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第1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作者:祁晓波 单位: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煤矿

培训教师要重视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准确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积极探索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新模式。教育技术应用意识的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是指教师对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具有积极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意识素养也是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积极的应用意识可以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热情,从而自觉修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转变角色,学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体规划。我们要从一个区域的角度出发,对设备的引入,设备的利用,教师的培训,教育资源的建设等等进行整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所拥有的资源,才能提高投资的回报和效益。

《井巷工程》是针对掘进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开设的一门采矿工程专业课,是一门介绍井巷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综合性课程。由于该课程授课以岩石力学、爆破工程和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课程基础,设计、施工技术相对复杂,现场施工技术课堂讲授难以形象表达,对于缺乏基本理论基础现场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门较为难于理解的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改变教育教学思想,巧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现场,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井巷工程》教学效果。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合理选择并恰当使用多媒体。能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并能熟练使用教学媒体是培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媒体将步入课堂。DVD、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网络教室、扫描仪等教学设备必将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常用媒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些媒体,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快建立围岩理论和井巷设计、爆破工程和井巷施工、设备原理和掘进设备的联系。在讲授《井巷工程》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视频录像、动画模拟、空间图形等融汇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尽快适应授课内容,理解并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讲授《井巷工程》过程中,能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引入书本、网络、现场实例能参考资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予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化声光电一体综掘仿真实训教学平台设计教学内容。在运用多媒体素材讲授《井巷工程》的基础上,依托采矿实验的声光电一体综掘仿真实训教学平台,设计出课堂—实验室—现场的“三位一体”的讲授方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仿真实训平台,把现场实践与课堂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懂施工原理,会独立设计,能组织施工,会设备操作,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卓越工程人才。

网络时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作为煤矿青年培训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育技术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将教育教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优秀的教师。

第2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主义 教师主导 主导―― 主体结合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06-02

1 困惑和问题的提出

《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已经讲得清楚明白,可是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惯性的概念,概念也能背的熟练,可是一到做题,接触到实际问题,仍然犯经验性的错误,实际上并没有根除错误的感性认识,没有掌握惯性的本质。这说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1)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灌输的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2)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改变着教学环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1)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科学信息资源,使课程资源更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多媒体技术优化了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能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3)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度交互性,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我们开展主体性学习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捷和强有力的信息和技术平台。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实践有着深远意义。

2 主体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2.1 以现代教育技术做为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来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并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五项操作。去探究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究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明确要求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我们认为当前指导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

2.2 以新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引起广泛重视,乔纳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所以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何克抗教授首次从信息技术课改的角度提出了新建构主义观,其教育思想不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张“主导―主体相结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他把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指导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提供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建构主义在其他课程教学方面已有一定的理论影响,笔者结合新建构主义理论与实际教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相关改进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及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以学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主动发挥的条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从而达到主体性教学的效果。因为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在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主体作用下,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师生共同受益、共同成长。

3 主体性教学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建构主体性物理教学?要想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必须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求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想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本节课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方法和过程作为当前学习的主题知识,再围绕此主题进行意义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建构,才符合教学要求。

目标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但是在学生的前概念始终存在着错误的感性认识: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因此,关键是通过实验和推导分析破除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正确的惯性概念及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而牛一是在假想情况下的实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研究和体会自主发现与前概念的矛盾,从而在适当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概念,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效果。(1)知识目标,学生应该知道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能解释常见惯性现象,能简单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危害和利用;知道牛一的内容;知道牛一是实验加推理得出的;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对实验观察、分析能力;掌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再进行合理推想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教学渗透科学家丰富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设疑、自主设计探究、交互协作讨论、学习效果评价、课后反思总结。其核心目标是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 主体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4.1 创设情境设疑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模拟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的唤醒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首先教师通过两个比较典型的实验质疑学生提出问题,“静止的小球为什么运动?”“运动的小球为什么又停下来?”“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运动的小球不受力时会怎样?”然后介绍提供的实验器材和提供的研究环境,给出导学。只是物理始终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来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很多现象是多媒体的模拟效果根本无法和实际实验相比,所以不是那些确实无法表述清楚或限于条件无法用实验验证的知识不需要用课件或仿真实验进行教学。牛一这节课就是如此,所阐述的现象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设计中仍然在进行大量实际实验的研究分析后,“运动的小球不受力时会怎样?”进行推理时结合计算机模拟实验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另外,为了创设一种交流讨论的氛围,这节课上课地点设在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我们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台装好课件的电脑,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四人一组,每组配备足够的实验仪器,同组间可以直接讨论,各组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互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络系统的监控功能监看每位学生的屏幕,通过学生传上来的反馈课堂作业,进行分析后直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引导。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引导学生,驾驭课堂。多媒体网络系统构建一个可参与性和交互性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地发现、探究、思考,顺利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

