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实验室管理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准则

第1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一、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企业的高层领导、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主要负责盈余管理。盈余管理需要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相互作用,合力决定是否披露企业盈余,并且对盈余管理责任进行承担。企业对外宣布的盈余数据,包括企业的盈利状况、净利润等,一旦过多的向外部透露,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而且需要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才可以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会计或者非会计的方法,针对会计盈余进行有效的调控。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一般是采用预计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利润调节,包括资产的多寡与其延续的时间、损失以及坏账,甚至是资产的减值。还有就是用会计方法进行资产折旧、存货处理等计价方法。另外,还可以用成本的控制、资金的限制、交易方式等,进行应收账款、购买时间分布等动作。

盈余管理就是让企业管理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利用盈余管理的结果,增加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环境的信任度,进而达到增加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的作用

盈余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的高低在一个会计年度里可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不过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只是反映了会计期间的实际盈利分布。实施盈余管理,可以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遇到不可控风险时,进行财务风险规避,保护股东利益,降低契约成本。同时,盈余管理可以让账面的数值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加投资者的潜在投资信任度。

盈余管理也存在着消极的作用,它没有办法真实地反映财务表内的信息,信息缺乏可靠性。而且盈余管理遭到滥用,就会让企业产生风险,导致资本市场的桎梏,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另外,盈余管理容易违背法律和会计准则,直接损害了债权人以及股东甚至政府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的遏制作用

财务报告反映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管理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告知公司股东或者企业投资者,一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财务报告的信息汇总,需要企业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活动,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计量确认,进而编制财务报告。所以,会计准则是企业的规范和标准。

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制度的规定和操作要求,最大程度地在会计准则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滥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想让会计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就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独立审计工作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对称。而审计会计报表需要一个标准的评价尺度,而会计准则就是评价的尺度。

(二)为盈余管理提供方法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多数都是各方利益调和与妥协的产物。

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计量的内容有历史的成本、重置的成本、可变现的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下降、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重置价值与历史的成本有很大差异,同时,公允价值虽然想反映其真实的价值,但容易被人为操纵,真实性无法保证。所以,有的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故意与其真正的价值相背离,为了进行盈余管理,虚假增加经济利益结果。

鉴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认知的局限性,不可能充分预见各种可能发生的商业情况。因此,要制定出适用于任何情况的最佳标准是不现实的,这也就给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从技术角度以及运用环境来看,会计准则是一种不是完全规范的准则,企业管理者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使得企业可以应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意外出现的经济事件。财务报告是企业披露的经营业绩,管理者可以凭借自身对经济活动的认识,选择最符合经济状况的会计方法进行财务披露,这样的会计准则的选择会为企业提供很大的操作空间,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三、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企业的产品存货应是不断流通的,在实际过程中存货的成本流通和存货的事物流通的顺序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新的存货计价方法。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存货的计价方法对财务的账面价值具有很大的影响。旧的准则下,可以利用先进先出法进行盈余管理,增加当期的利润。新的准则下,取消了先进先出法,迫使企业变革盈余管理方法,避免了经营业绩的不真实的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促使企业更准确地把握经营状况。

(二)为盈余管理提供新机会

原会计准则规定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样在交换中基本不产生利润。但只要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变化,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会随着变化。新的准则下,计量采用了公允值计量模式。在新的准则下,大股东可以与企业通过优质资产与劣质资产相交换的方式来实现非货币资产的交换,从而为企业带来不间断的收益。虽然不会即刻改变实际的经营水平,但是企业的价值一定会因为优质资产的注入及对其进行的妥善管理而得以上升。

第2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变迁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066-05

一、引言

无形资产在当今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中位居核心地位,从无形资产及其相关方面能够获取的经济利益随着时间呈现几何级数增加。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愈加关注一个公司无形资产的状况,也势必会要求公司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规定,如准则规定了对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满足特定条件开发阶段的支出,通过引入公允价值,明确界定为无形资产。而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通常也会面临一些两难的抉择:即,是为了会计准则的更加科学与适用,增大其进行会计选择的范围和职业判断的空间;还是为了对盈余管理进行抑制,牺牲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与适用性,从而使会计选择范围和职业判断空间缩小?会计准则制度的调整与变化对科学反映无形资产价值,有效遏制企业通过无形资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成为当前财务理论界及实务界所乐于探讨的热点问题。早期,Schipper(1989)认为,被强化的会计准则和外部监管使得公司利用应计项目盈余的成本变高了,同时空间也被缩小了,若公司的这些现象不想被外界所发现,就必须采取真实盈余管理[ 1 ]。Ewert和Wagenhofer(2005)的实证研究发现,一旦公司不能灵活地使用会计政策对盈余进行操作,就会加强实施现实活动地盈余管理行为[ 2 ]。我国学者沈烈、张西萍(2007)提出盈余管理可以借用会计准则作为合法的主要工具[ 3 ]。因此,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将对企业管理层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鉴别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作为外生性制度变化对公司具体的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但无形资产准则本身没有明确其具体内容,只明确指出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虽然这样规定为无形资产核算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市场不够完善和企业意识不到位,企业容易忽视部分无形资产,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实际确认时又无法衡量其价值。尤其在旧准则下,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明显偏低,不能正确揭示资产实质。其确认和界定的模糊性也导致了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的存在。而采用直接费用法核算研发支出,使开发费用在开发期间金额较大,利润较低;开发成功后在该成果受益期间的利润不仅因没有分摊开发费用相对偏高,还会因研究成果产生效益增加,使开发期间和受益期间的收入与费用严重不配比,不利于企业对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 4 ]。再加上旧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报表中其余各项的处理也存在过多漏洞。因此,在旧会计准则下,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空间要远大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实施期间,由于大幅度引入公允价值,并进一步控制对企业利润的人为操纵,为了限制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 5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传统盈余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它是公司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调节应计项目和会计盈余的行为;当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受到外部监管压力的制约和应计项目自身的回转特性等因素限制[ 6-7 ],公司管理者会逐渐转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1:新准则压缩了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新准则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减少。

对于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的信息技术类行业来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通过削减研发费用、操控管理费用及虚构交易使现金流异常波动等几方面实现[ 8 ]。尽管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将“研究”定义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他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将“开发”定义为“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活动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例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等,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新准则增大了高科技企业利润操控的空间。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也不符合一贯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往往会跨年度,如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将其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而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将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这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因为这要求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并在会计记录上将已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影响进行调整,会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若不予以资本化,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作为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高新技术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这样也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9 ]。另外,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算无形资产价值,如对专利权、商标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按评估价值计价,商誉按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所确认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但在企业现实经营中,诸如商标、客户忠诚度、人力资本及雇员投入等本应作为资产项目核算公允价值并计入无形资产,由于该类项目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因此,多数公司都将这些项目产生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10 ]。如果高管想要通过削减雇员培训支出来增加人力资本及利润,其经济后果不会在短期显现,但会影响企业长期绩效。据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包括操控管理费用、操控研发支出,以及操控现金流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增加;会计准则变化下,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者呈替代关系。

