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学校必须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以前的体育课上只是让学生跑跑步,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都是一些单调的项目,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现在,我们可以多引进项目,比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等有趣的体育运动。这样学生会非常愿意参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使学生拥有主动权。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新颖有趣,改变自己对体育课的原有印象,就会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学校为了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多运动的活动,如常见的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并不要求速度,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和运动观念。这样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认为体育课程枯燥、没意思的看法,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生病请假的情况大大减少,还促进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更新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适当参加锻炼,促进健康成长。而学生目前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习惯正在影响着自己身体的正常生长。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要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还要定期举行一些有趣的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为了取胜而积极锻炼。教师还应在教学评价时注意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体育锻炼观念的标准,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中。同时,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也是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总结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85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体育教学低效化或形式化问题比较比重。因此,必须研究高校体育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上存在的问题
11片面理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个三维目标把握不够准确,使他们在教学中常常割裂各个维度目标,要么造成对知识与技能的忽视,要么造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忽视。在一些示范课,有些体育教师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大做文章、花样百出,对体育知识与技能却有意回避。
12体育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受竞技运动的影响,进行“封闭式”的课堂管理,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少,使得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也辛苦。
13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产生冲突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只讲形式而不讲方法的现象,片面追求学生的乐和动,导致盲从和形式化问题。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一般把自主变成了自流,合作也停留在形式上,有形无实。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只注重教学形式,把合作学习的开展看作教学行为的改变。
14体育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结合不足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预设和生成的脱节是一种常见的教学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度和预设过度。如果生成过度,片面注重动态生成,就会使课堂变得低效,不利于教学目标及计划的实现。如果预设过度,会使体育课程活力不足,变得程式化和机械化,课堂效率也一定不高。
2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以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根本依据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具备有效性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教学。体育教师一直努力做到的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知识、动作和技能的传授,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运动乐趣受到限制。这就使得,体育课变得不那么生动、愉悦和丰富,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单调的体育劳动。这样的体育课毫无创新性和生命活力,使得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但喜欢体育运动。只有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以及对身心发展的好处,学生就自然会喜欢体育运动,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应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而非运动技术的掌握。为了使体育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关注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而应该将其与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应该是体育练习,主要方法应该是有利于实现五维教学目标的方法,即先进行情境导入,再开展合作探究,最后进行小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2体育课堂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
在素质教育提出和实行之前,体育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使得教学内容死扣教材和大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联系不大。在这种教学取向下,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比较机械的训练和学习,体育课堂的气氛不怎么活跃,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受到压制,使学生的活力和灵气被扼杀。现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实现体育课程与生活的结合,让体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育教育生活化是让体育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一种手段,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具体的实践中,体育教师应该对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挖掘,把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对体育的感受的体验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育。
23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现在,认可和接受新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师数量日益增长。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把学生的自主、全面、健康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未能把握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的度,让学生完全自由活动,上课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学生随便活动。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师未能从根本上去理解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盲目实施所谓的自由自主学习。体育教师要克服这个误区,就应该加深对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体育教师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命令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变成体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应该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活力。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内在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变成一个我要学和乐学的过程,而不是要我学和苦学的过程。第三,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有规律有方法,但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开展自主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24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增加课堂活力
有效的体育课堂一方面依靠预设,另一方面依靠生成,二者缺一不可。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注意三点。第一,体育教师要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做辩证认识。预设是体育课堂的准备工作,是体育教学设计。生成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创造性活动。合理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应该既不是只讲预设、不讲生成的绝对掌控,也不是只追求生成,不进行预设的随意教学。第二,要以预设为依据进行生成。体育课堂既是可提前设计的,也是不可能完全预设的。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课堂生成能力,在预设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充满个性和弹性的生成,使预设不再是生成的阻碍因素,而是促进因素。第三,在预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成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预设工作时,要以体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征为依据,对可能的生成过程做一定的把握。例如,偶发式体育学习。不言而喻,所有的生成教学应该结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才有利于课堂活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3)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概念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了解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首先要了解高校体育管理。所谓高校体育管理是指学校体育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以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活动[1]。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按范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反映学校外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而后者则是指学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学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它属于微观层面的高校体育管理。微观层面的体育管理一般分为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两类,高校体育业务管理主要包括高校体育课程管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早操和课间操管理、余暇体育管理等;高校体育行政管理包括体育教师与组织管理、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体育经费管理、体育科研和体育情报管理等。综上,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概念的界定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指高校体育管理者对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科学的管理,使其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它是为了稳定高校体育教学秩序、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管理活动。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特点