4.2 自主设计探究

自主设计探究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学为中心的建构环境中,教师根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展示一个真实的现象:一系列惯性现象,然后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1)进行猜想假设;(2)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3)实施研究活动;(4)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创造丰富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吸取所学知识,实现自我反馈。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

4.3 交互协作讨论

协作,建构学习的四要素之一,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基本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堂事先提出的共性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寻求答案,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重在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智慧在全班共享,教师指导,给出导学研究的方向,利用网络协作不断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全方位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旨在处理好自主和协作的关系,自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4.4 学习效果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是重要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主要设计两个环节:第一是学生自评和组内评价;第二是教师对学生及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初步认识不外显,由于主体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还是学生,需要继续的实验和摸索。师评可依据课上的学习状态,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加工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评价设计两个层次:巩固练习、能力练习。(1)巩固练习,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精心挑选和设计一套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适合不同要求的反馈练习,来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练习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规定键看到答案,进行评价;(2)能力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运用课件、题库在网络上进行测试并作出自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教师通过教学系统的屏幕监视功能来监控每位学生的进度。相比较下功能更加完善,随机出题,控制测试时间,及时反馈,自动计分,自动提交。教师根据提交测试卷给出诊断和评价。

4.5 课后的反思总结

从教学效果上,大部分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反馈练习情况较好;从协作学习方式上,学生同组间能积极合作进行试验和交流讨论,学生们对这种教学形式产生极大的兴趣。

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中发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最好养成学生协作和交流会话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是必须的。网络教学学生还比较陌生,利用网络操作和交流较慢,监控和切换不够流畅。另外,学生在课堂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因其不在教学目标内而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空间的自主发展,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后可在网络交流中心补充一个课后拓展讨论的平台。

立足课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探究具有主体性物理教学,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讨论交流、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Z].

第3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能将声音、文字、图像融为一体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时,可以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大脑,使学习效率提高。

二、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课程开发、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就医学这门课本身来说,它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为人体,这样也就决定了医学教育的挑战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也发展迅速,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心技术,将它们运用到医学教育中,使医学教学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也深化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内涵。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使教师共享到优秀的医学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那些难懂抽象的医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可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有些医学实验,实验动物、耗材和仪器都比较昂贵,或是实验进程较慢、实验时间较长的实验,都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模拟在电脑上实现。而且这些实验的过程和数据可随时改动,使学生了解实验各个方面的情况。例如无机盐对人体影响实验,人体长期缺盐时,血钠和尿钠会降低,而且参与循环的血量也会减少,但是这些变化比较缓慢,实施耗时时间较长。但是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在模拟实验中表现出来。又如将循环血量、循环系统的心率等因素相互变化时产生的影响可用计算机模拟体现出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和分析。一些手术的教学也可以依靠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改变了医学教学的模式,也推动了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原本枯燥乏味、内容庞杂的医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改革。

三、深化医学教学改革

新型的医学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当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导时,他们将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信息加工者和创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使医学教育信息传递速度增加,由原来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课堂的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以班级为单位向多种教学方式改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对传统医学教育形式进行改革,还对传统医学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

四、现代教育技术中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建立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和医学教育资源。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在现有医学教育技术水平上,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医学教育需求。这样它既有在宏观上的整体性,又可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是以课程为单位教学、建立教育资源网站为教育对象服务的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以网络为平台,可以使现代信息技术和学校医学课程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医学的思考。这样能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结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深入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除了不断改革外,还应该建立现代医学教育管理体系,积极思考全新的现代医学管理思路。应该高效利用各类医学教育资源,建立长期医学教育管理机构,为医学教育服务。现代教育技术鼓励一线教师使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应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培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一线教师开发各类医学教育软件,建立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并建立医学网络共享工程,并最终使医学教育资源配制最优化,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新模式必须基于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优质教育资源,使医学教育课程与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引发学生对医学学习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环境构建新型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医学教学结果,既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导地位。

