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制药工程职业定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工程职业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药工程职业定位

第1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98-02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性质(定位)、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合理、准确的课程标准定位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的《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应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即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定位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业教师深入制药企业、制药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确定了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制药设备方向)面向的制药设备维修类、制药设备操作类、制药设备管理类三个核心岗位群以及制药设备营销类、制药设备制造类两个拓展岗位群。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岗位群的各项典型工作任务。我们选择了制药通用设备操作、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出工作任务中所隐含的工作过程知识、技能,提炼出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建立 《制药通用设备》是我院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制药设备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根据制药设备方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岗位能力而设置的。《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对应的主要是十类典型制药单元设备,是该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学生以典型制药单元设备为载体,学习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应用、设备选型以及设备操作、维护、常见故障处理等。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制药设备结构和解决制药设备维护及维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为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 通过先修学习领域课程《机械制图与公差》、《机械基础》、《金属工艺》、《金工实训》,学生具备了机械零件、机械传动基本知识和能力,制图、识图的能力,金属材料及其加工能力,以及钳工操作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的学习,为后续《制药设备安装维修》、《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领域目标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旨在使学生获得职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各类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总体结构及细部结构,性能、特点、应用及选型的相关知识;熟悉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操作、维护、常见故障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

专业能力目标 具有运用制药通用设备的基础知识对设备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制药通用设备类型的能力;具有正确操作制药设备并对设备实施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具有运用制药通用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故障诊断及处理的能力;具有制药通用设备相关的识图能力;具有对典型制药通用设备的拆装能力。

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质量、成本意识以及低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

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设计理念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目前通行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之一。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寻找载体。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主要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对制药设备维修岗位从事安装、操作、维护、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工作过程所隐含的知识,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选择了十类典型制药单元设备为载体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以学习情境来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考核评价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目标能力化、教学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多样化的特点,以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要求。

学习情境划分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选择了十类典型制药单元设备为载体构建课程学习情境,根据工作过程所隐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置与典型工作过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学习情境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对学习情境进行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才能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以“液体输送设备”学习情境为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明确了该情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实施步骤等内容,教学全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实施,如表2所示。

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评学生知识理解、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要考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养成;既要考核学生学习结果,更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应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品格、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的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在考核方法上,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对学生学习采取较全面科学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成果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本位、方式多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能力。考核评价小组按课程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全过程负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将栋.高职类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6-48.

[4]王志平,任爱珍.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93-94.

[5]池寅生,游文明,尹晨,冯晓九.体现数字化设计的“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48-52.

[6]张智.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9,(36):91-92.

作者简介:

于天明(1966―),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专业建设、制药设备教学及研究。

第2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分段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07-04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指由本科院校统一招生,学生在高职阶段培养3年,转段进入本科阶段培养2年,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实践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笔者以制药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为基础,注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系统化构建了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三层、四段、四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反馈系统。力图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以及拓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程序

“3+2”项目具有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照搬高职阶段或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更不能将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简单叠加。在对企(行)业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和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淮阴工学院的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制药企业能工巧匠、制药行业专家进行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程序见图1。

二、“三层、四段、四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制药工程专业分段培养期间,3年的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年本科阶段着眼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分段培养项目的特殊性,根据药品生产技术专业(高职)与制药工程专业(本科)3+2分段培养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力求既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体现本科教育的“高等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化构建了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三层、四段、四维”课程体系(见图2)。

制药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制药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掌握药物制剂、药物检验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实践技能素养。因此,必须将高职和本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笔者构建的“三层、四段、四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由“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4个层层递进的阶段构成;4个阶段训练范围分别为点、线、面、体;第一阶段实践教学为基础技术层次,第二、三阶段为专业技术层次,第四阶段为应用能力哟巍

1.基础技能实训(点):为基础技术层次,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主要开设医药学基础实训、化学实训、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实训、生物化学实训、药用微生物实训、有机化学实训等实践课程。

2.专业核心技能实训(线):为专业技术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开设制药分离技术实训、药物分析技术实训、药物制剂技术实训、生物制药工艺实训、生物制药设备实训、药理学实训、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实训等实践课程。

3.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面):为专业技术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主要开设药用微生物培菌工技能训练、药物分析工技能训练、药物制剂工技能训练、药品生产与检验综合实训(含发酵、提取、制剂、检验)、制药工程专业实践等课程。