三、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衡量

方程(8)的回归结果如表1。当因变量是正向应计盈余管理POS_DA时,LAW系数为-0.0271显著为负;因变量为负向应计盈余管理NEG_DA时,LAW系数为0.0107显著为正,说明新会计准则对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对负向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用;ABS_DA为应计盈余管理的绝对值,虽然与会计准则正相关,但由于正负的抵销作用,因此结果不显著。正向应计盈余管理POS_DA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皆为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成长性越高,盈利能力越高,正向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与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审计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正向盈余管理,但负向盈余管理与该值正向相关不显著。

表2中LAW系数为0.0686,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新会计准则对总体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当因变量是R_SGA时,LAW系数为-0.0238,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因变量是R_CFO时,LAW系数为-0.0339,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操控性管理费用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的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说明新会计准则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增强;因变量是R_RD时,LAW系数为0.00302,并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新会计准则下操控性研发水平显著增加。GROWTH、SIZE、LEV、CFO系数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成长性越好、现金能力却强,真实盈余管理会降低。这也验证了财务脆弱的公司更容易催生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上文的实证结果有可能产生样本公司间截面异质性带来的偏差影响,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盈余管理变化,并非完全来自于准则本身的影响,而是其他时间及截面因素导致。为了更准确地判断会计准则作为外生变量带来的政策影响,本文引入双重差分估计(Difference-in-Differences)衡量外生政策变化带来的横向单位和时间序列差异下的政策效应。设定有两个年份数据,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一年(2005年)和准则实施后第二年(2007年)。在2007年部分上市公司受新准则影响,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报表,且盈余管理发生明显变化;而部分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旧会计准则编制报表,盈余管理各项没有明显变化。基于此,分析样本划分为四组:变化前对照组与变化前处理组;变化后对照组与变化后处理组。依照上文中2005至2007年间样本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变化率大小分组,分为四等份,选择变化率处于最底组作为对照组,说明其未受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且各项盈余管理水平较低;而盈余管理变化率最高组作为处理组,其受到新准则的影响。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两组样本分布状况,P值结果显著,样本呈正态分布。

构建面板数据两期方程(t0=2005,t1=2007),如(10)式所示,其中,因变量分别是t1年、应计盈余管理值和真实盈余管理值,Y_EMi分别由t1年应计值Y_DAi,t-1和真实值Y_RMi,t-1构成。其中,periodi作为时间虚拟变量,新会计准则下2007年为1,2005年旧会计准则为0;treatedi表示样本组的虚拟变量,处理组为1,对照组为0;系数?茁3作为倍差估计量,衡量新准则变化的效果,即新准则实施后处理组盈余管理变化;Xk,i为前文提到的k个影响盈余管理控制变量,引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周转率TURN,年末负债总额变化率DISSUE,公司规模SIZE,公司总股数变化率EISSUE,经营现金净流量占比CFO这7个指标。

分别设因变量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Diff(BL)是第一期处理组与控制组差值,Diff(FU)是第二期处理组与控制组差值,Diff-IN-DIFF表示样本匹配后的倍差估计结果,即新准则下处理组盈余管理系数值。应计盈余管理下的倍差估计值为-0.12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R2拟合优度为0.6949,说明会计准则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减少,会计准则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真实盈余管理的倍差估计值为0.21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R2拟合优度为0.5761,验证了新会计准则实施显著增加了真实盈余管理,带来了单位水平为0.213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增长幅度。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证明,在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增加,应计盈余管理减少,会计准则变化下,两者呈替代关系。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变迁虽然使应计盈余管理减少,但并没有遏制真实盈余管理,从另一方面甚至助长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势头。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通过削减研发费用,操纵研发费用资本化,削减管理费用等行为,刻意构造经济业务或者有意调整业务交易的发生时间来完成的,并不是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反映,它粉饰了公司的经营实力和发展潜力,其后果最终体现在公司价值上。即公司研发能力下降,竞争力下降,经营的持续动力减弱。因此,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提高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准则仍存在一定漏洞,无法使财务报告有效并且及时地反映公司经营业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无法正确反映公司经营的经济状况。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使监管部门从会计准则角度对上市公司监管难度加大。遏制盈余管理行为,实现投资者利益保护,将成为公司治理、法制监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2] EWERT R, WAGENHOFER A. Economic effects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4):1101-1124.

[3] 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52-58.

[4] 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3(3):120-131.

[5] 冯茜.新套期会计准则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之友,2014(36):45-47.

[6] COHEN D A, DEY A, LYS T Z.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7] BARTON J, SIMKO P J.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1-27.

[8] 南晓莉.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与判别研究[M].经济科学出社,2014(8):34-36.

[9] 李彬,张俊瑞.过度投资、盈余管理方式“合谋”与公司价值[J].经济科学,2013(1):112-125.

[10] AHMED A S, NEEL M, WANG D. Does mandatory adoption of IFRS improve accounting quality?Preliminary evidenc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30(4):1344-1372.

第3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 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研究透视

以我国2006年2月15日对39项新会计准则重新修订为契机,结合目前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将研究视角转向对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会计准则”作为切入点来研究问题的论述日益引起会计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国内学者更是借此良机纷纷撰写论文,本文主要结合基于盈余管理治理下的会计准则制定建设与完善以及会计准则如何抑制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框架的简单回顾

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外以美国斯考特(Scott,2000)、雪普(Schipper,1989)、Paul M.Healy & James M.Wahlen (Healy &Wahlen,1999)、戴维森等、Brown(Brown,1999)、Johnson(Johnson,1999)和Lynn Turner(Lynn Turner,2002)为代表的会计学者从不同视角给盈余管理下了定义,其中戴维森、Brown、Johnson及Lynn Turner均着眼于财务报告的披露与制定是否遵循会计准则出发来研究问题。而在我国以魏明海(魏明海,会计研究,2000)、吴江涛、顾兆峰、陈建歧、陆建桥、章永奎与刘峰等为代表的针对盈余管理所下定义众说纷纭,存在分歧。从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定义中可看出,主要存在盈余管理是否是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进行和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应该包括诸如时间安排和交易构建等此类非会计方法这两方面的分歧;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种私人利益,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运用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通过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手段干预对外报告过程的实现披露管理的行为活动构成了盈余管理。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必然性,主要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功能锁定”现象以及会计准则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原因;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中,国外研究中主要存在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迎合监管动机等的观点分析;国内研究中主要以企业自身物质利益的驱动、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动机、企业筹措资金及纳税方面的动机、推卸责任及隐瞒违法行为等多种研究观点;当然,还有大量的文献研究盈余管理的方法等问题。

显然,上述有关盈余管理研究成果是非常的丰富,其研究主要针对盈余管理定义、存在的必然性及原因、动机及其方法,主要解决“盈余管理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动机)和“怎么样”(方法)等问题。

二、基于盈余管理治理的会计准则研究

从会计学术研究文献来看,学术界有广义与狭义的会计准则之说。为方便系统讨论和国际比较,大多学者在研究时将使用狭义的会计准则概念,将其限定为专门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仅指我国强制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由于会计准则涉及到诸多会计基本问题和矛盾,自会计准则产生以来,对性质讨论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焦点,尚无定论。