五、总结

第4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20-02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相应培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并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3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并于2014年相继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及测评指南等。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的能力必须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教师的工作岗位。

呼伦贝尔学院现有16个本科师范专业,在查阅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发现,有关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和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有关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是公共计算机,主要讲授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应用、ACCESS数据库知识等[1]。对于师范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并没有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根据2013年对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生的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标准相差甚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在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均已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并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可指导呼伦贝尔学院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实施。

1 组建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资队伍

立足现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资队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助教2人、讲师6人、教授1人;年龄在27~35岁之间8人,40岁以上1人。教师在职称和年龄上既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授引领,又有年轻有活力的中青年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人才,丰富教师队伍。

2 提供必备教学条件

提供合理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其他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总结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涵盖的内容,建议提供54~72课时的教学课时。

提供基本教学场所 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进行授课、实践。依据呼伦贝尔目前的教学实施状况,需至少提供功能良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同时需要为实践配备一定的计算机机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开发。

保证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奠定 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公共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应作为先行课程开设,保证学生在接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有良好的相关学科的基础。

3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合理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导向,课程体系是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当前课程改革需求。针对课程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教育部近年出台过两个主要文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要求,即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依据这两个主要文件并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基本情况,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

1)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

3)掌握并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教学准备、实施和评价;

4)掌握常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5)会使用常用网络软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教学;

6)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7)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意识,建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体系(图1)

4 建立合理实践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中实践部分又由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两大部分构成。依据呼伦贝尔学院目前教学实践设备缺乏的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实践。

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 每个院系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可适当开放给学生使用,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

与专业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相结合 师范专业都有本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思想。

5 逐步完善相关教学资源

自编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来源,纵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均有共性之处,但又都具个性特征。为了能使教学内容符合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类公共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建立合理联系,对于教材选择自行编写的形式进行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积累优秀多媒体课件,尤其要对每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积累展示,促进学生依据学科更好地设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

其次,积累优秀教案和教学实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分析等方式更直观、深刻地掌握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再次,依托网上现代教育技术免费精品课程,让学生便捷地获取国内优秀师资团队的教学。

6 探索合理考核方案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进行考核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或考核知识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例如: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可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对于资源开发的考查,可采用作品的形式进行;对于知识应用的考查,可采用设计方案的形式进行。

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而不仅仅是甄别功能,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学期学习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改进和优化教学;在学期末,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目前,呼伦贝尔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还处于探索阶段,以个别专业教师申请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随着社会、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小冬.呼伦贝尔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2(3):159-160.

第5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高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工程应用,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的课程。该课程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诸多后续课程所必备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把具体系统的物理功能抽象为系统的数学模型,经过数学解析,再回到物理实际,以揭示信号与系统的一般特性。通过学习,学生可牢固掌握信号的描述、分解、变换、运算,以及系统的时域、变换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与工程系统概念,掌握利用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阐述这些原理、概念和方法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解析、变换与反变换的过程,不少学生会感到过于抽象、繁琐,产生难学、难理解的情绪,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数学课来学。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这门课程,改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

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淡化计算技巧。

《信号与系统》课程与现代数学关系紧密,理论性很强,实际应用很广,具有高度概括和较为抽象的特点,教材中数学公式较多,如果照本宣科,势必成为定义、证明、推论、解析的纯数学讨论。因此,在数学解析过程和引出结论、定理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阐述数学解析的物理含义,注意阐述信号分析与系统分析的物理解释,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切实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从而进入信息科学之门。

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采取难点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程结构上应采用连续、离散两大系统并行的体系,采用先连续后离散、信号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密切结合的方式,即不同的信号分解方式引出不同的系统分析方法,以适应系统分析的不同需要。同时应用时域分析法和变换域分析法两条路径,透过数学的抽象变换,使学生看到信号与系统理论中时频分析相互交融、时域与变换域相互映射的物理本质。

