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情境教学法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境教学法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境教学法概念

第1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一、情境教学法概念

情境教学法在学术界虽然未有统一的概念,但每位学者的概念论述都注重情境的创设,关心学生的兴趣特长,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使教学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课堂更具灵活性,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意义重大。总体来说,情境教学法就是以关心学生情感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导入情境,情境导入成功与否关系到整堂课的情境融入效果。导入成功,那么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被激发出来,与文章的距离会进一步拉近,因而教师在导入方法的选择上要格外用心。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寻找答案,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除了设置悬疑,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进行背景导入,或利用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实现直观形象导入,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情境导入的有效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升感知能力

学生在开展阅读时,对一些长篇的、理解较为困难的文章往往只是浅表地阅读,难以真正深入到文章当中,其感知能力在囫囵吞枣的阅读中很难提高。教师需要通过泛读、讨论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老人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老人与大鱼搏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基本印象,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读到“只要我有浆,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这样的语句时,要用激昂的语调将学生带入到渔夫不畏艰险的精神世界当中。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在阅读时更能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升阅读质量。

(三)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适当地为学生设置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注、有目的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出来。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马丁・路德・金的这场演说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他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这场演说影响力如此巨大?他的演说带给你什么启示?还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进行演讲现场的氛围描述,刻画演讲者及听众的表情、动作等等,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以当事人的身份来感受氛围,思考问题。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会更加到位,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并且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迁移对比,促使情境升华

在阅读结束之后,学生应该对文章有深刻的领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回味文章的意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内容得以深化。例如,阅读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将父爱和母爱进行总结,让学生品味父母给予的关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回想父母是如何为自己付出的,组织学生们进行分享。学生在情境回顾的过程中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会更加感念父母的辛苦与付出。通过迁移对比,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都可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渲染

第2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英语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不断接轨,英语课程的掌握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更为重要,但是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生源质量的不断下滑,英语课程的教授显得尤为困难,因此传统的授课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以及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必须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堂上。本文主要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现状、情境教学法的相关含义以及情境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英语;中等职业学校

1、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从80年代初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一步步发展至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由于近年来生源的大幅度减少,各类学校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生源不足的问题,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大部分学校都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降分政策来吸引学生的报考。在各类不同层次的学校挑选之后,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职业学校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同样作为职业院校课程中,占很大比例的英语课程来说,同样面临着难题。现今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单纯的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工具,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些都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中。此外教师在教课时,并不太留意语言环境与情景的创设,影响了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这样就使得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也严重制约着中职英语教学的发展。[1]这样也就要求教师应该主动探索适应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英语教师教学的需要。

2、情境教学法的概念与核心理念

(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情境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辞海》中的定义可以将情境分为以下三类:真实的情境、想像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是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周围的现实存在的他人或他物;想像的情境是指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他人或他物;暗含的情境指的是他人或他物所暗含的一种象征性意义。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法之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感彩的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旨在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并且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符合中职教学的要求,它是在行为导向前提下,通过给学生角色扮演的机会,在身临其境情况下进行自我学习、互动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构架起学校与社会实践的桥梁。[3](2)情景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潜意识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动力,最终达到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活动的目的。情境教学法主张教学过程首先就是创设情境以引起动机,然后再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成果。[4]从有关理论中不难提炼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为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即触景生情,如临其境,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引起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情境教学侧重强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比较真实的场景使单独分散、没有生机的句子有了彼此关联,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这也体现了情境教学法教学的最大的优势。

3.情境教学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

(1)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高素质,如果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具备高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做到广而专,而且在其他知识领域也应该广泛的涉及。除了积累教学经验外,还要有改革的热诚和创新的观念。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善于示范,善于创设情境提问启发,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外语教学法理论,并且应该注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与技巧,进而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情境教学法要通过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的指导来实现教学目标。

(2)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职业习惯、职业行为的培养与锻炼。情境教学法引入中职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是想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力,另一个方面也是想与职业教育相联系,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将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去企业就业,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将企业的生产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的场景带到课堂之上,学生就会自觉的掌握职场要求以及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英语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加强了专业语言的培养和锻炼,更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创造条件。

(3)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Eckersley)认为,英语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它是使英语学习变得容易的前提。在情境教学中设计符合绝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如在设计Myfavoritejob(我最理想的职业)话题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种职业,通过对该项职业进行描述,让其他小组猜测为何种职业。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仅感知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体味到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乐趣无穷,从而使学生喜欢上了学习英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外语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志娟.论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思考[J].华章,2009(16):43-46.

