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探究性学习理念也已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初始阶段,由于我对探究性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或对探究策略了解和掌握得不够,操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效果不能很快显现,因而对探究性学习缺乏信心。然而,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摸索与实践,我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信心,有了新的认识。

一、探究性学习并非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起点较高,结果使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对探究性学习产生迷惘和困惑感。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从学习水平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发展起来的应是以识记为主要特征的接受性学习,随着学业发展,最终形成的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形成这种学习能力,有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接受学习水平。因此,促进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从接受生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以适当的形式对其进行培养,这种培养形式必须依托于接受性学习。以接受现有结论为主,又具有研究的性质,体会研究带来的精神愉悦,并且在课堂上有效地得以开展,我们把这种处于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体现教师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起促进作用的过渡性学习,称之为探究性课堂学习。它兼具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特征,即以创新的形式完成对现有知识成果的接受性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应有效整合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对激发求知欲、独立思考积极性、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探索得出,有些内容是约定成俗的,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掌握。例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十进制计数法,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概念等,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如果比较这两种学习的功能,则探究性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只有二者有效整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除法算式的写法,各部分名称是人为规定的,没有任何探究的意义,就需要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而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并动手分一分,让学生逐步体会与理解。

三、探究性学习并非是让学生自由探究

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探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且它比接受性学习更具难度,更费时间。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一)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经常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1.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例如:“体积”的概念教学就属于这一类。

2.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想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就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尝试。

3.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例如:乘法的分配律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4.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认知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就让学生采用了这种探究方法。

(二)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在备课时考虑:1.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3.如何引导,如何介入,介入多少;4.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有效;5.如何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信息,如何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6.如何关照弱势群体,怎样灵活关照。

四、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适合在新授课中开展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edu.cn/keyantilu/keyantilu2003_2.htm#C22直接进入)。】

    【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特征,交互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学生的自主参与研究性活动与教育技术有机融合,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立体化学习环境。

    【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立体化;学习环境

    About the stereoscopic research study environment under education technology conditionsPing chang Middle, school, Sichuan, 6364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we mix students’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educ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main characteristics, mutual circumstances, teaching methods etc and create vast study space and stereoscopic research study for the students’ active study.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study, stereoscopic, study environment

    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井为必修内容列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体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使教育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们的结合日趋紧密,有着教育心理化的趋势。心理学的技能掌握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理论基础,如练习的主动性、分布练习、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练习的反馈强化、技能的迁移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它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圃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奉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具有自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强调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学生的帮手、助手的角色,并积极发挥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觉得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小组式学习易于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习者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是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等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所在。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开放化和师生的交互性,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而教育要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无论是学习目的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都离不开学习个体的需要。因而,个体需要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有非常明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模拟科学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兴趣和爱好,与一般学习方式相比,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应用,活动中不能只让学生从基本知识剩理论观点,总是停留在抽象思维层面上,而要关注过程的实践活动,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自主、开放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适合学习者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习内容的情景支持、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和构造方式、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习平台和创作平台、实验平台、知识水平测试系统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研究、设计、验证求解方案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雇用创新能力的虚拟研究机构。在构造良好的立体化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度,能随时监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主”、“探索”和“交互”的特征。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环境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无疑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从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和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看学生能否有所发现、有所制造,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并阅读老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教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学习的问题,并把解答写入其中。这样,对于学生,他所面对的是没有人格的机器,可以以轻松的心态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对于教师,可以直观、全面地考虑所有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便于发现所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师生交互性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即有机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图所示)。

    在教学中,师生交互环境方式有集中讲授方式、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非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对于上述的不同教学方式,我们要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保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

    交代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观点;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意建构;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强化记忆,促进迁移。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帮助记忆。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习活动。对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境,进行积极的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反应;实际操作,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步探索的问题;通过学习资源进—步的研究,或进行仿真实验,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环绕待探索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参与协商讨论;在协商过程中,积极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进行意义建构,即对学习过的内容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进行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