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离散系统、各种混合系统的应用更加普及,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离散化处理变得日益重要,所以教师在授课时绝不能将连续与离散两大信号与系统孤立地进行讨论,一定要比对讲解。因此,在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时域之后,教师应专门讲解离散时间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的比较,具体介绍微分方程近似为差分方程、卷积积分近似为卷积和的内容。在教学《离散时间系统变换域分析》一章时,教师应专门讨论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连续信号的频谱与其对应的采样序列的频谱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淡化计算技巧。将数学概念、电信号概念及工程系统概念有机结合,以现代信息的观点审视传统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进行新知识探求的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

对于学生来讲,能从宏观角度掌握信号与系统理论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数学解析的物理含义的阐述,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逻辑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有思想交流,教师应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前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启发性问题。

教师还应借助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平行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已学知识来阐述《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新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进行新知识探求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系统的概念,信号与系统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特性时,应尽量多运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例子,如电视、扫描仪、手机通讯等来进行阐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

(2)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难以用文字简单表达,借助集文、图、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则可以有效地表达和展现这些概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MATLAB仿真软件,编写系列课程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这门课程应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相结合进行的。教师把课程研讨的一部分内容放在课上,另一部分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以现场答疑、现场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交互空间。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需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过去教师主要是应用MATLAB软件研究信号的分解、合成,以及研究信号频谱特性。但是仅仅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不够的,这样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的概念,了解信号与系统的特性。因此教师应改革实验方针,开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充分利用学生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在部分实验中让学生自行用硬件设计并实现信号处理系统,用软件配合进行系统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现代信息的观点审视传统内容,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提升认知能力的训练。

在当前形势下,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Alan V.Oppenhem,Alan S.Willsky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袁得宁.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学报,2004,25,(3).

第6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2015年来华留学生创历史新高,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会对来华留学生产生较大助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崛起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状况

教育技术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蕴涵着全新理念、新的思维类型和新的思维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会取得实效。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正在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同为语言类教学,英语、日语、俄语的多媒体使用情况良好。但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状态。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甚少,计算机、投影、DVD、网络短片、新闻片段、电影、动画等手段运用较少。有一些即使运用了现代技术,也还停留在生词展示PPT,课文语言声音文件MP3等技术层面,有一些使用停留在为使用而使用的程度,没有基于学生的某种智能,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还没有太明确的智力支持。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能在最新理论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能,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深入实际语境当中,学习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并能够亲身体会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本研究有利于留学生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留学生规模,推进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学校品牌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有利于中外学生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与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士的和谐相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的支持与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也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这将传统教法中抽象难懂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系统,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大脑产生多重刺激,它在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帮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语言场景中学习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1],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以往学术界多强调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目前看来学术界的多元智能理论更能有效地支持现代教育技术。1983年和1999年,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分别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与《智能的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又译为《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完整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2]。加德纳本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非常明确而强调性地表述为: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eci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3]加德纳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理念,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进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突破。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面对围绕多元智能理论而展开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发表文章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育家辨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一直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4]在当前汉语教学改革之际,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汉语评价体系颇感困惑之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四、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特指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转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观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人们在接受这样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交互性。教学中,教师摆脱了单纯口授,或局限于应用传统媒体,如挂图、板书等进行讲授的方式,充分借助现代视听媒体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汉语教学。学习汉语拼音时,我们可以利用运动智能让学生动起来,画四声。学习汉字时,外国学生接触汉字之初,会把汉字当作图画,这完全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把汉字当作图画来教,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对图形的敏锐感觉,从字感教学入手学习汉字。以舞蹈为载体进行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入式教学,也十分生动有趣,增加了词语的形象性、语境的真实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围绕舞曲主题《找朋友》将教学分为:找朋友;我找到了我的朋友;行礼、握手;好朋友、再见。教授语言时,依照循序渐进、步步明确的原则,学生很容易学会说生词、做动作,学会问候、告别。同时教授舞步,学生能说出“一二三四”的节拍和“左手、右手”的指令。此外,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语言、逻辑数理智能,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用对应汉语的身体运动语言、汉语对话、汉语歌曲、汉语表演,积极参与到汉语教学中,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并有所创造。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在任何一种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很生疏,教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拥有的语言、逻辑数理智能,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让课堂学习中较为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输出,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多样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与语言文化的融合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语音教学历来是教学难点,发音部位难以用语言描述,多媒体素材和设计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舌位图可以扫描绘制,将要学的音在舌位图上标出来,增强了直观性,学生利用自然观察智能,容易直观形象地看出发音部位和发生的变化。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比如越剧《梁祝》、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的电影片断为学生学习《琴弦上的蝴蝶》和《康熙大帝》提供了直观教材,一小段电影会给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对话的平台。实践证明,情境创设得好,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就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模块最具弹性,教师可根据学习者身份信息中的不同智能类型赋予相应的课程学习内容[5]。加德纳对课程教学的建议指出:“有关内容可以由多种方式展现,如:教师、书籍、软件、硬件或者其他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以上展现模式的选择,会导致所得到的教育经验是否成功。”[6]