第3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系统功能语言学;交际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01-02

语言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论科学,而外语教学法则是教授语言的实践途径。因此,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外语教学法为验证发展语言学提供了实践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学的发展和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息息相关,互相影响。

一、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回顾

强调语言规范的传统语言学的发展阶段是从公元前4-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至18世纪。而现代语言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费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包括普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等,其中对语言学发展贡献最大的是他的普通语言学。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影响下,以语言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布拉格学派、以语言实质为探讨对象的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是通过反复训练习得的为观点的美国结构主义相继出现;接着在50年代时,阿费莱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语法,用于解释某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无法说明的现象;到了60年代继约翰・鲁珀特・弗斯之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伦敦学派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

而在语言学发展的同时,与其发展脉络同步的外语教学法也开始系统的发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到传统语言学的理论影响,将语法教学当作中心任务的语法翻译法开始形成;到了19世纪中后期,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语音,而以主张口语教学第一位的直接法逐渐流行起来;接着在19世纪30至50年代期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流行促使注重听说能力的听说法的形成;而在19世纪60年代,在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影响下,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开始形成;到了19世纪70年代,诸多专家学者,以克拉申为代表,提出了自然途径教学法。

由此可见,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以语言学的发展为依托,循序渐进;而语言学同时也因为教学法的不断更新而不断发展。目前作为广为接受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经过一代一代的语言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吸取前人的精华,再加上部分新的理论总结而成的。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交际法也是如此。

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继19世纪60年代起,韩礼德成为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1]217,还有弗斯的理论――“意义孕育于情境之中”[1]223以及“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韩礼德吸收了之前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沃尔夫的某些观点,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

受到弗斯的影响,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并且语言与典型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由两部分组成――系统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系统语言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系统语言学相当重视语言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如何产生的。所以语言学家们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变体是怎样随着说话人和交际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以及这些变体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1]230。不同意索绪尔的“言语”和“语言”理论,韩礼德提出了“语言行为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的区别。

“系统语言比较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1]231。

“系统语言学用‘连续体’的概念来解释许多语言事实”[1]231。

功能语言学主要探讨语言在实际情境中发挥的功能,并将这些功能分为三大类: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交际功能。概念功能作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与表达我们的经验时的各种成分相对应,如施事者、过程、目标,也正是我们经验的内容”[1]244;“语篇功能是指如何使语言的组成部分互相关联,即:使一个语篇有自己的内在结构,是活的语言有别于词典或语法书上的例句”[1]244;交际功能是“用语言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的功能,包括讲话人进入语言情境的形式”[1]244。总之,“概念功能与谈话主题有关,交际功能与直接语境有关,而语篇功能只能与语言内部结构有关,与非语言环境关系较少”[1]246。

三、交际法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十多个西欧国家组成了欧洲委员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西欧委员会的成立促使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强,但语言不通成了该组织有效运转的最大阻碍。此时,改变之前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及句型操练的听说法便迫在眉睫。因而,语言培养更注重对交际能力的培养,继而产生交际法。交际法将语言看作是交际的工具,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交际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意念、功能为大纲,将教学过程变成交际过程具有交际性、任务性以及意义性。

交际法有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外语学习者都有他特定的对外语的需要。

第二,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体系,而不仅仅是生成句子的体系,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主要功能[2]348。

由此可见,交际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主要是根据说话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需要来实行交际的主题,以此来促使交际主体能很好地就自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

四、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交际法中的指导作用

(一)系统语言学与交际法

系统语言学家将语言看成是一个系统网络,该系统网络是由若干个语言子系统构成,而这些子系统又是分别与特定的意义相关联。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从这些子系统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交际法中有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需要不同的交际方式达到不同的效果或者目的。如果把语言看成是抽象意义上的网络系统,那么交际法中的社会各种场合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该系统是语言在具体意义上的反映。系统语言学的“系统”这一概念为交际法对情境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功能语言学与交际法

