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新型城镇化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工作

第1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推进。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全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充分发挥近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利用土地、人力和产业园区积极吸引京津资源。推进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有效衔接,确保城镇空间布局、项目布局、产业布局高度统一,形成包含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三级城镇体系。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根据XX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独有的杂技文化底蕴,突出特色开展城镇化工作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推动城镇化的突破口,推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改革,破解阻碍人口流动、资产流转和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五是坚持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将运河文化、杂技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传承融入到城镇和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xx年,县域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3%,城镇人口达到13.5万人。到20xx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6%,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到20xx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2%,城镇人口达到17万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制,县域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改革人口落户制度。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XX县城区、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20xx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3%。扩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规模,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二)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1、三级城镇体系快速发展。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XX区和旧城区形成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用3至5年时间,使县城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建制镇镇区水、电、气、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将铁城镇、于集镇、宋门乡(园区)列为重点乡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其吸纳人口、聚集产业、增加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精心打造一批产业型、集散型、商贸型等特色小城镇。

3、加强新农村建设。对县域村庄进行定级定位,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规划建设中心村23个,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保留中心村社区基层村和特色村124个,重点推进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研究制定治理“空心村”政策措施,对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

(三)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

1、增强产业支撑作用。县经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实现宋门工业园扩容升级,与德州天衢工业园无缝对接,形成协调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2、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外向型产业定位,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20xx至20xx年每年至少落实150亩县域产业集群用地和30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和用地审核。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新区。

3、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加快城乡规划编制管理。20xx年,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总领,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备案;完成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审批;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技术导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东进、西优、南拓”的思路,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功能,谋划实施宁武路绕城、104国道改建、冀鲁连接线拓宽改造、嵩山道南延等重大路网建设项目,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管理机制。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立足城乡总体规划,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20xx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用水普及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完成“xx”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实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20xx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8%;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75%;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40%。20xx年,县城主要基础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9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50%;公共厕所全部实现水冲式改造。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促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

3、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20xx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县70%以上的幼儿园和60%中小学达到省定标准。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管理,建立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监管,引导合理、梯度住房消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稳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服务均等。20xx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运营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20xx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景观大道、特色街区、高标准公园、商贸综合体、城市广场和一批便民市场、健身娱乐、公交车站、报栏书亭、水冲公厕等便民设施;建成图书馆、体育场馆、规划展馆、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20xx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投入,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和服务用房,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服务。

4、严格建筑质量管理。全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库,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创建优质工程。构建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质量行为的管理。强化招投标监管,合理控制施工工期,实行优质优价。强化建设工程综合验收制度,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效能。建立完善建筑方案设计专家论证机制,保证设计方案能够不折不扣落实。对老旧建筑进行摸底排查,采取相应加固措施,按照轻重缓急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

5、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xx年,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环境容貌、工程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各项工作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交通秩序达到部级平安畅通县标准;完成数字规划系统建设;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与省、市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全面覆盖、相互衔接、责任清晰、管理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出台和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20xx年,将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监管考核,结案率达90%以上。20xx年,完成规划展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实行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划分城乡社区网格,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五)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红线、蓝线、紫线、黄线、绿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设定容积率、绿化率等规范性要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高效利用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调整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增加生态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复合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减少通勤量和交通污染。

2、容貌环境明显改观。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20xx年,完成城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90%;主街路、小街巷、城乡结合部、河道水系等部位得到改造提升,建成一批特色景观节点,至少创建3条以上省级园林式街道,所有十字路口至少有一个角建设游园和绿地;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比例达到15%以上;建成二个10公顷以上综合性公园,达到省三星级以上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16公里,建成至少2条高标准绿化街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建成区内基本杜绝“脏乱差”现象,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建立完善违法建筑防控和处置机制,消除遗留和遗漏的各类违法建筑。20xx年,完成城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100%;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24公里;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标准。20xx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0%以上,天然气消耗量占全部能源消耗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县城容貌环境达到“净、靓、绿、美”,公园、游园绿地布局合理,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20xx年,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和15平方米;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3、突出城市风貌特色。结合地域特色,20xx年,完成总体城市设计;完成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街道出入口、广场等重点地段至少5项详细城市设计;制定县城景观风貌管理技术标准;建成一个特色街区和一个风貌建筑。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程,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鉴定、建立名录、登记挂牌,分级分类制定保护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杂技文化场馆等接待设施,提高承办会展和杂技文化活动能力,走出去壮大杂技文化产业,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演展活动。让吴桥大世界在全国人口聚集区开花结果。

