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学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找准起点
在我们第一学段教学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开了个头,一些学生就脱口而出把后面的知识讲了出来,弄得教师很尴尬。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如果我们还按教材的起点去设计,显然不符合实际。
例如:教学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教学实践片段:
师:(拿出1元的人民币)这是……
生:这是1元。
师:你能拿出和1元同样多的人民币吗?
生1:两张5角的。
生2:10张1角的。
生3:5张2角的。
……
师:为什么5张2角的和一张1元的一样多呢?
生:因为5张2角合起来就是10角,10角就等于1元。
师:所以1元=10角。(板书:1元=10角)
……
第二次教学实践片段:
师:小明想买1元钱的尺子,小亮想买1角钱的卡纸,你能帮帮他们吗?
(1)拿一拿,你有几种方法?(在学具中拿)
(2)小组交流。看看其他小朋友的拿法,是不是和你一样?把你的拿法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3)全班交流。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师:看到小朋友有这么多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从而发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教学实践,教师始终扶着学生走,没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好学习的起点,经过调查,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用钱买过东西,大多数还会使用、换算,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付1元、1角钱。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就会有不同的付钱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不同的付钱方法时,发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学定教”,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失为有效学习的一剂良方。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探究难点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时,我选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这一内容,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根据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也知道同一事物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能从不同统计表中分析表中各数据,那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出示情境图后提问:请你仔细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图上有小兔、小狗和小猴。
生2: 我看到有的小动物在跳高,有的小动物在跑步。
师补充:是的,有的小动物参加跳高,有的小动物参加了长跑比赛。
师: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 我想知道有几只小兔。
生2: 我想知道有几只小狗,我还想知道有几只小猴。
生3: 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4: 我想知道跳高的有几只小动物,长跑的有几只小动物。
师: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请你把你想知道的记录下来。
让学生记录在事先准备的格子纸上。
师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其中有的没有记录完,有的记录得有点凌乱,最后展示一个学生的记录单:
小兔 2只 小狗 5只 小猴 6只
跳高 5只 长跑 8只
一共 13只
师问:你觉得这张记录单记录得怎么样?
生:很清楚。
师问:能说说他是怎么记录的吗?
生:分类。
师:怎么分的呢?
生:按照比赛的项目可以分为跳高和长跑。
生:按照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小兔、小狗、小猴。
师:是的,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制成不同的统计表。
师:你们看到这两张表格有什么要和大家说的呢?
生1:小猴最多。
生2:小兔最少。
生3:长跑的比跳高的多。
......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我让学生从图中先数一数、填一填,发现书上给出的统计表的数据非常容易,但是学生对这张统计表的含义理解不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因此在这个片段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生数据观念的培养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并亲身经历记录下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其次,我先让学生试着把自己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加深理解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最后,让学生分析统计表的内容,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验概念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例如:“米的认识”教学
第一次教学时,我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这把米尺的长度记在脑子里。结果第二天上课,我请学生伸出手表示1米的长度,很多学生对“1米”的概念模糊不清,看旁边的同学怎么伸,他就怎么伸。
第二次教学实践片段:
师: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木工修课桌椅,修到一张桌子时,少了一个桌面,这可怎么办呢?
生:再做一个桌面。
师:是呀!木工师傅准备用木头做一个桌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桌面有多长吗?
生: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
师:能不能用你喜欢的东西来比一比、量一量桌面有多长?
(小朋友们一下子忙开了,都在量桌面的长度)
……
汇报:
生1:我量出有5个多的铅笔盒那么长。
生2:我量出有4本多的数学书那么长。
生3:我量出有8个多的手掌那么长。
生4:我量出有13张多的小卡片那么长。
……
师:同样长的桌面,可你们量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量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怎么办呢?
