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目标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优化 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21-01
“四种关系、五种优化”是我校程显栋校长提出的教学先进理念中,其中第一个优化就是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第一关,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线。教师应依据各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内涵
优化教学目标是有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多元、具体、明确、可测”的原则。所谓“科学”,就是要符合教材、参透教材,重点要突出,特点要鲜明,难点要攻克,并有一定的亮点;“多元”则是鼓励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可局限于本科教材的内容,也不可拘泥于参考书初设的目标,宜旁征博引,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并采用更多更为生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和“明确”则是体现在教学目标设置的细节上,目标共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质效?针对不同的学生,又应该有怎样的调整?这些都应在实施教学之前有具体、明确的设置;最后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可测”性,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也是为教学质效服务的,在完成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收获和感受如何?教学质效又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设置要经得起课后的检验和考查。
二、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按照以下三点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③教学要求必须是明确的。为了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老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备课标、备教材,还要认真备学生。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的。音乐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①情感态度价值观;②过程和方法;③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潜心研究教材内容,仔细研究学生现状,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目标的几个实例
本人在八年多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惑,也积极思考着解决的方法。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本人关于优化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思考。
实例一:在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歌曲《采茶舞曲》和《龙船调》。其教学目标原是:能够感受《采茶舞曲》、《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本人认为这个目标设置的不太合理。这两首歌曲都是中国地方民歌,分别是用江浙方言和湖北方言演唱的。这两种方言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歌曲演唱中也是妙趣横生的。但是教学目标中却让学生从头到尾当哑巴――只是感受和演哑剧而已。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大胆优化教学目标为:通过欣赏两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江南音乐风格及方言特色,并尝试学唱(片段)和表演。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方言非常好奇也很乐于学唱歌曲。在我的范唱和引导下,学生跟我互动表演,课堂非常活跃。于是这成为本人比较成功的一节研讨课。
在这个案例中,遵循了“科学、多元、具体、明确、可测”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优化。其一,行为主体是学生,让他们参与更多的活动,不再让他们当“哑巴”;其二,行为动词是具体的,他们说了、唱了、也演了,不仅从中体验到音乐风格,更感觉到快乐;其三,教学要求是明确的,学生学会歌曲中的几句方言和几句歌词,能与教师互动表演。
实例二:在第十五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第一课时的教材内容是歌曲《走进》,其教学目标原是:能够比较准确的用轻声演唱《走进》,并尽可能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本人认为这个教学目标也制定的不太合理。这是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结构为:引子+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结束句。歌曲的引子和前半部分均为散板,节奏自由、多切分音,且旋律极为高亢、宽广,具有高原山歌的特色,难度非常大;而后半部分则截然不同,旋律优美、情绪明朗、节奏感强、带舞蹈性,难度并不大;最后结束句与引子及前半部分相呼应,又是自由高亢,更有一个最高音的延长,难度极大。如此复杂的歌曲,就算音乐教师也未必能唱的好,更何况是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呢?而且,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载歌载舞,而在教学目标中却未体现歌曲的舞蹈性。因此,我把教学目标优化为:欣赏歌曲《走进》,学唱歌曲的后半部分,并体验藏族踢踏舞。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基本只能唱出歌曲后半部分,感觉不到压力也比较有兴趣。在我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藏族踢踏舞的一种基本舞步(教材中有这个课后作业,而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这个作业),这种舞步节奏感强,与歌曲的后半部分非常契合,学生在《走进》的音乐中载歌载舞,课堂非常活跃。
教学目标目标设置目标实施优化设计一、引言
教学是一种行为活动。教学目标是在这种活动前,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并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195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而加涅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将其分为五种,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体现教学内容,又要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连贯性、统一性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
英语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据可依:
(1)要以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置教学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指导研究以及情感态度的激发,使得语言课堂更加焕发生机、更具实践性和时代性。
(2)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设置要以高考考纲为基础,贯穿高考考点并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比如说: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D.If time permits,I may go to Shanghai with my friends.