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功能分为三大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可以借助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或者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事以及与该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能借助语言表达自身对某个人、物体、事件的态度、动机和推断,也可以表达自身的身份地位,或进行社交活动建立人际关系等;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3]153。在交际法中大纲目的要求方面,即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提示了交际法要注重语篇能力的培养;在大纲思想线索方面,即指导思想方面,人际功能提示了交际法要以意念、功能为纲;在大纲实施过程方面,三大功能共同促进了交际法需要强调事情发生的真实的情景和语境。

总的来讲,功能语言学对交际法的大纲设计和教学活动的选择方面起了指导作用。功能观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即在具体的情境里该如何使用相应的语式,以及如何使用语言来说明想要表达的语旨,这几点给了交际法以意念、功能为纲的提示;此外,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还是要根据个人的经验阅历来判断,具体要如何教授语言,到底如何教才能达到学生想要的效果,这些又给交际法首先分析学生对外语的需要然后再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语言各个功能的实现(即人际功能要实现)有赖于真实的情境和语境,整个交流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流动的过程,因而有促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这一理念的形成;最后,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性,这又对交际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场景、语境、情境设置,即将语言知识按照交际活动的需要规定在一定的功能――意念范围内;而且交际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交际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或者游戏等等。

五、结语

综上可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交际法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作用。而交际法在具体实践中也渗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外语教学法随着各个时期语言学流派的不同而改变,当然其中也有社会变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之间互相交织,两者相辅相成,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法提供理论指导,外语教学法对语言学提供实践论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相关的理论会更加完善,教学法也会呈现多样化。作为外语老师,将语言学理论掌握好并巧妙地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去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23-246.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48.

[3]戴炜栋,朱永生,严世情,等.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53.

[4]古莉,樊长荣.从外语教学法透视语言学理论的影响[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何广铿.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6]江淑娟,戴卫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

[7]李玲,杨卫东.语言学与语言教学[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

[8]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汽车保险与理赔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29-01

引言

情境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 情境教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国外, 也有不少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1]。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情境、启发讲授、走出情境四部分。要求教师通过创造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推理情境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和记忆。这一方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挖掘学生大脑的潜力,因而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教学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应用

1.1直观情境教学的运用

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生动、形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直观情境一般有两种方法: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实物,进行参观实习等。物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标、模型。为了把汽车事故现场生动再现,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情境中的物象直观,将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通事故以图片、视频方式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事故原因,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

1.2 问题情境教学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情境教学指学生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一门学问,也是体现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创设问题的方式来设置教学情境,能促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让他们积极思考,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2]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材都是以介绍定义概念为主,如果在课堂上一味介绍理论知识,不仅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主讲教师也会觉得乏味。因此,可以提出典型的汽车理赔计算问题,由老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课堂上的学生分成两组,分析事故的责任原因与赔偿责任。以一道实际理赔问题为例: A、B两汽车互碰,负同等责任,A车损3500元,B车损3200元。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是交强险的定义和赔偿责任方式、赔偿限额等。在这个例子中因为事故双方都存在责任,因此交强险赔偿财物的限额是2000元。以A车为例,车损3500元,在交强险赔偿2000元后还有1500元的损失。这时任课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剩余的1500元如何进行赔付,这就要引入新的概念即机动车商业三者险,由此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时,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可以由任课老师进行讲解与点评。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变过去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表明,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前后比较中可以发现,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更乐于以这样的方式来接受知识的传输。

1.3 推理情境教学的运用

推理, 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它是思维形式的综合体现。推理进行的过程, 要运用概念、判断的全部知识, 它可以促成学生巧妙地运用已知信息, 推导出新的信息,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敏捷性。

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对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显得相当关键,通过课堂多媒体中的交通事故现场图片,根据事故车辆的受损部位和受损情况,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合理推理,分析汽车碰撞的起因和汽车碰撞的类型,进而得出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认定结论。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推理又是思维的关键, 所以在教学中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智能环境。创设推理情境对学生进行推理思维训练, 让学生在推理情境中学会推理。