生1:都用铅笔盒量。
生2:不行,不行,铅笔盒有长有短。
生3:那就用数学书量,数学书一样长。
这时,其他小朋友似乎同意了他的看法,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可没过一会儿,马上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这样也不行,我们有数学书,可木工师傅没有啊!”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亲子鉴定;微卫星;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Q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247-03
遗传学是生物类和农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以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为特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1]。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遗传学实验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验课程和设计,以验证性和示范性实验为主,实验对象主要集中在染色体水平。在高等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提高主观能动性为主,因此遗传学实验的设计可以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科研人才[2]。
亲子鉴定也称亲权鉴定,是指通过对子代个体遗传特征的分析确定可能的父母,或通过父母的遗传特征来寻找可能的子女[3]。在水产生物家系选育的过程中,亲子鉴定技术可以对早期家系混养的个体进行有效的亲缘关系判定[4]。微卫星标记,由于其共显性和高重复性特点[5],在遗传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将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的实验引入了遗传学实验中。本实验设计了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进行缢蛏亲本和子代个体间亲缘关系鉴定,是一个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原理
微卫星(Microsatellites)以1-6个碱基为单位进行串联重复,两侧的单拷贝序列较为保守,标记符合孟德尔遗传特性,是一种理想的共显性分子标记。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代分别遗传父本和母本的一个等位基因,对于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个体,便可排除在外。因此,通过分析亲代和子代的微卫星标记的长度变异,可以有效进行亲子鉴定。通过该实验,熟悉实验过程和分析技术,掌握亲子鉴定的原理与技术,深入理解孟德尔定律的内涵。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在缢蛏繁殖季节,以一对一的方式构建家系。结束,取亲本个体外套膜分别浸泡于无水乙醇中保存。次年,每个家系随机采集30个子代,取其外套膜组织,保存在无水乙醇中,备用。
2.DNA提取。缢蛏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改良的酚氯仿抽提法。取0.2g缢蛏样本组织剪碎,溶解于裂解液中,彻底裂解至澄清;在裂解液中加入500uL苯酚,12000rpm离心20min;吸取上清液,加入500uL氯仿,12000rpm离心20min;吸取上清液,加入2倍体积预冷无水乙醇,静置20min,12000rpm离心15min;弃掉上清液,将DNA溶解于100uL无菌水中,-20℃保存备用。
3.PCR扩增。用于缢蛏个体亲子鉴定的微卫星引物6对,合成5′上游荧光引物(FAM)(表1)。PCR反应体系为25μL,含1×TaqMasterMix,上、下游引物各0.2μmol/mL,模板DNA20ng;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8℃退火30s,72℃延伸30s,进行35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4.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配制1%的琼脂糖凝胶凝胶,检测DNA和PCR产物,通过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并拍照。
5.毛细管电泳检测基因型。将PCR样品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利用GeneMapperv4.0对微卫星的分型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
本实验包含了核酸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初步检测以及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采集的样本包括1对父母本和10个子代。实验中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同学分别提取2个样本的DNA,之后每组同学对12个样本进行2对微卫星引物的PCR扩增和基因型检测。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本实验对于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的检测,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初步检测,保障实验中能够扩增出预期的产物(图1)。但是,由于凝胶电泳分辨率较低,而微卫星等位基因片段差异较小,需要进一步根据采取分辨率较高的检测方法。
2.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本实验设计了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单向引物,采用了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对PCR产物进行了进一步检测,利用GeneMapper软件获得了样本的测试峰图和基因型,并转化成扩增产物的长度表示。以引物以M129857为例,测序结果的数据如图2所示,分别为母本、父本和10个子代的基因型。该引物可以获得4种基因型,假设母本为ab,父本为cd,那么根据孟德尔定律,这10个子代的基因型必然是4种组合,包括ac,ad,bc和bd。学生通过对比各个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在父母本和子代个体中的片段大小,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四、实验教学总结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教学是科研的理论基础,而科研是教学的实践、补充和延伸。本实验中,我们利用了6对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亲子鉴定实验,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对孟德尔定律的再次理解和实际应用。在传统的遗传学实验中,以掌握实验方法为出发点,大家在实验过程中仅僅是照搬实验步骤和机械性重复,缺乏主观能动性。本实验的不同在于是一个科学性的综合性实验,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具备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相当于一个小课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本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涉及到了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进行了实验和分析技术的改进。例如,对于传统的核酸抽提,我们进行了步骤简化,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抽测,对PCR结果进行初步检测,之后主要采用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保证基因分型更加精确。对于整个实验,注重遗传学分析即基因型的判断,更加深刻理解遗传的本质。
复习课不是“炒冷饭”,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展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主要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所以,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复习哪部分知识,更要关注用什么策略掌握这部分知识,什么策略最有优势。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适合“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除了已经学过的方法,能否根据需要利用、开发新的方法?本堂课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因此,这节课不仅要精心进行宏观预设,设计出层层推进的几个重点环节。更要促进学生积极生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暴露真实问题。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对话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学生掌握了新的方法,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2 教学背景分析
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和书写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有机试题中的难点。我校学生有机化学复习到最后,其他内容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合成推断、反应类型等均能做到胸有成竹,唯独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总无十分把握,总担心会有遗漏现象。事实上最后阶段有机试题也基本上失分在此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不够有序、不够全面、不够灵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呢?
