分析[J].城市建筑,2013(10).

[2] 李洋洋.试论科技手段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03).

[3] 任留柱.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 刘海峰.艺术学院隆重举办2007年应届毕业生艺术设计展[J].洛阳大学学报,2009(03).

[5] 张勇.环境艺术设计与美的形式法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 徐红娇.平面设计中如何能体现出涂鸦艺术的特点[J].艺术科技,2013(03).

第3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6)02-0190-03

设计美学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美学学科,它超越了传统哲学美学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现代工业造型设计、当代艺术在各种领域的设计现象等都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将“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探索设计美的来源、本质、规律和审美形态、体验、标准、活动、形式以及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技艺美等问题”[1]7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当今时代激烈的产品竞争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美学由此成为各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

通常认为,设计美学是由美学、设计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虽然谈到了这种交差性,但皆略而言之。笔者认为,设计美学与三者的关系应详加辨明,这有利于使设计美学具有更加清晰的学科定位。从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的学科属性首先是一门美学学科,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的发展与延伸,“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2]6,但又不同于传统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Aesthetic)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传统美学属于哲学的范围,它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尤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深入探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可谓是哲学美学的经典著作。哲学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设计美学将哲学美学的原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强调美学原理在现代设计中的指导意义,是美学渗透到技术的结果,可以称之为一种应用美学,因此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而是对设计文化中的美的研究。从设计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实现了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学是“综合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学科”[3]2,它的研究对象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价值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价值的本质”[4]4。艺术学研究的是艺术的一般性,其核心是探讨艺术的价值本质。设计美学则是寻找设计中的美的规律,将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设计,从而实现人类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这样的设计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实用性,比一般实用物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设计美学的实质可看作是艺术将其范围扩展到工业领域,“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5]34。从设计美学与设计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设计美学不是单纯的设计学,它兼有美学和设计学的双重特征。设计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创造任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都需要预先的计划与设计,设计是将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计划皆可谓设计。因此,通常的设计以追求功能性为直接目的,而设计的最高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将美学的理论运用于设计之中。其实,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的”[6]8,表明设计学与美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设计美学研究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运用为目的,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美学理论支撑。设计美就是按审美规律进行设计,赋予产品审美价值。总之,设计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艺术学又有一定的交叉性,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由于设计美学的审美性、应用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解释设计艺术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设计现象的总结而提炼审美价值,从而丰富美学理论,深化美学理论研究。

