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产品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食品;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180-02
一、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正在由传统的吃饱发展为现在的吃出质量、吃的健康,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绿色食品因其优良的品质、较高的安全系数,正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8 316家,产品达到20 586个。然而,由于绿色食品认证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经验和能力不够,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频繁出现问题,导致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提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综合实力,对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
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质量运行的中枢系统,贯穿企业生产的全程,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的生产管理没有紧密的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的企业为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者应对检查的需要,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文件,致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流于形式。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绿色食品标准不是单一的产品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包装及贮运标准。绿色食品的质量取决于整个标准体系的执行情况,在实际生产中,部分生产企业无视产品质量的要求,脱离标准生产或者未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导致出现在餐桌上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
(二)企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某些生产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只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导致绿色食品质量日益下降,致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质量产生质疑,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导致产品滞销积压,生产经营陷于困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卫生意识差、技术水平低,在企业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在生产中操作不规范,卫生质量尚且无法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更加难以保证。
(三)部分企业重认证轻管理
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认证初期能够较好的按照绿色食品认证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实行全程质量监督,而一旦通过审核,其自觉性逐步下降,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由于缺少及时的跟踪监测与检查,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产品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造成绿色食品质量下降,导致绿色食品受到质疑。同时,绿色食品认证过有效期为3年,部分企业为获取眼前的利润,在认证过期以后未进行续展而继续使用过期标志,导致企业信誉受损,并造成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消费者难以鉴别产品的真伪,进而损害了真正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
绿色食品在申报过程中,需要由有资质的省级检测机构对产地的水、土、气以及产品的品质、加工工艺、包装、运输等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获得认证。因此,绿色食品的申报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且申报周期较长,如此高的前期投入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同时,由于检验设备价格不菲,大多数企业难以建立自身的检验机构,无法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及时的检验,送至省级检验机构需要花费较长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很多产品具有较强的即时效应,生产与检验相脱节,既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也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三、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品质的对策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
高效率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是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设计理念无从体现,技术路线无法落实,生产标准化无从谈起,产品质量控制无法保证。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文件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者要正确认识质量管理文件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符合企业运行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且以企业固定的制度在整个公司实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在运行过程中要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对各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2.严格按要求组织生产
绿色食品质量是由一系列的标准共同构成的,只有保证每个标准都切实落到实处,才能使绿色食品顺利的走向餐桌,因此,要加强对检查员、监管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保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二)推进绿色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企业失信违法行为,导致绿色食品质量下降,严重所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为营造一个遵守规则、坚守承诺的市场环境,迫切需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1.强化法制引导
提高相关企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知法懂法、敬畏法律,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
2.加强道德自律
绿色食品安全是良心工程,作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必须尊重自己的品牌,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通过诚实守信的合法经营促进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认证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管能力,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1.加大对绿色食品监督抽检频次
加大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淘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2]对于监督抽样不合格的产品,要责令生产企业进行召回,销售单位进行下架处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进行处罚。
2.加强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
认证机构要加强对通过认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充分利用年检的机制,通过查看企业相关生产记录,详细比对相关记录的匹配性,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详细核查,提高年检的质量;同时,通过“飞行检查模式”,采取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切实提高检查的质量,保证企业持续保持获证条件。
3.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绿标的违法行为
绿色食品标识是绿色食品的身份证,在实践中要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过期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行为,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及时查处假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提高与完善检测能力
检测能力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的重要基石。大力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测能力,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检验设备通常需要较高的成本,是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要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上做适当倾斜,要通过减税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鼓励企业投入建设相关的检验设施,同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技术基地,鼓励他们研究和开发快速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效率,以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