    通过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可以营造一种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能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的。对学生学习方法或认知方法的培养是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可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认知学徒式教学(Cognitive Apprentices hip Instruction)”、“抛锚武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我们在立体化学习环境中,主要来用了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撒去支架。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逐渐内化和掌握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后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①搭脚手架;②进入情境;③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又称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环节是: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三)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又称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样便于学习者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是:①呈现基本情境;②随机进入学习;③思维发展训练;④小组协作学习;⑤学习效果评价。

    虽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形式不同,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师生交互,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尹传高·网络学校的基本特征: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3),36—38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步骤

首先,对参与实验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步骤。本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神,我们提出“立足课本,适当拓展”的原则。其次,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操作方案

1.把握好选题关。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选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应本着“针对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原则,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1)课堂中有争议的问题或亟须解决问题。(2)大家普遍关心的且与历史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热点问题,如中东问题。(3)教材中提供的活动课内容,如如何评价的历史意义。(4)政、史、地三科综合的问题。(5)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在选题方面切忌给学生分配题目,分配任务,变相布置作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订好研究计划。计划是实践的指南,如何写好研究计划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具体工作:(1)要有明确无误的题目,切忌题目含糊不清、太大或者太小。选题应避免无针对性、随心所欲和漫无边际。(2)要说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课题提出的依据。(3)说明课题的目的和意义。(4)确定好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及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做到目的明确、任务到人。(5)预期成果的形式,如小论文、图表、调查报告、展板、小报、图片等。

(二)实施过程

1.分阶段、分小组组织学生讨论,人人平等对话,交流各自获得的成果和心得体会。讨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新的方法。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还有利于扩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信息与情感沟通的空间。

2.师生共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是少不了的,这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已掌握的书本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参与、指导学生寻找研究所需的资料,为他们提供技能和方法上的帮助,鼓励学生亲自体验。

3.教师要经常询问,督促学生完成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反对学生无目的地乱找资料,制止与本课题无关的活动;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计划,切忌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4.协助学生查阅资料。如需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教师应事先向管理员说明情况,为学生提供方便;需要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资料时,教师可帮助查阅,提供思路。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当学生完成课题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把学习成果展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有特长的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展示活动应完全由学生组织,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如制作板报、展板等。在成果汇报会上,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在肯定其成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本身。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的原则,尽可能地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二、结语

从收集的成果看,我们惊喜地发现,这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课堂教学做不到的。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自主性、探索性”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应完全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原则,在小组人员的组合、课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等方面,都要真正体现“自主、自愿、探求、创新”的精神。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与他人友好合作、积极沟通的重要性。合作(分组、选题、制订计划)—独立(任务分工、搜索资料)—合作(分析、交流、讨论、总结),融洽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既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发挥集体协同作战的精神。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在基础教育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基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能适应未来时展要求的新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那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高中化学教学要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正确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

1.2时代社会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新知识,新信息呈几何级加速递增(如现在世界上一天出的书,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同时知识的更新和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二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现代社会的生产结构、交换形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巨大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摄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由此表明,知识本身的获取过程中开发个体的各种潜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教育要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学会学习,借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所有潜力和才能。"同时,报告还指出:"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个人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展的要求。

1.3现在的学生,不久的将来要走出校门踏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

他们现在所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将在未来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分析、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

1.4现在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具有接近社会、接近生活、接近学生实际的特点

同时,当今学生具有"自我意识"、独立探索性、自我表现感强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必须采用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当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适应这种需要的,它能够调动学生上好化学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潜力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2.高中化学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2.1引导学生重走"创建"概念、原理之路

