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课改深入实施为目标,坚持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省级培训为龙头,以市级培训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主体,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学科关系及教学要求;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培训对象
普通高中的全部任课教师。
三、培训内容
鉴于我市全部高中教师已于20*年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因此,20*年高一、高二年级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将侧重于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和新教材的课堂教法研究,高三年级教师培训的重点是高考复习、备考指导。
四、培训组织形式和培训方式
1、省级骨干培训:指标由市教育局统一分配下达到各学校,由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带队参加省级培训。
2、市级培训:在*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市第二十三中学、*育明高中、*教育学院设培训点,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培训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负责,由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具体组织,各承办学校负责后勤保障和相关管理。
3、培训方式:高一年级以学科教材编写专家为核心力量,高二年级以我市参加省级培训的培训者为主要力量,高三年级以聘请专家、高考先行省学科教学骨干和我市的教研员以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介绍、集体研讨等形式完成。
五、培训管理与考核
1、市教育局和*教育学院负责参加省级培训人员的推荐、组织和考核。
2、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培训方案,筹集培训经费,指导各县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3、*教育学院负责市级培训的具体实施。
4、各区市县教育局负责对本区各高中校本培训的管理与指导。
5、各高中应配合教师培训做好教学安排,组织和督促教师按时参加各学科培训活动;同时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校长作为课改第一责任人,负责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工作计划,整合与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资源,组织实施校本研训,建立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制度。
6、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应完成不少于5课时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高中;课程结构;高考改革;机遇与困境
2003年4月,教育部推出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2004年9月,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高一新生开始使用课改教材,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由此全面启动。2007年6月,4省(区)率先进行新课程高考。笔者以为:高考改革是一次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的重大事件,悠关公平、科学地选才以及课程改革的走向。要保持新课程高考的活力,必须对已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变革和完善,积极稳妥地进行第二次论证。本文仅从课程结构变革的角度对高考做初步的探讨。
一、课程结构变革给高考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为师生选择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鲜有改革,少有的变革也较多地停留在课程结构的形式化上,而且,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变革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高中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从而为师生的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学生能够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依据自己的志趣、潜能状况以及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种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得到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多样性、选择化的高中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结构还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和探究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潜能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性地重点研究某些学科和某几个模块课程的教学。这不仅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
(二)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了条件
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现行的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存在较大的反差。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潜能特长的多样化都在新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两者需要通过高考实现对接。但是,高考的单一性和高招的简单化,使社会需要与学校培养难以实现对接。[1]
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问题在于:选修Ⅰ有100多个模块,这些模块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的,不同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乃至同一个学校学生选修的模块都不一样。对选修课的考核是新高考的一个难点。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考核中,4省(区)高考设计的改革方案是:1)用科目组的“X”实现基础性与选择性、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2)在选修模块上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策略,以方便选修模块开设多的学校和学习不同模块的学生进行选择。
(三)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现代科学正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之中,如何根据学科的发展成果替换或增减课程内容一直是课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递进式课程结构和顺序性的课程组织方式要求课程内容的调整必须兼顾课程的各个方面,这就使课程内容的变革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很难实施。新课程结构中的大部分课程模块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或课程专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的进展等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费时少、效率高,而且不会对整个课程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使学科的结构有了新突破,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
新的高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新课程删除了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增设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对必修课的课程做了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调整,对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正式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体系之中,充实了现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课程内容的变革为高考的根本性改革——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四)为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创造了条件
过去,会考是一个毕业门槛,是一张高考准入通行证。随着高考招生报名制度的改革,这个“门槛”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从课程结构入手,利用课程结构改革条件将必修课程内容纳入录取标准。广东省的“文科基础”中体现了理科知识,“理科基础”中体现了文科知识;海南省“基础会考”体现了文理互补,是海南省统一命题的一种水平考试,“基础会考”考试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涉及7门学科,且等级分决定学生高考录取结果。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考生大面积偏科,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说,这种“水平考试”是对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探索和完善,它对各省区开展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为高考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可能
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都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呈现多样选择、多次考试、分层测验、综合评价等相似动态。本次课程改革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4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4省(区)都根据课改的精神,积极建立了高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有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探索。中学学科水平考试类似于过去的“会考”,但不像过去那样由各校出题,流于形式,而是由全省统考、统一出题,相当于“另一种高考”。 高职、高专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可以直接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而民办专科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制度。这种因材施考、分层考试以及分层、分类录取的改革,促进了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了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了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向。
二、由课程结构引发的高考改革发展问题