通过对各种网络、教辅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本人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基团插入法”在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1)该方法只需要考虑骨架的碳链异构、苯环上相应基团的位置异构而不需要考虑官能团的类别异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它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有效避免重复和遗漏问题,提高高考得分率;(3)这种方法判断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更加方便、快捷,而近几年高考基本上考查的都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含苯环的居多;(4)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醇、醛、羧酸、酯等主要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鉴于以上分析,我决定在教学中引入“基团插入法”,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红色基B同分异构体书写,认识“基团插入法”。
(2)模仿“基团插入法”书写C5H10O2(含-COO)的异构体,掌握-COO的2种插入方法。
(3)通过托品酸3种条件下异构体的书写,体会含苯环碳骨架上基团的相对位置。
(4)灵活选择“插入基团”和“碳骨架”解决高考试题中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基团插入法”从认识完善灵活运用的过程,在充分交流、讨论中学会“插入基团”和“碳骨架”的选择方法。
(2)学会提取“限定条件”所含信息,并运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融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3)在“基团插入法”的认识和运用过程中,建立有序思维,并逐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受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的魅力,感叹“小分子”与“大世界”的有机联系。
(2)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在合作与对话中彼此分享智慧,感受尊重,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
4 教学过程
4.1 初识“基团插入法”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呈现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题型,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出作业中红色基B(图1)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问题。
问题:-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同分异构体一共有多少种?
A. 2种 B. 4种
C. 6种D. 10种
正确答案10种。课堂调查发现,全班41人中第一次写出10种的只有9人。请学生A表达其思维过程,教师板书。学生A在-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基础上改变-OCH3在苯环上的位置,得到2种不同的结构;将-OCH3改变为-CH2OH,在苯环上也得到2种结构;再将-OCH3换为一个-CH3和一个酚羟基在苯环上有6种相对位置,共得到10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
学生B表示有不同的方法,固定基本骨架(图2),将-O-原子插入骨架上苯环与甲基之间、甲基的碳氢键之间以及苯环上3种碳氢键之间,得到5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然后将甲基挪至硝基邻位又得到5种相应的异构体。
图2
教师介绍学生B的方法,引入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基团插入法”。
4.2 模仿“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模仿“基团插入法”在学案上书写任务1中C5H10O2(含-CO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生疏,再加上-COO有2种插入方式有的学生没有想到,所以学生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出7种,有的写出9种,少数学生写出13种。小组之间自发进行交流。
教师请学生C(写出13种结构)表述其思维过程,肯定学生C发现了-COO的2种不同插入方法。根据学生C的描述,教师板书如下(图3)。
图3
4.3 完善“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书写任务2中托品酸(图4)3种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
图4
限定条件Ⅰ:1,3,5三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甲基、含-COO的基团;
限定条件Ⅱ:1,3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含-COO基团;
限定条件Ⅲ: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CH2OH、含-COO基团。
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很快不少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请学生D表述思维过程,教师板书。然后请将亚甲基(-CH2-)作为插入基的学生E讲解他的方法,强调“插入基团”可以灵活选择。
4.4 活用“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任务3和4:
任务3:扁桃酸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2010年北京高考题)。
任务4:化合物E(C7H7OBr)有多种同分异构体,1H核磁共振谱图表明,其中某些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这些同分异构体中任意3种的结构简式(2010年浙江高考题)。
此时,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能应用自如。任务3想出了插入“-COO”以及固定“-OOCH”插入“-CH2-”2种方法;任务4想出了插入“-O-”和“-CH2-”不同的插入方法。
4.5 课堂小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图5显示了上述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5 教学环节间的关系
5 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
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见表1。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对“基团插入法”是否能领悟、会模仿,观察书写速度的快慢、正确率高低、是否能灵活改变“插入基团”以及能否优选更简单的插入方法 任务1,C5H10O2(含COO)同分异构体书写属于学生模仿阶段,用时长、答案不统一(7种、9种、13种等);任务2,含苯环限定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虽然难度有所加大,但是学生对该方法已经找到了感觉,正确率大大提高(几乎每组答案都对,个别同学开始有问题,经过小组交流后自行解决);到了任务3、4,学生已能较熟练变通地运用这种方法,灵活选用“插入基团”,能够初步评价方案的优劣
课堂小组自评 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两根键(二价基)”、“思维有序”、“快速”、“不容易漏”、“含数学思维”……
课后问卷调查 1.你以前是怎样书写同分异构体的?