(三)评价考核观念的变化

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评级体系,使学生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考核,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考察。教师应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测试,关注其8个方面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还处在介绍的阶段,各地的实验状况很不平衡,需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研究的具体问题还很多。总之,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7]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多渠道的,传授方式是多样化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学习教学内容。[8]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挥。由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注意多种媒体有效整合,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学生智能上的差异。[9]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汉语学习应更多地突破标准化智力测验,设置多样化考题,以考察学生在运用多种智能后交流沟通的能力。

五、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受益,对国外开设中文系或中国学专业的汉语老师也会有启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使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的指引下走进课堂。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会使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直接的收获是留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汉语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培养出拥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宽广的胸襟,既了解东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也能以欣赏的态度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念,获得与中国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对华友好人士。

参考文献:

[1]郑艳群.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14-18.

[2]沈致隆.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4-08-05.

[3]Gardner.ReflectionsonMultipleIntelligences:MythsandMessages[J].PhiDeltaKappan,1995,(3):202-209.

[4]沈致隆.亲历哈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6.

[5]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48-50.

[6][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8]范绪锋.多元智能理论应当怎样借鉴?[N].中国教育报,2003-12-27.

第7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技术;中职教学;计算机教学

在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新式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新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被创新、应用。中职计算机教学作为计算机技能的培养教学,在教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上更是应该与时俱进,做到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而且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以就业和实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更是势在必行,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近年来教学改革中不断引入的教学方式,在各类教学阶段都得到广泛应用。

1.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

1.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课堂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场所,是教师进行讲授知识的用武之地,然而,新式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主,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而教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能力。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动的教学方法,过于看重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授,而且进行口头传授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并且按部就班地罗列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从始至终都只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如此不仅不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且长此以往会丧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了解计算机操作,从而熟练掌握,提高能力。

1.2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中职计算机作为一个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应用性更应该受到重视,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硬性记忆,对教材之外的实际操作没有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学习往往达不到均衡的效果和实践的运用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对与教材相关的一切延伸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个体性格特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尽量将抽象化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粗糙,而且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因材施教,对知识掌握不高的学生要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激发其更深层次的训练。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途径

2.1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并不断深入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重点运用,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并且活学活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开放自主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保障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最终实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而且对计算机的实用能力得到充分提高,进而实现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培养,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各种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营造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自然中去主动学习、汲取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前提进行教学,如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适当的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或动画,之后再深入讲授图片和动画的制作,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此外,在进行计算机相关课程讲授之前,可以对历史上对计算机有贡献作用的著名人物进行介绍,如爱因斯坦等,之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这些人物的图片、短片及人物故事,增强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去听一些有趣的计算机知识讲座,或者组织观看计算机的发展史等,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有效途径。

2.3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合作式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目前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广泛运用,中职计算机教学也一样如此。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手段,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作为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与同学之间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而且在合作操作中,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和不熟练的操作进行有效解答和训练,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能够付诸实践,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都有很大提高,这也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

2.4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在目前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中也同样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这种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教学上,开放式教学以其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目标的作用下,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对教材上的不解之处,能够开动思维,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同时感触到更加自由的学习理念。对此,教学可以在以计算机操作为前提组织一些开放式的活动,如通过计算机进行一次小软件制作比赛等,利用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以及各种学习到的技术结合自己的想法制造一些实用小软件。此外,广泛地开展实践性较强的开放式活动,比如课外课题活动小组,也可以在社区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小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 己的实践能力,增加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习惯。

3.总  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新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中职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实践教育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教育的兴趣,相信如此,中职教育事业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亮,王峰,赵峰臣.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及应用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

[2]刘忠伟,邓英剑.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J].职教论坛,2007,(12).

