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80-02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革。面对信息化浪潮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相应对策。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分别提出了用信息化技术促进高效、灵活的教学及课程改革等命题,并进行了探索。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慕课(MOOCs)出现,开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并迅速席卷大部分国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MOOCs是近两年快速兴起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它的迅猛发展正影响全球教育的格局,也将影响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创新,同时也为当前教育管理和运行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趋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优势。它通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所提高,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探究研究和项目协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在线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如课堂学时有限、内容拓展不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之?g缺少交流等问题,并可以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与不同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推广的教学新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网络辅助教学自2000年兴起以来,已经发展为MOOCs、翻转课堂等热点模式,互联网及新媒体已广泛地被应用于课堂当中,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近年来各大院校都在努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一些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院校往往对信息化硬件设施投入较多,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却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混合式教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学校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使混合式教学在教师层面的应用难以有效推进;与院校层面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的相关人力资源与培训体系、政策与支持保障机制以及研究与发展政策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尚未健全,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管理体系
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构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管理体系,鼓励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强化课堂互动,探索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以此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序运行,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重构适应混合式教学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
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场以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为表征,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它绝不是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变革。当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混合式教学改革才不会流于形式,半途而废,才会持续深入。可见,教学制度重建既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通过立项建设混合式课程并试点实施的实践,探索建立有效协调教学管理、信息管理、学生管理、系部管理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组织机构,逐步构建线上、线下课程建设规范,混合式教学课程实施管理规定,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标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标准,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以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能顺利地整体推进,突出“互联网+”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优势。
(二)通过混合课程教学的要素分析,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文件模板及标准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者提出了课程教学的七要素:一是学习目的,强调数字化时代所需的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虚拟空间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二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从被动的信息受体、接受者和被支配者变为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方法、偏好,甚至参与学习内容的构建。三是学习内容,从形式上体现为多种媒体的呈现方式,在知识结构上,从固定的、以课程大纲为准绳的结构化知识变成包含静态结构化和动态非结构化的各类知识。四是学习方法,混合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从“听讲+练习”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模式。五是教师,从主讲教师到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同时还可引入在线的E-Tutor和E-Expert,教师资源得到丰富和拓展。六是学习环境,从传统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场地和工作场所,延伸到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网上学习环境、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习/实训基地和基于物联网工作场景等技术支撑的线上环境。七是学习反馈,借助大数据的线上评价方法,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可以实现学生满意度、学生学业成就、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学生学习档案袋和学习分析,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通过以上七要素的分析,开发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文件模板及标准。
(三)教师培训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
针对教师的培训,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意识。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动机、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发展新的技能。要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技能、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二是技术运用的技能,这是进行网上教学的技术基础。
三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能力与经验,这是取得混合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在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在线课程开发、翻转课堂实施、系部管理推进”组成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现代职教课程线上、线下两部分的特点,构建了涵盖开发、实施两个环节的评价体系,分别构建指标体系。课程开发环节主要观测其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情况,包括教学视频形式、内容、质量,以及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在线讨论、学习笔记等教学活动设计及其对面对面教学的支撑度等。课程实施环节又分在线实施、面对面实施两个方面。在线实施主要观测其在线教学活动的完成率;面对面实施主要观测教学活动的设计(细化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实战项目的成果、分组情况、课堂氛围等。
1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般认为, 混合学习要将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优势相互融合, 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更是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混合,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目标等教学各要素的混合, 其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1][2]。我们认为, 混合式学习 ( 在本研究中 “混合式学习”等同于 “混合式教学”) 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 learning (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2 农业气象学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2.1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试验研究设计
(1) 试验研究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构建适用于混合学习的农业气象学课程资源, 如何应用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学习, 如何对混合式课程资源以及所进行的教学进行评价。
(2) 试验内容与教学对象。试验内容包括农业气象学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对课程所有章节进行知识目标划分后, 我们确定了课堂讲授、网络教学、实践操作三种不同教学方式的分布和时间 ( 见表 1) , 该表列出了课程哪些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哪些是课堂讲授、哪些是实践课程, 分别占多少课时以及划分的依据。教学对象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业与园林学院园艺专业 2006 级本科生, 共 30 人, 试验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实验室。
(3) 试验研究的方法。试验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评价研究。行动研究主要应用在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操作流程等方面。评价研究主要应用在检验网站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学效果方面。
2.2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资源和教学策略的设计
(1) 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设计。混合学习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有效实施, 那么, 有效开展网络教学首先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效果。在本研究中, 我们制作了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并用于网络教学。根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的应用方式即混合学习中的网络学习, 它的设计与开发主要遵循了两条原则:
第一, 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媒体表现。对不同类型的知识, 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可以有不同类型的课件来表现, 我们设计的课件比较常见的有流媒体 ( 视频) 课件、操作练习课件、资料呈现课件、物理模拟课件。对于生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 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不足, 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教师课堂讲授或生产现场操作的录相资料, 并借助于一些物理模拟技术, 弥补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不足的缺陷, 从而缓解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生产实践、技能训练的矛盾。因此, 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中, 视频类的课件使用最为普遍。
第二, 支持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 因此,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通过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出了应用混合学习的网络课程需具备 5 个支持系统: 学习内容支持: 明确学习目标,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学习活动支持: 设计专题探究活动;交互支持: 建立教师导学模块; 导航支持: 设计清晰的导航策略; 评价反馈支持: 设置多种评价手段。