2.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力,应遵循国家政策,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促进绿色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企业加强自身检测能力的提升
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检测能力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检测人员的素质,利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水平,并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检测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论文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环境竞争力
在“绿色经济”时代,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问题也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管理费用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实施环境保护将给产业竞争力带来积极影响。其代表性的理论为“波特假说”(Porter 1991;Porter 和Van der Linder 1995)。该理论认为,实施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从短期来看确实会使企业的成本有所提高。但从长期来看,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理论基础:波特的“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四个关键因素决定。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成棱形状,似钻石,因而被称为“钻石理论”。另外,机遇和政府力量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要素条件——产业竞争力
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初级要素主要指自然资源、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主要包括高科技、通讯基础设施及熟练劳动力等。环境规制也将通过对不同要素条件的影响,从而影响产业竞争力。
首先,环境规制对初级要素价格产生的影响。环境收费措施,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对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排污收费政策对物价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进行测算,发现总体上排污收费对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影响力度不大。然而,随着排污收费力度的加大,这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显现。
其次,环境规制对促进环保设备、清洁技术等高级要素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产业部门要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就必须要依靠相关的环保设备和清洁技术。环境规制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形成了推动环保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从而为产业部门实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环境规制——需求条件——产业竞争力
波特理论认为国内需求状况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如果一国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那么这个国家在此产品市场上将占优势;其次,如果一国消费者是成熟而挑剔的话,则会促使本国企业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1]。
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将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引导消费者更多地关注绿色产品,带动了“绿色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绿色消费总量己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一15%的速度增长。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率相当高。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 98%。这表明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2003年初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表明,大约85%的瑞典人、94%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
“绿色需求”的出现,无疑给“绿色产品”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环境规制政策,有可能带动国内“绿色需求”的出现,从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环境规制——企业——产业竞争力
企业,作为产业的基础,其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产业整体的竞争力。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必须投入额外的人力和物力,需要部分或全部改变生产的工艺流程,或者需要更新或购置新的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假如企业没能遵守环境政策的规定,则必须承担相应环境损失赔付(如交纳排污费),所有这些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意味着竞争力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次,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环境保护对企业的成本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而正是这种压力,成为了一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一些企业将主动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增加企业R&D投入,从而促进企业环保技术的创新,这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冰箱行业就是十分成功的例子。1993年因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影响,中国冰箱年出口量由原来的40万台下降到20万台,后来经过中国冰箱行业的努力,调整了产品结构,结果随着无氟冰箱的研制和投产,1997年中国冰箱出口达到130万台,2000年出口达到180万台,我国也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冰箱生产大国。
同时,环境规制带动了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成为企业新的产品差异化战略。环境规制的实施,使一些企业认识到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重要性。在当今“绿色是金”的社会里,消费者普遍关注产品是否为“绿色产品”。也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生产具有“绿色”性质的产品的企业,更容易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因此,“绿色经营”理念,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产品差异化战略。
(四)环境规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业竞争力
环境规制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一些重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对其影响较大,如煤炭、石油加工、金属冶炼等。而环境规制政策对一些如纺织、服装、食品和农业等轻污染产业,则影响较小。同时,环境规制也会促进如环保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同,如果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是环境敏感型产业,受到了环境规制的影响,那么其下游产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某产业的上游产业是环保型产业,那么就可以为其下游企业提供清洁型的原料、生产设备等,为下游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五)环境规制——机遇——产业竞争力
环境规制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环境规制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环境规制的实施所唤起的一种“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人们更多关注“绿色消费”,也认为“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为遵守环境标准、主动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一些国家实施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标志成为了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就有可能进入绿色产品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青岛海尔集团生产的无氟冰箱率先获得欧盟绿色标志后,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山东济南小鸭集团生产的“小鸭牌”洗衣机获得欧盟“CE”认证后,年订货量由 5 万美元猛增到1650 万美元;青岛海信华彩系列绿色环保电视、绿色变频空调、绿色安全电脑等先声夺人的相继推出,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证书后,引起了轰动性市场效应。
(六)环境规制——相关政策——产业竞争力
