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突发事件的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的特性

第1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特点与成因;预防和化解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发严重危害着社会政治稳定,给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射阳县群体性突发事件近年来也呈现上升趋势。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目前射阳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对于维护地区政治稳定,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和谐射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射阳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1)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6至2009年10月,射阳县的集中上访分别为124、149、179、136起,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0%,如没有政策一直对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件的发生,将大量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增长幅度会更大,但这种上升趋势仍无法阻止。

(2)群体性突发事件反映的问题相对较集中。以2009年1-10月来县集体上访数为例,136起集体上访案中,土地问题34件,三农问题26件,两个确保问题20件,房屋拆迁问题18件,环保问题14件,这五类问题占了集体上访总数的82%,其他各类问题只占集体上访总数的18%,这与射阳县经济建设速度和规律的加大有密切联系。(3)群体性突发事件反映的问题所涉及的人员、领域相对较宽。由于群体性社会矛盾纠纷的起因往往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易引起共鸣。如环保问题一旦发生,群众利益受到的影响较明显,群众来访人数多,情绪也较激烈,要求查处的心情较迫切。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查处涉及的技术和取证等难题较多,如不及时查处,就会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3)群体性突发事件调处难度较大。参与的群众往往认为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成本较低,政府很重视上访群众问题的解决,抱着“法不责众”、“民意难违”,人越多越有理、问题越容易解决的心理,容易形成参与人数多、影响涉及面大、局面难控的群体上访事件。再加上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情绪,有了问题不是逐级反映,而是组织群体性上访,或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由于目前我县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难以奏效。再加上许多的处理要牵扯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如相互推诿扯皮,调处结果往往很难让群众满意,这在客观上又把矛盾交给各级党委、政府,而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过问,其结果易造成干群隔阂。交由公安、司法部门处理纠纷,又不能轻易动用警力,一着不慎,则极有可能引发矛盾激化,增加调处工作的难度。

2 射阳县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2.1 村干部方面的原因

2.1.1 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较差,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吃、拿、卡、要;对村集体项目不公开招投标,优亲厚友,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有关款项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公平,所有这些都容易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在农村的形象,从农民反映村干部问题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都有村干部的问题,因此,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是引起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方面。

2.1.2 独断专行,民主意识不强。干部在决策时不讲民主和科学、不尊重群众意愿,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有些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有些甚至借机公报私仇,进一步激化干群矛盾。

2.1.3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村干部乱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有的村级财务多年不清理、不公开或虽清理公开但流于形式,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财务制度但不认真执行,形同虚设。如各级政府都明文规定取消村组招待费,但这项财务制度有部分村没有执行到位,缺乏相互监督,使村级财务呈失控状态,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支出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进一步使干群之间形成互不信任、有隔阂的状况。

2.1.4 部分村“两委”在运行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影响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稳定。影响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一是“两委”班子运作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不规范,有的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二是村党支部长期包揽村里大小事务的思维定势一下子难以改变,对村委会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时存在着不支持态度或怕失权的心理;三是村委会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不尊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总以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公信度比村支部领导高,往往脱离村支部开展工作;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或宗族、派性利益,从中挑拨村“两委”班子的矛盾。

2.2 乡镇党委、政府方面的原因

2.2.1 纵容村干部,少数甚至不讲原则地维护村干部的利益和声誉。在下村工作和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在村干部做错事时,也不敢大胆提出批评意见,听之任之。少数乡镇干部甚至与村干部结成共同利益,这样,不仅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下降,也使自己的权威和对村干部的调控能力下降,致使一些村干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导致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

2.2.2 在村干部选拔、村级班子组合、搭配等方面把关不严。如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惯于将一些以为有魄力的“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认为可以压制村里的一些“刁民”,使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往往在群众中缺乏感召力,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易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不满意情绪就会爆发,容易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另外,在村级班子搭配和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时,把关不严,出现村干部之间亲连亲、眷连眷,村主要领导和村财会人员是一家的现象,使权力过于集中,给腐败问题的发生带来了隐患,也是群众反映的热点之一。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着使用多、教育管理少的现象,平时只注重布置工作任务,而轻视抓好村级班子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碰到困难绕道走,造成一些班子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致使一些村领导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往往就成为高发村。

2.3 群众方面的原因

2.3.1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加之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从集体中得到的福利和实惠很少,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这样,使农民的集体意识淡薄,利己主义的思想增强,客观上给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个别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缺乏从整个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要求干部怎么做,否则,就满腹怨言,怀恨在心。同时,也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2 民主意识差。平时一般都不太关心村集体,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也不敢指出,给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违法乱纪埋下隐患,往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或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出来。因此,现在农村上访群众反映村干部问题时,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一来就是反映一大堆的问题,而在平时却一点反应也没有,也就是缺乏防微杜渐。

2.3.3 法制意识差。只要权利不要义务。部分村民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也是造成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处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在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民利,不去尽《条例》规定中的如实、客观、依法上访的义务。

3 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

3.1 关注民生,维护群众的利益

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状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寻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取少予”和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的。因此,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少拿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促进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的问题,是增强还是丧失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问题。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提到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决策者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政绩观,不能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只顾眼前的虚假繁荣,去牺牲老百姓的利益。领导干部要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量力而行,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同时,社会福利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越也不能人为压低,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在为发展付出代价的同时,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调动和维系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此外,要健全社会救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安全网,实现社会公平;完善“低保”,建立医疗、教育救助制度;对那些通过自身劳动仍不能解决生活温饱者,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困难家庭在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重大事故和灾情等方面的救助。比如,要用减免学杂费和恢复人民助学金的办法,实行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要建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物价指数的上升,适时调整低保标准的机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性安排。

