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1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治理;措施

森林病虫害会在全国范围内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所造成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森林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快且危害面积大。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发病特点分别为以下几种。a.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的危害面积极大,并且其危害面积只升不降。b.对于偶发性森林病虫害来说,一旦发病,不仅发病的面积相当大,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c.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速度极快,因此是当前威胁到森林资源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d.由于几种不同的次要害虫在某些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的情况,以至于增加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e.目前经济林病虫所造成的危害日益加重,这样一来,会对山区经济的发展与林农的致富之路产生极大的影响。

2.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1)蛀干性害虫。这一类害虫主要包括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甲与白杨透翅蛾等。

(2)食叶类害虫。这一类害虫主要包括杨扇舟蛾、杨潜叶跳象、杨小扇舟蛾与刺蛾等。

(3)刺吸类害虫。这一类害虫主要包括杨圆蚧、杨牡蛎蚧、青叶跳蝉等。

(4)主要病害。主要的病害有杨灰斑病、烂皮病、杨溃疡病等。

3.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3.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是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病情况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在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幅度约有50%。在这期间,森林病虫害的发病面积也同步增长了40%左右,并且此数据还在逐年递增。由于当前所建立的人工林普遍为单一树种或单一结构的纯林,进而会导致人工森林的生态系统变得极为脆弱。所以,主要出现发病情况,病情就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暴发流行,经济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

3.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林业的主要经济产业就是木材生产方面,因此,使天然林遭到了超负荷的采伐,进而造成天然林的数量不断减少、质量越来越低,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与天然林的森林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定的损坏,从而加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3国内、国际间的互相交流与人为传播

对于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几种有害生物造成的病虫害,最初是由于国外的随林产品进口到国内而引发的。另外,我国一些重大病虫害疫区为因为人为活动因素会导致疫区扩大的情况。

3.4化学农药施用不合理

当发生病虫害时,如果只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的方式,一方面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还会进一步恶化森林生态环境。因此,只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的方式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这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也不高。

4.森林病虫害存在的问题

4.1发生面积不断增加且防治难度大

由于人工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会极大的加重病虫害。期间如果出现干旱或冬季偏暖等情况,会降低害虫越冬的死亡率,因此导致发病面积增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力与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将会很难进行。

4.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且危害损失严重

近些年来,成灾病虫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些种类是由外地传入的,或是未曾发现过的。以往在防治杨扇舟蛾或天牛等一些病虫时就没有能够彻底将其防治的相关措施,因此,随着成灾病虫的种类不断增多,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

4.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危害较重的几种病虫,如天幕毛虫、杨扇舟蛾、青杨虎天牛与青杨天牛等,不仅十分顽固,同时还会导致病情暴发现象。在病害初期如果没有及时监测出来,在后期发现时,要将其防治会十分困难。

4.4群众对防治重要性认识不高导致工作发动难

如果没有将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会导致一部分人民群众将防治问题看作政府的事,从而不会对其防治工作进行大力的投入。

5.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来进行,具体的防治措施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5.1加强做好森林植物检疫与监测预报工作

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可有效的预防森林植物发生危险性病虫害。在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可将疫区封锁,并做好种籽、苗木等一些繁殖材料与木材的调运工作,为营造健康森林,应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使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减少。期间还应做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于病虫的发生与发展动态进行侦查工作,并与当地的实际气候条件与林木状况相结合,来科学的推断出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并立即进行通报,以达到在正确的时机将其进行防治。

5.2因地制宜的做好封山育林工作

要适地适树的采取选育措施,期间应选用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在必要时可以进行混交,以达到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的目的。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可有效的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产生的破坏。

5.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苗圃的建设过程中,会在种杆与土壤中潜存一些病源或害虫,因此,在育苗中要加强对种杆与土壤的消毒工作,可保证出苗率,必要时也可进行轮作。

5.4保护害虫天敌

森林中会有一些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或益鸟等生物,这些生物会对害虫的发生与繁殖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将这些生物保护好,以起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5.5适地适树

科学的进行培育健苗、健树工作,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同时加强防灾控灾能力。

5.6营造混交林

采用近天然林的经营模式,以达到林分中各生物之间起到互相制约的目的,稳定森林生态环境。

6.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于病虫害的具体的防治原则应以预防为主,期间可配合相应的治理措施,而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生物治理方式。

6.1昆虫病原细菌

对于防治松毛虫以及其他森林食叶害虫可选用苏云金芽胞杆菌来进行防治,这是当前我国工业化生产水平最高的一种生物农药。

6.2昆虫病原真菌

目前防治森林害虫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白僵菌,使用时应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进行施放。

6.3昆虫病原病毒

目前林业中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就是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且防治效果较好。