环境政策的实施,反过来会影响到政府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如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项目和企业,不予贷款,并收回已发贷款;限制某些行业的贷款;支持环保产业等。这些金融信贷政策的实施,无疑会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产业环境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积极或消极,而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影响”。也就是说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之间不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只要方法得当,两者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要实现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的协调,达到“双赢”,就必须提高产业的环境竞争力。
(一)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环保产业可以同时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因此,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如金融信贷政策方面,可以给予环保产业信贷方面更多的优惠等。其次,企业要认识到环保产业这一广阔的市场,更多地关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二)促进企业更新观念
面对环境规制,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一些企业认为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经营绩效,从而采取了“消极的反应模式”。表现在企业采取环境管理的措施目的仅在于满足环境规制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规制,就不会主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一些企业却能够认识到:环境规制虽然会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一定的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它也是企业借以提高经济绩效,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这些企业善于捕捉机会,把环境与经营目标进行最佳融合,不把环境规制看作为约束而看作为机遇。主动地将环境规制给企业形成的环境成本压力,转化为动力,生产出符合绿色消费观念的环保产品,在博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了市场份额。
关键词:绿色 贸易 壁垒 原因 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
一、绿色贸易壁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Green Barriers,简称GBS),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二、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1、国际方面
(1)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同时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被不断发现提出,人类要求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然的选择,绿色壁垒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使绿色壁垒形成成为可能。目前绿色壁垒的形成多数是因为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以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制定并强制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发达国家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通常是从本国的经济技术情况出发,从不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及贫穷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及贫穷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很难达到其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而遭遇绿色壁垒。
(3)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使得部分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成员,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胜,往往有意利用绿色壁垒作为竞争手段。
(4)发达国家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中污染型产业比例较高,从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加剧了遭遇绿色壁垒造成的损失。
2、国内方面
(1)国内社会、企业环保意识差,多数企业环保管理不规范,缺乏绿色经济观念,认证意识不高。社会环保意识差,绿色消费市场混乱;企业环保管理不规范,在产品研发阶段、投人生产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很少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企业环保投人比重不足;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了解不够,对绿色壁垒方面的动态信息掌握和分析消化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提高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
(2)我国经济技术落后,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国内技术标准法规体系不完善,标准技术法规与国家上的标准技术法规相比过低,制定的周围相对过长,客观上不利于督促引导企业积极的突破绿色壁垒。同时,国内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企业环保工作要求少,环境保护普遍未能与经济利益挂钩,现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和会计法规未将环境成本纳人核算范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导致环境成本外部化,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利于应对绿色壁垒。另外,部分产业特别是农、牧业分散化,未形成规模,致使统一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实施。
(3)国内绿色产业基础薄弱,对绿色产业倾斜力度不够,难以应对激烈竞争。我国绿色产业起步晚、产值少、技术含量低,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竞争的实力。
三、国内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1、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而绿色壁垒正顺应了这种趋势,可以说绿色壁垒的出现是国际贸易进步的体现。环保工作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应把环保工作纳人企业的经营决策机制,加大环保投人。
2、加大科研投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开拓绿色市场,提高绿色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绿色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联合业内企业和关联企业,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带动企业的绿色产业竞争能力,应对绿色壁垒。绿色消费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绿色产品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国内企业应加大绿色产品开发力度,并且从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就应引人绿色概念,将绿色思想作为指导,贯穿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全过程。
3、利用政府采购消除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现阶段,尽管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还没有签署《政府购协议》。因此,在政府采购时就可以实行国货优先的原则。政府应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制定政策优先采购通过了IS0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或具有其他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就必然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这将有效地提高中国产品整体的环保水平,扩大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贸易空间。同时,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4、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发达国家以外的国际市场,绕开绿色壁垒。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联合国际力量,充分利用国际协议中的相关条款,抵制不正当绿色壁垒。积极参与绿色壁垒争端的解决,合理利用WTO贸易协议,维护正当利益,抵制不正当绿色壁垒。
由于绿色发电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企业还在探索与绿色发电产业相配套的市场营销手段。现有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牵头鼓励电力用户参与绿色发电项目,由项目开发商和电力用户签订电力销售协议,实现绿色发电项目的正常运转。这一方式的出发点是鼓励电力用户自愿选购绿色电力,并由地方法规保证电力用户支付的费用能够用于发展绿色发电产业。
2开展绿色电力营销的策略
2.1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努力开展绿色发电产业各地方政府应制定绿色发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过去发展绿色发电产业只是满足本地企业的电力需求转变到实现国家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目标的战略高度上来。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电力产业。地方政府还应加强本地电力市场的调查工作,详细地调查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区域和电力市场需求后,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发电产业的科学规划。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地筹措绿色发电产业的项目开发启动资金。还要规划好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以及工程项目监管等项目准备工作,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电力产业。
