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保基金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管理部门过多,各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管理,造成部门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管理。
(一)基金收支管理亟待加强
在实际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只是按照社保经办机构传递的征缴计划征收社会保险费,而社会保险机构由于没有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通常也不会过分关心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部分参保单位由于及时、足额缴费意识不强,往往是一拖再拖,最后造成滞纳金很多、职工减员不畅、单位缴费不起、劳资矛盾恶化等局面。另外,在目前基金收入当中,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年龄偏大人员的一次性补缴,这些补缴在现在看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实际上这些人很快就要退休,从长远来看却是增加了未来基金支付的压力。在基金支出方面,虽然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看起来比以前科学、合理了,但由于这几年退休人员年年都有100多元的调资,所以退休得越早,调的次数就越多,比晚退休就越划算,所以参保职工还是想尽办法提前退休,而一旦得以提前退休便是少了基金收入却增加了基金支出,增加了未来基金运行的风险。负责社保待遇支付的部门,也是只管社保基金支出,至于有没有基金足够使用,能用多久,他们往往不会过问,在基金支出管理上,还会存在“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存在基金支出控制不严、疏于管理的现象。
(二)基金预决算机制尚未形成
通过对社保基金筹集和使用实行预算管理,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提高社保基金运行效益,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社保基金决算是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是实施社会保险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编制社保基金决算,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保基金的年度收支状况,有利于分析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算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由于社保基金运行环节由多部门组成,且各自独立,所以对基金全局的运行情况、运行质量、运行风险就变成“谁都可以问,结果谁都不问”的局面,基金预、决算机制难以形成,即使按照《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文件编制预算,也会因部门之间难以协调,掌握的资料不够真实、准确,而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的社保基金预算。
(三)没有形成基金运转预警机制
目前,建立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不断调高缴费基数基础上的社保基金收入曾快速增长,这种基金收入超过基金支出的增长,掩盖了基金运行的风险,不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但这种基金收入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因为社会保险扩面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总有不能再扩的时候,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社保基金支出却呈刚性增加。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基金有结余,基金赤字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真正算起来,看起来可观的基金结余往往只是几个月的基金支出,一旦当期基金入不敷出,基金赤字的风险很快就会到来。所以关注基金收入的增长因素、基金支出的有效控制、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但由于相关部门各自独立,又有谁关心若干年以后的事情,对社保基金运行的预警分析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社保基金收入、支出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后,基金结余实质上由财政部门管理,不是购买国债就是存银行。由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造成各项社保基金利息不同程度地减少,有的存在银行也因不能及时转存定期,容易造成基金不必要的流失。虽然现行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规定,财政部门应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及时将基金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而事实上这种制度容易造成社保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推诿扯皮,影响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由于物价上涨指数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实质导致基金的贬值,给今后基金支付造成较大压力和风险。
(五)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按照现行规定,社保基金监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各负其责,此外还有社会监督。三个职能部门都是政府的,而社会监督信息不对称,力度十分有限。从实践看,这一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即使有了社保基金谁也不得随意动用的“高压线”,但如果缺失外部权力的制约性监督,地方领导挪用基金的现象还是难以避免。此外,社保机构内部稽核机制不完善,稽核力量不足,加上缺乏有效防范职务犯罪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个别业务、财务人员以及部门领导利用工作之便进行公款私存,甚至截留、侵占基金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源节流抓基金管理,提高认识重内部控制社保基金收支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税部门的强制征收力度不够,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的观念不对,以及社保业务经办过程存在的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首先,地税部门要切实履行起及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的责任,《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完全可以依法采取多项举措强制征收,确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其次,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认识,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基金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基金支出,做到不该支出的一分也不能支出,切不可随意动用这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再次,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二)整合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
社保基金预算和决算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分散,涉及部门过多形成的,大家都管,结果大家都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类似我们“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运行模式不在少数。从开始办社保,到待遇享受,涉及多个部门,有负责社保登记和申报结算的,有负责社保费征收的,有负责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不少地方待遇支付又分成了几个部门),有负责技术的,有负责养老保险费补缴和退休审批的,有负责工伤认定的,有基金收支管理的,等等。这种基金运转体制在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下,也大大削弱了基金运行效率,难以形成正常的预决算机制和基金风险预警机制。所以,我们要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最好是由一个部门一条龙负责到底,实在不能完全整合到位,也最多只保留地税部门征收和财政部门基金监管,而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待遇支付、信息管理等集中于一个部门,成立一个综合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样基金运行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全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基金收支才能统一记账、统一核算,才能形成社保基金的预算和决算机制,才能有明确的主体去关心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建立正常的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三)提高基金管理效率,拓宽基金投资渠道
我国社会保险实行的是部分积累制,目前社保基金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了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只能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转存银行定期存款,这对于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而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偏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在《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分组审议中,不少人大代表也提出了拓宽基金投资渠道的建议,在10月28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中也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基金管理,用足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优惠政策,及时将活期存款和到期的存款转存定期,增加基金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
一、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包含的积极意义
(一)加快社保基金信息的传递速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保基金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对广大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稳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发展能够将社保基金的相关信息按要求精确地分类汇总和迅速地传播。社保信息是许多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处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保基金的利用效率。各部门间可以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实现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的信息共享。在过去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大量的会计信息全部靠手工记录、整理和汇总,相关部门间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参保缴费信息,影响了待遇的享受;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待遇享受的信息,无法及时进行基金预测和监控。实现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后,互联网下的会计系统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大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得到迅速的录入、汇总、分析,并通过网络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和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社保基金的管理水平。
例如,某区社保中心对政策不允许移交地税征收的公务员医疗补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过去在前台由各家单位自行缴纳,社保中心工作人员手工征收,不但劳动强度大、差错风险高,而且还给各家单位增加负担,每个月的固定时间都要排队来前台缴纳。手工核算的低效率也会影响参保群众及时享受养老、医疗待遇。自从加入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代收付系统和开发了相关配套软件后,社保中心可以实时地从签订缴纳协议的单位账户扣缴社保费,系统及时入账后,各家定点医院药店能实时看到参保群众的缴费信息,保证医疗待遇的及时享受。诸如此类的还有地税征收单位社保费实时联网系统、银行网银和微信缴纳自由职业者社保费系统等不胜枚举。
(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在手工条件下,一笔业务通常要经过社保经办机构的很多人重复核算,加之社保基金本身数据量大,劳动强度也大,得到的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计算错误。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只要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开发软件,确保操作系统本身的可靠性,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输出的财务信息的正确性。财务人员所要做的仅仅只是正确输入数据,甚至可以实现从业务端口直接传导数据。财务人员只要按时间序列选择好发生的数据,所有的数据处理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三)促进基金核算的规范化,提升工作质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校正,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成为可能。在输入时可以采用多种检验手段,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得基金核算规范、统一,并降低差错率,解决了手工处理条件下的错行、串行、随意涂改、会计资料不清晰的问题,保证了工作质量。特别是在社保这种大数据处理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其天然的优势,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计算、分类、汇总、传递瞬间完成。会计电算化系统运用电算化程序就可以避免手工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在社保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政策要求和单位工作的实际,设置每一名经办人员的操作权限,并设置登录密码,遵循相互牵制的制度,并把每一条操作数据记录在系统中。不但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更要确保每一条数据有人负责。
二、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产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问题
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是指社保经办机构为切实有效地防范经办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保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的贯彻执行、经办业务程序的规范、社保基金的安全等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程序和办法。
要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就要坚持分工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控制和机器控制相配合的机制,使社保会计工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的内部控制之中。
在工作的实践中,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薄弱点:
(一)数据的安全性差
(1)操作人员口令管理。社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每个经办人员都被授予不同的工作权限,都要设置自己的口令。每个经办人员都应保守自己的口令秘密。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经办人员不重视自己的口令,或者对口令设置简单。系统的安全性也过于依赖经办人员的素质,对于安全观念较差的经办人员,口令很容易被盗取。
