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网络 高校;定资产;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15
[中图分类号] F810.6;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22- 03
1 关于高校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等学校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校固定资产的配备及使用情况对于学校办学质量及效益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可以说,高校固定资产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也与日俱增,使得原本就很难管理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上更加困难,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思维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高校管理的需要。因而,在如今这样的信息化社会,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势
2.1 有利于强化管理与监督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信息化,使得固定资产在各部门间得到共享和互通。既保证了固定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又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为各部门的预算做好了提前准备,同时也加强了各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高校的财务审计相关人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对高校对固定资产总体的把握。
2.2 有利于共享信息、提高效率
由于受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高校各部门间不愿将自己的固定资产与别人分享,甚至不希望他人知晓固定资产。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善,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信息及时在网上信息系统中显示,信息得到共享,避免了损失。而且也增加了各部门间的信息透明度,使大家的心理获得一定平衡。另外由于信息系统的介入,使原本繁杂无序的固定资产工作变得有序而简洁,既提高了准确性又提高了效率。
3 以D大学为例分析其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本节以D大学为例,通过对其固定资产现状的分析,阐述其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为下面的对策分析提供强有力的蓝本支持。
3.1 D大学资产概况
D大学历史悠久,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之一,设有15个二级学院、38个系、1个教学部、53个中心(所)、2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重点学科。D大学是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D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 422人,其中专任教师1 091人,教授153人,副教授298人,讲师402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优美。总面积50.2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占18.3万平方米。现有图书资料151.34万册。
当然,如果细分的话,我们还可以从有形资产与无形之产的关系上来比较,而且可以通过数据的显示明显得出很客观公正的结论。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3.2 D大学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在制度建设上。高校的各类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等各方面活动的保障,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改进管理水平,发挥各资产对学校办学的条件保障作用。近30年来,D大学根据上级精神,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D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试行)》、《D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D大学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2)管理机构及管理职责上。《D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规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学校固定管理的职能部门。另外,学校的各个学院办公室、科技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后勤管理集团以及图书馆等都是开发部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会员,有着诸多的权力。
(3)在管理现状上。我们刚才提到了无形资产,高校对于无形资产的使用与经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从D大学的现状来看,还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关的管理。学校仅仅是把许多无形、有形资产投入到产业当中去。既没经过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也没有专门的监管机制,而就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而言,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还算比较规范,原因在于土地、房屋等尚有账可查,但如何有效地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并且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有序流动。
3.3 D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8%的高校管理人员认为D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当被问及原因时,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是D校常年实行的多头管理体制带来的缺陷。也就是说当学校有利益的时候,那么大家都抢着干,而当面临困难时,那么大家则能躲就躲,唯恐惹火上身。
仅就无形资产而言,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学校的无形资产都有哪些,对于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知道得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对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3.2 管理体制不健全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更没有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的具体标准,以对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清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因此相关部门在年初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参考依据,无法做到科学、公平、公正、合理,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2.各职能部门管理相互脱节,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一般由总务处、设备处、图书馆等多头分管。这种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的做法使资金和资产相脱节,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构,造成学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使全校固定资产产权管理的责任主体缺位,不能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管理意识淡薄,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使许多固定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
3.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由于高校是以院、系为单位,行政管辖和利益分配相对独立,对固定资产的需求计划多是按系、部和专业提出,致使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较多考虑自己系部使用的方便,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设备重复购置。有些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系统规划,随意性较大,不能调剂使用,整体使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4.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科学准确地描述与分析资产管理状况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反映高校资产总量、结构等的考核指标内容不够准确,资产利用合理比例、资产闲置存在问题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财务部门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管理状况、资产总量及结构状况,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没有完整的监督体系。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适应高校发展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体系,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构建学校处室和系实验室的分级管理体系。
2.增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意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认识不到位,措施难到位。要使大家明白对高校财产的管理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有责任,增强保护固定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自觉维护固定资产的合法权益,通过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从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工,要做到人人都关心,人人有责任,增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3.推行资产经营,实行保值增值责任制
在学校内部实行资产有偿占用制及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为提高高校资产的效益,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资产有偿调拨制度,用经济手段管理资产。通过使用权的转让达到资产的流动重组并最终实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使真正需要资源的部门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资源供给条件,通过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资产增值率,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4.构建高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作为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应该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完成。通过对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及管理成本、效率的分析,构建高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包括资产年增长率、设备利用率、资产增值率等指标在内的学校资产管理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计算来考核各部门。还可通过经费指标来控制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单位,对考核优良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经费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扣减经费指标。