二、设计美学的理论内容

由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7],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仍在不断延伸之中,因此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的理论框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剪裁与综合,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笔者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包括两方面:第一,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设计美学就是研究设计中的美的来源与设计美的本质,寻找设计美的规律,因此设计美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是设计美。然而“美学界的人士多从哲学角度研究设计中的美学问题,理论性较强,而对实际的设计美缺乏相应的分析”[1]9,而“设计界人士的研究又大多囿于具体技法或细节的范围,讨论的主要是‘形式美’、‘技术美’”[1]9等内容。有的学者将功能美作为设计美的一个独立类型,有的则将功能美作为技术美的核心内容而未作为设计美的独立类型,也有学者将艺术美作为设计美的一种类型。这表明设计美的研究内容在学术界仍有一争议,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设计美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的结合而实现,可谓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设计制作艺术品,因此设计美不同于自然美的不加修饰,也不同于艺术美的纯粹美感,而是实现了技术、工艺与审美的有机结合。通常认为,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8]68等。形式美即设计产品的视觉审美,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都是由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的组合,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设计中的形式美原则,如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原则。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8]77,它涉及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合目的性”[8]77。功能美是设计美学将审美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要体现,强调工艺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技术美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对象,是科学的视觉化、艺术化的体现,呈现了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是一种潜藏着物质功能的美。材料美即构成产品设计的物质材料的美,如色彩、材质和肌理等可视可感的要素都可以产生材料美。以上四要素共同构成了设计美的主要内容,是设计美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美学正是以设计美为主要内容,研究设计美的本质,分析设计美产生的规律,进行设计美的鉴赏与批评,最终走向自觉运用设计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虽然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随着现代设计分工的细化,设计美学迅速产生了很多分支:如按设计门类分为建筑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网络设计美学等;按设计效果分为三维设计美学和平面设计美学等;按设计目的分为产品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图形设计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等。[8]10可见,设计美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无法全面讲解以上所有内容,只能针对不同专业采取相应的案例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对中西设计美学的发展演变的梳理不仅可以揭示出中西方各自的设计美学历史,更能从中西对比中揭示出中西方设计美学理念的不同特质。从西方设计美学看,人类最初的设计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最初的设计实用而古朴。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技术与艺术开始分离,机器化生产下的产品有明显的非艺术化倾向,在提品的实用功能时缺少了审美功能,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设计艺术转向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享受和生活要求。现代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旨在解决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机械与手工之间的矛盾。二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源于法国,波及欧洲及美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它不反对工业化,而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9]9。三是现代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包括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他们强调理性与功能。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现代设计美学的起点,它继承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美学思想,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它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设计美学思想。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二战后的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在借鉴包豪斯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本国的设计美学理论。从中国设计美学看,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思想散见于典章、古籍之中,《考工记》、《天工开物》为较集中的设计著作,但仍难以由之了解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全貌。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受宗法礼仪影响很大,各种器具都必须按照礼的规范来设计,都具有礼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和之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维模式。正如《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而不时,不得地气也。”[10]117这里强调天时、地气、材料和工艺四个条件的结合,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尤其突出强调即使材料上佳,工艺精巧,然而没有顺应天时和适应地气,也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和技术美学协会,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建立设计美学,至今有二十多本与设计美学相关的专著问世,设计美学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最大差别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与西方科技理性思维的不同。中国设计美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注重工艺品的精神气质和形象特征,无论是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还是家具设计,不但追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力求合乎天时、地气、工巧等多重和谐。西方设计美学重视科学理性,讲究科学实证,追求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与审美的分与合在西方设计美学理论的演变中交织,由此不断衍生了新的设计美学流派。中国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将是在吸收中西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三、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

设计美学最鲜明特征就是实践品格,力图将美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审美情趣。本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必然要重视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既表现为对设计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更表现在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活动之中。第一,注重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对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不同于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设计艺术必须被接受和消费,因此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欣赏无法做到无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强调浪费主义精神和手工艺的价值,“审美批评原则不是一种客观的评比标准,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判断”[2]148,与现代机器生产下的标准化工业产品有一定距离。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着眼于产品功能基础上的艺术评价,以工业发展的时代性为背景,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呈现出时代性变迁。例如,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确立,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标准逐渐大行其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后现代的审美标准对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审美原则进行了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设计艺术的鉴赏原则也在发生变化。第二,重视分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差异性及其典型表现。中西设计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因此,最高的设计应是文化的设计。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探寻中西设计的差异,会发现中西方生命精神的差异、时空观的差异、审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设计门类中,而呈现出类似的差异化走向。我们也可以从具体的设计方向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图案设计、服饰设计、器物设计等方面比较中西设计艺术的差异性,揭示其背后不同的审美文化属性。以建筑为例:(1)从材料看,传统的西方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传统中国建筑则多以木头为构架,采用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讲究曲线美,气韵生动。(2)从气势看,中国建筑重视飞动之美,宗白华指出:“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11]62,例如,中国建筑有飞檐,中国建筑上的雕刻用龙虎鸟蛇等生动的动物形象,不同于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采用植物叶子为花纹。西方建筑重视静态的庄严之美,如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的柱廊整齐匀称、静穆庄严。(3)从空间布局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群体组合,由多个单位建筑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注重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中国的城市布局多为矩形和方形。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重视突兀高耸,讲究立面效果。西方的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4)从色彩看,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需要油漆、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石材建筑的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中西设计艺术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设计艺术的精神特质,既可以增加他们设计的历史感,又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走向。第三,重视设计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模块化设计。通常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学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全新课程的集合。”[12]设计美学课程可以与其他设计实践课程打通教学,形成教学模块,把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之中,这是设计美学理想的教学模式。设计美学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模块,一是设计美的内容模块;二是东西方设计美学历史发展模块;三是与专业相联系的设计案例分析模块。第一、二个模块是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设计美学的发展史,这两块内容对于所有专业都相同的通用模块,只是在举例说明相关理论时,要尽量做到与专业相结合。第三个模块则是直接与艺术设计的各个具体专业方向相联系的实践应用模块,选用不同的第三模块与第一、二模块相组合,就可以组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设计美学课程。针对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可以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教学与研究,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结合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相关的案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服饰设计的案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视觉传达的案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工业产品的设计案例,动画设计专业多结合影视动画设计的案例,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展馆展示设计的案例。总之,通过中西审美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设计案例,阐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转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设计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美的规律,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设计美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柴永柏,曹顺庆.艺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邱正伦,冯洁.艺术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6]余强编.设计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7]黄柏青.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9]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第4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美学哲理;应用形态;表现原则;设计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也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在逐渐接受产品使用功能日益强大的同时,也逐渐在考虑产品形态的美学哲理的体现。美学化的人工塑造是保持现代产品审美形态的重要因素,美学内涵的集中展现是在保持产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追求多样化形式特征的重要表现特点。

