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1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1.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理念

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参加工作的保障。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壁垒,把体育课程的设置、改革、发展同学生的健康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把终身体育当作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

对终身健康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职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注重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

3.把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不同的工作环境需要不同的身体素质,为了保证高职生能够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所以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来开展高职的体育职业教育。高职生毕业后大多是走向生产的第一线,承受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双重负荷,这种工作环境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于职业特色,把职业的岗位能力培养作为高职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坚持体育教育职业化,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的综合训练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体能基础。

二、高中体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1.注重基础体育教学

构建高职体育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教师可以教学各种球类运动或太极拳等,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从事体育学习和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入体育选项教学

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兴趣,开展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如针对学生的兴趣,学校可以开展武术、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以及各种球类项目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训练的理念

3.注重职业特色的选修

在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体育选修项目。不同的工作对学生的体能和体质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特色的选修课,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第2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第3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论文摘要:以《纲要》为依据构建的“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通过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育人的创新理念;建构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操一拳一泳”教学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模式与内容进行专门设计与严格控制,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有效途径的成功对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纲要》课程目标第3、4条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目标是:“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展目标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1]由此可见,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发展理念上已经先行。但是,体育课程的内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协调一致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大学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认知与智能的发展,也表现在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是个体“基于一定的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而“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称社会性发展[2]。社会适应是人对社会环境适应、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并且接受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我国大学生会学习、擅考试,但欠缺独立办事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群体协作能力,形成高智商、低情商等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现象,主要因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社会性发展不全面造成的。

1.1 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强

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出现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非常多。有的学生出现逃学、酗酒、暴力行为等缺乏控制的行为;有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孤独、交往恐惧等行为表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趋势,据教育部对125所高校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证实,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有的学生在与人交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对攻击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1.2 人际关系比较单一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注重感情投资,且越来越多地带有功利色彩,人际关系较单一;由于网络成瘾以及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许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引起的人际间冲突与发展障碍逐渐增多,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极不相称。

1.3 价值观与道德观发生严重偏差

在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判上重新审视个人利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出现认识上的模糊,从而出现了其价值判断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偏移。选择的失衡,使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契约精神及英雄主义逐渐失落,公共道德失去稳定性,价值取向出现紊乱,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质量,使学校教育出现低效化。

2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以《纲要》为依据构建的“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指导[4],对传统的体育观念进行客观和深刻的反思,跳出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理性地思考学校体育在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的特点,在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整体的思考,所建构的课程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发展,还充分体现出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普通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

3 建构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范围作了专门设计与严格控制。建构了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即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体育生活方式、校园文化环境、运动处方,在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中,由学生自主从每1个板块中选择1项,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5],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身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要求,设计了“一操一拳一泳”为教学特色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围绕着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和“一操一拳一泳”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真实体验人际交往、同伴友谊、道德判断、冲突与矛盾等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问题。

4 建构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框架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在课程结构上打破传统的体育课程框架,通过建构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将体育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搭建丰富的交往机会、提供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提供实时的情感宣泄平台,以分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忧虑和挫折。当学生在完成某一板块目标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并从中体验到满足与愉,产生良好的心境。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领导能力、责任感、自信心、为人的热忱度、关心他人、主动性、对挫折的反应等多项与人的社会性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评介,实现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全方位发展,从而达到调试学生的心理,调整学生的行为,自主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4.1 确立指向性发展的基本技能与选项教学目标

体育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从过去的以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转变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载体。在重视技能、体质等“物化”层面改变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一操一拳一泳”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指向性。学生通过健身操的练习在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合作交往的精神,对学生编操能力的培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通过对太极拳哲理、拳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个独立的人格空间、思维空间,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的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强调对抗、竞争的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认识身体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对游泳的学习,提高学生适应自然、提高野外生存的能力,随着学生游泳运动水平与水上救护能力的提高,在实现保护自我的同时,拯救溺者,最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共享。在实现基本技能与选项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团队,团队与团队等最直接人际交往,教师对学生的意志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等进行考察,从突发事件中,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感和对挫折的反应,从而实现有效、实时的监督、教育、评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树立自尊心、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4.2 树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把“终身体育”的理念从意识层面引入到实际操作层面,要求学生用行为、行动来展现其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达到与社会、人群的和谐互惠。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形成,不仅仅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要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而且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永久的体育生活方式。