2.2努力拓展绿色电力市场一方面,要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地把绿色发电企业生产的绿色电力输送到广大电力使用者手中。在可再生资源丰富,电力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电产业和电网建设应该同步进行,用绿色发电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去进一步推动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够形成发展绿色发电产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开拓绿色电力市场。国家应该重新制定电力产业政策,根据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储量,规定绿色电力生产配额(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地区总发电量的比重)和绿色电力销售配额(绿色电力占市场销售电力的比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绿色电力销售配额应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促使东部发达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购买绿色电力,达到拓展绿色电力市场的目标。我国也可以开展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绿色电力交易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绿色电力的“西电东输”工程。
2.3实现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绿色电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绿色发电企业不应该将目光紧盯着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优惠的扶持政策,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进步、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来进一步地降低绿色电力成本。绿色发电企业不仅要把绿色电力作为产品推向市场,更应该把供电服务作为产品来进行广泛地市场推荐,培育绿色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强烈的绿色电力品牌意识。通过对绿色电力产品的品牌推介,在电力用户心目中树立绿色发电企业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企业在广大消费者中的知名度。
3结论
【关键词】绿色食品 产业链 组织模式
1.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链组织模式
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坚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430万亩、实物总量2950万吨,实现产值10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7.3%和36%;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0个,比上年增长2.4%,经济总量、实物总量和种植面积等六项指标继续居全国之首。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31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有65家;完成加工量910万吨,加工产值435亿元,加工企业“绿色化率”达到52%,增加6个百分点。
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方式,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链可以概括为市场交易关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介+农户”型、一体化联接型四种组织模式,如表1.1所示。
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障碍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协同性差
在实践中,虽然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通过合同等契约关系联结为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行为主体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加之合同不规范,导致产业链各功能环节关系不稳定,而且产业链上利益主体多,各主体能力不匹配,成分构成复杂,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有机合作、协调。居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对上下游环节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导致产业链难以保障产品质量的匹配与协调。
2.2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达不到有效规模
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如加工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短缺、实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低,难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
2.3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销售环节力量薄弱
纵观产业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市场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大生产,小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黑龙江绿色食品独特的内在价值没有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二是专营销售网络不健全。三是品牌多而杂,没有形成合力。四是缺乏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流通企业。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多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开拓市场,普遍存在“入超难”的问题,90%的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销售,难以形成固定销售区域和规模优势。
2.4产业链组织创新所需的支持体系不健全
相关政策、法律、金融、信贷、信息、税收、科技等等支持体系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链组织创新。
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对策
3.1构建适宜的产业链组织模式
绿色食品要求从产地、种养、加工、包装、贮运的每一环节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因此,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管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使产业链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要使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同步协调运行,形成稳定的战略联盟,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构建合理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3.2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
没有产品规模形不成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优势和竞争力。一要扩大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规模。推进种植业优势产业带与标准化基地建设相结合,在做好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水产品、蔬菜、马铃薯、林果等特色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的创建工作,扩大生产规模,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安全原料。二要扩大加工生产规模。引导支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同时鼓励已认证的企业扩大认证数量,提高绿色食品产品的比重,扩大总量,夯实品牌基础。在扩大加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多出精品。
3.3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是带动和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动力,加强产业链终端市场的培育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一是抓紧在省外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展销中心。通过这些销售平台和宣传展示窗口,逐步形成具有辐射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二是在省内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精品专营示范店。统一形象、市场准入、许可销售,进一步探索新路,扩大影响,提升经营层次和水平,为实现连锁经营奠定基础。三是加快绿色食品网络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展示直销、物流配送、内外贸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绿色食品销售体系,拓宽市场,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抓好大型绿色食品展销活动。加大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经贸会展活动的组织力度,积极推介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积极在国内外举办有黑龙江绿色食品特色的展销活动,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的竞争力。
