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第1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首先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村干部这一角色。

农村的工作关键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其中有通情达理的、蛮不讲理的;有思想超前的、有思想保守的等一些问题。因此在只有工作中不断的向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学习,积累农村知识与工作经验。在这段时间中,村两委成员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他们都是我的导师,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入村工作以来,才发现做农村工作需要懂得东西太多太多,也明白了农村工作远不如自己想得那样简单,农村工作包含极大的复杂性、矛盾性。虽然村里人比城里人多了几分纯朴,多了几分真诚,多了几分厚道。但村民和村委会、村民之间关系却是盘根错节,息息相关,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知村情、解民意、体民情。作为一名“村官”,就要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直接接触国计民生,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为百姓排忧解难、致富谋发展,就是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国家谋发展,这才是真正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做为21世纪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正是我们展示才华、释放激情的机会。面对着急待发展的村庄,面对着一张张真诚而朴实的面孔,我在心中暗暗承诺,为了这些善良而淳厚的老乡,为了这次机遇、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展示自己用尽全力为做好自身的工作。

第二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农村。

来到农村工作,才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广博。尤其在某些方面如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党风廉政建设等知识还十分匮乏。因此我意识到,自在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须不断充电,学习各种关于农村工作的知识,方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好在村里定有各种报纸杂志,这样就方便了我及时获取各种时政信息和国家、省内的各种相关政策和动向。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的翻阅《河南日报》、《三门峡日报》、《科技报》、《西部晨风》等报纸、杂志,并对重要内容和理论知识做好学习笔记。其次自费外出学习有关法律的知识:《民事纠纷调解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的法学知识,从而使自己能够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依法行使职责。

我们村建有文化娱乐中心、远程教育中心,每天都有村民来此娱乐。他们经常给我讲一些村里的情况,聊一聊村里百姓的生活情况,让我对村里的大概情况有了些了解,这对我进行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我会一如既往的向书记、主任、两位班子其他成员以及村里的老党员、老群众虚心求教的,他们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足够我用一辈子来体会。通过远程网络使我们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十七大精神、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科技兴农等相关知识,这对于我们刚进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来讲,犹如雪中送炭,温暖而及时,又使我们获益良多。

第三我总结入村里以来,我主要负责和参与的一些实际工作。

来到村里半年,倒也参与了很多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人生其实就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的小事汇集而成的,而人生的价值也体现在点滴小事之中。“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嘛!”入村之后由我独立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和广播员的工作。前者主要负责远程教育器械的管理和对相关资料的总结学习,还要组织村内的党员干部学习相关课程和做好远程教育学习的记录。广播工作主要是向村民宣传信息、政策法规、党员开会等一些事情。能够为村民即使提供最新农业咨询、科技信息等,工作随不好干但也甜在心里。

第2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2013年,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余秀华被评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她在轻描淡写说起这些时,没有过多的自我陶醉,只是说能评上这个专家称号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然后就是重点给我介绍她为农民写的那本《农村实用法律常识》。其实,据我了解,她业余写了多个以检察官为主题的剧本,而且有好多已被搬上荧屏。涉足给农民普法,是一个偶然的缘由,她说,她看农家书屋目录里农业科技类的书很多,但是基本上很难找到农村法律方面的书,作为司法工作者,她认为农民的富裕文明、农村的和谐稳定、城乡的统筹发展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推动、来实现,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制作保障。党的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小康社会的建成不是以GDP数字来认定的,是以社会的和谐稳定、民众的幸福指数来考量的,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国家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兄弟不能被忽略,农民思想武装不上去,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空话。

作为法治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法制建设来维护,乡村文明需要法制建设做依托,管理民主需要法制建设来支撑。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的法制状况,不仅决定着新农村的依法治理水平,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实施并取得效果。这就意味着广大农民朋友的法律意识和知法水平必须提上去。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法制建设的文化环境和人口素质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还存在着冲突。情义观念严重,家族观念根深蒂固,权利义务模糊,主体意识淡薄,传统的权力本位和行政中心思想等成为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需求的主要障碍。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案件的不断出现,成为中国的另一特色。再有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真真假假的暴力事件也干扰了民众的判断是非的真伪,这就给农村工作带来许多难题,而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