4.3 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共同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标准,营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学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广播站和体育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其次通过举办体育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开展体育网页设计和体育竞赛主题徽标设计比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长久熏陶,使学生能够对诸如领导能力、责任感、公共道德、社会交往方式等社会性问题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并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产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4.4 实现运动处方的网络连接

将运动处方的应用、效果评价与校园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即时得到对自身体质与个性评价的报告,并提供健身运动处方促其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及时对锻炼的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反馈,达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5 结语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遵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能、技能等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面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增加了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运动与健康娱乐、体育与美学等内容,凸显了体育教育丰富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自主建构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更加适应学生发展、贴近社会发展,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有效途径的成功对接,为建立“和谐体育”、“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 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1):54-55.

第4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1.1教学理念方面

1.1.1“健康第一”理念

在指导思想上从纯粹强调增强体质向突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转变。

1.1.2“终身体育”思想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体育改革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理念,强调体育课程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1.2课程目标方面

新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打破了旧目标“单一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它要求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

1.3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教学强调课时比例适当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从旧的“单一化”、“统一化”向“多样化”和“弹性化”转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被拓宽,同时不再对课程内容范围、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了灵活性[3]。

1.4教学方式方面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教学策略将由重动作技能的传授向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转变,关注师生的互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

1.5评价方法方面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衡量教学效果和教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手段就是进行评价[5]。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往课程评价的“单一性”得到改变。新的评价体系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态度及心理的评价[6]。

2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瓶颈

2.1旧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体现,但旧的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教学过程中“学科中心论”和“知识本位教育观”的旧观念仍然没有摒除。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使体育课变成了运动训练课;教学内容上,过分侧重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讲解。这样的教育理观念必然带来“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讲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形式,最终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体育课程教学将难以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

2.2教学内容仍显单一

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些竞技运动项目仍充当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仍然体现竞技化特点,至于针对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各种练习方法和开展游戏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课时很少,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太注重学生的性别、情感、兴趣和水平,这就出现了学生没兴趣,教师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2.3教学方法改革幅度不大

目前,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幅度不大,仍然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课程设置仍然沿用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的简单划分。教法上以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和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为主,使球类这样带有游戏性质的项目,也变成了“一丝不苟”的技术课;长期沿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技术系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以及独立锻炼能力方面的培养,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需要,与终身体育脱节。

2.4评价方法不科学

一直以来,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都是围绕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进行,评价方法以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为主。面对体育新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的重大变化,体育教师在实施课程评价时往往感到茫然。虽然针对教学评价的采取了种种新的实践,但依然在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仍然忽视学生的兴趣、习惯、意志品质、自学能力。这样我国体育课程教学在评价体系上落后与改革就突显出来。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对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构想

3.1更新原有教育课程观念,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7]。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来,最多只是体现了体育课程增进身体健康的价值,追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旧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课程改革而改革。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展开,彻底改变现存的不适应时展的旧观念,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化教学倾向;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观念的培养。3.2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处理好健身性、运动文化传递性和娱乐性的关系,必须突破以竞技运动内容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体育素材选人体育课程里,增加社会普及率高、实用性大、健身性强。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删减重复和陈旧的知识,增加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师了解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3.3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现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应该采取理论传教课、实践练习课、学生活动课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并有机结合宣传诱导法、心理咨询法、自我锻炼法等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式。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用在示范和讲解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学态度和情感的评价

第5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标;教学

新课标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是我国对基础性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性要求。新课标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新的改革,它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我国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的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为目的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初中体育教育的改革也逐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摒弃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新课标的推进,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都是一人包揽,体育教师勉为其难,敷衍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再者,我国农村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全面完成《大纲》要求,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一、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的新特点