5.强化财务监督及内部审计
高校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好财务监督关,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有关制度,防止资产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推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曲桂贤 张剑飞 论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关键词: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新会计制度
近年来,由于国家各级政府加强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高校也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固定资产需求急速增加。学费的增长及政府的投入使得这几年来高校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近年来各个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了不少。国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日益重视。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建缺乏科学的规划论证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大学扩招。很快大学的宿舍,教室,实验室都不够了。许多省市都在郊区建立了大学城用于大学的扩建,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公办普通高校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至2012年4月,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至此高校停止了本科生的扩招。据2015年《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称去年大学的录取率为74.3%,毛入学率为40%,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然而近年来高考人数却成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1050万,2009年1020万,2012年915万,今年略有提升也只940万人。研究生虽未停止扩招但从2014年起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也在持续下降。众所周知,人口的低出生率,大学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等原因,高考人数还会继续下降。目前有些三本院校已出现招生人数不足的现象。随着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甚至下降高等院校规模已出现拐点。今年国家实施高校学科“双一流”工程,高校自身也存在着重新洗牌。对于这一趋势,应引起各个高校的关注。对于基础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否则基础设施在建成以后极有可能出现使用率低下甚至闲置。现今高校的基础建设不仅缺乏前瞻性甚至缺乏整体规划。最典型的就是教师公寓。学校的新校区大多建在郊区。学校周围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未解决配套设施的情况下,很多学校又将教师公寓建在新校区。建成以后,因为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居住新公寓的教师面临买菜难,孩子上学难,就医难等一系统问题,不得不重新在外租房,致使新建公寓闲置多年。再者就是实验室。因对使用者的需求考虑不足,教学楼建成以后,实验室临到使用时发现问题重重,实验室所需的特殊环境要求得不到满足,不得不大规模改造甚至重建。新校区土地面积不够合并校区困难,学校不得不开设班车,教师尤其是公共课教师上课几个校区来回跑。林林总总这些问题也造成基础建设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的严重浪费。
(二)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现象严峻
高校中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也是相当严重的。造成高校中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监管,二是制度引诱。由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为项目制。如何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有着极大的权限。财务部门大多只是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控制,而不便对其合理性进行管理和引导。在我国科研经费大多数是各级政府拨付,虽然结题时会有结题审计,但对于合理高效使用科技经费方面是无法用审计来监管的,而学校方面又对此动力不足。项目负责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而此种行为就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而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某些不合理性也是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重要原因。科研经费申请时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预算。由于项目负责人大多并不精通财务,编制一份合理的预算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则高校评价体系使得高校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轻视经费使用。一个学校基金项目的申请数甚至直接会影响到学校排名。是否能申请到国家基金影响到一名教师是否能评上高级职称,能否申请到高级别的国家基金直接能决定一名教授在学校的学术地位。现今国家发放科研经费可谓政出多门,国家基金委,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国有企业等等。这就使得科研经费出现多头申请的情况。到了结题时,经费用不完又害怕结题时经费结余过多而被收回甚至问责,出现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固定资产使用率低
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购买固定资产的经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各级政府拨付给高校的经费。这类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高校使用这类经费购买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一般是由院系上报预算,学校财务部门统一预算审核后将经费下拨给院系,由院系在预算范围内提请购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购入后也多由院系使用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固定资产购买后各个院系资源独享,对固定资产的共享缺乏动力。加之学校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节。固定资产在院系之间缺乏共享,闲置设备缺乏调剂,使用率当然也会很低。另一种经费来源是教师的科研经费,一些用于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往往是教师的科研经费购买。主要用于教师个人的科研活动。对这类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通常由教师个人在经费预算范围内自行购买自行使用自行管理,因为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引导和鼓励,教师们在报废前几乎将其视为私有物品,基本没有共享的情况,使用率也同样很低。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院系相互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财务部门只管核算,设备管理部门只管购置和发放,院系的使用情况不清查就不清楚。在新会计制度以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情况会逐步纠正。但管理手段不跟上,账面价值失真依然会存在。《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房屋建筑物按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50年折旧期)计提。设备按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其他设备均按10年计提折旧。但具体到各种院校各种设备,情况又将会复杂的多,如果一概而论同样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机遇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制度对固定资产部分做出了较大的修订。固定资产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和类别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将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升至1000元并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六大类,同时指出在忽略固定资产残值的条件下,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其次提出将基建账与高校“大账”平行登记,并定期将基建账信息并入学校的“大账”中去;因建筑工程而产生的利息,归属于建设期间发生的,归入在建工程成本项目中。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会计信息更真实,更全面。对学校更好的管理固定资产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依据。基建账与高校“大账”并账之后更利于学校利用预算管理和控制基建工程。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后会相对比较真实的反应固定资产的现在价值,为固定资产建立共享平台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固定资产中长期管理规划
在国家实施高校学科“双一流”工程之际,对于基建工程方面学校应尽快组织一个专家组对学校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一次总体的,全面的评估,认真的制订一份中长期的规划,对学校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建项目做一份中长期的预算。这份预算应该是一份科学的详实的细致的预算。学校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基建方面的预算将以此为基础进行微调。基建项目应严格执行中长期预算,不在预算中的基建项目,原则上不应新建。进行过一次总体的,全面的评估学校管理层就会对学校的总体情况,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有一份中长期的预算,学校的基础建设就会减少很多的盲目性。基建工程中的种种问题大多数都是源于预算问题。预算不合理,预算制定时过于粗糙,执行不规范,造成预算流于形式。严把预算关,才能使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得更好。合并校区也是势在必行的,校区合并以后一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二来也方便了师生的科研教学活动,方便了学校的管理。校区合并工作仅凭学校一已之力是很难做到的,还需多方争取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合并校区中土地置换,建设生活配套设施等等工作都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