3.4加强政府支持、干预和调控
绿色食品产业是贯穿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极大的特殊产业,因此,政府对肉牛产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科学的调控是必要的。政府在绿色食品产业链组织模式优化和组织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给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保证性的政策支持,能够保证产业链的协调运作,促进产业链组织模式的不断优化和组织效率的逐渐提高。政府可以综合运用税收、金融等政策,积极鼓励围绕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原料基地,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吃不饱”和农副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产业基地聚集。可以制定跨行政区域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税收分成办法;引导和鼓励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和返还加工利润等方式,加强契约联接、服务联接和资产联接。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接模式,形成企业和农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整体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链。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C790168; 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12512064。
参考文献:
[1]何官燕.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评述 [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是经济全球化和绿色环保浪潮的产物。本文在阐述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分析,探讨了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商品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产品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受到普遍关注。同时,随着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对外出口贸易持续走强,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不振,不断扩大了贸易逆差,市场矛盾愈演愈烈,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环保手段被各同用来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加以广泛应用,并通过在贸易规则约目标中纳入环保措施而得以持续增强。于是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开始蔓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贸易大国,许多产品已经或即将受到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影响,因此,如何很好地应对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策略。
一、绿色壁垒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它是指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立法制定严格、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繁杂的动植物卫生检验榆疫措施,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制定的多边环境保护条约中的贸易措施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从而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和制裁。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也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名义上,对一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商品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以额外征收进口关税,从而使限制进口的目的达到。
2、绿色市场准入制度
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名义上,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从而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目的。
3、“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以及环境贸易制裁
进口国产生进口产品的低价是由于接受了来自于出口国政府的环境补贴或未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怀疑,从而采取措施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或制裁。
4、绿色检验检疫制度
绿色检验检疫制度是指以保护人类健康及动植物免遭污染及损害的名义,对进口商品的品质,各国海关、商检机构依据相应标准进行检测和鉴定,以达到对外国超标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所实行的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其他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是我国商品要想跨越绿色壁垒,必须在商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上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有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二是进口国设置绿色壁垒,必然使我国出口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得以推动,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商品的更新换代,从而有利于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水平的提升,产品结构的升级;三是绿色壁垒的实施,来看,由政府出台并强制执行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会得以进一步的强化,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壁垒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限制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范围,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种种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绿色壁垒的设置标准越来越高,从而使我国部分商品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达标而出口受阻,大批产品丧失了原有的出口份额,这种形势一方面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为满足绿色壁垒,我国需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和包
装费用或被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加剧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加重我国环境整治负担
国外投资商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以及缺乏对环境因素评估的因素,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我国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加重我国节能减排治污的环境整治难度和经济负担。
3、破坏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我国出口经营效益
据外经贸部公布,我国出口产品受影响的主要是以下环境标准: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中五氧苯酚残留量、为保护臭氧层对使用受控物质的产品以及发胶等,使我国大宗商品出口面临巨大的“市场约束”,破坏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一是我国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海产品“畜产品”纺织品“食品等出口屡遭禁入”退货或索赔;二是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标准低,在越来越高的绿色标准面前,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中的工业产品收到了更多的限制;三是包装材料,包装技术难以适应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建立存储返还制度.强制再循环或再利用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4、引发多边贸易摩擦,影响我国贸易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策略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但与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差甚远。因此,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应积极应对、主动介入.在WTO谈判中维护自身的利益。
1、跟踪国外环境壁垒动态,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面对繁多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绿色壁垒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我们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绿色壁垒的信息收集、跟踪和分析工作,加强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技术和标准的了解,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有关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建立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便于为企业服务,以主动防范和避开新型绿色壁垒。同时,对有关绿色壁垒的经典案例进行认真、深入研究,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充分运用非歧视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以及谈判机制,主动申请调解,尽量把涉及我国的绿色壁垒纠纷案压制在磋商阶段解决,使我们的损失最小化。