在这本《农村实用法律常识》中,余秀华一改电视剧本的浪漫,理论文章的高深,而是以一颗深情的挚爱之心,站在农民需求的角度,查找比对相关的最新法律知识,不急不慢,娓娓道来,并在每章结尾进行案例分析,枯燥的法律知识与身边案例的结合就浅显易懂,便于接受。她在第一章先强调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农民朋友要自信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中国的公民,都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接下来讲解农村基层民主的法律保障,农民朋友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选举与罢免权利。而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权益更是让她分析得有条有理,近些年,农村上访居多的案件大部分来自土地纠纷,农民朋友可以这一章节针对性地去处理发生在自家土地上的事情。农民关心土地,更关心农业生产的农资话题,什么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在这里也给予认真详细的回答。其他的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维权、婚姻、生育、教育、医疗与养老等法律知识,都被余秀华细心地解说到位。有这样一本法律常识在手,就会解决农民许多难题,省去许多行政官员的苦恼。

责任,是评价一个人作为的最好体现。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资深检察官,余秀华从基层走来,最了解基层民众的所需所求,正是怀着一颗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与责任,对农民的厚爱,使她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了这部普法著作。至今,她还是那么平和淡泊。她笑自己生活很简单。家人都说她傻,不会购物不会玩,闲时就爱看书。她是在思考着能给农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她的专业知识,默默地让田野开出芬芳的花儿。

第3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校 农科类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意识

[作者简介]张玲(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72-02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农业人才的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农业高校每年有一大批农科类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引导他们到新农村就业创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难题和缓解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双赢之举。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选取部分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调查方法、对象和内容

1.调查方法。本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统计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抽取了河北农业大学23个涉农本科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中药学、农村区域发展、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生态学、森林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农业水利工程。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男女性别比例与农业高校农科类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符;其中各年级比例为一年级20%,二年级20%,三年级20%,四年级40%。

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大学生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机与态度等;二是调查大学生对于参加新农村建设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1.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关注但了解程度不深。在调查“你是否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时,86.37%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11.24%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2.39%的学生选择“不关注”;在调查“你认为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了解吗”时,8.59%的学生选择“很了解”,78.8%的学生选择“大概明白”,12.6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这说明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普遍关注,但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并不深刻。在调查“你是否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三下乡’等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的活动”时,82.14%的学生选择“是”,17.86%学生选择“否”;在调查“是否仔细了解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基层村官等计划”时,20.86 %的学生选择了“很了解”,71.98 %的学生选择了“大概知道”,7.1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说明了农科大学生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不够清楚,参与形式以短期社会实践为主。

2.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发展前景看好但参与意愿不强烈。在调查“你认为农村的发展前景怎样”时,27.4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10.77%的学生选择了“问题很难解决,前景不太乐观”,6.07%的学生选择了“很糟糕”,55.69%的学生选择了“一片大好”;在调查“你是否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时,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27.61%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43.42%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在调查“你的家人对你毕业后投身新农村建设持何种态度”时,28.69%的学生选择了“支持”,61.69%的学生选择了“反对”,9.6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在调查“你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时,54.19%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实践锻炼自己”,56.23%的学生选择了“农村广阔的就业机会”,27.8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理想,加入新农村建设”,82.34%的学生选择了“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机遇”,16.22%的学生选择了“需要这些工作简历”,14.7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调查“你不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时,92.16 %的学生选择了“农村经济条件太差”,51.53%的学生选择了“家人不支持”,84.18 %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空间小”, 70.69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没有保障”,81.05%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农村有哪些就业机会”,39.0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看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但是在面临选择时,仅有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服务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农科类大学生受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自我择业基本利益化。