2.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注意点

在今后运用情境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切合教学内容,不要牵强附会;选题的情境要与切合实际并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运用情境教学要占用任课老师大量的课余时间,任课老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能组织学生做适当的讨论;情境教学的重点是要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接受课堂知识,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3.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运用情境教学法前后的教学效果对比中可以明显发现,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后,学生的课堂到课率有明显提高,课堂注意力明显集中,特别是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后,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腊年.情境教学在护理紧急风险预案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11(10):64-66

[2]张淑贤.浅议新课程条件下的情境教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54-156

第5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运用;探析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包含的美与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和理解能力。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结合情境教学法的概念,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诗词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音乐、实际物品或者媒体视频所人为地营造出来的真实环境,教师利用这个环境进行古诗教学,在环境中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在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塑造学生积极的性格,陶冶情操,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读诗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将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应加强互动的要求贯彻得淋漓尽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学生带入情境情境教学法的第第一步是要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再根据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内容,教师将其转换成情境画面,通过简单的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或者通过对古诗词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其中的任意一种模式,都可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课堂状态,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学到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教师可在阅读古诗词后将诗人所描绘的每一句诗词的画面用自己的话简单转换出来,借助很多简单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及思想。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意象都是简单常见之物,像鸟啼声、风雨、花落等,诗人借助这些简单的实物向同学们呈现出一幅春天里生机勃勃的图景,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又表现出对花朵生命短暂的惋惜感慨之情。教师可用语言将这幅诗中的画卷描写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情感便会在他们各自的想象中不断浓烈、升华,从而加强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升华,让感情得到交流,通过进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仔细朗读,细化情境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反复朗读与揣摩,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想象和联想,试着理解诗句字里行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化意境细节。加上一般的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节奏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对诗句中流露感情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另一方面来说应重视教导学生朗读的节奏。例如学习《泊船瓜洲》时,首先可以找到关键词“绿”,向学生提问如果换成“到”“来”“入”等字会有什么差别,并换字逐句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江南岸又是春天了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江南岸穿上绿衣这一幅春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充满感情地朗读诗句,让学生细化每一句的意境,体验作者感情,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这样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情。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一幅诗中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到《望庐山瀑布》时,可以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的瀑布是怎样的画面?这时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尽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峻的山顶部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紫色的云雾,山顶有一道向下喷涌而出的瀑布,水气蒸腾成雾散开,在一瞬间,瀑布快速坠落,水珠飞溅,气势磅礴壮观。也如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你一个人站在一叶轻舟上,四处无人,眼前一片浩瀚江水,奔涌不惜,沿江东下,突然地,小船急驶过惊涛骇浪的三峡后,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一般都觉得十分放松和刺激,心情也会十分愉悦。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古诗词学习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相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式学习,如果将情境教学法引入语文诗词句的教学中,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古诗学习的教学质量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同时也为语文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情境教学法鼓励教师尽可能模拟真实的古诗中场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配合,并参与到语文古诗的学习中来。在这种有效办法下,学生不仅学到了古诗知识并学会揣摩古诗情感,而且还掌握了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当然,情境教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情境教学法只有不断改进,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为语文古诗的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B版,2014(2):99-99.

[2]顾文海.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78.

第6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范畴教学法;范畴内涵;范畴术语

作者简介:周长春(1964-),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职业教育;童洪志(1978-),男,江西九江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机制与模式研究”(编号:09SKS18),主持人:周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18-03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2],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3]。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4]。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5],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6]。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7],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8],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9],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10],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11]。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

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12]。从范畴的角色上看,范畴教学法包括获得课程范畴的教学法和运用课程范畴进行教学的方法;范畴学习法包括高职学生学习课程范畴的方法和高职学生运用课程范畴进行学习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从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3]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为锚,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一切教学问题都根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范畴的基本属性即范畴是人类思维、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即范畴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理论体系的根本。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14]。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不同。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想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版。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5],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事物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的分析、综合、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总结范畴教学法思维策略。在获得了正确范畴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范畴习得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他们是如何发现范畴的特征的,如何对范畴进行假设的,又是如何证实假设的,然后得出习得范畴的有效思维策略。

三、讨论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结果。人类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与高职教育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表现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思维素质、学习方法能力。不证自明,在高职学校现有主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所提供的高职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素质、独立且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法等所引致的高职教育供求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另外,学习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范畴教学法效果评价,高职范畴教学法实施的资源条件等,都有必要进行后续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24-26.