(二)防止使用科研经费对固定资产重复购置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使固定资产在账面上反应了相对真实的价值,这一点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了很大便利,使管理人员仅从账面上就能对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参与对固定资产购买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要扼制固定资产人为重复购置现象还应建立一套既人性化又监督到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对于科研经费的发放于政府层面应统一由一个专门部门负责。在学校层面,财务人员应全面参与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去。在科研经费申请之初,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国家科研经费发放部门也应有专门部门进行经费预算合理性审核,做到合理发放,从源头上防止科研经费的浪费现象,防止固定资产的人为重置。在学校层面应利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时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大清查,摸清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折旧制度,为今后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打下基础。在今后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学校应利用好预算和审批权限,对固定资产采购的合理性进行管理,避免固定资产的不合理采购。对科研经费结余应制定好相关政策,做好引导工作,引导科研人员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合理使用,细水长流,万不可一收了事。
(三)建立固定资产共享平台
在整个学校层面建立一个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使固定资产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使用,使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这是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固定资产共享平台能使学校各个院系,各个部门互通有无。教师们也可以在这个共享平台中互通有无,以节省科研经费。当然仅仅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制度上鼓励和完善共享机制,能让各个院系,部门甚至教师能在共享机制中实现共赢。只有当制度相对完善了,共享平台才能真正的有效的运行起来。固定资产的共享不仅是校内各个院系和部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要与社会共享。例如,班车,学生宿舍,校医院,校内宾馆,食堂等等,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开放服务的。
(四)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现今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依然比较落后,各个管理部门信息共享不足。高校应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本校固定资产的数据库。建立信息化管理以后,各个部门能够比较清晰的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的使用人,责任人。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固定资产大清查所需次数和范围,大大减少大清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使固定资产的很多管理常规化。例如固定资产的报废。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以后,固定资产到了报废年限,设备管理部门因与财务部门共享了相关信息,不需要查账就能在信息平台上看到,能够及时到固定资产使用人处查看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报废,如不需要报废的及时评估新的使用年限,需要报废的能及时进行报废处理。财务部门得到设备管理的信息就能够及时处理相关固定资产账务。建立固定资产的数据库也是为固定资产的共享提供管理上的依据和保障,使得学校不会因为固定资产共享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会计制度颁布已两年了,但很多学校执行得并不好,折旧未提,基建账并账不及时,学校执行新会计制度已迫在眉睫。在完成固定资产大清查以后,尽快进行学校固定资产现状的评估,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校固定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才能帮助学校教学,科研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青.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思考[J].行政事务资产与财务,2016(01).
[2]李雪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问题的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4).
关键词: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23-02
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决定一个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学习知识技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开发科研创新思维,有着与单纯传统理论学习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物质资料等的质和量,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校的办学效益。对实验室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能够大幅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充分发挥职能、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目前,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深入,国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经济投入,同时各个高校积极提高办学水平,向现代综合型、大规模大学方向发展。因此,各高校投入巨大资金购置、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现代化大型科技设备在价值和数量上迅速增长,实验室规模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实验室规模的大幅提升,也会相应地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并没有跟上设备更新的步伐,之前的惯例模式与当今新形势下的高科技设备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设备购置、淘汰和更新衔接、设备重复购买与闲置、设备利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系统监管制度、没有良好实验室文化氛围等问题。因此,加强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对充分发挥实验室职能、保持实验室高效合理使用、进行资产保值与合理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验室管理工作通常是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薄弱一环。加之近年来,高校改革及扩招致使各高校的实验室出现快速、持续的增长势头。由于全国各高校的实验室总量的日益庞大和数量的急剧增加,对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实验室管理成为重要课题。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发现,高校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验室的资产管理意识理念淡薄,有重投资轻管理的情况。由于高校实验室资产价高数多,所以对实验室资产的管理责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大部分高校长时间以来普遍存在着重视资金投入而忽视实验室资产的管理,财政拨款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来源。对成本核算,学校实验室进行的很少,一般不进行资本折旧,直接导致资产的运用与管理严重脱节,在投资效益和投资监督评估上,非常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
2.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机构不健全。高校实验室的设计原则以相关资源的配置和各学科的设置为根据建立起来,常常采用两级分层管理模式,属学院级统一管理,但并没有设专门的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日常性管理。大部分高校教务处与实验室相对独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对高校创新实验教学开展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此外,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工作考核制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评估通常得不到重视,因此导致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日常问题得不到解决,效能降低。同时,在管理工具和手段上的落后,造成实验室缺乏实时、动态的管理。
3.实验室管理人员建设制度不完善。由于近年来的需要,全国大部分高校普遍扩大引入高水平实验教学人才的力度,但总体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实验室人员的重视程度。好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停留在“辅助教学”性质,处在相应的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与之带来的是,同普通教学岗位相比,地位低,薪酬少。地位的不平等,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有很大影响,人员流失时有发生。
4.安全隐患问题。目前,高校实验室规模扩大,部分实验化学药品种类繁多,有部分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物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失效试剂药品等。若上述问题处理不当,将会构成环境污染。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中毒、火灾等事故的发生,为保证科研工作及实验教学的安全进行,需要采取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重视实验室日常管理。(1)及时清查,保持资产数目准确,设立专人,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清查实验室设备、仪器、耗材等,进行统计,使实验室资产实时更新,保持准确,以把握实验室资产动态。同时,为避免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供应不足现象,须及时将实验室现有仪器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清理,清楚地统计出报废仪器设备台数、可正常使用仪器设备台数、已坏待修仪器设备台数等,以此为基础制订仪器设备年度添置计划。同时,应注意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按轻重缓急列出购置顺序。(2)加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在实验室的日常使用中,将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若发现问题,须及时处理,妥善处理好设备供应、维修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由于高校实验室设备仪器种类多样,服务功能单一,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全方位管理,重视全过程技术跟踪管理,其中包括设备选择、购买、接收、安装调试、应用、维修及报废等环节。无论哪一环节出问题,都会打乱教学计划,影响科研工作进行。