(2) 混合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常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有基于问题的混合式学习、基于专题的混合式学习、基于案例的混合式学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学习、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五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 农业气象学主要采用了基于案例的混合式学习,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的混合式学习、基于任务的的混合式学习三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混合方式、混合学习活动成分三者的对应关系如表 2 所示。
课堂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目的是解决一些难点问题, 主要采用基于案例的混合式学习、讲授法,约占总课时的 39%。网络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课后在宿舍自主学习 ( 由于部分学生因缺少计算机等原因不能在宿舍内访问网络课程, 我们采取了折衷的办法, 为这些学生申请免费的计算机机房使用, 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学习中) , 也组织了 3 个课时的集中学习。网络学习约占总课时的 27%, 主要采用基于问题的混合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在线指导三种策略。实践操作主要是课程的实验课部分, 学习场所主要是包括实验室、校园、农场, 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时间约占总课时的 34%。实践操作部分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观看实验视频, 认真填写实验计划后才进行实地实验, 主要采取了基于任务的混合学习策略。
2.3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农业气象学课程从 2007 年 9 月底开始到 12 月底结束, 利用主要的学习方式: 面对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参与课堂讲授学习, 其中包括教师知识讲解、疑难问题解决、学习讨论等。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包括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答疑, 以问题为导向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突破教学的难点。除了面对面课堂教学以外, 约有 1/3 的课时是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活动包括:
(1)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 浏览网络课程,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 4 个专题完成课程作业。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 包括网络搜集、图书馆报刊、实地考察测量数据等途径, 最后形成电子作品在网络课程的作品展示模块中。
(3)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问题解答, 从而使得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4) 完成自测题目以及学习量表, 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体验进行检验。课程考核包括课堂考试、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网络学习经历等, 成绩评分的比例分配见表 3。
3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估
在混合式教学试验研究结束之后, 为了了解学生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态度,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 抽取了 40 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调查。从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三方面展开调查, 调查以研究者直接到所在班级发放问卷, 当场收集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40 份, 回收问卷 40 份, 有收率为100%, 数据统计使用了 SPSS V11.0。通过数据处理、分析, 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 教学资源的评价。对混合学习使用的网络课程的评价,我们设计了 7 个问题对资源库、课堂教学PPT 讲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作品展示、在线交流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该班同学对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对学习的支持作用是肯定的, 几乎所有观测点的好评率到都在 80%以上, 说明了我们的设计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2) 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混合学习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设计了 4 个问题对混合式学习对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业成绩、学习效率的作用进行了调查, 分析结果如下表 4 所示。从上表可知, 该班同学对采用混合式学习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肯定的, 说明了此次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3) 教学实施的评估。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反应普遍比较好, 97.5%被调查者表示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 65%的同学认为本次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很好 ( 或较好)。当问及 “混合式学习的优点”时, 40 名被调查同学一共选择了 129 个关于该种授课方式的优点, 其中“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互动较好、讨论压力较小” “增加网络及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能” “增强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参考资料可立即分享”是感受比较强的优点。
尽管同学们对混合式学习的授课方式比较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网络学习的时间比较少, 在 1 小时以下的占到 40%,这种情况可能与较多同学缺乏个人计算机, 需要到网络教室上机不够方便所致。对于此次混合学习的缺点, 同学们反应最多的是 “网络速度不快”, “互动情况不佳”和 “教师指导不够”也是较大的缺点。并且, 他们认为网络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包括: 网上学习时间不够, 网络资源不足、网络学习工具不好用。这些反馈意见对我们以后改进组织方式、教学策略明确了方向。
关键词:雨课堂;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82-03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学概念是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最早由学者Josh Bersin于2002年提出,主要是对e-Learning反思后的回归。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课堂面授式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W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目前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及结合MOOC的创新课堂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小班授课制下教学效果改善显著。然而,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工具,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仍然处于割裂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在大班授课下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使得大班课堂的翻转难以实现。
因此,提高大班授课的课程参与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需要在现有课堂中融入一种促进互动和反馈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而便捷地沟通。清华大学MOOC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案: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互动式智慧教学工具,将“学生课前―教师课上―学生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促成了师生互动。雨课堂通过使用微信号实现了教师课前推送教学内容、课上实时答题、弹幕答疑与学生多屏互动和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2]。
雨课堂的推出解决了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问题,为混合式教学的落实提供了便利。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加快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步伐,需要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雨课堂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1.雨课堂的特点
雨课堂是应用于微软PowerPoint(2010以上版本)中的一个插件,能够与课堂教学、MOOC平台紧密结合,是一种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混合式教学实现手段,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3]:
(1)全天候。雨课堂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乃至测试、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有数字终端和网络信号,课程的教与学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2)个性化。不同于MOOC,雨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了授课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中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点“不懂”,教师通过管理界面能够及时了解有多少学生对哪些内容点了“不懂”,授课时可以动态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可以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此外,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零投入。雨课堂是零投入、便携式的智慧课堂。对于教学管理方,不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昂贵的硬件设施,只要有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流畅的网络支持,雨课堂教学就可以开展。对于教师而言,亦无需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只要会使用微信,会制作PPT,就可以轻松玩转雨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开通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与雨课堂亲密接触。
(4)大数据。雨课堂的管理平台能够生成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的个性化报表,提供全周期、立体化的教学数据,帮助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式教学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进度,这对教学效果改善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2.雨课堂的主要功能
雨课堂将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的优势相融合,并通过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实现全新意义的混合式教学。
(1)微信推送教学资源。教师可将课前预习PPT、课堂同步PPT、限时完成的测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给学生,还可以设置提醒功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共享名校视频资源。雨课堂不仅可以添加教师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等,还允许添加MOOC视频以及优酷、土豆和腾讯等平台提供的网络视频。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促成更大范围内的公平教学。
(3)弹幕实时问答互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由于各种顾虑回应不够积极,并且班级人数较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堂互动效果不佳。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开启弹幕功能,学生通过手机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答案会显示在屏幕上,然而学生并不知道答案是由哪个同学给出的,打消学生担心答错等顾虑,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了课堂问答互动。
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高等院校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要逐步建立工程思想,因而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吃透。多年来,致力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歇,文献[4-6]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形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等的兴起,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2年以来,国内高等教育MOOC蓬勃发展,爱课程网、学堂在线以及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了海量、优质且免费的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更大自主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观看视频、在线互动讨论、完成作业与考试,最终还可以获得证书。