3.2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一是完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社会矛盾的处理和解决有法可依,促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关键要从法律层次界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规范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机关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运行机制等,要对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违法乱纪的惩诫做出法律的规定。特别要抓紧制定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的专门法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使之出台。同时,要健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规章规定,对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条款给以修订和废除。

二是规范政府的执法行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依法行政,少犯错误是减少或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方面。因此,对政府而言,应当大力提升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学会按法律办事,学会按法律程序、法律手段解决冲突。要加大对党政干部违法行政的惩罚力度,对于因侵害群众利益、对群众反映问题久拖不决等原因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3.3 健全防范和处理机制,有效防控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是构筑有效的防范机制。首先要把防范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协调解决重大矛盾纠纷的责任制,建立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限期化解制度,尤其要把防范重心下移,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居委会、村委会矛盾纠纷调节防范工作网络;重大活动、重要时期要开展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重点时期的防范化解延伸为经常性的工作,做到关键时期重点抓,平常期间经常抓,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察觉并解决一些倾向性的闹事苗头,防止矛盾的聚积和扩大。比如,河南省许昌县建立了“1+4+1”的处理涉检问题工作新模式,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协调,以检察院接待站、派出所、基层法庭、乡镇司法所为依托,村两委协助配合,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络机制,实行定期下访、敞开接访、主动约访,实现涉检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源头上防范处理涉检问题。

第2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063-0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引发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而导致的校园危机已不仅限于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传统意义上的定性,其诱发原因错综复杂,不仅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有较大的冲击,也对社会发展和道德氛围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进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因分析,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与应对模式,是高校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指违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个人人身安全的事件。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事件。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既有一般突发事件的偶发性、不可控性等共同特点,也有自身显著的特性,这些特性表现如下。

1.事件的突发性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让管理者处理事件无章可循,更让校方无法防备。

2.诱发因素多样性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但诱发因素却无法预知,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会因为自身关注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社会焦点问题,也可能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促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3.参与主体活跃性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是一群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他们敢于指出问题和发表意见,但是他们思想上容易冲动,涉世不深,对是非的判断缺乏经验,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

影响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校外的因素,又有学校本身的管理因素,同时也有参与者学生的因素,但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然因素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不乏地震、泥石流、洪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过多过快的追求经济发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环境恶化,气候反常,降低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推动和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社会因素

1.国际国内格局的影响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各种社会矛盾,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看病难、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与共鸣,如果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妥善处理,很容易演变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2.网络的双面效应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和途径多等特点,网络信息良莠混杂,负面的网络信息通过百度贴吧、微博、博客、人人网、易班、QQ等渠道传播,也会通过邮件、手机短信、飞信等方式传播,这些有害的网络信息会侵蚀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阻碍学生的行动,从而使学生误入歧途。

3.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煽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敌对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他们往往会借助一些问题,以高校学生为突破口,对他们进行破坏和渗透,使大学生丧失政治辨别力,迷失政治方向,迷失人生目标,使一些学生受到影响,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学校因素

1.学校扩招带来的弊端

从1992年高校开始扩招至今,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数量已达饱和状态。学校已由精英化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学生构成呈现多元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同时学校扩张以后,学生数量增加,学校资源紧缺,而学校的教学、后勤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教学质量下降,极易引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学校已不再是原来象牙塔中的一方净土,而是转变成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复杂的“小社会”。校园内不仅有师生员工,还有经商、务工人员等,原来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各种利益相互冲突,比如食堂饭菜质量下降、价格上涨、学生寝室变动,这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积压到学生难以承受的时候,可能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四)家庭因素

虽说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家长为了使子女考上大学,往往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家庭感情和气氛、家庭教育方式等不同,有些家长认为子女一旦考上大学,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对于大学生活,很少关注,也很少过问,不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更是忽视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五)学生因素

1.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等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缺少合理的表达方式,因而诱发抑郁、孤独等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很容易导致治安问题的发生。

2.少数学生法治意识的缺失,法制观念淡薄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宠爱,养成了自私、自负、狭隘并极端的特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加之有的学生崇尚哥们义气,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将社会公德、学校规章、法律观念统统置于脑后。

3.学生的非正常死亡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除了他杀,还有自杀、失足坠楼、运动中猝死、游泳溺亡、交通事故致死等。

三、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的应对模式

(一)加强危机教育,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安全教育体系,利用学校的广播、宣传窗、书报杂志、网站、微博、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不定期开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使学生更真切地接触和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有效地抑制危机发生时的心理失衡,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技能,以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推进民主管理

学校管理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要坚持民主管理,倾听广大学生的呼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发挥学生在学校中的监督权,切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也是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本之策。

(三)建立完善的预警、应急处理机制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名言“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高校应把加强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常抓不懈,贯彻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制订和完善应急方案,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做到有的放矢。建立畅通的信息报送渠道,争取将群体性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全面启动应急预案,学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学生情绪,控制事态的发展,调动和协调校内一切资源,快速果断地进行处置,坚决防止因冷漠和不作为造成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传递更多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重视新生的心理状况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测试中发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五)重视舆论导向,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机制

高校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学校官方应该第一时间内权威的信息,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了解事件真实情况,稳定师生情绪,破除大家心中疑惑,争取问题处理的主动权、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同时,保持和政府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良好沟通,争取广泛支持。要引导舆论宣传向着有利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向社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学校渡过危机。

(六)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高校应急管理组织应该是常设机构,并且这个机构应该是由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每个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责任到人,而不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

四、结语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如何科学化、规范化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难题,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还学生一片宁静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与现实,2004,(1).

[2]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诚,王宗强.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应对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4]涂海英.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科技信息,2009,(31).