在教授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个概念或原理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铺垫,提供一些资料,并让学生自己挖掘有针对性的素材,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认识过程,重走"创建"这个概念或原理的过程,自己探索和"再建"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氯气与水作用"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就将一红纸条放到氯水中。学生观察到红纸条在黄绿色的氯水中变白,我问:谁使其褪色?有的学生说是CI2,有的学生说是氯水。对此,我向学生提出: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此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提高了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提出方案,并一起讨论、分析、比较。最后决定做一个把干燥纸条投入一瓶干燥氯气中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CI2无漂白作用。于是他们进一步推论出氯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在此基础上,又推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真正理解了这一原理。

2.2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化学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

高中化学所教学的不少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接近学生的实际,因此,有些内容会引起学生的议论,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由此来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

2.3引导学生收集、分析化学研究中新发展的资料

及时了解化学研究中的新发展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组成部分。针对化学研究的新发展,引导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等收集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对化学研究新发展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教学内容 拓展 开放 自主 创新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研究背景

研究性学习的倡导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符合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与接受式学习是相对应的,有别于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依托相应的教学内容载体,以拓展后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激起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反映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性的要求,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为其身心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界定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情况为改革依据。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写法上加大了弹性,增加了空间,这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这个核心问题上的一大突破。因此,我校高中把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以开放性为核心,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为重点。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据于体育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在新课程标准展开的过程中拓展的。它认定自己是对传统的封闭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扬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为宗旨,以指向个体为主要特征,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最大特点就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超越自我、超越昨天、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

统一性、趣味性、可自主性和多元性为主要特点,其基本特征为:

1、统一性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传授“三基”和发展智力两项任务的同时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通过“三基”的传授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通过智力的发展再传授更高水平的“三基”。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中,如在足球“三人的局部进攻战术”教学中一个队员利用自己跑向空当牵制一个防守队员,其他两个进攻队员利用传切战胜另一个防守队员;或三个队员通过传球进行一次间接二过一或连续两次二过一的配合以战胜两个防守队员等多种三人配合进攻的练习,通过启动自己的思维,共同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自我探索确定传球路

线、方式。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扩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趣味性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既能与学生的原有体育运动经验相联系,不是完全陌生的;又能给学生某种新奇感,他们会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满足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富于变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调动起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

3、多元性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教学结论是多元的,不再过分追求唯一的实施方式,没有固定的结果。

学生的思维会出现新颖、多元的成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习惯解决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是比较一致。因此,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注重启发、诱导、创造、探索、合作,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体育教学内容拓展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在我校高中原有教学纲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哪些内容能拓展成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的。我校高中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即学会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拓展原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加以确定。 转贴于 1、开放性原则

所拓展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要能创设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并具有较强的刺激因素,所涉及的练习策略要具有多样性和较高的方法论价值。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体育知识技能,自主练习。

2、针对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拓展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体育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要为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不同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层次,为具有不同体育潜能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可能成功。

四、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维度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维度,即教学内容拓展应该从哪些角度选取内容。我校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课教学纲要》在教材内容的采编上,本着依托新课程标准,突出选项,强调基础,注重能力的基本思想,优选了新课程标准基本教材和自选专项教材。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是在本校教学纲要的范畴内,从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比赛和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等方面进行的三维拓展,并吸收不断发展的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和跨学科的知识,拓展后的内容我们分别称之为开放性理论知识、开放性教学比赛和开放性动作技术。

(一)开放性基础理论知识

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各项实践教材内容的源与流和简要的技术原理等内容是高中生应具有的体育与健康的文化素养。开放性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一般以呈现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学校内外获得的体育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从而为未来体育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放性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作为一项按规定的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技战术的开放性在传统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这并不是人为的,是本身固有的,换句话说你不开放也得开放。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比赛技战术的引导、启发和合作探索,鼓励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来出奇制胜;注重对教学比赛规则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制定比赛规则。