2、重视环保法规完善,提高出口商品环保检验技术
我国应加快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接轨,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一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二是引进检测技术设备和人才,强化监督管理作用,降低自然资源浪费,整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达到环境保护与降低生产成本目标的“双赢”。三是加强在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环保标准、法规的宣传,对贸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依法惩处,并发挥广大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四是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绿色产业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围际竞争行列。从而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3、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形成共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一是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的协作,并增加科技投入,在生产实践中以生态技术为中心改造传统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行业的布局和产品结构。并兼顾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起来,重点发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海洋及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促进产品结构和产品性能的优化,争取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长远的风险规避和抗拒能力。
三是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减少环境压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成品比重较大,出口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针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出口产品要,降低初级成品的生产比重,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使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水平得以提高,使市场开拓能力得以增强,打开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道。这样,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消极影响。
4、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废旧物资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
中国应充分利用绿色壁垒合理的一面,建立自己合理的绿色壁垒体系,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严防国外不符合环境标产品、废旧物资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并对新设立的三资企业要严格把关,禁止兴建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以避免新的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同时,建议针对入境的严重污染或污染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品以及大量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生产设备征收进口产品环境附加税,将重污染的产品、设备拒于国门之外。
5、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广泛树立环保意识
日渐高涨的公众环保热情和环保要求是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符合严格环境标准的产业体系,并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国需要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培育绿色经济行为。
一是逐步树立“诚实、守信、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道德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推广“绿色营销”。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绿色营销观念,在整个营销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至产品消费过程中都要全面提高技术含量,应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制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白淼.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业的经济影响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2]孟昌,张瑜.积极应对后WTO时代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关键词: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1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优势,曾引用“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总理特别强调,海南一定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维护民生福祉。2016年4月,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六大专项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酒店业是海南龙头产业――旅游业中的能耗大户,也是对生态环境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在生态优势明显的海南省,酒店业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1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下,海南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领头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实现市场拓展的可行方式。
1.1绿色营销有助于酒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
随着发展方式转型,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日益完善,企业经营中的碳排放,特别是环境污染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国际酒店业对绿色营销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社会环境责任感日益提升,在消费中对绿色酒店品牌偏好增加,并愿意为绿色酒店支付更高的价格,酒店业国际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日益成熟。
我国酒店业在营销实践中,对绿色营销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便是绿色营销在节能减耗中的贡献。通过专业的研发与设计,绿色酒店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成长。例如,海南三亚银泰酒店启用空调余热制热系统,对空调散发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酒店业消费者的能源消耗对酒店能源使用效率影响非常显著。酒店绿色营销,通过面对顾客的绿色宣传,鼓励消费者减少能耗,节约能源,在不影响消费者总体体验品质的前提之下,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告知酒店顾客:消费者习惯性根据洗手时长而不是洗手消耗水流量判定是否达成清洁目的,顾客应考虑根据自己选择水龙头的流量大小及水流量确定是否清洗干净,以避免水资源浪费。通过绿色营销对消费者的引导,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酒店业的绿色成长。
1.2绿色营销有助于海南酒店业实施形象定位,有效开拓市场
绿色、生态形象可以突出海南酒店业的优势,实现在国内生态酒店领域的领先定位。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海南酒店业实施生态酒店领先定位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与形象基础。通过绿色营销实践,可以从酒店管理、客人消费行为引导、酒店硬件采购、酒店服务设计等层面全面推行绿色管理,强化海南酒店业的生态优势内涵,有效促进海南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在酒店业转化为竞争优势,突出海南酒店业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绿色营销通过积极融入国际酒店业的绿色认证体系、展开有效的绿色营销宣传,能够借助国际、国内绿色认证体系,实施生态形象定位的传播。
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均具备了旅游绿色消费的动机。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健康是绿色消费的主要诉求,部分消费能力强的顾客,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以满足身体健康、保健等需求;对于国际消费者而言,绿色环保是主要诉求,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有着较高的环保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以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满足自身社会责任感这一精神层面需求。在消费者有效需求基础之上,海南酒店业推出生态酒店整体形象,能迎合消费者需求,为有效开拓市场奠定基础。
2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政府作用的理论分析