[3]崔建华.浅析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J].科技信息,2011,(16).

第8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快乐课堂;师生关系;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8

原汁原味品物理,别具一格享学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捧着一颗心来,每一名学生都怀揣着梦想。在中学物理课堂上部分学生在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中丢失了最初的梦想。物理学的实验学科性质在客观上体现了“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做为学生的朋友,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重拾最初的梦想,让学生在快乐的物理课堂中点亮心中奇梦。目前,中学物理课堂是学生在中学里熟悉大自然、探索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阵地”,而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最高效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是中学物理教师的追求和剑指所向。

一、快乐的课堂以扎实的基本功为根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离不开其基本的目的,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步入高级中学,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物理已经有两年时间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物理技能还只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层面上。高考对物理的要求也着重在这两个能力上。我们高中物理课堂要在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架起远行的风帆,自由地翱翔在物理这片蓝天中。快乐课堂要求课堂气氛要活跃,如果不以听和说作为主要载体,那它就失去了意义,又何谈快乐呢!如今,高中学生经历了初中物理学习,大多已经掌握了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把书面的物理呈现在课堂上和现实生活中。因此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寻梦的“助推器”。

二、快乐课堂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媒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引下克服物理学科上重重困惑。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在一学期可能只有1次回答问题以及参与团队探究的课堂活动中去,时间长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消失殆尽。翻转课堂让老师做课堂的导演,让学生精彩地表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里,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共同探讨疑点,将知识更好地内化为真正属于他们的东西。教师在这宝贵的时间内对学生所困之处各个击破,一扫学生眼前障碍,点亮学生心中奇梦。这样的课堂从学生出发,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了解每个人不足之处,师生携手遨游“物理乐园”,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实践过程自己领略物理世界的奥秘。教科书上有一章节《功》,讲述了力对物体作用的空间的累积问题。结合着课本中人推物块两种方式,在课堂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整个过程中,推近物理学习的两个层次。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分组进行实际的演练,经过有声有色的表演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人人学习;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收获,学习热情高涨,物理实验生活化效果显著,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三、快乐课堂以朋友的师生关系为缘

良师益友出自《论语・述而》,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朋友关系。课堂不应是教师一味的独角戏,而是在倾听一位朋友的传授与心得,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课堂没有严肃紧张的高强度学习,而是朋友之间思维的碰撞。只有在快乐课堂中,学生的知识是在心底扎根的,师生的感情才是永恒的。教师平时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更多地会关注他们对物理的视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我们应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信自立的精神。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实际对物理的需要,解决了学生确实所需,让学生爱上教师,是打造快乐课堂的实际基础。

四、快乐课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情

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书本之外的图文并茂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大动力来源。多媒体的课堂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复杂抽象的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让学生豁然开朗。快乐课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情,是学生成长的“太阳能帆板”――源源的动力能让学生点亮心中奇梦。

五、快乐课堂实践中的教师角色

第9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演示实验;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12-02

作者简介:梁枝雄(1981-),男,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学电学。(广东 开平/539381)

一、前言

当前教育思想与方法改革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力的早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职业教学的实践性,使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兴趣与能力上显示了它的特殊意义。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不仅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而且赋予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使命。

演示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配合讲授或课堂讨论进行的实验,是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与思考,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抓住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做好演示教学,将会对整个教学效果带来质的飞跃。

二、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功能

(一)演示实验――学生认知

首先,学生形成概念,通常是由感知作为来源,内化为记忆表象,再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对表象加工形成概念,达到理性认识。观察又是一种重要的感知渠道和感知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随堂演示再现于学生面前,能使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同时,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也都在积极参与和发展,从而启动了思维意识和认知愿望。其次,随堂演示实验创设了还原知识本来面目的情境和感受信息的条件。在形成新概念时,新颖的演示、奇异的现象首先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探究的冲动和愿望。

