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

第1篇: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一、美术个别化学习前:巧――材料选择巧

目前,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针对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倾向:(1)少。只提供简单的蜡笔、记号笔、白纸、彩纸。幼儿只能单一地勾线、涂色。虽方便管理,但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2)全。一股脑儿地投放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取,玩个痛快。虽幼儿天性得以彰显,但材料杂乱,眼花缭乱,幼儿与材料间缺乏目的性。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参考文献:

第2篇: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一、根据幼儿实际需要进行生活区域的创设

(一)、从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着手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所要从事的生活自理行为大致分为三种,以下通过表格形式简单列出:

行为划分: 能完全自己的生活行为; 需要同伴间相互帮忙才能实施的生活行为; 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喝水、如厕、塞衣裤、穿脱衣裤、倒牛奶、擦脸、洗手、抹香香、整理仪表、盛饭、挂外套等 穿反穿衣、向上反折卷衣袖、叠被子、运动前垫毛巾、佩戴值日生标志、搬小桌子等 削铅笔、女孩梳头、清洗玩具、清洗消毒碗筷和杯子、晒被子、点眼药水、擦眼镜等

从“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的这一栏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有些生活行为幼儿是可以尝试学着自理的,就是用成人的话说,可能会比较“吃力”。于是我又将这些行为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安全隐患,不适合幼儿自理的;另一类则是有操作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依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或许,这也就对创设这类个别化生活区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助周边可支持材料和信息

随着高科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身边的新事物也随之层出不穷。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生活小妙招”的节目,里面有些内容还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着投放到幼儿的个别化生活区里去的。

案例1:“去渍小达人”

一次班级里开展美工活动,结果杰杰的记号笔由于漏墨水将崭新的袖套染上了两滴墨渍,活动后,当杰杰正准备脱下袖套塞进自己的小抽屉带回家让妈妈洗时,老师抓住这一问题的契机问孩子们:“怎么才能将记号笔的墨汁洗掉?”从孩子们的各种回答中,老师梳理总结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记号笔的墨汁是很难洗掉的。那天,班级生活区的一角,老师投放了“去渍小达人”的个别化材料架,规则提示:谁能找到祛除记号笔的墨汁的好方法,谁就能在“去渍小达人”的王冠上贴上自己的大头贴。之后的两三天里,幼儿们陆续带来了他们各自寻来的“好方法”:有的孩子带来了一小瓶淘米水,有的孩子提议向卫生老师借一次性酒精棉球来擦拭染上墨渍的地方,还有的孩子用小药瓶装来了粗盐和洗衣粉,说是爸爸在网上查到的好办法……

老师在个别化生活区的规则里提出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是让幼儿到生活中去找答案,虽然有些幼儿找来的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在幼儿们一次又一次颇有兴致的尝试操作中,幼儿们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经验。

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心理学家的名言告诉我们,孩子智力活动的形成首先要有身体活动的表现,外在的身体动作可加速内在智力活动的发展。幼儿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所以在以上的个别化生活学习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中,教师所做的并不是改变孩子的决定,而是从孩子的决定中发现和找到教育的契机。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巩固学到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借助教室内有“有利地形”进行创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与合理化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是密切相关的。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妥善利用教室内的“有利地形”,才能使投放的游戏材料取得事倍功半的价值。

案例2:材料架“搬家”

在个别化生活区“我给玩具洗个澡”的材料及场景创设中,原先出于对采光和晾晒玩具便利的考虑,此游戏区设在了教室阳台处,但当孩子们第一次操作的时候,老师发现让孩子们清洗玩具会用到水,而教室的地面一旦被来回“运输”湿漉漉玩具的孩子们滴到了水滴,无疑会给孩子们的走动造成安全隐患,而降低安全隐患的重要性远超出采光和晾晒玩具的便利性,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这组材料投放的位置,将这一游戏区改设到了盥洗室门口最靠近水池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地面湿滑给孩子带来的安全问题,又缩短了在该游戏中需要尝试不同清洁材料为玩具清洗的幼儿来回取放材料的“路程”,让孩子在有限的个别化学习时间里更专注于与材料的互动。