[3][5]吴锵.思维素质与概念教学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03):109-111.

[4]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122-123.

[6]杨永萍.概念获得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22):52.

[7]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1179-1180.

[8]张智,周长春.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146-147.

[9]汤红明,邓维秀,赵杰,等.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03):236-237.

[10]彭德林.在概念教学法的背后[J].理论界,2008(12):109.

[1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ly Calhoun:教学模式(第七版)[M].荆建华,宋富刚,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6.

[12]周长春,钟洪燕.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3):3-4.

[1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8.

第7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一、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 Contextual Teaching) 是在20 世纪80年代后期由布朗( Brown) 等人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学习动机等因素,通过创设具有真实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把知识的获得与知识的应用联系起来,促进教师把学科内容与世界的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在进行基于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需要积极参加教学中的学习和实践共同体活动,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从而深化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教学理念需要学习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并把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践、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使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二、“情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的一切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处于事件中心的人又是有感情的,这就构成了事件发生时一定情境下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 认识、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 和客观环境因素( 特定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 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情境通常具有两极性,有良好情境和不良好情境。现代教学法,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等为基础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具有动力功能,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愉快时人的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反之,消极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会使智力活动迟钝、受阻。“脑功能定位说”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生理学的根据。根据这种理论,大脑左半球管抽象逻辑思维,大脑右半球管具体形象思维,两者协调发展才会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现代教学法是沿着苦学―乐学―会学的道路发展的。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情境作为自觉设计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自然“伴随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情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创设情境必将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

三、情景的创设

情境教学的进行,建立在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基础之上。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到情境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在真实情境或仿真情境中学习,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理解的同时,缩短书面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1.不同内容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

内容结构严谨的教学内容,如说明文和议论文,要求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保证内容准确、严谨的同时,又要保证学习形式的具体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内容结构不严谨的教学内容,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口语交际等,要求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模拟实际情境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2.学习任务与教学情境必须相互融合

学习任务与情境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教学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到情感都能顺其自然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理解、巩固应用。

3.创设的情境应注意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主次关系

第8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93-02

引言: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本阶段的极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身心迅速发展外,还渴望学习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有研究表明,初中是人一生中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见,本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学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获得真正有效的帮助和指引。故,初中思想品德需要有超强的教学有效性。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关注并聚焦与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加之授课老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引,让学生在阳光、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人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情境教学具有极大地带入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等各种能力可得到充分锻炼。

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课堂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及创造性。将情境教学引入到思品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耳,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3.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品课的教学课堂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道德两难情境问题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发掘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律的区别》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讨论如下的情境:小明是一个初中生,单亲家庭,跟妈妈独自都很火。他家里非常穷,穷到吃饭都成问题。妈妈不久前病倒了,她给了小明一百元钱让小明去帮她买药。但是,去买药的路上,小明看到一个老奶奶出车祸但没人帮她。于是小明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给了老奶奶让她去医院处理伤口。但将钱给了老奶奶之后,小明就没有钱给妈妈买药了。但是妈妈的病很严重,他们确实需要这些药。于是小明就去了药店,打算把原先那些准备买的药给妈妈偷回来。请问,如果你们是小明,你们会这么做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虽然答案只有两个,偷或者不偷。但原因可以有很多。这样的训练,有利于老师探查到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

二、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一)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全部。老师应该在牢固掌握课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将课本的知识巧妙的、有趣的让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并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情境教学法不能生搬硬套其他课程的情境教学法来使用。

大体区分,适合于思品课的教学情境可分为三大类,下面笔者会进行详细论述:

1.故事情境

指老师选用生动得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为情境材料,根据故事的相关情节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愉快的故事情境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些课程最使用的故事就是“心灵鸡汤”,故事性的心灵鸡汤式的故事可以既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听故事之后深思人生哲理。