2.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与机构。(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需要符合学校的规定,顺应当前的时展趋势,能够从宏观协调整体运转,同时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情况,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调整,以适应当前实验室的管理需求。除实验室中的基本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还应有设备购置制度、验收领用制度、检查维修制度、报废制度等,不仅涉及仪器设备等硬资产,还要涉及科研教学文件、技术操作资料等与科研技术、师资队伍及社会服务等在内的软资产。(2)落实规范机制,使规章制度具有约束力和强有力的规范作用,落实到个人的操作机制。将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按照分级管理机制和实际应用情况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权利到人,责任到人,权责清晰,使每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管理人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整体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层次。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以及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实验室建设中,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实验室应重视对实验人员实践技能的培训,积极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议,拓宽实验人员业务水平,全面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提高对设备的维护维修水平。学校实验室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干高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实验室管理队伍,这是提升实验室教学质量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使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实验室管理的专门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4.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实验室固定资产的数据管理中,配置一台专门的固定资产数据管理服务器,运用网络化管理方式,增加各院系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由校一级实验管理中心对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统一实时有效管理。在管理中,我们应注意:资产科目的规范性,账务、名称、型号要保持一致,将实验室设备进行明确分类,固定摆放位置,建立条形码快速管理等,以及建立实验室管理清册、移交清册,将管理责任落实。实验室固定资产的统筹管理,要想做到简便、规范,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先进管理工具和先进管理方式。高校实验室资产利用率的上升,对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强各院各部之间对实验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利用校级网络条件,建立实验室资产共享平台,使实验室设备的互联互通渠道顺畅,提高实验室各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益。这有利于各院各部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避免低水平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极大地保证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的最优配置。其次,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另一方式是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在满足本院本部实验室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实验教学的时间间隙,对外开放,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效益。
5.加强实验室安全保障。首先,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实验室的每一处、实验的每一步。其次,增加消防设施,及时进行检查维修,更新保养,同时使消防通道保持通畅,及时消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再次,组织实验室使用人员进行有效的学习,提升遇到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在实验设备材料的购置与使用存放时,根据特点进行分类放置,危险品要存放在指定地点,避免扩散污染等。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常规性检查,及时消除潜在危险因素,尽量减少废弃物,妥善处理“三废”物质。
参考文献:
[1]朱文雁.高校实验室的资产管理与文化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
[2]黄婧.高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6,(2).
[3]刘彦玲.高校实验室资产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向导,2011,(33).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 中图分类号 ]F 406.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11-02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其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校教学投入大幅度增加,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淡薄,认识不到位,缺乏现代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较为淡薄。2000年以后,由于扩招等原因,高校的资金来源从原来单一依靠财政拨款,发展成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实行学费、自筹收入等多渠道筹资的新局面,筹资来源和投资去向的多元化,对现代高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资产采购管理轻资产使用管理的现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调剂余缺。由于缺乏全方位管理的理念,各部门往往只从使用方便出发,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的固定资产也难以调剂使用,资产利用率不高,导致低效使用,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普遍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象。据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仅为60%,另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高校仪器设备中有20%处于闲置状态。目前多数高校在设备购置上只注重投入的比例,而不能从实际用途出发考虑,购置计划人为性较严重,论证也只是走过场。高校内部有些部门或机构片面地追求“小而全”,追求使用方便,相互攀比,不断地要求增加房屋,购置新设备,不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并且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及时,或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造成一些设备(如电脑、多媒体设备)过早地损坏或“退役”,造成资产的巨大浪费。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现教中心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等问题。
(四)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从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净资产不实。根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第11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入账。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同样采用此法。高校会计制度把“固定基金”科目划在净资产类,所谓净资产,是指所有者在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以,“固定基金”科目反映的应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即净值)。但由于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随使用时间的推移相差会越来越大,造成虚增资产,致使高校的“净资产”信息严重失真,易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其次,不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不利于高校财务部门对出售、报废、损毁资产的管理。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要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必须增强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强化管理意识,只有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建议建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衔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引进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详细记录每个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到处置的卡片信息,赋予其惟一的识别条形码,对实物资产使用全程跟踪管理。实现对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随时为资产的购建、调剂和处置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在此平台上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多种数据接口,以便灵活地与财务核算软件进行链接,使财务账、固定资产台账与采集的实物信息能进行电算化比对,减少错误率,避免因两种账簿登记时问不同而引起存量不实,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账、卡、物相符。
(三)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学校必将同企业一样逐步面对市场化的挑战。因此,针对现行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正确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规定,结合学校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情况。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以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此外,如果学校固定资产在市场上有活跃报价或公允市场价值较易取得时,还应当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以反应固定减值情况,提供固定资产当前市场价值信息。
(四)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开展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清查盘点工作。通过全面开展资产清查,明确现有固定资产状况,从而为加强资产预算管理、建立资产监管系统及实施资产动态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逐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层次
高校应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意识、多渠道地培养专业管理员骨干队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防止管理员队伍老化;建立“一专多能,专业知识配套”的管理骨干人员;建立合理的能级结构比例,使高、中、初级水平各司其职、各展其才、相互配合。各高校应加强资产管理队伍的理论学习,注重岗位培训、强调人才素质。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专业教育培训和再教育,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理论指导资产管理工作实践,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过渡。
【参考文献】
[1]严筱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与制度的探讨[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1) .