(2)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合理分配操作权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权限分配不合理,甚至身兼数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3)现代电算化系统的发展,特别是网银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其具有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会造成新的风险――技术风险。
(二)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在传统的手工处理条件下,会计数据的处理往往是由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每一项数据都需要进行重复的计算,都需要多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下一个环节就能发现。这就造成一定条件下,不会发生较重大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条件下,只要程序的预先设定出现疏漏,由于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的集中性和高速性,就会造成差错在数据中的大规模爆发,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簿出现失真,导致差错反复出现。
(三)风险控制的难度变大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纸质介质下的数据大幅度减少,电子介质的数据大幅度增加。加之电子介质下的数据非常集中,而且容易被泄露、伪造和篡改,造成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这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造成了威胁,也威胁着参保群众的隐私,严重影响了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容易造成计算机犯罪。
三、加强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要深刻认识社保基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实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强化系统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应把风险教育的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增强基金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研判和风险控制上,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坚持风险意识教育,立足本职岗位,切实履行职责,自觉执行系统操作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风险意识教育,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二)加强社保基金系统开发控制和日常维护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和日常维护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确保社保基金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要求,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在系统开发之初,要进行逐层审批,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参与系统开发及权限分配的研究和设计,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案并实施;在系统维护过程中,系统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设置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维护的原因和性质必须要有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所有与开发维护有关的记录都应打印存档。
(三)强化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的职能控制
会计电算化所要强化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的职能控制,要适当分工,并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计算机系统下的岗位信息责任制。从而避免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或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影响参保人员或社保基金的信息安全。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不能一人兼任的岗位。不相容岗位职务的分离就是这些岗位职务由两人以上担任,以便于相互监督。一般有授权审批岗位与业务执行岗位,业务执行岗位与监督审核岗位,业务执行岗位与出纳记账岗位,空白票据保管岗位与出纳岗位。在社保基金核算中,重点是:第一,专用收据的分离控制。第二,待遇审核、发放的分离控制。第三,基金银行印鉴和网银权限的分离控制。
(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控制
加强用于社保会计系统的电脑控制,应尽可能做到专用,保证每一个人和每一台电脑都只做应该做的事情。重视用户登录口令管理,改变登陆口令单一的状况,引入U盘登陆、指纹登陆等多种登陆方式。在会计软件系统中设置防止重复操作、遗漏操作和误操作的控制程序,违反规程和时间的操作应及时予以提示和制止,建立操作日志制度。系统程序中应对所有操作留有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
(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风险控制
社保会计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很多属于保密的范畴。应加强落实国家有关计算机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安全办法,进一步完善系统软件管理、机房硬件管理、会计电算化人员管理以及进入计算机系统的电脑操作管理,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况的应急对策。
建立健全对病毒、木马、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将社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互联网分割开来,成为局域网。采用诸如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技术、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技术等。建立社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实行异地多重备份,保障数据安全。
关键词:社会保险;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是国家财政部于1999年颁布的。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第四条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核算方式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保基金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或支付的款项其归属期与实际发生的时间往往不同时。围绕着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时间点的不同,可以把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制度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所谓“权责发生制”,是以取得收入的权利或者承担费用的责任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的。所谓“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者付出款项为标准来确认的。在“收付实现制”下,社保基金只核算实际收到或付出的部分,而对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款项均不核算。
一、现有单一“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一)不利于反映社保基金真实的收支情况
收付实现制对于参保单位按时足额缴纳的社保费和社保基金按所属期支付的费用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但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不断增加,基金管理本身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而收付实现制对于应缴未缴、应付未付的费用却无法及时的反映,这不利于反映社保基金真实的收支情况。
1.企业长期欠缴的社保费,在现有的核算制度下往往确认为缴费当期的收入,不会在费用所属期间分期确认,造成缴费期收入虚高。
2.医保定点医院控制指标考核。根据相关政策,医保基金对定点医院每月发生的医保住院费用超过控制指标的部分在年底经考核后一次支付。在现有的核算制度下往往确认为支付当期的费用,不会在所属期间分期确认,造成支付期费用虚高。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全面的反映社保基金当期真实的收支运营状况。
(二)无法反映社保基金债权债务,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只对实际上以现金或银行存款已经发生的收入费用进行核算,无法对全部的损益及时进行核算,也无法反映社保基金的债权债务,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1.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延期缴纳协议签订后,按照现有会计制度不能确认债权,也不会在社保费所属期间内分摊确认收入,而在缴费实际发生时直接确认收入。
2.对长期欠缴社保费的单位,无论年限、主体、金额均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只在备查账簿中登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社保基金债权债务在备查账簿中的登记往往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有的是在社保系统建立前以纸质方式存在的,有的是在社保业务系统中能够查询的。而且各地的社保系统还不联网,各自独自运行,造成基金债权债务查询和核对困难。随着政策的变化,社保基金债权债务形成产生的情况也多种多样。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反映债权和债务,与权责发生制比更容易形成漏洞,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三)不能反映出社保基金债权债务的产生缘由,不利于基金管理
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社保基金的债权债务,更不能反映债权债务的产生缘由和处理过程。哪些是长期欠缴的,哪些是机构重组、破产清算遗留的,哪些是由经济环境变化造成企业无力承担的,哪些是由社保经办机构清缴被清理了的。分析债权债务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手段,如:加强与法院、破产清算机构的联系,加大清理力度等,来加强基金管理。
二、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制度方法与优势
(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具体核算方法
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核算的准确、完整、及时,保证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与社保基金的实际运行状况相适应,笔者认为应将单独的“收付实现制”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单独的“收付实现制”或单独的“权责发生制”并不合适。采用单独的“权责发生制”容易虚增基金收入费用,造成基金资产不实。具体核算建议如下:对于正常发生的收入费用在征收到账或银行存款发生支出时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欠缴三个月以上的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借记“应收款”,同时确认基金收入。对“应收款”按不同单位、是否有缓缴协议、形成时间等设置明细账进行登记。待实际征收入账后,冲销“应收款”。对于按政策应于延后支付的费用在费用产生时按“权责发生制”确认基金支出,同时贷记“应付款”。对“应付款”按不同险种、单位、用途等设置明细账进行登记。待实际支付后,冲销“应付款”。对预提预缴费用如企业改制预缴款等,参保单位每次缴纳时借记资产类科目,贷记“预收款”。之后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期分险种,借记“预收款”,贷记基金收入。对“预收款”按单位、用途设置明细账分别登记。对期间内社保经办机构“收入户”、“支出户”已经发生的利息收入也按所属期间和险种进行合理分摊。
(二)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优势
1.准确核算社保基金状况,做到“账实相符”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从财务角度了解社保基金全部真实的运行状况,做到社保基金的报表数据和真实运行情况相符,即做到“账实相符”。向政府机构、社会大众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
2.有利于业务财务的债权债务核对,做到“账账相符”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应缴、应付款项、预提费用的核算,有利于加强对社保基金债权债务的核算,通过对社保基金债权债务业务上与财务上的核对,实现对长期欠费单位欠缴数据的业务财务比对。做到社保基金债权债务“账账相符”。
3.有利于了解社保基金债权债务的形成缘由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社会大众了解社保基金的债权债务是如何构成的,了解社保基金支付缺口,有多少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客观造成,有多少是由于经济困难,企业被迫延迟缴纳,还是对长期欠费单位清理力度的问题。有利于向社会提供真实的社保基金状况,区别对待由于人口老龄化、企业经营困难、征缴力度等不同的原因,实现向社会公布欠缴社保的单位诚信“黑名单”,促进整个社会的诚信。
4.有利于政府决策最近的“两会”总理表示,“五险一金”还有下调的空间。社保基金收支状况如何,备付情况如何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实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了解全面准确的社保基金状况,有利于政府做出正确决策。
三、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配套政策建议
(一)尽快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法律制度
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国家财政部于1999年公布的。这一会计制度是与当时的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但这一会计制度仅规定养老、医疗、失业三个险种的会计核算,对工伤、生育两个险种却没有统一规定。应尽快修订会计核算制度,明确“权责发生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的地位,让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有章可寻,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保基金会计岗位人才培养
由于社保基金核算数据量大,工作量大的实际,目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计岗位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人多岗、人手不足的情况。许多岗位甚至还由社会保险基金协理员担任。应多配备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岗位人员,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养,满足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统一的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建设
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会计核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社会保险会计电算化系统各地情况各不相同,不但开发维护成本巨大,而且核算程序的设定各不相同,无法满足海量数据的统计要求,不利于向社会提供及时全面统一的社保基金公共数据。同时应加强对新会计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各级经办机构执行新会计制度的监督检查,加大审计力度,防止制度执行偏差。综上所述,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会计制度转变,既是社保覆盖范围扩大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对公共基金的客观需要,既能解决目前单一“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缺陷,也能促进社保基金核算更加准确全面,促进基金管理更加合理高效。
作者:谢晨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邓沛琦,黄菱子.论权责发生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1(11).