2.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3.这节课你感到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4.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更容易还是更难 1. 72%同学先写出一个再观察或先想类别,然后改变碳链
2. 90%同学认为“思维有序”,不用一个一个写出
3.“神奇”、“缜密”、“一种新方法”、“快速”、“实用”、“连续而有逻辑”、“拓展了思路”……
4. 41位同学,39人认为更容易,1人认为更难,1人未作答
6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上成一节高三复习常态课,没有“大动干戈”,只用到了每节课最常规的PPT和板书。主旨是想在常态下把最经济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手头教辅资料”用足,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
教师资源:本人的亲和力创设了一种富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明确的任务驱动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激起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课堂交流非常充分,对话不只是“一问一答”。“大家同意吗?”“其他同学也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我随时都在关注全班同学的表情、反应和随时生成的问题,及时鼓励不同意见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看似“跑题”的观点。
学生资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例如:教学预设由教师介绍“基团插入法”,而在展现作业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出了这种方法。我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我把这位同学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对该生是一种赞赏(整节课该生举手3次),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COO”的2种插入方法也是学生“发现”的,我及时予以肯定,并沿用了他的“正插、反插”名称。课堂实录显示,该生的脸上笑容荡漾。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思维有效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例如,书写C5H10O2同分异构体时,某个小组有2个学生意见相左,经过交流,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2人都有收益。
作业资源:作业中的问题具有共性,而且经过了学生的深思熟虑,利用充分思考过的作业作为资源,可以最大范围内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本堂课以红色基B引入,课堂结束时又要求学生课后改变插入基团重新审视该物质,充分挖掘了作业资源的价值。
高考题资源:高考题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科学性强,是非常好的复习资源。面对高考题,学生大多会眼睛发亮,产生一种征服欲。本堂课使用了2004年高考中的托品酸并进行了变形;使用了2010年北京和浙江的高考试题,富有时代气息。在迎战高考试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插入基团”与“碳骨架”的灵活选择达到了较为熟练的程度,达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自然流产是《妇产科学》中“妊娠时限异常”里的一个重要章节,也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故在妇产科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以乐杰主编的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为蓝本,紧紧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3个问题,从教材与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设计5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教材与学生分析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生殖调控的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包括妇科学、产科学和计划生育三大部分。它既是临床医学,同时也是预防医学。但必须指出,上述三部分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均面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与病理,且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况且女性生殖器官仅是整个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它和身体其他脏器和系统均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妇产科学已成为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生的必读课程和主干课程。但由于该学科涉及面较广,且独立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日常教学也由于课时相对较少,难度增大。“自然流产”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是妇产科学的最基本章节,也是重点章节,通过对该章节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使学生对自然流产的病理、病因、诊断及预防等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为更好地从事临床医疗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基础相对较差,对抽象内容的理解较困难,学生对学习不善于深入研究,缺乏对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能力,学习比较被动。针对自然流产的知识结构和笔者经验,特对本节教学做如下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熟悉自然流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自然流产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及其诊断和处理方法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处理不同种类流产的实际操作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互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全面增强学生对自然流产知识的掌握,继而提升学生对学好妇产科学的信心和决心。④质量目标:通过观看图片、模型和讲解归纳,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宏观的眼光看待妇产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临床病例、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问;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25-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笔者以《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教学程序的设计为例,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在情境引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那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选修1-1教材中,求椭圆的定义和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我在教授这一节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圆的新定义——一个新视角)
已知一曲线是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二分之一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课本第79页例5)
学生利用求动点轨迹的一般方法,通过计算得出曲线方程为:x2+y2+2x-3=0即所求曲线是以点(-1,0)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
教师设疑:(顺着思路设疑,提出问题)如果改变命题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改变定点的坐标,或改变距离的比,曲线是否还是椭圆呢?(这是指导解题后的反思:能否将这一命题一般化?)