1 美学艺术设计形态的概述

美学设计艺术形态在美学形态展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学设计艺术是根据产品的使用形态来进行勾画和设计,满足产品使用方面的美学形态机制,其目的是保持产品结构的美观,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1.1 美学哲理的塑造内涵

以美学塑造为目的的视觉效果策划是产品设计形态集中展现的过程,对产品形态机制的优化设计,全方位地展现产品形态美感。在产品美学外观的塑造过程中要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方面进行形态感官策划,使产品的视觉美感充分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设计者在产品形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构架元素和构架机制进行充分理解,对美学塑造形态进行全方位的视觉评判,综合考虑产品的空间功能组织、造型要素处理、色彩材质搭配、灯光与氛围烘托等问题,同时考虑产品设计实施、设计管理、使用需求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对产品的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从外观策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针对产品的使用状态进行优化考虑,从美观协调的角度进行机制塑造对比,力求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

1.2 美学观点塑造的内涵

产品美学形态塑造的重要方面在于设计者美学观点的塑造,设计者的审美观点决定了产品美学的体现和塑造。因此,美学哲理设计体系的形成依赖于设计者主观意向上对产品形态评价机制的建立与认识,通过对产品外观的优化分析,塑造符合时代精神内涵的美学塑造观点,让产品的外观和美学形态符合时代文化的特点,符合美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美学哲理叙述的原则及要求

美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于美学哲理在美学形态方面的展现,美学哲理是对美学形态的史诗般总结,它来源于美学形态方式的塑造,却又给了美学形态的精神指导。

2.1 产品塑造原则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在使用产品的形态塑造过程中,产品塑造方式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原则。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需要全面考虑产品形态的设计手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上要对产品的使用结构进行优化,满足简约、时尚的同时与使用环境进行统一协调,在符合环境氛围的同时还要满足环境与物体间的和谐,不能高出产品的使用环境氛围。

2.2 设计优化背景下的情态联系

产品设计的灵魂是创意的新颖,没有创意的产品设计也不能成为成功的产品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优化的背景下根据不同形态的产品制定出符合产品使用功能的创意,在美感与产品形态统一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使用功能的增强与创新。好的产品创意可以决定产品形态的价值定位,满足不同需要的产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外观形态,这是由产品自身功能决定的,但是创新的情态联系是在保留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外观做出优化排列,不仅要在外观上进行协调搭配,还要根据产品内在的文化特点或者是美学特点对产品的美学价值进行最大化的挖掘,让产品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美学潜能,这样才能在外观上最大化地吸引人的注意力。

3 控制美学体现的意义及背景

“控制论”不仅在工程调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产品技术设计形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不同种类的产品设计的需要,需要根据“控制论”中的元素调节理论进行相关的优化和设计,根据产品使用机能的不同对构成产品的组织元素进行优化调节,满足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元素构造方式的特点对元素的排列进行重新定义,在展现美学内涵的同时也满足于各种使用条件,进行产品外观形态的重塑和保持。

3.1 美术文化内涵的展现

在相对情态控制体系下,美学文化在产品形态的体现方面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产品的艺术形态类别下,美术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展现风格,美术风格因不同的文化定位在美术类别的展现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美术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现原则就是根据产品外观的设计形态来甄别美术文化的展现方式,通过不同角度的形象对比来凝聚美术文化,展现不同的美术意象元素,在不同的美术结构框架下通过合理设计的手段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描述与表达,在艺术分析的原则下,对美术变化的内容进行沥青与沉淀,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构造手段来描述艺术意象的具体原则和需求,在进行不同角度刻画的前提下,对美术内涵的塑造机制进行重新勾画,展现形态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