2.1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政府角色需求
2.1.1绿色产业链需求
酒店业在进行绿色营销过程中,需要上游供应商,合作中间商都取得绿色认证,才能获得国际绿色酒店的认证,然而,调研中海南酒店业经营者反馈,目前海南与酒店相关的绿色产业链尚未形成。例如,海南酒店在餐饮经营中,合作的餐饮原料专业供应商提供的食材虽然是生态种植的,但取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非常少。
此外,绿色酒店在推行绿色消费方式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绿色产业的服务。例如,酒店回收的废旧电池,在海口市并无回收点,酒店需要通过支付运费,通过物流转移到广州进行回收处理,这对酒店业经营形成了绿色营销成本过高的挑战。
2.1.2绿色营销人才需求
绿色认证ISO14000作为是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实施酒店业的绿色管理,需要熟悉认证体系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绿色酒店的经营离不开绿色产品的研发,需要具有酒店管理经验、酒店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绿色营销知识、环保节能产品开发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团队合作,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酒店绿色产品。
2.1.3绿色品牌的公关支持需求
酒店展开有效的绿色营销工作,离不开客户对绿色酒店理念的认可与支持。酒店可以通过活动策划进行商业广告与公关宣传,然而,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关注度与好感认同,一般难以通过分散的企业宣传得以实现。使更广泛大众形成环境意识,需要更大范围的营销沟通。
与此同时,酒店在绿色管理中的环境贡献,对消费者行为引导而减少的“碳足迹”排放,需要权威机构的审核与宣传,以此增加酒店业绿色营销绩效的可信度与公开度。目前,海南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对于绿色酒店经营的绿色创新程度与绿色绩效并没有给予考核、评定与宣传,展开绿色营销得酒店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2.2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2.2.1绿色产业链相关市场主体培育者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处于发展的初期,还需要经历一段市场培育的过程;与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有关的绿色产业链属于新兴的绿色产业,依然处于市场导入期。与此同时,进行绿色营销的旅游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企业在海南旅游市场中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没有政府的支持政策,绿色产业链相关主体的培育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要实施海南酒店业的绿色营销战略,有效将酒店业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政府使用市场化手段,为绿色营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有效培育相关绿色产业链的企业主体。
2.2.2绿色诚信市场机制促进者
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诚信对于无形的旅游产品至关重要。在海南酒店业发展的初期,如果绿色酒店品牌被滥用,失去市场诚信,将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后果,海南酒店业的绿色发展将丧失难得的市场机遇。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通过有效市场规制,促进绿色饭店的诚信机制,以使海南酒店绿色品牌得到持续、有序开发。
2.2.3绿色公关宣传的公共产品供给者
海南酒店业的绿色品牌,对于海南酒店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有益促进;绿色营销中对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引导,甚至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旅游形象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政府应该策划合理的公关策略,为绿色营销的酒店提供更广阔的营销平台,对市场中形成积极影响的企业给予合理支持,以提供行业发展的公共产品,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3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政府作用的优化策略
3.1政府绿色市场主体培育角色的优化策略
3.1.1制定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战略
通过科学的市场环境分析,政府需要借助专业战略设计团队的研究,论证分析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绿色营销战略的资源整合方案,由旅游及相关部门主管(如涉及绿色农产品供给的农业主管部门、涉及绿色产品研发的科技厅、涉及环境保护的环保厅等)部门,形成促进酒店业绿色营销的战略设计与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从战略层面,明确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重要性与具体目标。
3.1.2抓住“营改增”机遇,引导酒店特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营改增”背景之下,海南高星级酒店业发展中农产品采购需要合法的发票以实施“进项”抵扣,这一政策背景之下,上游绿色供应商品牌有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绿色品牌的创建与认证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可能加大酒店业的采购成本,但创建了绿色品牌的农产品供应商若能提供有效发票,采购成本增加的劣势在“进项”抵扣背景下将被弱化。
旅游政府部门可以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提供相应市场研究报告,论述农产品酒店特供绿色品牌的市场潜力,并积极与农业主管部门沟通,及时有效传递这一市场信息,促进海南农产品酒店特供绿色品牌的发展。
3.1.3重视并切实加大对绿色环保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支持
绿色酒店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环保组织对于旅游消费理念的传播、也需要绿色环保组织的公益活动为酒店绿色营销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例如,绿色环保组织可以提供有关酒店绿色营销的研究专题,为酒店在不同阶段推进绿色营销工作提供战略决策的咨询参考意见;绿色环保组织以非营利形式组织有关废旧电池等物品的回收,展开大型适合游客参与的公益讲座等。对于酒店绿色营销的成本控制以及工作有效性的提升,绿色环保组织充分有效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环境,为绿色环保非营利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绿色环保组织的发展,并适当引导绿色环保组织加大对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3.2政府绿色市场机制维护者角色的优化策略
3.2.1搭建平台,多市场主体参与形成绿色酒店标准
绿色酒店领域,在国内外绿色标准认证体系基础之上,海南应形成绿色酒店品牌体系的标准,为各种内涵一致,表达有差别的绿色酒店名称,设计明确的标准体系,以此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名称内涵,以避免行业
的信息部队称,为消费者提供“名副其实”的绿色酒店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海南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在优势非常突出,在国内,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品牌被认可后,很有可能主导、引导国内绿色酒店的发展。在发展初期,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各绿色酒店及相关组织参与的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可以为后期海南酒店业绿色品牌体系输出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3.2.2启动酒店业绿色营销激励规制体系
基于绿色酒店标准以及国内外绿色酒店认证体系,以激励为主要手段,为有效展开绿色营销的酒店提供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可以通过补贴的形成,对有效进行商业研发,并取得市场成功的绿色产品创新酒店给予支持以鼓励有效的产品研发;其次,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客人引导有效,客人满意度高的酒店给予支持以鼓励积极的绿色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影响力较大、客人满意度高、对海南旅游形象产生积极营销的酒店,给予市场营销宣传投入以及公关活动组织等形成的营销支持。
3.2.3严格酒店绿色营销惩戒规制体系
在正向激励规制体系基础之上,政府还需要通过突出的严格执法,建立惩戒规制体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绿色诚信机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外,政府需要开通有效的绿色酒店投诉渠道,对于导致客户不满的绿色酒店,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的绿色经营,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以有效发现与监督市场不诚信经营行为,通过市场监管、维护市场诚信机制,同时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3.3政府酒店业绿色营销公共产品供给角色的优化策略
3.3.1提供酒店绿色营销人才培训
通过政府组织,免费向需要的酒店,提供绿色营销相关培训。具体包括:通过绿色营销国内外认证体系的知识培训;酒店绿色节能减耗的知识培训;绿色酒店产品研发的培训;系统的绿色营销知识培训等。
3.3.2制定合理的绿色酒店公关宣传方案
绿色酒店的品牌形象受到整个海南省绿色酒店形象的影响。政府应进行海南酒店业整体绿色形象设计与传播设计,以有效传播行业绿色形象。
在海南酒店业绿色品牌传播过程中,政府可以对绿色酒店的公关活动策划给予更多的设计与实施,通过政府层面的、更高级别、更广阔渠道的公关活动,对效果良好的绿色酒店进行公关宣传,以有效支持优秀绿色酒店品牌的发展。例如,在政府会议与接待,特别是高级别的会议安排中,优先选择海南优秀的绿色酒店品牌,并在会议期间,有效植入有关品牌绿色理念的公关活动,以此强化、支持绿色酒店的品牌创建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响水