五、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启发和思考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拓展就是要求教师学生用好、用活体育教材,要能根据我校高中的教育理念来进行选择,并又能较好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拓展必须要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以教学实施为基点,借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来体现内容的开放性,从而达到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获得性目标。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研究只是教学内容改革长河中的一个新起点,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认为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的开放的体系,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封闭性,这一内容的拓展,不是理论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将在兼收并蓄各种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精华的过程中,创新自我,获取生命力。我们相信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拓展进程中一定会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或许还会有一个惊喜的开端,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投身到这项研究中去,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在实践中做出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张汉昌 赵 菡 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

社 2000年版

2、《研究型课程》应俊峰 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转变 问题 策略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分班实验、对比试验,摸索其中的奥妙,着力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行为的转变,为我校校本教研和高效课堂的再度深入开展夯实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的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老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目前教与学的方式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是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作业。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根据课题的研究略谈一些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中选择及确定研究性课题,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问题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设计一个献爱心活动等。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能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动手活动

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动手活动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动手活动的学习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是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并为理解实验结果而进行讨论。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做个人记录,学习构思工作计划并且能汇报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们也有机会练习写作并学习制作图表,用一定形式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

三、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省力工具。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的特点——配合教师教学,能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人机交互作用,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研究表明,发展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孩子们处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四、小课题和长作业

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了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小课题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一周或几个月来完成,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学调控的理论及其应用[J].山东教育科研,1998,(3),17-18

[2]《语文学习》.2007,第2期。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研究性教学 创新 化工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Teach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Chemical Discipline

HUANG Yan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n effectiv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and the path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o explore the largest chemical discipline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research teaching; innovation; chemical discipline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不断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研究性教学则是指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其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把科研的成果和过程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实践。

历史上最早提出大学教学原则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学者是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的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期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许多大学也开始创建以研究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大化工学科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教学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大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科优势,研究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大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科背景下通过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平台,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科研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大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大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大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依托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重优化整合存量资源,形成大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5)建立自主灵活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建立大化工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大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平台。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大化工学科内转专业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学生科技活动支持体系,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保障。建立以科研实践综合平台为基础、研究型教学师资队伍为条件、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校园文化氛围为依托与动态管理机制为保障的精英型化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掌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并

从不同角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 新课程理念 教学法探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多年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综合实验教学法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的特点,综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的教学模式。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加强“任务驱动”,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通过“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由于我校开展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各门学科均提出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需要结论展示,以此为动力,因此让学生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就使用显得更有意义。在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第一课时,我介绍了PowerPoint的基本特点,并进行了常用板式介绍,然后演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音乐欣赏》课件,最后提出任务:①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标题,要求有健康、科学的主题思想(如“我喜欢的体育运动”);②插入第二张幻灯片,制作本主题的小标题和内容简介、概要、目标等,并插入相关的图片;③插入几张幻灯片,并编辑本主题的文字内容,添加图片、动画、音乐。学生们在已学了WORD,懂得如何编辑文字、插入图片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期间同学们讨论较为热烈,探讨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碰出创新的火花。学生们在气氛十分活跃的课堂内部完成了任务,并提出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总结。第二课时,我们提出了文字动态出现、制作按钮及超链接等任务。第三课时,我们提出对整个文件中的幻灯片添加背景、底纹调色、美化文字、优化结构等任务。通过以上三课时的教学,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还把自己的研究性课题制作成了电子幻灯片,在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堂上发挥了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发言踊跃,兴趣极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探索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学会了好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给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提供了创造、创新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开展“小组协作”,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学习方式,构建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具体目标。教师对新课程的探究,必须从单纯追求课堂形式符合新课程要求,转向追求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符合新课程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悄然兴起,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主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就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资源,不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示个性的舞台。

“小组协作”式教学,即是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应该创造情境,通过“小组协作”式教学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