3.2 情感化情景的融合与提炼

控制化的美术意象塑造是展现产品形态的重要方式,通过美术原则的展现来搭配各种形象并进行背景的优化协调。在美术情感的融合下要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刻的把握和形象化的分析,在艺术类别的搭配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色彩进行背景的高度渲染与场景融合。在美术情景搭配中要注意优化原则的运用和体现,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情感化的艺术描述场景进行分流,通过集中的艺术手段进行艺术构造搭配,合理化地对艺术情感元素进行控制,在进行艺术构造的时候要注意艺术情感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密切协作,注重现实情感元素的融合,充分展现情感化艺术特色的风采。

4 美学原则的高度集中与形态塑造的协作配合

在不同艺术原则的构架下有着不同的艺术组织原则对美学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制约,高度集中的艺术表现性与艺术组织形态要相互关联、相互搭配,进而对艺术构架体系进行集中优化。

4.1 景象资源的集中展现

在产品艺术形态的表现方面把艺术资源进行集中的展现,把艺术景象资源集中展现出来。在艺术场景的搭配协调上要把美术理念进行集中与分化,将产品的艺术美感全面地表现出来,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将艺术场景与艺术表现手法协调,对艺术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物质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集中表达出来,使得产品的艺术景象资源集中展现出来。

4.2 理念与形态的协调

在产品艺术构架体系方面要把设计理念与产品的设计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还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艺术构架方面将艺术设计理念与时代人文精神理念进行融合,根据产品使用形态的需求规划出具体性的产品设计理念,在产品艺术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将和谐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以人文艺术理念为引导,集中性地呈现产品的艺术形态之美。

5 结语

美学哲理是自然形态哲理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了众多的美学形态特征。在现代产品设计过程中,融入美学哲理不仅让产品的形态更加优化,还能集中性地展现出时代气息,根据不同的场景,满足于不同的使用需要,产品的艺术形态设计也要因地因时而变化,满足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 龚明华.审美中介:艺术・主体・接受[J].今日中国论坛,2008(07).

第5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禅宗美学;现代设计评价;应用

自工业革命后,欧美的工业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这个时刻东方文化得到了西方的注视,结合当前现代设计评价中的需求,东方的禅宗美学中的顿悟、静默、平常心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结合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魏晋时期的玄学等不断的碰撞及融合。禅宗美学的核心是佛性,以空灵为美。从大方向上对人与生命、自由与和谐等特点予以肯定,从艺术的创作原理上肯定了虚实相生,注重人们审美观中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对古典美的追逐。

一、禅宗美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我们的认知中佛教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这个来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佛教适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的需求,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中国的美学史来看,从先秦以后,佛教走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同魏晋时期的玄学相结合最终融合形成了禅宗美学。其思考模式在唐代的时候进一步与当时的美学特点和民族习俗等,这些与本土艺术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禅宗美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和人文,并从中国道家的自然观点来对自然状态进行阐述,佛教对于中国的美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评价中的美学特征

禅讲究的一种心灵的追逐,其实更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方式,对于禅宗美学的思想我们要想理解就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儒家注重的是和谐的境界,道家注重的是妙道的境界,佛家注重的是圆融的境界,禅宗美学则是将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文化进行了大融合。禅宗美学体现出了重要的特点,第一就是和谐之美,这个美强调的是减轻或者清除物与心的对立的感觉,注重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的联系,需要心和物的统一,让这个世界都具有不偏不倚、生命与宇宙、人与人、人与社会都需要具有和谐之美,在现代设计中需要弘扬禅宗美学当中的和谐之美,不偏不倚、自然平和,最终可以追寻一种均衡、平稳之美。第二追逐一种妙道之美,妙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空灵境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之美。妙道之美其实就是妙和精神之间的实虚之扣,既要注重物质又不拘泥于物质,最好是超越物质,对现实能够充分把握又要超脱于现实以外,把务实的一些特性相结合,才能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接,最终就能够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在现代设计中把艺术设计通过客观事物来进行表现,将主体的思想隐匿其中,可以做这么说在这里禅宗美学讲究的是境由心生,只有达到了内心心灵的感悟,才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有限的把控,将设计中的永恒的瞬间意义把控,当前中国现代设计仍然被禅宗所提倡的空灵之美所影响,并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追逐是一种内在的人格情怀,是一种体验自然的生存理念,是一种新的审美境界。第三就是圆融之美,所谓圆融强调的就是圆满和融合,就是人的本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圆融为一体的。设计从诞生到今天,集合了众多的元素,形成现代设计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由于受禅宗美学的影响,设计者经常将自己的领悟贯穿到设计之中,并强调本心,让自己的设计充满圆融之意。