1.管理内容的综合性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它是对体育教师、大学生、教学进度、教学场地、器材设施、教学文件及教学评价等进行一系列综合管理的活动。如果这些管理内容中有一项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整个教学管理流程的顺利进行,也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具有综合性。
2.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具有连续性,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管理自然也要遵循这一常规,即:也要保持循序渐进,不能脱节与中断。从时间序列上看,虽然可以把它分为不同教学阶段与环节的管理,但是如果管理缺乏连续性,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也就不能确保顺利地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与环节,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以确保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3.管理反馈的及时性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管理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根据反馈原理,及时获取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便能保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进而提高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2]。
(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高校体育管理的中心环节,它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管理、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管理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1.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是指高校师生为共同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双边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务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和意外伤害事故管理。(1)教务管理教务管理是课堂教学管理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前期保障。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定课堂常规、编班、安排课表、分配教师任务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课堂常规是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也是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编班、安排课表、分配教师任务等工作对能否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起着重要作用。(2)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包括备课管理、上课管理和课堂结束管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学习过程。备课管理就是管理者对教师提出具体的备课要求,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与评比,确保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上课管理是指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并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加强对课堂的检查和督导。课堂结束管理,是指要求教师做到按时下课,并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安排课后作业、组织学生整理场地、收交器材,同时提出下次课的任务。(3)意外伤害事故管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由于体育教学多数是在户外进行,尤其是同场对抗类和格斗类项目更易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对此,首要的是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学校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等的有关规定,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体育教学设施符合安全标准,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修缮。其次,要做好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场处理及管理,一是要正确判断伤害事故的性质并做好现场急救或者送医院诊治;二是重大意外伤害事故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和当地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并填写发生伤害事故报告,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与处理措施等,必要时应提供人证和物证,如果发生意外死亡等重大伤害事故,最好请当地法医做鉴定报告。
2.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管理
体育课成绩的考核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工作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故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管理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分为高校体育教学部对成绩考核的管理和体育教师对成绩考核的管理两部分。(1)高校体育教学部对成绩考核的管理主要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体育课考核的内容,制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审核各个班级体育课成绩,及时上报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学生体育课成绩档案,安排不及格学生的补考事宜。(2)体育教师对成绩考核的管理按照学校和体育教学部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体育课成绩考核工作。熟练掌握考核办法与标准,做到准确、公正、客观的测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做好体育课成绩的登记、录入和上报工作,组织落实不及格学生的补考工作。
3.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去测评和判定体育教学质量状况及其优劣程度[3],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校内评估是指学校的自我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估,客观地了解本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反馈信息,也为学校管理者在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决策时提供依据,这类评估可以一年进行一次。校外评估是指由上级部门或兄弟院校组成的评估组的评估,它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各校的体育教学状况,发现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推进各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管理理念滞后,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和统帅作用。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教师和教学服务,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只有为学生、教师和教学提供最佳的服务,才能稳定教学秩序和保障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理念还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目标定位不准确的弊端,导致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偏低,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阻碍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分数既是考察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又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可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分数管理的弊端盛行,在这里分数被绝对化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被分数管理观念严重扭曲了,致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造成教学质量管理的低效。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评价和监控体系运转不畅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普遍不够健全,尤其缺少行之有效、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的作用。评价和监控对体育教学工作具有诊断、促进、规范、导向和反馈等作用,它对于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另外,由于许多体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大的伸缩性,仅凭数量是无法客观反映出工作质量的,如体育教学的社会效益、协作精神和服务质量都是很难量化的。所以,在不够健全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只以定量的标准来评价体育教师的绩效就会有失公平与公正,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水平待提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于高校的发展要求而言,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队伍不稳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4],因为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是专职管理者,他们还承担有教学任务,他们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显然不足,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工作,这势必会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另外,由于有些决策层的管理者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上经费有限,从而使得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