4.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体):为应用能力层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高职和本科阶段的顶岗实习和毕业项目,对应于药品生产管理岗位、药品质量检测岗位、药品销售管理岗位等,主要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预就业实习岗位。

三、高职与本科衔接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反馈系统

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学校(高职和对接本科校)共同组成的分段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形成了实践教学质量多方评价机制,构建一套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全程跟踪、高效反应、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反馈系统(见图3)。

建立了准确高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通过学生评教、毕业生跟踪调研、企业导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授课教师座谈会、行企导师座谈会等,广泛收集各层次人员对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分段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将信息反馈到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的源头,及时、准确、有效地调整课程体系。

四、“三层、四段、四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三层、四段、四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药本131班、药本141班、药本151班和药本161班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药品相关项目为载体,以基于药品生产、质检、营销等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遵循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该体系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训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学生能对实践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职业岗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得到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药本131班学生高职阶段实践技能统计见表2)。

第3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目标定位 教学改革 综合院校

21世纪生物产业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近年来,高等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生物技术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生源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模糊的复合型”,在教学上倾向于重理论轻实践。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生物技术专业整体的建设与发展。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传统本科教育的“翻版”。因此,积极探索符合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1.1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和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广知识、强实践”的培养目标,向“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主要改革思路是:注重生物技术与产业化管理相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要改变传统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开设以上游应用技术为背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如生物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等;同时,增设以“下游工程”为背景的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还需开设关于生物技术前沿的讲座及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管理的需要。

1.2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使生物技术教育向实践应用方向发展,实践教学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生物技术产业对“双料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认知实习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技能强化综合训练三个模块的特点,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系列所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可重点考虑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析检测;(2)生物技术应用性科学试验与技术推广工作;(3)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4)生物技术产品的营销和物流管理;(5)生物技术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信息与技术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等。

1.3注重教师综合能力发展和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引导作用,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是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岗位的“榜样”,然后才是教育者,而只有“复合型”教师才能够胜任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应该重视专业教师的全面发展,努力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教师“岗位”技术培训和进修,保证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鼓励教师参加与岗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技术水平考试;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型课题的开发与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复合型”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应把“复合型”师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教师自己也要抛弃过去的简单理论教学的短期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和应用的结合。这样教学才能有特色,教育质量才能有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才是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2.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2.1人才层次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类别之分的。传统学科型教育在人才层次定位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突出“学术型”人才层次。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目标要有改变,要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建设,培养目标突出“理论﹢应用型”人才层次。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层次定位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既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操作型”人才。对于有兴趣、能力,愿意以后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相关工作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成为“学术型”人才,除了具备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知识体系,还要把握生物技术研究前沿和总体进展。

2.2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定位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研究、轻应用”,不能形成“科研—商业化”的良性循环[1]。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术,同时专业的“学术型”人才又不懂市场开发。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2]。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因此,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学习法律、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工商管理专业类的知识,让在校学生具有复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定位的依据是人才层次的定位。为了适应“上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了解、掌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外语、计算机、法律、管理和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职业取向定位

有些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职业定位只针对某一单独的岗位,例如食品发酵领域。随着社会人才总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为高层次生产或管理人员;对于一线操作任务,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企业多由高职或中职生来完成,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限[5]。因此,职业取向定位的狭窄性,给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在生物技能工作岗位竞争不过高职生和研究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又没有明显优势。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职业取向定位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依托,即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针对相关岗位确定职业岗位,例如,可以与农业、食品、药品、发酵、园艺、环保等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种面向职业岗位的人才定位,既可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重理论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能够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还需开设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产业管理的需要。

3.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深化教学改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现已成为定位较准确、特色较鲜明的专业。

3.1培养目标

根据对南通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结合我校的专业优势和条件,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层次、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职业取向等方面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具体而言,我校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符合南通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需要、具备基本从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现代生化技术及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化工、生物发酵、生物制药、药物分析、环境治理及保护、食品加工及制造等相关领域从事开发、生产、检测、营销、运输、仓储、配送、管理或科研辅助等工作的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总体质量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从业单位反响良好,初步树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在本行业中的名声。

3.2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既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及其先后程序,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既要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实习的改革,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