三、在设计中渗透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注重顺其自然,不被形式所左右,人与万物应该融为一体。用简单的形式来展现设计的理念,现代设计的产品也许非常的简单,但是并不简陋,反而在其制作的工艺上是严格要求的,这就是设计者追逐的一种低调的奢华,内敛的文化。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在一个西方文化、观念对我们进行不断冲击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禅宗美学给我进行一个方向的指引,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心灵的遐思,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我们的现代设计的评价也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悟,我们的设计都源自于心,作为我们所说的创意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在设计的时候回归自然,领悟自然,和自然沟通,尊重自己的本心。不是不断的模仿。作为现代设计评价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在设计中感悟禅宗美学,领悟心灵的追求,在设计评价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问客户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文化既有自己特有的魅力也善于融合,展示自身,作为现代设计评价来说,我们既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在其中生存并发展。一方面需要懂得国外的设计,也要让他们懂得中国现代设计的特有的魅力。禅宗美学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和原则,让设计者、让评价者能偶从中找寻智慧、找寻自在。禅宗美学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可以借鉴西方,但是不能放逐自我,要从本心出发,不断发展。

现代设计基本上源于建筑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欧洲不少具有先进理念的建筑家、设计家联合在一起促成了一个新建筑运动,其内容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技术上的变革、精神上的改变、思想上的涌动,尤其是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千百年来建筑为特权阶级服务的传统打破了,也把建筑原材料进行了传统的颠覆,从建筑变革影响到了后来的城市规划、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最终形成了整个现代设计的变革。将功能作为了现代设计的目的和重心,不再将形式当做设计的出发点,更加追逐设计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形式上愿意使用更加简单的非装饰性几何造型,倡导在现代设计评价中倡导标准化的原则,从设计上讲究中性色彩计划,重视空间注重整体设计,喜欢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规划,在设计中注重客户的经济问题,以实用经济为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灿璨.禅宗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无印良品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4(05):41-44.

[2]梁念龙,齐伟民.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5):44-46.

第6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景观设计;应用

一、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第7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 可塑性 建筑美学 场所精神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st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rete building, propo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 cases,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trends. Analyzing the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s from genius loci, brutalism and literati aspects. Making an explicit explanation on the influence that the changes of concret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under the concre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rete building, plasticit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genius loci

1.相关理论解读

1.1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混凝土建筑在形体上能被模板规定成任意形状,建筑形体的规定性不强,自由度很大,可塑性是使混凝土的表现力完全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最主要性质。混凝土的成型过程是一个由动态变为静态的过程,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它可以依据模板而塑成任何形式。也就是说混凝土没有固定的形式,它的最终形态有模板决定,这就为建筑中的美学考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砖石、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具有许多不同的材料特点。首先,由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结构的各个部分是以一个整体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混凝土是在一种半流质状态中制作的,因此它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

以上两个特点,都可以基于混凝土的可塑性所延展出的,而正是由于建筑师和结构师们利用了混凝土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用于表现建筑师意匠和营造特定建筑美学的“神器”。从设计上来讲,混凝土的流体状态及力学性能使得它广泛应用于专注形态塑造的建筑,也流露出技术上的美学意义,这充分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1.2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1.3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史

从材料的工程学和结构角度来看,罗马人将混凝土从天然的填充料发展成主要的结构材料。万神庙穹顶的建造过程没有使用模板,而是采用卧砖分层圈砌。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大多数重要的结构和工程发现及研究并没有延续下来,18世纪以前,混凝土并没用被当成建设的主流材料。