1.从会计准则的特殊性质来看,会计准则是约束机制与剩余选择权适度平衡的结果

现代公司制两权分离,公司管理层必须通过递交财务报告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与外部利害关系人进行商业沟通。为控制管理当局的逆向选择(隐藏信息)和道德风险(隐藏行动)问题,作为公认的会计准则,能为双方的沟通提供一种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手段。会计准则的约束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会计行为。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会计实务中企业需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每一交易或事项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技术层面上,限制了管理当局利用信息不对称操纵会计信息的自由。由于会计准则并不直接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而是通过为管理当局提供技术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故会计准则的约束程度是有限的,不能完全限制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的不规范处理。这就赋予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一定的灵活职业判断权利,即会计准则的剩余选择权。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规范性(约束机制)与灵活性(剩余选择权)的适度平衡的结果。

2.有效结合主流观点,确保会计准则科学性和政策性的平衡统一

特别是随着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新兴学科的兴起,学者们对会计准则性质的探讨则更为丰富。代表观点主要有两种:(1)“技术观”。该观点从纯技术角度出发,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性的规范手段,是客观的约束机制,流行于会计准则产生之初。在这种观点指引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一致的会计原则,并据此推导会计处理方法成为会计准则制定者的首要任务。他们相信只要借助科学、合理的理论和有效的准则制定程序,会计准则就可能达到完善,充分发挥理想的规范作用。但在会计实践中,“纯技术观”并未经受住考验,非但形成的概念(原则)框架未能达到完善和逻辑一致的地步,在具体准则制定时还多次出现背离框架要求的情况,可见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中立。(2)“非技术观”。该观点具体从不同角度(会计准则的实施影响、制定过程、交易费用理论)有“经济后果观”、“政治程序观”和“公共契约观”等,其中“经济后果观”被广泛采用。在“纯技术观”无法合理解释特殊经济现象时,会计学者又从社会属性上重新思考会计准则的性质问题。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Stephen A.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

由上分析得知,对准则制定者而言,“技术观”由于目的明确,更容易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突显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忽视经济后果的做法,会加大会计准则推行的难度,特别是招致企业管理当局的抵制和变通。相反,如果单纯采用“经济后果观”忽视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和具体准则的构建,则可能造成会计处理方法的前后矛盾和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有效结合“技术观”和“非技术观”,确保会计准则科学性和政策性的平衡统一,是各国准则制定方向。

三、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综述

从我国这几年的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分析来看,主要集中于对以下会计准则内容进行研究:

1.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左右盈余管理

重要性水平受到环境和会计主体特征的影响,由于缺乏重要性水平的权威指南,为了便于操作,一些公司就凭借经验估计的方法制定了重要性水平的数量界限,这些界限一般用一定比例来表示。但是对重要性判断一旦数量化,就可能被利用,如中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10%、6%现象。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影响盈余管理

由于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选择和判断空间,使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成为某些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追溯调整、巨额总额、减值计提不足和变更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等。

3.利用关联方交易影响盈余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从母公司优质资产中剥离而来,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有绝对控制权,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联营公司等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购销、资金往来、担保和抵押、租赁、特许权使用等交易活动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无从了解关联交易的真正目的和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所以,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首选途径。关联购销、转移费用、托管经营、计收资金占用费、资产置换是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主要方式。

4.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影响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限定范围内再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权利,但变更的影响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成本与会计准则的约束程度、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程度、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接受程度等密切相关。会计政策变更常见手法有:利用存货计价方法、坏帐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等会计核算方法的选用或变更,来影响利润。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必追朔调整以前年度损益。故在会计估计大量存在,而它本身具有主观性情况下,该手段比会计政策变更容易加以利用。会计估计变更主要通过改变八项准备金计提比例方式进行盈余操控。

5.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盈余管理

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上会体现在“投资收益”、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等会计科目,因此也是企业盈余组成部分。对正常经营企业而言,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主要来源,否则,企业将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但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已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在主营业务盈利甚微出现大额亏损时,往往刻意安排一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摆脱困境或达到监管标准。目前,出售资产、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补贴、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是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而且大都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企业主营业务获利能力明显不佳时采用。

6.利用或有事项与调节盈余管理

根据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预计负债以合理的估计金额在利润表上予以确认,或有损失作为期间费用抵减本年利润,对不符合确认条件的或有负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项规定本是为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它却成为很多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有效手段。由于外界对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无从辨别合理性,因此,实际中一些上市公司可利用该原则控制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的负债金额,经营状况好时,多确认预计负债存储利润,而在利润不佳时,利用不合实际的假设,将本达到确认标准的负债转成或有负债不在利润表中确认。

7.利用潜亏资产挂账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或很小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属于不良潜亏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潜亏资产的账户余额,长期挂帐的潜亏资产使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大打折扣,利润水分极大。我国会计准则虽公布了资产减值准备,由于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有绝对的主动权,完全可通过多提、少提或转回等手段影响当期损益。

第4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 药检实验室;内审;要点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c)-0181-05

[Abstract] Through studying the items and requirements in Testing institutions aptitude assessment criteria,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y capability approval criteria and the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 in microbi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 field (CNAS-CL01, CNAS-CL09, CNAS-CL10), the key points of internal audit in drug control laboratories have been refined and the audit method and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complies with practical situation in drug control laboratories. Thus a template for internal audit will be provided to similar laboratories.

[Key words] Drug control laboratories; Internal audit; Key points

审核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1]。内部审核也称为第―方审核,它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2]。内审是实验室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3-5],同时是实验室通向管理评审和现场评审的重要环节[6]。内审可以将体系的监视与测评结果汇总并传递给实验室的负责人,启动体系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从而引发改进,使体系不断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各项标准的要求。实验室或检验机构应当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即内审是对符合性的检查。

我国的药品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药检实验室”)基本都以《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7](2016年1月1日后已替换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8])为指导原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也有越来越多的药检实验室自愿申请通过了实验室认可,因此在其体系中会融入《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5)[9]的要求。现行的CL01共有27个应用说明,涉及各个领域,药检实验室常用的有CNAS-CL09[10]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以及CNAS-CL10[11]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因此,对药检实验室的内审应以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为主,辅以认可准则及应用说明的要求。

本文将以上述两个准则和两个应用说明为基础,通过对条款内容及要求的解读,提炼出适合药检实验室的内审要点及核查方法,为药检实验室实施内审提供帮助。

1 概述

内部审核包括文件审核与现场审核两个方面,文件审核可以由实验室的文件管理部门在组织对文件的定期审核时进行[12]。文件审核通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有或没有,即实验室是否建立或保持某个程序;第二层次是内容是否全面,即建立的程序是否涵盖准则中条款所要求的内容。因此,条款中凡是涉及“实验室应有XX的(政策和)程序”以及“XX程序应XX”的,均属于文件审核的范畴,发生的不符合属于文件性不符合。但审核实验室是否按照XX程序来进行检测或管理,则属于现场审核的部分,如发现不符合则属于实施性不符合。本文将主要以现场审核为重点展开。