3.2.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要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成三大部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是我们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上,结合我校为综合性院校的优势,我们鼓励学生选修以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概论和经济法等经济专业为主的其他学院的课程,或要求辅修取得这些与生物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完善生物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体系。

3.2.2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为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从实验的内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强化实验的考核、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首先,增加投入,改善实践条件。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利用生物学作为学校申博的支撑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学校资金,来改善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设备。我校现有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存设备齐全,基本能够满足与生物科学相关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

其次,借助外部资源,实行资源共享。生物技术专业属于高投入专业,实验设备等各项投资大,尤其是代表上游生物技术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学科的实验仪器特别昂贵,在现有办学体制下,对于一个地方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短期内通过筹资方式解决实验室经费不足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仪器购置和实验课程的设置方面并没有简单照搬研究型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而是整合学校内部及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有些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就是借助医学院实验室;与生物技术相关工程设备借助机械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采用“共建共管共用”的运行机制,不断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长效运作,现在我们已经与南通百奥制药有限公司,南通伊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门联海生物和江苏赛奥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最后,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重点应突出理论应用技能培养,达到这一目的,应保证有一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为此,我们建立了实践见习,科研导师,毕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大二就开始,通过前一年年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适时到实践实习基地进行短期训练,大三时学生在前两年学校理论学习基础上,选择导师,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在辅助导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兴趣。大四的毕业实践,是我们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提供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毕业实践的效率。在长达半年多的实践中,学生切实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实践练习,有效缩短了由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时间,使我校毕业生大多能较快进入状态,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4.展望

近年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上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现,都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国内的生物技术产业也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起飞阶段,要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换为生产力,我国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目前每年有四五万名毕业生,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仍然采用传统意义的学科分科和专业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相应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对新类型、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生化制药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28-03

医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高、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1]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这给高职院校制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它们的发展搭起了广阔的平台。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十年来的建设情况,来谈一些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措施。

一、立足于学校资源找准专业特色、围绕行业经济发展确定专业方向

我院化学类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教师资源相对丰富,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化学和机械设备等。2002年开办的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以化学制药技术为核心,专业方向较单一,涉及生物和药学领域很少。在深入分析医药行业发展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实训条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很有必要。

15年来,中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千多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近2万亿元,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各子行业中以化学原料药占比最重,以生物医药发展速度最快,随着国家一些政策的出台,包括国家发改委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预计未来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将持续高速增长,有望维持在25%以上。[2]

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办学,立足于学校资源,紧密围绕市场人才需求,瞄准区域医药产业发展及规划,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企业需求。

根据我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重构三系、打造三型”总体办学思想,秉承“厚德尚能”的校训理念,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确立了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为重点,以生物制药为发展方向,以药品检验为补充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开展企业调研确定针对岗位群、基于岗位需求设置课程

通过对武汉武药、武奥、武汉健民等制药企业岗位群的调查(如图1所示),在制药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大多定位在生产车间、安全部门、设备及维修、QA岗位等。根据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紧紧围绕专业方向,加大了质量检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如仪器分析、药品检验技术等;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在设备相关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制药设备及维护这门课程引入进来;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员工认为化学制药技术、药品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对自己的岗位有较大意义;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基层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这就要求在入学教育或平时课程教育中,要不断地将一些意识渗透给学生,如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稳定中求发展,等等。

三、推进“产学研”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融合

1.与企业联合办学

为培养制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提前储备一批适合现代化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在武汉武药制药有限公司和广东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厂中校”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成功选拔88人次组建“厂中校”,学生提前半年顶岗,部分课程在企业完成,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教学。实习结束后,企业将根据考核确定是否录用学生成为正式员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实践证明,部分课程如制药设备、药品生产GMP管理、药事法规讲座等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借助企业场景和师资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创办“厂中校”,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得,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使企业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通过前期的摸索,“厂中校”机构逐渐清晰化、有效化。形成了以校企双方的领导层为核心,以企业人事部门和系部(包括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教研室)为执行层的运行机制,大家分工合作,互相磨合,职责范围明朗化。