3.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自身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信心不足。在调查“认为你应用专业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时,18.68 %的学生选择了“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59.71 %的学生选择了“能结合专业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4.99 %的学生选择了“能发现一些问题,但无法解决”,6.7 %的学生选择了“无用武之地”;在调查“你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开设课目、课程结构与服务新农村之间关系密切吗”时,20.65%的学生选择了“十分密切”, 32.71%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密切”,38.79%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的关联”,7.85 %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清楚”。这组数据说明了农科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调查“你认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服务时,在专业能力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时,25.01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11.05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38.99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实践能力”,24.95 %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应用能力”;在调查“你认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服务时,在综合能力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时,90.45%的学生选择了“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91.96 %的学生选择了“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89.91 %的学生选择了“掌握相关政策”,86.43 %的学生选择了“了解农村现状”;85.75%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生产实践,培养动手能力”;67.28%的学生选择了“与农民交朋友,培养爱心”;76.68%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79.55%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组织能力”。这组数据说明了农科大学生认为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前,自身需要在专业实践能力、服务三农意识、掌握相关政策等方面下功夫。

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在调查“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时,27.41%的学生选择了“传统就业观的负面影响”,19.97%的学生选择了“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30.67%的学生选择了“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1.9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深入”;在调查“如果你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你认为你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19.42%的学生选择了“缺乏知识和专业技能”,35.24%的学生选择了“物质条件艰苦”,15.06%的学生选择了“精神生活单调”,30.2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价值不能实现”。这组数据说明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农科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5.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对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鼓励。在调查“如果你投身新农村建设,你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为你们提供帮助”时,95.77 %的学生选择了“资金方面(创业资金、薪酬待遇)”,96.4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保障方面(医疗、养老保险)”,95.16 %的学生选择了“技术方面”,96.73%的学生选择了“完善的政府政策”;75.1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调查“如果你愿意留在农村工作,那你会愿意留多长时间”时,39.4%的学生选择了“视工作情况而定”,27.26%的学生选择了“攒够经验或足够的创业基金就回城工作”,17.72%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一辈子留在农村,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15.62%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在调查“如果你选择投身新农村建设,你首先会考虑哪种职业”时,65.92%的学生选择了“机关人员(村官等)”,19.77%的学生选择了“生产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14.31%的学生选择了“服务人员(教师、医生等)”;在调查“如果发起在校大学生支援农村建设,你更乐意接受哪一种鼓励政策”时,14.46 %的学生选择了“荣誉称号或精神鼓励”,20.51%的学生选择了“丰厚的薪水”, 36.06%的学生选择了“拥有就业优势”, 28.9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或考公务员加分”。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最渴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受传统就业思想的限制,农科大学生仍将“铁饭碗”的机关岗位作为首选职业。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科类大学生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存在着认识不深刻、动机不纯洁、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主观问题,以及社会舆论引导不深入、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促使广大农科类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农业高校培养农业人才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农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良性互动。

1.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当前,新农村建设成功典范受到媒体关注较少,得不到充分的宣传,使得新农村建设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舆论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充分理解与认同;同时,农业高校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和深入宣传,大部分农业高校没有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的长效机制,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少之又少。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和高校宣传部门的作用,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一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大“三农”政策解释力度,使学生了解农业政策和农村现状,同时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报道和大力宣传,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高校应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的长效机制,开辟专栏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政策进行宣传,同时,深入挖掘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成就的校友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首先应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前景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农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会更加困难,特别是农科类学生的就业更是如此,而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鼓励引导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完美统一,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为新农村建设奋斗的重任。

3.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变化,掌握适应新农村建设相关专业与学科的最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比例,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具有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新方式与新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例如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行“订单式”培养,较好地实现了“设立一个专业、面向一个产业、安置一批就业、发展一个行业”良性循环的办学目标。截止到目前,已为河北省农村培养了6000余名农民大学生。

4.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高校的投入力度,例如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大力支持,为农业高校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要从完善针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的政策上下功夫,要加强保障性政策和鼓励政策的支持,让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对“社会保险补贴、薪酬或生活补贴、参加有关社会保险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国家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不仅可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还可以提供社会金融政策支持,提供个人成长发展的培训等。

四、结语

提高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关系到新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农科类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需要政府调动相关社会资源,以人才为本,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引导并指导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主动扎根基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将农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谱写出美丽的新农村建设篇章。

[参考文献]