第3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应急工作

油气企业工作区域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呈现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等特性,具有较高风险,这对信息报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利于企业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调集应急资源,果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

一、新时期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油气企业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突发事件报告工作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等工作密切相关,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与否和信息传递效率、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上级部门对突发事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掌握,影响领导决策和应急处置工作开展。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第一要素,突发事件信息不仅领导重视、应急需要,而且员工关心、社会关注。

(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油气企业保障员工和企业利益的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有利于企业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应急资源,迅速组织应急抢险,抑制事态发展,避免事件造成重大影响和产生严重后果,保护员工生命,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三)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形象的需要。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机制,对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维护企业形象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各项应急响应决策措施的有序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对处置,避免社会恐慌,将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维护企业形象。

二、油气企业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存在问题

(一)突发事件报告范围不清楚。个别属地管理单位对突发事件范围不清楚,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发生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井喷事故、油气泄漏、环境污染等才能算是应急事件,才需要报告信息,对生产影响不大的事故,就不报告。

(二)信息报告主动性不强。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属地应急管理单位急于处理事件,主观上对信息报告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地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相关情况。

(三)信息报告时效性较差。发生突发事件后,个别属地单位没有意识到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报告,导致上级领导不能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情况,延迟了整体资源调控处置时间,有可能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影响。

(四)信息报告不够准确。个别属地管理单位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相关要素信息报告得不完整,对事件现场情况详述表达不清楚,对可能存在的社会敏感因素研判不够准确。

(五)存在瞒报现象。个别单位发生突发事件后,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担心事件被上级部门知道会给单位带来不良影响,于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进行自行处理,瞒报事件。

三、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思考与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油气行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青岛市“11・22”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等等,其事故发生后信息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有效,已成为业内公认的、足以影响应急处置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油气企业各部门应高度重视,通过畅通和拓宽信息报送渠道,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地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为企业把握全局、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做好突发事件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提供可靠保障。

(一)解决报告范围不清的问题。企业应急管理单位要改变以往突发事件报告范围错误认识,放宽思路,提高重视度,转变思想观念,凡对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事件,无论影响大小,均应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

(二)解决主动性不强的问题。获知突发事件线索后,要及时主动调查核实,主动进行报告。处置过程中,要密切跟踪事态进展,全面掌握相关情况,加大续报工作力度;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终报,实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闭环管理,确保信息报告的完整性。对于敏感信息、预警预测信息、可能引发重大以上突发事件的信息,以及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事件,要加强分析研判,并及时报告。

(三)解决时效性较差的问题。时效,可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生命。按照“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油气企业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首报意识,及时快速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力争30分钟内向上级办公室值班室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如事发单位因现场情况不明、条件不具备等来不及书面报送的,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初报信息,随后通过“传真+邮件”同步的方式上报信息报告,争取第一时间处置事件的资源,及时高效地处置事件。同时,要充分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线索和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苗头性、趋势性、敏感性信息,提前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四)解决准确性不强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信息报告中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数字,一旦出现差错,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上一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正确决策,为应急处置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组织报送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时,所属各单位信息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伤亡和损失、危害情况、事发点周边居民分布、(下转第109页)(上接第94页)原因初步分析、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进展情况以及事件发展预测,明确标注信息编号、签发人、联系人、联系电话等要素。在信息采写中必须对人、事、物进行准确描述,不能以点代面或避重就轻,更不能有半点虚假或夸张,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地收集、整理信息,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

(五)解决漏报、瞒报的问题。加大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和责任追究力度,定期对单位、部门突发信息报告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能及时准确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提出表扬,对于迟报、漏报、瞒报以及报告质量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尤其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单位瞒报、漏报信息的,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四、结语

新时期网络条件下,油气企业要针对信息传递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体系,进一步简化信息报告程序,理顺中间环节,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应急处置主动、有序、有效,维护企业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俱孟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6(9).

第4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是:毫无征兆发生、也许会使社会健康遭到危害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群体性的原因不详的疾病、职业以及食物导致公众健康受到影响[1]。想要合理的预防和控制这些情况发生,疾控中心必须要列出一些应急手段,这些手段需具备有效性、安全性、规范性以及指导性[2]。想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保护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需制定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处理突发事件,可及早控制突发事件的深入发展,防止产生大型危害事件。

1.疾控中心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预防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突发性,还具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通常在时间、强度和范围中体现出来,这些因素在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为不可预测,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群众的危害性较大,因此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种情况下,疾控中心便充分发挥出预防性作用,尽可能缩小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3]。在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疾控中心主要是对各种有机会发生的事件起到监控作用,并ο喙厥据进行处理,密切关注事件的最新动态,实施有效的预防,最后得出预警提示。

1.2 宣传性

宣传作用是指宣传性教育,一般表现在对人们群众进行一系列健康性教育,这种宣传模式是需要长时间持续的,而不是短暂性和暂时性的,同时这种宣传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利用现代化媒介和宣传方式,将相应的健康知识扩散出去,增加人们群众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疾病带来的危害,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一切突发事件发生前,对相关措施充分熟练和掌握,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3 合作性

疾控中心不仅具备预防性和宣传性,还具有合作性。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疾控中心便可发挥其合作性,增加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一般表现在疾病和预防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每个控制中心提供有效技术。而合作性的作用在于:降低人们群众的身体损伤、财产遗失以及社会影响率,使社会快速进入正常轨道,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后起到保证国家利益的作用。站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角度而言,处理完毕后,应给予整个事件归纳总结,具体分析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记录这些总结结果,为未来解决突发事件作铺垫。

2.疾控中心的实践体会

疾控中心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及早运用应对措施立刻处理,分析事件的特性、严重程度和位置等情况,将其进行等级划分,通常被分为一般性、大型、重大和特大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疾控中心需第一时间进行汇报工作,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事件的详细情况,同时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根据时间等级的不同承担不同的责任。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实施等级负责管理的好处在于:提升对事件的敏感、智慧程度,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分配,获得社会的有效支持。收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图像、文字和宣传资料等,快速送达事件发生场地,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实施调查,尽可能安抚人们的恐慌、急躁等负面情绪。

3.讨论

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要掌控所在地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预防环节、预警环节、处置环节和协调环节[5]。充分掌握该地区以及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早给予有效的反应,并给有关管理部门做出提示。因疾控中心会被该地区的人力和财力等因此所影响,导致疾控中心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此时,可分配一些有利条件来凸显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优势,给予实施有效的策略,为以后疾控中心的正常使用做铺垫。

参考文献

[1]代吉亚,宋铁,柳青等.广东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8,34(6):12-16.