1、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标反映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理念更新,“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初步体现,初中体育教师已经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低位

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点,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许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案中都清楚地分列出了“学生活动”这一栏,表明了中学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在增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3、课程设计有创新

初中体育教师们都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认识,从教师在“课的设计”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变化,初中体育老师从学生兴趣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案,这表明了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构思的个性化教案,而这些构思与设计又是与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联系的,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课堂教学不重视

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虽已经实行新课标,但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为了其他学科或者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就随意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缩短体育课时,更有甚者,将体育课用作劳动、开会等,体育课的实践时间被剥夺,体育课长期处于如此被轻视的地位。

2、体育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

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课面临的问题,就是场地不足,资金短缺。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以及场地每年都要进行维修,学校对这块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体育器材,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也造成了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的匮乏。

3、学生个体差异性未被重视。在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初中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都是依据基本理念来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刀切的想象依旧存在,统一讲授授课内容,让学生统一接受课堂知识,体育教师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未进行选项教学的学校来讲,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

三、提高初中教学效果的策略

1、认清体育课的角色

体育课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2、转变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另外,体育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个体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身、健心、适应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健康三维观。

3、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

学校方面要更新办学指导思想,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学校的指导思想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以往只顾追求升学率的片面做法。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买必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所购置的器材进行管理。学校、社会和家庭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确保实现预期的。

参考文献:

[1] 吕忠荣.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11(2)

[2] 高松山,林森.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第6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教学课程改革

前言

“体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gymnastik6),即赤膊的意思,因古希腊人在锻炼身体时多赤膊而得名。从古到今,田径、体操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是世界公认的,历来受到世界各国体育教育家的重视。体操是我国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自有体育课程以来,体操教学就一直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操,在培养造就一代接班人的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体育发展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一、学校体操教学理念的转变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国的学校体育最早受日本和德国影响,采用兵操等形式教学,接受了军事化体育思想的影响。到了2 0世纪5 0年代通过对旧学校体育的批判和学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起相关的学校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两课,两操,两活动”。体操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在中国的学校体育中早有一席之地。其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推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与意义都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操是我国现代体育课程的前身。

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的中小学校,由于体操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加之体操器械缺乏或已损坏,部分体育教师在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和保护与帮助的不当,导致学生喜欢体操而害怕上体操课的现象,有些地方和学校甚至取消了体操教学的内容。究竟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因素。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80年代中期,这些孩子开始入校学习。被称为“小皇帝”的这些孩子集几代人的

宠爱于一身,养成了任性、专横、禁不起挫折和磨练,加之家长对体操理解的片面性,一提及体操他们会立即想到竞技体操比赛时的画面,认为体操是高不可攀的,同时也是危险的运动项目。由于我国的父母教育子女的“安全教育"模式:即什么都为子女准备好了,不敢让子女尝试新鲜的事物。所以当听说或者看见孩子在练习体操(特别是器械体操)时,他们会对孩子说:“那个太危险了啊,你身体那么差,你不能去玩那个,去玩那个安全的滑梯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不是支持、鼓励或表扬正在练习兴头上的孩子们,而是阻止、打击、消减他们的积极性。学校也本着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只要不出现教学事故的原则,忽略了体操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作用。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体操少开、不开已是常规现象,体操实际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迅速,截止2002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成为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场重大变革。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其基本理念与策略主要存在6个转变,即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现行体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体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由于课程理念与策略的变化,促使课程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学校体操教学的课程体系发生相应变化。在此次课改中,体操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为目标定向模式,由教师和教学对象自主选择。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推行的结果来看这一改革有利有弊,褒贬不一。好的一面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项和学生的需要,选择体操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而缺乏连续的教学计划与必要的时间保障,直接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教学的异化现象。原有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体现,相反在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遭受了变相的冷遇。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基础教育发达国家学校体育中体操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的课程教学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再以日本为例,近年来日本体操教学理念正在发生转变,以跳箱运动为例,他们认为,课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单纯的能够跳过多高的高度,此外还应包括空中的姿态、跳跃的力度以及尝试并展示各种姿态的跳箱方法等。因此,日本小学体操课程体系也正是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而建立的。体操课程教学中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定量的高度或标准,更多的应该是对课程教学理念的传达,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贯彻与执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教学理念的改革应该借鉴类似经验,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性开发作为指导教学过程的核心理念,围绕此中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设计的设置。