[1]郭丹,闵媛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现状及障碍因素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林佩云,谢韶锋,李敏,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参与“三下乡”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第4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59-02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 “生产发展”的内涵与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其主要内容是要以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生物化学和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就必须从新型农民的培养人手,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提高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训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新农具、新机器,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与海洋开发技术。进而把传统农民提升为现代农民。

2 “生活宽裕”的内涵与要求。“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从微观角度看,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彻底改善主要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才具备掌握市场信息、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具备就业与创业的能力,才能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3 “乡风文明”的内涵与要求。“乡风文明”主要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朋友破除农村封建文化的思想,做到通情达理,对他人讲礼貌,邻里间互帮互助、团结共建和谐农村。这就要求农民在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来达到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广大农民的行为。

设施建设,比如乡村公路的硬化,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解决农户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认真治理农村的污水、垃圾乱倒、乱扔现象,清洁家园,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4 “管理民主”的内涵与要求。“管理民主”就是在“村民自治”的组织原则下,健全村级组织的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等机制和办法。“管理民主”是对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综合考察,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组织保障。这一目标对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实现“管理民主”,就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从以上二十字方针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十一五”以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新观点与做法

1 在农村教育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靳贞来、李煜(2006)提出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

2 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郑兴明(2006)认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也不发达,这构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

3 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张红雷、刘光亮(2006)认为,应尽快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培训机构要深人生产第一线,开展经常性的农民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农业院校应通过函授、辅导、委托培养等途径直接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传统学科,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向农村延伸,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4 加强涉农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徐小军(2007)提出要加强涉农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为新型农民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5 坚持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增加定向培养比例。中央投入大量资金,从2007年起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近年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大学生进城求学后回农村服务的意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以支持和带动新农村建设。2007年出台了免费师范生应到农村服务十年的政策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广大农村定向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的创新思路

1 加大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指工作中部分人才具有的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的信息。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土秀才),例如,有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的老农,在农村中具有一技之长的木匠、篾匠、泥瓦匠、花匠等农民。他们就具备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我们要提炼他们的经验并形成文字材料,编成书,供他人学习。将来对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相关技术才能取得经营的资格。

2 创新农村人才的使用方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据卡特针巴茨和斯密斯(Katzenbach,J.R&Smith,D.K,1993)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团队化比人力资本的非团队化对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好,其大于个体人力资本绩效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前半个多世纪,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对人力资本个体的研究,直到现在以团队为对象的人力资本研究仍未成为研究的主体。

所谓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是指将具有不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主体,根据资本互补、合力最大的原则,组成的

一种农村人力资本合作团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组织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或在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导向下设置的相关模式(如福建的“六员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 创建中国农民的创业平台,推动全民创业。在当前农村应尽快创建农村创业风险基金、创业培训平台、优势产业平台及农民创业者协会平台,以解决农民创业中遇到的进入管制、资金约束与创业风险问题,充分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全民创业。

农村创业风险基金的设置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培训平台主要是通过培训活动教会农民创业;优势产业创业平台指政府通过发展优势产业以为农民提供创业机会,引导农民创业;农民创业者协会平台是将农民创业者凝聚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互联、互助、互补、互带效应,以老带新、以大带小、以多帮少,进一步激发农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先创业者不断做大做强、后创业者少走弯路,深入推进全民创业。

4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对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一是强调对参与新农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重奖;二是对农村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建议上浮一级工资,优先评定职称,优先推荐享受各种荣誉。

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则在评定农村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可以考虑定期召开拔尖人才的表彰大会,以荣誉激励人;还可以对考核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一定的书报津贴;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青年人才作为乡(镇)、村的后备干部,在工作中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返回家乡工作的,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可以报销其大学期间的学习费用。积极探索从大学生中选任委派村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干部选拔机制。

第5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从我国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与利用现状的角度,分析了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当然,我们民办高校也不能缺席。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及区域性知识信息中心的民办高校图书馆,需要考虑能否凭借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势,在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社会环境下,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作用,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图书馆服务。这是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是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民办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自然选择。

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内容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工作中,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各种动态信息,使其正确地预测和决策,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为衡量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指标之一。wWw.133229.cOm

作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协调,具体地说,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保障(包含农村保险、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等)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