6.4昆虫生长调节剂

在选择昆虫生长调节剂时,可选择灭幼脲,因其影响环境的程度小,而且不会危害天敌,因此,这也是目前防治森林害虫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6.5植物源农药

在防治松材线虫方面,可选择苦豆碱,因其具有极大的杀线活性,同时其毒性还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第2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特点;综合防治;措施

绥德县属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降雨偏少,光照较充沛,无霜期165天,平均降雨量486毫米。马铃薯在我县已经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3万吨。近几年,随着我县种植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农作物良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也不断加大。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也愈加重要,现将我县马铃薯的病虫害及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做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一、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 病害发生的特点

1.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7-8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根据田间的实地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生在叶子部分,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就会很快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基本特征为:在叶缘或者叶尖部分有淡褐色斑,在斑的周围有晕圈,当空气湿度变大时褐斑就随之变大,叶片也变为黑绿色且发软,叶子的背面有白霉。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叶子就会枯萎,马铃薯的叶柄、茎也会被传染,有黑褐色斑及白霉的出现。马铃薯的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会出现褐色斑,发病初期不会变形,但随着浸染的不断加深,病斑会向下延伸并变硬。发病后,植株大部分叶片枯死变黑脱落,甚至全田枯死,大流行年份,可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窖藏期,带病薯块的病情继续发展,造成烂窑,损失极大。中度流行年份减产11.8%左右,大流行年份减产30-60%。

1.2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的环腐病是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40%。基本特征为:多发生在马铃薯的花期,从根部叶片开始,并由下向上传染,直到感染整株。病发初期,叶脉由绿变黄,并逐渐变枯,直至整株马铃薯倒伏而死亡。切开马铃薯发病的块茎便能看见里面的维管束变成乳黄色直至黑褐色,皮层内呈现环形或者狐形,所以称之为环腐。

1.3 马铃薯病毒病 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为病毒病害。马铃薯病毒病常见的有以下3种: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花叶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匀,叶面黄绿相间或者浓绿淡绿相间,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缩小,整株马铃薯会矮化。坏死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片与枝条的茎部产生褐色的坏死斑,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的全部叶子枯萎而死。卷叶型病毒病马铃薯叶片自主脉或者沿主脉向内翻转而逐渐变硬,严重时马铃薯的叶子呈现筒状。

2 马铃薯虫害发生的特点

2.1 地下虫:蝼蛄,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它们的爪子把马铃薯的根或者地下茎撕成丝状,导致地上的部分枯萎或者死亡,有时也会咬马铃薯的芽,导致芽不再生长,致使马铃薯缺苗。也可使幼根失去土壤的滋养,并使其透风,导致马铃薯缺水,最终死亡;在马铃薯苗与地面的结合处把茎咬断,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或者也会咬食其嫩叶,致使成孔。也会在地下咬食马铃薯的块茎,致使茎块成孔,马铃薯的块茎被钻蛀之后,导致其品质下降或者使其感染腐烂菌而造成整个马铃薯的腐烂。

2.2 蚜虫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有以下两种:直接的危害,在马铃薯的叶背幼芽上咬食,导致其叶子皱缩、变形,影响其光和作用,使其发育不良;在蚜虫的咬食过程中,有可能把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从而引发其病毒病,最终造成马铃薯的减产。

2.3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2.3.1 寄主:除危害马铃薯,茄子,番茄科蔬菜外,还危害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

2.3.2 发生规律

以成虫在背阳的树皮下,树洞内,墙壁间隙,各种桔杆,杂草堆中及土缝内滞育越冬,由于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达2-3月,故世代重叠,食主害为第2、3代。发育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为80%-85%。6-8月温度不高,雨量较少发生危害就重。各生期间,嗜食的寄主面积大,食料丰富,发生就重。

二、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病害防治措施

1.1 马铃薯病害的预防: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发病前可采用喷洒农药的治理方式,使发病率降低,并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时间等信息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合理适时喷洒农药,秉承“趁早不趁晚”。

1.2 病害防治措施

1.2.1 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栽培管理、技术预防、化学防治等都是防治马铃薯病害的有效方法,充分、合理及恰当地应用能够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各种方法能扬长避短、互相协调,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

1)种薯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挑选脱毒无病的种薯,建立无病的留种田,使用单株选优,芽栽或者整薯来播种;催芽晒种,淘汰带病的种薯;选用72.0%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0.0%的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min然后晾干后再种植;

2)栽培时的注意事项: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段种植马铃薯;尽量避免雨后的田间积水与偏施氮肥;若发现中心病株,要在第一时间清除;

3)要注意合理轮作换茬,要避免重茬;种薯在入窖储藏前要严格把关,入窖后也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湿度过大、窖温过高的情况出现;

4)药剂的防治。发病初期在马铃薯的叶面喷洒72.0%的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30%的百菌清500倍液,或者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