二、对体操锻炼价值的认识影响学校体操教学内容选择

体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运动等等,合理选择体操项目内容,坚持锻炼,能够全面增强人体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全面发展。为全面和有重点的锻炼人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形态发展的重要的阶段,通

过科学的选择体操内容并进行练习,对青少年正确的身体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年龄、性别、’职业、身体条件、训练水平以及不同的设备条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动作进行练习。

对于成长高峰期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对体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基本形态和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协调发育,提高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各项身体活动能力,增强在各种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此外,矫正体操内容的练习对那些已经养成不良身体习惯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具有矫正

51。不良身体姿势的作用

然而,由于对体操主体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基层体育教师在如何选用适宜的体操内容进行体操教学上面出现了一定的误区,都选用竞技体操的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竞技体操于1953年从前苏联传入我国后便迅速在各类学校开展起来。多年以来,我国学校体操一直采取以竞技体操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追求的是动作技术的完善性和动作的规格,以完成动作难度的大小来论“英雄”,缺乏对体操健身功能及健身手段的研究与开发,再加上没有对体操健身功能的宣传和该如何选用体操内容来进行正确健身方法的指导,使人们对体操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体操难度大、有危险、不易开展”。调查结果显示,99%以上的人都认为参加体操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但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体操活动危险,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没有体操器械,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体操是一个人的舞台,它很难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缺乏娱乐性,所以不好玩。

三、结论

经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教学与改革研究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体操是许多国家认定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我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直将体操列为中小学的必修内容,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0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也把体操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中对体操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教

育理念理解程度不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教学选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体育师资结构中专业体操教师和女性教师偏少,这些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体操教学开展不力的客观因素。

(二)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其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制约体操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

(三)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体操教学内容仍集中在单双杠、技巧、跳马等经典内容上,未能考虑到体操内容的广博性,更没有考虑到如何将经典体操内容进行改造利用,体操教学内容存在着呆板性。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部分领导不重视体育课的教学,在学校引进教师时刻意减少体育教师的名额,而让毫无专项的非体育专业的教师兼带体育课;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多(有些学校班级人数突破80人大关),均制约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的教学。

(五)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确实促进了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它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选用内容时广大的中小学育教师还有很大的困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执行有待操作理论研究的加强。

(六)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传统评价方案,尽管不少学校制定了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案,但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给出了评价目标方案,并没有具体评价方法,加之体操属于主观评分性项目,这给体操教学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体操教学评价体系尚未能够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吻合。

四、建议

(一)增强人们对体操内容的广博性、锻炼身体的全面性、义务教育阶段进行体操教学的必要性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育精神的认识;我们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建立新型的体操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体操教育人才;体操界的专家、学者重新审视中小学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充分开发体操的健身功能并编排出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性教材。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基层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器材供给,地方学校也可以采用一些互惠互利的商业性政策增加体育经费和器械,使其满足体育教学需求;在器械的添购上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要过多用钢筋、水泥制作的“冷器械”而选用塑胶制作色泽明亮的“暖器械”。

(三)学校体操教学的研究者,从事学校体操教学、训练的教师、教练员和体操学习者加大对体操项目进行改造利用,使经典的体操教学内容向健身化、娱乐化、社区化、平民化转变。

(四)提高体育在中考时所占的比例,增加体操项目的动作,并用编组的方式在中考时随机抽取,以促进学校的体操教学;适应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特别是女教师的人数,可以归定每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操专项教师不少于1名,女体育教师不少于2名;减少班级授课的人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五)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六)体育教育主管部门注重落实体操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使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加强,为评价体系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童昭岗主编.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主编.人文体育一体育演绎的文化[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3]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武汉体育出版社,2002

[4]吴维铭主编冲国学校体操历史与发展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5]罗时铭主编.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谭华主编.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

[7]李春光等.我国体操科研论文选题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8:26—28.2006.6:98.101.