5、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城市光纤到楼入户、进乡入村。推进城市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地理信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开发利用,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6、提升城镇居住条件。20xx年,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30%的改造任务;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达到100%,新建建筑节能备案率100%;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20%;2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40%;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20xx年,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40%的改造任务,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5%以上;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35%;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xx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上;住房保障率达到20%;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50%的改造任务;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50%;3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xx年,新建一批方便、舒适、幽美的现代社区,住房保障率力争达到23%,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

(六)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发挥城镇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金融市场,增加信息惠农、技物结合的专家服务,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奖励力度。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企业。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其周边合理布局发展蔬菜、花卉、种苗等劳动密集、附加值高的特色种植业,推进建设一批特色种植标准园、示范场。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百城购物·供销社超市”计划,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强化城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市场贸易、餐饮、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加快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农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七)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理、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对城乡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土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拓宽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采取bt、bot以及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推进县建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逐步将平台公司发展成为城市资产运营管理、城市综合开发、具备现金流的多业态实体公司,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XX县城建设要求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利用民间实现县城供气、供热、环卫、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和经营。

3、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房供应多元化。完善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实行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城镇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各级有关部门村镇建设资金和涉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重点镇建设。拓展县城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县改市步伐,大力实施县城镇改街、村改居,在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推进村民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依法推进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资产转为股份制的改革。

5、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因县城建设实施房屋征收的,对被征收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居民因房屋征收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征收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征收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因实施县城规划、县城建设的需要而被县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全额拨付经费的事业单位自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X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住建局局长担任,成立“X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城镇化办”),配备必要的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或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中抽调人员,与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负责协调、督导、调度等日常工作。按照c类县城建设目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主体责任、任务目标、发展指标、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

(二)完善政策体系。抓紧编制符合XX县实际、较为具体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成立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按照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任务要求和各自职责,围绕城镇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强化土地资源支撑、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容貌整治提升、加快人口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关键领域提出课题、专题研究并拿出规划意见。

(三)积极对标示范。确定一个对标县(市),找差距、定目标、理思路、抓落实。把对标活动与学习考察结合起来,带着任务“走出去”、“请进来”,与对标县搭建学习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工作,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确定桑园镇为城镇化改革试点镇,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小区、优秀公共建筑、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街道等示范项目申报活动。

(四)加强工作调度。建立重点工作调度、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督导调度机制,将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排队,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城镇化办要加大调度力度,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机构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

(五)实施专项攻坚。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有步骤、按时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县城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植树绿化、城中村改造、交通秩序、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聚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实行“领导+指挥部+融资平台”的推进机制,切实将任务落实到项目、责任落实到干部。

第2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近日,各方高度关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已经正式公布。《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通读《规划》全文,可以发现《规划》对提升城镇化水平这个目标,是从农村常住人口和户籍这两个层面的指标来进行设计的,这也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因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管理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其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社会。这部分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与城镇居民拥有同样生活方式,但因市民化进程滞后、其户口依旧是农业户口,无法享有与拥有城镇户口居民同样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据统计,全国共有2.34亿此类“农村居民”。大量“农村居民”涌现,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其二,依旧生活在农村、保留着农村生活方式的留守人员。特别是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与诸多风险隐患。

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对我们原有的农村档案工作思路、模式、方法均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农村居民”因其工作相对不够稳定,所以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流动性相对较大。针对这类新兴“农村居民”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就不能完全沿袭原有的农村档案管理办法,亦需创新方式、方法。笔者认为,面对“农村居民”档案管理,应该借鉴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模式。一是搭建一体化的档案工作网络平台,使档案信息化,执行人性化的社区档案业务规范,实现统一管理。电子档案的建立使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化,并通过互联网建立了档案共享资源,实现社会各档案管理单位的互联,这不仅为“农村居民”流动提供方便,也为政府掌握其资料提供了便捷。二是设计多样化的建档模式和检索模式,为社区档案利用提供快捷服务。在建档之初通过填写表格方式更多地了解“农村居民”各种情况,最终在社区虚拟档案室中增设社区民生专题档案板块,如低保档案、困难家庭档案、失业人员档案等,做到档案为社区特色工作提供同步服务。