[2]茹士学,刘晶磊.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J].中国健康教育,2015,12(7):713-715.

[3]赵勇.关于县(区)级疾控中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626-1627

第5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突发事件 应急方法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拥有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献资源及数百网微机,是集现代化技术、设备与文献资源为一体的知识宝库,其财产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若处置不当,其损失是惨重的。而图书馆的突发性事件有些是因自然或图书馆周边环境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1],有些则是可预测、可预防的人为突发性事件。

当图书馆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一线馆员不同的应急方法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成功的处理方法不仅能成功地化解部分可以预防的危机,而且还能够在较大突发事件中为馆领导和相关救助部门实施应对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与此相反,不当的处理方法,则会将自己置于极其不利的位置,更会加大突发事件给图书馆和读者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失。

1 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许多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出来。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加之环境恶化造成的自然灾害,致使突发事件频发,而且很容易引发为危机,影响到高校。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师生集聚最密集、流动最频繁的场所。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会波及到图书馆,加上图书馆自身存在的诸多诱发突发事件的隐患,给高校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1]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跨越式发展进程的加快,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校资源相对紧张,图书馆座位成为“稀缺资源”,图书馆人员密集程度创历史新高,紧张的资源引来学生的青睐与争抢,以我校主楼三楼为例,早7点开门,10分钟左右,486个座位迅速占满,抢占各类资源事件时有发生,若处置不当,极易引起集体失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努力防范和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但专门针对图书馆馆员应急突发事件方法的研究较少。截止2011.10,中国期刊全文库中有关突发性事件的论文5193篇,其中涉及图书馆的仅27篇,但专门论述馆员应急方法的文章为0篇,而且有关图书馆方面的论文多是从管理、运行、预警等机制方面着手,突出了机制及管理者的重要性,直接涉及一线馆员的应急方法较少,能学习的事例也不多。但馆员是第一现场人,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首要反应者和组织者,他们的临场应急方法和能力是突发事件运行机制能否发挥良好作用的关键因素,提高馆员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能有效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相关研究是目前亟待加强的领域。

2 应急方法研究

一线图书馆馆员是第一现场负责人,他们日常面临的都是素质较高的师生读者和平和安静的环境,难以积累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本研究利用他山之石事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综合选取相关案例,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研究应对方法,据此进行现场模拟并实战演习,定期的培训图书馆员,提高其应变处理能力[2]。

2.1 分析突发事件

首先要分析与图书馆相关的突发事件类型,如地震、水灾、火患、流行传染性疾病等因天灾人祸、人群密集造成的常规性传统突发性事件。还有近年来,新出现的高校图书馆因抢占座位可能引起人为突发事件也应加强防范,据报道,搭帐篷整夜排队、挤掉玻璃门、打群架[3]等抢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看似分散在极少数图书馆,不足以引起重视,但任何高校图书馆都可能潜在发生,若处理不当,极可能引起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首先对相关突发事件分析归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便寻找合适的案例进行研究应对方法。

2.2 搜集相关案例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分析,可以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或论坛、亲朋好友、微博搜集一般信息或相关事例及相应处理方法,也可以利用国内外专业期刊数据库、图书、电视、广播搜集相关研究整合及应急方法的成果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专业搜索进行采集加工成更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例。

2.3 筛选特色案例

根据搜集的典型事例,筛选出与本馆环境、背景相似的案例,特别是本馆曾出现过的类似事例,要重点筛选,多角度寻求好的解决方法。对于本馆曾出现过的处于萌芽状态未引起较大事故的案例,或是潜在可能出现的事例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取相关处理方法,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分析更多应急方法编写成方法知识库,为馆员提供全方位应对方法参考以便应对避免或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发生。

根据以上所筛选的特色案例,而后对各种有代表的相似案例及应急方法进行分类编写成案例集锦。突发事件可能各有不同,但都有着紧急、难以预测等相似特性,都有着相似的应急方法,根据特色案例,选取合适馆员模拟这些特色案例现场,并直接采取已查阅信息中包含的相应处理方法,并让全体馆员参与其中感受不同的方法可能造成的处理结果,以提高馆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并把过程录制下来。

2.5 完善应急方法

组织全体一线馆员观看录制的模拟现场节目,结合亲身体验,利用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在可能相关的方法中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根据各自实际工作经验产生新的观念或方法,在创新中互相激发灵感,设置出最合理的模拟场景并研究应对方法,以保证方法有效、实用。而后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汇总,再用质疑头脑风暴法对这些方法逐一质疑,结合馆情分析其现实可行性。如此反复几次,探讨出最适合本馆的一线馆员实践应用的突发性事件应急方法。

2.6 应急方法培训

根据多次反复探讨完善的应急方法,模拟更合理的各类突发事件现场,让全体一线馆员身临其境实际运用这些应急方法,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临场反应技巧,消除馆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恐慌心理,提高科学、理智、迅速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为进一步的救援赢得时间,争取时机,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献信息资源安全、保障读者生命安全。

