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学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函数概念;情境;建构;交流协作;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继承与抛弃。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会学”。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感知、消化、改造,建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并且经过反思和与环境的交流,进一步改善学生的数学结构。
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逻辑导出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出发点,是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着眼点,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函数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概念。这里笔者对建构主义观下的函数概念教学作了一点探索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建构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生动的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通常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或活动内容组成,目的是引起学生探索动机和发现的欲望并引导其思维逐渐深入。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真正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研究其实很平常,树立学生有能力用数学理解身边事物的自信,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活动构建函数概念
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经历由不知到知、到理解、记忆、运用,最后内化为学生自己认知结构,这需要一定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在初中曾学过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多半是概念化、形式化的,更多的是一种感性思维,并没有涉及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模仿成分居多。幂函数是学生较系统地学习的第一个函数,通过这一节的学习,除了应使学生对幂函数的有关概念,图像和性质等纯知识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还要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知识基础很难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于是可采用以下措施:讲解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几个幂函数图象,并逐一讨论性质,在画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发现、整理幂函数的性质,获得对幂函数的意义建构。
三、通过交流协作,促进学生建构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和成人(教师)对于同一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交流和协作得到相互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片面到全面,从形式到本质,从粗糙到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出学习认识上的阶段性,也显示出通过数学交流提高认识的重要性。有学生认为:“函数就是一个解析式”“函数就是一个方程”“能写出解析表达式的才是函数,不能写出表达式的就不是函数”,把分段表示的一个函数认作“几个函数”,把用不同形式的解析式表示的同一函数认为是不同的函数等等,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只抓住表示函数的解析法这一形式,而丢掉了对应这一本质,这些问题需要老师的讲解,也更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交流,在小组、在班级讨论澄清认识。
四、在应用和反思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反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或分析的过程,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学习过程的反思,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向着更深层的思维发展。现在中学课本里的函数概念是在初中和高中分两次讲授的,两个定义都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对应(映射),但都有其局限性,在高一学过函数概念之后应鼓励学生反思,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前者突出了“变量”,对函数概念划得自然,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后者突出了“映射”,比较接近于函数的近代定义,但是强调“A、B是数的集合”显得过于狭隘,使有些问题难于解释.要达到对函数关系本质属性的这种认识水平,不是在短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多次的反思。
在这样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通过与学习伙伴的交流,经过自己的反思,建立起来的函数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是牢固的,真正体验到函数是如何被用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空中楼阁”。当然这个过程相对于向学生直接给出函数的定义,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而熟悉有关操作的教学要漫长得多,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会学得更多、更好些。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也开展得更加充分。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刘景麟,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M].外国教育资料,1999-01.
[3]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空间;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32-01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为建立适宜人类居住,满足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艺术感的物质空间的设计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中研究如何进行空间布置和家具陈设等要素设计的艺术属于室内设计,而研究如何对建筑物的空间、绿化、设施等要素进行设计的艺术属于环境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环境空间,并且限定空间中的实体要素,营造出一定的环境空间和环境实体等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可以说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人是艺术设计的主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认识建筑空间和建筑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门学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知识结构综合化、多元化且具有一定的领域扩张趋势。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资源结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重点,围绕核心领域探讨新的知识增长点,避免教学中出现大而空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该课程自身特点的研究,保持该专业的良好发展趋势,以完善专业体系结构。应该将视觉艺术作为切入点,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对涉及到环境和艺术等的相关领域进行重点分析,并对研究内容进行整合,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通过合理的内容配置,让环境艺术设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建筑空间和环境艺术空间被统称为“空间艺术”。建筑空间相比其他的造型艺术更加复杂,属于三维限定空间的范畴,并且兼具了四维空间的特点。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提到:“掌握空间和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可以说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大舞台。室内设计是一种为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等物质需求而进行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能只作为一个艺术欣赏者和接受者,而需要从空间的角度理解建筑的概念,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环境艺术教学应该从首先让学生掌握环境空间的概念,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特点和建筑空间的重要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多种造型艺术共存的新兴艺术学科。它融合了建筑、绘画、园林等多门类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整体的空间艺术意境。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涵义和表现形式,超越了其它传统的造型艺术,可以说这种空间概念比任何一门空间造型艺术更加复杂,更难被人理解。真实空间性、时空综合性和空间固定性是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造型设计的最大区别。