2 虫害防治措施

2.1 防治策略在充分发挥农业措施控害作用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和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措施秋季收获马铃薯后进行深翻地、深耙地等措施,以此来破坏幼虫、成虫、蛹的过冬环境,减少其数量,减轻来年对马铃薯的虫害;清理马铃薯种植的田间环境,重点消灭越冬虫源,及时处理,尤其是残株,杂草与杂物,不仅要对其清理还要将其带出地外,利用成虫的假死性进行捕捉等,以此来减少虫卵与幼虫的数量,有效降低越冬基数,压低虫口密度。

2.2.2 化学防治

1)地下害虫的防治

使用杀虫剂:在马铃薯插秧种植时采用40%毒死蜱乳油200IL拌种肥施入播种沟内防治,毒杀地下害虫;灌根杀地下虫:用40.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马铃薯的苗期时灌于根部,每株50-100mL的量。

2)蚜虫的防治措施进行合理的轮作种植;种植马铃薯要远离有病毒的田地;在蚜虫发生的初期,采用啶虫脒微化剂10-20毫升/亩、灭蚜威500-1000或者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稀释喷雾防治。

3)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防治适期: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期(分散期前)

第3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大豆 病虫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02-01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豆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我国大豆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病虫害因素等。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

1 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的最为不利的因素,它的发生面积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豆病虫害面积至少占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在治理大豆病虫害的主要方法还是采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主要问题就是虽然一些农户有防治病虫害意识,但选择的防治时机不恰当,药物用量也不是非常合理,选用的药物是陈旧药物,这些药物存在诸多缺点,比如药物陈旧在病虫中已经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药物毒性很大,药物药效较差,不能够达到除病和杀虫的效果。这些缺点会导致整体的用药效果差,会耽误杀虫除病的时机,也会提高除病杀虫的成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外,我国农药市场较为混乱,这给病虫害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农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对农药的使用┝勘曜⒉幻魅罚最终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整体政策存在问题

我国对于大豆种植的整体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和防治。很多大豆种植农户的综合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知识量比较少,学习能力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大多仅仅强调“治”,而忽视了“防”。很多农民受自身观念的影响,往往等病虫害发展起来后再进行治理,极少预防。这不仅延误了防治时间,还会增加治理成本。根腐病、孢跋叱娌 ⒌叵潞Τ妗⒋蠖故承某妗⒋蠖够野卟《际浅<的大豆病虫害,而且大豆种植时存在重茬会增加大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因此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2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综合性治理

大豆病虫害顾名思义包括两类,即病害与虫害。常见的大豆病害包括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菟丝子病、大豆根腐病等。大豆常见的虫害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大豆根潜蝇等。大豆病虫害防治还要依靠化学、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工作展开之前要使用测报仪器对田间进行观测和调查,以掌握准确的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动态,再根据病虫害的动态和势态开展病虫害防治,选择种子和种植技术,有效地进行整体的休整,对病株和生虫植株进行清理等。在大豆的选用上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选用自留的种子,在选用自留种子时要选用饱满的、颗粒较大的、没有遭受病虫害的种子。另一种是选用市场上售卖的大豆种子。要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年以上轮作,一些害虫通过病残体土内越冬,还有一些病害通过土壤传播。针对这类病虫害实施轮作换茬可有效减轻危害,如田间发现胞囊线虫病,则要适当进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如播种后需喷施苗前除草剂,可对播种深度做适当调整。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增施有机肥,提高氮磷钾等肥料的使用比例,控制氮肥施播量,否则氮肥施播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晚熟等。田间管理作用非常重要,合理的田间管理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而田间管理主要包含了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及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内容。除了上述农业防治措施外,大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病虫害还需要化学防治,以保证大豆生长良好,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就是杀虫剂。这种防治措施效果理想,而且起效很快。要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理,针对大豆霜霉病,使用适量瑞毒霉(甲霜灵也可)拌种,直接提升防治效果;针对大豆蚜虫以及红蜘蛛等,使用具有良好内吸效果的种衣剂进行拌种操作,直接提升种子抗病虫害综合能力;针对根腐病以及包囊线虫病等,可以使用适量多克福种衣剂,严格依照科学比例配比使用;对大豆灰斑病和褐斑病等真菌病害在大豆花荚期初见病斑时用多菌灵胶;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斑疹病防治用代森锰锌、可杀得、农用链霉素等药物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不过这种措施可能会或多或少有缺点存在,可能会对土壤以及水源形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在田间释放食心虫的天敌――澳洲赤眼蜂,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这种防治工作是在整个过程中进行防治,能够有很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2.2 加强农户的防治意识