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并且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农村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的力量。随着农村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农村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机制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农村民营企业积极借鉴城市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本企业档案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一是要制定出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档案工作规章和制度。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具体内容做出实际、明确的规定,并且建立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等工作制度。二是要执行统一规范的业务标准。农村企业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档案管理的业务标准,结合企业的特点制定出统一规范的业务标准,使整个企业的档案从材料的制作、形成、整理、归档、分类编号到案卷质量符合存档要求和管理规范。三是要全面推动农村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企业档案部门要做好对计算机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数据的采集、归档、存档以及管理等工作,保证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和有效。四是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加大档案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档案人员要适应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要做好上述两方面工作,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是要增强大局观念,使新农村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社会。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已是整个新型城镇化、国家现代化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转变观念,着眼全局、着眼社会,将自己的工作放到整个国家战略层面去重新审视,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化服务。二是要增强开放观念,使新农村档案工作走出封闭,面向社会。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开放观念。具体要在新农村档案保管利用功能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实现一些转变,新农村档案保管利用要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其档案人员的教育培训要由满足内需向扩大外需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第3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7月26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要坚持从省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海南省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规划和实施一批城镇化重点项目,突出扶持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风情小镇。据了解,今年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海口云龙、文昌龙楼、定安龙门等特色风情小镇的基础建设。

从海口市出台《关于探索统筹城乡示范发展的建议方案》到全省制定《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从建设“统筹城乡示范镇”到扶持特色风情小镇。仅2013年上半年,无论规划还是实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成了海南省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

为此,海南省还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手共同制订《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由海南省政府印发的《2013年海南省科学规划年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科学规划年的10项大任务,其别强调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专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海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也是当前海南省实施科学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年底前,海南省还将完成《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定稿。

聊城30多项考核指标

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聊城城镇化率要达到50%左右。其中,今年要达到43%,2014年要达到46%,2015年最终实现50%。这样算来到2015年,聊城中心城区将实现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的惊人目标。为此,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要求每月1日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其中,今年县市区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月新增)、建成区面积(总数、月新增)、城市建筑面积(月新增、同比增幅)、城乡建设投资(同比增幅、城市建设投资、村镇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幅、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数、新增廉租住房开工套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套数、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套数、限价商品住房开工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套数)、城中村拆迁、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进度、示范镇建设补助资金投入等。

针对今年,示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规划编制(如产业布局、道路、供排水、绿化、消防等专业性规划编制进度)、城镇建筑面积、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完成投资、公园绿地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目前,聊城有14个省、市级示范镇,全部示范镇的城镇化工作情况,均由所在县市区汇总后上报。这14个省、市级示范镇,分别包括5个省级示范镇和9个市级示范镇。2013年,市直城镇化工作涉及部门就有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等主要部门。

四川户籍改革先行

7月底,记者在四川省重点领域改革工作新闻会上获悉,继成都实行居住证制度后,下一步四川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名制人口管理制度。

在户籍改革方面,四川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都曾提出过实现城乡统一户籍的改革计划。在今年6月,发改委提出将在全国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四川则更进一步,宣布除成都市和民族地区外,全面放开全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条件,种种改革信号和动态情况无不明确地表示户籍壁垒正在被破除。

包括居住证政策在内的户籍改革,首先作用于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四川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这一旨在平等权的居住证制度,对于四川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而言,将构成直接的推动力。更值得肯定的是,相较于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即新农村改革,这种在户改上作文章的城镇化策略,因其直指人口的市民化,而更具有张力和实际性。我国以权利和公共服务先行的方式助推城镇化,将有效地避免传统城镇化策略造成的权利落差,让落户更容易、权利更平等。对应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路,稍加思索可知,其结果必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重庆推进“产城融合”

作为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重庆市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今年年初,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区县调研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曾反复强调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部署,在遵循“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突出特色和集群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探索质量与发展并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定、更温馨。“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是重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追求的目标。通过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步伐,努力实现人、城、产业和环境各方面的协调并进、共融共生,让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安民利民、富民惠民的过程。