[2]唐书哲.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环境投资渠道投资组合
社保基金是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务院已明确表示:“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基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社保基金是维持普通百姓养老保险和基本生计的特殊保障基金,其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将关系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管目前社保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000多亿元,但面对老百姓不断增加的保障需求还是捉襟见肘。为了让成千上万的社保基金“活”起来,在遵循基金投资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最佳投资组合以提高基金的运营收益率和抗风险力。
1社保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一般的资金投资运营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获得收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低风险原则。低风险,即保障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这是基金进入货币市场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切实保障基金的安全,才能保证受保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确定一种适度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并严格遵守此标准选择投资对象、方式,进行投资分类和组合。
(2)盈利性原则。社保基金的投入,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在选择投资品种时,没有收益是不予考虑的。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基金的保值目标才能实现。否则,仅能起到消除基金贬值的作用。
(3)社会性原则。社保基金投资是政府的一笔大规模的支出,这笔支出首先应讲求社会效益,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结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进步。否则,收益再高也不允许投资。
(4)高流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支付具有连续性,不能延缓,因此要求基金投资具有高流动性。在具体的措施上,可对投资进行事先预测,留足资金和一定的短期支付使用,对中长周期进行统筹安排,使其资金在应付日常支付前提下充分发挥效益。
2社保基金投资环境分析
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需要对金融市场的收益、风险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环境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总体上仍存在投资愿望和投资环境的矛盾。
2.1负利率造成社保基金进行银行投资时的隐性贬值
负利率就是物价指数(CPI)迅速升高,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2004年央行《货币银行执行报告》指出,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递延效应为2.2%。说明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按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计算,则实际利率为-1.616%。因此,一向秉承“安全至上,保值增值”理念的社保基金,也无法避免负利率时代所带来的效应。
2.2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
社保基金投资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不到20年,国债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企业债券市场仍未得到发展;股市尚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规模小,风格不明,运作欠理性,甚至存在“黑幕操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票与GDP的比率仅为20%左右(按总股本而非流通性股本计算),债券与GDP的比率仅为11%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为75%左右。因此,中国股市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
2.3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银行利率的调整、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投资品种的选择、组合以及投资渠道、程序的选择。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仍存在超比例大额持有现象,社保投资内部机制及投资程序仍要进一步规范。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风险控制制度。
3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分析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下面就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渠道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进行一般性分析。
3.1银行储蓄存款生息
储蓄存款生息,是指社保基金的专门机构将社保基金的结余全部或者部分采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定期存款及保值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入国家银行或地方银行,按国家规定利息收取。这种投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无风险、安全可靠,具有完全的资产流动性。在我国目前实际收益率为负值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保值补贴和加上一定的增值补贴,如我国规定,对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优惠的政策;第二,国家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和银行利率的比率;第三,现行的单利计算方式改为复利计算方式。国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3.2有价证券投资
有价证券投资,是指运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的债务凭证。它一般分为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国家债券是国家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例如国库券、专业银行发行的国家建设债券、专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等等。由于债券利率事先固定,可以获得固定的、高于利率存款的预期收入,由政府发行,财政作担保,信誉安全性强,在急需用款时,变现能力强,因此它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有效形式之一。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依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可分为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前者根据事先规定的利率取得固定的股息;后者的股息随企业赢利的多少而增减。持有者可以把它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并享有利润分红的权利;其优点是利润比较高、流动性强,在通货膨胀时期易保值。缺点是没有政府、财政、银行作后盾,承担经营风险比较大,但是在股票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这种投资项目是保险业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为保证投资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一定的途径与方法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现有经济效益做详细的调查分析,然后作出决策或者选择那些有担保、有信誉的企业,力争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其中有些操作性的技术,应注意的是对行业企业债券的选择,即采取分散风险的策略,“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要求投资者善于识别风险、分散风险。总之,社保基金投资要集中管理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既有利于决策机构的统筹安排;又利于保证基金的安全。
4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分析
4.1加大证券投资比例
在收益、风险、流动三者的关系中,基金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投资资产的流动与收益负相关。在确保赢余资金流动的情况下,根据各类投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的收益率及其稳定性,将这几种投资进行有机的组合,寻找出一组收益率高而且稳定性较好的基金投资组合方式,或者进行分期、分组、分类的分散投资组合。假定2005年社保基金大致有1700亿元人民币进行投资,选择的范围是年利率为0.06的无风险资产和预期收益率为0.14、标准差为0.20的风险资产,应当如何将1700亿元人民币在这种资产之间进行分配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呢?从两种模型进行分析:
(1)银行存款与单一证券资产的投资组合。组合收益率E(R)用公式表示为:
E(r)=wE(rs)+(1-w)rf=rf+w[E(rs)-rf]
其中,E(rs)为证券资产的预期收益率,rf为银行存款利率;w为投资于证券资产的比例;1-w为银行存款的比例。
则本例中的投资组合收益为:
E(r)=0.06+(0.14-0.06)w=0.06+0.08w
当投资组合是由证券资产和银行存款构成时,投资组合的标准差δ是证券资产的标准差δs与其投资比重w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δ=δsw=0.2w
将投资组合标准差代入预期收益率公式得到收益-风险关系式:E(r)=0.06+0.4δ
(2)以证券1、2构成的组合替代单一证券。
w1=
■,w2=1-w1
将数据代入,得到证券最优组合由69.23%的证券1和30.77%的证券2组成。其收益率和标准差为:
E(r1)=0.122;δ1=0.146
证券1与无风险组合的风险—收益直线由以下公式表示为:
E(r)=rf+w[E(r1)-rf]=rf+[E(r1)-rf]δ/δ1
=0.06+(0.122-0.06)δ/0.146=0.06+0.42δ
可以看出,采取分散式复合投资所得到的收益(0.42)要大于单一的投资组合得到的收益(0.4);从两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投资组合所得到的收益与所承受的风险成正比,但从我国证券市场前景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环境因素来看,在风险控制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加大风险投资力度,有利于提高基金的整体性收益。为了达到相对风险很小而实际收益最大的目标,在实际的组合中根据具体情况调险投资比例,这是保值增值的关键。
4.2开辟国外市场
下面讨论一种国内低风险的资产投资与国外高风险的投资组合问题,其公式为:
Rm=α·R外股+β·R外债+λ·0.0198/12
其中,R外股为国外综合指数月收益率,R外债为国外成分指数月收益率,0.0198/12为一年期利率结算的月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α、β、λ为各投资资金的投资比例。
R外股、R外债在美国、英国等一些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因此只要在α、β比例适当的情况下{α·R外股+β·R外债}能取得相对最大值,也就是说要取得max{Rm}就要看资金在国内国外的投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把投资风险分散,取得较大的收益;再者随着各国节余基金规模的扩大,国内资金运营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又要求基金的增值,向国外投资就成为必要。
5结语
有人形象地把社保基金称为老百姓的“保命钱”,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后备基金,应为受保障者集体所有。若投资失败,公众利益将受到极大损害,不仅对作为最终责任主体的财政政府构成威胁,而且对社会安全也构成威胁。因此一定要保着投资安全性、流动性、长期性的基本原则,先保值、后增值。从我国最近几年资金的投资管理来看,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推进社保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包括基金的内部监督机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成熟的金融市场、外部监督机构。第二,重视优秀投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为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合理收益性提供了基础,但最终进行投资操作的主体是人。人性的各种弱点,如贪婪、恐惧等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保基金的投资操作。因此,品德高尚、理性、有良好实践经验的高级投资人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最终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兹维.博迪,罗伯特.C.克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基金监管/审慎型/严格限量型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是基金监管的首要目标。社会保险基金无论从收支的过程来看;还是从投资运营的操作看,都潜伏着各种风险。随着基金的规模的扩大;基金风险的可分散程度越小。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目标的实现,要求通过建立规避基金运营风险的“防火墙”、“减震器”,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保值增值,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持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障的信心。我国现在社保基金的监管方式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这种模式的选择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的。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成长、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要求以及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应尝试将现行的监管方式由严格限量监管向审慎性监管转变,在给社保基金以最适合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其资本的增值空间。