(一)高考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从考试科目的设置看。一般来说,进入考试的课程领域完整要比缺失更公平。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国家的高考制度应该对能够学好各门课程的考生一视同仁。高考对科目的偏向即是对相应科目具有学习优势和课程选择学生的偏向。高考在客观上是代表着社会对高中质量进行具有高利害关系的检测。高考对科目、内容及其目标指向要求的畸轻畸重,即便考试区分度和信度很高,也包含着不公平。[2]
其次,从考试选择看。考题是学习内容的样本,一般来说,考试多样本选择的公平性要优于少样本选择。高中新课程高考通过超量给题、限量做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样本,让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有利于避免因为样本的偏差而造成的不公平。就试卷中选修内容编制的选做题而言,要编制出难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选做题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会引起评价的不公正。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测试中不存在,它是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
最后,从录取分数线的确定看。高招录取分数线的确定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一般实行的文科、理科分数线的划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复杂的划分方式。考试内容和分数的区别,决定了不同录取分数的存在,即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一系列的重点线、本科线、专科线等。那么,在调剂录取时如何处理不同科目组之间的成绩转换呢?从过去招生实践看,利用测量理论中的等值理论对考生成绩进行转换,其结果并不理想。从高校的录取工作来讲,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考试要求,在录取时如何体现科学与公平,既不违反统一的划分要求,又能找到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考生高考成本增加
一旦各个科目的选修课程进入高考,那么,可以预见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选修课程种类复杂繁多而导致的从命题、阅卷到组织管理一系列投入的增长,会使得高考成本显著增加。减少试卷种类的可行做法是提供多种课程模块选做试题的组合试卷,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回答相应试题。但是,命题与阅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的增加是肯定的。[3] 此外,高考出题权下放,成本从中央分散到地方,从全国一家变为省(市)或院(校)多家,成本增加的幅度会更大。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整体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30-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学校各个科目都有着很大的改革。对于高中体育学科的标准,无论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还是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要求;无论是教材的编排方式还是表现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无论是体育课程的结构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有新的调整,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这对于从事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体育锻炼得不到重视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分学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与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生刻苦学习的同时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上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放在主位,再加上高中学习任务重且高考中没有体育这一项,老师和家长不清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体育课课时不断被压缩。
2、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学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一直不被教师和学校领导重视,在课时安排上一周也就两三节,甚至部分学校都没有足够的体育场地与教学专用器材,再加上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教学生,教学手段落后并且教学方式机械化,教师只是一味的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体育技能讲解与演练,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死板式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3. 缺少体育精神的培养
依我国当前形势来看,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现在高中生基本上都是“00后”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是在心理承受能力还是艰苦奋斗能力上意识都比较薄弱。而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只是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吃苦耐劳及团队精神的锻炼,这样一来体育课堂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
二、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课程本身在高中教育中就不受学生喜爱,再加上高考的时候并没有体育这一学科,所以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减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利用其高超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学识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爱屋及乌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适用,学生只有喜欢本学科的老师,才会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技能,增强体质锻炼,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锻炼意识
增强体质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体育锻炼一般都是以集体活动为主,在锻炼的时候学生之间要多沟通从而增加他们间的默契度,最后完成体育锻炼目标,这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为其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做铺垫。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3、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受高考要求的影响,学习任务重,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必然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立一些游戏环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高考压力下变得轻松许多,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游戏的设立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欣然接受教师对体育技能的灌输,寓教于乐,玩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还可以让其获取新知识,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的一般流程为先慢跑、后做操,解散以后男生打球女生跳绳。这样的教学形式太过于死板,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游戏来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了解。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设计一些“贴膏药”“跳绳接龙”“抱球赛跑”等游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增强团队精神,在增进师生关系的时候也暂时性的缓解了高考带来的压力。
4、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学改革应是教学创新与教学实践方面的改革,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灵活度的挑战,又对教师教学实力的考验。依据我国相关教育政策规定,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在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小心谨慎,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过程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在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高中体育教学成效有了明显的提升,体育课程在我国教学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为了保证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借鉴和吸取先进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确保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莫 磊;赵建强;;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英语 分层教学 可行性 制约因素 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然而当前在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应解放思想,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质与潜能,使学生都有选择自己学习方式与发展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不同程度地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较大发展,从而广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进,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水平正在不断上升,但基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普通英语教学质量仍然普遍较低。一些英语教师教法陈旧,仍以教学满堂灌为主,没有根据新课标去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组织,英语教学中的耗时多、效率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各层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加之普通高中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社会大环境下,对普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造成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更多的学生产生厌学等。这种现状既阻碍了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开展,更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2.分层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分层教学能够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影响学生学习现实可能性的易变因素,通过老师施加的外部因素来改变学生学习的现实可能性,从而使学习的现实可能性与教师教学要求的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平稳。