一、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目前状况
1、多头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部分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由各校区、资产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实验室管理部门、图书馆、房产部门、各院系(部)、资产经营公司、后勤部门等多头分管。多头管理经常造成部门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相互扯皮、推诿甚至无人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处于僵化和被动的工作状态。
2、对房产和土地的管理存在误区
大多数人认为高校的房产和土地具有固着性,不可能流失,对其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致使“非转经”资产中的一部分房产、土地被其他单位侵占,非凡是一些高校为扶持校办产业,将房产和土地无偿划拨给校办企业,而且没对这部分资产计提折旧,使经营收入中没有扣除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虚增经营收入,将国有资产增值资金及收益量转到集体或个人身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3、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置和闲置的现象,有的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练习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高校各个院系也相互攀比搞建设。院系各自为政各用各的,结果是大量的计算机等设备处于不能充分使用状态,学校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
有些高校尽管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却不能同步完善,有些高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摘要:①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②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③长期不能彻底清查的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新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新问题越积越多;④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⑤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把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给国有资产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5、国有资产概念不清、管理松懈
一些高校的教职工由于教学或科研的需要,长期占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在工作调动时物随人走,将高校资产误认为个人财物;一些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是个人财产,从而将用科研经费所购仪器设备和资料等据为私有。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摘要:①“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非凡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②“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及策略
1、强化国有资产意识,明确国有资产的范围
首先要加强领导、提高熟悉,熟悉不到位,办法也就难以落实。高校各级领导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将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办学效益,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上来熟悉。只有在根本上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实质性熟悉上将私人财物和国有资产严格分开,从严格意义上领会国有资产包含的内容,才有可能避免将国有资产私有化,才有可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使高校的其他国有资产游离于管理的框架之外。 2、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高效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按照“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总原则实行。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的模式开展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设立固定资产总账;资产管理处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职能部门,探究资产管理政策、负责资产明细账及具体操作,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行政科室等部门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各使用部门设资产专管员,将所有固定资产明确到人,各资产专管员在业务上归资产管理处领导,由资产管理处根据管理需要定期对资产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使用单位三级管理网络。同时,资产管理部门每年和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目至少要核对一次,做到账账相符;各资产专管员每年度负责对所管的资产进行一次实物核对,将核对结果直接上报资产管理处,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账实相符。同时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全面实施责任追究制。
3、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如建立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账簿记录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各个关键点的有效性;建立资产购建的申报和决策审批制度,确保资产购建有一个完善的决策程序;逐步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程序,确保报废固定资产只有在经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后才能报批处置等。
4、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利用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及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管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管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管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来实现资产管理全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布置来实现。预算布置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
通过对高校国有资产定期地进行清产核资,可以摸清各类财产“家底”,及时发现和处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盘盈、盘亏、闲置、浪费及其他不合理的新问题,通过实物清点,对高校占有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有利于做到资产管理的帐实相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7、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说到底是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只有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才能发挥功能。而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一部分薄弱,经济知识较为缺乏,综合性人才少,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按照新形势下资产管理的要求,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预防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确保国有资产的平安和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06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1