假如种植农户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正确的意识,仅仅采取被动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大大降低,[1]已经发生严重的后果再去抢救,往往后悔已晚,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提高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要选择优良的大豆品种,优良的大豆品种拥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应当采用先进的理念,也就是说要进行大豆有机的种植方式,同时要发展大豆生产的绿色农业。改良种植大豆的土壤,建立绿色的生态系统。要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对出现芽干、坏种的地块要及时坐水补种[2];不能将大豆种植在土地肥效较差的岗坡地或者病虫害发生几率大的地块,尽量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平川地或者二洼地来种植;出苗后,对缺苗断条或发生虫害的地块应补种早熟品种并进行药剂防治。大豆种植要根据当地气候掌握种植时间,尽可能地做到适时早播。一般情况下,当地温稳定通过八摄氏度时就可以抓紧种植了,而且种植时要保证机械的精密点播,保证最佳的株行距与合适的播种深度。同时,在对大豆病虫害进行治理时,要着重治理大豆内在的本质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在防治过程中,如果发现一株出现病虫害,就要对周围的一片区域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伴随着如今不断提升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很多农户在田地间设置了测报仪器,随时掌控大豆出现病虫害的规律以及动态情况,这给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大豆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改善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地形、不同种植环境、不同作物类型采取不同的病虫害治理方案,注重交替合理使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药物,设计科学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规划,保证我国大豆的年均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摘 要:林业病虫害防治是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林业病虫害的各项防治对策逐一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控;防治;对策

近年来,由于林业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差,病虫害时常大面积爆发,给林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就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以下论述,供参考。

 

1 加强动态监测

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常发性和次期性病虫害,尤其是冰冻雪灾会改变林分环境,原先一些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尤其是次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因此,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密切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特别是要加强疫区外围和供电线路沿线的松材线虫病监测。调查方法以害虫信息素诱集和人工地面调查为主。

 

2 分类防控

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提高群众基础安全意识,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林防工作的方针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是第一位的、治是第二位的。要根据林种或林分类型、病情调查结果和受害等级,针对主要次期性病虫害,分类施策,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分析和评估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防治预案,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全年防治对策,及早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整形修剪结合植保。注意彻底剪除枯死枝、病虫枝及病虫僵果等,并及时烧毁或深埋。

2.2.刮皮。主干及骨干枝基部老死开裂的粗皮(勿刮伤嫩皮)刮皮前应在树干四周地面铺好塑料膜,以便于集中处理。

2.3.涂白。在树干及主枝下部用生石灰30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水36~40份,粘土或瓦工用的107胶水2份、食盐1.5份,配成白涂剂,在落叶后来年春季发芽前各涂刷一次。

 

2.4.深挖园地灭虫灭菌。在土壤封冻之前或早春对土壤全面进行25cm以上的翻挖,使一些越冬的成虫、蛹、幼虫、卵及病菌暴露于地表冻死、晒死或被鸟啄食。此举还可熟化土壤,增加雨雪水的吸收量。

 

2.5.喷药。喷3~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2次,可杀灭多种害虫及病菌,落叶后及发芽前各喷一次为好,并周到均匀。

2.6.树干孔洞灭虫。在刮除粗皮或在涂白过程中,如遇到树干及其分又处有虫孔,应立即先用小刀疏空洞口,再用磨尖的细钢丝向洞内捣搅,再用敌敌畏拌黄粘土堵洞闷死害虫。

 

3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推导以营林为基础的治理工作。采用各种林业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而不利于病虫的生存活动。它能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且具有不花费药剂、药械和专门劳力,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育苗措施防治病虫害。利用杂交的办法可选育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培育良种壮苗,既能速生又能抗病虫,这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育苗用的圃地进行土壤处理,或苗、农轮作可以减少病虫侵染。合理密植和适当控制播种期,也可以避免某些病虫害。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创造有利于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增强苗木的抗病虫能力。这些都是育苗中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2.造林措施防治病虫害。从造林调查规划及丰产栽培时候起,对树种的选择和造林类型的确定就要考虑到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混交林内各树种相互阻隔,可以阻碍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蔓延。

 

3.3.育林措施防治病虫害。幼林抚育间伐对抑制林木病害有很大作用,同时合理修枝可防止引起木材腐朽或害虫的侵害。

3.4.成林抚育措施防治病虫害。成林抚育应根据不同时期特点施行适度的抚育伐和卫生伐,伐除濒死木、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以及有次期害虫、立木腐朽菌和严重机械损伤的林木,以免病虫的蔓延。成熟林必须及时采伐。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清理好采伐迹地,防治害虫突然上升、蔓延。

 

4 加大投入,工程治理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基本责任制,实行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政府应该设立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专项基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危险性病虫害防治已成为我县森防工作目前的主要矛盾,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危险性病虫防治工程,将病虫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允许的最低密度,维护生态平衡。

