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模式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教学模式 研究
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人们认识物理规律的起点,是探索物理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去尾,取其表而略其质;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把概念孤立起来。这种教法的结果,使学生对概念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演示实验――探究”模式
方法论根据:实验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文字、图像及不同的呈现信号,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大脑中存储的时间的长短及提取的速度都不同。一个新颖的、明显的信号比常规的信号将更宜于记忆和提取。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定义概念概念运用。如:讲“导体的电阻”时 ,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就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让学生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U/I是一个恒量;换另一个导体做同样的实验,学生又会发现U/I仍是一个恒量;但是不同于前者的另一个恒量。由实验知:对任一导体,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比值为一恒量,用R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了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发现,导体两端加同样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不同,也就是说电流通过两导体的难易程度不同,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U/I的值越大,电流越难通过。于是得到结论: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既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
二.“理想实验――探究”模式
方法论依据:在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排除实际实验中影响物理过程的诸多次要因素后实现“理想实验”,通过理想实验分析物理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更本质的东西,以此获得新的物理概念。理想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理想实验分析实验归纳特征 定义概念概念应用。如:讲“电场强度”时,从“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引入“电场”概念。那么,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的力的性质如何?如何确定电场对电荷作用的性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为例,设想用“检验电荷”进行试探,进行理想实验。发现不管条件怎么变,在电场中同一点,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电量q之比总是相同,并且与检验电荷的性质无关,而只与电场的性质有关。物理学中就可以用F/q来反映电场对电荷作用的性质,命名为“电场强度”。
三.“设计问题――推理”模式
方法论依据: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的实质内容及其组织形式,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习得。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温习旧知识推理归纳 定义概念概念运用。如:讲“感应电动势”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来复习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的概念,知道闭合回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有电动势。闭合电路中提供电动势的装置是电源。法拉第通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也会产生电流。我们把此时的电流叫感应电流。虽然回路中没有电源,但根据有电流的条件可知肯定有电动势,把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就定义叫感应电动势。并进一步的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公式。
四.“物理学史――归纳”模式
方法论依据: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学习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于物理概念,只有了解了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模式;理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58
一、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概念图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意义联系的图表,最早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教授诺瓦克在上个世纪60年代等人提出。现在概念图教学策略盛行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与国外相比较,国内概念图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概念图教学的研究最为活跃,成果也十分明显。研究表明,其作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概念图作为教学的工具,其强大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1]。
二、概念图的组成成分
概念图主要由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部分组成。概念就是学习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则属性,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将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一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是指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表示概念的展现方式。学习者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将概念通过横向、纵向、回溯等联系方式构成阶层化的、从高级向低级或从大到小的、逐渐分化的图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被高度浓缩,清晰地揭示了新旧知识建构的实质。学习则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概念网络,随着新的知识的接受不断地向概念图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为了使学习者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必须把新学习的知识和学过的知识通过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认知对概念图进行随时补充、修改,发展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2]。
三、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意义和作用
利用概念图这种可视化的语义网络为表示方法,将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法就称之为概念图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学科有它的学科特殊性,既有文科性质的识记内容,又有理科性质的推理内容。所以既要理解概念,又要理清关系。而概念图法恰好可以起到这样既能拎出重点,又能串接关系的作用。
利用概念图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快速清晰地运用板书结构展示知识,又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来连接文字语言,传递教学信息。概念图,可以提纲挈领,明确重点,展示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结构和知识关联,强化记忆,展现美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简易化,从而感觉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3-5]。
四、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实践
尽管概念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但是它所蕴含的丰富教学功能不能仅将其视为评估工具,而是要尽可能地把概念图当做一种教学技能与策略。概念图可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完成,并能清晰地展现,让学生看到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细胞增殖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为切入点,使学生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是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同时,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也限制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既然不能无限长大,当其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要通过增殖来产生新的细胞,进而引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及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再以有丝分裂的周期性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区别和特点。在学生构建此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为成体,生物体内,也不断地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明确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在概念图主线构建完成后,教师可通过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各期的特点引导学生继续补充新的知识节点,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网络,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托概念图教学模式,通过概念图构建主动生成知识,完善知识网络,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
[2]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 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2003.