(二)演示实验――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要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健康发展。演示实验能优化思维结构,对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概念进行指正。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对学习的影响,并且通过演示实验能及时纠正做习题中出现的错误。

(三)演示实验――学生素质

职业教学中专业课的学科特点和方法论方面的合理性、科学性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科学的直觉和创造精神。每个随堂演示实验都有科学研究的因素。教师在使用仪器、设备从事实验操作中,给学生以“身正为范”教育,学生从基本演练中学到的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随堂演示实验一般以定性观察为主。教师精心准备操作熟练的演示实验,一举一动都在言传身教。对学生观察实验时的指导,随时都渗透着强化主要因素、抓本质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利用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一)基本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中学这一特定的学习阶段内,演示实验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基本规律和物质世界的客观联系。所以,教师的优秀演示实验对于刚刚接触各专业知识的中学生而言就格外重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在演示实验教学方面获得极大的改进,中学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课堂教学才可能摆脱满堂灌的旧模式,我们的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1.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与思考,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辅助教学方式。对演示实验教学的要求,应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

(1)实验演示装置适宜

实验装置和器材选择是否恰当、适宜,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依据实验的原理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条件得到满足。一项成功的演示实验,往往就在于能从“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所依据的物理道理”等方面去把握实验的要点:把握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的要求以及把握对操作的要求。因此选择演示实验装置就应主要考虑操作的简易性及现象的易于展示性。

(2)实验演示过程优化

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必须按照“与教学环节相适应,与知识深度相适应,与说明的问题的侧重点相适应,与课型相适应,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实验层次。一个演示实验,总是为了解决一个重点或关键的专业知识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优化演示方法,突出实验主题。以实验设计思想作指导,设计、选择突出实验现象本质的方法和手段。优化操作过程,突出关键问题。实验操作是实验的实施过程。教师的操作动作要清楚明了,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要干净利索,便于学生观察。

2.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展示实验魅力之奇,提高教学效果

在中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一本书和一支粉笔上课,忽视了演示实验这一重要的环节,把生动的知识讲得死板、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思想上对演示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充分认识和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我们可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投学生所好,结合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设问质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基本概念、规律,自然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理性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以“趣”、“疑”、“难”为诱因,趣中涉疑,发掘问题,并依靠演示实验的程序加以引导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把思维和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观察推动思维,以思维指导观察,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演示实验的启发教学作用。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观察,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发展学生的能力。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师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注意问题

1.正确处理演示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一些教师又容易走进误区,片面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代替演示实验,用鼠标点击代替仪器操作,使生动的实验变成屏幕放映。

实验教学虽然是传统的,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任何现代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和包办的,我们不能用眼花缭乱的动画去代替具体生动的演示实验。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机的加以整合,则能弥补实验教学之不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正确处理演示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不容忽视。

2.演示实验在引入新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的引入不是一个演示实验和几句话就能完成的,真正发挥演示实验在引入新课中的作用有几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1)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2)要有新意,以增强学生认知内趋力;(3)选择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4)实验要求仪器简单,过程明了,现象明显;(5)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指导;(6)教学中要做到实验操作与讲解有机结合;(7)演示实验仪器要能够改变实验条件。

3.走出演示实验的教学误区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力争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成功之后,教师还要分析解释,引出概念、规律,分析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这通常“先是教师做给学生看,后是教师讲给学生听”的演示实验一直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有机结合,这显然是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违背的。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点或“促进”下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主体,演示实验课亦当如此,即在演示实验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教师要更新观念,善于发掘演示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演示实验认知教学过程以充足的时间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力争达到知识、方法、技能、心理品质等多维度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效果,这对“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四、结语

演示实验是中学教学的组成部分,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个优秀的演示实验会给学生带来终生难忘的印象。那种认为演示实验占用教学时间,宁可用抽象复杂的语言描述来代替显而易见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做法,或是认为演示实验可有可无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是本末倒置和事倍功半的。提高对演示实验教学的认识在基础教学中不容忽视,必须重视和加强演示实验教学,真正将它落到实处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正确的利用演示实验,为有效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落实好演示实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玉良.走出演示实验的教学误区[J].中学物理教学,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