环境艺术设计集中体现了空间审美的特点,只有进入到艺术作品空间内部,将所有的画面和景象联想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完整的艺术和审美体验。例如,在游览杭州西湖或者丽江古城时,如果游客没有进入景区内部,根本无法领略那种小桥流水、绚丽多姿的西子湖美景。环境艺术设计有四维空间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时空综合性,需要借鉴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等形式,在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融合雕塑、绘画等工艺艺术的空间表现技巧,以营造出富有意境的建筑园林空间。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地址,即具有空间固定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需要建立在不能移动的空间上,并且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二)建筑空间的重要性
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轻视空间”的现象,教师往往只注重环境中的实体,忽视了环境空间的功能和其艺术意境。这种传统、片面的教学方式,容易误导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严重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良好发展。因此,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增强教学中的空间意识,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特点。
建筑的区别和一般艺术特征的区别是其可以使用三度空间语言。建筑的这种特征,不仅体现了建筑艺术的特征,也体现了环境艺术的特征。其他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也使用了这种空间语言,单纯从建筑模式上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种艺术设计空间语言。建筑中研究的空间,和环境艺术设计中研究的空间并不等同。邓庆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提出环境艺术是一种多学科互助并存的艺术的概念。可见,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十分复杂,形式变化也丰富多彩,是其它传统造型艺术不可比拟的。环境艺术设计将建筑空间作为“主体”,融合了其它造型艺术的空间特点,并形成了一套新的空间形态,通过对这门学科的运用和推广,能够很多好地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点。
教学中可以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认识建筑空间和设计原理作为课程重点。在回顾单体建筑历史的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的发展过程,以及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教学中应该梳理好建筑形式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以人文本的教学模式细化建筑功能结构,让建筑的空间布局更加富有变化,将各种空间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从手绘草图到立体建模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使用设计制图表达设计思路的能力,以此为以后处理好建筑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该专业特征深入了解其艺术特点,加强对学生建筑空间意识的培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真实空间性、时空综合性和空间固定性的特点,充分借鉴舞蹈、绘画等知识,积极开展项目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空间意识。
参考文献:
[1]廖昕.浅议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空间意识[J].艺术教育,2011(07).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关键词:英语翻译批评;翻译教学;应用
一、对翻译批评的体会和简述
翻译批评主要是用一定的翻译标准,对所要翻译的文字进行考查评价。这是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最终所得,其属于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纽带,具有连接的作用。翻译界对翻译批评的认识有如下几点:第一,翻译批评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第二,翻译批评理论是翻译批评实践的基础,是一种认知性活动;第三,翻译批评可以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反思过程,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也就是对总体过程的一个评析。
通过上面的简介,我们基本了解了翻译批评的含义,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翻译批评是在语言信息转化基础上生成的接受和研究的双向活动,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二,翻译批评具有可传承的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可以发生变化;第三,有一定的修复性,根据发展中的实践活动,翻译批评被不断地更正和补充,一直在被完善。
二、翻译批评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第一,对整理各种翻译资料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翻译习惯。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使它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原本想要表达的思想。翻译批评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评判、鉴赏的能力,从而表达出准确的语言信息。
第二,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提升翻译实践水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多样化的评判标准,结合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帮助其拓展思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内容来提高能力,这样能够使翻译的文章更加通顺和地道。
第三,对原著作的思想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认知和表达应用技能获得提升。对于原文,我们要尽可能贴近作者表达的意思,但更重要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并将句子尽可能翻译得完美。而翻译批评就是这样一种翻译手段,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巧妙的技巧,指引他们感受深层的内涵,在把握原作思想的基础上,寻找更加深层的情感。
三、翻译批评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翻译批评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艺术和写作方法。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表达出作者原来要表达的感情和用意。作为一个社会人,作者一定会有时代的特点,一定会有他自己的经历、文化底蕴,等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注意这些影响。写作风格及表达方法对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翻译批评的思想,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找出适合译文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前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可以参考作者的其他作品,并从中揣摩作者的写作心境,这样才可以翻译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多读一些名著,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人文情感和审美观念,以此椭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用意和表达思维上的差异。
第二,翻译批评能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忠实于原文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从整体上认识翻译,不但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表达信息。语篇意识能够避免表达出现偏差,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思考空间。学生也可以用批评理论进行优化选择,让翻译更加客观、准确。有时翻译的要求、原文的写作风格等方面都会影响翻译的侧重点。因此,原文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学生要在理解细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语篇信息,在翻译时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整合。另外,从整体出发可以使翻译作品更加准确,更有深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批评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翻译批评可以让学生对翻译产生全新的理解与体会,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翻译批评的方法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汲取翻译名家的技巧、特点,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展现原文的真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志鸿.浅析在英语科技英语文献翻译实践的教学实践中翻译理论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70.