一、借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情境,引出
物理概念
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物理现象基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学生感到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教材中将常见的物理现象用理论化语言进行总结,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基本直接导出概念,没有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次剖析,使物理概念独立于教学内容,对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形成不利影响.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借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现象和情境,引出物理概念,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物理概念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这一范围的声音频率称为音频,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正常的人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分别列举“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和“动物预测地震”两种现象,其中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是根据声音的频率,准确来讲是次声波,而动物预测地震,地震发出的声音为超声波.这样,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出物理概念,能够促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物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物理实验对物理概念进行验证,使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检验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开展相关物理实验,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增强物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橡皮筋,让学生弹松弛的橡皮筋.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提问:弹橡皮筋的过程中你听到什么声音吗?学生一致表示没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声波的概念,并通过对声波的初步学习,再次针对物理实验进行提问:橡皮筋发出的是什么声波?为什么你听不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回答: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
的理解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基本了解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为了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关于一些振动物体,a.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105Hz;c.被小锤敲打的音叉声音频率为265HZ.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a、b、c都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a、b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C.a、b、c都是声源,人耳能听到c发出的声音
D.a、b、c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关键词] PBL;老年医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50-03
目前,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2011年底)已超过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积极防治老年疾病成为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对于医学生了解及掌握老年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也由“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转变[1]。
1 老年医学及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现状
1.1 老年医学
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先提出老年病学的概念,1942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医学学会,宣告现代老年医学的诞生。自此,老年病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老年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寿命和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及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界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研究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2 老年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疾病种类多、治疗特殊且困难,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同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问题,势必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疾病防治成为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之一。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也成为各个医学院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1.3 老年医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涉及基础、临床及技能等多方面,其内容复杂,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4]。教学模式多数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问题一般鲜有同学正面回答,没有问答则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则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则难有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深入理解讲授的内容等问题。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科院校,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设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等实际情况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这些因素都束缚了老年医学教学进程的稳定发展。
2 老年医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老年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扎实、全面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熟悉老年疾病的特点,掌握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优秀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老年疾病种类繁多,老年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医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及临床素质要求亦越来越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老年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医学生对老年病学的重视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年病教学有必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国际化”。
2.2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方向——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首次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n′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PBL教学法与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3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不是强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PBL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更灵活[7]。PBL教学通过教师课前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由8~10名同学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在课后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而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习压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还能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更适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 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 PBL教学框架的设计
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PBL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限次“迭代”的过程[8]。教师在PBL教学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情景问题、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与PBL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教学进程是PBL教学的宏观层面,而问题设计则是PBL教学的微观层面。PBL教学过程首先是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问题,协作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9]。
3.2 PBL教学步骤的实施
下面提供典型的情景案例:一位78岁的男性患者就诊,诉“自测血压增高1个月”,作为老年病科医师,您的诊疗思维及方案是什么?
在教学进程中,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列出共同的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范畴,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高血压有何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有什么特点?患者有何基础疾病?血压最高是多少?患者需要进一步作什么检查?治疗方案如何?怎样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上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讨论后教师罗列出新的医学术语,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及研究成果,从而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学督查组针对整个教学进程得出结论并评价讨论小组的工作成绩。
3.3 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如果没有与PBL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任何评估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考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应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实行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建立并完善主、客观题库。同时,由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针对病例展开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进行全面测评,其中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评分,制订评分细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合理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掌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PBL教学是以学习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此种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在老年医学教学中推行,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PBL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自身问题,因此,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尚有待于在教学进程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郝吉庆.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2]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 任延平,黄若文,韩亚利.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1-664.
[4] 徐淼,李维卿,潘霄,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2(5):884-886.
[5] 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讨[J].才智,2009,9(7):93-94.
[6] 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7] 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
[8] 杨雪,孙杰,吴春雨,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2-24.
[9] 王树树,陈钧,桑爱民.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18-119.
[10] 王小燕,梁生旺,戴华芳,等.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83-84.
[11] 张成宁,季晓庆,夏强,等.打造与国际接轨的PBL医学教育评价系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5,42.