三、遵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投放有活力的生活个别化学习材料

教师只有在生活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操作学习的质量,确保目标的达成。而了解和把握幼儿已有经验和在生活区中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

案例3:“百变造型”的启示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到了大班下学期,老师在班级中创设了“百变造型”的个别化生活区。刚开始的时候,幼儿按老师提供的步骤图,反复练习着“一把抓”的马尾梳法,“百宝箱”里的工具幼儿也只是用到橡皮筋和梳子。然而,在几次失败和成功之后,幼儿们显然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马尾梳法,也就是说马尾梳法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对生活实践经验的需要,于是“百宝箱”中的其他物品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有弹簧的发夹、有珠饰的塑料绳,螺旋形的软陶棒等,有孩子问“这是怎么玩的?”“他们能把你的发型变得更特别”老师神秘的说。于是女孩们又开始了对新发型的创新和挑战,一开始的成败是必须的,游戏讲评时,头发被同伴梳得乱糟糟的女孩抱怨到“难看死了,我再也不要做实验品了”,于是在讲评后整理物品时,细心的女孩们发现“百宝箱”里多了两个可供练习梳头的娃娃,第二天,大家发现那个抱怨“再也不要做实验品”的女孩,依旧忙碌地出现在了百变造型屋中。终于,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特别工具”创造了各种与众不同发新发型。老师则一一给孩子们的创新拍照留念,冲印出的新发型小册子供孩子们以后的创新作为灵感。

面对市场上不断能看到、买到的发饰新品,女孩们跃跃欲试。作为老师,也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操作经验水平,有层次地投放梳头的工具材料和发饰。“教师在后”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所事事,而是要做更多的事先准备工作,预设孩子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神经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觉上的刺激,导致幼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四、在落实主题活动目标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生活个别化活动

自二期课改以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较原先的分科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生活了,因此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更容易接受主题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教师,开展任何主题活动之前都会详尽接读主题书上的主题目标,包括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开展的个别化学习生活区域的创设,也应让孩子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生活区中的“幸运中国结”既让幼儿了解了中国绳结文化的多种形式,又能通过熟悉不同中国结的制作方法,萌发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更激发了幼儿热爱生活美的心。

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生活区中老师利用废旧台历投放的“做笔套”步骤,让渴望上小学的大班孩子们动手又动脑,在生活区中体验一下小学生要做的事。

因此,老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如果能更多得跳出自己的视角,多去思考一下“幼儿需要怎样的活动(游戏)过程和结果”这类问题,将会更多地观察和发现能让幼儿痴迷热衷的活动(游戏)形式。

五、让部分个别化生活学习活动成为渗透式生活活动的延伸

第3篇: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孩子是爱玩的,孩子也是在玩中进行探究与发现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学习任务意识,没有老师的组织与引导,那么她们的玩就容易漫无目的,不容易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在玩中进行探究,给予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纲要》的实施和受到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应让幼儿园成为她们探究的乐园,幼儿教育的目标已从关注眼前表层转向深层,即为幼儿的远期和终身学习、发展服务。我们更多注重过程,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地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的作用好象并不大。”于是,出现了“放羊”式的毫无意义的自主学习。

2、“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

3、“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4、“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一)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

1、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3、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2、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一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要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拿打气筒,另一个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

1、以游戏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经验。

2、以实验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提升幼儿探索的愿望。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幼儿教师更多是通过参观学习而吸取的外来模式,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我们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别人这样的区域活动,看起来挺不错的,于是自己也照着做一做,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一个目标。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植根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彰显。我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

第4篇: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多屏;M-Learning;中学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39-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时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更有效地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时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真实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正逐步迈进信息社会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便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当今的大多数人随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通信工具、办公娱乐工具、如:智能手机、电视、智能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在这一“多屏时代”,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小到牙牙学语的幼儿和幼儿园小朋友,他们会很自如地拿着各种各样的PDA玩耍;不管他们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每天不可避免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屏幕”。然而,很多老师和家长却害怕各种“屏幕”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会“毒害”我们下一代,从而严禁小朋友和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而事实却是经常禁而不止,尤其中学生,个别学生经常在课堂偷用手机,有的甚至逃课到网吧上网等。显而易见,“一刀切”不允许学生接触先进技术明显与我国当前教育要求相违背。