然而,慕课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将会被取代。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言,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决定了面对面教学仍然是必须且主要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实体课堂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主动的批判性思考,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效果欠佳。
本文在上述背景和形势下,利用投资少、收效快、便于操作的教学工具雨课堂,开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建立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有机联系,取长补短,顺应翻转教学的改革要求,构建全新意义的教学范式。
四、《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1.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根据某个具体的教学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构建“学情分析―教学要素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 的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W情分析指的是对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分析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熟练程度确定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教学要素组织包括教学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活动,教学中所需的教具、设备等的调试,以及整理所用到的PPT、视频、教学进程文档等教学资源,上传至雨课堂,生成微信二维码。
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确立多种教学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从认知逻辑关系出发,协调讲授、讨论、问答互动等教学活动。
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该通过雨课堂的管理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课后答疑辅导等环节,以雨课堂为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达到情境上的统一。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忌将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进行简单叠加,只注重形式上的“混合”,而忽视内涵上的“融合”。为了避免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利用好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基于雨课堂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构如图2所示。
3.混合式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在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小组项目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形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应用雨课堂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部基础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同步学习、问答互动、限时测试以及在线考试,方便建立个人电子学习档案,有利于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形成客观的评价,也利于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反思。
混合式教学评价是基于过程的评价,相对于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
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相当于给教学的各个环节配备了精密的“仪表”,教师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在课程进行过程当中就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哪些内容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混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构建了新型的便携式智慧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雨课堂混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每个环节的参与度,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大班授课真正意义上的翻转教学。
毋庸置疑,在唤醒学习的原动力、让教育回归人才培养本真的召唤下,混合式教学将大有作为。然而若要落实到规模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全身心投入,还需要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在政策上、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会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1.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2016(8):235-236.
[4].《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EDA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增刊):37-39.
关键词:艺术管理专业;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混合式翻转课堂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同伴教学法”得以创立,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内容,课上则形成“问题—思考—回答”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互动特点,使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同时,也使得翻转课堂模式拉开了序幕。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实现了互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老师则成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混合式翻转课堂,要求在翻转课堂的基本框架内,结合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将讲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混合式翻转课堂不提倡将课堂实现彻底性的翻转,而是要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有所差异、有所区别。简言之,程序性知识突出的课程更适合翻转课堂,其对翻转课堂的要求更高,陈述性内容突出的课程更适合讲授式教学模式。
2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2.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低
艺术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决定了该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比较低,一旦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其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真程度都未能达到学校及老师的预期效果。
2.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度不高,需要老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进行更为合理可行的完善。
2.3学生追求学习成效的快速性
很多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总是希望学到一些知识就呈现出预想的效果,往往存在一种立竿见影的迫切心理。其实,艺术管理专业的学习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宜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3引入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3.1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待学习上,往往会出现主动性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布置一些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使其提前接触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学生总希望将自己预习的成果展现给老师,所以这也就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得以提升。
3.2适合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艺术管理专业往往需要参与演出、写生、展览等实践活动,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的开展。混合式翻转课堂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或者课后补习的方式弥补因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问题。
3.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中,老师必然会布置一些作业,学生也必然会在相互协作中完成作业。同时,老师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更为本质的定位应当是辅助和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丰硕。
4艺术管理专业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4.1程序性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程序性课程一般指关于如何完成某项任务的课程,包括完成任务的行为和操作步骤,属于“如何做”的范畴。在艺术管理专业中,艺术类的课程往往更加适合程序性课程的特点和要求。(1)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老师应当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划分,哪些需要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动手操作,这都是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为教学效率服务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繁简得当的知识点传输,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条不紊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实现知识掌握上的繁简分流,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2)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老师要学会用平等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的主体差异性得到充分的解决,不能因为学生的资质存在差别就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呈现不均等的现象。老师要给予学生同等的参与机会,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让学生真正的敬畏老师,热爱学习,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使程序性课堂教学主体角色得以固定,确保学习效率的不断攀升。(3)给予课堂教学真实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习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以此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有利于老师今后工作的改进,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方法、教学内容的调整等。当然,老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之间实现互相评价,让学生在知识点上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2陈述性课程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设计
陈述性课程是关于解释事物内涵的课程,主要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其属于“是什么”的范畴,更加适合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讲授式教学,在艺术管理专业中,管理学、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案例,围绕案例设置问题,并注重问题难度的逐渐提升,实现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案例分析阶段,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团队协助意识,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归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5结语
艺术管理专业融合了艺术专业与管理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二者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二者的特点及融合后的教学现状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对其进行大力推广,以此保障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贝妮.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高教探索,2015(08).