一、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典型方式及其比较,
国际上通常将监管方式分为两类:
(一)审慎型监管—
即根据审慎原则对基金进行监管。监督机构不对基金资产的具体安排做任何数量化的规定,但要求投资管理人的任何一个投资行为都要像一个“谨慎人”对待自己资产一样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以及基金管理的透明度,打击欺诈行为,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二是要求对基金资产进行多样化的组合,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三是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四是鼓励竞争。在这种监督模式下监督机构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审计师、精算师等市场中介组织对基金运营进行监管,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运营出现问题时才介入;这种监督模式给基金管理者依靠专业背景进行投资以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严格限量监管
即预先配置好各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比例投入资金。其主要特点:监督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除了要求基金达到最低的审慎性监管要求外,还对基金的结构,运作和绩效等具体方面进行限制性的规定。监督机构根据这些规定,通过现场的和非现场的监管方式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运营。
其风险较小,但保值风险一般高于审慎性监管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对待不同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同。从资金投资权力上来讲,审慎性监管是较宽松的,因为管理人享有充分的资产配置权。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它又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在发生投资失败时,资金管理人必须能够举证自己当时的决策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与审慎性监管相比较,严格限量对投资管理人在承担投资失败责任时比较有利;只要不违反预先规定的资产数量比例规定就可以免除承担投资损失的责任。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严格限制监督模式,而只有英国、美国、爱尔兰是采用的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这些国家采用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其资产组合中不动产投资均在50%以上,股票投资尤其居多。
从收益率上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不动产和股票投资收益率大于其他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倾向于风险较高,灵活性强的投资模式。采用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国家的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采用严格限量监管的。但这类投资组合的风险较大,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有效的制衡机制作为充分条件,否则基金的安全难以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方式及其实际效果
(一)当前社保基金运营的监管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模式。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并于200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内容进行了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它的优势是资产承担的风险有底线,但最大的缺陷是容易产生人风险,而人风险在公共产权资产管理框架尚没有形成合理制约或激励的投资。土壤上是最容易滋生的,也是最难根治的,这类风险常常表现为“道德风险”。
(二)基金运营现状
根据《暂行办法》,目前主要投资于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等。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社保基金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人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2000年我国建立起了全国保障基金理事会,对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部分进行统一投资运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社保基金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2所示。全国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1.48%,比同期累计通货膨胀率5.04%高出6个百分点,说明理事会较好地实现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投资创新与探索
这几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针对社保基金的运作展开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的探索和创新。2003年,开展了债券回购业务;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申购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股权投资,并且开通了上证50ETF直接投资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式的创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进入新的资本市场方面,2004年2月,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全国社保基金进行海外投资。这对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实行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严峻;其一是我国的养老保险起步晚,层次低,覆盖面窄;其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迅猛。据测算,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为20%左右,2010年达到30%,2032年达到50%,2045年将达到55%。从目前的投资收益来看,我国社保基金自我保值增值能力难以应对未来20年后的老龄和购买力风险。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监督机构有必要从制度供给方面考虑,转变现行的监管方式。
(一)资金增值是监管方式转变的内生要求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投资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社保基金来源有限,多半来自于财政拨款。如表3。假设财政支持可这样继续,对于要承担的2万多亿的转制成本,凹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历史成本很难甩掉,还会使财政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为资金创造一个合理的投资环境,让其实现自我保值增值。
(二)监管模式要与投资方式相适应
投资方式改变,要求其监管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两者相辅相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成立之初,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主要将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在这种投资方式下,选择严格限量监管是比较适宜的,其优点在于投资风险、委托风险及成本比较小。不过,随着基金积累规模扩大,应对未来老龄化危机的要求,选择更能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基金入市成为大势所趋。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入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这一投资方式的调整,要求监管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使监督方式向适合于社保基金发展的方向渐进。此外,国家对投资的范围有所扩大,开展了债券回购,股权投资,并原则上同意海外投资等一系列政策变化。这也就为我们的投资管理人提供了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制度前提。但这个前提还不完全,需要适合的监管方式与之配合,才可能达到基金保值增值预期的目标。
(三)化解“资产——负债”风险
社保基金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经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限量型的监管模式下,它们都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是“资产——负债”风险就成为了一种很难规避的风险。这种风险就变成了一种系统风险。也就是说,当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已知的,那么就能够购买合适的债券来抵消负债的影响,然而,假如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特别是由于工资、物价变化,资产价格上涨或人口因素等,那么固定收益工具或政府债券是一种拙劣的保值工具,不能化解社保基金的资产—负债风险。风险管理学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结论,那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告诉人们要用分散的办法去规避风险。这种规避方式正与审慎型监管方式相匹配。因此,转变监管方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四)理清产权
社保基金属于公共产权资产,划清产权界限,良好的制度供给才能充分发挥对投资管理人进行激励的作用。依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基金的“托管人”。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我们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从这里可以看出,基金理事会兼有基金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双重身份。两者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基金托管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好、流动性高;而投资管理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最大化。这样看来,“双重角色”必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所以这个机构应该进一步“专业化”。审慎型监管有利于这种产权的清晰划分,使得基金理事会真正成为基金托管人,专业的投资机构成为投资管理人。从而权责匹配,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大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五)提高竞争层次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没有—个适合的制度,市场经济只能是低效的,审慎型的监管方式实质是政府的一种新的制度供给。这种监管方式的转变,会引入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竞争,符合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要求。在严格限量监管条件下,基金投资管理人自由较小,没有资产—负债风险压力,也没有积极寻找基金增值的内在需求。他们只要按照比例投资就高枕无忧,盈亏对这些机构影响不大,缺乏逐利动力。而审慎型监管模式会打破这种“大锅饭”的情况,采用一种机制设计的方式将表现优秀的和低劣的基金投资者区分开来。使得它们有动力和压力尽可能的为基金保值增值。这样的话,保值增值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会有获得更多的资源;反之,可供投资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取消其投资管理人资格。
综述所述,社保基金所面对的风险呈多样化,不能完全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更不能依仗投资人或称为内部人的那部分人的自我约束来控制和化解。需要政府从制度上来考虑,从制度上来约束,为社保基金投资营运提供制度环境。通过上述分析,审慎型监管应该是比较适合今后社保基金保值与增值的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00-2004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EB/OL]