[8]李佐惠等.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J].体育学刊,

[9】李丽等.美国体操走强的若干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80.85.

第7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 边疆综合性大学 体育教学 改革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则是边疆地区集中建设的高等学府,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文化背景,而且处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突显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底蕴。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需要秉承学校的独特文化和办学思想,更需要立足本地,创新改革,探索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实践途径。本文着眼于边疆地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独特位势,将体育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自身的教学特色,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

1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1.1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是:立足本地、素质唯上、个性发展、传统兼顾、终身练达、服务社会。即以学校综合实力和独特位势为依托,按照素质教育和三生教育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启迪生命、生存、生活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技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创新意识,开发个性潜质,自主锻炼、自主探究,并参与服务社会体育与文化建设,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2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为夯实学生锻炼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空间里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具体改革目标如下: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建设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又提高教学效益。

建成多元教学平台:除了规范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针对教学目标,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空间。

形成地域文化氛围:在课内外广泛开展区域体育文化活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互动交流,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2 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边疆综合性大学作为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体育始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目标要求,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创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等几个方面。

2.1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就是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使之有利于培养优质人才、对外开放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图在整个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中,总体上体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的特点。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着眼于结构的质性、量性及类别的合理搭配。质性结构中注重课程结构与理念、目标的一致性;量性结构注重课时、强度的分布规律;而类型结构则注重各个课程系列的完善与互补。

体育课程的类型结构在横向上由“必修系列”、“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构成,而在纵向上“特色课程”贯穿于“必修系列”、“校选系列”、“俱乐部系列”三大课程模块,形成独立的一个课程系列。

其中,“必修系列”将在原有普通选项课的基础上,应在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训练、新兴时尚选项课等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对选项课采取“逐级分流”的方法,通过“理论课”让学生在树立健身的意识,保健的常识、欣赏的方法,通过“基础体能课”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夯实身体锻炼的体能基础,通过“选项课”逐步提高运动参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校选系列”将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重点开设体育技能提高类、体育人文类和体育保健类的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

“俱乐部系列”在内容上将有所扩展,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在专门教师指导下,免费向学生开放场馆进行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课外体育文化生活。

“特色课程系列”由以上三大系列中具有民族区域特点、现代时尚特点、方法创新特点的课程组成,并且跨越校内和校外空间,课内与课外空间的立体化课程形式,最终形成云南大学多元体育文化一体的氛围。

2.2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体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实效性强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其中,在组织形式上,“必修系列”中的选项课将尽量采取“小班教学”形式,体育理论课采取“专家讲座”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则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拓展,增强师生互动、社会互动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针对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集体备课,探索创新,提高实效。特别是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教学、以及其它特色课程,将给予更多的自主创新的空间,通过开展教学实验的行动研究,运用多种手段探索、整理、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

2.3质量监控改革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对体育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监控。学校将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程度、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熟练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程度,运动参与意识的改变等方面的评价与监控。在质量监控的方法上,将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形成特有的评价机制。

3 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3.1加快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反哺

边疆综合性大学应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深入探索大学体育的教学规律,在健康、体育、文化、社会等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将特别关注大学体育理念和目标体系、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体育健康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学体育教材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应用于体育教学改革,以此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2完善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

体育课程结构的拓展和延伸,将社会需求、体育知识技能体系特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三者统筹考虑,体现现代化、传统化和多元化。在空间上实现由课堂教学到课外锻炼到社会服务拓展,在时间上现实由健身效应到终生体育的延伸,最终将课内学习、课外群体活动、大学竞技运动、终生体育、社会服务一并融入完整的体育课程设计之中,发挥体育课程内部联动的整体功能效应。

在内容结构调整中,突出把握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体育课程是大学个性的体现,选择一些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内容体系,挖掘项目潜在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为学生学习和锻炼提供多种选择。