第5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棉花;栽培管理;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80

1 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虽然其种植面积大,但是病虫害的种类也比较多,可发生于棉花的全生育期。棉花不同的生长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也有所不同。棉花苗期。苗期主要病害包括棉花炭疽病、立枯病、红腐病、黑斑病、茎枯病等,主要虫害包括小地老虎、棉蚜、棉蓟马、棉叶螨、棉粉虱等。尤其是如果苗期阴雨天气多会导致棉花病虫害频发,严重者会导致灾害性损失;棉花蕾花期。棉花蕾花期植株生长旺盛,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以各种虫害为主,包括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等。当然此时棉田天敌也比较旺盛,此时不仅要加强各种虫害的防治,还要注意保护各种天敌;棉花结铃期。此时病虫害齐发,其中又以棉铃虫为害较大。如果此时恰逢降雨丰富,则棉铃疫病、棉铃红腐病、棉铃红粉病、棉铃黑果病等铃期病害发病率也会增加,此时要注重这类病虫害的防治。

2 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病虫害特点,可以采取下列综合防治措施。

2.1 棉花苗期

棉苗病主要由土壤传播、扩散,特别是在低温或高温天气,发病更为严重。棉苗病的防治主要以药剂拌种为主,棉种用60℃左右的热水浸泡30min左右,再用冷水浸泡24h,晾干后拌入50%多菌灵、40%五氯硝基苯等,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当棉苗长出2片真叶后,再用春雨1号1粒兑水30~40kg喷施叶面,可以提高棉苗的抵抗力。

2.2 花蕾期病虫害防治

花蕾期期是棉花各种病虫害高发期,此时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要及时清理田间积水。雨季由于降水丰富,棉株长势过强使得田间通风透气量差,如果田间排水不良会导致棉田湿度、温度增加,从而为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因此在降雨后要及时疏通排水系y,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做好叶面喷肥。棉花是吸钾作物,叶面喷施钾肥可以提高棉株的抗病性,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可将高效钾硼等叶面肥喷施于叶面,不仅可提高棉花的抵抗力,还可以有效防治枯萎病及黄萎病。如果棉田病株少,可人工拔除病株,以减少菌源,防止病害蔓延,同样可以降低枯萎病及黄萎病的发生率。最后,药剂防治。如田间病株过多,可用多菌灵、克黄枯、克萎星等药剂200~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周喷施1次,连续用药2~3次,以控制病情蔓延。如果棉田发病率过高,则可采用药剂灌根结合喷雾的防治措施,灌根采用多菌灵0.25kg兑水50kg,可灌概约2500棵左右,次日按照同样剂量再灌根1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3 棉花后期病虫害防治

棉铃虫是棉花后期为害最后严重的害虫之一,通常情况下2代棉铃虫无需防治,3、4代棉铃虫则要加强防控。此外,棉花后期还要注意防治蓟马、棉盲椿象、红蜘蛛、棉蚜等。可用辛硫磷、菊酯类农药交替轮换使用进行防治,三氯杀螨蝽、双甲迷、久效磷、氧化乐果等还可用于防治红蜘蛛、蓟马等。

2.4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利用害虫天敌的生物特性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比如可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杀虫灯,杀虫灯具有变频功能,可起到较好的杀虫效果。还可利用趋光板涂黄油杀灭蚜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链的自然控制可大大降低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节约人力资源等,并且还有助于棉花种植区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对有害昆虫天敌的保护,比如分区域喷洒农药等。

2.5 其它注意事项

除上述几项防治措施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防早衰、防病害。棉花早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缺钾,钾参与棉株的光合作用,提高棉株的吸氮量,因此要注意施播钾肥,可施播硫酸钾10kg/667m2;清洁田园及秋耕。棉花收获后要及时拔除棉秆,可及时清除病虫残体,以达到清洁棉田的目的。要做好秋耕深翻,如条件允许可在棉区进行秋冬灌水保墒,以降低病虫的越冬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棉田内、田埂、路边的杂草,以降低棉叶螨、棉盲蝽等虫害的虫口基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则要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冷浸田时要注意增施磷肥;施肥的同时配合合理灌溉,以水调肥,促控结合。

3 结语

总之,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技术含量高,过程复杂,在实际栽培管理中要结合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有的放矢的采取防治措施,包括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以提高防治效果,从而提高棉花的生产品质及棉农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第6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 南华县沙桥镇 森林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129-01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林业建设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面对森林病虫害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要加大防治力度,就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森林能够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沙桥镇位于南华县西北部,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314400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1.5%,其中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71.07%。从沙桥镇的森林树种来看,主要为云南松、滇油杉等。近些年来,森林病虫害呈上升趋势,主要的害虫为云南松叶蜂、思茅松毛虫、云南松小蠹、楚雄腮扁叶蜂等,给森林造成严重的伤害,需引起当地林业工作者的重视。

