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关键词:地方文化;大学生;职业素养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有学者[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可表现为,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缺岗位,难以吸引人才。在当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高校教育除了注重日常课程和课外实践,培养职业技能外,更应该重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培养[2],提升精神品质。而地方文化是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如永州地方文化的代表舜文化、柳文化、濂溪文化、红色文化等。将地方文化主题融入大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素养[3],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态和价值取向也有着其独特的功用。
1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除职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也涵盖在其中[2],是衡量一个优秀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等各方面素质的标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扩招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导致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了各种困扰、挫折和冲突,产生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4]。同时,大学教育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外,往往会忽视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拓宽职业意识,对在校大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地方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1弘扬地方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
地方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永州地方文化的代表舜文化、柳文化、濂溪文化、红色文化等其固有的凝聚力和丰富内涵是德育最好的教材,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目标。
2.2增强地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充分利用地域的人文资源,营造拥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诚信正义、直面挫折、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的人才。
2.3融入地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思路
当代大学生对就业环境要求较高。择业时优先考虑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融入地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发展、了解社会需求,同时也能使大学生们更加乐于奉献、扎根基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地方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以永州地方文化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意义
3.1以“舜文化”为依托,提升职业道德
“舜文化”以“诚”、“孝”、“仁”、“中”、“和”为核心范畴,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实践途径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3]。高校推行“舜文化”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更能促使学生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理论教育方面,高校结合当前德育课程,将“舜文化”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形得到体验,形成共识;实践教育方面,可以有组织的,深入“舜文化”发源地九嶷山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舜文化”的内涵,也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行动中体会“舜文化”的内涵和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带来的成就感。
3.2以“柳文化”和“濂溪文化”为依托,规范职业行为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提道:“懃懃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勤政廉政、爱国爱民,可谓德才兼备;周敦颐在《周子全书》里《通书》章《诚下》篇写道“诚信,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深入学习“柳文化”和“濂溪文化”,构建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而言必不可少。首先坚持正面灌输教育,深入发掘地方文化,树立“廉洁、诚信”的典范,通过正面典型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其次注重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评奖评优、师德师风建设等,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与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再次加强宣传舆论媒体的作用,发挥互联网、QQ、微信、微博等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廉洁、诚信等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3以永州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拓宽职业意识
永州是当年的途经地,有着老山界、墙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历史遗迹,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拥有李达、等历史名人,这些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而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功利性、从众性、依赖性等方面[5],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革命历史,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能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工作意识和精神。学校可以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可以将红色资源教育开发为学习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借鉴和引入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意义重大。可组织对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精神、的风格、李达“真正的人”进行整理,编写教材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程进入课堂。可以开展“重走路”、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追忆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而又辉煌无比的奋斗历史,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2]贾义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理论月刊,2009,08:129-131.
[3]杨涛.永州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
[4]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一、农村初中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的迫切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内容极富诱惑力。青少年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分辨能力却很薄弱,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生活单调乏味,传统的德育方式苍白无力,班会课常常是老生常谈,学校教育所提倡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正日益式微。加之,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监管无力,于是农村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生”。这种危机愈演愈烈,令家长、老师都感到头痛。加强校园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建设,提升正能量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二、农村初中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的误区
在农村,教育者们普遍对校园红色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简单化倾向,学校领导关注最多的是校园墙壁文化的布置,但忽视了对校园红色文化的活动过程建设。
短期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三分钟的热度”,兴致勃勃地尝试了几周之后,由于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而慢慢放弃了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努力。
形式化倾向,表现为形式主义、做样子,为了评比的进行而展开,评比结束后立刻“回归自然”。
三、农村初中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的几点建议
1.提升意识,强化育人观念
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广大青年能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一代人的历史重任。这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务必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指南,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
2.与时俱进,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二是信息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处理、传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者只有熟悉了网络特征,才能够更好地接近学生、教育学生。
3.积极创新,丰富活动形式
叶澜教授认为:“学生每天在校的校园生活就是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在校园中的地位与心理健康,自我认识与社会交往以及一系列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持久和深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初中生,校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我们可带领学生走进一些传播正能量的网站,通过网络参观一些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影视,了解国际发展形势,感受中国力量,学习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等等。
行为方式是在一定价值观和态度的指导下形成的,也是一定价值观和态度的支持力量,但是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态度往往只能在行动中才能得到体会。因此行动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和态度。
面对时代的大潮和农村教育的现状,教育者必须站在现代化潮流的浪尖上,深切认识文化育人的作用,敢于革新,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勇于探索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途径,为培养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 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43.