到19世纪,法国首先开始使用混凝土作为建筑立面的表现材料。水泥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此后混凝土的运用也日益广泛。意大利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在推动混凝土使用的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于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奈尔维既是建筑师,又是一位诗人,他努力将建筑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喜欢称他为“钢筋混凝土诗人”。

2.混凝土建筑之美学解读

在建筑理论流派多元化的今天,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多元的。由于混凝土自身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使之不仅成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在体现建筑的美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案例来解读基于可塑性特点而建造的混凝土建筑的美学价值。

2.1场所精神之美

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也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混凝土建筑营造空间氛围的时候,其意境含蓄、韵味隽永。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葡萄牙馆就表现了对混凝土柔性特征的探索。

他用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幕用金属线悬挂在两边的建筑上,形成一个3900平方米的有顶广场。这块巨板长65米、宽58米、高10米,两端对称。用纤薄的混凝土板展示了混凝土结构的柔性,打消了人们心中对混凝土厚重庞大的印象。屋面像雨篷一样轻巧地覆盖在中央广场上方。丝毫体会不到混凝土屋面的沉重坚实感。这个结构就是模仿传统的葡萄牙集市:在厚重的房子前面支起一片帐篷。通过轻薄的混凝土构件,营造了一种传统集市的场所感,让人们在置身其中时,忘掉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去体味古朴和谐的市井之风。

2.2粗野主义之美

“粗野主义”是50年代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经常将混凝土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其夸张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他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混凝土的可塑性特点和视觉效果符合了粗野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观念。作为粗野主义的倡导者,柯布西耶设计建造了许多迎合粗野主义审美观念的建筑,最有代表的应是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可以说是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建造的混凝土建筑典范之一,这个建筑也是柯布西埃新的探索的结果。郎香教堂是他绝无仅有的非几何形式的有机形态建筑。它粗壮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顶部呈自由曲线形,用两层钢筋混凝土薄板构成,在边缘上两层汇合并向上翻起。从内部往室外看去,窗户成为一个个透光的方孔,造成一种不稳定感,迫使人们面向祭坛方向,造成很特殊的宗教氛围。

2.3文人意匠之美

随着混凝土浇筑技术及轻骨料的不断更新,混凝土建筑的外表形式有了新的种类,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选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外表皮饰面或内部构件。这些建筑师往往具有文人的气质。他们将思想通过混凝土来表达出来,比较出名的有安藤忠雄、路易斯・康、刘家琨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混凝土是最常见的材料。他们倾向于一种淡雅的文人墨客的情愫。在严格的技术控制管理之下,混凝土表面质感变得极为细腻柔和,这种混凝土与表现结构力度的混凝土略有不同,它显示出混凝土的另一面,在空间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以下以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设计者最初的设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由于施工技术原因,难以在浇筑过程中保证墙体的垂直度,只好采用一种叫做“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组合墙特殊工艺。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为使建筑整体像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在他眼中,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品质的问题。

4.结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艺及混凝土材料添加剂的更新,会给未来混凝土建筑的外观表现及内在功能带来新的冲击和变革。同时,对于混凝土建筑的美学思考也会慢慢的改变。但是,最为混凝土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建材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永远不会消失,也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混凝土建筑较其他的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永远不会消失。围绕可塑性原理,混凝土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每一个人期待,也值得每一个建筑师大胆的去尝试这种充满挑战性建筑实验。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汪丽君、汤桂元,“诗意”的建造――混凝土的表现之美,新建筑,2003(6) 74-77

3. 李有芳,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6

4. 杜清华,混凝土的现代建筑艺术表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6

5. 李宇,建筑的材料表现力,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3

6. 朱彩霞,解读马赛公寓,山西建筑,2007(32) 47-48

第8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桥梁美学;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U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147-02

桥梁是人类依据自身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以其实用性、社会性和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至本世纪,桥梁以“新型、大跨、轻质、灵敏和美观”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桥梁美学愈来愈受到重视,桥梁美学方面的处理已成为桥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桥梁建筑的美学表现不是形、色、质的单一呈现,而是三者在美学法则的指导下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美学的具体实施,涉及桥梁自身和周围环境各方面的总体美学考虑。当前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高峰期,为实现桥梁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桥梁景观与景观设计

桥梁景观首先作为“景观”的一个子集,能够给人自然和艺术的美感,并反映了人、景观实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桥梁景观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功能美。