[3]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项怀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的几个问题[EB/OL]
关键词:社保基金;资格认定;决策监督;指标设计;清收监督
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佳增值,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政府管理的投资于政府债券的基金,由于过于强调安全性而使得实际投资收益率过低(在物价指数较高时甚至是负数);而社会保险基金对经济增长有独特的作用,即如果投资的体制与方向能有效地利用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现代金融手段,并适应市场经济原则,则能有效地配置资本资源,促进有效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已上升到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较高层次,这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的,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多样化投资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规避风险,尽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营运监督体系,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社保基金营运监督体系应包括营运机构资格认定、投资决策监督、营运监督主要指标设计、不良资产的清收监督等四大内容。
一、对营运机构资格的认定
我们认为,社会保险基金为了实现有效、安全增值,可以利用金融机构的行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来实现;而对营运机构的选择和资格认定(实行准入制度),就成了社会保险基金营运监督的首要问题。
1.托管金融机构的资格认定。承担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是法定的金融机构;(2)必须是连续三年来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和政策,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金融机构;(3)必须有连续三年来团结、廉洁、守法、奉公,能力强、富于开拓进取精神,深得群众信赖的领导班子;(4)总资产、净资产的规模必须连续三年来位居同类金融机构的前五名;(5)流动比率应连续三年来位居同类金融机构的前五名;(6)净资产收益率应连续三年来位居同类金融机构的前五名;(7)在金融机构资信等级中为AAA水平。
对全部符合上述条件的金融机构,确认其社会保险基金营运资格。准入后,可以设计将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基金委托其经营,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并要求其盈利水平要高于该托管机构前三年平均净资产盈利水平;在此基础上允许该托管机构按盈利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比如说5-8%),对社保基金营运增值部分实行免税优惠政策。同时,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应对营运机构密切跟踪,一旦发现其有违反金融法规行为,或有关准入指标下降至不合理程度,又没有合理解释时,应取消其营运资格。
2.按国际惯例组建社保基金公司。将社保基金的监管和营运分离,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专司社保基金的监管;社会保险基金公司专司社保基金的营运,承担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职能。社保基金按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规范性的组建和运作,将所托管的社保基金,在国债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上选择风险小且收益好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这种方式可以使社保基金的运作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监管和运作,使社保基金的管理运作体系更趋完善,更好地实现社保基金的运作目的,更大地发挥其社会保障的职能和效应。
二、投资决策监督
营运机构获准营运资格或社保基金公司组成后(可称为社会保险基金托管机构),必须运用现资组合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规范营运。在投资决策监督体制上,可考虑采取社保基金托管机构内部控制监督社保行政监管机构监督社保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三个层次的决策监督模式。
三个层次的投资决策监督既密切联系又各自分工,从监管的角度看,一个层次高于一个层次,这样构成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决策科学、规范的有机整体。
(一)社会保险基金托管机构的内部控制监督。在受托的金融机构或社保基金公司内,应建立风险控制决策系统:(1)建立以一级法人制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变分散、失控的决策系统为统一管理、集中控制、分级负责的决策系统;(2)建立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由个人专断或无人负责、推诿拖沓的决策系统,转向集中集体智慧、明确决策人责任的决策系统;(3)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对重大投资项目,组织有关专家论证,作出可行性分析。
(二)社会保险基金行政机构的监督。在社保行政主管机关内部,可成立基金投资决策监督管理机构,集中机构内有关专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研究制定投资决策的监督办法和策略,按国家社保基金管理的政策和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规定的投资方向以及审定的托管数额,协调各方因素,防范与控制各种风险因素,确保投资营运稳健。要注意,不同险种的保险基金应分开运作,因为险种不同,偿付准备亦不同,从而对时间的要求、操作周期以及相应的投资手段亦有所不同。
(三)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不仅行使对基金日常收支管理的监督,而且还要行使对基金营运投资决策的监督,因而是最高层次的投资决策的监督。概括地说,应着眼于从宏观经济、产业调整、改革趋势等大的方面去研究投资战略问题,要有大思想、大预见、大决策;应从经济运行的周期和趋势方面,从政策优势方面,从整体上去把握投资营运的方向。特别是要研究我国加入WTO之后投资环境变化的趋势,作短、中、长不同时期的综合各方面要求及变化的投资分析。基金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可以设计为:
1.确定投资方向。应根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政策和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趋势以及基金的积累量等情况来决定。笔者主张投资的重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存入商业银行。这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投资手段,可以根据存期长短、利率高低来选择最佳的存款组合。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保值增值。但随着银行风险相对集中,以及各家银行风险情况的不同,可以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评级情况来进行选择。如果通货膨胀、币值不稳定,这个投资手段则很难使基金保值增值。
(2)购买债券。重点购买本国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如公债、国库券等。此项投资有国家信誉作保证,风险度为零,而且收益率往往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其次可以考虑购买副省级城市以上的地方政府债券,如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债券等。此项投资有副省级以上的地方政府信誉作保证,风险度较低,但比国债略有风险,而且收益率一般也都与国债接近,亦高于同期银行存款。但是,对购买企业债券则要慎之又慎,因为在转轨时期,企业具备在市场经济中的适应能力有一个过程,经营的压力较大,风险也较大。笔者主张,近期可以不予考虑,但从长远来看,待条件成熟后,可慎重选择、适当考虑、严格控制。
(3)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也就是说主要进入深沪股票市场。这是风险最大,而且回报也可能最多的投资领域。由于上海、深圳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已接近1000家,各个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资本结构、市盈率差异很大,因此,如何确定投资方向和股票市场的投资组合,成为对投资者的管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和金融技巧应用能力的考验。受托营运社保基金的金融机构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较大程度上要看他们在资本市场中的运作情况。如果运作情况达不到良好状态,则可能被取消受托资格,不再允许其营运社保基金。
(4)投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国家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较小,有稳定的未来收入现金流,而且项目运行时间长,一般情况下回报率也较高。新加坡的公积金就大量投资机场、港口、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本的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也被委托投资于高速公路、住宅和农业等基础设施。
(5)其它方式的投资。除以上几类投资之外,如果有风险小、且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投资方式亦可考虑。比如说委托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安居房按揭贷款。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安全度与银行定期存款相同;二是有利于促进消费信贷,扩大内需;三是有利于增加百姓的社会福利保障,加强社会稳定;四是由于安居房按揭贷款质量很好,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优化,增加银行的收益和派生存款。又如,在经济稳定时期,亦可适当考虑不动产投资。由于不动产投资风险较大,周期较长,必须对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作出准确判断,在不动产价格远低于其价值时,运用少部分可长期积累的保险基金予以购入,立足长远投资。
2.根据社保基金行政监督机关调查了解的情况,审批有关金融机构申请托管社保基金的营运资格和托管社保基金的总量。
3.对受托管理社保基金的金融机构实行最高层次的监督,并对违规营运的单位和个人作出处罚决定。
三、社会保险基金营运监督主要指标的设计
社保基金具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我们在监督指标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社保基金偿付的需要,同时考虑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对基金营运监督指标的设计,没有先例可循,可按照考核资产状况的惯例,从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笔者提出以下设想,供同仁探讨:
1.备付金指标。备付金是指存于国有商业银行用于预备未来短期内支付需求的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险种基金之和的备付金指标,可设计为不低于前两个月的偿付额,用公式表述为:某险种备付金大于等于前第一个月偿付总额+前第二个月偿付总额。当然,银行存款的存期要科学安排。
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方向的监管指标。社保基金结存总额扣除各险种备付金之后,可以考虑参与投资营运。这里提到的几个概念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社会保险基金结存总额=历年各险种基金滚存结余额+当年征集收入-当年偿付支出+基金当年各项收益(当前主要是国债、存款等利息收入)。
可参与投资营运的社会保险基金数额=社会保险基金结存总额-各险种备付金。
对可参与投资营运的社保基金,可根据西方国家近百年的经验和我国目前经济走势、经济结构和金融风险的分布,来设计监管指标。建议考虑以下因素:
(1)债券比例。前面论述到,国债、副省级以上的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较小,特别是国债,风险度为零,其流通性仅次于银行存款,并随时可以到国债市场交易变现,且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笔者主张,可参与投资营运的社保基金购买债券的比例不应低于40%,而且绝大部分尽可能购买国债;在基金购买力超过国债供应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量购买副省级以上的地方政府债券。
(2)资本市场比例。购买股票有可能收益最高,如果决策准确,又赶上上涨行情,年盈利率翻番的情况也确实在中国股票市场出现过。但常言道“高风险、高回报”,这种可能出现的高回报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原投资总额市值损失80%以上的情况也同样在中国股票市场发生过。因此,根据保值、增值的原则,不可不为,亦不可胆大妄为;应贯彻审慎的原则,不管托管机构的金融技巧应用能力有多高,研究判断能力有多强,笔者主张在这方面的最高投资比例不宜超过30%。
(3)投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比例。前面对此进行了论述,但此类投资最大的问题是流通性较前类投资相对差一些。一旦遭遇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基金的保值、增值则有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建议在这方面的投资应控制在20%以内。
(4)其它方向的投资比例,建议按不超过10%的比例控制。