目前的药检实验室基本都采用年度审核的方法,即每年至少实施一次内审,范围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全部质量活动,涉及所有设施、部门、场所、地点[13]。因此,在制订内审方案时,要确保管理体系的每一个要素至少每年被审核一次。审核方式可以分为水平审核和垂直审核两种[14]。水平审核是根据体系中的特定要素制订审核计划,如对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员资质及培训、样品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环境设施的控制等,是以体系为基础,优点是容易发现不同部门对准则的理解和应用的差异,缺点是容易割裂体系运行中要素或部门之间的联系。垂直审核是选择某个过程并核查有关过程中所有的输入、运行和输出,如在药检实验室中,可以随机抽取一份或几份检验报告,以检验原始记录为切入点,审核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的管理及控制,优点是可以追溯检验报告形成的整个过程并易于操作,缺点是可能遗漏抽取的报告中不涉及的要素,如某个检验过程中不涉及标准物质,则可能无法审核实验室对标准物质的管理。上述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有经验的内审员通常会交替结合使用。内审员或内审组长在内审准备阶段通常会编制核查表[15],涉及核查内容、核查方法和核查结果以及必要的说明。内审核查表越详细针对性越强,越便于内审员使用。内审核查表要全面,既要覆盖体系内的所有条款和部门,同时也应承上启下,要上接准则,下连本实验室的体系文件。核查的方法主要是询问和查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量越大,抽样结果越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2 内审核查要点

2.1人员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核心是要保证其各方面素质能够持续满足管理体系及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应重点关注人员的资质、能力、授权及培训考核等方面。人员的利益冲突及保密:查阅人员是否签订了保密协议及防止利益冲突的声明。人员的资质、能力、授权及职责:管理体系中有几类关键人员,要尤其关注其资质、能力、授权及职责要求,如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监督员等。可以抽查上述五类人员的技术档案,关注其学历、专业、工作经验是否满足岗位需求,关键管理人员是否有人。抽查对人员进行某些试验和操作某些仪器的授权,可以通过查阅岗位说明书来实现。人员的培训及上岗考核:是否有年度培训计划,计划是否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是否按计划完成培训,培训记录是否齐全,是否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特殊工种人员:药检实验室中有几类特殊工种人员,如从事动物实验人员、操作高压灭菌设备人员、生物安全相关人员等,要尤其重视上述人员的培训及上岗资质(是否有权威部门发放的上岗证等)。

2.2 仪器设备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应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应从设备的采购、投入运行前的状态确认、使用过程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进行适当的期间核查和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关注。计量管理:选取几台关键仪器设备,是否按计划检定校准,是否超期使用(过检定校准周期仍在使用),检定项目是否全面,校准结果是否依据满足检验要求的原则被确认并正确使用。标识管理:仪器是否有唯一性标识,需校准的设备是否有标识,标识上是否标明校准状态,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标识是否过期。使用管理:关键仪器设备是否有操作SOP,是否由授权的人员进行操作,是否有使用记录,使用记录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期间核查:是否有期间核查计划,是否按计划进行核查,是否有期间核查SOP,是否有期间核查记录。维护保养:是否有维护保养计划,是否按计划进行维护保养并记录。档案管理:调阅几份设备档案,查看档案目录是否规范,目录与内容是否相符,仪器设备购置资料是否齐全(申购审批、购买、入库资料等),仪器设备安装验收资料是否齐全[安装及运行验收单、现场安装调试记录、随机资料(含电子资料)等],仪器设备使用运行资料是否齐全(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性能验证资料等)。借试用设备管理:是否有借试用设备,是否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是否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使用。 停用及报废设备管理:仪器状态不正常或发生故障时,是否立即停用并张贴停用标识,报废设备是否按要求进行报废处理。

2.3 样品(包括留样)

样品的处置是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样品在实验室中的生命周期始于收检部门的接收,止于留样部门的销毁。应对接收、标识、储存、流转及销毁等各个阶段加以控制。标识管理:收检部门接收样品时是否及时并正确对样品进行标识,留样是否有封签并填写完整。储存管理:是否有独立的储存环境,是否按照规定或要求的储存条件分类存放样品(包括留样),是否对存放样品(包括留样)的设施及环境进行监控并记录,危险样品及留样是否隔离;是否有措施控制进入样品储存区及留样库的人员,留样是否按规定时间储存。样品交接管理:收检部门接收样品时是否检查并记录样品的状态、标识、样品体积或数量和外观,是否对异常情况及偏离进行记录等;样品在收样部门和检验部门间交接时是否有记录,样品在主检部门和协检部门间交接时是否有记录;收到的样品是否有登记台账。销毁管理:是否按要求销毁样品(包括留样),是否有记录。

2.4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实验室实施量值溯源的重要测量标准。目前药检实验室中使用的标准物质绝大多数是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的药典标准物质,少部分由生产企业提供,还有一部分是购买的商业化产品。标识管理:各种来源的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清晰的标识。储存管理:是否有独立的储存环境,是否按照储存条件分类存放,是否对存放的设施及环境进行监控并记录,危险品是否隔离。其他:是否对标准物质的领用进行管理并登记台账。

2.5 化学试剂管理

此处的化学试剂为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采购的试剂、实验室自行配制的试液,也包括实验室的水系统和滴定液。采购验收管理:CNAS-CL01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都强调“对于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应对其购买、接收和存储加以控制”,因此,检查时应关注是否有试剂供应商的评价记录,是否保存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是否有接收时验收的记录。储存管理:是否有独立的储存环境,是否按照储存条件分类存放,是否对存放的设施及环境进行监控并记录;是否考虑安全因素(如固体液体试剂分区存放,强酸试剂单独存放,易燃、挥发性试剂单独存放);是否有试剂一览表或台账。使用管理:试剂在使用期间是否检查其质量,一旦发现异常是否立即停止使用;是否对易制毒试剂加强管理(如双人双锁)并建立领用登记台账;配制的试液是否张贴标签,标签信息是否齐全(包括试液名称、溶质、溶剂、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有效期等,缓冲液注明pH值);检查纯化水系统是否正常运转,纯水仪是否有制水记录,是否定期取水检测并记录;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是否有记录。销毁管理:过期试剂是否按要求销毁并有记录。

2.6 方法

方法是开展检验的技术依据,它既是实验室开展检验服务的重要资源,也是实验室产品(数据、结果和报告)实现的输入之一。作业指导书:当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是否制订了作业指导书。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形式的方法(如《中国药典》),使用的国内外标准是否为有效版本(如2015版《中国药典》),是否定期对国内外标准进行查新。方法的验证:是否对非标方法、实验室制订的方法、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以及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是否有批准的方案,是否根据方法各自的特点拟定了合适的验证指标[16],验证记录是否齐全。方法的确认:是否对标准方法进行确认(包括人、机、料、法、环等方面)。

2.7 环境设施及安全

设施和环境条件是正确进行检测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卫生及内务是否良好,是否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如办公区与实验区),是否有措施防止交叉污染,是否对特定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如无菌间);是否有安全防护装备及设施,是否定期检查其功能的有效性并记录;是否控制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是否按要求处理废弃物并记录。

2.8 记录及报告

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是检验工作合法、合规的证明性材料,记录应可供识别、分析及追溯。完整性:样品、环境条件、试剂试液、仪器设备、操作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判断等信息是否齐全。原始性:是否是试验的即时记录,而不是誊抄。真实性:是否是实验过程的真实记录,有无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信息。签名与修改:是否有相关记录人和复核人的签名,记录的修改是否规范(杠改并签名)。其他:所使用的记录格式是否受控并为现行有效版本。随机选取科室的电脑,包括连接仪器设备的电脑及办公(尤指数据处理)电脑,检查是否设置个人密码,是否对个人的电子记录予以保护并加密。检查检验报告信息是否齐全,如有分包项目,是否标明。