问题 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是常数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简述解题思路,教师归纳,师生共同完成:设F1(-a,0),F2(a,0),动点M(x,y)得出化简后的方程为:(1-λ2)x2+(1-λ2)y2+2a(1+λ2)x+a2(1-λ2)=0讨论得出:在同一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为一个不等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
这样解决了学生感兴趣但又模糊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创造了乐学的氛围。
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这是否可以作为圆的新定义?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
这是圆的一个新定义,姑且称其为圆的第二定义,第二定义尽管形式上比原定义更复杂,但其定义方式与椭圆更为接近,从而揭示了椭圆与圆之间的联系。我因势利导在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变更命题,引出椭圆的概念)
教师设疑:改变圆的第二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否产生一些新的命题呢?
学生情绪激昂,列出了很多命题:①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②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③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积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④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⑤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教师给学生充分表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说有些命题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觉得这样导入新课,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起点适当,形式新颖有趣。这样使“枯燥”的要领变得生动、活泼,学生觉得生活实际中处处有数学,觉得数学真有意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广义地说,数学的所有方法都是探索法。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还需要我们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这节课提出五个问题导入新课以后,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研究第一个命题: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学生纷纷动手比划,过了一会儿,有了一些发现:生A:有可能是线段?教师:为什么?生A:如果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恰好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那么动点的轨迹就是以这两个定点为端点的线段。教师:如果距离之和不等于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停顿一会儿,继续追问);如果距离之和小于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学生都露出笑容,显然知道这轨迹是不存在的)如果距离之和大于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具体地说,比如:黑板上有两个点A、B,它们的距离是40cm,动点P满足|PA|+|PB|=50,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能不能在黑板上画出来?)
我们应该知道,在解析几何没有诞生之前,已经有了圆锥曲线,这一点从〈数学史〉不难验证,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徒手画出椭圆来。事实上,数学史上,很多的数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后再加以论证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体验发现的快乐。组织以上过程的意义是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新授的应用题的结构性,并且经历了推理的思维过程,使思维能力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三、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强调范例教学理论,要求使学生透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生活态度、科学系统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和谐的统一起来。“范示”本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此,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显然应该是数学教育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依托自身的教学经历简述笔者在这一方面的粗浅体会.
1 揭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思维的主动性,是各种思维品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表现为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出来.
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揭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从而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案例1 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概念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确定一条直线?”学生一般能回答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接着,教师呈现如下两幅图象:
这样引入概念,揭示了倾斜角、斜率出现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实际意义作基础.
同时,这种做法将数学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 创设不同学科知识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善于从多种角度,其他学科去思考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尽可能联系实际,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促进理解概念,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2 在引入弧度概念时,最好能先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中一些量的不同测量方式,例如.测量大气压时,可以用气压计直接读出大气压的值,也可以用水银柱的高度来表示大气压.在物理学中,有好多量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之后,再引入弧度——告诉学生刻画角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弧度来刻画,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跟着动了,而不是教师强制让学生接受弧度这个概念.
3 反思概念实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概念的不断反思与不断探讨,理解会更深刻,思维也更深刻.
案例3 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f x,当0x >时,( )32f xx=+;求当0x
这是一道考查函数概念及转化思想的常见题.
通过对以上4个函数奇、偶性的分析,学生对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这一条件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养成要判断函数奇、偶性,先必须考察函数定义域的良好习惯.
案例5 判断动点()P x y,轨迹.
(1)动点()P x y,到定点(3 0)F,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4l x =的距离之比为1.
(2)动点()P x y,到定点(3 0)F,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3l x =的距离之比为1.
通过对以上两个动点()P x y,的轨迹分析,找出了抛物线定义所没有强调的定点F与定直线l的位置关系,只有当Fl?时,轨迹是抛物线;而当Fl∈时,轨迹却是直线.
在讲述一个概念后,设计几个带有陷阱的判断,先让学生跳下去,然后让学生自己爬出来,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好方法.