2.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与农民信息需求间有供与需的矛盾,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所以,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与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在信息上的对接,把储备的大量信息派上用场,解决农村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民办高校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关注农民群众信息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实用性。体现在农民所需的信息涉及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经济、科技信息,以及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而需要了解的国家政策、法律等信息。

二是层次性。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所需的信息不同。

三是多样性。指农民的信息需求会随时间的改变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表现在信息需求的内容上,农民需要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气象信息、疫病防治信息等。

3.2坚持统筹安排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所以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机制顺畅、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原则,以集约、整合为向导,鼓励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达到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就必须由学校与当地政府进行共商,以当地政府为依托,在当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之下,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

3.3优势对口服务

各民办高校图书馆均有自己最有优势的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提供对口信息服务,将自己最强的信息与服务投入到建设中,聚合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技术与服务力量,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较佳的效益,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4.1敞开书馆大门,深入对口农村

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及具体情况面向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应改变观念,走出象牙塔,敞开书馆大门,接待各方读者——包括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民,这样才能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经济生产。另外,可以考虑与当地农村共同兴建图书馆(室),所有权可归学校,免费提供给农民阅览利用,定期更新文献信息资料。深入调查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科技服务。

4.2输送信息下乡,传授科技知识

首先,利用馆藏资源进行资源深加工。精心挑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农业科技,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整理编制成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和文摘,方便及时查阅。

其次,针对农民文化层次低、网络使用率低的特点,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比如,组织专人对纸质文献中涉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技信息进行提炼,选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编辑形成农业科技知识汇编,尤其要对农民难以读懂的专业词汇做出通俗化解释,方便群众阅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由专人负责从农业信息网站上及时下载农民关注的农村热点问题和急需的涉农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开展培训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农业信息的来源。

一是扩大纸质文献信息,包括图书文献、期刊信息、地方文献、科技信息等。

二是扩大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通道,以供农业所用。

三是制作图文并茂的信息宣传栏,编印有关农村政策、最新科技信息、种养信息、致富经验和农村小知识的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群众。

四是发放“爱心读书卡”,提供图书阅读。

五是图书、期刊、报纸等形式充实当地的馆藏;赠送科技致富图书,将知识送到家中。

4.3强化信息意识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4.4共建区域性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以图书馆为纽带,联合挂靠农技服务站或研究所,与地方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合作,实现信息互通,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大平台。通过对涉农信息的筛选、收集、整理与,一方面便于农民及时掌握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信息;另一方面,向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5建立农业专家系统

通过实时,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办咨询演示会,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或亲临田间指导农业生产,辅导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该系统除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外,还应具备成果推广功能。科技信息咨询和农业专家系统是农林高校图书馆新农村服务知识平台的核心。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创新是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按照农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找对切入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活动。创新理念、创新思路,根据农村地域、服务对象、受众主体、乡俗民情的不同,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革传统的信息集中派发方式,针对农民特点创新信息形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走出一条路来,从而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中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梁彩霞,谢新栋.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188-189.

第6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地处湘赣边界,319国道横贯全村,交通十分便利;有17个村民组,599户,2573人;企业21家,去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48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220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拥有大小机动运输车辆114辆,摩托车500辆;手机621只,固定电话460余门,电脑42台,已开通互联网39家,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民风淳朴,三年无刑事上访事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的高山村里活跃着一群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的巾帼队伍。近几年来,我村妇代会以村“两委”为依托,始终坚持和贯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展开了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荣誉。2004年10月获得“中华优秀单位”,2005年元月获得“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005年4月获得“全省农村先进村落社区”,2006年2月获得“全省文明村”,2006年3月获全县“安利杯”三八女子门球赛优秀组织奖,2006年5月获得“全国优秀青年中心”,妇代会委员黎雪莲同志荣获2005年度县“优秀团干”。

一、组织健全,作用突出。我村妇代会班子健全,直至现在,是第六届妇女代表会,主任为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妇女主任何苏华同志担任,委员有4名熟悉基层妇女工作、具有高中文化的4名女同志担任。何苏华主任同志还是高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妇代会依托青年中心进行妇女职业技术培训,并建有外出务工妇女联系制度。