1前言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各学科、各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实践和研究工作主流人才的基地,合格人才的打造和输送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校毕业生能否在就业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从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7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和留学归国人员,预计为1000万人同时竞业,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为此,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教育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对市场需求的竞争力、在实践环节的工作持续力和发展力,需要从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推进契合市场发展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毕业生就业力与混合式教学的关系
就业力(Employability)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在1990年提出,最初含义为职业的“可雇佣”性,从就业者视角即获取某种工作岗位的能力。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力给出了整体概念,在“雇佣”的基础上,将内涵扩展为职业获取、职业持续力和职业发展力三个层次。刚毕业的学生,其就业能力基本都来自于在校知识的积累和有限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真理面前,就业能力不仅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和付出有关,学校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混合式教学是在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环节采取具体混合式教学实施手段的研究与实践。现在,人们逐步探索采用课题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讨,以及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文提出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指混合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改革,而且是在整个教育环节的全过程采用混合手段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推进,不仅是高校教学部门的独立工作,更是包括学生管理、培养和就业各个环节全面衔接,以通过这种更有效、适应性强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具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社会人才。
3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地位,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传统板书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以PPT展示课件、影音资料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很好地改善了课堂氛围,但这些仍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改革,仅属于“混合式学习”的框架。新的“混合式教学”是从教学模式上对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课程乃至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供更多、更为灵活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机会,并最终形成有效的就业能力。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校能够纳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以“翻转课堂”为主的课堂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将教师部分原有的“课上”教学内容以“课前”安排资料查询和视频学习模式完成,同时将学生在“课下”和课堂学习的效果检查翻转到“课上”以项目汇报形式完成。“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信息传递”提前到课前进行,教师提供视频、课下资料供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台交流实现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前学生的自我准备,扩充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范围和深度,培养了学生有效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课堂汇报,给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和认识到在语言表达和行为演绎中的优势和缺陷;三是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增强了学生在团队中组织和协作能力。
32以“专业基地”为主的实践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调整高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实用性高等人才建设更为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
与传统教学实践基地不同,新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原有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扩展: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即扩大学校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紧密联系,将在校学生努力推送到各类社会单位进行生产生活实践,以更加真实地体会职业场景,了解专业特点;二是在实地实践的基础上配备校内“实训”条件,贴近实际模拟企业各流程运作情况,以便学生有目的地加强执业能力和生产技能。
33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引发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作为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重点。“创新创业”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高阶形式,作为主流教学的辅助主要通过以教师指导下的学术型或实用型创新项目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应场地、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型职业实践活动等。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不同,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引发式实践机会。一方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相关科研性创新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同时为高等教育储备和培养科研人才完成了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平台或自主型的创业活动,为一部分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和进行职业尝试提供了机遇。
4混合式教学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的广泛开展,将学生从固化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在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配备了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新型学习形式。不论是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改革还是课外素质的培养,新的混合式教学强调从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总体来说,混合式教学对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通过灵活教学和素质培养加强学生职业获取能力
通常,对于一名普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除了学校和专业的因素外,在求职过程中会经历准备自荐资料、寻找求职途径和面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核心,都是学生对自我合理展示的能力。如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在着装、言谈和行为手势和情绪控制等展示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准备,在面试环节才能更加镇定自若、发挥顺利。
42通过实践教育加强学生职业持续能力
职业持续力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在入职后对新职业的适应,亦即对职业保持工作状态的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后不久便纷纷离职,一部分回到学校继续读取高阶学业,另一分部则是在不同单位、行业间转来转去。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新的就业环境不熟悉、不满意,特别是与在大学期间实践和想象的职业条件存在差距;二是不能适应就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对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理解不足,知识储备并不完全等同于执业能力,部分学生在就业后深感理论欠缺。因此,通过不断加大教学实践比例,推动行之有效和贴近生产实际的专业实践,可以使高校毕业生调整好初涉职场时的就业状态,并进一步保持良好的职业持续能力。