重庆的产城融合的价值,就在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快大产业、大功能、大人群的集聚融合。为了促进产城融合,使“孪生姐妹”的成长相得益彰,重庆力图通过促进产业、城市、生活与社会等功能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产业、大功能、大人群的融合集聚。由此可知,“产城融合”正成为今年以来,重庆各区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实践也证明,“产城融合”的价值,就在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城镇化的扩容提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必然会给环境带来挑战。认真解决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建设低碳都市、绿色城镇,是城镇化提质的核心策略。为了向“绿色”要效益,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今年以来,重庆市新组织实施绿色建筑22余万平方米,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283万平方米,悦来生态城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中冶赛迪大厦也成为重庆首个“绿色建筑”。

海南建50个风情小镇

7月26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要坚持从省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海南省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规划和实施一批城镇化重点项目,突出扶持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风情小镇。据了解,今年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海口云龙、文昌龙楼、定安龙门等特色风情小镇的基础建设。

从海口市出台《关于探索统筹城乡示范发展的建议方案》到全省制定《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从建设“统筹城乡示范镇”到扶持特色风情小镇。仅2013年上半年,无论规划还是实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成了海南省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

为此,海南省还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手共同制订《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由海南省政府印发的《2013年海南省科学规划年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科学规划年的10项大任务,其别强调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专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海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也是当前海南省实施科学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年底前,海南省还将完成《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定稿。

聊城30多项考核指标

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聊城城镇化率要达到50%左右。其中,今年要达到43%,2014年要达到46%,2015年最终实现50%。这样算来到2015年,聊城中心城区将实现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的惊人目标。为此,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要求每月1日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其中,今年县市区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月新增)、建成区面积(总数、月新增)、城市建筑面积(月新增、同比增幅)、城乡建设投资(同比增幅、城市建设投资、村镇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幅、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数、新增廉租住房开工套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套数、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套数、限价商品住房开工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套数)、城中村拆迁、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进度、示范镇建设补助资金投入等。

针对今年,示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规划编制(如产业布局、道路、供排水、绿化、消防等专业性规划编制进度)、城镇建筑面积、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完成投资、公园绿地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目前,聊城有14个省、市级示范镇,全部示范镇的城镇化工作情况,均由所在县市区汇总后上报。这14个省、市级示范镇,分别包括5个省级示范镇和9个市级示范镇。2013年,市直城镇化工作涉及部门就有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等主要部门。

莱芜3年实现60%城镇化

第4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7月23~25日,四川省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会上强调,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更加重视区域协调,更加重视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城镇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会议期间,刘奇葆率队深入遂宁等十多个参观点考察学习,研讨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此前的7月8日,《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征求公众意见。

在全面完成城镇改造“三年大变样”任务的基础上,河北省年初又提出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7月23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云川强调,三年上水平,就是实现城市化上水平、城市功能上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聚集生产要素、聚集优质产业、聚集人气、聚集财富的能力。优质产业主要是指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

与四川、河北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捆绑互动”略有不同,昆明城镇化主打“全域”。2010年7月,昆明市委工作会提出部署“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在一年的试点实践中,昆明市初步归纳出全域城镇化建设“113334”模式,即“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保障”,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园区)带动、县城规模扩张以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4大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路径,实现了全域城镇化建设的规范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在此基础上,7月21日召开的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提出,下步要以全域城镇化建设“113334”模式为指导,不断健全完善全域城镇化建设四种工作路径,使全域城镇化成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新动力、新引擎。目前,昆明城镇化率64%,招商引资、工业突破和园区建设迅猛发展,为全域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第5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10年前放下卷起的裤脚时,老吴还颇担忧:土地被征用了,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怎么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吃什么?买不起房,住哪儿?以后在城里混不下去了,退路何在?人到中年的吴成权和数以万计的乡亲面临同样的命运转折——从农民变身市民。

满怀顾虑的老吴参加了市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很快在园区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月薪2000元。后来,因为业务过硬,他又被园区另外一家公司高薪“挖走”。而在整个金江镇,有2000余名农民通过培训最终走进了园区工厂的大门,成为产业工人。

不仅住进了新楼房,还掌握了一技之长;免除“被城市化”的被动心态,积极适应“市民”新身份——昔日农民从“两化”互动的发展成果中尝到了甜头。

“老吴们”的经历是四川近10年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正是“两化”中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因地制宜多元探索

四川新近出台的《2013年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全省城镇化率要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城镇人口150万;到2017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超过50%,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同时,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将予以相应的支持性举措——这无疑是枚强力“信号弹”:我们的城镇化不仅有量上的硬性指标,更要有质上的飞跃提升。