3.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监管指标。对社会保险基金备付金选择存放的商业银行以及基金投资营运的各类投资方向的风险监管,可以参考、借鉴、吸取《巴塞尔协议》中有关对世界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经验的做法。因为《巴塞尔协议》是人类对银行诞生几百年来风险监管经验教训划时代的高度总结,并从此制定了今后全球各国银行通用的风险监管标准;它不仅对银行本身,也对各行各业的风险监管极具启发性。其重点之一是资产风险的评级经验。我们可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分类建立风险等级制度,具体指标分述如下:
(1)银行存款资产风险度,建议按10%控制。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金属于全资国有,国务院授权经营,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风险,在这种意义上暂时可视同趋近于零。对其它商业银行风险的测评则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评级,并结合授信权重风险的比例来计算。
商业银行存款风险度=
其中:权重风险资产额为某类资产数额与该项资产的权重风险之乘积(下同)。
(2)债券资产风险度,建议按5%控制。其中,国债风险度为零,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债券风险度可以参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办法,即按20%来设计。
债券投资资产风险度=
(3)资本市场中股票资产风险度,这是最难计算准确的一项风险度。股票市场情况复杂,变化迅速,不仅受上市公司自身的总资产、净资产、资产负债率、产业结构、盈利水平、股票市值、市盈率等指标的影响,同时亦受国际、国内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及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是,经济运行总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要认真探讨、科学分析,就有可能科学地设计出不同上市公司的风险权重。建议此类资产风险度控制在36%以下。
股票投资资产风险度=
(4)基础设施投资资产风险度,建议控制在20%以下。对此类投资的每个项目,按照收益与风险相比较,收益大而风险小就多投资的原则,科学计算其投资,确定每个项目的风险权重。
基础设施投资资产风险度=
(5)其它投资资产风险度,建议控制在25%以下。
其它投资资产风险度=
(6)社会保险基金总资产风险度。如果以上五项风险监管指标能够得以落实,此项总资产风险度则可以控制在16%以内,也就是控制在较低水平之内,较好地维护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性。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险基金总资产风险度=
4.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收益率。原则上,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作,其资产收益率最低要达到3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或者3年期国债利率水平,使社保基金整体有效增值,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否则,就失去了营运增值的最初意义。当然,国家对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也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调整,而我们设计的这项监管指标则亦应随之调整。
四、不良资产清收监督
社保基金投资营运,必然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少量不良资产。因此,对风险资产实行清收监督,就成了社会保险基金化解风险因素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1.社保基金托管金融机构的清收工作
(1)建立统一协调、相互配套的不良资产清收体系。该体系由风险资产清收小组负责,聘请法律顾问及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对不良资产统一管理,具体组织协调和清收。
(2)建立严格、完善的诉讼时效管理制度。要将所有不良资产在一发生逾期时,就纳入诉讼管理中,建立诉讼时效管理台帐和档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上报关于不良资产追踪情况的报告。在准备转入法律程序时,要建立完整的诉讼档案,直到依法清收完毕后,再统一归档存放。
(3)建立清收岗位责任制。要将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责权,以此为据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2.社保基金行政主管部门的清收监督
1建立对托管机构社保基金不良资产量化考核的清收监管指标体系。包括不良资产清收率、已结案诉讼执行率、资金回收率等指标。
(2)对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给基金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的社保基金受托机构,要取消其受托资格。
(3)对形成坏帐的不良资产,应按一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及时核销。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比较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2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法律制度;内部控制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生命线,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社会保险法》在总则中明确要求“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一、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必要性
1.维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是政府强制或主导建立的专项资金,是保障广大群众的“养命钱”和“保命钱”。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权益,是加强基金监管的根本目的。由于种种原因,广大参保人员难以了解基金管理运营和资产质量的状况,无法直接参与并保护其切身利益,这使得监管机构代表参加保险人员,对基金经办管理和运营实行监督成为一种必然。
2.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这是基金监管的首要目标。我国巨额的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从征缴、支付、管理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具体投资运营的操作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基金规模越大,环节越多,风险点也越多。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基金实行严格的监管,以建立基金风险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保证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3.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从某种程度上讲,基金监管不仅是社会管理问题,而且是经济管理问题。通过对基金进行有效监管,不仅可以确保基金安全,同时还可以鼓励投资运营创新,有效运行社会保障基金,促进基金投资决策机构、经办机构和运营机构等建立良好的治理架构,逐步改善投资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合理配置基金资源,稳步提高投资效益,最终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4.健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按照党的十七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经办、监管运行机制,为社会保障体系保驾护航,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去年的全国社保基金审计中,国家审计署向社会公布了审计结果,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社会保障资金共17.39亿元;部分经办机构审核不严格,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待遇或报销费用共18.52亿元;部分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不正当利益,查出了6个省本级、75个市级和226个县的医疗机构等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病例、挂床住院、滥开药物、虚报人数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2.87亿元等,在此次审计中查出违法违纪案件线索132起,涉及300多人,从这次的审计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保基金监管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存在诸多隐患。
1.社保基金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
自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以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是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发现在社保基金监管方面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从而造成监管工作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比如在社保费征收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或不及时缴纳社保费的,社保征收机构没有强制措施来保证社保基金的足额、及时的收取,从而影响到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保基金的积累。
2.部分地方政府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重视不够
一方面,少数地方政府专门监督和内部监督较为薄弱,监管分散无序,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少数地方政府把社保基金当成了地方或部门资金,有的竟以会议纪要、备忘录等方式,公开挤占、挪用社保基金;少数地方政府将不缴、少缴社会保险基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有的自定政策降低缴费基数等,这些行为既侵害了参保人员的权利,又损害了职工参保的权利,他们没有从维护参保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把社保基金真正看成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养命钱”,没有真正尽到管理者的责任。
3.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薄弱
有的社保经办机构在管理规程、岗位责任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没有随着工作要求的变化、人员的变化等及时进行修订;在缴费基数的核定、调整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大额资金调剂、支付决策和报告制度等方面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规定;在最基础的内部控制层面,还存在如一人保管全部印章,出纳、会计业务分工不清,票据使用、保管、登记制度不规范等问题。
4.社保基金监督工作不到位
目前,社保基金的种类和规模的急剧扩大对基金监督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就拿江苏省来说,截止2011年底,全省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当期收入1855亿元,支出1337亿元,滚存结余2424亿元,收支余总量5616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仅仅依靠行政部门监督远远是不够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险监督体系,但是很多部门监督工作并没有真正履行相应的责任。
鉴于我国目前在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保障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应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化解,确保社保基金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防范基金管理风险,有效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把老百姓的“养命钱”收好、用好、管好,让群众放心。
三、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具有基本的共同特点,即有一整套完整、严格的社会保险监管法律制度。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具体的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来支撑,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制定一部更加完善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制度,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比如在社保费征收这方面,可以以税法的形式来收取社保基金,从而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保证了社保基金的来源。
2.加强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认识
作为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人员要经常向领导宣传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基金安全事关参保人员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管好是福,滥用是祸。也可以由政府监管部门牵头,定期开展一些社保基金监管方面的讲座,让领导参加,群众参与,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参与到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中去,保管好咱们老百姓的养命钱。