43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加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是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质量和人生定位息息相关,更是每个人孜孜以求且不断为之奋斗的方向。在求职和就职初期,很多毕业学子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但由于环境和实际情况的制约,人生际遇常常不能按照既定路线前进。因此,职业发展更体现为职业发展的能力上。任何岗位,一个人的工作表现都由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两部分构成。踏实肯干、勤劳刻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职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很多人付出努力可以达到的状态,但要真正实现职业发展则需要通过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可以在就业环境中逐步吸取和转化,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很好的启蒙和锻炼。目前,我国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为开拓学生业务素质、培养开创性思维和组织活动能力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学校培养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表现出更为优秀的业务素质。
【关键词】混合学习 Unipus 课堂教学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学习的发展,国际教育技术界在总结近十年来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混合式学习原有的内涵,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一、混合学习的定义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它整合了传统的课堂中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什么是混合式学习,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很多定义,笔者认为何克抗教授给出的定义更便于国内教师理解。“所谓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式教学)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 - 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以及学习方式的混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混合学习起源于商业服务和企业培训,国外的研究最早是职业培训,后来被高校在职的硕士和博士用于课程学习。2001年美国产业教育协会率先提出来了混合学习的概念,它是在强调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法中及时适当地结合各种模式和手段来进行教学的学习策略。在全球范围内,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如美国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机构的“Working-learning Research”, “Learning solution Alliance”;斯坦福大学的Phil和德国Tubingen大学的语言学教授Kurt等。目前有许多国际的研究机构还推出了混合学习的模型,如Telos语言实验室,英国BBCI语言研究中心,德国歌德学院。
在我国,1992年李克东和谢幼如合著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这本著作的思想和方法被认为是我国混合式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教学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2003年12月9日,在南京召开了全球华人计算机技术应用第七届大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提出来混合学习的理念,自此,这一理念开始在国内传播。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开展网络教学,如何利用教学平台的优势进行学科的整合成为我国广大英语教师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都受到了关注和认可。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1.构建基于“Unipus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院引进了外研社依托深厚的外语教学资源和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推出的“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这个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集教师教学、科研、教学交流,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校园生活、师生交流、校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共同校园”(Universal Campus)。此教学平台课程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的外语学习课程体系,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于一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与学习兴趣选择课程,科学的数据分析系统和强大的智能资源库系统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重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到学生的手机、Pad等手持终端,让教学更互动,让学习更灵动,让测评更动态。本研究旨在以此教学平台为载体,探索如何使此平台和警务英语课程达到最佳契合,如何分配传统教学课堂和E-learning的时间和比重,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保证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使混合学习模式优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
2.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实施对象是我院15级公安管理四个教学班,其中1、2班为实验班,3、4班为传统教学班,实验班4学时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4学时用于基于的网络教学。而对照班8学时全部采用传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实验班的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网络教学是将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呈现在资源平台上。学生以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自主学习为主。网络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视频库、PPT课件、测试题库、网上教学辅导、在线评价等。课堂教学侧重于对课程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线测评反馈等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对课本知识的全部讲解,对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可以运用创新理论解决实际的创新问题。在实践环节中,教师以创新理论的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定式,熟练掌握创新的方法。比如在创新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分情境的话题英语口语表演交流。
3.混合式学习评价:考核评价分为形成性考核评价和总结性考核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网络教学中的测试题库、平时上交的练习、网上讨论的表现等,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成果展示、小组讨论表现等。这些数据都会在网络平台上记录,是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除了课上的网络教学监督外,采用课下的网络教学跟踪。启动师生讨论平台(警院英语微信
群),方便学生与教师就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沟通,及时解决。期末考试依据教学评估模式设计,将终结性评估测试与形成性评估(学习日志、课堂观察、网络日志、在线记录、学习者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估占40%;形成性评估占60%。
关键词:MOOCs;SPOC;混合式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42-02
近年来,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斯坦福大学教授Daphne Koller认为,翻转课堂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教室授课模式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空间,形成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1]。虽然翻转课堂的价值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但诸多学者认为,我国推行翻转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朱桂萍认为,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及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学生更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普通班的较多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究其原因,翻转课堂主要包括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师事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知识,二是学生课内通过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视频设计制作的质量与课堂活动的质量。因此,这不但对教师在知识体系把握、视频制作技术及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翻转课堂主要包括两种形式:MOOCs和SPOC。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指大规模在线课程,其大规模、完全开放、完全在线等特征激起人们对“名校、名师、名课”资源、教育变革和教育公平的美好憧憬。自从“慕课元年”开启以后,MOOCs在全世界呈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5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加入MOOC行列[2]。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课程在edx上线后,全球超^10万人注册,实现了具有的完全开放性,基础不同、地域不同的学生,可以选修同一课程及相同内容。但MOOCs的大规模特性使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学生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学习效果难以评价,学习结果缺乏认证,容易引发质量危机,导致MOOCs的低完成率。