2.直观情境

指通过多媒体、小品表演、漫画等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加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例如:讲《自立》时,老师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创设一个学生在家照顾小宝宝的情境。要照顾别人,首要条件就是自立。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小品里的同学一同照顾小宝宝。但是,真正实施“照顾”的同学才能真正体会到情境当中“自立”二字的真正含义。

3.活动情境

初中生心理迅速发展,已经不满足于仅靠大脑去思考,还迫切需要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动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心灵的感悟。况且初中的思品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创设活动情境也就更加有利。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说去敬老院做一天义工、做一天地铁志愿者等等。在这些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中,学生会学到老师想要引导学生明白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可以利用这些实践机会去体验不同的工作状态,加之老师正确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更早得体会到了社会生活的艰辛和希望。

(二)重视教师人格榜样作用

老师在初中生眼中是灯塔,是目标。试想一个上课总迟到的老师,如何能够要求学生养成准时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生的思品教学中,老师的人格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分析初中思品课教材内容,发现基本分为心理健康、法律、经济、等三大部分。老师需要知法懂法守法,掌握扎实的经济基础,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情绪管理水平。这就在考验老师的综合素质,是否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需要在这方面为老师提供支持,多给予思品老师相应的学习进修机会,让老师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经济学知识,法律相关知识,及时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让老师能够陪伴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度过快乐健康的三年。

(三)处理好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提倡现代的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否定传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其生动、丰富、容量大、有趣的特点,但传统教学经过多年反复的教学实践,也总结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在复习课上,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同学提供大量的复习资料。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老师在呈现复习资料(转下页)

(接上页)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要让学生有时间停顿下来思考、记录等等。另外,传统教学法说需要的教学资源少。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时候,情境教学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传统教学法就可谓是雪中送炭了。因此,老师在真正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科学的结合使用。

结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符合现代思品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内在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情境教学法,也可以启迪学生的只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天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情境教学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双向;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2-02

1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却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其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现对这些问题分析如下:

1)教法单一,阻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堂课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后果就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减少他们动脑、动手和动嘴的机会,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睡觉、玩手机、聊天,造成课堂的混乱,使教学效果低劣,这种情况即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素质和能力,也使教师很难维持课堂秩序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教材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一些给学生选用的计算机教材重理论轻实践,还有的教材仅仅注重对理论和概念的陈述,而缺少对计算机实际应用的内容。其次,计算机教材内容陈旧,众所周知,计算机更新速度飞快,在软件行业中,差不多9个月就能发展一代,虽然在计算机的教材建设上要保证其稳定性,但也不能忽略其渐进性,要很好的解决两者的矛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最后,有些计算机教材是教师自编教材,但是,教材的编写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符合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而不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语言晦涩难懂,对于一些难理解的问题缺少生动的解释,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不感兴趣。

3)理论与实践脱节,阻碍了专业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而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程很多都是很难学的课程,让学生多多参与实际应用,学习动机多来自于实际的迫切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自觉的学习和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基于以上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对计算机专业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为突出。

2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溶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习效率[1]。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

实施项目教学法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第一,选取的项目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第二,选取的项目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企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第三,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的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实践活动;第四,学生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第五,选取的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 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中,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内容都可以作为项目,例如,开发一个网站,制作一个Flash实例,开发一个数据库等。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有: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把学生引入到项目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为:

①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②计划: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③实施:学生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行为特征等。

⑤归档或结果应用。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给学生提一些建议或不提,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分组讨论、展示,再全班讨论。比如,教师先模拟一段情境,然后让学生制作一个Flash实例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创设情境的途径分为以下六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法具有情真、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等特点,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并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2]。

3)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主动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3]。启发式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决定。

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应用时又可以细分为实例启发、提问启发、演示启发、任务启发等类型,比如,数据库技术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听起来比较空洞,较难理解其中内涵,教师可以使用实例启发教学法,举一些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用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来突出概念的定义特征和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这些概念从生疏到熟悉,从抽象到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是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计算机课程一般是上课和上机配套进行,在学生上机时,根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来帮助其理解课上不懂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汲取。

3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两方面得到同时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娄志清.浅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人力资源管理,2010(2):62.

相关热门标签