A.Dont’t mention itB.It does’t matter.
C.Forget it.D.It depends.
这道高考题不但考查depend的用法,而且考查了词汇的语用。英语是一种语言运用工具,在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中,也需要学生掌握应试的能力。我们要把平时的语言教学和高考的应试能力相结合,这样才会对知识了如指掌,在课堂中做到信手拈来。
(3)英语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定位不同的目标。比如说,在听说课中,我们要培养听说策略、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听、说的过程,享受乐趣。而在读写课上,学生则要在获取信息、享受乐趣的基础上,体验语言的使用,培养语感,学习获取信息和组织信息的方法,发展读写策略,从而形成独立阅读、写作能力,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
(4)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材内容的研究,把三维目标课堂化,即把教材内容与三维目标相结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内容时代化和现实化,这样才会创设一个实际的语言运用语境、从而使课堂活跃。
(5)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只有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学习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就会觉得了然无趣。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归宿。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为基点,根据个体差异要有层次、有梯度,使每位学生都会有成功感和喜悦感,即学有所成。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
英语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去体现它的价值。如果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灵活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那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和生成就会相辅相成,就会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如果能够通过教学过程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环环相扣、由旧到新、由浅入深。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偏离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会低效、甚至是无效。总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设计的合理布局。
四、教学目标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始。它既要准确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或达到,又要确定目标达成度,从而获得调整目标的反馈信息。这些都要以已定的目标为基础。正是以目标为基础,客观地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步步完善。新课改下教学评价从教学目标的三个不同维度出发,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教学目标的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价。于是,教学目标的评价就变成了知识检测,分数也就成为他们的镣铐和枷锁,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如作弊。这种评价机制导致教学过程与结果相脱节、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相脱节。不仅局限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态度。新课改下,我们有学业水平测试,它是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一种量化考核,这种评价从客观上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摆脱了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逐步引入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从不同角度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信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用非智力因素来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结语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教学实践服务,同时教学实践要回归目标,通过教学目标的评价不断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红.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的探讨.云南教育,2001,(24).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应该在突出课程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能够为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引导和生成促进作用。优化设计教学目标对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产生如下的积极意义:(1)体现课程教学的整体要求,便于学生学习运用。(2)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学生语言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一、突出知识要点目标设计,积累语言表达内涵
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首先体现在知识要点的呈现上,即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对语言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来确定相应的目标结构。在知识目标要点设计中,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要求来进行优化组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围绕课程知识目标要求,优化结构体系整体运用。注重目标的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总结,让学生能够在通过基础性学习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有所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结构来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在呈现知识目标过程中,应该围绕重点和难点,注重基础知识的整体呈现和有机联系,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总结和概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知识要点目标优化设计中,应该体现全面性和层次性,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坚实学习基础来予以综合学习运用。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中7B Unit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中,可就文章表达主题大意和重点词汇短语的理解等方面来设计相应的知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语言学习方法来概括文章的表达主题外,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houses in the world?”中的表达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运用,能够就love to do something、get into…share something with someone等词汇的表达内涵进行理解记忆,以此来加深学习运用。
二、强化技能运用目标设计,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目标之后,更应该学会去理解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况,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设计合理的技能学习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对这些技能目标的优化设计,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切实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感悟和学习体验。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注重技能目标的适用性,要求学生能够在通晓词汇短语使用范围和规则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使用的方法。同时,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使用提供必要的平台空间,尤其要注意突出技能目标的多元化使用实践意义,鼓励学生能够从目标的引导中不断地进行反复运用,以此来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水平。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进行优化设计,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Welcome to the unit”时,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Eddie和Hobo之间的对话来帮助学生了解介词的使用特点。在此基础上,可就一般将来时态的使用方法予以讲解。同时,教师可通过深入引导学生能够就“will”、“shall”、“be going to do something”等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正确运用,以此来增强学生语言技能的使用能力。