关键词:红色资源 志愿者服务
一、开展红色教育,挖掘精神内涵
从1995年公布第一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09年公布第四批,共公布353个爱国主义基地。这些基地是中小学以致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应该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很多学校都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关系,有着不可割舍地缘人文关系。很多学校的诞生、发展、命名、校训都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有关。很多学校都与这些基地签订了共建协议和资源共享协议。
武汉市京汉学校与武汉二七纪念馆就是典型的种种关系。京汉学校的前身是江岸车辆厂子弟学校,2006年移交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管辖,与江岸铁三小、二七民族中学合并,更名为武汉市京汉学校。江岸车辆厂是京汉铁路的发源地和核心。1923年2月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江岸区是这次罢工的重点地区,罢工的主力军就是江岸车辆厂的工人,在这次罢工中有52人惨遭杀害,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开除流浪,涌现出施洋、林祥谦等一批英雄人物, 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京汉学校就是为了教育培养江岸车辆厂子弟而建立的,秉承二七革命传统,学校植根于这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洗礼过的热土上,应充分利用好二七红色资源,充分挖掘二七精神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挖掘,把二七精神总结概括为四个方面: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严格守纪的团队精神,前仆后继赤字以恒的坚毅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服务学习
1995年把武汉二七纪念馆作为第一批爱国主义基地向社会公布。京汉学校毗邻二七纪念馆,双方签订共建协议,把二七纪念馆作为京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开展系列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紧紧依托自己独具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学习。
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二七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寻访英雄的成长足迹,了解革命志士们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京汉学校以二七纪念馆为主阵地,开展服务学习。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当中,在社区中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从而强化公民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行为能力[1]。京汉学校把二七纪念馆当作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第二课堂,每学期与纪念馆合办一期讲解员志愿者培训班,学校选派20名优秀学生到二七纪念馆参加培训,培训后成为二七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承担大型纪念活动和大型团队参观活动的讲解任务。每年二月七日、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学校都组织全体学生到二七纪念馆凭吊烈士,开展纪念活动。学生志愿者每月到纪念馆参加维护馆舍、清洁场馆、绿化环境工作。做到志愿行动、服务学习与二七精神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将二七精神、爱国主义化着学生的品格、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服务学习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拓展服务学习,树立责任意识
服务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来满足社区需要,为社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使学生服务学习做到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2]。服务学在自己的“学习社区”“生活社区”开展外,还要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拓展。
京汉学校的服务学习就是以二七纪念馆为中心不断拓展,形成横向辐射其路径是:“二七纪念馆――所在社区(长湖地社区)――所在区{江岸区}――所在市(武汉市)”,例如,学雷锋志愿者走进长湖地社区,开展尊长敬老,助残帮困,清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等服务活动,了解社区的生活状态、环境状况、以及社区的需求,学生中的电脑高手教社区老人使用电脑和手机,帮社区工作者整理电脑资料,使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了是社会责任感。
纵向连串服务活动:以“二七纪念馆――江岸车辆厂――施洋公园――林祥谦纪念馆――二七工会旧址――铁路系统”为主线开展服务学习。例如,铁路小卫士志愿者和铁路民警、车站职工深入社区、铁路道口、火车站发放宣传资料,宣讲铁路安全知识。到施洋公园瞻仰烈士雕像,到林祥谦纪念馆做保洁工作,到江岸车辆厂看望慰问老职工。
深入扎实的志愿者活动,使服务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服务学习活动呈现多样化,向纵发展,还有“两型环保志愿者”“义务服务小志愿者”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在是实践中理解和体验社会公共生活,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承担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关键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9日