目前,大多数学校能接受的教学模式是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是指使用在线课程(类似MOOCs)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和MOOCs相比,其主要特点包括:人数少、在校注册,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有其他辅助的线上或线下课堂、答疑[3]。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开着MOOCs,同时对一小部分学生开设SPOC。这就要求后者选择MOOCs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在线讨论或线下混合式教学,如翻转课堂)实现SPOC,形成“SPOC=MOOC+补充交流”的模式。
目前学校食品工科类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比较适合SPOC的混合式教学,以保障学生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无暇隐性逃课。但这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做出较大变,2―3年内都要有艰辛的付出。其中,领导重视非常关键,教务处的顶层设计是标准,教师是主干,一切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师方面
SPOC的混合式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可完全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由教师或助教完成作业批改、与学生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甚至面对面地“补课”。因此,SPOC教师要投入比MOOCs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SPOC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点充分碎片化,一个知识点录制5―10分钟的视频(可借助名师视频,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每一讲包含一个或多个单元(视频或非视频),其基本构成包括:课件、课程信息、讨论区、课程进度、WIKI、课程大纲等。因此,每门课程的最初制作要有5―8人的团队,对讨论区问题进行答疑,负责网站的后期维护等,并配备5―10名助教。讨论课包括:知识小测、问题解答、讨论、辩论、思考题等环节,对教师课堂内容的设计、节点的把握有较高要求,而且教案变教学设计(导学案)也须花费大量时间。其中,精选测验测试题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平台的功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课下准备所花的时间是传统教学的3―4倍。朱桂萍教授认为,教师一周两节课,可保证最佳教学效果,实现课堂完全翻转的素质教育。
SPOC的混合式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采取学生自愿选课、教师面试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的学生),可进行小班实验(不超过25人)。对于大班授课,针对不同的学校,清华大学也有成功案例。比如,贵州理工大学是一所二本高校,生师比高,青年教师比例高,学生基础差。采用大班授课,实现部分章节的翻转,最有效的方式是上课讨论时分组,团队计分,让学生就同一主题讨论,推举一位代表发言。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一反常态,气氛非常活跃,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差异化的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把能力弱的带动起来,爱表达的把内向的带动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但大班讨论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只能实现部分章节的翻转,具体需要上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教学管理者
要想实现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学校管理者要提供包括服务器、资金来录制视频,并有专门的网站维护团队。学校网络要实时畅通,教师可借助雨课堂、evote、chicken、出题优等课堂教学实时交互系统和学生互动、答题等,通过软件或网站后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错误率、学生学习倾向、学生学习时间节点限制等,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这都需要设置网站后台运行管理、数据统计分析部门,让教师可以根据统计的数据洞悉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例如,根据课堂中的某些关键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另外,教师授课学时数给予认可。比如,传统理论课50学时,经过SPOC的混合式教学,学生课下学习30课时,教师课上组织20课时,学校要对这50学时的授课数予以认可。
三、学生方面
SPOC通过周期或非周期的线下交流,其实是强制学生在参与线下交流的时间点上有基本一致的进度,使他们在安排自己的时间时会有一定的约束。学生选择了SPOC之后,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观看课程――即使部分学生可以同时博览其他同名网络课程,但意味着支付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课下思考题和大作业也会对学生的主动性也更高的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思考、总结等。要想实施这种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效果,初期要对学生进行考察。自愿是关键,因为这一高难度的教学方式会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基础差的学生更倾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因此,在实施初期可能很难(学生不接受,也不适应),但它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知识理解应用程度,使各项能力大大提高,实现素质教育。
另外,有些课程容易实现翻转,有的很难,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通常的做法是,打通理论课和实验课,混合排课,总学时不变,可在实验室中完成(适合小班授课),也可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MOOCs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大规模特性及师生间难以互动的缺点,扬长避短,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该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但其具体实施方法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认知能力进行适度调整,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16,352(5):132-135.
[2]姚丹丹,段琛.SPOC环境下翻转课堂管理与质量评价探讨,高等教育,2014,(8):133-134.
Discussion of Internet + Blended Teaching about MOOCs,SPOC and Flip Classroom
LIU Su-wen,LI Jun,LIU Shao-jun,CHANG Xue-dong
(Colla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高等艺术院校中,物理通识教育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学科.以SPOC为基础的混合教育能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多种教学元素的混合应用能在课堂内外都给予学生立体的知识传输.
关键词:
物理通识教育;SPOC;混合式教学
通识教育突破了文理界限,培养理科生的人文思想,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对人文艺术类学生进行科学通识教育的最佳学科.如何在综合性越来越强的大学中开展物理通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园内外、多元开放的、灵活的生态系统[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衍生出了微课、视频公开课、MOOC等一系列新型的教育方式,如此多元的教学元素在通识教育中的混合应用正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1艺术类高校的物理通识教育
本校作为培养新闻、艺术工作者的著名高校,也面临着高等艺术类院校由于专业特殊性限制带来的学生科技精神薄弱、存在知识结构缺失等问题,这给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带来了严峻的考验[2].通过通识教育,让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有更扎实的科学素养,能够对其事业和生活起到较大的帮助,也正符合社会对于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之前开展的物理通识公选课中,选课学生中纯艺术类学生占了58%,纯文科学生占了17%,而纯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在25%.如此高的艺术人文类学生比例,决定了我们的物理通识教育在内容上和开展方式上需兼具艺术性.
2目前物理通识教育中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重物理原理的积累和演算技能的训练,而物理通识教育则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应用.特别是对人文艺术类学生而言,更易从具体的影像思考物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方程和公式.因此以概念性教学为主,更容易让学生了解物理的要理.常见的物理通识课程,配套教材内容中一般有较多的科技史和公式,并不利于理解.而要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知识融合,则应该不依赖于具体教材,打破学科界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资源,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要让物理学知识融合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增强物理通识课程的文化内涵建设;让传统教学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递,完美对接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混合教学改革.