四川全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举措要追溯到两年前。2011年7月,全省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各地开始积极开展“两化”互动的实践。资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决定》,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遂宁市着力推进以产业园区带动城市发展,以打造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等10张城市名片;成都龙泉驿区则按照“成都国际汽车城”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的定位,探索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地处川南高山河谷地带的泸州古蔺县,在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后,确定了“生态、活力、宜人”的城市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大自然、深生态、后现代”幸福样板城市。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通过政企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叠加优势,破解了政府投入不足、建设推进缓慢的难题,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一座“古蔺新城”。2011年,古蔺的金兰大道入选“全省十大最美大道”,这条“以兰文化为主题,人文与自然交融,如青山绿水中的丝带”的金兰大道是古蔺县城的主动脉,也是古蔺城的脸面,金兰大道的“变脸”,得益于古蔺城市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兼容发展。

自贡沿滩区把发展特色产业摆在城镇化建设的首位,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现已初步建成了以花椒、甘蔗为主导产业的金银湖十公里特色产业带和以花卉苗木、柑桔为主导产业的仙市、瓦市十里休闲观光产业带。新发展特色产业1400余亩,新发展标准化肉兔、蛋鸡、肉牛畜牧养殖场3个,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社7个,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两个。“山顶山腰植林果,山脚平坝种甘蔗,池塘洼地搞水产”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已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支部+专合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也相继推开。近两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自贡市平均水平。

“新型”还需产业支撑

自从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关于如何建设的探讨已形成了一股舆论热潮。然而,目前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城镇化所需的产业支撑的呼吁相对较少。有分析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先有产业聚集,而后人口自然汇集;而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正相反,重点集中于人口聚集的相关问题上,产业似乎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正如“新市民”吴成权担忧的那样,即便实现了户籍制度、福利配套、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改革,在农民变身市民后,何以养家糊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缺乏产业支撑的“空心城镇化”状况仍然存在。

2011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41.83%,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创下四川城镇化史上空前的发展速度。但横向比较,比全国51.27%的平均水平低9.44个百分点,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摆在四川面前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同步转型,将导致发展不平衡,必将带来很多“后遗症”。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应包含四个方面:人口的城镇化,空间、土地的城镇化,经济、产业的城镇化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多元、复合转型,也就是人口向市民化转型,产业向非农产业转型,以及空间载体向城市的转型,这三者应该同步推进,发挥三者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最终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共荣。其中,经济、产业的城镇化是“引擎”,只有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才能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

第6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关键词:城镇建设;社会;农业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03-0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使得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工程,它可以使农村大量闲置浪费土地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使农村土地集约使用,节约出大量土地供第二、第三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同时,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现阶段抓好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和辐射力

小城镇建设是主要是将现有的县城按照新的城市化标准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改造和提升,使之真正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根据河北省的情况看,目前的县城人口规模太小,大都在10万人以内,其经济实力、辐射力、吸引力和规模效应都较小,制约了许多事情的发展。一些县城由于其人口规模太小,经济实力不够,建设的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所以,以县城为主的小城市建设首先必须扩大其人口规模,应以20万人左右为宜,具备条件的还可以更大,达到30万人以上的规模。建设的主要办法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本县及其周围富裕起来的农民吸引进来,按照统一规划参与这一建设,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和最后转化为小城市市民的也都是农民。

二、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公共资源主要是指道路、电力、通讯设施、水网、暖网以及教育资源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公共资源实质上就是民生保障的基础,没有公共资源的优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民入城就是一纸空谈。把农民吸引入城的基本条件就是城市的水、电、暖、气、道路、通讯和优良的教育资源,当我们把这些基本条件做好以后,农民就会自发的、自愿的入城生活。当前应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创新完善新城镇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由重点区域延伸覆盖,特别是在道路建设、公交运营,以及电、讯设施、水网改造等方面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培育新型城乡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推进法人化运营,适时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在面向实现同城化的基础上,规划并全面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到两年内完成城乡结合部与主城区的基础设施的接轨,启动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控制区内村庄的撤并整合工作,立足实际推动城镇化建设首先在城乡结合部和产业集聚园区率先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思路和规划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点面结合,突出产业园区、新市镇和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不断提高承载吸纳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非农转移,促进农民向市民、农村向新型社区转变,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四、小城镇建设首先应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开展