在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设备,录入的批次不同,不同的人录入资产,录入的设备名称不尽相同;放在同一个房间的资产,有人把存放地点写成前门门号,有人写成后门门号;而几个实验室的公用资产,登记出来的使用单位更是五花八门。这些情况的发生,会给人们今后的资产清查、检索、分类和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人们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能否引进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概念,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1 制度化
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相信是大多数单位的首选,但具体来说,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工作来制定,在吸取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决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加入高校资产管理的要求,要有自己的重点。人们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损坏丢失赔偿管理办法等。
2 流程化
建立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按照本单位具体的工作步骤,画出流程图,使各种流程步骤一目了然,直观形象,简洁明了,便于理解,不会引起歧义,且工作有据可依。
3 标准化
在企业中,用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可以分成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将之引入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人们暂且按资产的流动方向将标准分为:录入标准、领用保管标准、调拨标准与报废标准。
3.1 录入标准
在录入资产时,资产名称和分类号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的标准进行录入,存放地点按照高校的布局,可以按建筑物名称给出一个规范化的录入格式,如某学校:教学一号楼一楼20号房间,统一规定存放地点的登记方式为:教一120。关于使用单位的划分,确定经常使用或主要使用部门为资产使用单位,其他部门教学需要使用时,办理借用手续。
3.2 领用标准
以往资产领用时,往往以部门资产管理员名义,会领用很多部门公用或实验室的资产,而使用者与部门资产管理员并不是同一个人,导致这部分资产常常缺乏监管,容易造成缺失。目前确定的领用标准为:谁使用谁领用,各办公室指定一人负责本办公室公用资产管理,实验室资产由实验室管理员直接领用。若有其他部门借用,在领用人处登记,归还时要有记录。
3.3 调拨标准
本着物尽其用,减少浪费的原则,能学校内解决的,尽量不要重复购买。在充分了解学校资产现状的前提下,对可用的闲置资产进行协调,予以调拨。调出调入部门的部门资产管理员、部门领导、原领用人、现领用人分别签字确认,同时,落实现存放地点。做到有效交接。
3.4 报废标准
资产无法使用、毁损、被盗时,填制资产处置单,按照处置金额不同,分为小于等于2万元、2万~10万元、大于等于10万元三种不同标准,由相关人员或部门,对资产处置予以审批。存在处置残值时,由资产办组织购买人员竞价,价高者得。收入直接交学校财务部门作为营业外收入入账,学校资产办留取竞价相关资料备查。
4 常态化
一年一次的资产清查工作,结合资产日常管理,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常态化,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巡查制,将学校各部门的资产管理牵头工作,分解落实到学院层次的资产管理人员,每个人经常到自己所负责的部门了解情况,检查日常工作,发现问题苗头,及时解决、整改,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5 责任化
分别制定学院和部门资产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学院及部门资产管理员的权利和义务,如季度账务打印工作、账实核对、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变更领用人和存放地点、日常资料保存等。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明晰责权利,建立问责制,对发F的问题,视其后果和影响予以问责。
6 专业化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高校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任部门资产管理工作。所以,有必要培养一支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人们在注重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工作。在资产清查准备阶段、填制教育部实验室基本情况报表之前,都制作有专门的PPT,对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和相关填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7 数据化
将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纳入年度考核,对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如调拨资产的数量,检查时账实相符的比例、调拨单报废单等单据保存的数量和比例等),配合奖惩措施,奖勤罚懒,建立年终奖励机制,加强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全员参与意识,发挥资产管理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效能提升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高校通过多渠道筹措的资金不断地转化为教育资产,特别是高校固定资产的存量逐年增大。国家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高校的资产管理,逐年加大监管力度,监管范围涉及高校资产的清查、评估、收益、处置、分配等方方面面,通过理顺体制和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审批管理和规范运行程序等加强对高校资产的监督,促使高校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高校来说,无论资产管理的环节和程序有多复杂,最终目的都是要在确保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资产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则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关注点。由于高校实验实训设备仪器复杂多样,其资源配置和使用管理的难度较大,信息系统的应用将成为实现资产效能提升目标的重要手段。因而,找出影响资产效能的因素,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资产从购置、使用到报废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监控与评价则成为促进资产有效使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和提升高校资产效能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信息化提升资产效能的构建思路
财政部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中着重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旨在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尽管该指引主要针对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但其管理思路存在较大的共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全值得借鉴和参考。因而,高校资产管理应当在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影响资产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风险,查找资产管理漏洞,确保资产管理处于最优化状态。由于高校资产的构成中固定资产约占80%左右,所以,本文对资产效能提升的研究重心侧重于固定资产,并针对其促进效能提升的实施策略提出以下构建思路:
(一)提升资产效能的切入点应始于资产配置环节
高校资产能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效能,首先取决于其配置方案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资产效能管理系统的构建要重视资产配置环节的功能设计,要能够通过系统功能来分析其用于教学、科研或其他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中,硬件条件应涉及现有同类设备利用率情况,拟购仪器的先进性、适用性、性能价格比以及技术指标的合理性,以及配套的硬件条件和安装使用的环境、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等;软件条件应涉及使用人员配备及技术力量,日常运行、维修保养费用的投入及落实方案、使用保管责任、使用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投入使用后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以及配置使用后的校内、外共享共用方案,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后应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等等。
(二)完善资产监控与评价机制是促进资产效能提升的关键控制点