三、升华情感态度目标设计,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学生的语言学习情感目标是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升华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这种目标能够在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和使用激情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情感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这也是学科人文化教学的特点。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设计丰富情感目标,应该最体现“主体性”和“生成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所得和学习思考,鼓励学生能够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探寻其中的精神灵魂。这些情感目标的设计,应该依据文本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悟学习能力。以这样的形式来注意情感目标的设计,能够让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得到体现,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技能的发展。教师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激情,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语言学习运用能力,满足他们的学习世界观和情感价值观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设计好教学目标,对于优化教学结构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优化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在依据学生学习基础和潜能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安排,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王颖梅.优化设计教学,实现高效课堂[J].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提高;效率
一、目前的教学活动目标不合理
1.目标大、虚、空
首先是把学段目标当成单科目标,如“培养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而“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和人物优秀的精神品质”“体会人物的感情”等太虚。教学目标的大、虚使学生感觉教学活动的空洞。
2.目标不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学习的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有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内心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制订目标时,往往不全面、不到位。
3.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混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展示,而达到的一种行为变化的结果。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4.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
学校的主人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没有认清教学目标主体,因而教学目标也含糊不清。
二、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目标不能流于口头行动,要落实于行动,要在教学流程中加强科学管理。以下是笔者归纳出的一些切实性的办法:
1.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三大目标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教学的三大目标即重点目标、基础目标和一般目标,只有紧紧把握三大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重点目标是中心目标,如果没有把握重点目标,教学活动也将失去重心。基础目标是研究课后习题,明确选题,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一般目标是老师根据教材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有针对性地制订学生的一般目标。重点目标、基础目标与一般目标三者的关系如同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只有三大目标相得益彰,互相依存,才能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三大目标的关系,才能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合理分配课时,制订小目标
有了三大目标,就必须制订小目标,而小目标的制订就是合理分配课时。一堂课应该讲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又是重点,在课堂上学生又必须掌握哪些内容,课后又是怎样的安排,这些都是小目标。所以合理分配课时,制订好小目标,教学活动才能循序渐进,学生才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三大目标要分课时解决,应试教育是超负荷教育,是不科学的教育,有悖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注重反馈,注重教育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而教学活动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接受,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制订完善的教学目标。反馈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学生学习效应显示,由学生主动向老师反映;二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等到反馈评价。反馈要注重三点:(1)在反馈前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反馈时要合理安排,不可因小失大;(2)得到反馈信息,要及时调整,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3)反馈是检验教学计划合理与否的重要因素,不仅要老师积极参与,更要得到学生的支持。
三、优化教学目标的原则
1.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性
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的胡乱制订,它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再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总目标,然后深入研究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只有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2.大目标与小目标的相关性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我们只有一步步实现小目标,大目标才能离我们越来越近,而小目标也是为大目标做铺垫。教学活动亦是如此,大目标靠小目标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统一,这是目标整体教学的原则。假如大目标是大海,那小目标就是汇入大海的小溪,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教学的大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知道围绕什么来进行,会显得杂乱无章。只有大目标,没有每部分的小目标,教学活动会显得空洞。只有把握好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教学活动才能有条不紊,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传递的知识越多,学生吸收得越多,而是与效率有关。而教学活动的效率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也会杂乱无章,更没有效率可言,所以优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
实际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没有清楚的认知,使得教学活动与预期效果偏差,或违背教学活动的宗旨,教学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日益增强。所以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保证,增强效率的动力。优化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教材研究透彻,把握三大目标的关系;其次是小目标的制订,大目标是小目标一步一步实现的;最后是反馈信息,只有不断地反馈,才能不断地完善,而反馈的参与不仅是老师,更要学生的支持。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谷秀娥.科学课程目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
[2]蔡建东.高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01.