2.9 管理体系

2.9.1 文件管理 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存在的基础和证据,是规范实验室工作流程和人员行为,从而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17]。涉及管理体系的文件包括内部文件和外部文件,外部文件包括外来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内部文件主要指实验室制订的文件。要建立外来文件(尤其是技术标准规范)的跟踪查新渠道,定期审查文件的现行有效性。内部文件的管理主要包括审批、、使用、变更和作废等方面。

文件之前是否经授权人员审批,查阅审批记录。随机抽调几份文件,是否有当前的修订状态,是否有分发控制清单。是否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文件进行定期审查和修订,是否有定期审核记录。是否有措施防止文件的作废或失效版本被误用。作废文件是否有适当标记。

文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包括日期、修订或改版标识、页码页数等,在文件的适当位置,是否有起草、审核、审批、人或部门信息。变更过的文件是否有变更记录,是否由原审查责任人进行审查和批准,是否有审批记录。

2.9.2 合同评审、服务客户及投诉 实验室是否在样品收检时进行了合同评审,是否有评审记录。如合同有变更或偏离,是否通知客户。实验室对外联系的部门是否积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并进行满意度调查,是否保存有上述行为的记录。是否建立投诉台账或一览表,是否保存有客户投诉的记录,包括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是否有回避措施。

2.9.3 服务与供应品的采购 对于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是否对其购买、接收和存储加以控制。是否有供应商评价记录,是否保存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是否有接收时验收的记录。

2.9.4 分包 是否保存有分包方的资质审核记录,如认证认可证书复印件及能力附件、现场审核记录表等。是否有分包方一览表或台账,是否监测分包协议的有效期及资质的有效期。

2.9.5 内审及管理评审 是否有内审计划、方案及日程表,选取的内审员是否独立于被检查部门,是否熟悉被检查领域。内审不符合项的分析、纠正/纠正措施及验证、关闭是否有记录。是否有管理评审计划、方案及日程表,管理评审的输入及输出记录是否完整齐全。

2.9.6 不符合工作及纠正预防措施 药检实验室中常见的不符合工作包括内、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以及参加外部能力验证或测量审核中取得不满意或可疑结果的不符合等。是否建立了不符合工作记录台账或一览表。调阅几份不符合工作记录表,检查对不符合的整改是否从原因分析开始,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合适,是否对纠正措施进行验证并关闭不符合项。是否有预防措施计划,如何启动和控制预防措施,是否有记录。

2.9.7 监督及内部质控 查监督员的监督记录,监督的频次和内容是否满足要求。对照内部质控计划查阅内部质控实施记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并按规定评价。

2.9.8 档案管理 涉及管理体系的档案主要是已存档的质量记录(包括内部审核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等)和技术记录(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副本等)。检查时着重注意档案的保存和保密两方面:档案的保存条件是否适合,是否有防霉、防虫等措施,是否规定了不同档案的保存期限,过期档案的处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处置记录;保密方面关注档案的查看、借阅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记录等。

3 讨论

内审中的不符合项按性质可以分为文件性、实施性及效果性[18],按对体系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一般及严重不符合。可以在不符合记录中勾选不符合项的类型,便于统计分析出历年出现的不符合项的情况,找出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以便于改进。内审过程中如发现是实验室的整体布局、设施等无法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如CL09中的5.3.1),单靠某个检验人员或实验室可能无法整改,可提出建议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还应同时检查上次内审发生的不符合项的关闭情况。

不同的审核组或内审员应执行一致的判断标准。检查的理想状态应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但由于检查的主体是内审员,每个内审员对条款准则的理解不同,就不可避免地在检查过程尤其在判断是否为不符合项时受主观影响。因此,审核过程中充分的沟通很重要,要在审核与被审核方之间以及审核方内部就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达成共识后确定内审不符合项。

本文撰写期间正值认监委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转换之际,本文均参照后者的条款及要求。另外,药检实验室均属于检测实验室,故CNAS-CL01中涉及校准的内容略去不提。

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若要持续有效发展,上至管理者,下至员工,都应遵守准则要求和体系文件要求,以保证质量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核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一个重要要素[19],是管理者制定管理措施的一个依据,是员工熟悉体系增强责任心的一个途径[20]。实验室应重视内审这一改进的重要渠道,避免内审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内部审核指南(CNAS-GL12)[S].2015.

[2] 韩洪亮,郭建明,黄爱悦,等.论实验室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5,13(1):41-43.

[3] 童伟丽,王红戟,林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内部审核技巧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7):1052-1054.

[4] 柘元蒙.小型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实施[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6):94-96.

[5] 李斌之,高春昱.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方法和技巧[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19(1):55-56.

[6] 张志峰.浅谈公路工程质量监测实验室的内部审核[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4,12(3):51-52.

[7]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国认实函[2006]141号.2006.

[8]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国认实[2015]49号.2015.

[9]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S].2015.

[10]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9)[S].2015.

[1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10)[S].2015.

[12] 方大勇.如何进行实验室内审[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 30(4):52-54.

[13]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2.

[14] 裴雪松,吴文红,周晓燕,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审核的关键控制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4):903-904.

[15] 刘春浩,王韬,张建.多学科大规模实验室如何有效实施内部审核[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5,13(5):43-44.

[1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四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74-377.

[17] 肖镜,陈F,廖斌,等.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系统的架构及编制要点[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151-157.

[18] 陶美娟,鄢国强,何士荫.检测实验室如何开展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工作[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40(9):554-558.

[19] 肖苓秋,王文君,邱云森,等.内部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62-64.

第5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核准;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

前言: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完善,我国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准入门槛也发生了变化,要求特种设备检验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高,除了法定的检验机构必备的核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资质外,很多外企也希望国内的检验机构具备实验室的认可及其检查机构认可的资质。本文就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这几种资质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一、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核准

(一)依据: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从事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监督检验、型式试验和专门为特种设备的生产、应用、检验与检测提供无损检测服务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都必须要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审核合格后才能运行。

特种设备的综合检验、特种设备的无损检验、气瓶检验的机构准入审核依据的是TSG Z7001-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它是2004年12月3日颁布的,2005年3月1日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5月了1号修改单、2009月5月了2号的修改单、并在2010年的12月了3号的修改单。

特种设备的型式试验的机构核准的相关根据是TSG Z7004-2011《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核准规则》,这个法则自2011年5月10日正式,到2011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 另外,检验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还必须要满足TSG Z7003《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相关要求。

(二)实施机关:国家质检总局及省级质监相关部门。

(三)适用的范围:特种设备综合检验、特种设备无损检验、气瓶检验。

(四)性质:政府行政许可,对从事特种设备法定检验的机构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五)意义:核准是特种设备检验的机构准入门槛,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从事设备的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专业把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和相关的检验检测提供无损的检测服务的设备检验检测部门,都必须要经过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六)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现在申请都是采用网上填报方式,申请部门可以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的特种设备局中的行政许可栏目中,并且自主的选择相应项目操作。国家质检总局做出相关受理后会给申请部门发放受理通知书,申请部门可根据受理的通知书向国家授权鉴定评审机构提出相应的约请,现场评审的时间确定,是由申请机构和协会共同来根据具体情况协商而定的,并经过严格的现场评审后,申请部门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整改不符合项的工作,并把整改的资料提供给相应的评审部门,评审部门确认都以做到整改后予以发证。