2.将企业引进学校

武汉英纳氏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一些新型热点产品(如多肽、安全表面活性剂及防腐剂、有关免疫和心血管方面的新药)的研发及生产。通过引进项目、引进社会研发人才,走进高校,解决高校成果产业化,给学生提供实践就业机会,给专业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地做到了资源整合。企业借助高校平台加速产品研发,提升研发队伍水平,同时为企业储备学生人才。后期共同承担一些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产学研平台,提升公司社会认可度。目前已经在我院成立了药物研发中心,目前主攻氨基酸衍生物的化学合成,支持3名教师进行社会服务项目,并接纳了多名在校生从事研发助理工作。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技能考证和全国技能大赛有效结合

技能考证和毕业证是高职教育推行的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实施技能考证,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体现出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技能大赛是教育部高职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利于加快实训设备更新换代、规范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技能考证和大赛有机融合,可以互为促进。近三年来,本专业组织了生化药品提取工、发酵工、中药固体制剂工等工种的技能考证工作,通过率超96%,三个工种与职业课程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等教学过程相结合;2008~2010年全国连续组织了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涉及提取工和发酵工等工种,本专业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获一等奖2人次,获二等奖4人次。

五、丰富评价体系

1.第三方机构跟踪调查

据北京麦可思教育资讯公司对我院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与能力进行的测评,其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测评结果如下: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100%;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方面,生化制药技术76%,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59%的水平;离职率为34%,低于全国示范性高职4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月薪1813元,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的1724元;雇主方面,66%的学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24%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就职;对母校的满意度高达94%,高于示范性高职75%的水平。

2.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近三年来,制药2012届学生共69人,一次性就业率达94%,2011届93%,2010届95%。学生的跟踪满意调查表从以下项目展开: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心量承受与调适能力、工作实绩等,用人单位对以上的各项指标的总体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六、成立“三会”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依托董事会、理事会及专业共建委员会,每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人次培养目标明确、定位精准,针对高职特点,与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结合较好。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适当强化制药工艺放大、安全环保等内容,这些已经在2012级方案中有所体现,新增加了相关课程。

总之,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不断地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还可与其它方面结合进行优化,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历结构提升、课程体系构建,等等。

参考文献:

[1]张英霞.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

第5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新旧动能转换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0引言

 

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总书记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新工科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医药产业是支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制药工程专业是由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孕育产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并将继续朝着“绿色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如何从能源利用、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模式、资源约束等方面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自1998年以来,全国设置有制药工程类的本科院校已有300多所,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这些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办学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和办学条件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顺应国家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布局,作为地方性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建设应立足和依托地方、面向和服务基层,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目前,高校师资普遍存在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另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催生了新领域、新行业的不断出现,国家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在校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产生了变化。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和新形势,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2)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问题。新经济和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在本专业,学科交叉性不强,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不适合学生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3)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工程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应用知识偏少。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研讨、重课上轻课下、重群体轻个体、师生及生生间交流互动机会较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训练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思考。

 

(4)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以创新和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地位不够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全过程育人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完全理顺校企关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育人的机制和保障。

 

2改革的思路、方案、措施和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紧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面向制药行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1)加强校企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问题,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淄博市医药博士联盟为平台,聘请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实习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工作。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会议和培训进行研讨学习、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来校辅导交流,组织教学沙龙和研讨会等活动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时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多数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能力和素质培养与提升为主了。

 

(2)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和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确立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充分调研新经济环境下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和人才出口单位的深入调研,剖析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图1),实现了学生的分类和个性化培养。

(3)深化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了教学资源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①面向产业需求,深化了课程内容改革。根据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课程的机械化划分,重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建设课程群,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构建制药、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密切关注国家及地区制药产业规划,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将产业化思想贯穿于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将产业资源、技术需求、工艺案例等引入工程教育,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开双语课和英文课,选择部分学生与海外高校或外资企业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国际先进知识与领先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思维及工作方式,具备适应跨国企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②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鉴于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抽象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推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相补充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元化开展教与学的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以及翻转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性成绩评价方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融为一体。着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分层次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校内综合改革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群)、重点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立项建设形式,大力推进了自主开发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校内外资源。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地域经济特点,建设包含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最新成果等内容的拓展型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在基础教学资源网络化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完善电子书籍、案例库、常见问题集、往届学生作品集、考研辅导资料等应用型学习资源建设。通过建设这些“学教并重”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分模块多层次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以创新为魂,构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多层次、模块化、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以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共享,完善校企协作人才培养与定向就业机制,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培育学生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创新实践能力。