关键词: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必须精心地指导,学生勤奋地练习,从而逐渐形成能力。
一、精心备课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1.认真准备教书育人
教师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要首先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能找出文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强化语言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质。
2.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在对阅读课的准备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My hometown and country时,我说:“I know that you know a lot of things about hometown and country,but,don’t tell others,tomorrow I will see who reads fastest and who knows most.”既为学生制造了悬念,又令课上的阅读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二、巧妙引导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采用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阅读文章。
1.设疑引导
上课之初教师先利用导学稿呈现一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讲Life in the future时,教师可以设立问题: Have you ever had a dream ?Will there be schools in the future? Will students send their homework to their teachers by email ?以此来展开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向下阅读。
2.简述引导
对于比较难的文章,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增进学生的对文章的了解。例如,在学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William Shakespeare is a writer, he became a successful actor at twenty-eight and started writing plays .Now let’s see what his most famous plays are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阅读更有兴趣.
三、循序渐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手段
阅读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一方面指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另一方面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低到高。有层次,有梯度,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乐有趣,渐渐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1.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
教师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以此来使学生相互促进。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2.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
教师要根据文章,根据学生的水平,确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学 China’s first astronaut时,设计以下问题: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How many times did he orbit the earth?由表面到内涵,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内在含义的能力。
四、实效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
阅读理解,多读多练不可缺少,但是实效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1.解释性练习
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是原文摘录的段落或者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设计解释性练习,以阅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既阅读了文章,有丰富了知识。例如,在学A holiday journey时,我找来Hyde Park,Big Ben,Buckingham Palace Tower Bridge英文简介,提前分发给大家,学生非常感兴趣,认真阅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巩固性练习
对于语言点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选一定的段落让学生背下来,或背诵其中的句子。教师可以找同类或与此文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例如在学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时,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文章 My teacher ( by Helen Keller )和 The story of Thomas Edison等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人物的思想动态,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提高性练习
下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酒泉街上卖的桔子、芒果是哪儿来的吗?酒泉为什么不种桔子、芒果?(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像酒泉因为气候比较干燥,且早晚温差大,所以不适合栽培桔子、芒果。
可见,在一定的区域内,从事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关系非常密切。当然,这并不是说,自然条件完全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像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前,粮食种植面积很大,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市场对蔬菜、花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粮食种植面积小了,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大了。可见,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不仅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那么,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一般都有哪些?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呢?这正是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课本中的两幅图,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考虑)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所选定的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就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的生产类型。
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
(结合水稻的习性,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均夏季高温多雨,且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而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雨热不同期,对耗水作物水稻的生长非常不利,由此可见,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农民会根据经济效益的高低调整农业生产类型。可见,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仅是自然因素,还有社会经济因素。)
讨论结束后,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技术、政策、交通条件等。在这些因素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称为主导因素,而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称为限制性因素。
三、练习
1.南疆的长绒棉驰名中外,简述该地生产长绒棉的区位条件。
2.阅读教材第44页案例1,填空:
地中海地区的冬季降水( ),但温度( ),对农业生产( ),为了弥补雨热不同期的不足,可以( )对水的因素进行季节调节。
3.讨论:案例1说明了什么问题?(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也很大。)
4.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四、教师小结
略
五、布置作业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现状
全球热的持续升温,让身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学习愈加重要与普遍,如何有效地教学英语成为了众多英语教师一直苦苦探寻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教育中,自小学三年级甚至是幼稚园起,学生的课程表上便增添了英语这一科目。但是往往经过了多年的学习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却过其门不得入,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少有英语大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未能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对词汇教学的轻视甚至忽视。词汇作为构成短语、句子的基础,在英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理应被重视。下文笔者将根据多年来对初中英语教学经验的研究对词汇教学法加以简单的阐述,望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我国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简述
1.无系统性的词汇教学,导致学生对词汇印象淡薄
纵观我国初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极少教师会专门对词汇进行课前备案,大部分的教师更加习惯于在英语正文的讲解中穿插对词汇的讲解,并且他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仅仅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词汇在初中阶段所表达意思,其次是学生能够将词汇运用于写作当中,甚至不要求学生正确拼读出词汇。这无疑没有给予词汇正确的对待,教师没有对词汇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备案,学生也当然少有对它能够正确认识。在如此恶性循环之下,英语教学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不但不符合它作为一门理应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语言类学科的特征,而且与学生的漫长学习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导致了学生对词汇印象淡薄,基础没有夯实,英语的学习道路将不平坦。
2.灌输式词汇教学,导致学生因理解不充分而误用、错用词汇