3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斯隆联盟2012-2015年间对美国高校教育情况的调查表明[1]:与在线教学相比,被调查者对混合教学质量的认可度要高出许多,电子书、电子资源及各类社会媒体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混合应用更具有接受度.将在线学习和传统面授的各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顺应信息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利用基于问题、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多层次、多维度、过程化的评价方式[3].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混合模式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4基于SPOC的物理通识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内容
我们的物理通识教育从物理通识公选课面授课程展开,结合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小型私课平台,以视频公开课(尔雅课程)为补充,构建一套立体多维度的教学程序.其中BRICKS为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板块,通过面授结合网络点击浏览,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公选的通识课与SPOC结合教学,在授课形式、课程考核等方面较必修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专题讲座展开,学生在课前浏览SPOC上与主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并进行归纳提纯,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讨论.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介绍和讲解,并回答学生自学时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讨论.并且学生在课后通过视频公开课,了解科技学史,对知识构成进行补充.
4.1课程内容
鉴于艺术类学生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开设的课程内容应该从兴趣着手,弱化理论性知识,把物理知识与哲学社会学、艺术美学等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强求系统性,而主要是把物理学的多个层面内容展示给学生看,注重方法论.首先,教师以物理知识点为中心,补充了吸引学生兴趣的影视资源进行讲解.由于物理知识及其思想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可以从多个视角出发,比如科学家故事、最新的科技新闻或者科学实践等,跨越知识点定制一系列的专题讲座,由知识、方法、应用等构成较为完整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例如“从牛顿力学发展到量子卫星”、“电磁学与特斯拉汽车”、“物理学中的美丽实验”等.并且保持主题与时俱进的更新,如“中国的嫦娥奔月计划”、“引力波的发现”等等.还可以适当加入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的内容,方便展示教具和发动学生一起讨论,如无扇叶风扇的原理、蒸包子的物理学原理等等.其次,除了基本的知识点由教师教授以外,更加深入的学习可以以学生为主,结合媒体资源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例如,对于相对论中衍生的时间旅行的概念和相关影片的研讨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科学的伟大和奇妙之处.
4.2课程组织思路
教学中以主题讲座结合课堂研讨的方式开展合作式教学.首先,以物理思想为功底的讲座式授课,引入影视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SPOC的视频等课程资料,方便学生课前自学,教师则在课堂内回答学生问题.让学生课前存疑,课堂释疑,充分实现课堂互动,教师并非是唱“独角戏”;再次,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对基于物理原理的技术发展热烈讨论的环境.影视资源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对于文科类特别是艺术类学生而言,能吸引他们花更多精力去调研,参与课堂讨论;此外,还要开辟出专门的时间,以学生为主开展讲授,进行研讨课;最后,让学生上网观看尔雅课程,了解科学发展的史料,补全知识结构.
4.3知识传递渠道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SPOC网站的双向信息传递、结合视频公开课,混合型、融合化地实现立体的全方位覆盖的知识传递方式.SPOC的视频中,用镜头语言将前沿动态、虚拟实验、现场参观等多种内容混合在一起传递知识,再结合各种教学媒体和工具的混合使用,是混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4].多媒体资料的使用不仅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递,而且还能让学生得到美学艺术的欣赏.
4.4评价体系
对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引入课前SPOC自学、课中讨论、课后观看视频公开课等教学手段后,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影评、读书报告、专题调研等考核方式都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通识课程的积极性.在专门的讨论课中,在学生讲授、课件制作、提问回答3个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而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自主学习表现与总评成绩挂钩,把学生的课堂提问、讨论选题加入评价体系中.此外,SPOC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反馈和学习评价,能够个性化地记录和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5具体课堂实现
在SPOC网络平台上,电子教材、课件、视频有序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学习效率.课堂的进程形成了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讲解作为第一维度,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解答疑问是第二维度,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由教师给出专业的解释;专题讨论是第三维度,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对于片段予以展示,发动大家进行讨论,研讨其中的物理原理.从时间角度出发,课前预习是第一维度,课中进展是第二维度,课后总结是第三维度.这样,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的互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一、课堂上,将知识化整为零,每节课一个专题讲座,学生自主浏览SPOC相关资源,实现课堂互动.通过不同主题的积累,形成完善的知识链条,从而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其二、按照不同知识点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讨,要求部分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走上讲台,给所有课程参与者讲解、答疑、并分享心得.从SPOC平台资料出发,由学生提出需要讨论的影片视频,上课播放,引导讨论。讨论内容包罗万象,角度也不确定,既可以从学术科研的角度,也可以从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讨论内容可以包括具体的物理学原理在科技或者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是对伟大的科学巨匠,如霍金等人人生经历的概述.让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制作讨论课件,比如电影专业学生可以以“影片中的物理学”为主题,理工学生可以以“猫为什么不会摔死”为主题等[5].让通识课堂成为众多思想理念交汇的中心,让学生得到多维度立体的教育.课后也可以通过SPOC线上讨论区提交反思报告,教师可以以此总结,撰写教学反思,进行教学研究.
6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开发、建设与实施,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与时俱进.整个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他们的学习动机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过程能够体现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中.而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积累,既能方便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又能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SPOC这样的小型在线课堂的引入,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效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而且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在课堂内外都能给予学生立体的知识传输,为实现高等教育中艺术类学院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提供了思路.