(七)证书有效期:4年。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

(一)依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时间是在2006年2月,它替代了1987年颁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条例,并在2006年的7月颁布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此来代替2000年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

(二)实施机关: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都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来实施,省级实验室资质的认定都是由省级的质检部门认证相关的认可管理机构组织来实施。

(三)适用的范围:向相关部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与结果的检查机构及实验室。

(四)性质:市场准入条件。

(五)意义:实验室资质的认定是检测部门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的国内,从事向相关部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相关数据与结果的检查机构及实验室都要通过实验室资质的认定评审。

(六)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检测机构可以登录认监委或省级质检部门的官方网站下载相应的申请书,向国家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是地方的质检机构提交书面申请,进行相应的受理后相应的实施部门会派出评审组来对申请部门现场评审,申请部门在完成不符合项的全面整改后,实施部门确认无误后就给予发证。

(七)证书有效期:3年。

三、检查部门的认可 、实验室的认可

(一)依据:检校实验室的评审主要依据是CNAS―CL01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检查部门公认的评审依据为CNAS-CI01《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二)实施机关:实验室的认可与检查部门的认可是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来组织并实施的。

(三)适用的范围:可与国际实验室的认可合作部门签订互认协议的国家来实现互认,避免重复评审。

(四)性质及原则:都为自愿申请原则。

(五)相关的意义:第一,表明具备了必须要按认可的准则来深入的开展校准及检测服务,不断的开展检查服务的相关技术能力;第二,可以很好地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政府及社会各界信任;第三,能够获得双方互相签署互认协议方地区与国家认可机构的承认;第四,能够被很好地列入获准认可机构的名单,提高相关的知名度。

(六)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实验室能够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中下载申请书,再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受理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就会派出评审组对实验室进行现场实际评审,申请部门在完成不符合项的全面整改后,实施部门确认无误后就给予发证。

(七)证书的相关有效期:3年。

(八)实验室的检测和检查部门的区分: 第一,工作方式不同。通常,检测要在环境条件好的实验室中进行,需使用比较复杂设备、及检测工艺,不需对检测的结果判断。第二,业务的范围和相应的责任不同。实验室检测的相关物品,一般都是接受了客户进行委托才检验的,实验室也只对产品实际检测结果负责。检查部门不单要检测抽取或者是委托的物品,还必须要有相应检查行动,并作出正确的判读。第三,检测报告和检查报告是不同的。检测报告只是给出了准确、科学、客观的最终结果,在有需要时并可以对结果做注释及相应的说明等,检测报告是委托方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依据。而检查报告则包含所有的检查结果和根据这些结果对符合性所作出的判断。第四,对工作人员要求不同。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专业技术能力。检查机构的人员不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有分析和综合判断力,对人员能力、监督、培训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四、“三合一”认可

(一)依据:实验室的认可的依据是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计量认证和授权的依据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实施机关: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来共同实施。

(三)适用的对象:我国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国家质检中心。

(四)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我国的国家质检中心能够在认可委的指定官网下载实验室的相关认可申请书与实验室的资质认定申请书,再向认监委实验室部提正式的交书面申请后,并接受相应的受理后,国家认监委会派出评审组来对国家质检进行现场的实际评审,申请部门在完成不符合项的全面整改后,实施部门确认无误后就给予发证。

(五)证书有效期:3年。

特种设备的相关检验机构假如只做法定检验与政府委托检验,那么只需申请核准与实验室资质认定就可以了, 申请前所建立和运行的质量体系需要满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的管理体系要求》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关要求,相关的取证后在核准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限定范围内来深入的开展检验检测工作。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往来日趋频繁,进出口货物的重复检测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正常货物通关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明确规定承认签署“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与“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多边承认协议认可机构认可的检测机构的实验检测结果。相对于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而言,法定检验资质或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已经通过核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建立一套能够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各类检查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及《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质量管理系统,并向认可委提出申请。

参考文献: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陈英红 CNAS认可准则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的应用: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7

[3]乔东 实验室认可活动的国际发展趋势:技术监督实用技术1997

[4]TSG Z 7001-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含第1、2、3号修改单

[5]TSG Z 7003-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6]TSG Z 7004-2011《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核准规则》

[7]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6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认可;准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加入到了认可的行列中。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作为被评审实验室,如何做好认可前的准备工作。

一、提交申请前的早期准备工作

(一)组织调研

1、开展外部调研,明确相关要求,学习认可经验。

实验室明确认可意向时,要及时与认可委沟通,表明认可意向,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认可委的有效沟通,并在其帮助下收集最新版本的认可规则和有关文件。同时,积极组织到有认可经验的单位调研,学习实验室认可和管理经验。

2、开展内部调研,了解资源现状,分析差距需求。

明确了相关规则要求,学习了兄弟单位的认可经验后,组织开展内部调研,充分了解我们的现有人员、设备及设施环境等资源的现状,分析寻找与认可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及需求。

(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依据认可准则即有关法规文件,借鉴有认可经验单位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小组反复修改, 编制一套符合标准要求、易于贯彻实施的质量体系文件,作为内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指导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2、试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试运行期间,通过学习、交流,最大程度达到共识,增强群众基础;形成并保存质量体系运行的有关记录, 如内审、管审、人员培训、监督记录等,作为审核或评审的依据材料。

3、修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在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之后,会发现一些体系文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或不完善之处,经过分析,确定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记录对体系文件进行及时修订、补充完善。

(三)准备认可需求的技术能力

在实验室认可评审中, 要进行技术能力的核查,这是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的重点, 因此也应该是实验室在认可准备工作中的重点。

1、项目选定。

结合现有资源、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来选定项目。

2、项目筹备。在项目选定之后,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筹备:

(1)人员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率先学习认可准则, 制定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正确引导质量体系的建立。同时,全体人员应在组织的带领下,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的贯彻落实认证认可准则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明确实验室各个岗位人员的分工、职责,做到每个环节都能有机的衔接,各负其责,才能保证了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应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培训,通过调研、参加外部培训、内部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等方式来提升人员的素质,为实验室开展认可工作做准备。

(2)设备

改善技术装备,购置先进设备;严格设备校准,定期核查维护;规范设备管理,唯一状态标识;编制操作规范,精准操作设备。

(3)方法

1)实验室一般优先采用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开展新项目的依据。但在客户要求下,可采用有效的非标方法,但对其要按准则组织进行必要的验证、确认。

2)要注意检测校准方法的不断更新。目前我国的标准日趋完善,而且修订较快。因此,检测标准、方法、规范必须进行查新,确保所使用的文件是现行、有效的版本。

(4)环境

管理层要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环境设施、信息等资源。环境条件应满足检验标准的要求,对于特殊领域应符合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对该领域的特殊要求,并将要求纳入质量体系文件中。

3、项目试行

当项目已经选定后,按照实验室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程序,严格操作过程,认真完成样品的检测或校准。通过试运行过程,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与实际运行过程的一致性与符合性问题,再修改完善体系文件。

4、项目评审

技术负责人组织专家及有关负责人对项目进行评审,主要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评审,以检验实验室的技术能力能否胜任该项目。