概念图可以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免疫调节的教学要求是: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的考察要求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在本章节中概念多,名词多,细胞名称更多,如何梳理免疫调节中各个概念和名词之间的关系,成为本节的关键。对此,我以“免疫调节”一节为教学内容,围绕让学生掌握免疫的概念、组成、类型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一堂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特征和绘制方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和清晰讲解,学生很快就学会了绘制概念图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念图工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用概念图导入课程,呈现教学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展示几张有关免疫的作用的图片,引入课题后,接下来教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给大家(如图1所示)。
第二阶段:用概念图进行知识关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可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在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时,可以利用概念图介绍有关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如图3所示)。
在学习体液免疫时,可以先介绍体液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以及免疫物质――抗体,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4所示)。
在学习细胞免疫时,可以先介绍细胞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免疫物质,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5所示)。
在介绍免疫的功能时,提到免疫失调症,可以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6所示)。
第三阶段:为了检查学生掌握内容的情况,用概念图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例1.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分化形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的结果。
(2)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_______(填数字),在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的作用_______。
(3)图中所示的以下细胞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_____。
A.记忆细胞 B.② C.③ D.④
(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______,快速产生_______与抗原结合。
(5)抗原可经不同途径刺激相应的细胞形成浆细胞,其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血干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①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3)AB
(4)增殖分化 抗体
(5)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抗原经吞噬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B细胞受抗原的刺激。
例2.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者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三、教学反思
关键词:物理概念;建构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76-1
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本文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物理概念难掌握的原因:
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它超脱了自然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而且有些概念本身就已经很抽象了,我们却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又定义了新的物理量,使得这些新的物理量更加抽象,这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脱离了,让学生无法直接感知,于是学起来就感到异常的困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理畏惧。
由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 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该如何创设情境的呢?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
由于物理概念都是从日常现象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概念,很容易为学生理解。如:在给学生讲力的概念时,就可以从大家平常的提水、拍桌子等现象引入。这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感性知识,以在对这些感性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探究的能力。而且,从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以旧引新法
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比如讲电场的时候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磁场入手,进行对比理解。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三、实验引入物理概念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生动的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情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适当的引导,归纳,概括从而引入我们的概念。比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弹簧及钢片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这样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如对“超重”、“失重”概念的认识,就可以播放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上天、在太空飞行、返回地面画面,通过三个过程为例,分析杨利伟感受到的“超重”、“失重”现象,达到加深理解“超重”、“失重”概念的目的.有些高中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布朗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等。可以用图象、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以便加深理解。
五、讨论法
讨论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过程。这种方法设计得好,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又可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如在实施“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教学时,不妨先做一个羽毛和石子同时下落的实验,然后提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这话是否正确,再通过真空管实验,从而得到自由落体运动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
六、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一、高度重视备课环节,由备教案向备学案模式转变
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法。教师备课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参,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教师主观设计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活动被忽视。我在备课中由钻研教材为主转向以学情为主,由重点设计教法转为重点设计学法。在课堂外,我通过观察、学生交谈、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求知渴望和情感需求,尤其是学困生,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法指导设计。我在学生学法设计别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设计,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动手、动口和动脑,充分考虑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练习的时间,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式,由演示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转变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最重要途径。教材中的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缺陷,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师徒型向自主型转变。传统型学生分组实验多由教师先讲解实验过程,教师讲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实验,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只要条件许可,我尽量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操作技能。让他们经过尝试探索后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
2.结果型向过程型转变。以往实验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我在教学中把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并举,大胆设计实验方案并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然后选择最佳方案动手实验验证,重视全过程的操作。