在我国英语教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英语错误为中式英文,这不只是表现在学生对英语句式的组成上,更是表现在学生因只知道词汇的片面意思,而根据词汇的片面意思将其以中文词语的形式随意组成,殊不知这导致词意不对的同时还可能引起文化争端。英语是语言的一种,而语言的作用是通过交流达到理解对方生活文化的效果,因此灌输式词汇教学,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因理解不充分而误用、错用词汇。例如对于“黑人”这一中文词语的理解,可以说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black和people或者man/ woman这几个简单词汇,因此十分容易将其翻译成black man,然而这种称呼对于黑人来说正是一种侮辱,如果教师在对词汇的讲解过程中,不对相关的词汇加以文化的解释及引导,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另一方面减少了能够让学生爱上英语的机会,减少了学生开拓视野的时机,无论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词汇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通过视觉听觉刺激进行词汇教学
有研究表明,视觉、听觉刺激要比纯文字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在实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仅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词汇进行一个归类整理,更为重要的是熟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完美向学生展示这些词汇的含义。其中视觉听觉的刺激可以运用相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卡片等。例如,对于水果类单词的介绍,教师可以首先制作相关的卡片或在多媒体上投射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回想的方式逐渐理解对应的词汇,并且以对话的方式,掌握不同词汇的单、复数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
2.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境
在现有的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词汇只知其意,而不知其意境,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如此这般的词汇掌握程度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而创设情境则是以各种与词汇含义相关的方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造起与词汇相关的大厦,让学生在这大厦内行动自如。这种方法是帮助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词汇在这一情景下的运用方式的极佳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词汇大范围的掌握。教师可以灵活地采取初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同时初步认识文章。
3.词汇教学中穿插英语的文化因素,拓展学生视野
文化是一种语言的起源,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语言的不同形式及含义,若是对词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难免会贻笑大方。而在词汇教学中穿插英语的文化因素,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而且能够更加方便学生了解词汇的深意,拓展视野的同时逐步形成英语思维,甚至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
结语
如若英语教学环节中缺乏了词汇教学环节,那么这种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身为新时代的初中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英语的本质,清楚认识到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直面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望广大教师能够坚持不懈,在教学当中勇于实践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英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晓鸥. 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J]. 海外英语,2011(04):81+88.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 应用 经济基础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的单一模式,通过课堂案例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由于经济学的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使经济学的教学更通俗易懂,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原理并对其加以应用。本文通过简述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进而论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并指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又称范例教学法,就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原理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1870年前后,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法学教育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但是这种案例教学法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案例教学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案例教学法则有别于传统教学法,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互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一般都来自生活中,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因此,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对案例的课前精心挑选、课堂上陈述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对课本上基本原理或理论的运用,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对该原理或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紧密,本身就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因此,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即有需要,也有必要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以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1)引导案例。一般选取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案例为主,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某个经济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案例:水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但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 这个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知道,但是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时学生却感到有些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经济学基础》中消费者需求理论的欲望和激情,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更佳的效果。
(2)讨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应选用一些与内容相关、难易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经济学案例。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基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讲解时本人给学生们讲了经济学中“女子选夫”故事,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了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另外,我又让学生思考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这样,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同时,还能够应用它去解释其他类似的经济学现象。
(3)课外思考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当的课外思考案例,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有关市场失灵有关章节的知识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自己搜寻有关市场失灵的案例,有些学生讲到身边常见的公共设施无人爱惜的案例。
2.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迥异的并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课前精心选择案例。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把握住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难易性等原则。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案例的积极性并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由讨论部分,也是其与传统教学法最本质的区别之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思考中来。讨论可以自由展开,但也不能漫无边际地讨论到其他问题上去,要注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三、结论
总之,案例教学法以其科学的理念、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独特的教学效果为经济学基础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法之后,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实经济事件背后的经济含义。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由此可见,在经济学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与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8).
1.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5.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6.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8.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0.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D 7、A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B 15、A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