一、引言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如下界定:“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精神文化产品,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不仅具有观赏性、休闲性,而且蕴含有政治性、教育性,具有很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功能。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实质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是既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能力的发展。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重大:一是红色旅游已经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方式方法,是当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形式;二是红色旅游正在促进红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落后红色旅游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特色旅游,丰富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内涵。
二、影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目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大类:旅游区、旅游客源市场以及旅行社。
(一)旅游区因素
1、可进入性差。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地理位置大多在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受地理条件、财力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不利因素决定了其可进入性差,尤其是地理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样的交通条件难以满足游客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要求。
2、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发展眼光。很多地区的管理者简单的把红色旅游资源当作经济产业来对待,对资源保护管理不力,缺乏全局观和长远考虑,片面强调眼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导致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
3、距客源市场较远。旅游客源市场一般都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及城市,而红色旅游区一般地处偏远山区,而且由于基础交通设施不完善,导致游客在由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之间流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货币和时间成本。
4、缺乏对资源的整合,产品建设单一。大的方面来说,缺少立足全国的规划和统筹,各地红色旅游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缺乏对大环境的考虑;小的方面来说,红色旅游资源没有与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仅仅是单独发展,没有形成联动效应。
5、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展示手法单调。红色旅游产品多为战争旧址、伟人故居、纪念馆、纪念碑等。一个地方虽有多处,但展示手法大多雷同,缺乏游客的参与互动,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容易让游客产生枯燥的情绪。
6、发展资金不足。红色旅游区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门票,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红色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红色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要按照保本微利原理合理确定。另外,在上述文件中,特别规定对老年人、现役军人、未成年人及学生等实行优惠,对残疾人、儿童等实行免票;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点,应对大、中、小学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这当然与红色旅游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密切相关――红色旅游已成为党和国家开展爱国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这在目前景区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门票来支撑的背景下,红色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显然是达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而其他的如吃、住、购、娱等方面的收入非常有限,这无形之中制约了旅游区的发展。
(二)客源市场因素。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构成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绊脚石。
1、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国际游客很少。红色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大部分外国游客吸引力不强,表现为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如以黄山为代表的风景名胜旅游区)相比,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市场,而且是购买力较强的市场。
2、主要客源来自青少年学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公费旅游的党政机关干部。首先,青少年和老人红色旅游的动机主要是对旅游区、革命先烈的特殊感情,他们给当地红色旅游区的收入贡献是很有限的;其次,部分领导干部到红色旅游区是顶着红色旅游考察为名,到旅游区吃、喝、住、用基本是免单,这些无疑都给红色旅游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旅行社因素。旅行社的管理服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红色旅游者的特殊性。当前参与红色旅游的人主要集中在政府人员、教师、学生以及老、老革命等群体,他们有不同于一般游客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具体表现为多样的旅游需要和动机,主要有:接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和革命熏陶、了解革命历史增长历史知识、重温革命记忆、找寻红色记忆。但是有些旅行社没有考虑到红色旅游者的这些特殊需要,仍按以往的接待方式和服务内容来接待游客(特别是体现在导游人员的导游词讲解上,导游仍按原来的固定模式记忆、背诵,重娱乐性而轻红色文化),造成部分年轻游客,如儿童、少年由于红色氛围缺失而无法深刻领会红色精神,而部分年纪大的游客,如中老年人,认为讲解空洞、照本宣科、缺乏深度,红色旅游体验贫乏。另外,红色氛围营造的也不够,有的旅游车上播放的电影不是与旅游目的地有关的红色影视作品,却仍然是娱乐歌舞之类。