 

以实验课教学为载体,以医药产品为最终目标,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分批开设了创新型综合实验,打破课程的机械划分,以生产工艺流程为指导,将制药工程上下游技术有机结合,以深化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课题设计和分析的能力,突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力构建了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发或引进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项目,优化实验项目教学设计,以虚实结合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补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新模式。

 

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构建了开放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和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备专业导师,直接进入正规的科研实验室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一到大四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创新活动,逐步拓展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了校内外生产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建设制药工程实训室,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原料药的制备、在线检测、产品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剂型制备和包装的全过程实训。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优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科研合作、人员交互培训、联合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形式,实现技术孵化、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结合“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培训质量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目标的达成度,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为导向,按照科学的教育类评价量表制定方法,分别设计了独立的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满意度评价量表,构建专家、教师和学生三维评估体系,形成课堂听课和网络观课相结合,专家点评、教师互评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逐步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参照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搭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相结合的评价平台。结合学校职称评聘、聘期考核和教学奖励等工作,建立了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

 

3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试点,充分调研和分析了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了适合新经济形势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满足山东省及全国制药行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动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制药行业发展的需求,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瑞礼.找准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8-05-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11号,2016.

 

[3]林健.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第6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药设备实验 项目化教学 实践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生物技术制药成为最活跃、最快速发展的产业之一,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面对生物技术制药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技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技能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显然目前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以下是我们在《生物制药设备实验》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1《生物制药设备实验》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物技术工程化的载体。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内容更新快的特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制药工厂的设备流程、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设备的操作、设备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与选型,初步了解一般设备的安装维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任务,学生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这就说明了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造成这一学习结果的原因,一是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

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师虽然认同实践对职业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同时又强调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认为先让学生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习环节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最终便能形成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教学评价单一。教师在《生物制药设备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在教学评价上,常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笔试的考试方法。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导致其评价的效果往往很低。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选取特定项目创造开景,通过分工和协作,经过主动学习和协作完成项目预期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小组协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理论实施应用于实际,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重新构建、融会贯通,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2《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教学设计

《生物制药设备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适用范围和维修保养等技能。为了真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相结合,实现“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对该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持续调查显示,作为在制药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是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通过就业岗位分析,将生物工程设备、化工单元操作、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进行整合,确定《生物制药设备实验》的教学以生物制药生产设备、生物药物的分离提取设备为两大教学项目。表1为生物制药生产设备项目教学内容,以液体发酵亮菌多糖为项目载体。

3《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3.1 《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硬件保障

学校投入建设的生物技术实训基地是浙江省合格实训基地,并已经申报浙江省示范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内有中小试级的菌种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分离纯化车间及结晶干燥间、制水车间、制剂车间,占地面积18000m2,设备投入800万,实训基地的设备,已经涵盖了生物制药设备课程的所有设备。发酵车间有自动控制的5L发酵罐(配有空气过滤系统及灭菌设备)3台,在线灭菌发酵罐10L、30L、100L各一套,提取车间有三足式离心机、板框压滤机、分离纯化车间有离子交换设备、萃取设备、真空浓缩设备,结晶干燥车间有结晶锅、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等,菌种间包括了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培养箱、摇床等各种培养设备。

3.2项目的分组,实施计划的制订及项目实施

项目化教学实施能顺利进行的保证是项目组成员分工和协作明确,以此达到组内资源共享,知识融合,提高效率。《生物制药设备实验》分为两大项目:一是生物制药生产设备,二是生物药物的分离提取设备。全班一般30个人,分成两大组,15人参加项目一,另15人参加项目二,各自完成后轮换项目。项目一的学生可以细分成3小组,5人一组,项目一根据工作任务划分为3个岗,工作任务1为菌种培养岗位,工作任务2、3为气液输送岗位,工作任务4、5为发酵及参数控制岗位,5人一组定岗,做完一个岗位轮入下一个岗。另外项目二实施也和项目一类似。分三个岗位,提取岗位、分离纯化岗位和干燥岗位。