5 探索概念公式不同论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宽广,善于多方探求,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离不开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因为数学公式,定理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继续获得新知的必由之路.可以将某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设置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检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知识间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案例6 高中数学必修2 第106页“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思路顺畅的运算很繁,而运算较简单的思路又不自然.为了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避免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笔者试着按“具体到一般”原则,引导学生怎样去“想”,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式:
(1)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探求点(1 1)P,到直线:210l xy+?=的距离.引领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如下解题思路:
思路1 过点P作l的垂线,设垂足为D,转化为求两点间距离.
案例7 在教学异面直线概念时,揭示概念定义后,可以通过如下三个问题进行辨析:
(1)在两个不同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吗?
(2)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吗?
(3)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外的一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吗?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是:它是反映人类生活的一种现象,记录了人类的活动的轨迹以及历史的沉淀,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以及愿望,这是一个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历史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的差别生活方式的迥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的人们走到一起进行生活、交流以及分享各自的感情时,跨文化交流实际就已经产生了。人类的这些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R.Firth把语言比作为互动的与人际间的语言沟通。即语言的交流过程就是信息的交流过程,交际是在人与人交流中互动进行的。语言学家Grant Hennings则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效果80%以上是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以及举止等非语言手段来实现的,而只有不到20%的信息是通过纯语言行为传达沟通实现的。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对于英语课堂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非语言交际,培养学生成才。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对于非言语交际这门学科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伯德威斯特在1952年就出版了《身势语入门》,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国外对于“非言语交际”已经掀起了新的一轮热潮。很多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各国学者提出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定义简单,有的定义复杂,如关于非言语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如西方学者Malandroetal提出了“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的说法。我国学者于上世纪也加入了到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毕继万在其著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就将非言语定义为:“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二、在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非常高,相比较于传统的外语教学,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注重语言本身,单纯的强调语法以及词汇的掌握和练习,往往忽视了文化方面的知识传播。在英语课堂上,语言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的全过程包含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笔者认为要想提升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最主要表现在东方文化更注重含蓄、内隐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则属于外露型的弱交际文化。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十分重视非言语行为,提出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会“察言观色”。
比如目光是非言语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神不仅可以表达出很多的内心活动,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交际功能。在我国的传统中,我们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以及尊重,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要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则认为,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眼神的直接交流表达了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如果不敢直视则被别人认为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2)利用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环境。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采用书本进行信息的传递,随着近几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些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等技术的产物已经走入到学生的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生动的表情及姿态,从而加深对于英语的学习。
(3)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非言语行为都会传递一种信息,对接收信息的一方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去参加一些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深切的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时候,应该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利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巧妙地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由此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结束语:非言语交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进行有机地结合,一定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西方英语文化的大背景,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灌输非言语交际的信息,去分析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文化的乐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从而培养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晴.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7(3).
一、在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时渗透方法论教育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质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任何概念都必定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因此应抓住不同概念间本质的联系,进行方法教育。例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引入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它们的定义都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再如磁感线和光线等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理想模型法。通过这些概念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各种物理方法的教育,使他们体会这些方法的本质并体会其含义。
二、在讲授物理规律时,结合规律讲授方法
任何一个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也都渗透着方法论思想,因此可结合规律的讲授来点明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阐述包含着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创立了这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讲授该定律时,适时恰当地点明理想实验法,初步简介该方法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理想实验法。
三、以物理方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可以设计为以物理方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内容,使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组织顺序按物理方法进行,则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物理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方法论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控制变量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先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再引导他们用实验验证猜想。验证猜想时,又可以以“控制变量法”为“纲要”来组织实验,先引导学生分析要验证电阻的大小是否跟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进而选取适当器材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类似的,要验证电阻的大小跟长度是否有关时,应控制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要验证电阻的大小跟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控制材料、长度都相同。