二、创业就业、推动发展。针对村人均耕地不足2分田这一情况,妇代会扬长避短拓宽致富路子。如17组郑如红同志,依靠科学技术,自学了速效养猪技术知识,订阅了《猪病防治》、《当代畜牧》等杂志,同时远赴湖南进行了养猪技术培训,与湖南种猪中心建立了常年的技术合作,并不断获取最新养殖技术信息。自2000年元月份以来,该同志投资50多万元,兴办了一个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养猪场,生猪存栏数达500多头,远销广东、福建等地,年产值达80万元,纯利润10多万元。目前,该同志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是高山村科技致富女能手。2006年3月份,郑如红荣获“萍乡市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称号。11组张米华同志,是上栗县长旺出口花炮厂的女老板,2005年下半年,她和丈夫一起借助基地转厂的机会,扩大生产,现在占地面积有八九十亩,生产有十多余种品牌产品:迎宾礼炮、礼花、喷花、响炮……安排了100多名妇女就业,就业妇女平均年收入达到了六七千元,长旺出口花炮厂也成为高山村的纳税大户……

第7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第8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我们临汾市1997年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12 万座。据抽查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中有3~4万余座没有正常运行而闲置着。随着建池技术、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临汾市户用沼气池使用率逐年提高,闲置率和废弃率逐年下降。但每年又会不同程度地新出现闲置、废弃的沼气池,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不管基于何种原因,沼气池闲置、废弃问题都会给沼气事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加大农村沼气的推广的难度,阻碍沼气事业的健康发展。正确分析沼气池闲置、废弃的原因,探究解决沼气池闲置、废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从而根本上解决沼气池闲置问题,提高沼气利用率,把这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办好。

1 沼气池闲置、废弃的原因

1.1 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是沼气池闲置的主要症结之一。1997~2004年,临汾市在沼气工作推广初期,为了引导示范,大多数建池户都享有政府一定数额的补贴,农民自己投入的资金不多,且农民的认识只限于“做饭、点灯”,没有意识到沼气建设对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对农业生产积极作用,建池被动。特别是在临汾市这样一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当时农村生活能源价格相对低廉,也形成了人们对沼气建设认识的局限。从而使农村沼气建设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1.2 建设时间问题

目前我们推广的沼气池都是砖混结构和全混结构,建一座沼气池一般需要4~5天左右的时间,完成改厨、改圈、改厕一般需要7~9天时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期限是一年,而由于资金、设备、配套、组织、农忙、天气、降雨等原因,实际建设时间推到秋冬季节,且只有一个半月到三个月,因此施工时间紧,冬季施工造成投料产气和病态池发生。产业论坛Industry Forum27 新能源产业

1.3 施工质量和病池问题

由于施工时技术、材料等把关不严,技工管理不到位,造成一些池子未经使用就漏水、漏气或使用一段时间后漏水、漏气;由于投料时没有考虑各种发酵物料的比例而使料液偏酸造成酸中毒;由于投入一些不利于厌氧细菌活动的物质而使发酵受到抑制。以上情况都造成沼气池产气少或不产气,从而影响了沼气池的使用。

1.4 规划布局问题

农户受风水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庭院沼气的布局和规划要让位和服从于农户意见,给沼气池合理规划带来一定影响。造成部分沼气池建设没有实现“一池三改”,有的是沼气池和厕所相连,但不能与畜禽圈相连,有的虽然沼气池和养殖圈相连,但不能与厕所贯通;不能避开树木,有效利用阳光,导致沼气池使用困难,无法正常越冬,影响了沼气池效益的发挥。有的甚至出现池体裂损。

1.5 发酵原料问题

近年来畜禽价格市场波动较大,加之疫病等方面的问题,每年都有一批农户建池后放弃养殖,导致沼气池使用一段时间后无发酵原料而闲置;有的农户因畜禽粪便不足,投入了过多秸秆类原料造成结壳,导致产气不足,无法正常使用,最终闲置。