二、正式提交申请

向认可委正式提交申请,要注意所提交的申请要资料齐全、填写清楚、正确;质量体系符合认可准则要求,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超过6个月,且进行了1次完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申请认可项目要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且技术活动运作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三、 迎接现场评审

(一)日程计划要周密,项目安排要恰当

应熟悉现场评审的程序,周密安排审核计划即确认评审的具体时间。同时,实验室应按照要求, 事先编制现场试验项目安排表,并确认设备、设施、试剂等运行或准备情况,以防在现场评审时出现设备故障、样品或试剂短缺等问题。

(二)办公秩序要规范,工作条件要便利

实验室的办公秩序是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一个体现,所以在评审过程中实验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办公环境要井然有序、办公秩序要严谨规范。评审期间尽可能做到全体人员在场。

评审现场应有一间较大的会议室,以用于评审组召开首次会、末次会、座谈会及查阅资料,并配置办公计算机和打印机。为每个评审组成员准备一套资料和文具, 资料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

(三)人员配备要合理,现场配合要积极

通常评审组在工作时分为管理要求评审组和技术要求评审组,所以,实验室一般应分别配备两名联络员要求其要熟悉本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有关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便在评审员需要时, 为其提供必要的说明、查找有关记录等证明材料、联络有关管理或技术人员等,积极配合评审组工作,以保证评审的顺利实施。

实验室现场试验是现场评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考核,所以实验室应确保操作人员具有操作资格,做好充分准备,熟练掌握标准和检验方法,重要的是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全面细致掌握到位,做到心不慌,手不乱, 真正展现出实验室的技术能力与水平。

四、 正确对待不符合项,积极整改,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第7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 质量体系 内部审核

为了确认和验证所建立的质量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实验室常常会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对其活动进行内审。通过内审检查质量体系实施的效果,对照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要求,及时发现存在的不符合项和潜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纠正、预防措施,使实验室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1、实验室内审的含义和目的。

(1)内部审核含义:《准则》中所称“内部审核”是实验室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对其质量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的有计划、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由定义可见,内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为确定所有质量活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而进行的系统的、独立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其审核结果可作为实验室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2)内部审核目的:质量体系内审是检查本单位各项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评审准则与质量体系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如下:①评价实验室自身体系建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持,以确定单位制定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能否实现。②验证实验室检测活动,质量体系运作和有关检测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证书报告的准确性。③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和自我改进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④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本单位实验室体系审核做准备。

2、内部审核要求:

①在质量体系的程序文件中,必须建立并保持内审程序。其内容应包括内审目的、范围、职责、内审组织、内审员的确立与责任,内审基本要求、内审计划、基本步骤、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纠正措施的跟踪审核等等。

②实验室内审应依据《准则》和程序文件的规定,被审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重要性,由质量负责人组织质量管理部门及有关人员策划并编制内审年度计划,计划应覆盖实验室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同时要策划和组织内审工作。每年至少实施一次,内审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期实施,也可集中实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活动。

③质量负责人指定经过培训并获得内审员资格证的人员组成内审组,内审员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审核组具有负责年度内审的组织和实施,记录审核活动中发现,认真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所有审核发现,编制不符合项和改进建议报告,由责任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④由审核组对审核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来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得到纠正,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内部审核的步骤:质量体系内审的步骤一般分为5个阶段:

(1)首次会议一般有受审方领导或代表、所有内审员、实验室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等参加,内审组长阐明审核目的和范围,依据的标准,采用的审核方法和程序,宣布审核计划,内审员分工等,同时会强调各受审部门与内审组之间必须很好地相互配合,评审要客观公正。

(2)现场审核时,内审员依据《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内审现场检查表》等进入现场检查,核实。内审员通过与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交谈、查阅文件、现场检查,调查验证等方法,收集符合或不符合的客观证据,并做好详细记录,对发现的不符合项应当场向受审方指出,取得受审核方确认后,收集审核证据。

(3)内审组成员进行碰头会,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评审准则等找出问题,并对审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经受审核方确认后,开具不符合项报告,得出审核结论。

(4)末次会上,由内审组长宣读《不符合项报告》,做出审核评价和结论,提出建议的纠正措施要求,并以末次会议结束现场审核。

(5)编制内审报告:内审报告是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结果的正式文件,其内容包括:①审核目的和范围;②受审核部门负责人;③审核日期、审核组成员;④审核依据;⑤首次、末次会议签到及会议记录(作为报告附件);⑥不符合项目的汇总结果(不符合项目报告作为附件);⑦审核综述及审核结论;⑧对纠正措施完成的时限要求;⑨本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⑩审核组长签字、日期。审核报告经质量负责人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按审核报告中的范围分发。

4、跟踪审核验证:受审核的责任部门收到内审报告后,针对审核报告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根据不符合的事实,调查其对结果的影响,必要时应书面通知客户。责任部门认真调查分析造成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提出避免下次重犯的纠正措施。经内审员确认,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并按预计完成日期完成。跟踪、验证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是内审员的职责,特别是对纠正措施有效性的验证或确认是最关键的。

5、内审的总结:内审完毕,质量负责人应对内审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内容包括:内审计划的适宜性;组织的合理性;内审员队伍的组织、沟通能力;审核技巧;审核公正性及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内审中发现的问题纠正说明及改进建议;本次内审的经验及下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6、内部审核活动的关注点:内部审核也称为第一方审核,是实验室内部人员自己进行的一种审核。它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诊断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也是实验室要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或持续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这几年参与实验室内审活动的实践,本人对搞好质量体系内审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1)内审活动应受到实验室领导的重视。领导重视是实验室认可管理体系创建,保持和持续运行的坚强后盾,是保证内审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在领导的重视和监督下,实验室质量体系才能更好地持续稳定运行,而内部审核也不会流于形式。

(2)内审员队伍的组建。实验室内审涉及方方面面,有一支良好的内审队伍,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基本保证。内审员数量的多寡,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内审质量。实验室平时就要注重内审人员的培养与选拔,内审员队伍应做到持续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室认可的相关政策,准则,规则指南以及相关领域的标准,方法的更新,要不断提高内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8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

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研究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生物因素上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是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措施,以防止生物危害。为防范医学实验室内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的警惕性;二是要加强实验教师的生物学安全意识,这是首要任务[1]。本文主要是以医学检验室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为主旨,意在探讨实验过程中该如何践行实验室安全规范,以期提高学生实践教学中对防护措施的重视。

1医学检验试验室现状

要减低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必须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在做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标本,特别是那些呈阳性和带菌的病种;二是在临床免疫实验室中能接触到的标本血清,特别是呈阳性的,比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因此,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2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对策