四、利用物理学史进行方法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插入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内容后,可向学生简介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可向学生简述历史上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托里拆利实验的成功得益于逆向思维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离不开理想实验法。这样将物理方法教育孕于生动的物理学史中,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开设物理方法教育专题课,使学生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物理方法
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仁人志士认识到: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比物理知识和原理更为重要的知识,它是比金子更为重要的“点金术”。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每个学期都要拿出几个课时,给学生上好几堂专门的方法教育课,使他们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物理科学方法,我在实践中开设了以下两种形式的方法教育专题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开设有关物理科学方法一般性知识的专题课。课前广泛地收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方法的含义、物理科学方法常见的形式、物理科学方法原理,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物理科学方法。
2.开设方法总结专题课,使学生对某种特定的方法有较深层次的全面认识。同一物理方法在物理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在许多具体的应用实例,通过剖析该方法在这些实例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体会该方法的内涵、从而初步掌握该方法,达到初步应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物理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教材中,以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也用该方法研究了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适时地总结这些感性材料,从而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科学方法“发现”物理规律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种物理科学方法后,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该方法像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那样去“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种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做实验前,先引导他们分析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再启发他们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去“发现”规律,学生在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能力,又巩固了方法,实际上也使教学效果达到了升华。
诚然,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课任老师也不应奢求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教师对物理方法的教育更应注意方法: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讲授后,自然地提出一个科学方法,先不要严格推敲方法的定义,也不要详细阐述方法的内涵,关键在于以后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适时点破、不断渗透,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另外,辅之以必要的“方法专题课”。
实践证明: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更为学生日后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课堂默写
中图分类号:G63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1-001
高中生物学的学科性质极其特殊,大量的概念、定义、生物学现象都是需要记忆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记忆”就是“背诵”。同时,生物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来,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所以准确地说高中生物是具有文科性质的理科综合学科。
现实教学中发现有的同学口头上掌握得比较好,可是一旦落实到试卷上就写不正确了,究其原因是练得少,默写得少,不能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名词、定义、原理等。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有很多,如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记课堂笔记、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整理错题集等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课堂默写也不乏为高中生物学习的好方法之一。
一、课堂默写的优点
课堂默写就是利用课堂上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对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再现,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效果。默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重要作用,具体归纳如下:
1.有利于巩固课本中的专有名词。默写自然要写,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中专有名词的印象。如选修3的细胞工程中有克隆羊、试管婴儿、试管牛,胚胎工程中有桑葚胚、囊胚、原肠胚等等。在默写时不仅训练了学生写字的规范性,从而避免一些错别字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名词或概念之间的区别。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默写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的过程,学生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所默写的内容,这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同学是很有用的。这不仅达到了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同时为接下来课堂教学内容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反应速度。经常练习默写,学生会将课本中的要点知识熟记于心,同时也能将生物学中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在做题时就很容易根据相关信息从脑海中调取相应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做题速度。
4.有利于下一阶段内容的进行。高中生物的不同章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上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应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通过默写,可以为下一阶段内容的进行做好充分的过渡和铺垫,使内容衔接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默写的类型
1.新课教学中的课堂默写
由于高中生物具有概念、原理多,知识零散等特点,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往往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堂默写这一手段对上节课内容进行简短的复习和回顾,为下节课内容的进行做铺垫。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我是先利用课堂5分钟左右的时间默写有关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因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的知识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学生默写的内容设计如下:⑴细胞周期的定义?包括哪几个阶段?⑵有丝分裂中DNA复制几次?细胞连续分裂几次?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⑷有丝分裂的结果?
默写完成后不是马上收取,而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和翻阅课本,然后用红笔进行自我批阅和订正,同时教师进行简单的提示和强调,最后再将默写本收取,教师进行新课。经过默写这一环节的进行,不仅仅起到复习巩固、自然过渡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带着相关的基础知识更易融入到新课的教学当中。
2.复习课中的课堂默写
复习课是师生双方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概括、拓展并灵活运用,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如何巩固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涉及面较广,其中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克隆技术等。在复习时我先以棉铃虫害为例调动学生复习的兴趣,并通过设计默写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点。默写内容设计如下:⑴请解释棉铃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通过此问题可以让学习回顾和复习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⑵若你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你将采用哪些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棉铃虫?该题目的跨度较大,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再现已有的知识,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控制棉铃虫这一中心重新组合。⑶请选择一种方法,简述培养抗虫棉新品种的基本步骤?通过这一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基因工程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⑷抗虫棉和克隆羊的培养过程中分别涉及到哪些生物技术?通过这一问题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各大工程之间的区别,以便教师在复习时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三、课堂默写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默写材料的选择。默写可以选择课本中的专有名词、定义及原理的解释。可以是上节课默写中出现的错误率较高的内容。但应注意默写内容的长度,不能像语文上一大段一大段的默写,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厌烦的感觉。
2.默写材料难度的控制。课堂中的默写以课本中的基础为准,一般选取名词、定义、易混淆的概念和较易理解的原理为默写材料。材料选择较难可能会打击学生默写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默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