3 评价

突发事件虽说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但关于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抢险工具、人员抢救、物资抢救的基本方法是类似的,是可以学习并借鉴的,如曾经出现的SARS,需要及时了解其发生的基本原因、途径、来源、消毒液的科学配制、防护方法等,可以借用到预防其它传染疾病的方法上;如火灾,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首先查找火灾产生的原因,正确选择灭火措施、切断火源的流程、人员的疏散,防火通道的指引等是相似的,使用各类灭火器的技能也是必备的;如社会无证读者因不能入馆威胁馆员的处理办法可以借用到其它社会环境因素对图书馆突发事件的影响事件中。

另外,突发事件的发生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防范得好,突发事件也有可能不发生。提高一线馆员的应对水平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或降低造成危害的关键因素。图书馆馆员作为第一现场人,多加学习应急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练,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有效避免或降低突发事件对图书馆的危害,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及读者生命健康安全,已成为图书馆当务之急。

4 结语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难以预料和避免,但高校图书馆的一线馆员作为第一现场人,若临场处置得当,既可以减少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也能及时控制事态减少损失,甚至化解危机,取得积极后果。本文从实践的角度,以图书馆最常见的第一现场负责人为切入点,研究图书馆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提高他们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晓,韦一尧.突发事件与高校图书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82-85.

[2]马学伟.浅论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8,25(4):160-163.

第6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新闻职业素养 电视采编 突发事件报道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各地广电媒体陆续改革。伴随着转企改制而来的便是电视媒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记者们奋战在第一线。

随着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民的知情权也被写进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的颁布不仅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保护了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权。

过去,各种突发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近年来,在各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使得我国媒体上的突发事件报道增多了,但是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存在的各种违背职业素养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电视媒体强烈的现场感,使得它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具有极强的震撼效果,因此如果记者的职业素养不达标,极有可能引起采访对象和受众的不满。

一、电视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作用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由于其强烈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灾难性”等特点,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①

“非典”事件、汶川地震、南京7.28爆炸案……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天灾人祸不断,媒体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事件前线。在各种媒体对突发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当中,现场感极强的电视无疑是受众获得强烈感官感受的最佳媒体。

1、现场感强

电视记者深入突发事件现场,通过采访、拍摄收集现场画面和信息,并在后期制作过程当中进行适当的剪辑,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种现场感使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受众心理层面留下深刻的主观印象。

电视媒体声色画俱全,受众仿佛置身事件现场,这是报纸和广播媒体无可比拟的。网络虽然也具有这些优势,但是由于接收终端的昂贵性、采编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电视在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时效性强

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记者在现场把新闻事件的图像、声音及记者的采访报道等转换为电视信号,这种现场直播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现场直播可以实现新闻报道与事件发生的同步,这种时效性可以满足受众对事件最新进展的知望。网络的动态新闻虽然也可以达到这一点,但是在我国,网络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它的新闻信息都是转载自传统媒体。

3、运作成熟

通过对“非典事件”、暴风雪灾害、汶川地震等历次突发事件的报道,我国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作为社会影响力比较强的电视媒体,也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汶川地震为例,在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央视通过连线现场、播发评论、场内外互动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在以后的玉树地震等灾害发生之时,这种报道的模式得到了继承和完善,这也是我国电视新闻操作机制在探索当中不断成熟的体现。

电视媒体的这些特性,使得它在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使受众在欲了解突发事件时形成对电视媒体的路径依赖。

二、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既能体现一个媒体的采编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突发事件报道是一类难度系数较大的报道任务,它考验着电视记者的专业素质、责任意识、吃苦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

1、快速反应的专业意识

与会议新闻、赛事报道等可预知的事件不同,记者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之前缺乏一个完整的新闻策划,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对事件的采访过程中,如何快速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如何进行提问等对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力”,极易产生巨大的社会震荡,如果媒体不负责任地夸大事件的“惨”象,一旦超过受众的心理承受力便会给社会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记者在对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应该传递一种必胜的信心和信念,倡导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发挥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3、不怕牺牲的吃苦精神

新闻采访有时候要冒风险,这就对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取得成功。

2008年的汶川地震当中,本该在事件现场进行采访的央视女记者徐娜,返回成都酒店,在现场连线过程中,她提供的不实信息遭到主持人的质疑,她的这种畏难表现受到观众的指责。

突发事件报道、战争报道,都要求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新闻工作的特点注定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奔波性,吃苦耐劳是对记者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多跑、多问、多看、多记、多想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工作的基本功。1958年,在广东视察时曾经对记者说:“你们记者就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②。要酿出5克蜜来,蜜蜂要采集上千朵花的花粉,可见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就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4、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常常带有极大的破坏力,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和报道的时候,既要作为一个职业人向受众传递信息,还要具备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事件现场,记者的采访可能会对刚刚发生变故的采访对象带来再次伤害,并且极有可能对救援工作带来障碍,这些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汶川地震期间,中新社记者面对埋在废墟中呼救的学生,毅然放下了手中的采访工具,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虽然采访任务没有完成,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人文关怀及其对职业伦理的恪守。③这种将群众的生命权至于自身利益之上的行为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学习。

三、加强记者职业素养的对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因此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这样他们才会处变不惊,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笔者以为,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强记者的职业素养:

1、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加强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介的合作

电视媒体无限制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这就难免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诸如侵犯隐私、不当报道等伦理失范现象。④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介市场的管理与引导,改变媒介组织之间的无序竞争状况。

由于信息制度的不公开不透明,以及对记者采编权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灾难常有,但灾难报道却不常见。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日益增多,而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其中,政府与媒体的沟通,以及记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也突显了我国政府在对媒体灾难报道管理上的不足与缺失。

西方国家媒体不仅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可行的灾难报道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灾难报道经验,政府也逐步建立了有针对性的灾难报道管理和规范体系。政府需要通过媒体将最真实全面的情况通报给公众,稳定社会情绪,而媒体更需要与政府官员合作,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⑤我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使得我国政府和媒体都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各自建立了一系列的预警机制。“非典”的肆虐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我国各地媒体在内部也不断进行各种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记者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

2、记者应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电视媒体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对社会民生的意义。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事件本身牵动着各方利益,尤其需要记者学会积极面对。

因此,记者在采访之余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修养。一方面记者要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应时刻把握舆论的导向,不以惊悚话语传递恐惧,不夸大事实,而是要客观实在地报道事实,向受众传递必胜的信念。

另一方面,记者还应该爱岗敬业,不怕吃苦。记者对新闻事业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新闻工作者还应努力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①周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J].《今传媒》,2010(12)

②邹雏,《新闻记者需要什么样的作风》,wgj.ks.省略/wgjw-

sdx/dwdetail.asp?