针对现有农村建设布点小而散,布局混乱,空心村现象严重以及供水、供电、通讯和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系统设计人口、土地、产值和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等情况,合理规划、科学规划、统一布点,对现有农村进行彻底改造和适度撤并,在不破坏农村原有和谐生态的基础上,按城市化标准和城乡一体化理念重新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孤儿院和养老院等公共事业以及道路、照明、美化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通盘考虑,使环境、生态、生产和生活完美和谐统一,建设城市型的新农村。它既是村中城,又是城中村,使农村和城市各自优势得以保留、结合并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和谐、一体化发展。

五、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内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法人农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扶持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创办领办现代农业公司化实体,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是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农民转化为市民、实现城镇化和小康的路径选择。选择的重点是加大区域内大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力争到“十二五”末,重点区域内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0%以上。

六、改革农村产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近期应制定出台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登记办法,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进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试点,深化发展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推动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息化网络监管平台建设。

第7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道路选择 发展策略

河北省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向着新台阶迈进,并进一步推进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于河北省的独特区位,其发展规划已经上升成为国家的战略规划,甚至部分地区更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因而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将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成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分析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河北省的城镇化率自改革开放起,就一直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到2000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36.22%,此时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19.6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河北省领导者深入展开2008-2010年内令该省城镇面貌大变样的活动,到2010年,河北省城镇化率提高至45.00%,却依然与全国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作为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河北省在2010年GDP达到全国第六,为20394.26亿元,但城镇化率仅仅排在全国第二十一,与其他省份同处东部的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同时,河北省市、区以及县城城镇化率存在很大的差距,且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发展能力不足,人口规模较低,城镇化实力偏弱【1】。此外,河北省城镇化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策略

伴随国内外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同时也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由外延式扩张的城市发展逐渐向着内涵式发展变革,发展城市软实力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关键,并且,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推进下,城镇化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

(一)明确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在基础产业及制造业的支撑下,将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依托,在高新技术的引导下,构建符合河北省当地情况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比重大幅度提高的服务业作为目标,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使之成为第二产业的核心,并有效利用高新科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提高创痛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令基础产业切实起着保障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二)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河北省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建设一批特色重点城镇,确保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第一步要将唐山和石家庄两个河北省的中心城市作为重点发展项目,争取到2015年,确保两个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超过300万;第二部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等,实现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构建具有一定高度城市文化以及公共服务内涵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创建适合人居住的高品质居所,实现人口城镇化向着特色突出的中心镇转变,并进一步加大投入特色重点城镇的资金量,将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建设逐渐延伸至乡村,拉动乡村向着更好更快方向发展,实现一个布局合理、具有互补功能且结构安排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格局【2】。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良性互动。推进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束缚,改变原来仅仅注重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化服务业等有效结合起来,创建一个以先进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完成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工作,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协调共进。特别是作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唐山市和石家庄市,更应该加快构建两个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有效促进河北省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3】。对于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则应当结合区域特点,加强自主创新意识和科技投入力度,进而形成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

(四)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河北省的科研院所较为集中,属于智力密集型城市。因此,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群主自主创新力,应当主动发挥自身作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纽带作用,实现生产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令技术创新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同时,为使河北省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作为河北省省委还应支持唐山及石家庄等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将这些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与此同时,还应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效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程。

三、结束语

城镇化的目的是实现非农人口占有更大比重的现代文明社会,其为工业化进程所必然诞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因此,要求以河北省制度方面的创新、合理科学的规划以及相应的产业支撑等为基础,将河北省转变成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上海新市镇发展策略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 ,2013,(4):10-14.

第8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第9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作为一个以煤而兴的县域,因产业单一倚重,煤炭一业独大,襄垣近年来都一直致力于转型之路。去年9月份田志明走马上任襄垣县委书记,通过全县广泛调研、论证之后,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襄垣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牢“清廉、务实、明快、和谐”四大执政理念,夯实“修路、栽树、兴水、重教”四项发展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城乡一体化为强力引擎,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新城镇新农村典范”县,全面建设平安襄垣、创新襄垣、美丽襄垣、幸福襄垣,提前三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确立,宏业待举。在全县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劲头的推动下,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0元。

走进襄垣,从富阳高新产业园区、王桥精细煤化工循环产业园,到潞宝焦化工业园区、长治县科工贸工业园;从塔吊林立、焊花飞溅的项目建设工地,到人流熙攘的人工湖、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群……所到之处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也深刻地感染到了带领省观摩检查组于9月18日到襄垣调研的省委书记袁纯清。在观摩调研之后,他对襄垣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而他的鼓励也催动着襄垣进一步的发展激情:追赶、比肩太原的信心和决心不能动摇,一定要率先成为山西的经济强市!