1 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是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南华县沙桥镇春季风大,夏季和秋季多雨。在沙桥镇内西境多山,气候寒冷,阴雨绵连的季节就有冬季之感。受到风、雨水和温湿度的影响,会造成森林病虫害,特别是当地的灾害性气候,是森林病虫害的重要因素。比如,沙桥镇的春天多风且干旱,特别是周围的农田出现病虫害,就会威胁到林区。

1.2 人为因素引发森林病虫害

沙桥镇为了扩大林地面积,就增加人工造林面积。但是,所栽种的树种单一,使得生态系统脆弱。当局部林地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蔓延。为了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必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消灭缓解森林病虫害的作用,但是一些害虫的抗药性有所增强,导致这些害虫不仅没有被彻底消灭,反而使森林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打破。此外,监测人员没有对森林病虫害提高认识度,而是被动采取灭虫措施,而没有建立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不仅大量的资金被浪费,还损失了木材资源。

2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2.1 遵循生态学的原则

森林本身就形成了生态环境。要做到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就要对依赖于森林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森林中生物的新陈代谢,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在遵循生态学的基础上对森林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不仅对于森林的生态结构以调节,还可以营造一个适合于害虫的天敌生存的环境,以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

2.2 环境保护的原则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多种防治措施。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采用单一的防治措施,诸如采用化学药物防治措施、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等等,虽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比如,化学药物防治中所使用的药物会对森林中的生物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到人类。将化学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化学药物使用量减少,注重生物防治的运用,可以促进森林环境保护。

2.3 降低成本原则

森林病虫害会使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降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项指标就是经济允许水平,即森林病虫害的程度低于病虫害防治指标,就无需采取防治措施,这就是从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的角度考虑的。从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根据病虫害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可以降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成本,且获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3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运用营林造林技术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

营林造林可以对森林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通过营造混交林,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通过采伐、造林等环节,选育具有较高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并实施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通过提升森林自控能力防止病虫害发生。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没有合理的植被条件,使得基于森林环境而形成的生物群落缺乏合理性。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没能够实现森林生态平衡。所以,要根据南华县沙桥镇的森林环境,因地制宜地应用营林造林技术,并实施必要的管理,对预防森林病虫害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在营造混交林时,选择生长期短的优质苗木,切忌选择没有顶芽、根系不发达的苗木,更不可以选择染有病害的苗木,根据树种的特性进行种植。对于纯林进行改造,种植一些阔叶树,当混交林形成后,使病虫害的天敌在混交林中栖息繁衍,由此而对森林生态平衡发挥促进作用。

3.2 提高森林植物的抗逆性

森林植物的长势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如果树木的长势不好,就容易有病虫害出现。要有效地预防森林病虫害,就要提高森林植物的抗逆性,加强森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森林中长势差的树木,要注意松土、施肥,并及时浇水,以使树木的抗病能力增强。秋季和冬季是森林树木的修剪季,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病虫害的繁殖率。要将枯死的树枝,染上病虫害的树枝剪去,以防止春季森林病虫害大量繁衍。此外,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区域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并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3.3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避免次生灾害产生

对森林病虫害有效控制,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即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的繁衍率,以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就是要创造生物防治环境,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通过加强害虫天敌的放养和繁育,减少害虫数量。但是,在森林环境中引入害虫的天敌,需要对有关害虫的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引入的害虫天敌发挥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作用。

第7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 河北地区 玉米种植 病虫害 防治措施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58-01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主要玉米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华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总玉米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河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北地区玉米种植的现状

河北省作为玉米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三百万亩以上,多处亩产量超过了850公斤,取得了较高的效益,并且玉米的播种面积与产量一直位于全国玉米种植的前列,由此可见,该地区玉米种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位置,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玉米产量有所下降,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点,一、病害的影响,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苗枯病等病害严重降低了玉米产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二、虫害的影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虫害的危害一直较严重,玉米柱茎夜蛾,地老虎等害虫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危害性较强,因此研究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不仅提高玉米产量,还为玉米的田间管理提供借鉴。

2 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早期,叶片在受到大斑病菌侵染后,会出现点状水浸斑,中期形成梭形的中间呈灰褐色的大斑,后期,在病斑上面会生成黑色霉状物。传播途径:一般情况下病菌的菌丝会分化并依附在出现病变的玉米上过冬,并通过气流传播,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条件,温度在20至25之间,湿度较高,大于90%,大斑病的主要分布地区,华北北部,东北,高海拔地区,由于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地区,因此河北地区是玉米大斑病的高发区,受到玉米大斑病的影响较严重。