③李安江 等:《记者忆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中新社,2008-5-19

④王睿,《新闻播报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分析》[J].《今传媒》,2010(12)

⑤赵山山,《西方国家对媒体灾难报道的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12)

第7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Abstract: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shortages of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of emergency professional team,especially the shortages of emergency human resources and encouragement inthe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ollege. In order to make the 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systematic, this article made use of the theory of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ully, and elaborated some measures such as setting the university’s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obtaining the much-needed human resources of the emergency, applying the achievement management,designing the salary distribution, developing the career andbuildingthe team.

关键词: 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人力资源

Key words: college;emergency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13-02

0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和研究相对滞后,对突发事件缺乏整体、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管理机构。我国高校运行的是政府的管理体制,当面对突发事件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常常反应迟钝,显得力不从心。并且,高校普遍存在危机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仅针对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如较为常见的自杀、意外事故、火灾等进行教育指导,整体上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不系统。

1高等院校应急型人力资源及其特点

高校应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人力资源。应急型人力资源除具备员工的一般特点,还应有相应的专业特长,还具有稀缺性和应急型人力资源获取方式不同的特征。高校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应急型人力资源的不同特点和管理的特殊性,表现为整体性、专业性、和复杂性。

高校突发事件类型多样,教育部还补充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考试安全等公共事件,具有突然性、敏感性等特点。一方面高校人员密度大,现代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又相对薄弱,如果稍有疏忽,某个偶然的原因就能使突发事件迅速发生。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沟通方式的不断进步,一旦某一社会矛盾激化,大学生年轻气盛容易迅速聚集并情绪激动,就有可能难以控制,并能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突发事件这些特点,就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只有在了解这一特殊性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应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

为使突发事件管理规范化,应首先从组织角度入手, 设立应急管理中心,优化应急组织结构设计。高校应急管理中心应是高校内部的一个常设机构,科学安排人员,明确职责与分工。

要发挥应急中心的作用, 首先可以借鉴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设立如下的职位:中心主任可以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 负责紧急指挥、召开会议及指定发言人对外发言。副主任应该是专职工作人员,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由学生处副处长和保卫处副处长担任。这样组成应急事件管理中心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可设几个科级,如资料科、宣传科、医疗科、安全科、法律科、后勤科和心理辅导科等。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合并和增加相应的科室。

比如,宣传科可由学校宜传部门人员兼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宣传科将统一信息,适时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通免出现信息真空。心理咨询科可由心理专业的学生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担任,可以轮流值班,负责突发事件后的师生心理辅导工作。

另外,在完善机构设置的同时,必须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制度,尽避免权责不明、奖惩不公、互相推诿。

3应急型人力资源的供求规划与获取

3.1 应急型人力资源的供求规划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短期内将会出现大量的人才资源需求,比如安全保卫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心理创伤辅导人员。这种资源需求,不仅数量相对大、专业技术要求高,而且时效性强,能随时调动,因此需要一个高效的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协调。而高效的管理中心,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针对性的开发计划,这就是供求规划。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人员的搭配,同时考虑人才储备时还应结合高校学生人数,一般来说,学生人数越多,所需的专业人员也越多。同时,参考上文提到的相应科室,按照实际需要设立不同的科室,组建成一个应急管理队伍。

3.2 应急型人力资源的获取应急管理队伍获取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①行政征集。也就是内部供给,比如在平时,可以选拔部分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医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辅导员就马上起用,对受到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行政征集,即在校内相关部门选拨人才兼任应急管理队伍成员,简单直接,对成员各方面都比较了解。②人才引进。引进优秀人才放到应急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首位,特别注意吸引和保持人才,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引进有经验的或专业对口的人才,从流动中优化人才队伍配置。③外部供给,这是对内部供给的补充。比如,高校应该与就近的医院保持必要的联系,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医院也将及时作出反应。

4高等院校应急型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

4.1 考核主体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中心的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都作为考核和日常管理的主体。为了有效、客观、公正地评价成员的绩效,应急管理中心可以设立由校领导主持下的考核委员会,负责具体的考核事宜。该委员会由中心主要领导、相关系部行政机构以及员工代表等人员组成。

4.2 考核指标设计因为应急管理中心成员通常都是兼任的,没有突发事件的时候都在本职工作上。所以考核指标的设置相对困难,经常出现过于笼统,考核标准不明确、不清晰等弊端。学校应急型人力资源的考核,应根据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具体情况,可选取应急处理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师德师风和奉献精神四个指标进行考核。

5应急型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

应急管理中心成员的薪酬,可分为无突发事件时的报酬和有突发事件时的报酬。

5.1 无突发事件时的报酬无突发事件时,大部分应急管理成员在原先的岗位上工作,其薪酬遵照各学校的规定执行。但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吸收相关知识,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培训,按照人力资本理论,这种智力资本的投入需要得到补偿。另外,对于非突发事件时( 平时) 的报酬,也可参照学校的薪酬待遇办法,建立基本补贴制度。因为应急部门承担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因此,该补贴独立于学校的薪酬体系,由应急管理中心按等级发放。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实行“严格考核、优绩优薪”的制度,增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5.2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薪酬当无突发事件发生时,基本补贴是薪酬中固定的部分,可依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薪酬等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需要有额外的补贴,也就是特别补贴。因为应急管理具有紧急性和危险性,特别补贴是对员工提供额外劳动的一种补偿,也是一种鼓励的性质。特殊补贴由突发事件危险性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由于工作紧张带来的额外消耗来确定不同等级。该等级的也可按照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考试安全事件等,以及事件是否造成人员伤亡、是否导致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等因子来确定等级。等级越高,相应的特别补贴越多。