小组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各组员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确定每个成员任务的具体详细的实施方案,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做汇报,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在实施方案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给予启发式提示和引导,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相关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协助解决。实施方案应详尽具体,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指导教师必须把好关,保证能顺利实施。项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整个开发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师为启发引导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去串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3.3 对《生物制药设备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为了保证实验项目化教学的质量,还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对实验操作过程、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指导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核学生实验的效果:(1) 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应从项目的实验材料选择和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操作情况等方面进行提问考核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2)考核过程中要考虑小组团队的协助的能力。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应具备团队的协助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3)总结整个实验操作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考核反馈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更好地提升实验项目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表明,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4 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适应社会对高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在众多课程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当今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及实际实施的结果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 对本课程感兴趣的越来越多, 期中以后有兴趣并愿意学的占大多数,自我感觉好的占80%以上, 甚至在课程结束时, 还有学生想重做部分实践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项目中,为了让项目能顺利实施,每一位成员对小组项目实施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因项目分工和协作需要,要求每位成员都自觉主动去学习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后,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教学氛围浓厚。

【参考文献】

第7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早期的高等药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很少涉及制剂工程及设备相关内容,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药品GMP认证制度的实施和日渐完善,制药工业对制剂工程和设备的要求日趋提高。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具有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有药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国家教育部早在1998年在药学教育和化工工程学科中增设了制药工程类专业。此类专业要求学生需具备药物制剂工程及设备相关知识,因此,开设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相关课程显得尤为必要,相关书籍也应运而生,而针对不同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书籍进行讲授,书籍的选择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市面上该类书籍种类繁多,如何从繁多的教材和参考书中选取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教材是首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市场上出现的相关书籍进行对比和遴选。

2各种制剂工程基本信息

制剂工程之类的教材及参考书主要由化工出版社出版,也有中国医药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详细情况见表1。

3各种制剂工程教材特点

谢淑俊主编的《药物制剂设备》首先介绍和巩固制剂设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在机械、光电一体化等的基础上,分章介绍了各种剂型的基本设备,包括固体制剂生产设备、液体制剂生产设备、注射剂生产设备、蒸馏和制水设备、药材提取、浓缩与干燥设备、物料输送、滤过与均化设备及灭菌设备等,该书的特点通俗易懂、图文简洁,适合不同药学基础的读者参考,因此该书比较适合定位为高职院校教材。杨瑞虹编著的《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定位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剂型种类比较完整,并增加了主要剂型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尽可能缩小学习与岗位操作的距离,便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目前,该教材最新版为2010年第2版,内容密切结合现代化制剂生产和医疗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还简要介绍了较为新的GMP内容,因此比较适合职院学生使用。王行刚主编的《药物制剂设备与操作》分为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两部,固体制剂以片剂设备、胶囊剂设备与两种包装设备的结构、操作和维护维修等基本内容为线索进行论述,涉及高速混合制粒设备、沸腾制粒机、压片机和包衣机等片剂设备,软胶囊设备和硬胶囊充填机以及铝塑泡罩包装机和制袋充填封口包装机。同时还包含部分固体制剂设备操作与考核标准两部分附录内容。液体制剂部分主要介绍液体制剂相关设备,包括制水设备、水针剂设备、冻干粉设备、眼药水设备、13服液设备和空调净化及空气压缩系统设备的结构、操作和维护维修等基本内容为线索进行论述。该教材实用性强,其不足之处是尚未涉及GMP内容,适合作为高职专业学生使用。

李亚琴、周建平主编的《药物制剂工程》以GMP为基本理念,突出制剂工程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与新颖性,重点讲述制剂厂房设施、空气净化、设备构造及特点、生产工艺管理、质量监控、制药用水、日趋复杂的药品包装、文件系统及设计等方面,涵盖了制药企业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全过程。将一些共性问题贯穿于各章节的始终,如注射液的澄明度与热原问题、固体制剂的异物污染与防霉防菌问题、卫生管理问题、新型设备的应用特点及注意事项、空调净化系统的设计及防污染问题、灭菌验证等,并根据制剂工程教学的特点,插入大量图示、图表,如关键岗位的SOP、批生产记录、工艺验证与设备验证等,使教材显得更鲜明、形象、生动。该教材还对关键岗位、关键设备及主要剂型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监控做了详细介绍,讲授了制剂工程中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其特色内容就是增加了质量监控内容,因为作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很适合高等院校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相关专业使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燕辉编著了三部相关书籍,分别是化工出版社的《药物制剂生产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制剂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制剂工程与技术》。《药物制剂生产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目前已经是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压片设备、制药用水生产系统、多效蒸馏水机等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并补充介绍了湿法制粒、干法制粒、中药浸膏喷雾干燥、高效包衣、水浴灭菌等新设备,该书内容成为很多书籍参考文献来源,但仍未补充足够的剂型所需是其不足。《制剂工程》系“十一五”规划教材,分生产和设计两大篇。生产篇共有四章,分别为固体制剂生产、液体灭菌制剂生产、中药制剂生产和生物制剂生产,学生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既能掌握药物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又有工程实践的概念,工程特色明显。设计篇共有五章,分别为概述、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工厂及车间布置、通风空调和空气净化、非工艺设计基础。本书的特色是每一部分均能以GMP为主轴作为指导原则进行分类讲解,而且讲解翔实,很适合选用为制药工程或者药物制剂专业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制剂工程与技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固体制剂生产与工程技术,下篇为液体制剂生产与技术,特点为讲解比较详细,因为目标不同,本教材更注重具体剂型,GMP知识介绍较少。