这一理论其实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对扭转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可新课标硬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一个目标,把品德目标具体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新增加了“过程和方法”目标。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一个目标,似乎无可非议。而把过程和方法列为一个目标,就令人费解了。从概念上讲,《现代汉语词典》对“过程”的解释是“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对“目标”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可见,过程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目标,而只能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如果把过程当作目标,那还有什么过程可言?那目标又将如何解释?这不就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吗?至于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法即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找到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其实就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方法实际上就是能力。
就拿简单的识字教学来说吧。假定某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两个汉字,目标定为会写、会认、会用。这第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字型(怎么写)、字音(怎么读)、字义(怎么解释),甚至还可以举例造句教学生怎么用。这就是我们所批判的直接给学生问题答案的重结果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对这两个字是否达到了“三会”,还是个未知数,教学目标未必实现。这第二种方式教师可以写下字型,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型看怎么写,经过查字典看怎么读,再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所谓的重过程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对这两个字是否达到了“三会”,也是个未知数,教学目标也未必实现。这个例子说明: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给予学生的问题答案(结果)与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结果或效果)是两个概念,不得混淆。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绝不能把教学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手段也当作教学目标,否则,势必会喧宾夺主,淡化了最终的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果即教学效果也就是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看重,而且必须看重。正是因为看重了这个结果,人们才想方设法去实现它。于是便有了百花争艳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涌现。所以,说到底,过程和方法目标充其量只能算做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途径而已,绝不能当作目标来看待。而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正是把具体的教学问题中的结论(结果)和教学的意图和目的(目标)给混淆了。如运动员参加训练,其目标就是提高运动能力,参加比赛最终拿到奖牌和名次。试想,不看重奖牌和名次的教练是称职的教练吗?不看重奖牌和名次的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吗?而且,运动员和教练正是看重了奖牌和名次这个目标,才想方设法拼命去实现它。所以,我们说“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然后由教师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补救的教学新模式。实施目标教学时,师生的一切活动都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目标展开,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而齐心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施目标教学的优越性
(一)目标教学策略使教师上课有侧重,增强重点性
实施目标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对本节课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提前进行预设,哪些知识需要重点讲解,哪些知识需要着重突破,哪些知识属于疑点需要释疑解惑,哪些地方学生已经掌握,可以一带而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了这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所侧重,才能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进行,从而真正做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释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目标教学策略使学生听课有目标,增强针对性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实施目标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提升的能力,要达成的效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方向,听课自然就提高效率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掌控着目标的达成情况,当遇到学生走神的情况,就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提示,让学生迅速回到课堂的现场中来,不至于想得过远,以至于思路跟不上总体的节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总体的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目标教学策略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策略的前提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和统帅,教师在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同时又是学生学的目标,二者是统一的。课堂教学要带着这些目标出发,还要时时检测这些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要落实到这些教学目标上来。因此说,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策略的前提。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呢?那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两个吃透。一要吃透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由教育专家编写的,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要培养的能力,课堂最终所要实现的效果。二要吃透学生。教师要对学生情况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对哪些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接受这些知识学生会在思维上遇到哪些障碍等等。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群体情况,又要关注不同个体的学生,争取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在预定了科学的教学目标后,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知晓,实施学案教学就是对落实这一目标的有益尝试,课前教师制定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预习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成目标。
(二)有效实施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策略的关键
目标真正落实才是关键。因此,在实施目标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预定目标的有效落实,否则,目标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落实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这需要我们教学双方必须对应目标点,对应目标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师生互动等等,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学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习,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和指引作用,使得教学过程沿着这一目标顺利前进。在实施目标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充分的自学,凡是学生能靠自己的能力在自学中完成的任务,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一带而过,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用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处理上,这样有助于整体目标的达成,从而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结语
一、对目标叙写的理解