6职业发展和团队建设

在突发事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应急管理人员,应给予提供一种向上发展的职业通道,有效的职业晋升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激励措施。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规定,对在突发事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可以享受优先待遇,为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嘉奖,与评职称挂钩,起到长效激励的作用。

同时,应急管理中心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要加强团队建设,这需要提高沟通效率,要做到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建立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团队文化,并且对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素质的培训,有规划、有措施、有检查,以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的措施具体有:在培训、应急救治预演训练中提高成员默契性;不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

总之,作为高等院校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应急管理中心应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使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化,建成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上”的反应迅速应急队伍,为保障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祝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2).

[2]王克君,曾觉吾.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性分析及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2010,(01).

[3]敬鸿彬,杨俊.完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05月,第19卷第3期.

第8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2018年度,在XXX正确领导下,XXX为落实上级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持续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有效提升了XXXX应急管理水平。现将2018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情况如下:

(一)积极组织监察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是XXX2018年度安全专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年XX积极组织辖区内应急监察员参加法律和业务复训,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各类应急指挥人员、专业技术骨干、一线处置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为培养应急监察员队伍的后备力量,我局组织辖区内30余人参加北京、杭州应急监察员初始培训,为XXXX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人员基础支撑。

(二)开展海空跨界合作联动,提高应急指挥协作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华东地区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和民用航空安全保障能力,今年XX与XX、XX警务航空队开展海空跨界战略合作,于6月份在XX组织航空器事故海上搜救及调查联合演练,以贴近真实的场景模拟,结合海上救援和空中救援力量,实际检验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应急响应沟通、落水人员搜救、获救人员转移、飞机黑匣子搜寻打捞四个科目,验证了民航航空器实施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畅通民航系统与海上搜救中心应急反应联系渠道,提高了民用航空器发生追回情况下的海上搜救及事故调查处置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和航班安全提供海上应急救援保障。

(三)做好突况处置,实践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018年度XXX多次受灾害天气影响,XX均在第一时间响应并进行合理处置。2018年初,受强冷空气影响,XXX区多地出现强降雪天气,对辖区XX安全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我局高度重视此次冬季暴雪恶劣天气的对民航安全运行的影响,持续关注辖区内天气变化情况,多渠道获取气象部门相关预警信息,及时向辖区民航各单位预警,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XXXX联系沟通。灾害天气来临前提前准备,组织各单位适时召开驻场单位运行保障协调会,分析形势、明确方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此次冬季暴雪天气对民航系统影响。今年夏季在防御“温比亚”“摩羯”“云雀”“安比”等台风的工作中,我局根据不同程度预警响应及时与XXX、XXX防汛办沟通,密切关注汛情和灾情,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及时相关预警信息,指导辖区内各机场实时航班延误信息,通过电报通知XXXX各XXX提前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密切关注台风天气动向并及时作出调整保障民航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完成课题专项研究,实践应急管理新技术

为全面掌握XXXX的各类应急资源信息,推动辖区应急保障工作规范化,XXX于2016年启动了XX安全能力建设项目“XXX应急处置案例研究与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完成“XXXX”项目的结题。项目开展过程中,我局严格履行任务合同书要求,按计划有序组织项目实施,编制了《XX》和《XX表》,建立了可动态更新的民航应急资源管理分类目录体系;项目借鉴国内先进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经验,根据华东地区特性,构建了XXX航应急资源信息平台演示系统,成为XXX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促进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和强化XXX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信息平台功能。系统根据日常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应急资源信息共享通道,为XXX的应急资源管理留有宝贵经验,为民航各级行政执法机构提供先进经验。

(三)建立云视讯联系平台,完善现场指挥系统

为加强XXX联系沟通,提升协同处置能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XX全年致力于云视讯平台的建设,XX内各机场积极参与,目前为止XXX的XXX平台已完成建立,有利于我局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予以指导指挥。现场指挥系统的完善,补足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短板,切实提高XXX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和现场处置能力。

二、2019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一)强化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增强实战能力

1、推动辖区各单位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及各专项预案的修编工作,督促、指导各单位基于华东地理、气候及行业特点,梳理潜在风险,着力强化专项预案、处置程序的制定。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强化应急预案约束效力。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督导制度,对各单位应急预案管理和预案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其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单位积极将民航应急预案纳入地方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及救援机制与地方的衔接。

2、鼓励各单位结合应急预案组织更加贴近实战的综合性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各项演练活动,在演练中验证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实战能力,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精心开展演练,确保应急演练实战到位。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通过VR技术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对于医疗应急救援、航空器安全运行模拟、机场突发火情等情况进行定期训练,提高各单位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开展XX安全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

我局于2019年开展基于XXX大数据的区域性突发事件智能协同处置研究,目的是基于XX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与应急资源平台,开展区域性突发事件智能协同处置研究。本项目试图在“XXX,全面梳理XXXXXX内外部关键应急信息,研究XXXX的应急基础信息多源融合技术标准,制定应急预案电子化表单智能推送技术方案,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技术将应急决策者的经验、知识以及能力进行转换并固化为程序方案,实现应急指挥的制度化、标准化运行,切实解决区域间协同处置与决策问题。