面对这一矛盾,人们不禁开始思考,今后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学生手上的通信、娱乐工具充分被利用起来,避短集优,让电子设备最大化、最广泛、最相关地服务于英语学习?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通过近期不断地学习了解,发现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那就是借鉴M-Learning这一理念,能使中学英语教育更加有效、更加生动。

那么,何为M-Learning?M-Learning是Mobile Learning的简称,“M”同时也代表着“Me”,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MP4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它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相比传统学习模式而言,其能够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发生。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M-Learning可由学生向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节奏投递”学习内容的商业公司订购,通过无线PDA和电子邮件技术的结合来实现。相对于传统学习模式而言,M-Learning自身所具备的不受时空限制、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能否借鉴M-Learning这一理念?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M-Learning在很多方面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相符合:例如,M-Learning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随时、随地、随身”发生的M-Learning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M-Learning能强调英语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借鉴M-Learning这一理念,方便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M-Learning能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M-Learning更能充分使用各种网络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其次,虽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东西部不是那么均衡,在西部的某些地区还相对不发达,很多学生还是买不起各种M-Learning的相关电子设备。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电子科技的发展,移动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低,更重要的是,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投入,让“握在掌中的教育”这个想法越来越有实现的可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区,有了低价的电脑、平板和手机,许多中学生同样可以参与到英语学习的M-Learning里来。这对生活在贫困当中学生尤其重要,他们可能会因为通过M-Learning改善英语语言学习条件,进一步公平地享受更好更优的教学资源。再者,我国中学英语教育已经在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远程学习)和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远程学习)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教与学的活动不再是同步的,为学生开发学习材料和提供学习支助服务的远程学习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技术上,主要是使用印刷材料、录音带、磁盘、实验箱等媒体技术。一般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进行师生间的联系。而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是实现了远程的面授教学,这补偿了远程学习的一些天生不足。主要使用卫星电视、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由于有了上述两种学习方式经验的积累,远程教育的新的发展阶段的M-Learning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能顺利开展。

那么,在“多屏时代”如何实现中学英语M-Learning呢?中学英语M-Learning应解决统平台、课程建设、课程服务等三部分。

首先,应开发行之有效的系统平台。M-Learning系统平台应包含英语课程管理、共享资源、知识地图、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考勤管理、成绩管理、错题管理、师生短信、家校短信、留言区、讨论区等各子系统。从而借助各种移动终端,实现中学英语学习的有效管理,使M-Learning可以对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提供的教育形成有效补充和扩展。其次,进行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课标明确指出: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M-Learning理念下中学英语课程建设不仅应该服务于课标和教材,更应开发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英语阅读、英语口语、时文选读、商务英语、影视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报刊选读、综合英语、英语游戏、英语歌曲等课程,增加音频、视频,提供最新的“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有利于创设全方位的多源化的英语语言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再者,学校以及英语老师承担起很好的持续服务。学校以及任课英语老师应以M-Learning平台为依托,整理学生需求,与学生充分沟通,设计合适辅导方案,认真实施M-Learning。如果需要,还应制作相应课件,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问题,跟踪并反馈实施效果。最后,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英语综合素养。中学M-Learning要求英语教师要进行自我充电、自我完善,尤其应多学习先进的电子辅助教学和学会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有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增强学生的感染力,使英语教育变难为易,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大英语知识文化的摄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中学英语M-Learning的保证。

由于英语M-Learning是一个较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要求英语老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老师只有改变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M-Learning教育观念,才能使这一教学理念顺利实现,从而推进我国英语教育向前发展。其中,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M-Learning这一平台,师生充分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索。M-Learning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还有,M-Learning要求老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总之,我国在“多屏时代”是能够实现中学英语M-Learning的。M-Learning理念有利于扩大优秀英语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M-Learning有助于更多学生实现多人、异地、同时进行英语教育。使用M-Learning后,学校和老师能够组织高质量高水准英语学习资源,并在各地共享,提升了英语学习的针对性与效率,有利于提升我国英语教学的提高。

M-Learning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开发课程,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促进教学相长。当然,M-Learning是一个较新的英语教学理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没有学校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很难使M-Learning这一理念顺利地实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