刘红霞等主编的《药物制剂工程及车间工艺设计》分剂型介绍了药物制剂的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和现代化厂房的综合设计,特点是对厂房设计和GMP内容介绍详尽,但该书于2006年成书,GMP内容相对落后。广东药学院教授朱盛山主编的《药物制剂技术》目前为第2版,注重介绍制剂各单元操作、制剂生产工程、包装工程、制剂质量控制工程、制剂工程设计、工程验证和制剂新产品研究开发。内容翔实,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缺点是GMP分量不足,现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任晓文主编的《药物制剂工艺及设备选型》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分为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滴丸剂、软胶囊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混悬剂和乳剂,中篇分为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无菌粉针、冻干粉针以及脂肪乳剂,下篇为滴眼剂、酊剂、软膏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粉雾剂以及膜剂和贴剂等的制备设备、设备选型原则,以及对GMP建设车间的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作为剂型讲解的补充资料,遗憾的是本书尚不是推荐教材或规划教材。值得关注的是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张洪斌主编的《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和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张绪峤主编的《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药物制荆工程技术与设备)2olo年1月再版为第2版,目前被列为制药工程专业推荐教材,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密切跟踪当时正在修订中的新版GMP,其介绍的GMP内容丰富及时,使读者能够及早了解最新GMP的特点。同时,作者对各种剂型设备及其进展也进行了详细讲解,加上随书有PPT和多媒体光盘,基本上每种机器具有动画讲解,所以很适合多媒体教学。张绪峤先生主编的《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目前列为普通高等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其前身为同名非规划教材,两个版本没有章节上的差别,规划教材讲解更为翔实,内容丰富,丰富的插图凸显编著者机械学功底,本书足可以作为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的权威参考书,但本书也有其局限性,即其插图二维图片居多,而且需要一定的机械制图基础才能看明白,对于药物制剂专业读者来说不利于自学用,同时,其GMP知识涉及较少,而且版本较老(2006年版)。

4各类教材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与该类教材息息相关的各种法规,如《中国药典》,新版GMP均为2010年版本,而《关于印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通知》于2011年8月2日才出台,尽管有些教材如张洪斌的《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涉及新版GMP内容,但是毕竟书籍出版的时候,新版GMP没有下达,其介绍的内容很多地方与新版GMP不符。同时,因为制剂工程一般要涉及公用工程部分,而公用工程部分所涉及的法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均为2010年版本,因此2010年基本上是各种法规政策的分水岭,而相关教材所涉及内容均未能准确体现最新法规要求,这就给任课老师授课增加了很大的难题,因此,所有制剂工程教材和参考书均急需再版。