目标叙写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叙述和描写,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新课程目标叙写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叙写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而不应是教师。所以,规范的教学目标表述开头应该是“学生可以……”、“学生能……”一类,而不应是“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等。行为动词是用来表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列出、说出、辨别、比较、指明等动词。行为条件是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的条件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同样的行为,有无行为条件,其教学目标水平迥然不同。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根据以上对目标叙写四要素的分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目标叙写如下:学生(行为主体)能够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行为条件),说出(行为动词)至少三种以上的组合投资方式(表现程度)。
二、目标叙写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为例,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目标叙写。按照以前的写法我们将这样叙写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3.懂得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使学生树立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现在看来这些目标显然不切合当今的教学,那它存在什么问题呢?该如何修正呢?接下来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让学生……”、“向学生……”、“使学生……”等;其次,目标中出现的一些“理解”、“懂得”等都属于表示内部心理状态的动词,比较笼统、模糊,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是很难知道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差;再次,目标叙写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基本没有体现。针对这些情况,经研究作了如下修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列举日常消费行为,找出各种消费心理,并判断它们是否可取。
2.学生能通过对某些消费行为的分析,转变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消费意识。
3.联系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说一说“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消费原则,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从而提高参与实际经济生活的水平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说出做理智消费者要践行的原则,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并作出合理的选择,从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这样叙写目标,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叙写,不仅行为主体变成学生,而且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我是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的,其中“列举”、“分析”、“判断”、“找出”这几个词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叙写得非常清楚。
2.“理解”、“掌握”都是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难以观察和测量,而通过“列举”、“判断”、“说一说”等行为动词,可以使目标具体化,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用内部心理特征表述目标的抽象性、模糊性,又防止了行为目标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3.与传统的目标相比,这里多了“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某些消费行为的分析”、“根据消费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等,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避免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提高课堂效率。
4.体验性目标往往是无形、难以直接观察、不易测量的抽象目标,一般用一些“过程性”动词表述结果,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如:“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从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三、在目标叙写中成长
以上目标叙写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和有较少教学目标理论支撑的老教师来说都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要真正体会教学目标理论的内涵,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还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对目标叙写的行动研究中,个人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从表面上看,目标叙写实现了行为主体由教师到学生这一形式上的转变,实际上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然而,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情况来看,教学中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德育。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本转变,教学中倾向于知识的传授。目标叙写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关注“知识”一维目标,更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不仅关注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只有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并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才能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讲了些什么,以“教师”的身份解读文本想让学生学些什么,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么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然后,借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了,下一步的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也就明确了,进而达到用教材教、优化教学内容目的。
(三)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服务学生需求。
关键词:中职 德育 三维目标 有效教学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德育课堂有效性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中国的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优质生源都流向重点中学,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意志品质较低、学习能力不高、行为习惯不良、家庭困难等等诸多问题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学生的思想僵化,精神世界困乏,甚至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扭曲变形,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现在的教材版本也不太适合社会新环境下的德育教学。据笔者了解,有些职业学校所用教材和职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切合度不够好,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提高上去。以上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改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德育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深深的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教学法。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如下。
二、从三维目标角度分析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德育课堂是否有效,绝不是学生通过考核这么简单,粗浅。而应该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并能运用于人生指导,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地适应社会,贡献社会。
当前,职业中专德育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现象是三维目标虚化的问题:一是有的教师制定教案,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使得教学目标的制定仅流于形式;二是德育课堂教学目标执行过死,机械地展开教学,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于是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三维目标的落实也成为了一句空话;三是有的教师不能全面准确的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不关注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将三维目标人为地割裂分开,导致教学目标零乱、没有整体感,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三、从三维目标角度突破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有效教学难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德育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三维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三维目标的设计要明确设计的科学依据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在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单元目标的前提条件下,以学生发展需要、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指学生有关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中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薄弱,多数学生在道德、法制、人文教育等方面很缺乏,直接导致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指学生的现状与现时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上。中职学生自我职业道德和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是德育课的课堂教学。