按照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采用三自主的体育课程模式。该模式按照学生选报项目重新编排了教学班级,打破了原有的行政教学班授课形式,使得体育选项课教学班的组成情况变得复杂,一个教学班里的30个学生,往往来自多个不同专业的行政班,少则来自6~9个行政班,有的多达10~15个行政班甚至更多,这对教学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良好班风的形成等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也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由于学生之间的平时交往较少,致使冷漠与不合作的课堂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课堂分组教学的有效实施。另外,由于学业要求,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要进行不同时段、不同持续时间的集中实训,使得班级里同学之间实际参加体育教学的学时不均等,教学设计也难以从整体把握,致使学生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被分到了不同的体育专项班之后,由于不同专项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的差异,对选择不同项目学习的学生的学习考核评价就会有失公平,而最后的体育课成绩又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以及评优评先和获得奖学金的重要依据,这也增加了体育教学管理的难度[5]。
(五)课外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序的课外活动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在,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严密的组织和明确的目标,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与学科发展的需要,致使许多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同虚设,多数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意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6]。
三、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理念对管理工作起着导向作用,只有合理的管理理念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管理效果。发达国家已提出“生命第一,健康第二,教学第三”的教育理念,应引起我们的深思,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势,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与创新。一流的教学质量靠的是一流的教学管理,而一流的教学管理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在教学管理的诸要素中,人是核心要素,而人的积极性则是科学管理的动力之源,只有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7]。所以,要加强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鼓励、支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并使之由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的高度。
(二)结合教学实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进行管理
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行管理,既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遵循高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对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等,既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水平、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等特点,又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长、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及当地季节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实施课内外全学分制管理
为改变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建议考虑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实施课内外全学分制体育教学管理。具体做法是,取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学生的体育课内、课外(俱乐部、协会、课余锻炼)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在完成体育必修课学分外,还必须获得若干体育类的选修学分,上不封顶,鼓励学生多拿体育学分。为了加强竞争机制,对课外俱乐部和教学俱乐部采用“末位淘汰制”。为改变学生课外锻炼的无序状态,也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借鉴北航的“体能锻炼走廊”,对学生每一学期必须锻炼的次数提出具体要求,并由专人负责考勤,完成者获相应学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兴趣与强制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与健康水平。
(四)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教育 现状 作用 发展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新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思维逻辑的主要学科,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合理性数学教育的整体效果发挥着重大影响。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语言教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现状入手,揭示语言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性,的探究如何采用更好地方法策略来提高语言教育的效果。
一、小学教育语言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缺乏语言教学意识
缺乏语言教学意识,难以用巧妙地语言讲解数学知识,容易导致数学教学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思维能力也不足,很难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而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习惯于沿着传统理论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导致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根本没有完全弄懂这些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
缺乏艺术性、灵活性的课堂教学容易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数学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数学教师如果无法运用灵活的语言向小学生传递数学概念,对数学概念缺乏分析和研究,就难以使小学生领会概念的来源以及推导出的过程。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概念的导出过程的情况下进行概念的记忆和背诵,很难长期记住概念。因此,富有艺术性和灵活性的语言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语言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功底,难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因此,良好的语言素养有利于创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情境,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往往与语文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的表达方式通常含有语文的情感,这恰好也说明了语言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情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发挥语文语言教育的优势,由于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中的很多定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需要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适当的转换语言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定义和定理。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发展语言教育的策略
(一)规范地使用教学语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学习情况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就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现实生活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不够规范、精简,通常对数学知识点的叙述比较繁杂,无法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有些数学教师甚至在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的情况下步入课堂,致使课堂教学语言混乱,这些都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和目的,组织好简洁易懂的语言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其次,在讲解数学知识点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活跃课堂气氛,悉心指导小学生的课堂学习。
(二)采用幽默委婉的批评语言进行教育
由于小学生性格比较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此时,教师如果采用谩骂、训斥的教育方式,会严重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厌烦和抵触心理。面对小学生课堂上的一些违纪行为,教师要采用幽默委婉的批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尽量在课下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当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四处张望时,教师这样提醒:某某同学在看什么呢?为我们大家描绘一下窗外有怎样美丽的风景吧!这样幽默的提醒方式不仅可以让上课走神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使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认真听讲,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W方式的单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尤其是学习数学的疲劳,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小学生本来就理解困难,如果数学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小学生很难形成对学习数学长久的兴趣。反之,如果数学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不同知识点的时候采用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教学语言,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将具体的算术过程转化为图片展示过程,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在具体讲解数学概念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化解概念的难度,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四、结语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开发和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由于数学本身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个时候就需要数学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教育,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使小学生易于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语言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幽默诙谐、灵活多变的语言教育,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艳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策略转变[J].小学教学研究,2013,(26).