(2)分层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
英语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制约性因素
分层教学法本身的特点导致了它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笔者根据自身思考和体验,认为如下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分层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评价因素
教学评价是英语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由于教师主观性,容易对学生评价的误解,造成层次不分的困境。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次观察和测试摸底,充分发挥班级各科任老师的互,综合对学生评价,争取比较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2.教师备课因素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分层做好准备,不仅要理清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脉络,弄清每个语言点的要求以及知识点的分布,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设定每个层次学生的评价目标等。诸如此类的事,造成教师备课量很大。建议加强科研组的集体优势,综合备课。
3.学校体制因素
目前普通高中都以高考考试成绩为依据来评定教师的工作实绩,重成绩,轻基础,于是普遍倡导尖子生教育,辅导尖子生,希望他们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教师应创设活学乐学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境界中成长。
三、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
教学对象分层,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要了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综合学生个体的英语成绩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同时层次的高低是动态的,并随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力以及成绩的波动而进行修正和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
由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实行弹性分层目标,发挥好教学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其学习英语的潜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尝试创造、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言,即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使教学内容相同,教师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其所。
4.课后作业分层
英语课后作业的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课程学习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使他们有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普通高中实施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分层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为主,因材施教,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分层教学法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自尊心,哪个学生都不愿意做“差生”,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其次是教师的备课压力,由于分层施教,教师的备课量大,容易造成教师的厌恶;再有是学校制度的限制,或者分层教学法中,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层面上共享颇大,但对即时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利,会造成与学校目标相违背。
参考文献:
当前阶段,我国一部分拥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普通高中院校的校长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明确了自身定义的课程教育形式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通过自觉地回溯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对自己生源状况的把握和师资水平的诊断等,来廓清自己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即课程目标的制订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实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特色
可以说,普通高中通过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是创办适合学生的未来教育模式是必然选择,但拥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定义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服务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定位。从实际操作上看,建构自己的课程,能够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则需要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并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各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效率。制订规范的课程建设规则就某门具体的课程建设而言,有的学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有效性操作流程,即申报课程一制订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创新
一般来说,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因此,课程创设人员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应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了解,创设出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
倘若教学不能随课程改革而改革的话,那么再好的课程设置都会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从现实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有课程建设的羁绊,而且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态固化的障碍而这种固化的教学形态则会让任何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止步不前。可以说,学校只有创新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幸运的是,许多学校在建构自己课程的同时,已加强了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苏州市第十中学在建构自己的诗性课程时,就创建了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这种审美课堂遵循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上课,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
四、完善普通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人作为一种求价的存在,做事常常要问此事是否值得。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在面对课程传射阶段时的思维较为狭隘,认为只要国家高考的形式不进行改善,则自己创设普通高中课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评价等都是理论的空谈,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其教育教学行为就是高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么教,让学生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实事求是地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现实的教育考量也无可厚非。确切地说,让学生考上大学并没有错,其错就在于将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高考完全对立起来,没有看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恰恰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高考。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优化自己的评价,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正所谓不为高考,但赢得高考。
根据教育部批准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继续实行“3+X”,“3”为语文、数学、英语,由我省命题;“X”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外语科目中,小语种(俄、日、德、法)也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
为了做好新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衔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成立了以学科教学专家、学科命题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队伍,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反复探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保持湖北分省命题以来的命题特色。《考试说明》既是2012年湖北新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中学教学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考试说明》按照考试科目编排,各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