2.形式美。

3.与环境相协调。

4.桥梁景观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桥梁景观设计是以桥梁景观为对象,根据建设单位所指定的桥梁景观建设标准和要求、景区开发利用目标和要求、地区规划和环保规划等,结合桥型特点、交通特点、人文和周边环境特点,在桥梁结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则对桥梁进行的景观创造和景观资源开发。

二、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越来越被重视。早在1400多年前,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如图1所示)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善于利用地形、地貌,效法自然,使桥与景融为一体、互相烘托、相得益彰,获得了“如初月出水,长虹饮涧”和“奇巧因护甲于天下”的美誉。在上世纪50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如图2所示)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而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使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尽管一些享有盛誉的桥梁美学专著面世及在很多大型城市桥梁中开始重视建筑艺术和灯饰夜景工程,也难使桥梁美学实践呈乐观态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尽管大跨桥梁和一些景观桥梁在美学上受到特别重视,但这多局限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思考。

2.传统认为景观设计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使桥梁设计与景观设计相脱节即桥梁设计领域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不仅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关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结合。

3.行政力量对桥梁景观设计的干预作用太大,公众未发挥应有作用。

4.在景观受到强调的桥梁设计中,往往是主体结构标新立异而附属结构草草处理,桥梁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5.违背桥梁设计原则进行桥梁景观设计,诱发质量硬伤。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不符。

6.缺少实用的针对大多数工程设计人员的桥梁美学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理论。

现代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实用功能为目的,其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桥梁景观设计不仅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材料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传统,还应因时制宜,不断创新。此外,我国的路、桥设计和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博览纵长,在设计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介入,实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和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三、桥梁景观的设计原则

桥梁形态、风格迥异,环境多种多样,在桥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桥梁形态、材料、色彩和质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桥梁与环境相协调,以达到“简洁明快、轻巧纤细、连续流畅”的效果。设计原则如下:

1.体现桥梁本身特性原则。桥梁景观最重要的是体现桥自身的特性,体现得越充分,则设计方案越成功。

2.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原则。桥梁景观是在满足桥梁基本使用功能基础上视觉效果的升华,不能以影响桥梁的交通功能、通航功能和行车功能为代价来追求不切实际的景致,以免画蛇添足。

3.质量、安全至上原则。以桥梁受力为主体的艺术造型景观设计应不降低结构承载能力、结构刚度、结构稳定性和结构使用寿命。景观设计必须保证桥梁的质量和行车、通航安全。

4.以桥梁结构作为载体的景观建设项目。如夜景灯饰、涂装等不会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受力,不应受结构设计的限制,而应以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为主旨。

5.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原则。桥梁景观应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使桥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维护周边环境生态平衡,减少或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6.尊重民风民俗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的原则。桥梁景观设计也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从而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富于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桥梁景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并有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江苏润扬长江大桥(如图3所示),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如图4所示)等均在继承中有了发展和创新,同时体现了桥梁结构和环境的和谐,增强了美感,成为桥梁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典范。

四、结语

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桥梁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新时代的桥梁景观设计需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拓展“绿色”桥梁设计理念,推动我国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亚斌.景观桥梁结构造型设计与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席绪荣.桥梁景观的内涵研究[J].中国水运,2007,7(6).

[3]周超民.桥梁景观设计探析[J].房材与应用,2006,185(34).

第9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道家美学认为,美是自然之美,本性不加装饰之美,大象希声、大象无形是艺术的灵魂。朴素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朴素之美是自然之美的体现。在服装设计中,朴素美的表达需要发掘材质的天然美感,返璞归真,同时配合造型和款式的单纯和简约。服装面料是体现服装整体特征的重要角色,无论服装的造型还是服装的色彩,都依赖材料来实现,它是设计理念付诸实施的载体。在服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原料构成、组织肌理、表面色泽、物理性能等多方面认真体会,在设计中表现出面料的天然质感。每一种面料都有自己的语言,面料要发挥本身的特质,融入服装成为风格表达的有机组成。服装面料的朴素美可以从多方面体现。首先,选择以天然纤维为主要成分的面料,如棉、麻、丝、毛等,或者有机天然纤维、绿色纤维等制成的面料,这些面料穿着舒适,质感自然,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其次,在面料肌理的处理上,不用附加多余纹饰,减少图案,追求清新、质朴。总体而言,质地柔和且无光泽的面料更显朴素;面料的后整理中,通过水洗磨毛等方法可以作出怀旧和质朴的效果;一些新型的面料,如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等,用其制成的服装柔软、轻薄、自然悬垂,服装轮廓舒展,有柔和自然的美感。在面料朴素美的体现上,服装品牌“天意”的体现非常突出。天意的设计师将“天人合一”的追求贯穿于设计、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在服装中大量运用麻、棉、丝、毛等天然面料,尤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的开发和使用,取材天然,以手工方式制作,肌理和质感具有独特的自然美感。