(二)三维目标的设计也需“从实际出发”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和原有学习基础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整合三维目标的关系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一张网,网的经线是认知目标,网的纬线是运用目标,经纬线的连接点是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是基础。运用目标是认知目标的抽象和内化,学习应学以致用,运用于人生实践当中。认知目标和运用目标是情感目标的依托,情感目标是认知目标和运用目标的积淀和升华。知识的习得和学以致用会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从而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好学、学好。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目标设计依据、探究目标差异性、整合三维目标关系、正视目标预设与生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目标依据明确,给目标差异性探究提供设计理论基础,目标差异性的准确设计,有利于整合三维目标关系。三维目标关系清晰,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课堂气氛会浓郁融洽,学生学习会兴致高涨,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最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明. 中专德育课改革之我见. 《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2期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中多种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都应围绕教学目标逐一落实。为了使教学过程更有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设计的“标准”,即新版音乐课标中对音乐教学的总体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音乐课要“听音乐”。不论是唱歌课、欣赏课,还是综合课,提倡的都是从“听音乐”开始,将“听音乐”作为各个环节的衔接,直至在“听音乐”中结束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地聆听,就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这样音乐课不会再演变为“语文课”,因为学生在聆听音乐、体会旋律起伏、了解乐句划分、比较创作手法中感受作品的艺术和文学魅力;不会再演变为“历史课”,因为学生在跳跃的节奏中、变换的速度中、色彩纷呈的调式中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更不会再变为“数学课”,因为学生在丰富的音响中、交织的和声里、美好的情感体验中认识乐谱、唱准音高、分析曲式和理解调性。
音乐课要“全参与”。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节、实践活动都应“面向全体”,同时在课堂实施中强调“全参与”。同时,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可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择其潜能而开发之,择其特长而培养之,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音乐课要“有审美”。音乐新课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有审美”,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寻求“立意美”,让作品蕴含的寓意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染他们的心灵;在课堂起始的导入中创设“情境美”,借助环境的力量,使学生置身在美的情境中,让美好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由心而生;在歌声中品味“音韵美”,指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恰当处理速度、力度,科学用声,准确歌唱;在选择作品时除了把握“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以外,还要关注四点,即作品应该优秀、经典、典型、简单。
有效分析学生学情
要关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分析清楚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已知是哪些,有哪些属于未知却又是应知应会的。
请看这样的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们在音乐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积淀都不是很深,对音乐相关知识也是了解甚少,器乐、声乐等方面更是没有基础,尤其现在的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知道的不多。”这段表述中的“积淀不深”“了解甚少”“知道的不多”都过于简单。应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说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是什么,已掌握的技能有哪些,且程度如何。
将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有效的学生情况分析能够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助力器”。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分析呢?一节课题为“《京腔京韵自多情》――初中三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情况分析是这样的:“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的《曲艺学习调查问卷》中显示:1.1%的学生听过、看过京韵大鼓或其他北京地区的曲艺;2.9%的学生知道骆玉笙;3.1%的学生知道《四世同堂》这部作品;4.1%的学生比较喜欢北京地区的曲艺音乐;5.9%的学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以上数据说明,受外来文化、媒体传播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少年对身边传统的说唱艺术少有接触,缺乏了解和关注,因此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不浓厚,针对此现状,教师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授,有必要对传统说唱艺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加以引导。”不难看出,教师充分结合了课题内容,揭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真实、有效的学生情况分析。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这样的等式关系: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目标=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做的程度。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以及做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组成目标的核心成分。制定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本目标,是教学目标制定的最高境界。
目标要具备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如这样的表述:“感受聆听音乐作品,对小步舞曲产生兴趣,感受歌曲与原作所体现出的不同音乐情感,并被作品欢快的情绪所感染。”教师用了“产生兴趣”“感受不同音乐情感”和“被……情绪所感染”的层进表述方式,不仅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切实可行,易于实现。
目标要避免单调性和盲目性。在目标中反映出的教学内容要既是学生能够完成的,又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美好生活的情感的体验,又有对学生已有技能的检测和继续提高的新要求,并始终遵循从三个维度的不同层面确立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避免目标走向单调。
目标确立要关注学生主体,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目标。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实际确立目标。只要在目标中的情感体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分别体现由浅入深的过渡性和层次性,就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量”出教材和学生的“体”――认真、有效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裁”出高效、优质的“衣”――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在有实效性的基础上,更具有创新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内涵。
专家点评
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直门中学的课程体现了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整体设计课程,一体化实施,并使课程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提升。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引进输出等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