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习作教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对数学史的少运用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紧迫,难以讲授”,其实这是对数学史的误解,数学史存在三种形态,我们运用的是数学史的教育形态,即将所教概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整理,用新角度来讲授,使数学史恰如其分地流露在数学教育中.
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教授指出教师应用数学史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说故事;
第二,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实践多元文化关怀的理想.
据此,在概念教学中应用数学史也相应的分为三种层面:
1.情感层面——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层面是指在概念教学通过历史上发生的小故事、科学家的传记、趣题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可以从讲故事着手:
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病卧床,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代数方程则比较抽象,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组成几何的图形的点和满足方程的每一组“数”挂上钩.他就拼命琢磨,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与地面交出了三条线,如果把地面上的墙脚作为起点,把交出来的三条线作为三根数轴,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不是都可以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的有顺序的三个数来表示吗?反过来,任意给一组三个有顺序的数,例如3,2,1,也可以用空间中的一个点 P来表示它(如图 1).同样,用一组数(a, b)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一组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如图2).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
无论这个传说的可靠性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笛卡尔是个勤于思考的人.这个有趣的传说,就像瓦特看到蒸汽冲起开水壶盖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被苹果砸了后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说明笛卡尔在创建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很可能是受到周围一些事物的启发,触发了灵感.
2.认知层面——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认知层面是指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知识发展的规律,概念发明和发现的方法.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历史的足迹,比较函数概念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正整数自然数非负有理数有理数实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
分析如下: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
(1)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
(2)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
(3)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负数不能开平方的事实说明实数集不够完善,因而提出将实数集扩充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数集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呈现数学史上复数概念的产生遇到的困难和科学家们的解决思路,借鉴上述规律,为了扩充实数集,引入新元素i,并作出两条规定.这样学生对i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复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文化层面——体会概念中蕴含的文化
文化层面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概念一定的文化意义,主要是讲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坐标系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介绍:
(1)在学科中的意义
直角坐标系的创建,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几何概念得以用代数的方法来描述,几何图形可以通过代数形式来表达,这样便可将先进的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学的研究.
笛卡尔在创建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创造了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他的设想是:只要把几何图形看成是动点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把几何图形看成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点组成的.比如,我们把圆看成是一个动点对定点O做等距离运动的轨迹,也就可以把圆看作是由无数到定点O的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我们把点看作是形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把数看成是组成方程的基本元素,只要把点和数挂上钩,也就可以把几何和代数挂上钩.
把图形看成点的运动轨迹,这个想法很重要!它从指导思想上,改变了传统的几何方法.笛卡尔根据自己的这个想法,在《几何学》中,最早为运动着的点建立坐标,开创了几何和代数挂钩的解析几何.在解析几何中,动点的坐标就成了变数,这是数学第一次引进变数.
(2)历史上的评价
恩格斯高度评价笛卡尔的工作,他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
以上三个应用的层面,在教学中都要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不同.从概念教学目的考虑,应以认 知层面为主,以文化层面和情感层面为辅.
下面谈谈采取怎样的策略融入数学史使数学概念教学能有效地达到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层面.
1. 问题策略——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问题策略是指为了丰富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体验,将数学史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形式化的数学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材料转化成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探究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最终构建概念的心理表征.
动机来源于需要,而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数学问题.正是有了形形的数学问题,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起点应是问题.我们平时所有的教科书是按演绎体系来编排的,即概念定理问题解决,反映了一种静止的数学观,但历史的真实面目并非如此,这是教学法的违背.真正的数学教育应遵循数学发展渐进系统化的过程,教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再创造”的方法去学习.重要的是,教科书的编写人员应将一些历史概况和数学思想变迁的重要例子写进教材,而学生通过解题讨论不同的猜想和过程,对自己的概念形成和难点及重要的观念的改变做进一步的了解也同样很重要.
数学史的应用必须问题化.这可以从两方面下手:其一,把概念生成过程问题化.一个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把知识的发生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带有探究性的问题,真正使有关材料成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其二,把形式化的数学材料转化为蕴含概念本质特征、贴近学生生活的、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数学拉到学生的身边,使数学变得亲切,把学生引向概念本质.
2. 有指导的再创造策略——追溯历史,重建数学概念
有指导的再创造策略是指利用数学史料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自主地生成概念.
再创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特别是对于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特别关注概念的形成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弗赖登塔尔说得好:“我们不应该遵循发明者的足迹,而是经过改良同时有更好的引导作用的历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有机会经历与数学事件的历史发展相类似的探究过程,但此时并不是真正地去创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学生沿着历史发展的路径,了解某部分的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也包含了再创造、再发现的意义.