本项目研究执行期为三年,总体目标为补充与完善华东地区航空公司关键应急信息与应急资源库,建立XXX多源应急基础信息交互与融合技术标准,以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推送,打造区间性协同处置与智能决策支持的应急系统平台。

(三)完善华东民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

1、充分依托XXX现有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疏理应急指挥平台视频传输系统体系,集成现有应急系统功能,进一步扩展对辖区机场视频监控信号的接入,其中包括虹桥全景系统、云视讯系统等,提高辖区内各单位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依托商用成熟云端视频传输技术,定期与部分机场进行视频互联,提高云视讯系统的实操性和可靠性。将云视讯系统纳入辖区内应急演练体系中,对于演练中的突况进行实时指导,提升我局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

第9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本文在明确了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现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的内涵

(一)应急物流的内容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人、财、物的需求实施紧急性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采购、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来整合应急物资,以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比较而言,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第一,突发性。应急物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而人类很难精确确认突发事件将会在何时发生;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无法预知,因此相应的应急物流的内容和方向也变得不确定;第三,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极短时间内受灾人员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涵盖了救灾、医疗、通讯等方面的专用设备、生活用品等,种类多样,需要进行合理计算和配备;第四,多主体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是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第五,非常规性。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特别服务于突发事件,省略了许多普通物流的中间环节,流程趋于紧凑化,机构趋于精干化。

从应急物流角度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有利于保障遭遇突发事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而言,主要是因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应急物资的内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对于应急物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使用的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生活物资、工作物资和特殊物资等。应急物资不同于一般物资,包括以下五个特点:不确定性。由于对受灾人员、受灾范围等难以精确估计,导致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发放范围等不确定;需求的急迫性、大量性、多样性和低频率性;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是专用于突发事件中的特殊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时效性。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和价值;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套全面、综合、协调的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追求可靠的质量保证。这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首要环节,遵循此原则,高水平的应急物流才成为可能;第二,确保安全。确保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安全稳妥,为应急物资的保障提供基础;第三,合理储存。选择合适合理的空间位置存放应急物资,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流程更加紧凑化,从而实现时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准确无误。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基本信息,从而严防应急物资的储存、配送、发放等各个过程中各类偏差的出现;第六,全程监控。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等整个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控,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以及社会动员和捐助制度等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拥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将要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的筹集、储备、配送等方面;物资存储系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物资存储中心布局、相对缺乏的存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尚未对物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充裕、存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等;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调配应急物资,导致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难以建立起来,针对应急物资建立的管理配送体系不完善,结果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资管理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系统、完善,发送的应急物资信息报告不够及时,统一的信息和共享平台还未建立好,诸多因素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资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许多国家将应急物资保障视为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俄罗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全面有效地供应应急物资,特别在紧急情况部设立了物资采购与装备局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在这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要考虑用于救济的一般生活物资的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制度。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其中以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为核心,从而应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物资需求,确保应急物资的全面充分供应;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存储预案制度。加强针对专业应急物资、一般生活物资等的存储、监测、调配工作的预案的制定,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预案演习和大覆盖面的预案宣传,从而发挥预案的积极指导作用;第三,根据“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健全发生地区的应急物资目录,应急目录涉及应急实物、产能的储备目录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保障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修订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动态地监控应急物资的需求;第四,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配合,全面动态地把握应急物资的需求,最终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落到实处。

(二)充分筹集应急物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应急物资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合理分析、调查并预测所需的应急物资,从而保障应急物资的合理筹集和采购。应急物资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使用的物资,它的筹集势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筹集应急物资。一方面,应急物资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益捐助、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物资筹措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应急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物资的分类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对于生命救助类和工程保障类物资,由于风险程度大,虽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但在采购物品定位中它们处于瓶颈物品的位置,因此采购中的总战略是保持库存。进行预防性采购或者事先采购都有重大作用,因此不仅要储备物资,也要储备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存储管理制度

首先,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所存储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障应急物资存储工作落实到位。提前调查当地市场,掌握超市、商场等部门的物资存储信息,并事前与这些部门协商好各类物资的价格,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需求,针对情况对部分物资进行动态的存储管理;第三,高度重视质量,严格制定并有效地执行物资的入库和验收制度;第四,全面地制定针对存储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存储物资日常管理制度;第五,完善统计报告制度。针对前期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有效准确分析,精确、全面地记录应急物资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第六,完善应急物资存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保障各个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享,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七,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走应急物资存储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而建成一体化、全面的存储体系。

(四)科学配送应急物资

一是成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来协同配送应急物资;并且可通过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等渠道将应急物品适时适当地投放市场;同时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把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二是在危急紧要关头,可借助军方的力量,动用军用运输装备等以保障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工作的落实;三是重点完善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以保障快速的应急物资配送;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等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的力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顺利地发送给受灾人员,这样可确保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率和广覆盖面。

(五)及时补充应急物资

在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过程中,除了针对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供应外,及时补充应急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消耗应急物资,为了保证供应的落实,及时对这些物资进行补充是必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除了对这些显性消耗的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外,另外一些物资的补充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在应急过程中物资没有被完全地消耗完,但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由于不断更新的技术而渐渐被淘汰,以致失去原有的效用。所以在应对完每次的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列出所需补充的应急物资条目,从而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补充、更换,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物资的可利用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六)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针对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对应急物流活动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应急物资各环节优化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如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佳物资储备量等都需要依靠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应急物资的信息水平,以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供应。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信息平台,保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急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应急物资而建立的信息手段、渠道要比一般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先进、稳定,这样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尚庆南.略谈应急物流[J].市场周刊,2008(5)

2.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3.张潇化.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谈应急物资的管理[J].现代物流,2009(1)

4.魏际刚,张瑗.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J].现代物流,2009(5)

5.姜玉宏.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6)

6.钱佳.应急物资特性及其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