资产的效能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资产本能所具备的效力,其二是指在应用中的利用效率,其三是指在应用中发挥的功效。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高校大都在理顺体制、规范程序、完善记录、保证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管理重心主要放在保证资产效能的第一层含义上,而对资产的实际利用效率和功效发挥方面的管控还不够深入。因而,实现高校资产效能最大化的关键控制点,必须实现对资产效能的监控,并以此作为衡量资产效能发挥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寻求有效的改进措施和管理办法,从而促进资产效能不断提升。
(三)实现资产使用过程的动态管理是资产效能监控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对资产的监控侧重于资产自身状态和信息变化情况的管理,如资产验收登记、分配使用状态、转移处置状况等,但对资产使用过程和利用程度的动态监控尚属于空缺。因而,通过对资产使用过程的管控来构建资产效能监控系统,通过系统功能获取资产实际使用的基础资料,实现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常态化评价与分析,从而积累足够可靠的管理经验数据,这不失为对资产使用效能监控的有效方法。
(四)建立资产效能评价标准体系是衡量资产效能的重要依据
资产效能的发挥受资产配置效果、资产利用效果以及资产维护管理效率等共同因素的影响,而判定这些影响因素好坏的依据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衡量资产效能的评价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应当包括采购配置标准、使用运行标准和维护管理标准,每类标准可设定相应的权重系数,以实现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功能。由于各高校因学科和专业不同而资产的类别有所不同,且同类资产也可能因使用方向不同而配备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结合高校各自资源状况与学科专业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其中,采购配置标准以定量标准为主,确定单个类别资产允许配置的型号、档级、价格、定向用途及人均配备数量等标准;使用运行标准应以实际工作量为主,按资产群组明确相应的定额人机时数,以及按类别资产确定定额使用寿命等标准;维护管理标准可采取定量与定性标准相结合的办法,明确类别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时限,制定保管制度、操作规范等制度建设标准,以及责任落实、资产清查、资产考核等管理规范标准等。
(五)以强化管理提升资产效能依赖于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高校资产使用现状来看,以强化管理手段促进资产效能提升是较为现实的选择。通过对管理运行机制和程序的优化,发挥资产管理部门统筹、引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来促进资产使用效能全面提升,而这一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息化手段的支撑。本文构建基于信息化提升资产效能的出发点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产效能管理系统。
二、资产效能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根据基于信息化提升资产效能的构建思路,要通过规范化的程序管理来推动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促进资产效能充分发挥,应该搭建一个集资产过程管理、使用效率监测和效能评价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即构建高校资产效能监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效能管理功能需求构建的该系统框架,可实现的功能有:资产基本状态信息、资产配置与采购、资产使用状态监控、资产共享共用、资产效能评价五大功能。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一)资产基本状态信息功能
该功能的作用是落实保管责任到人,随时了解保管或使用人员变动情况、资产存放场地的条件以及资产自身的资料信息等,为统计分析资产基本情况及其他功能模块提供基础数据。其设计构想是以使用部门为主体,以存放场地为单位,详细反映资产组群的管理责任人、保管人、使用人或借用人的身份、学历、职别、职称及其他兼职身份,资产存放场地的详细位置、使用面积、管网装配、用电负荷、室内布局及场地使用功能,资产的数量、型号、价值、功能、用途、使用年限、购置时间等基本信息。
(二)资产配置与采购功能
该功能的作用是实现资产配置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实现资产采购过程的规范化和公开化,加强资产配置的可行性,提高采购效率。其设计构想是以资产配置职能部门为主体,以采购项目为单元,通过预设配置和采购标准来实现对超标资产的预警,从而达到对配置与采购过程的控制。申请部门要对超过一定限额的项目从申购原因、选型理由、运行条件、经费保障、管理措施,使用效率、资源共享和效益预测八个方面提置申请,资产配置职能部门可组织由国资、财务、审计等部门参与的论证小组进行现场考证和可行性论证后,在管理系统中进行审核确认,该配置申请方可生效。经过会议批准的配置项目可据会议纪要等文件向采购部门提置方案,采购部门则按照采购方式审批、市场考察、招标组织、中标公示、签订合同、验收安装、交付使用、款项支付、追加评价、质保金支付等流程予以执行,这一流程每一环节的状态信息可以即使更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和跟踪资产的配置与采购的全过程。
(三)资产使用状态监控功能
该功能的作用是对资产组群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掌握资产利用、闲置、毁损、维护、报废,了解利用率低下的真实状态,为加强使用部门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资产使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该功能的设计构想是以使用部门为主体,结合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检测办学条件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为依据划分资产管理类别和使用监控范围,对资产组群的使用目的、对象和人次,使用的时间、机时和操作步骤,设备明细、频次、损坏及维护检修,消耗材料的名称、用量以及维护成本等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从而获取资产使用的动态信息,使用部门据此可及时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资部门可据以对资产使用效能分析评价,通过管控结合促进资产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按照重要性原则,该功能将监控点放在公共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两个方面,其中公共用房包括教学行政用房和公寓宿舍,教学仪器设备包括计算机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
(四)资产共享共用功能
该功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搭建学校层面的资产共享平台,促进利用能力不足的公共房屋和处于闲置期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校内不同的部门、二级学院和系部之间的进行合理流动使用,在有关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也可将资产剩余使用能力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同时,基于无界化的组织文化理念,促进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共享共用,提高资产的综合效能。该功能的设计构想是以使用部门为主体,利用资产使用状态监控的统计分析结果,向校内师生提供空闲资源或设备的查询、预定等服务,并对共享共用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
(五)资产效能评价功能
该功能的作用是对资产配置、使用、管理效能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实现评价结果的透明化,为资产统筹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积累管理经验、完善改进措施和办法提供依据,促进资产效能不断提升。该功能的设计构想是以资产统筹管理部门为主体,对资产基本状态信息、配置与采购、使用状态监控及共享共用结果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所设定的评价指标的计算和比对,对资产配置绩效、管理效果、使用效率、共享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获得资产实际效能情况的反馈信息,以此衡量高校内部资产管理的成效,同时,也成为制定下一阶段资产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基于信息化提升效能的资产管理体系构建