有指导的再创造策略的应用要求教师的课堂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支持和鼓励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Voc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as the Example of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ZHOU Cai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Currently in China,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under concept of "based on work process" courses reform,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active and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common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urses, under technology area and professional posts of served requirements, reference related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reform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while i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for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 "practice, learning, teaching" in on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ublication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exampl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thought and inquir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作为职教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过程”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精心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其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收到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方法也应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改进。
1 根据高职教学宗旨,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学旨在培养“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任何一方面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得偏离,教学方法也同样如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进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首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学习知识,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第二,“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强调能力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结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以发展为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院校出版与发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须课程,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出版与发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出版物市场调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与出版发行企业共同开发设计的。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正是依据以上理念,教、学、做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实施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是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使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开展能反映出出版物市场调查全过程,展现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方法、组织方式与工作要求等实际状态运作,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2.1 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将项目以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通过直接的了解观察与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这些项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工作项目,是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流程,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安排工作的机会,通过小组或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这门课程设计了出版发行企业市场环境的调查、书店的商圈调查、出版选题调查、图书阅读和购买情况的调查、读者调查、书报刊零售店调查、书报刊宣传与推广调查等小项目,将学生组建为每组4~8人的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对应的具体工作任务,最终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项目操作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边学边做,逐步提高。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任务驱动法,是教师设置一个个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同样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是企业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体现。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出版物市场调查工作的工作流程设计:明确出版物市场的调查目标――制定出版物市场调查方案――选择出版物市场调查的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出版物市场调查问卷或提纲――收集所需出版物市场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出版物市场调查资料――撰写出版物市场调查报告。这个工作流程实际上就是七大任务,每项任务之下又包含有诸多小任务。例如制定读者调查方案、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选择读者调查的方法等,围绕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难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2.3 头脑风暴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头脑风暴法,是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环节或工作任务、工作对象等工作要素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应用所学知识,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设计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图书阅读和购买情况调查”的任务时,针对出版物读者图书阅读的偏好、方式等,图书阅读能反映的出版物读者、图书阅读者与图书购买者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就可以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性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进行讨论或提出批评。各抒己见,大胆分析,所有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2.4 案例分析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案例分析是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根据工作实际所需选取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分析、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与总结,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是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提升。例如:上海《新闻报》为了了解自己报纸的读者情况,提高报纸发行量,就曾在1997年委托神州调查公司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此次调查是一个很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此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以及用清晰的思路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书本知识是理想化了的原则,解决问题必须联系实际,需要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智慧,死搬书本是行不通的。
2.5 情景模拟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情景模拟法,是为了使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或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置身于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系统之中,扮演某种角色,可以把繁杂的文字叙述、规定、要求等融入模拟训练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就会模拟出版物市场调查现场,根据出版物市场调查所需要的角色,让学生扮演出版物市场调查中的项目经理、督导员、访问员、被调查对象等等,模拟这些场景中与实际相同的功能、部门及工作过程。活动是模拟的,实际上是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在此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来说模拟教学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来安排。
3 实施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就高职教育而言,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教学实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和教师素质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改造。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了的教学方法,这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如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有其千百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应该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和创新。
第二,应注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关系。高职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被放大了,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项目操作、参与案例分析、参与问题讨论等等,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但是教师应有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教师怎样引导、怎样激励、怎样评价、怎样总结等等,这些重要的环节发挥的关键作用决定整个方法是否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带来了教学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灵活处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体现的一个方面。
第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下转第57页)(上接第14页)式下,高职教学由于教学主体的多样性、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实际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教学方法较之普通高校而言,更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学方法改革因为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就需要对实施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考虑所受的制约和所需要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课题项目:本文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是102705A05-6
