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工作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真做好到村财政扶贫项目工程
上半年以来,按照县扶贫开发局和交通局统一要求,镇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对全镇各村上报财政扶贫道路项目进行了逐一的梳理归类,建立到村扶贫项目库,经上报审核等程序落实双井至庙冲东风路等17条财政扶贫到村项目,累计里程约10.536公里,总投资约933.87万元(其中,3条扩面延伸项目累计里程约1.308公里,总投资约52.32万元;2条危桥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90万元),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对路面工程进行了招标。截至目前,16条到村财政扶贫项目已竣工。其中,张母桥镇农林村主干道到程庄、新堰组道路拓宽硬化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得推进。
二、认真开展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上半年投资约37.9万元实施庙墩路、张庄路等两条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累计里程约2.528公里,目前两条道路安保工程已全部竣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半年,镇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将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年度工作重点,结合脱贫攻坚任务,继续加强工作,进一步推动我镇农村公路各项事业有序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1. 调整完善现有扶贫项目库
2. 抓好各项目扫尾和验收审计等工作
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锦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发展机遇和战略目标,发动和依靠全市干部群众,全面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开放牵动”战略,共同建设和谐锦州。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我们从锦州的实际出发,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明确锦州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240个规模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百亿光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增幅居全省首位。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县域工业异军突起。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两个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等四个传统产业逐步改造提升。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锦州港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完善和提高港口功能带动城市功能整体提升。重点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航道浚深、集装箱泊位和油品泊位等工程建设,增强港口竞争力。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2006年,锦州港完成吞吐量3150万吨,集装箱运输36万标箱,比上年增长79.1%。
实施“开放牵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锦州西海工业区被列为辽宁省“五点一线”重点发展区域之一,5年内计划安排总投资52.4亿元。工业区内,东方集装箱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金峰轮胎精细橡胶粉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95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8%,实际利用国内资金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们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全市10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取得预期成效,“户户通电工程”圆满竣工,累计完成村通油路1564公里。县域工业园区、工贸小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标准养殖小区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带动和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有组织、成建制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遭受大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较快发展。
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共建共享和谐锦州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锦州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干部群众思想,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讲形势、系列主题宣传、市民看锦州等活动,引导全市人民发扬锦州攻坚战中锦州人民表现出来的英勇战斗、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上世纪6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勇于吃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锦州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教育活动,召开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组建全市农村创业先锋事迹报告团,深入农村巡回报告,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知荣明耻,文明出行”、“亲情公交”、“文明的士”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共铸诚信为重点,深入实施“行业服务创优工程”。开展“天地人和,共铸和谐”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和谐文明城区、社区建设。2006年,我市的社区舞蹈《长辫情思》获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启动“导航心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发挥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等一批先进典型。近两年,我市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依托锦州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木偶团、杂技团等文艺团体,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6年,京剧《酒魂》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作为辽宁省唯一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传媒业、文化演艺业、会展业、红色旅游业、地方特色艺术品生产交易业等文化产业。成功举办了辽宁省十运会、中国北方农展会、笔架山海会和国际民间文化节、全国京剧票友节、古玩文化节和萧军文化节等主题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唱响锦州湾”欢乐广场活动、“百场电影进社区”大型公益巡映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满族剪纸、辽西高跷、黑山二人转和辽西木偶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锦州的文化知名度。
三、关注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和谐锦州中的主体作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城镇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全市所有街道、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所),建立就业基地71家,5万多名待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2006年安置9.6万人就业再就业,59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万、46.7万、39.1万和21.4万人,各项社会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低保全面展开,低保标准有所提高。
重点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总计完成拆迁面积55.6万平方米,10479户居民喜迁新居,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启动5万平方米以下棚改工程,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06年,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5.8万人,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0所,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4.7万平方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卫生防疫体系。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96家,覆盖锦州城区所有街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参加农民152万人,参合率达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