21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带教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经常对学生进行防护知识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检验专业学生只有穿好工作服、鞋子或者是隔离服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或是隔离室;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则不准携带入内,在实验室里更不允许进食、饮水和吸烟;实验物品要放置于指定器皿内,不准随意抛掷;对于细菌培养鉴定使用的培养基及免疫阳性标本都要严格按生物安全进行操作,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方可处理。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则制度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加强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为此,作为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要不断进修,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自身的安全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生物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比如关于实验室呈阳性的标本隔离保存制度、实验室的医学废物处理制度等,在这些制度贯彻之前,要对实验中所涉及的标本的传染性、稳定性有一个细致并全面的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及其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要养成学生杜绝实验室感染的良好习惯,在熟悉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检验试验项目,给学生普及和灌输预防概念是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教师应对实施措施的培养质量要提高,对于个人在细节培养流程中的自我保护、针对性实验课的安排、细菌培养计数后的七步洗手法及进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方法等,都应该重点培训。②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于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要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要求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准则》,并且要求其查资料,教师则总结讨论,以使生物安全教育得到强化。③进入临床检验试验室时,老师要介绍实验室需注意的事项及生物安全要求和规则制度,对于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要提前加以说明,以使学生有充分的心里准备,进而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故事后的应急处理方法。④实验过程中,在遵循实验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必须规范操作实验,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指导和监督学生。

23加强实验室清洁与消毒管理

加强对仪器的日常检验工作,也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保证生物安全的方式之一。洗板机、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须由相关专业人士保管,且要求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设备的运行、保养等做记录,对于需要特殊条件保存的菌种,要严格按照特殊要求保管。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清洁消毒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医学检验试验室主要消毒任务是彻底消毒实验操作台和各种仪器;无论实验前还是实验后都要进行消毒。同时,每周必须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1次彻底消毒,其消毒方法可以多样,比如体液消毒、利用紫外线消毒处理桌面及室内空气等;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及病原菌的处理管理。对于免疫实验室所用的阳性血清标本,其方法要先用一定比例消毒液进行浸泡,而后才能处理,以保证其无污染。

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环节就是医学检验试验,其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开设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的重视,这些院校应该避免重招手,轻防护的问题的出现。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攻势预防”的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相关院校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9篇:实验室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供应品 耗材 管理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对“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都有相应的规定,明确了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贮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服务”是指采购仪器设备的校准、计量检定,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供应品”是指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和消耗性材料。按其工作性质和工作量来看,检验耗材的管理工作最为繁杂,工作量也最大;同时容易忽视其重要性,在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频率较高。实验室耗材管理往往是实验室整体管理中的短板,也体现了该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现根据本人的工作实际,浅析如何开展实验室耗材管理工作:

一、明确管理职责:

实验室应提高人员的思想意识,切实的认识到供应品对检测工作质量产生的重大影响,建立健全验收制度,落实责任;实验室应明确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检验耗材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采购、保管、使用的程序和相应的考核制度。耗材使用部门应明确本部门的安全责任人和耗材管理人员。

二、检验耗材的分类:

检验耗材包括试剂类耗材和非试剂类耗材。试剂类耗材包括:化学试剂、基准试剂、标准物质、实验室用水、微生物培养基、试剂盒、相关试剂配制的溶液或固体混合物等。非试剂类耗材包括:玻璃器皿、实验用气体、仪器专用耗材、滤纸、橡胶制品等。检验耗材中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坏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成为“危险品”。危险品目录根据GB 6944《危险品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剧毒化学品目录》和《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和品种目录》确定。

三、一般管理要求:

1、制定采购计划:

实验室应当制定采购计划并按计划进行采购,而一些实验室,没有采购计划,对供应品采购比较随意,一方面增加了验收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为检测工作质量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采购计划应信息全面充分,应明确耗材的品名、规格、级别、数量、采购时效,有保质期的必须填写保质期限,是否需要证书等证明文件,涉及危险品的应有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会签等。

2、实施采购:

建立健全供应商档案,对同一类供应品的供应商至少应保持3名以上,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度以及经营的品种进行调查评价,在供应品的采购上做到既要经济,更要保证质量,一定要把供应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根据采购情况,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记录,通过长期的合作筛选出合格的供应商。采购计划实施时,向合格供应商询价,一般要求向2家以上的合格供应商询价。确定供应商后,签订采购合同。

3、耗材验收:

耗材验收上即要做到全面,也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的对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环节去检查,排除影响检测工作的因素。这也是实验室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管理部门负责耗材的规格、级别、数量、保质期、质量证明文件的验收。使用部门负责耗材质量的验收,对关键性耗材的验收时应制定相应的文件来指导验收工作。如刻度吸管、量筒、容量瓶等计量类玻璃器具在实验室消耗较大,我们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对每一只玻璃器具都进行检定,但应至少保留一套已检定的器具用于对采购的计量类玻璃仪器进行比对验收,以确定采购的玻璃仪器准确度在可控范围之内;用于痕量元素检测用的盐酸、硝酸、硫酸,应通过仪器检查其是否有背景干扰;色谱使用的有机溶剂应通过仪器检查被测目标峰处是否有干扰;微生物培养基可以通过阴性或阳性对照试验来验收;实验室用水可以根据国家标准GB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对相应等级要求指标进行检验验收。

采购验收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有的实验室供应品验收流于形式,而有的实验室对某一个品牌一次验收合格了就认为今后采购就不用再验收了,质量是没问题的;有的实验室认为,是大厂生产的知名试剂就没问题,就适用于所有的检测工作。其实再好的产品都有一个合格率和质量指标的波动范围,而我们过分相信企业的产品质量为100%而疏于验收,这是对检测工作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会为我们的检测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耗材不得入库,验收合格的耗材方可入耗材库,建立库存台账。

4、耗材领用:

耗材领用时,由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做好耗材交接,并做好出库记录。剧严格执行按需领用,计量记录,剩余退回的原则。瓶装耗材在使用场所保留一定的库存,使用部门在领用新耗材时将旧瓶(空瓶)退库。退库的空瓶由实验室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四、耗材库管理

耗材库应有详实的入库记录、库存记录、出库记录和退库记录,做到账实相符。编制库存耗材的电子文档,实时更新,供使用和管理人员查阅。

根据耗材的特性分类存放:剧实行双人双锁,单独存放;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隔离存放;有机类与无机类分区域摆放;固体在上,液体在下等。

根据耗材的储存要求,配置安全设施,做好耗材库环境监控,填写监控记录,确保环境满足要求。加强危险品管理,剧实行双人双锁,计量领用、剩余退回。严禁明火和其他非耗材物品进入库房。

五、耗材使用管理

耗材使用时,应注意保护耗材的标签标识,防止标签的污染损坏。需要特殊要求保存的应满足保存要求,做好相关记录;注意耗材的有效使用期,应在有效期内使用耗材,超过有效期的耗材一般作为检验废弃物处理,防止误用。取用试剂后,应及时有效封闭瓶口,防止试剂污染失效或外溢污染环境或产生安全事故。瓶装试剂耗材用完后应将空瓶退回耗材库,不得随意处置或丢弃空试剂瓶。配置的试剂溶液应符合规定要求,及时书写并加贴标签。应用合适的容器存放试剂,不得用容量瓶、刻度试管等长期储存配置溶液。实验用气瓶使用时应进行必要的固定,防止摔倒,造成事故;更换气瓶时,应注意阀门连接处检漏等。

六、检验耗材检查考核

实验室应对耗材的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对耗材保存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的关键点加以明确的要求和控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培养良好规范的耗材使用习惯,引导检验耗材管理工作有序合理的开展,保证实验安全和检验数据准确。

总的来说,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不少,但加强耗材管理是做好实验室管理、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我们把每一项管理工作做细做规范,才能降低自身风险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准确、客观、高质量的检测数据。以上观点是根据我个人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学习理解及管理经验归纳,不到之处希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2】《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3】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