例如:我在讲解WORD编辑这章节内容时,事先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上课观察、谈话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了学生所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然后将全班同学按层次分组,每组5至6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小报,放在服务器资源库上给学生做参考。要求学生编制出内容健康向上、有主题思想的小报,如学生体育报、学生报、少年报等。在第一课时教师对WORD中如何编辑稍加点拨,然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编制。有的输入文字,有的策划版面,有的润色文字,有的制作插图,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一起探讨解决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都交上了各具特色的小报。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同学之间更融洽,学会了相互尊重。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交流与研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它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工作、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协作能力。

3.注重“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身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教学科研领域中一个新的途径,提倡互助学习,相互讨论,由自已动手收集资料素材,分析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注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信息技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开放,形式必须多种多样,最好由学生自己选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凡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或者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原理等有关的项目都可以。根据课题的特点,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到科技馆去参观,也可以上网检索资料,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完美地发展。

在Excel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零化钱的使用、学生的作业负担等进行调查研究,再指导学生策划制表,将调查的各种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直观地表示出来,并对数据表美化、润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理解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挖掘了学生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已,感受成功的愉悦,在学习中增加信心、发展多种思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随之不断很快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知识社会 核心素养 合作学习策略 第二外语课堂教学

1.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竞争力决定学习力。在这个“知识社会”,电子计算机也能做到知识的习得与再现,但是“创造性”(creative)学力的育成却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还必须是能动的“思考型”学力。

“知识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就是“核心素养”,由三种能力构成:其一,交互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运用知识与信息沟通互动的能力、运用技术沟通互动的能力;其二,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其三,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复杂的环境中行动与决策的能力、设计与实施人生的规划和个人计划的能力、能伸张自己权益、边界与需求的能力。

在“知识社会”时代,各学科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贯彻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时代要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必须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创新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要在学习中创新,同时要对学习进行创新,对学习理论、模式、策略、组织等进行创新。这对第二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外语是指各外语院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本科学生开设第二外国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目前第二外国语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开设,每周大致设置三至四个学时(具体课时根据各校具体教学大纲设定),两年实际可用72周,如果以每周四课时计算,则共计288学时。但是一些院系只开设一学年或三个学期的课程,远达不到288个学时,且这个学时量都少于一般院系专业外语课一个学期的学时,学时相差大。英语专业教学从中级开始教学,但是二外课堂教学一般从零开始。由于二外课堂学生数量较多,而学时较少,目前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主要依靠教师讲解知识,讲得多、练得少,互动只依靠简单问答,在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遗忘,并且没有足够时间实践语言,听、说能力弱。某些没有考研需求的学生认为二外学习就是浪费时间,课时不多,学完之后水平多半在初级,无法用课本所学法语语言知识实现具体的交际活动,而且无法评估自己语言能力,没有相关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本文从学习形式角度来探索在二外课堂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组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合作学习

上文提出的知识社会所需的三个关键能力在学习形式当中可以体现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这三种学习形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极力提倡的三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自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与技能,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分工协作为特征进行学习,为其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需要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始终贯穿于其他两种学习形式当中。美国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David Johnson和Roger 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知识爆炸、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他们会有焦虑和防御心理。Abraham Maslow教导我们,人类自身有两股力量或需要:其一是成长的渴望;其二是安全。如果人非要从二者中选其一的话,他会选择安全而不是成长。在冒险和探索新的世界之前,人得先有安全感。在Maslow看来,成长是小步调的,“每前进一步都得基于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与其他人联系,为某一群体接纳。这种归属感使学生面对各样的挑战,因为如果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学习而不是独立学习,他们便能够获得情感与智力的支持,从而使得他们超越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习具有社会属性,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一种动力源,任何老师都可以用之来刺激学生学习。将学生安置进某一团体,给他们布置一些需相互依赖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利用学生的社会性需要,相互交流体验,从而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3.合作学习策略在二外法语教学的实践