[2]冉红梅.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3,(60).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培养;激励手段;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困境。经常听见老师抱怨说英语没法教了,学困生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力出的不少,学生还是一直走不出英语学习的低谷。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为了考试,老师们以应试为主,重视词汇学习及单纯的语法学习。有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天天背单词,背课文,不惜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到了背诵上,早也背晚也背。结果呢,要么背下来了,但很快又忘了。要么就干脆放弃不背了。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并把英语课当成负担。对于这种情况,我进行思考和分析,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根据我的观察,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5分钟对话练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就要会进行交流。每次课前进行日常交际,就本单元的重点话题展开。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激励手段并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表扬。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各种激励技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一)以赞美为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哪怕是一句不起眼的赞美之词,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因此,平常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总是耐心地听着,了解他的心声。答对问题时,更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Good”、“You can do better”“Very good”“Excellent”等鼓励性语言。
(二)以学生为榜样,推动教学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愿望。我经常观察,多找几个英语学得好,口语表达不错的学生在班上朗诵课文,读完后,就可以对大家说:“怎么样,很好吧,我相信很多同学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明天谁来试一下?”有了这样的榜样,其他学生也会暗下决心,一试高低。这样的活动进行多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也就提高了。
三、用灵动的教学方法去驾驭课堂
(一)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并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小组比赛、情景课堂、导游解说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话一点也不假。光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技巧。比如教词汇时,告诉他们首先要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掌握一定的读音规则,然后结合课文去巩固词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掌握词汇。比如我在教授单词blackboard时,让学生把它拆成black和board两部分来记忆,然后通过造句来巩固对单词的记忆,如: The students are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now.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单词,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遣词造句中。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阅读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或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通过大量的、长期的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四、培养学生灵活的自学能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诸多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其它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通过自学,学生还可以学会理解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友情式”分组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志趣相投。因为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地说出“心里话”。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因教师组织形式的失当而导致学生评价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随机分组因操作简便使用率较高,教师倘若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互评往往演变成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总在不停地训斥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场面。这种现象在分组竞赛之后尤显突出。这样的学生互评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干预,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当然,严格地说,“友情式”分组只是更适合于对话式互评的教学实施,并非不可变通调适。具体而论,以这种分组方式组织互评通常容易显露学生之间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弊端。因此,对话式互评时的分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与班级具体学情等方面而定。
二、体育课堂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畅通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学生意义对话式互评既需要“友情式”分组的“心理小环境”,更需要积极的班集体课堂心理氛围的“大气候”。
三、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正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那么学生就很难具有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感。学生正确评价的态度与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时期考量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的基本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从而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后针对同伴在课中的学习态度、拼搏精神、任务完成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不伤身体自尊的书面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四、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疑难问题
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的一门学科。如今的体育课虽然已经引起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广泛的开展,但是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疑难问题,由于这些疑难问题没得到针对性的解决,从而使教师教学越发显得乏味。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一、疑难问题分析
1.教材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教学中发现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仍以田径和球类为主,这种以竞技体系为中心的体育课程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导致学生讨厌体育课。另外,课程内容还存在一定的低水平重复,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旧知识”缺乏兴趣,甚至感到厌倦,从而导致教学的主体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中学体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没有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征,只考虑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较少从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对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重视不够,以致于很难吸纳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教学;具体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健身娱乐、体育文化和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少;课程内容实用性差,学生在课堂学到的许多内容,不能指导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很明显,目前的教材内容很多是不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
2.教法方面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单一。现在的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崇尚自由等特点,他们在体育课中已不满足传统教学中被动听课、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而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不注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与学生
追求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需求相脱节,容易造成体育课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技术动作完成质量差。如果不加以改进,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后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导致他们的体育技能水平下降、身体素质也会随之下降。降低要求偏离教学目标。有部分体育教师也想运用新的理念来改进教学,但他们在对新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上却出现了偏差。比如把“愉快教学”理解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锻炼,只要他们玩得开心就好;把“成功体育”理解成降低要求,让体育考试人人“过关”、个个“成功”,等等。其结果只能是体育课脱离教学常规,对教材的内容随意删减,难度要求随意降低,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项目放弃不学,导致教学目标得不到贯彻和落实。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思维活跃,经常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体育课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习惯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一成不变,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本应最能迸发活力、自由舒展的体育课上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自然也就会对体育课丧失兴趣,甚至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制约了整个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教师理论素养方面