在编写《考试说明》的过程中,命题、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有关同志,为探索适合湖北教育特点、推进湖北教育发展的新高考命题思路和方法,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省教育厅的各级领导也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听取并采纳了来自教学一线的宝贵意见。这本《考试说明》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湖北省新高考命题研究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论文摘 要】目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中普遍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性、内容的单一性、主体的绝对性、教学与评价的相互孤立性等突出问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综合性、自主性评价新体系。普通高中学校要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积极探索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除了涉及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重要方面之外,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了解普通高中学校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习领会新课改倡导的新评价理念,积极探索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评价新体系。
一、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偏差,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同时也将成为即将推行的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阻障。为了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首先就要强力推动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改变现有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关注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只有找出问题所在,并勇敢地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评价体系改革。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评价目的的片面性:学校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过多关注评价的选拔和甄别作用,对于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没有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活动激励学生的发展,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也没有对其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2.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评价中完全以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仍相当普遍,导致社会舆论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3.评价主体的绝对权威性: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和教师起着绝对权威、不容置疑的作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家长、社区的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缺乏长久动力。
4.评价自身的孤立性:不少学校和教师都把教学过程与评价看成是两种相对孤立的活动,不能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来引导、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把过程与结果、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原则
1.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发展性原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学校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校评价改革的核心。学校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发展,学校评价要改革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现实状况。
2.全面、多元——综合性原则。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需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在制定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学校首先应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而非仅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其次,学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第三,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之一,学校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第四,学校应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办法,而应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通过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之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教”服务于“学”——学生主体性原则。学校要建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师评价新体系,推动学生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因此,学校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学校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种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三是要从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转变为更关注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评价方式,真正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评价体系重建的探索和体会
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改革理念指导下,认真组织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等课改文件,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直接探索者和践行者,要使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都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关键在于首先改变过去单一、孤立的传统评价方式,积极探索、践行全面、多元、现代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师生认同并主动投身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针对学校实际和特点,积极践行“成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生源质量相对不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都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分析和评比,不少学生入学后因与示范性学校学生有明显差距,导致产生“失败”的心理阴影,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因而难以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推广,积极推行“成功教育”新模式,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对题海战术,重视双基落实,倡导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课堂评价“以学论教”,提倡课堂上“让学生能懂”,坚决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二是从起始年级起,针对学生实际研制练习、检测试题,适当降低难度,坚持“让学生做得起”的原则,在学生的进步中逐步提高要求,让更多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使之找回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三是学校改重点评价学业成绩为重点评价学业成绩的提高,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进步中找到教和学的快乐。
2.引进新课程评价理念,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学校立体评价体系。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评学”、“家长评学”、“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校点评”的师生立体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认真做好“学生评教”工作,搭建师生间双向沟通的桥梁,让教师更好、更快掌握“学情”,促进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家长评教”、“家长评学”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高;“学生自评”和“教师自评”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质。为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能力潜质,学校组建了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将学生表现记录在其档案中,改变了过去单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局限性。现在,学校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又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修课很好,但现已变成“第二必修”课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此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都渴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标志性的意义,被认为进入了“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样评价:改革内涵赋予多,课程设计借鉴多,行政管理声势大,方案推行挑战大,教育行为影响小,课改实施力度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红头文件将选修课变成了“第二必修课”,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能否让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次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多元化,多层次培养学生个性形成已成为共识,但学生的自主发展仍然让位于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指出:(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但现在应试教育仍然是压在一线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座大山,选修课的推行仍然举步维艰