第8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学院成立以来,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立足林业这一生态主体,着眼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安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发展目标,突出“生态环保、园林绿化、绿色食品、中药技术、生态旅游”特色,以“道德为重,技能为本”,积极推进办学特色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办学定位和发展的需求,学院设置了生态工程系、资源环境系、应用技术系、生物技术系、经济贸易系、人文社科系、计算机系等教学机构,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使之更加突出了生态环保特色。现开设有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室内设计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中药制药技术等28个专业,专业布局基本形成了以生态、环保类专业为“主干”,其他专业为“树杈”的“树状结构”。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和中药制药技术四个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这四个专业分别确定了“四阶段2211”、“项目引导双线推进”、“133”、“五阶段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已达60%,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职业技能标准融为一体,已初步营造了“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和作品合一”的高职教学育人情景。其中,园林技术专业依托先进的组培苗生产车间和现代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由中林绿源公司投资在校内建立了生物质能源林优质苗木培育基地,联合成立了中林生态环保技术研究院,以学院为主体开展技术研发,目前与公司合作承接的百万亩文冠果能源林建设正在伊春林区实施;与苏萌园林科技开发公司合作研发的红花萱草组培苗技术解决了困扰公司多年的技术难题,并填补了省内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该专业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集盆景、插花、压花、芦苇画、根雕为一体的室内绿艺装饰课程体系。园林技术专业无论在教学还是在为企业研发等方面都处在黑龙江省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

学院抓住课程改革这个难点和关键,以精品课建设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精品课程。目前,学院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3门,其中《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程测量与地形图测绘》、《园林规划设计》、《花卉生产技术》5门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上,还在全院范围内开设校本课程《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艺术鉴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

学院大力推动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深化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先后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室60多个和由两座现代化温室为主体的苗木花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27个,年接纳学生实习实训2 000多人次,顶岗实习l 800多人次,基本实现了互利、互惠、双赢的校企深度合作。学院被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确定为“创业实训基地”、“就业培训基地”。

教师队伍是人才强校的关键。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努力提高学历职称层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断增多。兼职教师队伍中,不仅有企业业务骨干、技术专家、能工巧匠,还有农民企业家和民间艺术家,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素质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了由教师数量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到各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提升的转变。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40多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97名,双师素质教师137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2007年和2008年,在全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评审中,学院生态工程系园林教研室和应用技术系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项目。

在办学中,学院坚持“为人师表,育人有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道德为重,技能为本”的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几年来,在全国和全省数次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和其他赛事中。我院学生均获得了多项团体奖项及个人奖项,近百名学生获得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奖励。在省直属机关第三届运动会上学院作为森工总局唯一指定参加表演单位,承担了代表森工总局参加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任务。学院参加不同项目表演的1600名学生团结协作,夺得大型文体表演奖、广播体操奖,充分展示出学院师生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连续多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先进集体”的称号。此外,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走在前列,2010年荣获“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环境育人’先进单位”和“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逐年提升,现已跃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第9篇:制药工程职业定位范文

Abstract: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djust the specialty setting and structur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high-level skilled talents with the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changes.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Qingdao blue industry development,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has mad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apply for chemistry-related specialties, and has been constructing marine chemical specialty group, with the purpose of fully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and achieving a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skilled talen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蓝色经济;海洋化工生产技术;海洋化工专业群

Key words: the blue economy;mar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marine chemical specialty group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48-03

0 引言

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青岛市定位于建设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建设海洋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海洋化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海藻化工产业。建设国家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淡化装备制造,把青岛建成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为了寻找高职专业设置与蓝色产业需求相对接的结合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展蓝色产业发展研究和调研,2009年11月20日,成功召开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务蓝色经济专业建设研讨会”;2010年“服务蓝色经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研究”获山东省第三批科研发展计划立项(立项号:j10wh55);2011年8月成功申报了海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海洋化工专业群,为青岛蓝色产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持。

1 蓝色经济相关产业调研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中提出,未来五年将以胶州湾东西两翼的“一湾两翼”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布局,建设以港口物流、现代渔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等特色经济为支撑的蓝色经济聚集带。重点突破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四大新兴产业”;海洋化工重点发展盐化工、海藻化工和海洋防腐产业。

随着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岛化工产业实施战略转型调整,打造“一南一北”产业发展新布局。即利用在胶南董家口和平度新河两个工业功能区,分别进行“董家口石化深加工及液体化工品仓储项目”和“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在石油化工方面,由中石化投资上百亿元建设的“大炼油”项目是青岛临港石化工业的龙头项目,韩国高合化纤、SK化工、丽东化工等一批大型石化及深加工项目相继在西海岸落户,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

在海洋生物化工方面,青岛现有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以及海洋生化制品企业30多家,甲壳质(壳聚糖)系列衍生物加工利用产业初具规模,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主导产品海藻酸钠生产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甘露醇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