体育教师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体育课质量的好坏,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调查表明,广大基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够,课程意识较低,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仍然不是很明确,同时缺乏有效的培训指导,对于如何按照课程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感到力不从心。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教书”,而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型教师。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善于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4.教学设施方面
体育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展和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很多基层学校,包括城镇中心学校,体育教学设施比较缺乏,体育活动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人均活动面积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体育器材更是少的可怜,主要是以三大球为主。很多学校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为单一,还是停留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又导致器材损坏率较高,场地器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5.教学评价方面
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原来的体育教学评价只对体能和运动技能作出评价,相对忽视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等的评价。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出现了轻视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倾向,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放在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组内互相评定”之后,明显轻视教师在学习评价中的主导地位。评价方法方面,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念层次,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量化,只能依靠教师的记录观察、学生的自评互评。《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课标》在总体意识上明显地存在轻视客观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倾向,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所提倡的对学习太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也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出现 “不想强调的虚了,想强调的没实起来”的局面,使得体育教学评价在整体上出现弱化和流于形式。
《课标》鼓励一些新评价内容和方法本意可能是为了促进因材施教,但由于体育教学评价的虚化,实际评价的效果却是“人人”可得高分,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提高,哪些体育课技能没掌握,自己不须努力就可以得到较好成绩,这不仅违背了《课标》因材施教的初衷,也违背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规律。这样的评价方式难免有所缺欠,评价的随意性较大,这也是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的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
二、解决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疑难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增强新课程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但没有对课程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要求,这就赋予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大的权利,要求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制定中去。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这一任务无疑将落到体育教师身上。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客观存在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独立地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因此,尽快更新体育教师教育观念,培养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的意识和望,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素养成为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求去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
可以通过控制学习内容,体现程度的差异,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情况提出不同的掌握要求,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对教材理解上的差异而造成重复学习的局面。例如,技巧、武术、体操等可编制不同水平的多种套路供选用,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也可以提出套路中应有的动作、要素由教师自编组合,这样可以充分保证不同水平目标的衔接,避免重复,也降低了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选择教材的难度。
虽然有较高比例的体育教师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中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内容的兴趣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地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体育实践结合起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需要去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内容设计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合并加强对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等,以此提高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
3.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要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体育课注重体育技能的学习,对体育知识也有介绍,但讲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上。如果我们对体育课学习的内容有所增加,比如增加休闲体育、医疗体育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方面也可以进行改革,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选项教学,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拓展游戏,可以将集中讲授和分组竞赛相结合等等。
要合理设定要求,贯彻教学目标。用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改
进教学是值得肯定的,但首先要准确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比如“愉快教学”的内涵,就是鼓励和要求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如果脱离体育教学常规、不进行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一味追求表面的“愉悦”,就实现不了体育课的目标。对“成功体育”理念的理解同样如此,不能通过降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来让学生轻松“过关”,而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进评价方式和标准,让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课堂的乐趣和成就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体育课程标准,制订相应的目标和计划,并确保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逐步落实。
要尊重个性发展,提高体育综合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体现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练习的方法和考试的内容。比如学习篮球的学生,他可以选择做一名前锋,也可以选择做一名后卫;学习乒乓球或羽毛球的学生,他可以选择做进攻型的选手,也可以选择做防守型的选手,学习重点不一样,学生的需要就是体育教师的关注点。
4.采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教师在学习评定中的主导地位,以表扬为主,对学生一点儿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如“很好”,“不错”,“继续努力”给学生的心理以良性刺激,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无论教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练,有什么用,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得上,让学生懂得练习的价值和好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源泉。例如:在长跑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知道长跑可以提高学生有氧耐力素质,是将来健身的主要手段,什么是正确的技术动作,如何克服极点现象和分配体力,怎样才能提高成绩等。只有这样,才能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好学乐学的过程。
5.加大财政支持,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完善的体育设施与教师进修培训对学科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真正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结论
继续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便使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为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91-396.