打造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襄垣县县委书记田志明认为:“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调结构、促转型挑战急迫,但不能饥不择食,一定要选择一条‘合脚’的产业路径。”盘算“家底”后,襄垣决心重点发展以精细煤化工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围绕这一目标,襄垣致力于建好“一园两区”:在王桥、富阳、侯堡一带,规划建设占地200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新型煤化工园区,目前园区规划面积已达到88平方公里。园区分两大板块:东部的王桥现代煤化工循环产业区,主攻以精细煤化工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西部的富阳新材料循环产业区,主攻低碳、环保、附加值高的高新材料产业。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襄垣倾力打造四条产业链:煤基合成油产业链、焦炉煤气制甲醇烯烃产业链、煤制乙二醇聚酯建材产业链、煤制PTA(精对苯二甲酸)及延伸加工产业链。推动十大标杆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943亿元。其中潞安煤基油、七一鸿达煤基多联产、襄矿合成气制乙二醇、聚氯乙烯二期、电力储能及电能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中冶硅钢、清华大学电动汽车等七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襄垣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建成后,将能自主生产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世界高端的化工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长治市乃至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全国新城镇新农村典范

在城镇化建设上,县委书记田志明认为:“城镇化为产业发展创造平台,产业发展则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襄垣县的转型跨越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是相辅相成的,襄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不能缺失产业发展这一前提,而我们要全力打造的就是承载着襄垣范式的‘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和新城镇新农村典范县’。”

经过充分调研摸底后,襄垣县讨论确定了城镇化发展的路径:3到5年内高标准完成新城镇新农村、移民安置区、城中村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城、三区、五镇、六十六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县城建成区为中心扩大面积,进一步完善功能、集聚人口,以三个重点区域为承载平台,以五个重点镇为统筹城乡的节点,同时通过搬迁、改造、撤并等渠道将现有983个自然村逐步集聚为66个左右中心村。“三区”即为河东新区和王桥、富阳两个工业园区,而之所以将两个工业园区纳入城镇化的格局之中,就是希望通过产城融合来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河东新区集聚人口,以工业园区消纳就业,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路径确定后,着力解决采空村、压煤村、偏远村的整体搬迁构成了襄垣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搬迁建设上襄垣创新模式,采用不同方式推进搬迁进展:采空塌陷村和压煤村整村搬迁由致灾或受益煤矿企业出资建设、负责搬迁;其余城镇化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以县、镇投资公司和引进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建设主体。目前,已有5个乡镇分别与中信集团、泛华集团、潞安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建设新城镇的框架协议,部分工程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偏远村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公开公平、让利于民”的原则,用2到3年时间,引导全县419个自然村7266户22106人全部“下山出沟”进城入镇。

襄垣一手抓城镇扩容提质,一手抓产业承载支撑,着力构建产城融合、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实施河东移民安置区建设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镇村集中安置点建设三大工程的同时,重点镇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侯堡镇以商贸服务型为主,夏店镇以工贸物流型为主,西营镇以商贸餐饮型为主等等。

按照襄垣县的规划,到2015年,该县新城镇新农村人口集聚率将力争达到70%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就业充分、社保健全,承载着襄垣范式的“中国新城镇新农村典范”。

共建和谐宜居幸福县城

襄垣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发展民生、保障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筑牢“修路、栽树、兴水、重教”四项基础:一是道路通达工程。投资10亿元,重点建设县城路网、城乡快速通道、旅游通道、霍黎高速过境襄垣两个高速出口站、城乡公交客运全覆盖五项工程。二是造林绿化工程。投资6000万元,重点完成5.2万亩造林绿化任务。三是水系建设工程。投资1.6亿元,在漳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建设21处水源拦蓄工程,有效拦蓄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全县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四是教育振兴工程。投资7.7亿元,重点完成教育园区、三所学校、幼儿和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农村寄宿学生免费午餐等四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