3.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实验条件、程序、方法等严格控制。为了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能力,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观察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以“五点”教学法为依托,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以自学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新课开始,我总安排一定时间阅读自学课本内容。通过阅读了解学生那些知识看懂了,那些知识还有疑问急需解决。然后通过学生实验、集体讨论得出结论,在这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和启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以实验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多观察、多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使他们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和最佳心态,感到所学知识十分有趣,积极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 转贴于 3.学生主动讨论,提出焦点。针对实验观察,让学生主动展开讨论,并实际考查提出问题的焦点。
4.由学生对比归纳总结,掌握重点。
5.教师指导,清除难点。在让学生讨论时要适当的提示和启发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能及时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化解难点,为进一步学习扫除障碍。
在“五点”教学法中由于实验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结论是学生得出或在教师启发下得出,所以学生理解容易,影响深刻,记忆牢固,而且养成了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强化复习、考试辅导工作
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考试。我们不要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但“低分”的学生“高能”又从何谈起?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做好复习训练和考试辅导工作非常重要。我在课堂复习中主要抓住三个方面:
1.抓住知识系统。归纳知识系统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对教材熟悉、补漏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知识浓缩的过程。
2.抓住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原因不是公式、定理、定律难记,主要是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想、怎么用、怎么去解决,所以关键是要找到分析问题的突破口。要训练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情景,把自己置身于物理情景中,建立力学、热学的平衡方程和电学状态方程,并注重一题多解,拓展思路。
关键词:5E教学模式;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新课标凸显了重要概念的传递,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同时建议教师要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5E教学模式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设计,以帮助学生建构新概念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主要由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5个环节构成,如下表所示。
本文拟结合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重要内容,尝试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物学概念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概念
认知冲突是引发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重要手段,平复认知冲突所引起的心理失衡就成为问题解决的动机和需要。因此,在教学的“吸引”环节,一般强调通过创设蕴含与重要概念相对应的学科专业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访谈、调查,或者凭借以往教学经验,在正式上课前探查出学生头脑中与即将学习新概念相关的观念或前概念,并科学分析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然后通过文本呈现、对话交流、实验演示等常见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加工新信息、新事实的过程中与原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探究意愿。
例如,教师展示了《中国花卉报》的一则新闻:“植物的吸水重量,超过了植株本身重量的数百倍。一株玉米或向日葵一生需吸收水分200公斤以上。这就是说,植物所吸取的水,积存和组成植物体的并不多,一般只占吸收总量的2%左右。”学生阅读之后,在“原有认识”和“现存事实”之间随即产生了认知失衡,思维一度处于“愤”“绯”状态,酝酿一段时间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其他98%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原因,最后形成这样的共识: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散失到大气中去了。“这一过程在植物生理学中叫蒸腾作用。”教师抛出概念的名词后,继而又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蒸腾作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层层深入,引出需要探究的重要概念。
二、提供支架,进行探究,建构概念
学生经产生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并明确问题后,推动了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资料分析、实验探究、模拟制作等。在探究环节中,学生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思维的深入,原有概念、技能、方法在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暴露无疑,这为后继的概念转换和概念界定奠定了基础。在探究中,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和适时地指导,随时了解和控制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深度,避免由于“滑过”现象过快地得出结论,以及“搭便车”现象产生。另外,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必要的支架,如果涉及跨学科知识,则以“先行组织者”方式提供必需的背景知识;如果是实验探究,还必须提供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运用何种支持方式,支持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探究的进程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本环节的重要内容,本处将通过设计2个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实验一:叶的蒸腾作用
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分别插入两个50ml的量筒内。枝条露出量筒外的部分用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两个量筒内的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滴加适量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然后把它们放到有阳光的地方,照射约2小时左右。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甲组装置中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②甲组装置中塑料袋壁上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实验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撕取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要求学生思考及讨论下列问题:①保卫细胞有什么特点?②气孔是如何开和闭,从而调节蒸腾作用的呢?
三、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这个阶段是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保证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或者小组探究阶段的成果,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阐述自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分享探究过程中运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提出不同的见解,让探究逐步走向深入。这也是一个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上一环节探究的结果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如果推理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运用其他的材料和媒体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特别要注意转变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建立新的概念。
[案例]“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分析讨论
师:请问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有大量水滴;甲组量筒内液面下降明显;甲组塑料袋鼓起来。
师:塑料袋壁上的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生: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生:水蒸气是哪里来的呢?
生:量筒里的水蒸发形成的。
师:可是植物油能防止水分蒸发啊。
生:应该是茎吸收了水分,然后经过叶出来的。
师:你看见树叶表面有水流出来吗?
生:没有。
师:那水分怎么出来的呢?
生:应该是液态的水经过叶片的表面蒸发出来的。
师:这在生物学中不叫蒸发,同学们“看”到了水是以气态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这就是蒸腾作用。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蒸腾作用呢?