1.6 越冬问题

临汾市冬季比较寒冷,庭院沼气池未采取防寒保温措施,池内温度低,造成病态池的出现,最终闲置或报废。

1.7 搬迁及人口变动问题

多年来农村住宅缺乏长远规划,个别农户建池后又修建搬迁新住宅,直接导致沼气池报废。另一方面农户家庭人口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3~4口人,建池时有人员管理,使用一段时间后,家庭主要劳力外出打工,也会造成沼气池闲置。

1.8 管理服务问题

沼气池的建设和管理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和连续性,农户接受沼气技术培训缺少,在沼气出现问题时找不出原因就放弃管理,弃之不顾;能职部门缺乏工作经费和设备,技术指导地域范围广、数量多,对沼气生产知识及技术普及宣传力度不够,技术跟踪服务体制不完善;乡村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经费不能保证、服务人员流失严重;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发挥不好,农户主动交纳服务指导费动力不足;所有这些都造成沼气的管理和服务不能适应每年大量新建设的沼气池的服务需求。

2 解决沼气池闲置、废弃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开发利用沼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摆脱沼气利用率不高的困境,首先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沼气技术服务网络,同时引导推广沼气综合利用,通过沼气综合开发,以效益带发展、促利用。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沼气涉及到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正确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沼气作为生态农业、生态保护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为沼气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在制定沼气建设发展规划时,应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防止盲目求多、急功近利。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和农民对沼气的认识问题,使他们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建沼气的好处,沼气事业才具有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2 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

2.2.1加强市、县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每年有充足的工作、宣传、指导、培训和研发经费;

2 . 2 .2建立乡村沼气服务站、点。每站固定1~2名服务人员,配备常用沼气配件、小型沼液运输罐和抽料泵,公布联系方式,及时解决农户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对沼气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每年由政府、农户提供和支付服务费用,建立服务技工服务质量考核办法,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自觉性。以服务好、收入多、农户乐为服务原则;

2.2.3各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定期组织检查培训,以使用率为考核目标,同时传授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2.3 提高技工建池质量产业论坛Industry Forum28

建池质量是沼气发展的根本,建池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规范,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是保证沼气池能够正常使用的前提。为保证建池质量,必须做到:

2.3.1建池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沼气建设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2.3.2建池用料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一律不用;

2.3.3工程建设中不得偷工减料,不可减少任何一道工序;

2.3.4建成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沼气池不漏水不漏气后方可投入使用。

2.4 推广保温越冬、“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技术,确保沼气池安全越冬

“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是解决沼气池越冬问题的最佳模式。秋冬季节将日光温室、沼气池、猪舍和厕所结合起来,不但可以确保沼气池正常运行的料液温度,同时可以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庭院沼气以“填饱肚子、盖好被子”为主的越冬保温技术已经成熟,要加强宣传引导。

2.5 针对性地选择建池区域和建池户

只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建池区域和建池户,沼气的利用和发展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选择条件有:经济收入、养殖数量、庭院特点、人口结构、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迫切程度等。

2.5.1贫困地区

临汾市贫困地区多处于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能源短缺,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用能,增加农民收入更为迫切。

2.5.2平川农业区域

临汾市平川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养殖条件好,经济作物面积大,农民科技素质高,沼气综合效益能更好的发挥。沼气既可解决生活用能,又能带动养殖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2.5.3适宜农户率先发展

选择技术意识和文化素质高的农民作示范户。这些农户对新技术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善于学习和实践,建池后能够精心管理,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5.4坚持做到“四不建”

即没有发酵原料的不建、家中人口流动性过大的不建、没有积极主动性的不建、不搞“三改”配套的不建。

2.6 抓好典型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示范点,做到乡乡有示范村,村村有示范户,以点带面,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2.7 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

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农村公益设施,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关键之一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国家应加大对基层农村使用清洁能源的投入力度,真正让农民用得起沼气。在沼气普及过程中,要尽快完善和解决沼气池管理和技术服务经费等难题,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对闲置和报废沼气池进行再利用,要给予农户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户改造和再利用种种原因造成的废弃池。对已经闲置的沼气池,要查明原因,分类指导进行改造利用。未达到“三改”标准的沼气池,缺什么配套什么,使其恢复应有功能;病态池要根据其成因进行修复;属于管理不到位造成闲置的沼气池,要强化管理使其恢复使用。