二、朴素的色彩美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中,朴素的色彩美别具特色。老子认为“五色令人色盲”,在道家人的眼中,质朴纯粹的色彩为美之极致。朴素的色彩是对自然的追随,体现了洗净繁华后,摒弃绚丽外表、追求内在的精神体验。在朴素美学影响下的艺术和设计领域在色彩上以淡为尚,明度和纯度低,清净雅逸,别有风趣。如宋人的陶瓷色彩“静谧雅素”,青白瓷更是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把这种清淡、自然、娴雅的色彩运用到服饰中,能够表现出清雅、恬静,端庄的气质,体现浑然天成、内敛而不张扬的朴素美。“自然”给人朴素的联想,所以朴素美的服饰色彩通常从自然中选取。例如:选用纤维材质本原色,利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彩,不施以人工着色;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色彩也是朴素美学的色彩来源,如大地、木头、岩石、植物等的颜色,会给人朴素的印象。朴素美学的服饰色彩设计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色彩的三要素配合要得当,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单纯、低调的颜色会带给人们安静感,如灰兰色、灰米黄等颜色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弱,具有温和、沉稳的气质。无光泽的色彩适合表达质朴的效果,通常以面料的织造肌理形成黯哑的效果,或者经过水洗做旧工艺实现。在色相方面,冷色给人沉静、内敛的感觉;相较于有彩色系色的华丽生动,无彩色系色具有质朴感;相对于多种色彩的搭配,配色少的服饰给人简单、自然的朴素感。服装品牌江南布衣(JNBY)的设计风格追求“自然、健康、完美”,其产品的材质以不同肌理、质感的纯天然面料为主,把沉稳雅致的颜色如棕、绿、兰等作为基本色系,凸显了与自然相容的理念。

三、朴素的造型美

朴素之美中,“朴”更多地注重作品的自然与真实,墨子尚“质”、尚“用”,摒弃华而不实、矫揉造作。尚朴不仅仅是“简化”,而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文”与“质”的统一协调。朴素美学中的造型设计以简洁、自然、含蓄为特点,注重实用,关注本质和功能,常从经过岁月考验和沉淀的“经典”与“日常”中学习。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和谐文化,服装宽衣博带、遮掩人体,强调均衡对称统一,以规矩、平衡为美,在造型上要求含蓄、内敛、不夸张。道家认为自然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服饰造型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服饰的造型宽松、离体、无束缚,在与自然贴近的过程中,使人们身心自由,无拘无束,形成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现代服装设计中,朴素的造型用简单的形式语言,表达服装的整体韵味,既考虑穿着者本身的形体、气质,又考虑服装与人体的协调关系。朴素的服装造型设计以人体为基础,在服装的外轮廓结构、内部线条组织以及部件设计上注重简洁实用;廓形自然、流畅,舍弃繁琐复杂的分割、多余的褶皱和不必要的结构线。艺术心理学认为:越是简单的图形,越具醒目的视觉效应,服装造型的简洁,增添了朴素美的内涵和表现力,突出了单纯的视觉效果。朴素美学的服装造型注重经典实用,在设计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功能性,注重结构和形式、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追求造型、面料、色彩、结构的和谐统一。朴素美学的服饰造型设计推敲斟酌每一个细节,以小见大是其特点。网络服装品牌“本相织物”以“着初相,衣本素”为设计理念,追求事物最原始的形态,即“本相”,其服装以最简单的款式、最基本的形态表现服装纯朴的一面,同时也让穿着者展现出自己的自然和真实。

四、朴素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