防治措施:一、加强田间的管理,播种前施足肥料,保证玉米具有足够的养分生长,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摘除少量底部叶片,减少田间湿度,及时清除带病植株,避免大斑病菌的大面积传播,最后,尽量采用轮作的方式,提早耕种,致使达不到大斑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减少大斑病的发生几率。二、加强化学防治,在温度适宜大斑病生长之前,喷洒70%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三、选择优良的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2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病斑主要侵染叶片,为褐色椭圆形,边缘呈赤褐色,在潮湿的情况下会产生黑色霉状物,在严重情况下也会侵染到玉米茎,导致茎秆折断。传播途径:与玉米大斑病一样,病菌菌丝能够分化依附在出现病变的玉米残体上过冬,通过气流传播,但存在细微差异,即小斑病可以通过风雨传播。小斑病的发病条件:最佳温度为26至29度,湿度超过90%,小斑病的特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玉米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发病,发病的高峰期为植株抽雄之后。

防治措施:一、加强田间管理,施用磷钾肥增加玉米的抗病性,采用深耕的方式降低带菌量,及时摘除病叶,降低田间湿度。二、加强化学防治,在发病之初喷洒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药剂,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撒两三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3 玉米旋心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旋心虫的危害:玉米旋心虫对玉米种植的危害十分严重,低龄幼虫在底部注入茎心向上取食玉米,会对多株玉米造成危害,致使玉米形成花叶,变成枯心苗,甚至造成玉米的畸形,无法结果,影响玉米的产量。

防治措施:一、使用农业方法防治,采用合理轮作的方式,错开玉米的生长时间,降低危害,二、使用药剂防治,可以采用敌敌畏与敌百草进行防治,还可以将甲萘威西维因可施性粉剂撒至玉米根部附近,降低玉米旋心虫的危害。

2.4 地老虎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地老虎的危害:地老虎又称切根虫,具有多食性的特点,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危害特别严重,地老虎主要将玉米苗咬断,拖入洞口,由于具有多食性的特点,会大面积地吃食玉米,降低玉米产量。

防治措施:地老虎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点,一、使用毒饵防治,在清早或傍晚将毒饵撒至垄内,进行防治。二、喷洒农药防治,由于地老虎喜欢在夜间出动,适宜的农药喷洒时间在傍晚与清早之间,施用适量的杀灭灵进行防治。三、通过人工捕杀进行防治,在发现幼苗受虫害后,清早傍晚时在玉米根部捕捉,达到防治的效果。

3 结语

河北地区温度适宜,湿度较高,适合玉米的种植,是玉米的主要产地之一,但是该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样易出现病虫害问题,对玉米种植的危害较大,因此研究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河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开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蕾,赵莞婷.简述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 现代化农业. 2015,03(04):104-105.

[2]周昌洪,袁新华.谈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其防治策略[J]. 农技服务. 2014,15(11):189-190.

第8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关键词:茶园;病虫害;无公害技术

1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1.1 茶树选种及茶园选址

建立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茶园,首先要选用高产、优质、抗逆、适用性强的优质茶树作为种植品种。在茶园种植时要注意品种搭配,多品种搭配不仅可以丰富茶园生态结构、增加茶园的抵抗力,也有利于提高茶园的品质,提高茶园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

1.2 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

在茶园四周及道路等地方种植一些和茶树生长条件相适宜的数木,这样可以增加茶园的生态结构,提高茶园的抵抗病虫害能力。树木可以种植在茶园的四周或道路两旁,也可以与茶树间作,使其形成一个坚固的防护林,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茶园的生态结构,也可以对茶园起到遮荫、防风抗寒等作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工业废气对茶园造成的污染。

2 农业防治

2.1 防治特点

农业防治主要是指茶园栽培管理方法,即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管理和技术等措施。农业防治是防治病害虫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对茶树修剪、中耕、除草和灌溉等茶园管理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茶园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害虫的作用。

2.2 防治措施

采摘可以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减少害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份,破坏害虫的繁殖场所。在采摘季节可进行分批多次采摘,为了防止害虫的传播应对含有害虫芽叶重点采摘;修剪可以通过改善茶园通风透光等条件,从而达到抑制喜湿怕光害虫的生长繁殖;中耕,通过该方法可以促进土壤通风透气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增加抵抗力,还可以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其它茶园管理措施,如台刈、施肥、冬季深耕培土、灌溉、排水等管理方法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生物防治

3.1 防治特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定生物与害虫之间的敌对关系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也包括使用激素使害虫不育、死亡等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茶园病害虫无公害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无抗药性、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3.2 防治措施