3.强化社保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社保基金监管部门要督促社保经办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组织指导社保经办机构按照2007年印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要求,认真梳理并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规范社保基金管理、支付和经办行为,切实维护社保基金的安全。
4.加强监督,保证社保基金落到实处
在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监督,才能保证社保基金落到实处。做好监督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大监督,定期组织执法检查,有计划地听取和审议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二是加强行政监督,也就是要加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社会监督,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监督,工会参与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投诉、举报监督。
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为了保证社保基金的资产质量,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保护公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邱泗华.浅析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神州, 2013(4):245
关键词:社保机构;社保管理;内控策略
社保在民生保障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工伤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出现,为了保障这部分人群的合法权益,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在政府中设置社会保障机构,保证这些人员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并且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具体的操作中,政府必须核实所有人群的收入情况,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消除不断扩大的贫富差,保证社会实现公平稳定发展。从内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保机构社保管理的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社保机构当中,社保管理是不可缺失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促使我国的社保机构社保管理工作,获得更大发展。
一、社保内控概念
社保内控是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落实的,必须严格按照社保法律法规执行,让社保政策能够贯彻执行下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社保内控可以保证社保基金不被挪用,也使得社保基金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可靠的保障,规避社保基金运用中出现的风险。对于社保部门经办的各种与社保有关的服务活动,必须要制定一系列更加科学合理的程序以及制度,使其能够获得更多发展。2019年,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保险全面覆盖。社保基金管理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提升社保基金管理水平,有效防控期间管理风险问题,是社保经办机构提升社会服务效益的必然选择。
二、社保机构内部控制的意义
首先,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也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而社保机构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政府部门,肩负着管理社保资金的重要责任,因此其内部控制的意义十分重大。只有基金的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人民权益才不会受到损害。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厘清社保机构的运作流程,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在保障社保资金运营安全的前提下,使得社会发展稳定有着可靠的保障。其次,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从社保机构社会功能来看,社保机构业务牵涉到了诸多领域的内容,随着我国社保资金数量的不断增加,更需要社保机构自身良性运转,只有把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来,才可以有效控制社保基金的运用风险,其管理工作才可以规范有序的展开,自身才会实现良性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很好的履行社保职能。最后,有利于保持社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我国政府对社保部门的财务数据定期展开审计,因此,社保机构只有在建立高效运行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清晰的梳理,并使得不同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国家的法规和政策才可以有效的得以落实,为政府落实社保措施提供可靠的信息参照,为国家做出正确的社会保障战略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社保经办机构社保管理实践
社保经办机构是一种典型的事业单位,目前,负责对全市的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中心财务部门来负责社保基金方面的社保管理和内控监督以及后勤服务的相关工作。
(一)财务人员组成及分工
目前财务部门主要是由会计以及出纳所组成的,会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编制会计报表,整理会计档案,而出纳主要是到账勾兑一些基金收缴财物以及业务交付单据和财务开票等相应的工作。
(二)社保管理关键环节
为了让社保基金安全有序的流动,财务部门必须优化相关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创新工作方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让社保财务管理规范的运行,同时相关的票据和印章制度也要同步建立起来,做到专人负责,与银行账户的定期对账要形成惯例,让存款的余额与账面数字相符。同时建立专门的业务负责部门,一旦遇到问题,立即展开核查,要做到业务与财务数据完全相符;第二,要建立专门的基金收缴结算窗口,保证财务开票和基金及时到账,尽量抽离财务勾兑操作,形成不相融的业务相互分离的局面;第三,基金支付要能够尽量对单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要让所有的支付单据都能够来源于信息业务系统,出纳必须对纸质单据进行严格的审核,确认不存在问题后再进行支付;第四,基金核算业务要实现一体化处理,让养老、工伤、失业这几个险种都可以在会计凭证从业务系统当中进行自动导入,全面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第五,基金的预决算。针对上一年的社保支出,结合本年度的相关政策,把完整的基金预算编制出来,同时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要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对社保基金实际年度支出要在年底行程明细,并且与上一年度进行对比,科学编制社保资金的决算报表。
四、社保经办机构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重业务轻财务现象
分管领导应对财务工作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财务管理的资源投入力度不大,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做好部门的财务凭证和报表。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不存在工作关系,在思想上重视业务,轻视财务工作,一旦企业的业务繁忙,就会简化财务工作操作流程,集中精力处理业务工作,这使得业务与财务数据之间很难实现有效的对接。
(二)业务财务一体化建设滞后
社保的基金需要根据险种来进行分账核算,目前主要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还有几套不同的基金财务账。而且需要使用几套不一样的ERP财务核算软件来进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核算的效率明显过于偏低。
(三)基金支付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第一,有一些业务在复核和审核的过程中较为形式化,在实际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因为人手比较紧缺等相关的原因,有一些支付业务比较缺少实质性复核和审核的环节;第二,出现了利用虚假的材料骗取社保基金的现象,因为这方面的法制宣传力度较小,一些参保人员被不法分子利用,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利用国家制度和具体操作中出现的漏洞,骗取社保资金。
(四)社保基金预算编制亟待完善
第一,编制手段的信息化程度难以提升,再进行社保基金编制预算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比较基础的数据都是通过手工来录入的,工作的效率难以提升,而数据在录入的过程当中也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第二,基础的数据质量难以提升,业务部门因为对于预算编制的工作重视度不足,在对社保基金进行预算数据测算的时候,相对较为随意,测算也不够科学,没有充分考虑到有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支出,这使得基础数据缺乏精确性,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五)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建立,其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参保人数出现了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使得社保部门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是申社保方面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造成社保机构內部控制很难有效的全面落实。社会人际关系在我国社会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社保工作人员往往碍于人情关系,没有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这也使得社保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能健康的运行。所以下一步其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的落实已经迫在眉睫。
五、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社保管理建议
(一)强化基金安全意识,打造基金安全“防火墙”
第一,要让基金安全主体的责任得以强化。管理人员必须要增加自己责任人的意识,要能正确对待基金财务工作,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第二,加大社保基金有关的法制宣传力度,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尽量加大社区以及办事大厅等公共场合宣传法制工作的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起到警醒以及教育的作用;第三,要展开多种不同的基金安全警示教育,要尽量组织专业的财务人员和窗口经办的工作人员接触廉政教育。要能够以此作为警惕,始终坚持拒绝腐败的思想防线。
(二)强化基金收支审核,推进业务财务一体化建设
第一,需要提升大额费用的报销核查机制,目前的情况之下,要能够对于相关区域在一定额度之上的报销票据委托第三方的机构来核查;第二,要建立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之间单据交接的制度,防止出现支付的单据遗失的情况;第三,要推进一体化建设,要能够整合目前已有的系统,让所有的会计凭证都能够在业务系统上自动导入。
(三)强化社保经办模式创新,抓好财务数据来源关
充分整合现有的经办资源,尽量优化社保基金的业务流程,在办理过程中做到三险合一。也就是把社保经办的流程细化为不同的环节,对部分险种实施分段管理,各个环节都要经历初审和复审的过程,从而在分工运行管理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让部门内部相互横向和业务不同环节的纵向之间可以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保证财务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四)强化社保基金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约束力
提升各个部门对于社保基金预算编制方面的重视度,要建立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机制,同时也要及时进行改进,要构建社保基金预算编制的系统要和业务信息系统等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并且无缝对接,制定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把预算指标能够纳入到年度考核当中去,始终坚持奖惩分明。
(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社保机构的内部审计应当由财务员与业务人员共同实施,对社保机构内部控制可以起到重要的监管作用,还可以对查内部控制的各项环节进行核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审计工作必须单独进行,这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才会有可靠的保障。不同地区的社保机构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有序的进行,就要对内部控制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并落实应对措施,并做好跟踪调查工作,使得社保机构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审计工作要做好,还可以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使得机构运营受到民众的监督,内外形成合力,把社保管理的水平全面的提升上去。