发展绿色食品是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居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区发展仍然欠佳,特别是苏北地区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潜力大,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地面积大,产地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对此,笔者近来通过对江苏省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深入调查了解,总结出加快响水绿色食品发展的新思路,即必须强化农业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1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最早由江苏桂花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黄海牌野冻光鸭冶尧江苏省黄海农场申报的绿色食品野啤酒大麦冶,经过16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今天的规模。目前,响水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7180hm2,通过认证的有效产品数达33个,绿色原料基地1个,种植业产品产量98032t,养殖业2049t,加工业290万t。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10.18%。生产的产品种类有种植业尧养殖业和加工业,由原来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种类尧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时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有很大发展[1]。但是目前,响水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总数尧产品产量尧种植规模尧销售收入尧出口贸易额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数,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优势。
2响水县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面积较大
首先,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7.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线尧16.1hm2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其次,通过近几年对秸秆还田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肥料的有效指导与控制,响水县适宜种植的土地质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2.2污染源较少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建立让响水县的重工业产业得到集中,减少了污染源分散扩大的可能。针对化工园区污染的处理,首先,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今化工园区已建成5万t/d污水处理能力,江苏森达热电公司通过2次改造,集中供热已全部保障园区的蒸汽需要,盐城新宇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投产,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完成38家。其次,响水县按照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叶关于加强证据收集建立查处环境污染案件联动机制的意见曳,加强了检察尧公安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2-4]。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企业问题
响水县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弱[5-7]。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有37家,产值1.2亿元,年均企业产值324万元。农业企业存在外强中干现象。部分企业有形式尧无内容,设备尧人员尧技术尧品牌等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企业体制不全,盲目扩张,产品效益低下。
3.2品牌问题
绿色食品品牌虽然获得认证,但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响水地区独特优势品牌[8]。
3.3营销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影响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使消费者在对响水县绿色食品进行识别和选择时造成困难[9-11]。二是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尧产品形象和声誉尧顾客满意度尧忠诚度和巩固率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政府仍然没有落实奖补政策,县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申报绿色食品没有补助,导致农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愿申请认证,严重阻碍了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12]。
4发展对策
4.1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企业。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农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县政府要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本县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组建绿色食品农业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企业对小企业兼并和联合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生命力[13]。
4.2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抓住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生产者,包括农业部门,都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县自身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优质特色产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产品的内在品质到外在的标志尧包装设计,都要充分显示出江苏苏北响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创立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农业部门科技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技术创新与响水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起来,推进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开发。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首先是制定规划。搞好绿色食品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尧战略目标尧合理布局和相应对策[15-16]。根据规划要求,有组织尧有步骤地实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产品宣传尧组织申报尧协调和规划基地,以及市场基础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或奖补。再次是政策供给。集中精力尧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响水县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食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尧企业尧农户的共同努力,提高响水县在绿色食品中的竞争力,让响水县在新的时代走上绿色食品的高速发展通道[17-18]。
5参考文献
[1]陈晓华.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9.
[2]夏兆刚,谢焱.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25-28.
[3]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1-14.
[4]唐黎标.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6(2):38-39.
[5]陈彩杏,字丽云.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5-256.
[6]孙花,高文俊.金昌市绿色食品工作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7(1):58-59.
[7]严莉.关于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6(16):32.
[8]秦风明,秦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发展[J].大众标准化,2016(10):25-27.
[9]张俊飚,张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6(7):18-19.
[10]栾其琛.浅析大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5):15-16.
[11]韩沛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7-11.
[12]张金凤.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农业,2014(24):7.[13]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业科技与信息,2016(5):16.
[14]卢意,崔慧,陈美思,等.绿色食品发展现状[J].现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静雅,杨毅哲.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25-326.
[16]贺景平.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102-104.
[17]王建发,林玉章.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名牌战略全力开创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新局面[C]//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