作者:陈翼翔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林梅,夏颖越.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阻碍、动因与启示.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27~36
2苗小雨.浅议艺术类专业开设自然科技类公选课的必要性及建议.知识经济,2014(9):166
3韩锡斌,朱永海,程建钢.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十一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92~100
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视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领域的炙热话题。毋庸置疑,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实现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践来说,如何设计与开发微视频资源,以及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微视频资源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微视频资源的内涵
1.微视频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一般认为,微视频资源是指时间较短(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涵盖DV短片、影?剪辑、小电影等多种形态,可通过多种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它主要表现出三个核心特点:一是它以视频和动态图像为载体形式呈现其内容,相比于其它媒体形式的资源,微视频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直观的、高体验感的感官刺激;二是微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持续时间和承载内容上的短小、精简,这就使微视频资源能更广泛地传播,也有利于用户的参与和分享;三是内容上的原子性特征,它通常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知识点),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2]
2.典型的教育微视频资源
微课和微视频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两种最为典型的微视频资源。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特点是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半结构化,它表现为一种信息化资源或资源的组合。[3]而微视频课程则是指以微小、简短的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表现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综合。与“微课”不同,它的本质属性是课程,除了微型化的资源外,还要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课程的教与学活动表现出来。从构成来看,微视频课程主要由多个主题单元(或加上零散的微视频)构成,它广泛应用于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场域。[2]
二、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1.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征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指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常见的课程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影视编辑、数据库技术及网站开发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此类课程在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中,该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也逐步加大。
2.微视频资源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
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单调,主要表现为课堂内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示范演示,学生的活动更多局限于模仿操作。由于缺乏合适的资源支持,课前的知识学习和课后的应用创新少之又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薄弱。而微视频资源的应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潜在的优势,下面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解析其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的方面,微视频资源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升学习效果。它以视频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复杂、生涩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模仿,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原理和相关技术参数的理解;同时,微视频的微型、主题化的内容结构,使它可被潜入到情境化的学习中,也便于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学习,如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微视频反复观看,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来说,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的方面,微视频资源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变革。探索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其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实践上,我们可以将微视频资源与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相结合,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如目前较为典型的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主题探究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实现了微视频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三、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1.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其教学应用的第一步,其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两部分。
教学设计是教学微视频资源开发的核心,它体现在资源的教学目的性、教育规律性、学习者的适应性等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从学习者特征出发,以微小、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为中心,充分考虑其内容逻辑、视频节奏等技术要点,重点实现其突破重难点、抽象知识具体化等教学功能,如郑小军等人提出微视频设计应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重难点、疑点、易错点等,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微视频。[4]
在技术实现上,主要考虑其类型、呈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在类型上,目前教学微视频主要有课堂拍摄型、录屏型、混合合成型等三种。[5]课堂拍摄型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实验过程)进行实录的方式;录屏型是指教师或学生不出现在视频中,采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将知识内容和讲解过程独立呈现;混合合成型则是指将多种不同形态的视频合成的微视频。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视觉表达上,在微视频的设计中可利用图表等工具将文字和数据视觉化,但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干扰学习。[6]持续时间上,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一般而言,面向中小学生的微视频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面向大学生和成人的微视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4]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课程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将课程内容进行主题化(项目化)设计,根据知识体系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将该课程分为5个大项目,分别为网站建设基本操作、基本网页的创建与编辑、网页布局技术与实现、网页样式表的编辑(CSS技术)、综合静态网站设计与实现。第二,重点对这5个项目的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分析和设计,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抽取形成19个知识要点(难点)。第三,针对每个知识点,遵循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三大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第四,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示范演示,采用录屏和混合合成型两种类型,设计与制作19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间长度在6~15分钟。微视频资源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理论依据
在应用微视频资源的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依据的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在线学习的理性反思后提出的一?N融合式学习模式,也是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模式,其内涵是指将传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有效发挥各种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势。基于该理论,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利用微视频资源实现课堂内外、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2)环境基础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开展微视频资源教学应用的基础条件。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引入了卓越课程中心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以及丰富的教学互动、管理功能,为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支持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课程便是依托该平台开展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应用研究。
(3)实施流程
依据笔者前期研究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的预学习、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课后的延伸学习,其流程如图1所示。[7]
课前的预学习阶段,教师的主要活动是针对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依据相关原理设计并开发出主题单元的微视频资源,并将学习指导书及微视频资源(包括其它相关资源)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推送给学习者。而学习者的主要活动则是针对微视频资源以及学习指导书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了解单元的知识要点,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为课堂的任务实施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阶段则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知识讲解、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主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8]本课程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流程可分为三步――主题分析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与作品制作、成果交流与反馈总结。
首先,师生对课程的学习主题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分析与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然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定情境性的学习任务(如根据案例制作相关的网页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设计要与知识点密切相关,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在当前教学条件和时间下能够完成。[8]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实施任务,完成作品制作。根据任务类型和性质(模仿操作型和综合创新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任务实施方式,如个人任务或小组协作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或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者如遇问题也可通过微视频资源进行补救学习。
最后,学习者将完成的作品共享,并通过学习平台或QQ交流工具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教师则对学习者的任务实施过程及作品给予反馈,总结学习中的问题,提出作品改进的方向和技术要点。
课后的延伸学习阶段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活动为主。学习者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结合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优化、完善,并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延伸学习、实践创作。教师则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给予评价,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供学习者借鉴和学习,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习者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