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增强旅游区的吸引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可进入性水平。要充分利用红色品牌效应,积极争取投资,从制约本地旅游发展的食、住、行问题入手,逐步优化提升区位条件。由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意义,政府有关部门要增加对红色旅游区的经济投入,完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游客不仅进的来、出的去,而且是容易进、容易出。
2、提升旅游区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旅游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旅游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旅游区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加强对现有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以满足旅游区的切实需要;二是通过向外招聘新的有经验的管理服务人才来替换现有的不称职的管理服务人员,以此提升整个景区的管理服务质量。
3、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红色旅游可以与其他特种旅游相结合,通过互补发展来开拓市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除了不断深入挖掘自身红色内涵、开发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外,还应注重与周边区域旅游产品的协作,比如乡村游产品、大自然游产品、绿色生态游产品,通过与其他产品的组合、搭配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开拓新的旅游细分市场。
4、红色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不同的红色旅游区由于其所承载的红色事件不同,其所蕴含的红色旅游内涵也不相同。具体到某一特定的红色旅游区,就是要根据其所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出与众不同的具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消费从根本上说是文化消费。要加强党史研究,结合红色旅游区特有的革命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来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设计推出对市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另外,红色旅游也要注意从文化观光向体验型文化观光转变,通过游客的参与、体验、升华,提高其对市场的引力,让游客愿意接受、乐于接受。
5、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防止红色旅游产品商品化、异质化。旅游目的地的投资和旅游必然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但也有消极的,如投资商为了尽快收回成本而对旅游区的过度破坏性开发,游客的言谈举止也会对当地居民产生文化冲击,一旦这种过度开发和文化冲击破坏了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那么往后的红色旅游也就很难再继续开展下去了。旅游目的地的政府要主动担当起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重任,在红色旅游开发利用上起舵手作用,引导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开拓、优化旅游市场。深化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目前的红色旅游市场主要是由老一辈革命家、青少年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构成,其旅游动机多样――老一辈革命家多是源于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情感,或故地重游、或寻找革命记忆;青少年多是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政府事业单位更是将红色旅游看成是党员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独特的旅游动机,使红色旅游较之普通旅游,对某些特定的旅游市场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但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萎缩,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红色旅游区的经济贡献有限,因此必须深化市场细分,开拓新的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也越来越被世界所了解,对中国红色历史感兴趣的外国人也在逐渐增多,因此红色旅游区也要试着对这一细分市场进行开发,使红色旅游市场多样化。
(三)发挥旅行社的龙头作用。旅行社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红色旅游者的特殊需要。首先,红色旅游的定价不宜太高,这当然是与以老人和青少年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相联系的;其次,红色旅游要营造特殊的红色气氛。比如,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在开往旅游区的大巴上播放娱乐歌舞片,而应该播放一些与此次红色之旅有关联的红色影视,为之后的红色之旅创造出足够的气氛。同时,旅行社给旅游者安排的宾馆以及饭菜也要有点红色气息;再次,旅行社导游的导游词要有特殊的要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干巴巴的讲解一个景点,而应该更多的带上对那个年代特殊的感情在里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2004.12.
[2]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6.
[3]张群,刘建平等.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
[4]蔡志明.在楚州举行的红色旅游与发展论坛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应以“红”带“绿”[N].新华日报,2005.11.
[5]段迎豪,余炳炎等.红色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旅游报,2005.8.
[6]彭宇.红色旅游也要可持续发展[J].中国旅游报,2004.10.
[7]何建民.重庆红色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旅游管理研究,2011.1.