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驱动积极学习。有研究显示,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不到40%。而且如果学生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那么在后10分钟最多能记住20%。现在第二外语课堂主要是听讲型课堂,主要途径还是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之后加入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合作教育中的两位专家David Johnson和Roger Johnson指出听讲型课堂存在的几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下降,促进对事实性信息的低水平学习,假设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步调,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这是第二外语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课堂上加上视觉因素会增加14%~38%的记忆(Pike 1984),但仅仅听或看某样东西对学习来讲是不够的。真正的学习绝非仅仅是记忆,大脑不仅仅接受信息,它还会加工。如何通过合作学习促进课堂教学,驱动积极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1)选定课题,确定学习内容或任务。(2)确定小组学习规模。(3)安排课堂。(4)呈现学习资料。(5)开展学习活动。(6)提交小组学习结果。在第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我校二外法语课堂为例,合作学习并不总是有效的,真实课堂教学中会存在不平等的参与、不良的沟通甚至困扰。如何将合作学习的优点最大化,并减少其缺点,实现有效合作学习呢?

3.1培养合作意识

无论什么课堂,在一开始让学生变得积极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帮助学生相互认识,营造一种合作和互助的气氛,激活他们的心理,引起他们对学科的兴趣?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目标。在二外法语课堂中,一般开始时我会在教学计划中加进一个启动活动作为第一步,目的是帮助学生互相认识,搞好团队建设,同时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与经验,激发对学科内容的初始兴趣,使他们迅速投入学习。课堂的启动活动一般在二外法语课堂实施的比较成功的是以下这些:(1)交易位置:给每位学生一张或多张便事贴,并在他们的便事贴写下自己的价值观、有过的经历、创造性观念、关于课堂内容的问题等,将便事贴贴在衣服上,在班级绕一圈,相互阅读对方写下的内容,之后相互走动,协商对便事贴交易,之后大家各归原位,分享各自都做了什么交易及为什么?这一策略让学生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打破自我防御,促进积极交流的好办法,尤其是对新生班级和选修课班级,非常有效。(2)谁在教室里:二外法语课堂中,当学生语音阶段结束后,我们会组织学生设计6到10条描述性陈述句,用来进行句子补缺:寻找……的人。可以涉及爱好、阅读各个不涉及隐私的方面,然后让学生找匹配者,这是一种有利于融洽课堂气氛的方式,以寻找课堂同伴而不是某种目标为特征,有利于语言学习,团队建设。还有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在课堂上实施也很有效果,比如:团队简历、电视商务、我的圈子、真正的认识、团队起步等在课堂上根据学习水平、学习内容和相处时间选择实施。

3.2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

分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策略之一。合作学习小组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尽可能实力相当,但是每组内尽可能由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认知能力,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构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各个小组共同进步。上文中提到的启动活动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风格、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等,有利于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建构好合作小组之后,如何设计与实施合作学习呢?

成功的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确定合作目标,兼顾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上均衡发展。之后要设置合作任务,设置任务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尽可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以下是在二外法语课堂上实施的比较有效的一些策略:(1)信息搜索,这种方法有点像开卷考试,学生小组为提出的问题搜索信息以寻求答案。这种方法对付枯燥的材料方面特别有效;(2)研究小组:这一方法是让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研究教师给出的学习材料,并分析其中的内容。还可以运用学习竞赛、团队测验等合作学习策略促进合作性学习。

3.3建立合理的合作评价机制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鼓励性评价,充分体现“表扬”和“改进”两大方面,不仅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下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运用合作学习策略的成效及进一步改进措施等。

其次合理的合作评价机制要体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教师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同时要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增强团体意识,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

4.结语

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上,合作学习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可以充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交际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知识时代”学生核心素养里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的社会属性,进行合作学习策略的培养,对学生身心、情感和意志力等品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不管是对学生在校学习还是终身教育都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s,P & E.Pears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Vermette,P.Four fatal flaws: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J].The High School Journal,1994,(2).

[3]Johnson,D.W.R.T.Johnson & E.J.Hollubec.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Minnesota:Interaction Book,1992.

[4]Willis,D.A Frameworkfor Task- 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