(三)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心理准备不够,面临不少困惑。
面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说实话,一线的大量教师至今仍然心理准备不足。主要有两种非常态心理:
一种是对选修课持反对意见,习惯于既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将选修变必修,轻车熟路,不愿意改变,美其名曰“强化课堂教学”;甚至干脆以高考为拒绝选修课的理由,仍然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来讲,还美其名曰“对学生负责”。以为高考不改,一切改革则无从谈起。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态度。
第二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人为地树立起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靶子,好像一搞新课程,就什么都要新,现在有些地方甚至把“学生占领课堂”当作一种新课程改革的时髦样板大力推广,在这样的课堂上,几个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在几块黑板上眉飞色舞的讲,大多数学生在下面茫然四顾,不知所云。这里的课堂,看不到教师“导”的身影,听不到学生的“读”;我曾私下问一位教师,你认为这是新课改吗?这位老师笑一笑,很是无奈。
甚至有的学校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了话,就要扣工资,表现出一种十足的“课霸”嘴脸和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肆意歪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还有些所谓的“名师”,到处招摇撞骗“一年360天,300天在外讲学,而他的学生居然还坐得住,每天还要写500字的文章,素质很好云云……”这样的昏话居然还有人捧场。有人问我:这是真的吗?我只好一笑:权当是“皇帝的新装”吧!这些少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着害人子女,危及民族发展勾当的人和事,也是应该警惕的。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给人们的困惑多多,相当具有普遍性。
二、要处理好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人们习惯上将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同时,课程专家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而不能归为同类、同级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
在这次新课改实践中,我们看到,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还处于原始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独立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实力。学校所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基本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结果选修成了第二必修,所选模块也尽可能地围绕高考来设置。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共性,便于高考的统一操作,却少了个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要求高中课程内容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教师要想在选修课教学上有所作为,关键是自己要静下心来多阅读,多思考,切实弄清选修课的目的、任务及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中;选修课;选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30-01
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设置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开设选修课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规划人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农村中学生,由于他们的课程选择意识和能力有限,对于自己发展方向和潜力缺乏科学的判断,因此对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以集会、班会以及海报的形式向学生宣传高中课程改革,包括做好选课前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让教师、学生、家长充分参与进来,充分了解高中课程方案,了解学校的开课方案,了解选课基础,引导学生选择课程。通过宣传让学生明确选修课的意义,"选修课"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其次,每个同学要深刻认识自我,比如性格爱好,特长、潜力、学业成绩,未来发展规划等,根据科学筛选,统筹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达到最好的效果。
2.成立选修课程指导中心
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的自由化和盲目性;所选科目(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不一致;所选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学生选课只考虑眼前兴趣,没有长远规划;不考虑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特点和基础等。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生,由于他们的课程选择意识和能力有限,对于自己发展方向和潜力缺乏科学的判断。
针对学生在选课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生选课指导机构。课程指导中心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各科骨干教师组成,该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选课指导,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选课辅导指导;负责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并及时发给学生使用。
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指导中心的老师首先要熟悉学生,并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情况。有强烈的育人意识,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接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其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社会各行业和就业要求。第三,掌握高中以及本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合理选课。第四,熟悉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第五,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学校编写好《选课指导手册》,印发给学生阅读
《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选课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其构成内容包括:
第一,编制该手册的目的、意义。第二,高中课程总体结构的介绍。最好以图表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现高中新课程结构。第三,毕业要求。必须首先明确而仔细地说明学生高中毕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第四,关于考试不及格的处理。如果学生选修了某一门课程,但又没有通过该课程的考试或考核,学校准备如何处理?是要求补考?还是要求重修?还是允许放弃该门课程而选修其他课程?这些问题最好都在选课指导手册中有所说明,以便学生做出更加全面和慎重的选择。第五,选课程序。最好用图表的形式明了的展示出来,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第六,课程说明。主要指具体课程的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及代码、课程内容简介,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学分数,选修该课程的条件,考试或考查方式等基本要素。
4.建立导师制度
建立由各班班主任牵头,各班教师指导所教学生的导师制度。因为是所教的学生彼此熟悉,指导起来比较方便,有效率。指导好学生选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明理在先,再施指导。作为一个导师,要指导学生选课,首先自己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全面了解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特别是要全面把握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块内容和与学分要求。
第二、充分尊重,科学引导。选课归根到底要由学生自己来选定,在指导选课时,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意愿、个人兴趣和人生规划,多引导,善分析,提出选课参考意见和建议,最终由学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实现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导师提供的建议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比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个人因素和学校实际、就业状况、高校招生动向等社会因素为基础做出指导。
第三、尽量做到与专业必修课配合。有的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细化与延伸,如果在该专业课学习后紧接着选这一科目,那么则层进累积、相得益彰;所以,导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上的指导,又要对学生思想发展、人格的形成作指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导师既要对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负责,又要对接受其指导的若干学生负责。指导老师还要承担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升学信息及指导、心理咨询、课余学习计划指导等多项工作。
5.加强家校联系、沟通
联系家长,协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个性特征,对自己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谋划。在选课问题上,学生家长一定会十分关心并提出自己的选课意见,导师需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也让家长多了解导师的想法,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努力,互信互敬,协调一致,,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总之,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都应该持一种积极的态度选好学好。新课程学分制不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是给学员提供动力的。正确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好选修课,对于我们的成长与成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