参考文献
[1] 李全文.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及案例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 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模仿教学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71
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少,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比较弱,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是当前小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通过长期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模仿教学在习作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一旦能够认真理解和感悟优秀作品,从优秀作品中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降低语文习作教学的难度,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但是,写作需要展现作者的真心实意,倘若只是单纯模仿别人优秀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会使得小学生不能够流露真情,从而严重降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进行模仿教学时,相关教育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习作教学中展开模仿教学的意义
1.促进小学生积累更多优美的语句和词汇。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习作教学时,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优秀范文是进行模仿教学的重要步骤,通过阅读大量优秀范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许多优美的语句和词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定期地举办一小组讨论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让学生在和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确保学生在具体阅读情境中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在自身的实践写作中。
2.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于抽象概念没有准确的认识,很难了解概念真正的内涵。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不能够只是简单将各种写作方法概括为各种抽象概念传授给学生,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符,逐渐削弱小学生对于写作的d趣。观察研究表明,模仿教学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相符,其要求学生会简单模仿造句或者将各种零碎的词汇连接成完整的语句。该种教学模式不但适合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学提高习作能力,积累各种习作经验和优美的词汇。
3.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生阅读优美作品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看到自己在写作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的缺陷,学习别人作品的优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模式和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模仿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在模仿训练中正确认识自己,阅读优秀作品的同时调整自身思维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习作能力。
二、习作教学中模仿教学的应用策略
1.提高模仿的创新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会发现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即大多数的小学生作文都是套用模板而写出来的,这种模板作文情节和人物的设定都非常相似,甚至有很多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很类似。显得好像文笔功底深厚,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他们的文章都是由各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整篇文章没有流露出真实情感,不是杜撰故事,就是流水账的作文,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出现抄袭的情况。总之,学生的作文没有任何创新。这种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模仿教学的时候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只是让学生简单模仿各种词句和修辞手法,而不是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优秀范文。因为在课堂上面老师让学生所模仿的范文都具有类似的情节和修辞,各种陈词滥调会充斥在学生的脑海里,如果老师不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将这些语句和情节用上,即学生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会产生模仿的错觉。为了能够很好地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模仿教学时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而不是让学生掉落在各种各样模板式的写作方法中。
2.模仿教学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在开展模仿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模仿最基础的句子。例如,老师可以从课本中选取一些行文轻快、言辞明亮的句子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等到学生可以熟练模仿简单课本句子后,自然就可以熟练创作自己的语句。但是在整个模仿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生搬硬套教学模式,不能强硬要求学生模仿造句,只需要学生能够确保自己所造句子与原句大致句意相符即可。毕竟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对整个段落进行模仿会有很大的难度,让学生非常准确的模仿段落句式也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况且有很多接受了多年教育的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小学生刚刚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老师进行模仿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模仿教学顺利实施,并且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有很多种方法,模仿教学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模仿教学只是帮助老师进行习作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在课堂上面引导学生阅读各种优秀的范文,等到学生阅读结束之后让学生对自己所阅读的文章进行解读,还需要结合一些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记忆、背诵一些好词好句,最后老师可以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讲解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尽管小学生自身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在实际写过过程中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各种优秀技巧和表达方式,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的方法,能够弥补开展模仿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模仿教学中还应学会变通,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方法一般均是模板化产生的,这样的作文中的情节内容非常相似,且言辞也大抵相同,缺乏真实情感表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模仿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对仿句内容进行辨证看待,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能陷入俗套的习作模式中。
关键词:习作创新 有效策略
一.准确定位习作创新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标准》将中小学学生的写作分为 “写话”“习作”、“写作”三个不同的阶段,反映出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但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其性质和写作是一样的。对小学生来说,习作“创新”肯定与专业人士的创作有着本质区别,它是指学生在习作中进行的“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写作内容、表达语言、表达方式、习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全方位的“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所谓“新尝试”,横向上是指“我”的习作与他人习作的不同之处,纵向上是指“我”这一次的习作与“我”以前习作的不同之处。
二.树立习作需教的思想。还有不少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作法是: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其实,“习作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习作”在此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目的,即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学会习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期工作是“教”。 小学生由于身体、心理、认知上的原因,其学习过程主要依赖老师(有时候是完全依赖)。当学生进入作文这个新领域时,只有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地由依赖走向独立。
三.坚持生活化与个性化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习作教学要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指导学生把“生活”作为写作对象,进行创新。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让习作过程成为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成为一种凭借文字的个性生长。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与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两个层面。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特殊体验的文本。每一位老师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教学经验等各不相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思想也就显示出个性特征了。由于作文是表达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认识的,“自己”的就是个性的,具有独特性,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景、物,体现内容的个性化,不给学生写作内容的限制。
一、发现生活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走向生活,发现生活,他们才有乐于表达的愿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对小学习作教学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改革目标,用“非指导性”作文理念进行教学,彻底解放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作文”两字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沉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感悟、体验,去追忆、想像,去剖析、推断,去发现、研究。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体裁的限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发现生活真谛。