关键词:井冈山;剧目表演;红色文化;教学
舞蹈剧目排练课是舞蹈教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经常通过国内外各种体裁与形式的舞剧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基本技术能力、技巧成熟水平,这是经过舞台表演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课堂训练到舞台训练的桥梁。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发展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作为本科的教学,在于从教室教学为主转为以舞台表演、社会艺术实践为主要阵地,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表现和创作,促进表演自身以及对表演规律,表演理论、表演作品、创作研究的提高和发展。为此,剧目课是演员能够达到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训练课程,培养教育专业能演、会教、善研究的横向型人才。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剧目课分为保留剧目、新创作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保留剧目里包含了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蹈等剧目。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集体舞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单、双、三人舞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独立、事力的表现力及艺术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长处而选取创作有针对性的作品,进行强化训练;进行中小型舞剧、舞蹈诗、综合文艺晚会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对舞剧中任务的塑造与刻画,接触不同形式的舞蹈表演,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综合训练;准备、策划、编排毕业晚会等等 。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由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井冈山大学共同编创的一部音乐舞蹈史诗,由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演出。它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节目概括浓缩了一大批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节目分《序》《引兵井冈》《星火燎原》《伟大创举》和《尾声》五个部分,融汇了舞蹈、声乐、戏剧、朗诵、情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全景展示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经典演绎了广泛流传的井冈山红色歌谣,深情地颂扬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将它作为舞蹈剧目表演课教学的典范教材,是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巧和剧目表演的过程中同样能学习到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崇高内涵,从而做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在舞蹈专业课《剧目表演》的教学中,将技能训练与红色地方风格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感觉。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着重培养个性,使他们了解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舞蹈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在以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红色教育中,使学生了解掌握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井冈山精神内涵所特有的美学特征,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美学修养。除课堂学习外,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浓郁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把井冈山精神内涵和其时代价值传递给每个人,从而接受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加精力充沛的学习和工作。
在具体的《剧目表演》教学内容上通过将《三湾来了毛委员》《为有牺牲多壮志》《成长》加入到二、三、四年级的剧目排练教学中来巩固舞蹈剧目排练课的基础训练以及对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更深刻理解。通过剧目《绣军鞋》的排练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江西赣南采茶风格的舞蹈。通过剧目《序》的排练教学,让增强情感教学在本课题中得以体现。通过剧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排练教学,让学生的舞台表演个性得以解放。在教材的选择上,突出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剧目的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实情际况因材施教制定课程,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为编写教材奠定基础。体态与动作方面,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之上,应时展的需求,进行发展与创新。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课程外,大量增加舞台表演、教学辅导和小作品创作实践活动。加强与实践基地方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思路,锻炼和打开学生的社会视野,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原来注入式教育发展为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的特点;由言传身教的单一教学方式,转变到课上训练课下研讨的复合型教学方式;把教法与学法相统一,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四边性,努力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悟性。另外,本台节目能把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事实证明了演出实践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使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激发和促进了师生舞蹈创作的热情和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关键词: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心、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厉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爱好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凡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把思想建设作为核心
同志在党的十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的指导。用正确的、科学的观念来武装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学校要重视对思想建设方面的三观教育、理论教育以及人生理想与人生信念科学树立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认识和建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心存大爱、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巨大的帮,对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和谐社会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的思想建设要注意用正确的观念引领学生,对于提倡、允许、坚持的东西,有明确的认识与正确的理解;对于反面的、有碍国家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观念,要坚决予以抛弃。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时代精神等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展现给大学生,把具体的内涵注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用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引领教育新方向。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强调了结合健康目标开展“成长教育”。伴随着健康内涵的多元化,大学生的健康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人际健康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辅导教育人员的重要职责。大学生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既是现代化教育的具体特点,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课题,更是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真情呼唤。