2.8 发挥纽带作用,提高竞争力

农村沼气建设要发挥纽带作用,实现“五结合”,即与果、菜、草、畜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

2.9 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管理功能

规范的管理和健全的服务是沼气正常使用的有效保障。可从以下方面抓起:一是加强县、乡两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把沼气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定期研究和解决沼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一批沼气技术服务网点,及时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定期检查和督促农户对沼气池的使用,定期对沼气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逐步探索走出一条沼气服务的有效模式,达到“让农民乐意出资接受服务,服务技工收入不断提高,服务网点人员长期稳定,已建沼气周年高效利用”的目标;三是市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并把最新技术传授给农户,不断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发挥沼气的最大效益,以效益促发展、促利用。

第9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关键词】做好宣传开展远程教育和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培训内容的菜单式选择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借助这一平台,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建立“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成为党员干部教育的新课题。近年来,我开发区通过建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认为要深化农村党员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做好宣传工作,使农民充分认识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就我开发区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就是使农民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直接获取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科技成果和最新市场信息等,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现阶段,虽然我开发区远教工作已全面展开,但农民群众对远教工作的认识还不足,根据我开发区情况,为提高群众的参学率,应在远教工作初始阶段就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依据本区实际,采取广播、书写标语、建设文化长廊和远教宣传栏、村民会议宣传等宣传措施大力宣传远教工作,运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来推动远程教育工作。使得群众对远程教育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意识到远程教育工作将来所能带来的优势,为我开发区远教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开展远程教育和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紧密结合

实事证明,有一支工作能力强、作风硬、能为农民办实事的农村基层组织是远教工作持续不断开展的重要保证,而远教工作的开展又能够促进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斗堡垒。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关键在于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我开发区应将远教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优势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双带”能力。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开发区、各村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参加远程教育,实施“三个培养”工程;一方面利用基层组织强化远教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开发区远教工作持久不断发挥作用。

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的基础建设,努力构建开放、互动、个性化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新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计算机、卫星电视和现代通信形式的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的需求都可以被满足。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完善全开发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努力构建开放、互动、个性化的农村党员教育新体系。

推进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构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资源整合,努力构建中心、网点、农户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一是加强中心建设。把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和有线电视台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现有的网络、频道、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全开发区党员群众教育的网络中心、资源中心和培训中心。二是加强网点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所有远程教育站点都建成农村党员群众学习教育的网点,完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三、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培训内容的菜单式选择

一是利用网络优势,提供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工程建设,建立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及数据广播平台,使广大党员群众可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夜晚或休息日随时点播资源网站服务器的资源,或在网上观看直播的电视节目,或者高速浏览各信息资源网站的信息。二是本着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宗旨,转载农村应用技术的专题片,积极开展典型宣传和技术培训。开设远程教学班。通过开设远程教学班,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有关的电脑常识、网络知识。三是坚持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通过适当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方式开展远程教育,对农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对没有致富项目、思想比较保守、思路不够开阔的农民群众,进行市场经济教育,开拓、解放他们的思路;对那些已经有致富项目的农民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经营方式培训,提供信息帮助,增强项目收益。

四、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更好地加强党员群众思想教育,为我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强化职能部门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配合和利用

在远教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加强职能部门对远程教育的利用,例如开发区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在进行农技培训工作,计生部门在计生工作宣传,司法部门在开展普法宣传时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开展等,这样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涉及广、覆盖率高的特性;二是在开展相关职能工作时可以推动远程教育在农村工作中的应用;三是提高了远教设备的利用率;四是可以缩减上述职能工作在开展中所产生的费用。

2、整合部门资源,转变政府部门职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技能等培训任务加大,可以考虑每年由村级以上远教办牵头,各职能部门针对具体人的培训任务(如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技培训等)。在年初拟定工作计划,交由乡远教办统一制作年度培训计划,即具体培训工作由远教办利用远教网络开展,职能部门转为以教学辅导为主,以切实让接受培训方能学、真学、学懂。

3、加强加快本地课件的开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