3.3优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体育教研项目、特色课程开发、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围绕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集合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专家、体质与健康研究专家、大学体育课教师,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异质性知识技能的交叉融合,实现自我发展。

建立高效优质的体育教学团队,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团队将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项工作,一是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自我锻炼、健康测评和监控、组织体育活动、服务社区社会体育、传播传承体育文化、示范体育生活方式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二是以教研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围绕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工作。

3.4扶持体育社团,增强社会互动

扶持学校体育社团,规范俱乐部体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发掘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纳入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以“武术俱乐部”、“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为试点,成立课外俱乐部,制定俱乐部管理方案,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规定时间,统一由专项教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

边疆综合性大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社会互动,应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供有文化内涵的、新颖的、多元化的健身手段,比如组织体育俱乐部活动、校外体育交流、野外生态体育体验、传统体育文化考察等,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个性完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5推广教研成果,强化监控机制

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同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理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围绕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确立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组织科研核心力量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和特色进行研究,形成教研与教学改革双项拉动的机制,培育系列教学成果。

巩固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加强学习监控机制,更加突出和强化身体素质评价。第一学期专门开设基础体能训练课;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日常锻炼,并将其贯穿大学4年学程。另外,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监控作用,将测试结果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边疆综合性大学鲜明的办学思路对体育教学改革,往往具有指导作用。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但只要立足边疆地区,抓住体育本质,挖掘自身潜力,凝练区域特色,不断拓展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体育的多元功能,在边疆地区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取得硕果。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1.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育的最根本出发点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因此,无论教师制定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立足于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这个教学目标为支撑,其他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而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也成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身心与运动结合,身心健康成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重视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围绕在此基础上展开。特别是注重对田径这一项目的教学,发挥田径运动对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教师可以制定分期计划,不一定要对田径教学进行一次性的课程,而是把田径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分期进行授课。如在向学生讲述田径基本技术和动作规范等前提下,可以把长跑和短跑项目分开训练,在每周的体育课前都组织学进行一定量的长跑训练,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增强;而短跑则主要是在学生体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爆发了的训练。通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分层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训练也必须同时进行,唯此才能把握住"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在高强度体能消耗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增强心理承受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梯度法,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自信,如长跑由8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这样递进式的梯度教学也可以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信心。 

2.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 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 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 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 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 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 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3.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第9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体育;提升素质

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贯彻新课程健康理念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观念,结合时代思想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转变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提升健康观念,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教师身先士卒,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现阶段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都是从体育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经验少、专业素质不过关,不能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内容,无法为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新课程相关的教学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充电,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刻认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健康学习铺平道路,以学生为本,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把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教学境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实施健康体育的相关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应当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贯彻新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其巧妙融入日常教学课堂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习惯。还应当教会学生以体育为手段,服务于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健康教学

在传统体育课堂上,教育模式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低效,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但是单项式的教学课堂,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巧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建一个发挥个人才华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健康意识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跳山羊”相关技巧时,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爱玩爱闹的天性,用基本体育器械给学生做示范,将动作要领给学生认真讲解,并引导对体育器械进行观察,组织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小组练习,体育教师把课堂适时地让出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育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学中运用一双慧眼,观察课堂上的学生,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给学生灌输健康体育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2.兴趣导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体育的观念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驱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激活学生内部的探究因子,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的教授,而是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障碍接力”的相关技巧时,体育教师可以加入趣味性的教学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将名字改成“冲破险阻、送紧急物资上前线”,将相关障碍物:操垫、钻栏架、跑体操凳等进行巧妙改编,变为“河流”、越过“草地”、踏过“独木桥”等,将“紧急物资”运送到“革命前线”去,在训练过程中还可以模拟战争环境,播放冲锋声、枪炮声、呐喊声旗,渲染课堂氛围,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学生周围时刻提醒学生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兴趣教学中,融入健康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体育是现阶段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体育教师应当认真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灌输健康体育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学习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