对高等院校来说,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管理流程等方面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体系框架,但多数高校注重对资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对以完善内部控制为目标的基于信息化的资产管理体系研究还不够深入,因而,构建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保障体系十分必要。无论信息化手段如何先进,要实现资产效能的充分发挥,仍然要以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为前提。本文认为应构建以内控体系为主线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资产管理体系,遵照系统系、协调性、整体性、效率性和制约性的原则,借助信息化手段覆盖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前提下,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决策体系、论证体系、评估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八个方面来搭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框架,并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完善相应体系的构成内容。
综上所述,促进资产效能的提升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目标,涉及到高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强化资产的统筹管理是根本出发点,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是基本思路,探索研究资产使用监控与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本文立足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深入思考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产监控管理的新思路,以此促进资产效能的充分发挥,对创新高校资产管理新方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S],2010
[2]李杨.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变革[A].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08109
[3]陈丽辉.如何挖掘高校资产管理潜在效益[J].时代金融,2013,(505):82
教育装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实践的意义上讲,离开了教育装备便不能实现教育过程,便不能完成教育任务,如同离开了物质便无从产生意识一样[1]。教育装备系统化的内在属性决定着教育装备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教育装备是教育活动的基石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2]。同时,培养高素质人才总是以良好的物质手段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为基本条件的[1],教育装备,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手段的总和[3],是架在其间的桥梁,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共同构建出满足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保障教育、融入教育、促进教育”[4],教育装备不仅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而且还包含了对“物”的配备、管理、使用和研究的行为和过程,能有效地再现生活世界,为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反映着教育者的思想,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出社会的意志,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对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教育装备工作的本质要求
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5]。规范化是指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6]。教育装备工作的本质,一方面是建立一个保障教学、融入教学、促进教学的硬件体系,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对硬件系统的管理、选择、使用、培训、组合、过滤等,充分反映社会愿景,体现社会意志。教育装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也就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将教育装备的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培训等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固定化、有序化和制度化,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效益。
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教育装备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装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教育均衡化的必由之路,是科学办装备、廉洁办装备的基本保证。首先,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具有约束的作用。教育装备工作涉及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培训等多个环节和过程,注定了需求的多样性、配置的复杂性,如果没有约束和规范,会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系统,甚至会滋生腐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就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减少和缓和行为冲突。其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制度和规范的设置支配着装备行为,规范着行为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利益分配、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制度的激励作用都应当符合社会价值的公共导向。第三,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具有调节作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能否均衡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的调节作用,能根据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缩小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装备总体水平,促进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科学办装备
制度是教育装备事业良好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装备的建设配置是发展的前提,政策保障是发展的关键,研究使用是发展的核心,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装备工作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南通市教育装备工作的科学发展。
建立教育装备建配的论证制度
我们在教育装备的建设和配备上,始终坚持一个标准、一个原则,坚持服务前移,科学论证,促进全市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南通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新校建设、旧校改造、达标创建等活动中都严格按照教育装备建设Ⅱ类标准强势推进,率先在苏中地区达到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教育装备部门深入基层,按照坚持“基础装备优先、信息装备紧跟,个性装备为辅”的原则”,在建设初期介入,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加以指导,在建设后积极培训、促进使用,对不符合Ⅱ类标准的,或者是重视信息装备忽视基础装备的坚决给予拒绝。首先,实验装备配齐、配优。在基础实验装备全面达一人一组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提高”,一方面优化实验装备,以更可靠的仪器设备取代原有分组实验设备,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将一些演示仪器做为分组实验设备进行配置。另一方面提高要求,高标准添置洗眼器、专用危险品柜等常规设备,全面充实现代数字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水平。其次,全面推进音乐、体育、美术装备建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第三,图书装备合理建设。坚持逐年添置的原则,对图书数量不达标的学校,不强制要求一次性突击购书。积极与图专委等专业团体合作,遴选出最新优质图书书目供学校选购,不断增加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馆藏书中的比重。第四,推进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我们因地制宜,在全面建设通用技术与实践实验室基础上,推进个性化实验室建设,机器人、陶艺、模拟驾驶等已进入学校。第五,推进班班通建设。市直学校实现了班班配置有电子白板,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超短焦等功能,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