[2]石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与创新[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6):104-105.
[3]熊正英.《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资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吕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杨桦.《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6]戴瑞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J].科技信息,2008(1).
[7]蒋泓洁主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
现代语文素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文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这一种实现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处于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成为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模仿,对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都务必做到绝对的规范,面对年纪越小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更加要求规范性。与此同时,小学正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本身模仿能力强,为此,教师的自身教学语言质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例如,部分教师经常由于自身口音的原因将“这里”读成“仄里”,将“结束”读成“结素”之类的,这一系列的口音都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一类教学语言的错误,只有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这才是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的重要所在。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言教学的实质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首先应当充分掌握相关词语的具体含义,包括词语的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时,首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南沙群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教师在上课前应先进行详细的资料查询,了解南沙群岛的地理和政治意义,用科学的语言给学生正确的解释。
所谓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用语的严谨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语科学严谨,抓住教学要点,突出教学精华所在,更好地为学生教学语文知识。
三、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口语教学时,应当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知,而从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来看,教师则应当多多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表达形式。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习惯进行形象思维,教学口语上应当注重词句运用的通俗易懂,表现方式则应当更加生动,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则要求教师的口语能够更加严谨。
例如,在针对《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进行教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倾倒下来,有哪位同学能够想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水么?”在这样的疑问下,学生很快便能联想到瀑布,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瀑布。学生由于受到经验的限制,很有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瀑布,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首先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描写学生常见的小河的水,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描写瀑布这一类型上。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应当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的,同时也是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对此,在现代教学中,小学语文教材应当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充满内涵,同时,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更加生动愉悦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中,感知和理解作品。
例如,在讲解《春笋》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创设情境。如,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了,你感受到了吗?温暖的春风吹拂在我们身上,暖暖的,柔柔的,小草露出了脑袋,树梢冒出了嫩芽,金灿灿的迎春花开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来到翠绿的竹林,只见春笋娃娃一个又一个地从土地里冒出来,好像在比谁长的高似的。让学生能够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春笋的无限生机,营造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可接受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这一种实现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处于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成为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格外重视这一点,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能力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教师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田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地把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
1.1田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掌握现代田径教学与训练理论的能力、掌握田径教学目的和原则的能力、挑选教材的能力、制定田径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田径教案的能力等。
1.2田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讲解与示范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突遇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负荷能力、纠错与指导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等
1.3田径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学生成绩评定能力、裁判能力、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能力等
2.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2.1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田径教学能力是体育师资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在现今的考试中,我们仍存在着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学生的教学能力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才能得以提高。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中,要合理确定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比重。转变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大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而体育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把提高教学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很重要的。
2.2适应社会的必然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现代人要适应社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否则,必然会落后,而被逐渐加快发展的社会淘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田径教学力求适应体育大市场,发挥其锻炼、健身、教学和竞赛的作用,立足基础教育,丰富其运动内容形式,把民族的、本土的运动项目融入到田径课堂中,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对象复杂且富于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而教学能力则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途径。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目前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从而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未来体育教师的岗位也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经历,所以,完善田径运动教学是很重要的。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3.2丰富拓展教学内容,适应社会新形势。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宽松,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设计几项教学内容,供教师和大学生根据课堂情况进行选择,以满足实现学习目标的需要。在田径课内容的设计中,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得繁荣发展。]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普通体育院校体育育专业是培养合格标准,面向现代化的全面、系统、新型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有实战的空间去发挥和探索,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促使学生在课前要去翻阅大量的资料,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自学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4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性。教学大纲是指导一线教学的重要文件,体育院校本科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也同样需要从教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以实现教学能力形成的。鉴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教育实践课可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实习、见习等多种教学模式,适当调整田径课教学计划,在技术课教学前安排基本理论课讲解,进一步加强理论课同技术课的紧密结合。将教育实践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及个性能力的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的转型,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体育教师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质量与社会的不相适应性,体育院校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体育教师做好一切工作。
参考文献
1.曲飞.论大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