让课堂安“静”下来,再“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梳理,哪些是自己要用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然后把要用的素材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和老师听。在这里老师是旁观者,是帮助者,是合作者,默默倾听,深切注视,让学生说出最有个性的语言。
二、发现阅读魅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间接的生活。“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我们淡化刻意指导,功夫用在平时,以平等的态度创设和谐的氛围,把学生带到书籍的瀚海中,去活现情景的精彩,去顿悟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默契、少有的感动……通过读书,让自己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总有一天,教师会发现他们的笔下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晦畅游之后的积淀。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
“自由表达”包括与其和它相似的字眼,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自由表达”是操作层面即教学策略的概念,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即使到第三学段,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个性的发展,也仅仅是比较多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
其次,是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第三学段,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怎样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第二学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策略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目标策略
教学是有序行为。习作教学也应该有序,要遵循教学目标两个向度,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自由习作”,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
(二)开源策略
1. 热爱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2. 读书积累。读书,也是开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一是认识生活,深入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什么事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
二是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3. 促进心理发展。一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二是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的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
(三)导流策略
1. 激发表达欲望。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召唤起表达欲望,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可以情感激发表达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给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我感激的一个人》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今天玩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可以需要激发表达欲望。满足实际需要或心理需要,从来都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比如,组织学生到他们久已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事前要他们以《我向往的一个地方》写一写自己的强烈愿望,然后做成手抄报带回家,打动父母,取得父母的支持才能梦想成真。学生都会主动了解想去的那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风物景观,写得情真意切。可以兴趣激发表达欲望。课中可安排做游戏或做有趣的实验,把表达的指导随机安排于其中。
2. 指导表达方法。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指导课的指导,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面批时指导,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一次作文可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同学。习作中有不足的,要让他们明白缺陷在哪里;写得好的,要让他们明白好在那里,可以让他们谈谈感受,这么好的作文这么好的句段,是怎么想出来的。讲评课的指导,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对选材、主要意思的表达,写作的顺序等,发现共性问题,以典型案例具体指导修改。对词句方面的毛病,应要求学生按照批改提示自行修改。随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可以一课一得,或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或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仿写,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反思 对策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但语文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们必须了解作文教学的现状,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一、作文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陆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李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无参与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1.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开放性。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4.创新性。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5.发展性。这是活动化作文的又一特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如在摄影作文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获得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等,除了显性的作用,那些隐性的作用也许更大。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参考文献
一要到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欢笑、烦恼,充满了疑惑、发现,只要留心观察,许多“小事”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教师应努力拓展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亲近自然、亲历社会、亲和同伴,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为了让学生生活充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走进大自然,拓宽视野,会激活他们思维的创造能力。
同样,家庭环境也是陶冶学生人文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阵地。农村的孩子要做一些家务活,洗衣、做饭、喂鸡、养鸭等家务伴随他们成长。劳动给予孩子很多课外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引导他们写写感受,就会觉得下笔容易多了。作文教学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的、动态的作文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二要广泛阅读,从中汲取写作营养。作文教学要实现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加强阅读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从书海中汲取写作的营养。语文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便是学生写作的样板。教师,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同时,要找出优美句段,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如教《燕子》一文时,学生了解了燕子的外形特点、飞翔时的动作、歇息时的状态后,我便让学生仿写一种小动物。其中有一个学生写小花狗,他把这只小狗的外形、吃食、看门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俩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我着重分析以上描述后,再指导学生写老师如何批改作业、同学如何看书和写作业的,这样指导,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那么难了。
此外,课外书报也是寻找写作素材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吸收课外读物中的营养,为自己的写作服务。
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老师,刘老师是从一户农家的堂屋里开始他的教学生涯的,在工作的前10年里,他连乡镇一级的公开课都没有上过。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刻钢板油印班刊、教朗诵开展比赛、修风琴排练合唱、转田埂收集素材、发种子尝试栽培、放风筝亲近自然……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他为那些农家孩子度身订制的“生命课程”啊!
参加工作25年了,刘老师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中一路行走,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路分享。
早在2006年,他就率先在区小语骨干班上倡导“基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文本解读”,并将这个话题提炼为研究课题。《语文公开课的性质与使命随想》《阅读训练应超越技巧层面》《文本过度解读面面观》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执教市、区级公开课三十余节,为配合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设讲座30余场次,听课人数累计3000余人次。经过多年历练,刘老师形成了“轻松自然、务实平易、深入浅出、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在作文教学方面,刘老师更是情有独钟,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从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一现象展开深入思考,发现“成就感”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发,展开了“习作评价如何唤起学生的成就感”的思考,实施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习作评价问题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当同事们惊异于那么多的“佳作”竟出自一些学困生之手时,“写作文”已成为刘老师的实验班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
2008年起,刘老师开始关注“故事”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习作教学的重要意义。故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有效地融合观察、阅读、想象、构思、起草、修改、交流、分享等多重习作元素,较之枯燥的分析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故事还会产生奇妙的代入感,即听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另一种身份体验别样的生活内容,既可极大地丰富生活内涵,又可增添生活的乐趣……渐渐地,“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教学”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了。该课题研究引入“微课程”概念,主张针对小学生习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缺失,确立一个个教学主题,并以故事情境的方式整合多重元素,开发出一个个微型化的习作课程,让学生在节奏明快、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思考,得到训练与提升,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
刘冰自喻是个摆渡的人,而且是一个幸福的摆渡人。他的思考是睿智的!作为教师,我们何尝不像那摆渡的人呢?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个渡口,需要许多个艄公为其摆渡,让他们由此岸到达彼岸,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困惑走向通达。老师的工作其实也是在为人摆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而老师却永远都守着这渡口,守着这属于自己的船。把老师比作摆渡的艄公,多么形象,多么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