一是通过保护天敌。在茶园周围及道路两旁种植杉、棕、苦楝等树木,形成防护林,为害虫天敌形成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在冬季可为害虫天敌准备适量的过冬粮食,帮助其生长繁殖。二是引种、释放害虫的天敌。主要是指引种对人体和茶树无害但对病虫有害的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其大量的生长繁殖扩散,感染害虫,从而杀死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三是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为直接诱杀法,通过其诱杀雄性害虫,造成茶园中害虫雌雄比例失衡,从而预防病害虫。

4物理技术防治

4.1 防治特点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群居性等生活习性,通过激素、光源、颜色等对害虫进行诱杀或机械捕捉防治病虫害。目前,常采用诱虫灯进行病虫防治,诱虫灯不仅适用害虫种类广、杀伤力大,而对害虫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且效果快、明显。

4.2防治措施

一是灯光诱杀法。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趋光性强的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和黑光灯,结合茶园的面积和实际情况在害虫发生期安装适量的灭蛾灯可有效杀死害虫,防治病虫害。二是嗜杀法。主要根据害虫对颜色喜爱不同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杀,可在茶园中放置适量的各种颜色的纸片,并对附着在纸片上的害虫及时杀死,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5 化学防治

5.1 防治特点

化学防治是指通过涂抹、包扎、喷施等手段,将农药等化学药品散布在茶园中,达到控制、消灭茶园中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等优点,但由于化学防治对环境有污染,且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茶叶品质等缺点,该方法只能在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使用。

5.2 防治措施

原则上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但当茶园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时可使用该方法。化学防治在选择农药时,要以高效、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低等为参考标准选择农药品种;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中毒,在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第9篇: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范文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一贯方针,也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二、控制环境,减少用药次数

许多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要求特定的环境条件,如黄瓜霜霉病在高湿条件下危害严重且易暴发流行,保护地蔬菜灰霉病在连续阴天时容易大发生等。所以,根据具体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创造不利于其发生和危害的环境条件,可限制许多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与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三、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措施减少病虫发生

利用农业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是最古老、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类防治方法。目前在生产上常用的农业综合防治措施有:搞好田园卫生,清除遭受病虫危害的农作物残体;高垄栽培,防止水传病害;剪除病虫危害过的作物残体,防止扩大危害;及时通风降湿,控制病害发生;地膜覆盖,降低环境湿度;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果实套袋,防止病虫危害;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无病毒苗木等。

四、不宜见病虫就用药

在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多种虫害或病害,但对人类经济活动真正造成较大损害或损失的病虫害只有少数种类,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基本没有影响的害虫或病害,虽然生产中时有发生,但并不需要用药防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和平共处”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会造成较大或重大损失的害虫或病害,就应当重点防治。也就是说,防治病虫危害是指防治那些对人类活动会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害虫或病害。

五、防治主要病虫害,兼治次要病虫害

在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同时或先后有不同程度的多种病害或虫害发生,但在防治时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善于抓住主要病害或害虫种类,集中力量解决对生产危害最大的病虫害问题,对次要病虫害则要考虑兼治;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次要病害或害虫的发展动态和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适时防治一些较为次要的病虫害。例如,果树休眠期防治的中心任务是消除越冬的病源和虫源,主要措施是搞好果园卫生;果园展叶开花期应着重防治病害的初侵染和害虫的始发,采取的具体措施和选用的药剂种类、药剂浓度、用药时机等,应主要针对当年可能严重发生的病害及害虫,而且要尽量兼顾防治其他病虫害;结果期至成熟采收期,以保证果实正常生长发育为主,主要措施以保果为中心,兼顾保叶。另外,不同环境或气候条件下的病虫害防治重点也不相同,如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在沿海地区的果区以防治斑点落叶病为主,而在陕西果区则以防治褐斑病为主。

六、抓住关键防治时期防治

常见种植作物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需要重点防治的病虫害,应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不同病虫害的关键防治时期进行重点防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如防治保护地蔬菜灰霉病,若遇连续两天阴天,则应立即喷药防治;防治黄瓜霜霉病,应以发病前预防为主,避免病害蔓延;防治梨黄粉蚜为害,一方面要在树体萌芽前均匀周到地喷药,另一方面在树体生长期要及时采用淋洗式喷药防治,防止黄粉蚜为害果实;苹果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应为“春重、夏紧、秋松”等。

七、适当发挥农药助剂的作用

许多害虫身体表面及植物表面常带有一层蜡粉或蜡质层,一般药液很难附着其上,致使药剂防治效果多不理想。因此,为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应适当在药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农药助剂,以便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高药液的附着能力,充分发挥药效。如在防治介壳虫类及白粉虱、蝽类等害虫时,或在果树休眠期喷药防治病虫时,或在防治甘蓝类病虫害时,若在药液中加入助杀、农药展着剂等农药助剂,均可显著提高相应药剂的防治效果。

八、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