生:……(尝试)
案例中,在学生获得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谈话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或错误观念,进行层层设问,并加以引导和解释,在一步步严密的逻辑推理中丰富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正_的概念体系。
四、积极引导,解释情景,拓展概念
学生在获得新的概念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尝试用获得的新概念分析新的情境、解释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发展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扩展概念的外延,并与已有概念产生某种关联,从而可以加深或拓展对概念的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不断精致化、结构化的过程。在利用新概念解释新情境、新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学科专业术语,尽量避免使用口语,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生形成蒸腾作用这一新概念后,教师可以设问: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为什么不说是“从叶片内散失到叶片外”?为解开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观察2组实验,发现乙组塑料袋壁上也有一些水雾,液面也下降了一点。经过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植物的茎也可以散失部分水分,只不过通过叶散失的水分更多。这样,概念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
又如,学生知道气孔的开闭可以调节蒸腾作用的强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测开闭的原理。一是根据观察事实,得出细胞内侧壁厚、外侧壁薄这样一种结构特点;二是和吹气球类比,气球壁薄的一侧先鼓出来。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就可以推理出气孔的开闭原理,为认识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再次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也得以渗透。
五、合理调控,全面评价,巩固概念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科学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理性反思,确保学生的活动沿着最佳的轨道进行。同时,评价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估自己教学效果的机会。在5E教学模式中,既要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又要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巩固所学概念。
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例如,观察蒸腾作用现象时,一般学生只会观察到塑料袋壁上有水滴,液面下降,而有的学生则会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这时应该给予后者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样的发现,为探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而分析现象过程中,教师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反思,及时纠正错误的方向。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研究目标
目前我院有五个船舶方向系部: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各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普遍较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如何提高我院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效率?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院的英语教师。许多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的甚至一度放弃英语学习。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很少,语法结构掌握得很差。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大多数学生是出于考试缘故而被迫学习英语,进入大学以后对该如何学英语,怎么学,学什么感到很茫然。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英语师资紧缺,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是大班上课,每周只有4学时,而且只开设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面对人数多、基础差、课时少的现状,教师必须承担全部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少安排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低,很多同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英语进步不大、收获甚微,少数人甚至觉得英语水平倒退。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制订了一套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方案。
二、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心性、权威性、单一性、禁锢性,提倡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创新性等,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的反思、批判与解构,建构了自己的教育理论观。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加速全球化进程的现阶段,我国教育理论界普遍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落后,跟不上时代迅猛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人认为,教育理论不仅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而且落后于我国教育实践,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教育理论还不能做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要承担起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这份责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教育需引入后现代主义,从新的视角诠释高职英语教学。
三、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实践性作业,班内以宿舍为组,选出组长一名。该组长应责任心较强,对其组员起到导学、督学、助学的作用。明确组长职责:组织组员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如进行英语对话、编英语对话等,对话以16句为宜。组员应积极配合组长及老师交给的任务,补充实践性作业。各组进行竞争,练习口语,可以进行小组表演,对积极参与的同学进行奖励,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大学英语形成性考核成绩表)。
2.QQ群,可以在课程讨论区发帖留言,学生之间对问题进行交互讨论、小组讨论,师生之间进行交互答疑。方便老师对学生的交互讨论、小组讨论、交互答疑进行出勤考核。
3.学生教材的选择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材应选择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文章,文章及课外阅读内容难度适中,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把要学的内容先学习一遍,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并将其反馈到课堂上,老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讨论、引申。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5.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评价调节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反思认知”法评价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不断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作分析,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从中归纳出自己的学习规律。
6.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师资无疑是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学习模式中,很多活动要通过一对一和小组活动完成。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一方面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大家所共享,另一方面不同观点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资源。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专项语言训练,学会在互联网上阅读文章,进行网上交谈,自己寻找,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教学媒体,使之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8.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学生已经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就意味着老师要花很多时间收集材料,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归纳、总结,思考如何对待与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通过对我院2011级非英语专业专科船舶英语课程开设期间的实践开展,研究采取何种有效方式帮助高职船舶类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改善学习状况。采用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策略。整个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和形成最后书面材料。
本研究主要探讨船舶类学生英语学习问题。通过对我院12级非英语专业专科船舶英语课程开设期间的实践开展,研究是否形成性评估是一项有效的帮助高职船舶类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改善学习状况的方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研究过程简述
1.调查对象:本校1实验班级学生,发放问卷及习题。
2.调查及测试。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后在语法、词汇、表达方面和语篇分析有差异。
由于两个班的入学英语成绩相当及前测基本无差异,主要将后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语法、词汇、表达方面和语篇分析作对比来研究。研究的定量指标是出现错误的多少,研究的语料来源是小组活动。
表1: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在小组活动中所犯错误对比
由表1可看出,本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照组的语法错误比实验组要少。这说明传统教学法教授语法比后现代教学效果好。本研究中的测试题目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简单日常话题,靠学生学过的语法、词汇、表达足以完成任务,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际运用中相差很大。在每一具体项目中所犯错误的比例不尽相同,所犯语言错误比较多的是表达错误。学生在词汇和语篇方面所犯错误较少。简单而熟悉的话题在语篇衔接上比较容易把握。我们对表中的数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除语法方面外,对照班所犯的错误都比实验班所犯的错误多。相差较大的是表达和语篇错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后现代教学更能提高学生表达和语篇组织能力;传统教学法比后现代教学法更有利于语法教学。
总之,后现代课程观“要求创造探索的氛围,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接纳丰富的观点、问题和解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与教学;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对话;教学语言、教学情境兼具支持性和批判性”。
教学现状表明,后现代教学可以提高船舶英语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业英语的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难。如何提高我院学生的船舶专业英语水平是我院英语教师的重要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瑞强,刘米囡.专业英语教学刍议.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01).
[2]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08-03(71).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