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渗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在大学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中,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教学的途径与方式上,要改变一贯的说教式教育,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利用各种活动课和班团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拓宽教育空间等。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大学生可能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要予以重视,教育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对这些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心理辅导,协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通过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建立起一种心理健康的沟通渠道,从而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使家长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教育观的具体内容,并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得以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见于形,而要达到发挥效用的目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把“形”所体现的组织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内容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有所教”“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词汇。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状况差异化明显以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等原因,在学校里还存在着一些学业困难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和择业困难生等。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要予以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然后通过相关部门的举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树立信心,正视人生,健康成长。
与时俱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网络无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拓宽教育渠道,占领网络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落实高校网络管理的精神,加强网上舆论的引导,深化网络的道德教育,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广泛地开展网络文明计划;要切实利用网络手段开展相关理论的工作,从新的教育渠道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红色网站,积极运用网络手段推广和贯彻理论工作;还要加强对网络秩序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利用这种载体,把红色文化推广好,让它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从而在红色文化的氛围内,能以较快的速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利用学校这种载体,挖掘和加强学校的典型示范教育,用发生在同学身边的实例,发扬榜样的力量,以理论育人,以感情力量带动更多学生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来。教师或辅导员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利用有效的宣传工具把这些精神食粮进行推广与示范,对思政教育有效渗透作用巨大。
结束语
一、融入企业精神教育,深化引导,为油田立业固魂
1905年诞生的延长石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1944年5月,主席为时任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是对延长石油的最高褒奖。从此“埋头苦干”成为延长石油的精神之魂,成为延长石油独特的精神财富。“埋头苦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延长油田高度重视企业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精神注入动力之“钙”,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运用时代的语言和方式,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做到接地气、有底气,凝魂聚力,促进企业发展。
1.深化宣传教育,多层面引导员工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前提、是基础,员工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油田把宣传教育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通过自办媒体和网络阵地开展立体宣传,使员工耳濡目染,熟记于心。举办干部讲堂、延长油田大讲堂、道德讲堂、经典诵读、传统教育报告会、形势任务宣讲活动,引导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理解,内化于心。开展以“讲诚信、尚友善、知感恩”、学雷锋及红色旅游志愿者服务、帮贫扶困献爱心最美延长石油人评选等主题活动,促使员工实践养成,体现于行。
2.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油田一贯注重评优树模,培养典型,表彰先进。持续开展“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劳模宣讲会和劳模精神演讲比赛以及“油田榜样”、“身边好人”等宣传活动。在油田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典型的良好风尚。
二、创新文化培育,引领企业治理价值新航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宗源和基石,油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延长石油集团文化为指导,以落实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切入点,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面对油田资源、管理等诸多矛盾,立足于油田“人”和“井”两个关键生产要素,把发展企业软实力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以“关爱员工、呵护油井、发展延长、奉献社会”为价值取向的党建文化管理工程。“发展延长、奉献社会”是企业使命,体现着爱国的责任与担当,“关爱员工、呵护油井”体现了人本思想,关心员工的成长和生活,激发员工爱岗敬业,以油井为平台,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企业效益。治企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油田的独特表达,也实现了人、井、企业、社会和谐良好的循环闭合。
三、发挥国有企业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
1.推进转型发展,提升质量效益。通过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激发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源的活力,全力稳定产量、提升质量、强基固本、增加效益,实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整体升级。注重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努力打造本质安全、绿色生态油田。完成由外延式增量向内涵式增值的发展方式转变。
2.支持地方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主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油田每年贡献税利分别占到延安、榆林两市财政收入的80%和18%。油田的建设发展推动了当地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交通、道路、水利、农田、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地方机械、运输、餐饮、金融、通信、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成为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柱。
四、突出重点,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油田转型发展战略,发挥党委政治引领优势,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公司领导接待日”、“百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当采油工”、“领导干部讲好三堂课”、中层干部“记日志,亮成绩,练好基本功”、党员“佩党徽,做表率”五项活动。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管理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实现了党群干群双向信任。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开展机关与基层干部“上挂下派”,注重综合能力提升。深化创先争优,建立“531”、“6363”党建示范工程,形成“一支部一品牌一理念”等系列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