(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社保经办机构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把自己健全的内控机制系统的建立起来。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业务操作流程才可以实现较大的优化,不同岗位的职责才可以进一步的明确,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追责,使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机构内部各个岗位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和制衡,不公业务环节也是这样,员工要有效处理各项业务,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使得每一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要把工作效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建立自己的业务内部网络,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系统操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系统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经办机构实行年度内控工作评价,针对评价结果修订内控制度,并调整业务流程,对社保基金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最终使得社保机构内部控制自动化管理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保机构应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这会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有利于提高社保机构的社会服务质量。在内控视角之下,我国目前的社保机构在进行社保管理的过程当中,其工作模式发生了极其巨大的改革,在我国的社保机构当中,社保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了解,并且找到相关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促使社保机构在完成社保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获得一定的发展。社保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同时也要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在完成相关财务工作的过程当中,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从而促使我国社保管理工作能够获得更多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永峰.内控视角下的事业单位社保管理优化分析[J].财会学习,2020(30).
[2]李璐雪.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社保管理中问题的优化策略[J].消费导刊,2020,000(003):198.
[3]王英.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如何完善社保管理[J].财经界,2020,566(31):181-182.
一、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必要性
(一)社保基金存量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初余额为24428万元,年末余额为44912万元(其资金分布情况为:经办机构支出户银行存款13139万元,财政专户存款28405万元,暂付款563万元,债券投资3888万元)。从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的变化情况看,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并逐年在增加。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2001年度养老、失业基金决算情况》通报反映,嘉兴市本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15.1个月,高于全省9.9个月和全市13.4个月的水平。从市本级2001年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分析,在社会保险扩覆不开展的前提下,如果从2001年存量资金中留出15000万元作为2002年的收不抵支部分,留出投资国债和定期存款未到期部分10000万元,还有20000万元可以用于其他投资。
(二)社保基金增值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度利息收入774万元,年综合利率2.23%。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全淡出前,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走势预计在
三、五年内仍将维持现有水平,目前存货款利率差在加大。
(三)政府资金经营需要拓宽投资领域。目前,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投资性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并以贷款利率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则将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以银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按照现行存贷款三年期年利率进行测算,存款利率3.24%、贷款利率5.76%、差额2.52%,如按5亿元社会保障基金存款进行测算,年基金少收入利息1250万元。
(四)依法参保意识的提高和行政推动力度的加大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近年来,省市人大、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制意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基数三个不到位的状况正在加强或改善。社会保险参保扩覆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参保企业不到位的状况,使当年社会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使存量资金增加。这就有必要考虑社会保障的投资方向和较大限度增值的问题。
二、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中央政府而言,选择适宜的模式入市至关重要。从允许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市的国家看,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径为社会保障基金——基金公司——证券市场,即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基金公司,再通过基金公司投资于股市。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将社会保障基金拓宽投资领域,除按照规定安排好支出所需的资金和购买分配的国债以外,投资于地方政府承担最终兜底责任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投资方向可以确定为:市本级的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出资部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模式,在现行政策制度不作调整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中选择:
——委托贷款项目模式。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委托贷款制度规定,资金所有者将银行存款指定对象和项目,由商业银行根据规定手续与贷款方和委托方签订三方合同,并由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手续,按规定收取手续费,但不承担委托贷款资金风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从社保基盘管理本身来说,其资金反映在银行存款科目中,因而不违反国家现行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制度,同时有利于基金的增值;缺点是银行不承担风险,同时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
——直接投资项目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众多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中。选出发展潜力较大且稳定的项目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对象,由政府组织对项目的政府责任的论证。对于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责任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由市财政(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基金投资手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基金增值的同时节约了手续费;缺点是超越了国家现行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
——投资开放式基金模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按投资者要求买回的运作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收益高于国债和储蓄、低于股票;缺点是投资风险高于国债和储蓄,同时需支付手续费,而且国家至今末规定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模式比较,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模式较为合适。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息收入,同时又不违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三、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方式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领域,笔者分析是可行的。
——从政策角度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可能。(1)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其基金结余的投资方式除储蓄和购买债券外,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其回收期稍长但收益较稳定可靠,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社会效益。二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国内或国外股票,以获取股息收益或股票增值。三是投资于不动产及各类贷款,如抵押贷款、商业贷款、住房贷款、个人贷款等。(2)在我国,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规定,“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险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而在按照规定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后,剩余资金则存入银行。
综观上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按照风险和收益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储蓄、政府债券、基础设施、公司债券、股票和不动产。总的来看,各国对社会保障基余的投资营运都控制得非常严格。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是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投资方式,而对基础设施、股票、不动产和贷款等风险大的项目,有的国家是严格禁止的。不过,从一些国家的统计分析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开禁令。
——从投资对象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空间。“九五”期间,政府对本级范围内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形式,投入40多亿元兴建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十五”期间,还投入巨资兴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均将逐步到达还贷期和贷款期,而已经建成项目目前尚未具备还贷能力,需由政府财政给予支撑,待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启动,这些因素均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方向。
——按投资项目分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项目,可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增加较多的利息收入,如按照三年期存货款年利率计算,社会保障基金年利率可在目前2.52%的基础上提高到5.58%.如按3亿元资金量进行测算,年度利息收入可从存款的756万元提高到委托贷款的1674万元。
四、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确定投向。由市财政局按照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会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对文体、教育、交通、建设等部门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进行评估,选择提出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交市政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